首页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1)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1)

举报
开通vip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1)宝坻一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 《古代中国画赏析》 宝坻一中美术组编 前 言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中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政治素养,可以让人形成良好的个性,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部已经决定,要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校要开好艺术课程,...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1)
宝坻一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 《古代中国画赏析》 宝坻一中美术组编 前 言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中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政治素养,可以让人形成良好的个性,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部已经决定,要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校要开好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悠悠华夏,文明绵长永续,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中国绘画。大美嘉图,是滋润我们心灵的甘泉和雨露,浸润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丰富、更完美。美术教研组以本次校本艺术教材的编写、成印为契机,在今后的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完善,本着尊重需求、尊重差异、尊重发展的原则,逐步建构融个性化和多样化、综合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形成富有宝坻一中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文化,以全面提升我校艺术教育的质量。 目 录 第一讲、顾恺之………………………………………………………………………………4 第二讲、吴道之………………………………………………………………………………5—6 第三、四讲、张萱、周昉……………………………………………………………………6—7 第五讲、韩滉…………………………………………………………………………………7—8 第六讲、王维…………………………………………………………………………………8 第七、八讲、荆浩、关仝……………………………………………………………………8—10 第九、十讲、董源、巨然……………………………………………………………………10 第十一讲、顾闳中……………………………………………………………………………10—12 第十二讲、黄筌………………………………………………………………………………12—13 第十三讲、范宽………………………………………………………………………………13 第十四讲、马远………………………………………………………………………………13—14 第十五讲、张择端……………………………………………………………………………14—15 第十六讲、梁楷………………………………………………………………………………15 第十七讲、赵孟頫……………………………………………………………………………15—16 第十八讲、吴镇、黄公望、倪瓒、王蒙……………………………………………………16—19 第十九讲、沈周、文徵明……………………………………………………………………19—20 第二十讲、唐寅………………………………………………………………………………20—21 第二十一讲、徐渭……………………………………………………………………………21—22 第二十二讲、仇英、陈洪绶…………………………………………………………………22—23 第二十三讲、八大、石涛……………………………………………………………………23—25 第二十四讲、任伯年…………………………………………………………………………25 第二十五讲、齐白石…………………………………………………………………………25—26 第二十六讲、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26—27 第 一 讲 春蚕吐丝 顾恺之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中国画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难道在顾恺之以前,中国没有画家吗?当然不是的。只要有作品,就有画家存在。只是古代的画家,在陶罐上、墙壁上画画。他们画得很好,也画得很快乐,可是他们并没有把名字流传下来。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不重视画画的人,所以他们的名字都失传了。也许,画画的人只要自己画得快乐就够了,并不在乎名字是否流传罢!总之,一直要到顾恺之,我们才有了有名字的画家,也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和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也许因为书读得多的关系罢,顾恺之的画就和别人不一样。他能够把一个旧的题材重新构图,用新的方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他也能够根据当时人的文章,创造新的绘画。 顾恺之大概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留下的作品中,最受重视的一件是《女史箴图卷》。 “女史”指的是在宫廷里的妇女,“箴”是规劝的格言。“女史箴”原来是西晋时代,一个叫张华的文人写的文章,用来给宫廷里的妇女阅读,使她们知道什么是妇女们应该遵守的道德。顾恺之看了张华的文章之后,就把文章中描写的内容,一段一段画成了画,一共有十二段。 有一段是描写汉朝的女官冯婕妤。她陪同汉元帝到花园中玩,不料一只黑熊跑出了兽槛。在惊险的时候,冯婕妤很勇敢地挡住黑熊,保护了汉元帝。有一段描绘一个人在镜子前梳妆。文字却说:人们大都只知道修饰外表,却不知道美化内在的德性。“女史箴”是提倡道德的一卷绘画。 我们仔细看一下,可以发现,画中的线条的确像“春蚕吐丝”一样,在空中循环婉转,非常均匀而优美。顾恺之画的女性,身材非常修长,裙子的下摆比较宽,使每一个人物的造型都很稳定。这些画里的人,和我们在前面的壁画中见到的人物不一样。女史箴中的人物大都是宫廷贵族,衣服都很宽大华丽,身上有许多装饰用的飘带,给人一种高贵端庄的感觉。 顾恺之另外一张以文章为依据的作品,就是《洛神赋图》。 “洛神赋”原来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一篇文章,描写他在洛水河边,看到美丽女神的景象。 “洛神赋”写得非常美,把人们幻想中的女神,用文字形容得十分令人向往。顾恺之就以这篇中国的文字名著为依据,用绘画来表现了。慢慢展开这张画,可以看到曹植和他的侍从站在洛水岸边,远处河面上的女神正凌波而来。女神驾着六龙拉动的车子,四周有旗帜飘扬。最后是曹植乘坐华丽的大船,在洛水上寻找洛神。这篇有名的文学名著,由顾恺之用具体而形象化的方法画了出来,使文学上的想像,转变成美术绘画上的形象。 顾恺之启发我们: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或一篇文学作品之后,也可以把文字中的感受用绘画表达出来。 顾恺之好像对画女性的角色特别有兴趣,“女史箴”和“列女传”都是以女性的美为主题,不仅希望描绘女性外在形体的美、表情上的美,更希望能借此传达出女性内在品德上的美。因此,他的绘画可以说是以有教养的女性为题材的。 古代的中国人常常用绘画来歌颂有道德,有功勋的人。