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套分节练习附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套分节练习附答案

举报
开通vip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套分节练习附答案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套分节练习附答案 目 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l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l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4节免疫调节…………………………………………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套分节练习附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套分节练习附答案 目 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l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l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4节免疫调节…………………………………………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l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答案……………………………………………………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海泛舟 海洋动物水盐平衡的调节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大多和海水等渗,因此,一般说来,它们的水盐平衡不存在问题。海生变形虫没有伸缩泡,淡水变形虫有伸缩泡,就是因为海生变形虫是生活在等渗液中,其代谢废物可从体表排出.不需要伸缩泡来调节细胞的含水量。 如果海洋的无脊椎动物进入盐分较低的水域,如河口地区或淡水河流、湖泊中,它们体液中的盐分逐渐减少,直至体液和体外液体达到平衡,但其细胞不能适应如此巨大变化的液体环境,会很快死亡。 有些海洋动物能生活在低渗溶液中.这是由于其鳃有调节体液盐分浓度的作用。在半咸水环境中,它们的排泄器官将渗入的过多的水排出体外。但由于排泄器官的机能还没有发生适应于半咸水环境的变化,因而排泄的尿总是和血液等渗。因此,排泄的结果,过剩的水被排除了,同时也失去了体液中的盐分。但它的鳃却能将半咸水中的盐分逆浓度梯度吸收,转移到血液中,使体液盐分得到补偿。 蟹细胞内的渗透压也适应于半咸水环境而有所下降;细胞中钠和氧离子的浓度都在降低;一些氨基酸的浓度也都降低,这说明在低渗溶液中,氨基酸的分解加快了。 双基演练 1. 选择题 1.健康人血液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 )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血液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 C. 人体排出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部分溶解在血液中 D.血浆中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3.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6.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内液和消化液 B.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7.体液含量较多的是 ( ) A.血浆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8.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9.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 ) A.细胞外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 10.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 ) A.蛋白质 B.水 C.无机盐 D.葡萄糖 连线高考 1.(2006年上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解析:肌肉细胞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肌肉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故选C 2.(2006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 1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 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递质小泡存于神经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 创新拓展 根据下面的图解回答有关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 、 和 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保持相对稳定性。 (2)图中①为 ;②为 ;③为 。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⑤为 。 (4)用简明短语表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⑥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双基演练 1.D 2.D 3.D 4.C 5.B 6.D 7.B 8.C 9.B 10.B 创新拓展 (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理化特性 (2)消化吸收 气体交换 泌尿与汗液分泌 (3)养料和氧气 二氧化碳等废物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海泛舟 低血糖简介 1.饥饿性低血糖:长时间饥饿或不能进食时。外源性血糖来源断绝,内源性的肝糖原贮备有限,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当出现“供不应求”时即发生低血糖。不吃早餐的人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效率。2.运动性低血糖:持续的剧烈运动或运动以后,由于能量消耗大,葡萄糖氧化分解迅速而量大,此时若未及时补充糖类食物,则可引起低血糖。3.酒精性低血糖:空腹大量饮酒后,由于酒精在肝内氧化,造成乳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受到抑制,糖异生作用减弱。当有限的肝糖原被动用以后,即可发生低血糖。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是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 ( ) A.机体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实现的结果 B.机体散热的结果 C.机体产热的结果 D.运动的结果 3.人的体温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B.人是变温动物 C.体温昼夜差别不超过1℃ D.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 4.人体各部分的温度略有不同,真正的体温是 ( ) A.口腔温度 B.人体内部温度 C.直肠温度 D.腋窝温度 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 A.适当撤减衣被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 A.细胞代谢紊乱 B.pH值上升 C.糖尿病 D.渗透压上升 8.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血液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将会有所 (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不能确定 二、非选择题 1.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研究,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 和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普通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连线高考 1.(06上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 考查内环境有关知识。肌肉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组织液才能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 创新拓展 马拉松运动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竞赛后,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但血检发现该运动员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试分析此运动员血液保持稳态的原因。 参考答案: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双基演练 1.C 2.A 3.B 4.B 5.D 6.D 7.A 8.A 二、非选择题 1.