他们相信:为这些有品德的圣贤,有功业的帝王、将军画像,可以借着这些人像,影响一般的人,使一般的人看了这些图画,不知不觉地效法圣贤的行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顾恺之生存的时代,恰好就是这种观念流行的时代。所以,他的《女史箴图》、《列女传图》,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你相信常常看一个伟人的画像,也会影响你的行为吗? 在生活中,有没有你特别佩服的人?:中国人把自己佩服的人称为“偶像”。你愿意为你的“偶像”画一张像吗? 或者,你愿意用顾恺之的方法,把一篇你喜欢的故事改画成绘画吗? 第 二 讲 吴带当风 人们说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光辉的一页。吴道子,生活于盛唐时期,约生于7世纪90年代,卒于785年以后,是古代最富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曾学习著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吴道子原本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替寺庙画壁画的画工。他在长安、洛阳所画的壁画,一共有三百多幅。吴道子因为画得好,名声传进了宫廷,就被皇帝召进宫,让他做了官,要他替宫廷画一些历史画。 吴道子因为原本是民间画家,所以表现的技法比较自由,不像宫廷画家那么小心翼翼。他在寺庙墙壁上画的,多半是有教育意义的宗教画。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一般。所以,一般人称吴道子画的线条是“吴带当风”。 “吴带当风”和“春蚕吐丝”的差别在哪里呢? “春蚕吐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可是,“吴带当风”似乎具有狂风暴雨的速度,气势很大。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现在看到的摹本,但是,也可以看到画面上都是飞动的线条。每一根线条都有几次转折变化,的确像被风翻动的衣带。 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吴道子风格的作品。例如,一○三窟的“维摩居士”,完全用白描线条勾画。一层一层的衣纹,全是流畅的线条。这都是“吴带当风”的影响罢。 第 三、四讲 丰满唐风 胖美女在唐代最盛行。这个时期的人们认为妇女以胖为美,越胖越美。仕女画中的美女个个都有肥硕丰满而健康的体形。 张萱,盛唐画家,曾为画直,实即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题材,常以宫廷游宴为题作画,题材有贵公子,鞍马,宫苑等。 张萱的有另一件名作《捣练图》。现在保存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一卷,就是宋代大画家宋徽宗赵佶的临本。 《 《捣练图》是描写宫廷妇女整理丝布的情形。 卷首的部分是四个妇女,手中拿着木杵,正在一个大槽中捣丝。她们的服装非常华丽,衣裙上都用金线勾描出很细致的花纹。头发梳成高髻,插着很多镶了珠宝的饰物。中段是两个妇女对坐,正在缫丝或缝纫。旁边有一个女仆,用扇子煽火炉。炉中有燃烧的木炭,火势很旺。 由炉火带出了第三段的画面:两个妇女拉着一匹线布;中央一个妇女,手上拿着熨斗,熨斗中装了烧红的炭,正在利用熨斗的热,熨平丝布。旁边有一个侍仆背对画面。另有一个无事可做的小孩子,在丝布上钻来钻去。这幅《捣练图》,表达了唐代宫廷仕女的家庭生活。十几个人物,分成三段,活泼地传达了工作的程序,也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的服装,颜色雅致,图样精细。 像《捣练图》这样的宫廷仕女图,用的颜料非常讲究,多半是用矿石磨成粉做成的。这种颜料,经过了一千年,色泽还是非常艳丽,并不褪色。 张萱之后,唐代另一位画仕女图出名的画家是周昉。周昉的年代要比张萱晚一些。经过了安史之乱,唐朝已由初唐、盛唐、转入中唐,国势也衰微了。 周昉有名的《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宫廷妇女悠闲的生活。 图画开始一段,画的是两名妇女相对而立。其中一名,手中拿着指尘,正在逗弄一只小狗。 她们的头发梳得很高,这是唐朝流行的发式。头发上还戴了一朵很大的花。她们的衣服是很薄的丝绸,半透明的外衣下,还可以看见底下衣裙的花纹。这都表现了唐代画家高超的技巧。第二段是一个衣着华丽的妇人在庭园中间逛,手中拈着一朵红花。她的前面有一只鹤,后面跟着一名手持纨扇的宫女。最后一段是两名妇女和一只小狗,走到花朵盛开的庭园中游玩。另外还有一名妇女,手中拈着一只蝴蝶。 这一幅《簪花仕女图》是最典型的唐代宫廷仕女绘画。这幅画,色彩十分艳丽,画面中充满宫廷的宝贵和悠闲气氛。许多人觉得这张画中的仕女很像电影中看到的日本女人。其实,那是日本受到唐朝仕女服装和化妆术的影响,后来一直保留下来的缘故。改变的,反倒是中国妇女自己了。例如画中妇女的眉毛,画法很特别,叫做“蛾眉”。这种化妆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女性。 这一类宫廷仕女图,在唐代形成一种绘画风尚,自然也影响到了民间。我们在敦煌发现的帛画上,也看到一些仕女画,风格技法和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画的仕女,非常相似。 第 五 讲 韩滉爱牛 唐代有很多画马的画家,画牛的画家却不多。韩滉画的《五牛图》是其中有名的一幅。画马和画牛很不一样。马的个性刚烈,速度很快,反应也比较灵敏,所以画马的画家,多半喜欢捕捉马的矫健特性,表现马的奔跑或嘶叫。可是牛的个性,几乎和马完全相反。牛的行动迟缓,有勤劳、忍耐和顺从的天性,反应也比较慢。 在韩滉的《五牛图》中,第一头牛是大黄牛,从右向左行进。它身驱庞大,步伐缓慢,脸上露出温和可爱的表情。第二头牛身上有黑白斑。它昂首向前行进。第三头牛最有趣,牛头意外地转向画面,像是要和我们打招呼一样。正面的动物很难画。韩滉把牛的臀部画得比较高,表示出身体的长度。 你如果要画一只正面的猫,你会怎么画呢? 再说第四头牛。它虽然继续向前行进,却回过头来,并且还伸出红色的舌头,表情很好玩。它脖子下的皮很多,一层一层的,都被韩滉画了出来。第五头牛是最后一头。它有点不高兴的样子。有人说,它是因为被人类装上了鼻环和笼头,行动受人控制,不再是一头自由自在的牛,所以表示出不高兴的样子。 你可以比较一下:韩滉的《五牛图》所用的线条比较粗,这种粗重的线条,使画面产生一种缓慢的感觉,像牛;再看韩滉的《照夜白》,线条速度比较快,很能表现马的灵活矫健。 如果你要画家里养的猫,你会用哪一种线条呢? 第 六 讲 诗与画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大诗人变成了大画家。 你听过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王维吗?他的诗非常有名,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传诵。可是,他不只是诗有名;他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呢! 王维(701~761),字摩诘,著名诗人。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以琴诗绘画自娱。苏轼评价他的作品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维是一个文人,读过很多书、诗和文章,文笔非常好。他做过官,可是后来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宫廷的生活,就到山里去隐居,过很淡泊自在的日子。 王维画过《伏生授经图》,描写一个中国古代用功读书的老先生,不断努力把古人的学问、知识传授给后人。画面上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盘膝坐在蒲团上,靠着几案,右手拿着一卷书,左手正在指点,好像老师对学生讲书。案上有笔、砚等文具,地上还有一大卷书。老先生那么老,看起来又瘦又丑,也没有华丽的衣服。可是,王维觉得,画画并不是要炫耀美丽的色彩,也不是一定要去画帝王的尊贵和宫廷仕女的艳丽。他觉得,一个努力读书的人,一个努力教书的老师,也可以是很多的绘画题材。 你也可以试试看,在不同年龄,不同身分,不同职业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独特的美。 一般来说,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就是读书人画的画。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不像宫廷画那么艳丽。他们用的主要是墨,所以画面看起来很淡雅。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就是说: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 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墨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 第七、八讲 峻险山水画意浓 传说是五代一个叫荆浩的画家的《匡庐图》,就是这种大山垂直陡立的代表。荆浩,字浩然,河南沁阳人,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士大夫。唐末社会动乱,他隐居于太行山中,自号洪谷子。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气势宏伟而壮观。 大山,大水,巍峨,高远,楼阁掩映,飞瀑流泉,在五代画家荆浩的传世名作《匡庐图》(如右图)前,无法不让人惊讶于描绘的精到和磅礴的气势,图中虽表现江南庐山,却没有江南山川的柔媚之气,而是以雄奇的笔力描绘出了北方山水的神韵。披图幽对,只见雕梁画阁,精彩飞扬;大山阔水,气度泱泱,山峰重峦叠嶂,壁立千仞,水泊苍苍茫茫,深远辽阔,是典型的“全景山水”样式。 这种大气又不失精微的画面效果,一方面是因为画家具有“忘笔墨而有真景”的胸襟,另一方面是画家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来得到的。画家巧妙的安排下:画,上留天,下留地,近处写水、舟船、行人,山脚画楼阁,山中作古寺,册顶多置松树、密林,向上画幅的中间,危峰重叠,以湍急的飞瀑反衬山峰的高大险峻。以大面积的描绘取其气势。右面山中、水边各有一条山中小道,曲折蜿蜒深入峰后,逐渐将景致推向远方,峰入云中,水与天接。山为主体,水为映衬,一边密集,一边空疏,层次分明。山石圆中带方,以刮铁皴法画出,局部刻画强调了山石的质感。 荆浩因为逃避战争,所以就隐居在山西的太行山里。 他画画非常用功,常常带了纸笔,在山里写生,一次一次地观察,把山的各种神貌都捕捉到,回家以后,再依着写生的画稿来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来,五代以后,山水画已经和唐代的青绿山水很不一样了。 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廊。 可是五代的山水画,岩石的部分,除了轮廊以外,还有用毛笔慢慢擦出的一些阴影,使岩石看起来的有粗糙的表面纹理。这种画法,使山石看起来更厚重,更有体积的感觉。 这种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就叫做“皴”。“皴”是皱纹的意思。后来中国画山水的画家,都用到“皴”。 荆浩有一个学生叫关仝,住在陕西一带,他刻苦认真地揣摩专研荆浩的艺术,终于青出于蓝。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关仝善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景。使人看后身临其境,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被称为“关家山水”。他也画高峻的山脉。北方比较寒冷,所以他画的树木,也大多是枯树,很少画树叶。 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到唐末五代,都是人物画居于首位的,自荆浩之后,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了中国画的首位并使之成为中国画的主干。所以,荆浩的山水画是前无古人的,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他的山水画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第九、十讲 南国山水情 我们刚才提到,山水风景会影响到画家的风格。在北方的荆浩和关仝,都以画高峻的大山出名,岩石也比较方正坚硬。 可是南方的画家就很不一样。江南河流很多,地势也比较平缓;气候温暖,草木也很茂盛。因此,五代时的南方画家,像董源,画出来的山,多半是圆圆的土坡,很少陡直的感觉,也没有坚硬的石块。土壤肥厚,树木茂密,水气氤氲,就是南方董源绘画的特色了。 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苏南京)人。在南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但尤以画山水著称。他生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他的《潇湘图》,画的土山就是标准的江南风景。 画面有很多水平的沙洲,沙洲上有芦苇。江面宽阔,有船只来往,岸上还有人送行。 董源为了要表现平缓的土坡,所以常用向两边斜披的皴法,被称为“披麻皴”。 董源的学生巨然,是一个和尚,他也用“披麻皴”画画。他的《秋山问道图》(如右图),画的虽然是直立的大山,但是仍然由土坡构成,而每一个土坡里的纹理都是用“披麻皴”。 这一段时间,北方的荆浩、关仝,南方的董源、巨然,都开创了中国山水水墨画的技法,成为后来很多画家的学习对象。因此,有人就把这四个人的姓连起来,称为“荆、关、董、巨”,表示五代山水的重要。 我们发现,那个时期,山水画大概也都还画人物,只是画得很小,不容易发现而已。 后来,中国的画家越来越觉得大自然太伟大了,人真是很渺小。因此,在山水画里,人物的比例也越来越小。到了元朝,山水画里甚至连人都不画了呢! 第 十 一 讲 生活既真实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透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的风貌。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浓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画中的主要人物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避难来到南唐,李后主欲命其为宰相,而韩熙载见国事日非,不愿担当此任,遂终日纵情声色,与宾客作长夜之饮,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朗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常的常客。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五代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技巧前所未有地发展,顾闳中就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古代称肖像画为“写真”,“真”就是指对象技巧,对创作人物画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形体姿态、目光手势的相应描绘,画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各个不同的场合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由此深化了《夜宴图》的内涵。 无论是设色还是用笔,《夜宴图》的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古人善用矿物质颜料作画,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璀璨夺目。《夜宴图》多处采用了绯红、朱吵、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古人作画,专尚用笔,在准确地把握了对象的形体特征以后,用笔除了勾画出对象的外在轮廓之外,同时具有表达对象本质的要求,线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在东方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用笔的变化概括起来说是“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八个字,实践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全凭画家妙悟,自然灵变。《夜宴图》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人物衣纹组合丰富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第 十 二 讲 虫草也传情 黄筌(?~965年),字要叔,成都人。曾随唐末入蜀的著名画家刁光胤学画。他擅长花竹翎毛,亦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17岁他即为宫廷画家,历经王氏、孟氏两朝,主持画院直至宋灭西蜀为止,历时四十余年,受到统治者的欣赏。西蜀宫殿壁屏风大都出于黄筌父子之手,他们的画卷还被作为与其他政权间交聘的礼物。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 五代以后,一方面,有画家去画非常高大雄伟的山水画;另一方面,也有画家去画非常细致的花鸟、草虫。 你想想看,一幅大山水画,里面有巨大的山脉、河流,有大树、房屋和人物,真是复杂得不得了。 可是,如果你很专心地去看一只小鸟,看它的喙,它小小的眼睛,它身上色彩艳丽的羽毛,它有脚爪,会发现那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呢! 山水画很大,好像要把宇宙世界都画进去。花鸟草虫的画很小,却也同样画出大自然的复杂性。 黄筌留下一张写生的画稿。画中有各种鸟,有停止的鸟,有飞翔的,有低头吃东西的鸟,姿态都不一样。 他也画了各种乌龟,画了天牛、蝗虫、蝉、蜜蜂、果蝇……等。 这些昆虫那么小,我们从来就不曾注意,黄筌却很认真地观察它们。黄筌的这幅写生画稿,看起来像是科学家的生物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有一种科学的精神在里面。我们如果是住在城市里,看大山大河的机会比较少,不妨用黄筌的办法,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拿它们做写生的对象。它们也会使你觉得:即使在一个小小的昆虫身上,也有很多的东西好观察的! 黄筌的花鸟草虫画,在宋朝非常流行,也变成中国绘画中很重要的一种题材。 第 十 三 讲 与山传神 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活动于北宋早期,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尚在,为人处世宽厚疏放。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雨、不同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出了与李成不同的壮美景观,又擅画雪景。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他有一张有名的画叫《溪山行旅图》。 这张画的正中央,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大山站立着,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 你见过瀑布吗? 瀑布是一道泉水从高山悬崖上直落下来。因为速度很快,水到了下面已经飞散成细小的雾气。所以,这张画上,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 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四周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向前行走。 这张画是中国山水画里最有名的杰作之一。 画面很大,山势雄伟,使人看了,觉得有一种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样子。这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写细致的人物、驴子、建筑物时,却又一点也不马虎。这就是宋人“格物”的精神罢。 第 十 四 讲 宋人马一角 马远,字遥父,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宋光宗、宁宗时为画院待诏。靖康之变马家南迁。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又超过了他的前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因为江南多河流,南宋的画家对河流的水波特别注意。 你看,南宋的大画家马远,就用了十二幅画,描写水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波纹:有微风吹动的平缓水波,有阳光闪耀的湖水,有激流溅射起来的波流。 这就是宋人的“格物”精神。 他们不放弃对任何一个细节的观察。因此,我们认为完全一样的“水”,到了马远的笔下,竟然也千变万化了。 马远用这样认真的研究精神,创作了许多珍贵的画。 他的《踏歌图》(如左图),描写中国古代农村百姓一面踏步,一面唱歌的风俗。 这张画后方背景部分的山峰,都非常陡峭,是用斧劈皴画出来的。 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来,南宋马远画的山,和北宋范宽的山很不一样。北宋的山巨大雄壮。南宋的山很秀气,画面上多了秀多的空白。 马远画的树也很特别。他喜欢把树枝拖得很长,所以有人称他画的树枝为“马拖枝”。 这种细长的拖枝,使树看起来好像在风中摇摆。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这种“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因此,“诗”、“书”、“画”三样都要练习,做画家越来越难了呢! 第 十 五 讲 画中世俗 张择端是山东东武人,曾攻读儒业,后学画,擅长画建筑车船风俗题材,一度在宫廷画院任职,后来又在社会上卖画。 宋代描写城市居民生活最有名的一张画,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左图)。 《清明上河图》,绢本,墨笔淡着色,长527.8厘米,高25厘米。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 清明是春天的清明节,上河是指宋代首都汴京(今天的开封城)。 这幅画非常长。画卷从郊外开始:一些春天刚刚抽芽的老树,围绕着村落房屋,有一些人马在赶路。 逐渐靠近河边,有大船在装货、卸货,在供旅游喝酒吃饭的酒馆。房屋也从郊外的草房,变成瓦片屋顶的房子,感觉上更近城市了。巨大的商船要穿越拱桥,桥上挤满了行人,桥的两边还有商贩,有挑担的商人,有驴马驮着大袋的货物然后城门出现。出入城门的,有许多牛车,还有似乎是和塞外做生意的骆驼队伍。城门里有高大的楼房和许多商店。除此以外,还有各种摊贩摆在路边。这张《清明上河图》像电影一样,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宋朝京城的生活,连每一家商店卖的不同货物,都可以分辨得出来。 我们今天如果要把我们居住的城市,一点不遗漏地画出来,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罢。 所以,每一个人看到张择端这卷《清明上河图》,都不禁肃然起敬。因为画中任何一个小部分,可能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画。何况又是这样长的一卷画,画中有上千上百个人物,形容这幅画耗掉张择端一生的时间,也不算过分罢。 第 十 六 讲 洒脱仙人梁楷 宋朝人也画佛像、菩萨、罗汉,可是画起来是一般老百姓的样子了。 南宋有一位叫梁楷的画家,画了一张非常有趣的“仙人”(如右图)。这个仙人一点也不威严,倒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大大的肚子,秃头,脸上一副糊涂样子,看起来很可爱。 这个“仙人”是很随意地用墨泼在纸上画的,不用工整的线条,所以一般人就叫他“泼墨仙人”。 这种画用笔不多,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画家要有很准确的观察,才能够用很少几笔,呈现对象的神态。这种画在宋代以后慢慢流行起来,叫做“写意画”。 梁楷为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的画院待诏,祖籍为东平人,好饮酒,绘画技艺高超,院中人无不效伏。皇帝曾赐予金带,但他挂于院中而去,他自号梁风子。是一个放任不羁的人物。他所画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既能作精妙严谨的图画,又擅绘洗练放逸的减笔画,特别是后者技巧上有着重要创造,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第 十 七 讲 赵孟頫 中国传统绘画,从诞生之始,就与传统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时曰:“二骨法用笔是也”,“骨法用笔”居于第二位,可见其重要。由于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所使用的都是笔墨纸砚等工具,以及传统的审美,即对笔墨线条的偏爱所至,使得传统绘画与传统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书画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是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说。赵孟頫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第一次把书法的因素直接形象地移入绘画。他强调在绘画中从追求线条自身内在富于生命力的角度去把握它,一反南宋时代那种追求感官刺激的作法。他在《研北杂志》中云:“唐之画,实描山水,盖刻画中有飞动之意,后人所难能也。”他强调用线条的自身力量去捕捉山水之神韵。这样赵氏为绘画中线条的解放寻求了一个好机会,使线条在绘画中不仅作为表达事物形体的语言,又有更深层地表现画家心绪的机会,从而画家的心绪能直接由那“一笔”而挥发出来。这无疑极大地开拓了绘画的表现性。画家们也可随心所欲的发泄呢。 元代的画家,继承发扬了赵孟頫“以书入画”的主张,并把表意性的绘画推向了高峰。 这种书法的线条,即笔墨在绘画中独立化的倾向,使得绘画在观念上发生了转变:从为物传神的再现性风格开始向借物传神的表现性风格转变。表现在画面上,使得作者在绘画中情感的抒发更有了寄托,并走上一条“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有限洞照无限”之路。它区别于南宋绘画中那种强调特定时空内的观念,使中国画的鉴赏趋于玄秘高难。 第 十 八 讲 元四家 · 吴镇——山水中的宁静 吴镇(1280~1354),字中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工诗文,善草书,擅画山水竹石,家境贫寒。所以,吴镇的生活很穷苦。他起初是靠替人算命来维持生活的;后来因为书画有名,才逐渐有人来求画。 他有一卷很有名的《渔父图》(如右图),用类似秃头的毛笔来画山,他画的山,有一种厚重的感觉。他又用秃头点来画山头的小树、石上的青苔。画面非常安静:有一两艘渔船靠岸停泊,渔人在船上抱膝睡觉。 元朝的文人画家,像吴镇这样,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太吵闹的城市。他们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 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 黄公望——平凡中的伟大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中年为吏,后因事入狱,获释后活动于江浙富春、杭州、松江、苏州等地。为传真教道士,精通词曲,性格豪放。 黄公望和吴镇一样,也在追求山水中的宁静。 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住久了的文人画家,看到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日出日落,是花开花谢,是叶子落了又重新发芽的景象。这些自然界的循环,逐渐使一个文人画家了解到,宇宙的一切变化是多么自然。 因此,宋朝亡了以后,原来很悲哀、很愤怒的文人,因为在山水中住久了,就慢慢从悲哀中安静下来。 他们发现山水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无论人间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山水都还是默默无语。 这种安静、平凡,就是元代文人画要追求的境界。 黄公望用一生来追求安静、平凡。 我们初看黄公望的画,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平凡的样子。 可是,慢慢看下去,我们会发现:“平凡”是一种智慧。有智慧的人都不炫耀自己,不夸张,不自大,好像自然中的山水一样。我们觉得山水伟大,山水却从来不发一言呢! 黄公望最有名的一幅《富春山居图》,是花好几年的时间画成的。 他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就画出景物的特色。然后,他又把这一卷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富春山居图》(如左图)的用笔,比吴镇要流利得多,也更富变化。我们欣赏的时候,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面前,有时又远在天边。 这种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 我们一路看下去,就好像坐在船上看风景,沿江两岸,都是黄公望画下的富春山景色。 黄公望这卷,《富春山居图》,因为太有名了,后来就有不少人抢夺它,不少人伪造,更有人坚持死后要拿它烧来陪葬的。很幸运的是,几百年来,这张画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使我们可以看到黄公望“平凡”中的伟大作品。 · 倪瓒——简易中的静谧 元四大家的第三位是倪瓒。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其家为江南富户,信奉全真教,筑有园林轩阁,储藏古器物及书画名迹,交纳江南文人,读书作画,生活优越安适。 倪瓒是一个古怪的画家,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的趣事。例如,他非常爱干净,总是不断地洗澡、洗房子、洗家具,甚至连院子中的树也要洗。 倪瓒不仅讨厌政治,讨厌城市的热闹,甚至连人都不喜欢。他的画中从事不画人。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简单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 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面上擦出淡淡的墨痕。后来很多人学倪瓒的画法,墨也用得很少。有人形容这样的画叫“惜墨如金”,意思是说珍惜墨好像珍惜黄金一样。 倪瓒的画,给人一种寒冷寂静得多。元代的文人在山水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好像已经完全听不见城市人群吵闹的声音了。他们听见的只是风声和水声。 · 王蒙——山水中的动感 在绘画上,一种画风发展到极端,常常就会有另一种画风来制衡。 倪瓒之后,另外一位画家王蒙,就完全不同了。王蒙(?~1385年)字叔明,湖州人,王蒙是赵孟頫的外甥,因此在绘画上也受到赵孟頫的影响。 他的画,很不同于元代另外三位大画家的作品。 第一,他又开始用颜色了,甚至有时候颜色用得很多,很浓。 第二,王蒙的画比较复杂,画面很满,不像倪瓒留了那样多的空白。 我们来看看王蒙的名作,《具区林屋》。这张画,画面全是用很细密的皴法画出来的山石。这种皴法被称为“牛毛皴”,又多又密,好像画面都动了起来。他在画里画了很多有红色树叶的枫树,还用很多细线勾出水波纹。 我们站在这张画前面,一下子不知道要看哪里,好像到处都是好看的东西,令人目不暇给。 王蒙喜欢把画面拉得很长,使山峰一层一层,重重叠叠地向上升去。 他的《青卞隐居图》最有这种效果,画面被山堆满,好像一片正在运动的云。 元四大家,吴镇、黄公望、倪瓒都在追求山水的安静;唯有王蒙,不断地在很高很长的画面上,画不安定的、运动的山。 事实上,王蒙的晚年已经是明朝了,元代隐居的文人时代也结束了。王蒙本人也和倪瓒不一样,他比较参与政治,也和社会有较多的来往,已经从山里走回社会,不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了。明代以后的绘画,大都不再有文人隐士的画风,出现了城市居民的趣味。 第 十 九 讲 明代文人画之沈周和文徵明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人。 他出生于诗画及收藏世家,本身兼长诗书画,终身不仕。 当然,在元代十分盛行的文人画,并没有因此消失。有一些明代的画家,十分崇拜黄公望和吴镇。他们以黄公望、吴镇做榜样,继续努力发扬文人画。例如沈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沈周是明代文人画的领导人物,他非常用功,留下的作品很多。 他的诗、书法都很好,是一个标准的文人画家。 沈周一生崇拜元代的文人画。他的大部分作品,用笔很接近吴镇,给人一种安静和平的感觉,好像从来不急不忙,非常安闲。 他有时也学倪瓒的用笔,例如《策杖图》的廉洁。 画面上那些细瘦的树,以及用比较尖锐的线条画出来的山石,都是倪瓒的风格。 画中有一个人,戴了大斗笠,手提拐杖,在路上漫步。 这是标准的元代文人画风格。 不过,沈周既然生活在明代,虽然深深崇拜元朝的文人画家,终究是逃不过明代入世精神的影响。 沈周有一组写生册页,画了很多有趣的小动物。 他画了一只猫,有圆圆的身体,蜷缩成一团,另外还有小驴子等等。这些画,可以看出沈周的另外一面,不少明代画家,也画了很平凡的小动物、蔬菜、水果等等题材。这都是明代绘画题材转向市级生活的证明 文徵明也是明代一个重要的文人画家。他的书法非常有名,诗也写得很好,可以说也是一个“诗、书、画”三绝的文人画家。 在宋代和元代之后,明朝的一般画家,常常为了学习前代大画家的作品,不断模仿临摹,结果牺牲了自己的风格。 文徵明和沈周,都是很努力学习前代作品,同时又能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家。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例如,文徵明七十九岁画的一张《古木寒泉》,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他在一张很长的纸上,画了古老的松柏,枝叶相互交叉纠缠,透露出苍劲挺拔的气势;右边一道泉水,从上直泻而下。 从这张画,可以看到文徵明的画法功力,尤其是松树枝干的线条,腾空飞舞,简单像写字一样。 第 二 十 讲 家喻户晓之唐伯虎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日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中没酒钱。” · 唐寅 从宝贵高逸到市井民间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从小攻读诗书,才华横溢,准备走“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29岁时中应天府解元,后入京会试,却因一件科场行贿案被牵连入狱。从此他看破世情,绝意功名,以风流荒诞的生活态度,饮酒赋诗,乘兴作画,玩世不恭,以致在民间流下了“三笑因缘点秋香”一类的逸事佳话。这种生活态度,完全打破了宋元文人士大夫高逸化的形象,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心境的暗转。就绘画而论,其态度也是如此。与宋元士大夫的“自娱”观不同,他公开提出其绘画在自写胸臆的同时,也是用于谋生的工具,所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也许,正因为为卖画为生,所以需要画家具备多方面的绘画才能,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画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买主的多方面需要。 唐寅于人物、山水、花鸟均擅长,其画风学周臣、青出于蓝,同时又受到沈周的影响,在传统上取法南宋刘松年一路,兼学元代赵孟頫,画得秀润缜密,严谨而不失韵度,率意中透出工致。于吴门画派画家中,自树一帜。 人物画在唐寅的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仕女形象,注重造型优美。其人物画的作风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水墨淡写,另一种工笔重彩,但二者的艺术氛围都是文静的,绝无浙派的浮躁霸悍之气。《秋风纨扇图》是唐寅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此图描绘一位手执纨扇的侍女,身材苗条,圆润的脸庞上流露出一丝怅然若失的轻愁和忧郁,下方湖石坡地,几枝修竹摇曳风中,加强了萧索的气氛。画法兼工带写,人物的勾勒,湖石的渲染,极其熟练,流利而又洒脱。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失宠,供养太后行长信宫,遂托辞于纨扇,作怨诗以自伤悼。自此“秋风纨扇”便不断出现于诗中,被寓意为宫中妇女被遗弃的秋怨心理,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捐弃的命运。这一题材也被唐代仕女画家张萱、周昉以绘画形式表现过。此图诗情画意,寓意殊深,反映唐寅饱经人世沧桑,郁郁不得志的处境而感叹世态炎凉,吐露自己积郁和牢骚,也发泄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愤慨。 值得注意的是,唐寅人物画中小眉小眼的造型,以及整体的文静气质,与前代,尤其是唐代的仕女画判然不同。唐代的仕女形象丰肌硕体,雍容大度,有一种富贵的气派,其原型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等。而唐寅笔下的仕下形象则是显出一种穷酸气,其模特显然是当时社会下层的那些青楼妓女。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气质的变化贯穿在唐寅乃至整个吴派仕女画的创作之中,并成为一种典型的样式。如《孟蜀宫妓图》中是用工笔重彩的方法画成,勾线工细严密,赋色妍丽浓重。图中的四位宫女虽然浓装艳抹,但所给人的感受却没有雍容富贵的气息。它既不同于唐宋宫廷美术“富贵”的庙堂气,也不同于宋元文人美术“高逸”的山林气。这一画品不仅反映于吴派的仕女画中,进入清代以后,更鲜明地反映于扬州画派的花鸟画中。 第 二 十 一 讲 浪漫徐渭 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常常用诡计捉弄人。他任性,一生的遭遇也令人惊异。 · 徐渭 水墨花鸟画写意大家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怪杰。其文笔洒脱别致,琴棋书画皆堪称一绝。他的书法运笔苍劲,结体茂密,纵横豪健。他的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气沉法严,匠心独出。他的戏曲打破了历代的阵规,创造了短小精悍的体裁。在戏曲和戏曲史研究方面也颇多建树。他自己曾向人说:“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这样的排法后人认为不当,不过青藤的书法确实是:“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然可见。”——这是明代公安派领袖袁道宏首次见到青藤书法时的观感。他的书法出自米芾、黄庭坚,跌宕纵横,不拘法度。他所写的短剧《四声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袁宏道在徐渭死后无意中发现他的一卷诗文,翻读数首,大为惊讶,边读边赞,才有了后来的那篇名作《徐文长传》。那篇写奇人的奇文最后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奇而不奇也。悲夫!”他的水墨写意画更是影响深远。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曾刻过一枚“青藤门下一走狗”的印章,表示对徐渭的仰慕。现代画家齐白石对徐渭更是崇拜,他曾说自己“心极服”徐渭、朱耷、石涛,“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可惜的是,上苍虽赋予他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才华,却也加给他许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关于徐渭的一生遭际,有人作了一首《十字歌》来概括:“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牢狱,八试不第,九番自杀,十堪嗟叹。” 徐渭的画呈现出一种大刀阔斧、迅疾奔放的气势。徐渭的绘画,形式感极强。他作画往往是随兴所至,信手拈来。而且缘物抒情,甚至借题发挥,尽情书写胸中郁愤之气。他画中的所谓“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正表现了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嬉笔怒骂也,歌舞战斗也。”绘画遂成为他抒发极端个性的武器。 徐渭的作品以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写意画法著称,他的画具有墨汁淋漓的酣畅感,并能够简练而明快地勾画形象,丰富和提高水墨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力。在其《墨葡萄图》(如左图)中,徐渭将草书的笔法和花鸟写意的技法融合在一起,以擅长的狂草用笔融入大写意中,简练随兴,挥洒自如,具有不同流俗的格调。画中左面以行次欹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诗中,他自况为无处卖的“明珠”,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情绪。画面布局奇特,笔酣墨畅。画中那一串串果实倒挂的水墨葡萄,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低垂的老藤,以大块水墨点染而成,跌宕跳跃,激越生动,水、胶、墨交融渗化,墨趣横生,突出了“狂”的风格和“润”的效果,从而表现潇洒的笔情墨趣和盎然的生命意兴。一如其书法,一气呵成,笔墨之间自有一种磊落、激愤之情。但是他浓厚的文化修养,尤其是深厚的草书功力又使他的用笔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呈现出“狂而不野”的特色,诗、书、画紧密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从而与浙派末流划清界限,因此一直深得文人圈内好评。明末周亮工曾赞许“《四声猿》与草草花卉俱无第二。” 徐渭的大写意画风经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的不断发展变化,从晚明、清代乃至近现代几乎弥漫整个画坛。可以说,他给了我国绘画史上大写意花鸟画风以一个新的突破。 徐渭,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一生在追求着脱俗不凡的境界,但偏执孤傲的个性预示了他的悲剧。他对社会的黑暗和尔虞我诈愤愤不平,他以苛刻的眼光看着友人为生计奔波,而自己落笔,虽“惊天地、泣鬼神,然不甚爱惜”;他讥讽着达官显贵的醉生梦死,却因自己无法驰骋仕途而伤怀感叹……他不明白,最浪漫的写意生涯,终离不开柴米油盐。不理会现实,徐渭忧愤得太多,以至郁郁不得志而精神失常,最终落得贫困交加、以破席裹尸而葬的悲惨结局。 生时不得志而死后受崇敬,这是许多画家的共同际遇。而今,徐渭的执著已伴随着他一生的浮浮沉沉永入地下,留给后人的是一幅幅动人的墨宝和一部厚厚的《徐文长全集》,伴着古巷中清幽的青藤书屋还有留给后人的无尽叹息。 第 二 十 二 讲 名家也插图 · 仇英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太仓,后移苏州。他是漆工出身,他的工作就是用油漆在家具上画画。这种工作使他的作品和文人画很不相同。 仇英的文化修养不博,足迹所经不广,专画传统题材,但临古功深,善于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不失民间一脉相通的欣赏习惯,尤长于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苟,在精丽秀美中又闪现着文人画的妍雅温润,在当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体格。 他的《汉宫春晓》、《文姬归汉》等作品,大多是颜色艳丽,线条细致的历史人物画。 据说,他也为很多小说、戏曲画过牌画插图,因此作品流传很广。 不过,仇英的人物画有模仿唐宋宫廷画的倾向,创造的部分比较少。 · 陈洪绶 陈洪绶(1598~1652)年,浙江诸暨人。他画过《西厢记》(见美史P199—200)的故事人物插图。他甚至替民间打牌用的纸牌,做了一套水浒传人物的插图。民间从红剧、小说里知道的水浒英雄宋江、鲁智深、李逵,这些人物,都被陈洪绶生动地画了出来。 陈洪绶还画过晋朝大诗人陶潜的故事。 他画陶潜爱喝酒的样子,嗅闻菊花的样子,不愿意做官的样子,神情都非常有趣。 陈洪绶用的毛笔线条长而婉转,好像流水一样,画面给人非常柔软优美的感觉。 其实这种细线,就是从顾恺之一辈的“春蚕吐丝”变化出来的。只是陈洪绶人物造型都是创新的,所以我们不觉得他的线条是受了传统的影响。 陈洪绶的花卉、山水都画得很好,可以说是明代晚期最好的一位画家。 明朝亡了以后,陈洪绶去做了和尚,表示不愿意跟新来的满清政府合作。 第 二 十 三 讲 反清复明的四和尚。 拣阅中国古代绘画史,尤其是元、明、清三代,许多艺术精湛的画家,都有着传奇的经历。他们或身世坎坷、困顿潦倒,或宦海浮沉,贬谪无常。他们笔倾丹青,情寄翰墨,以林泉之心志,写胸中之“抉垒”。故其画作超出凡境,百怪千奇,令人过目难忘。八大山人就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传奇画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1621—1705),号雪个、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出家以后,名号甚多,如个山、驴屋、人屋等,大家所熟悉的“八大山人”,则是他弃僧还俗以后取的名号。作为明朝宗室后裔和明清政权交替之际的一位遗民,他饱尝国破家亡之痛,倍感世态炎凉之苦,他只好削发为僧,遁入空门。经历了大悲大痛、大起大落的他很快发现佛门也不是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禅宗的虚空静化最终也难以抚平他那颗忧愤郁闷的心,他“初则伏地呜咽,继而仰天大笔,跳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迹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于是他将诗词书画作为自己惟一的宣泄激愤的方式,以释放自己心中郁结的不平之气,这在其众多的画作和题画诗中多有体现。“八大山人”是其画作中常用的款名,也成了其画作的著名标识,信手写来,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别有一番苦意,草草几笔,既似“哭之”,又似“笑之”,内寓“哭笑不得”、“啼笑皆非”之意,因有着相似的身世与经历,世人将他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为“清初四画僧”。 八大山人花鸟山水俱擅,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花鸟作品。其山水取法黄公望、倪云林、董其昌等人,不囿一家之法而自成高格,在凄苦冷寂中体现出孤愤清高之个性。其花鸟画得益于青藤白阳诸大家,却能突破前人窠臼,以夸张、险奇、简约、冷逸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八大风格”,既区别于历代名家,也倾倒了众多后学者。有人称赞他的画风为“神情毕具,超出凡境,堪称神品。”现代花鸟大师齐白石由衷地感叹道:“恨不生前三百年,为之磨墨理纸。”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八大的花鸟画,概言之,大于一个“奇”字,即布势奇险冷峻,造型奇特夸张,用笔奇雄朴茂,画面奇绝洗炼。而且常将禽鸟“拟人化”,拟作之鸟多取单足而立、白眼相向的模式。 此幅《荷花小鸟》(182cm×98cm),为纸本墨笔图轴,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相较于八大的其他简笔花鸟作品,此幅画面较为丰富繁密。图中用大块墨色染成的荷叶,元气淋漓,铺天盖地,连成一片,将天地上下分成两半。浓重的荷荫下巨石歪斜,摇摇欲坠之中给人一种岌岌可危之感,两只单足而立的小鸟冷眼相向,乜斜而视。此幅作品诉诸我们视觉感受的绝不是闲情逸致式的把玩排遣,而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情感宣泄。因此,赏析八大山人的作品,只要给合他那奇特的身世经历,就不难解读其中的精神实质与审美取向。 石涛(1641~1707年),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他早年云游四方,40岁以后来南京、扬州,去京二载,晚年居扬州。石涛也是明朝皇室的后代,做了和尚以后,把满腔亡国的悲哀寄托在书画里。他的诗也写得很好,是一个有学问的画家。 他画很多的山水画,用笔用墨很自由。他自己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自有我在。” 这是表示他非常勇于创造,敢用新的方法来画画。别人看他的画,批评他笔法和以前人不一样,用墨和以前人不一样。他也不在乎。他觉得画画应当有一个“我”在,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画法,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面目;不要跟别人一样,不要失去自己的个性。 石涛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黄山上。 黄山是中国安徽省一座很有名的山。 山上景色极好,有巨大的岩石,古老的松树,还有云海,十分好看。 黄山的风景给了石涛很多灵感。他不模仿古人的画法,却以黄山真实的风景为对象,画了很多精彩的画。 同样和石涛在黄山画画的明末画家,还有渐江、梅清两位。 第 二 十 四 讲 清末市民画家绘画的职业化、商业化。 任伯年(1840~1895年)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绍兴人。其父鹤声,号凇云,据说是一个米商又是一个民间画师,“善画又善写真术。”任伯年自幼受到他父亲在艺术上的熏陶和指导,亦擅肖像画。早年曾成为太平军的一员。太平天国失败后,他离开家乡到宁波随任薰学画,并在1864年随任薰到苏州。后来,他经苏州到上海,得到胡公寿的帮助,“代觅古香室笺扇店安设笔砚。”不数年,画名大噪。任伯年长期定居上海。 扬州画派之后,中国和西方接触更加频繁,工商业城市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西洋的商船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南方沿海的口岸,商业更加繁荣,对市民画家的成长更加有利。 当时在沿海一带活跃的市民画家,有虚谷、蒲华、任熊、任伯年等等。 任熊,任薰是两兄弟。他们画人物,也画花鸟。任熊画了很多剑侠、神仙的人物画,很受社会的喜爱,被民间刻成牌画,做成赌博用的纸牌。 这些市民画家,已经脱离了文人孤高的性格,和民间艺术打成一片。他们也接受了买画卖画的商业行为,把绘画当作一种职业来谋生。 他们两人教出来的学生任伯年,更是一个商业城市中的标准职业画家。 任伯年活跃在上海,那是沿海新兴的工商业大城。他的家庭本来就是以做肖像工艺品为业。后来他以卖画为职业,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任伯年最喜欢画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故事画。例如,“女娲补天”、“苏武牧羊”、“花木兰”、“钟馗斩鬼”等等。这也说明了城市市民不再喜欢山水画,他们对传奇、故事,对现世的人物更感兴趣。 任伯年受到陈洪绶的影响也很大。他的人物造型很奇特大胆,也具备强烈的民间性格。 第 二 十 五 讲 难得童真 齐白石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大画家。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很劳苦的农村,但是,穷苦的日子不但没有阻碍齐白石的成长,相反的,童年这一段农村的生活的经验,竟是他成为画家之后,取用不竭的绘画泉源。 他画两只小鸡正在争夺一条蚯蚓。他画一群一群的蝌蚪,在水中游动。他画停在稻穗上的蝗虫,有绿色的翅翼,浅色的肚腹。他画的虾,身体还是透明的,仿佛要跳跃起来!如果没有他童年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绝对无法把这些画画得那样生动亲切。 我们可以说,齐白石把中国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画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些原来在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他的描绘,好像忽然有了深长的意义。 齐白石把以前画家从不画在画中的东西都画了出来。例如:蝗虫、老鼠、扫把、白菜、玉米、高粱、稻麦、喇叭花、蜡烛,甚至牛粪、蝌蚪,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一一进入他的画中。中国画原有的清雅孤高的面貌,经过他这一改,就变得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了。 他原来学习的八大山人的画,练习运用简单有力的线条。后来,他又为八大的笔墨加上鲜艳的颜色,使中国画充满了华丽的色彩。这也是他受民间个性的影响罢。齐白石活了九十五岁。他越到老年画得越好,不但不萎弱,反而更加生气勃勃,无论颜色、用笔,都更加大胆自由。齐白石常常用写意的大笔挥洒花卉树木,却又用很工整细致的笔法来画很小的蜻蜓、草虫。对别人来说,这两种画法很难放在一起,但是在他的画中,两者却融合得非常好,一点儿也不尴尬。 看了齐白石的画,我们一定会觉得世界真是非常美好,连一些最微小的草虫也那么可爱,生活过得那么快乐。透过齐白石笔下的可爱世界,我们也感受到生命欣欣向荣的喜悦。 齐白石一直到老年都能保有童年的天真,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小孩子最能发现世界的美丽,所以中国人总是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心者也。”也就是说,真正成熟伟大的人,常常能够保有孩子的天真之心。就因为这样,他也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丽,世界的可爱。我们看了他的画,同样感受到生命的喜悦。 齐白石距离我们的时代并不远,他所留下来的画,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觉得人生美丽呢?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一样快乐地画画呢? 第四十讲 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艺术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更是书法艺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不断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简而言之,不创新,总是临摹和模仿,这样的艺术没有生命力,怎么能发展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中华传统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与当代世界文化有机融合,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和实践。 用先进文化引领艺术创新。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拥有众多光辉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更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华夏民族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如中国的象形文字,令人惊叹的是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通过考古证明,几乎所有古文字都来源于图形文字,而且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将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他民族或早或晚都已改用字母,而中国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不断推动文化艺术创新。 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要发展先进文化,树立新的文化艺术发展观。文化既是继承和积累的结果,又是不断融和和创新的产物。没有继承,艺术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创新,艺术就失去了活力与生机。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
本文档为【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7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