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 创新拓展 原因是: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C02和H20,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C0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总之,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正常情况下,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l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学海泛舟 突触传导特点 ①单向传递:即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其原因是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③突触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缺氧、CO2增加、pH变化、各种离子浓度的变化(如Ca2+、Na+、K+_),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所以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将直接影响神经系统正常的功能。 ④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的传递过程,阻断或加强突触的传递。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靠一种化学物质——递质来传导 C.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轴突之间相互传递 D.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3.中枢神经系统是指 ( ) A.脊髓和脊神经 B.脑和脑神经 C.脑和脊髓 D.脑神经和脊神经 4.多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所依靠的结构是 ( ) A.运动系统 B.神经系统 C.原生质 D.感觉器官 5.在反射弧中,能够对刺激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是 ( ) A.传入神经 B.效应器 C.感受器 D.神经中枢 6.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7.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 ( ) A.大脑两半球 B.脑 C.中枢神经系统 D.大脑皮层 8. 在足球比赛时,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导 D.反射弧 9.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0.高处坠落造成人的高位截瘫(颈椎损害),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大小便失禁 B.触觉完全丧失 C.躯干冷温觉丧失 D.躯干痛觉丧失 二、非选择题 1.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一O—<”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 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f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a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c称为 。 (2)若刺激图甲中b点,图中 点可产生兴奋。 (3)由图甲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并经过 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融合,将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图乙中的B细胞产生 ,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连线高考 1. (05广东)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脑外包有骨骼,脊髓外无骨骼 B、脑和脊髓都与反射有关 C、反射仅与脊髓有关 D、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表面 解析:基础题,考查反射的中枢 答案:B 2. (06江苏)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解析: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根据题中信息可推断前一种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后一种为条体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答案:C 创新拓展 如图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结合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1)电激(即用电刺激)E,结果A发生运动反应;电激B,结果A反应而E无反应。这表明图中的A是 ,E是 ,而B和D分别是 和 。 (2)用有关字母和箭头写出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 。 (3)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 等,请设计试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 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 。 结果和结论: 。 b.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步骤: 。 结果和结论: 。 参考答案: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C 2.B 3.C 4.B 5.D 6.D 7.D 8.B 9.A 10.B 二、非选择题 12.(1)神经中枢 (2)a (3)树突或细胞体(缺一不得分) (4)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细胞膜) 兴奋或抑制(缺一不得分 创新拓展 (1)效应器 感受器 传出神经纤维 传入神经纤维 (2)E→D→C→B→A (3)a.方法步骤:电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④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b.方法步骤:先电激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③激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和结论:若两次试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如二次观测的①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单向 冲动在突触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学海泛舟 葵花向日新说: 向日葵的故乡是墨西哥和秘鲁的山地。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看到满山遍野开着一种金黄色、圆盘状的大花,感到新奇而美丽,回国后把它告诉了女皇。后来,女皇命令再去美洲探险,将这种花带回。1510年,西班牙殖民者把它带回欧洲,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花园里。18世纪才传到俄罗斯。今天,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踪影了。 向日葵是菊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圆形而多棱角。它的头状花上,有成百上千朵小花。每朵小花结成一颗果实,整齐地排列着。花盘周围一圈金黄色的舌状小花,又大又鲜艳,但不结实,唯一的任务是让昆虫能看到它,引诱其前来传送花粉。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妇女可通过做输卵管结扎手术避孕, 输卵管结扎后的妇女 ( ) A.不能排卵,第二性征正常 B.月经失调,第二性征正常 C.正常排卵,第二性征正常 D.月经正常,第二性征不正常 2.胰岛主要有两种分泌细胞,分别是A细胞、B细胞,当血液中葡萄糖含 量偏高时 ( ) A.A细胞、B细胞的分泌功能均增强 B.A细胞、B细胞的分泌功能均减弱 C.A细胞分泌功能大大增强,B细胞分泌功能大大减弱 D.A细胞分泌功能大大减弱,B细胞分泌功能大大增强 3.发现促胰液素的是 ( ) A.沃泰默 B.斯他林和贝利斯 C.巴甫洛夫 D.温特 4.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不产卵,如取同种鱼的脑下垂体研碎 注入鱼体内,可促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 ) A.性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促性腺激素 D.肾上腺素 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的是 ( ) A.唾液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雌性激素 6.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 ( ) A.甲状腺 B.垂体 C.下丘脑 D.小脑 7.哺乳动物的性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性激素是 ( ) A.核酸 B.蛋白质 C.糖类 D.类固醇 8.下列哪一项不是胰岛素的功能 ( ) A.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 B.促进肝糖原合成 C.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抑制肝糖原分解 二、非选择题 9.激素调节的特点有 、 、 10.右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C表示的激素是 ,其生理作用是 。 它对下丘脑和垂体起 作用。B表示 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 。A表示 ,其作用是 。 (2)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要原料,缺碘病人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血液中激素A和B的浓度 ,从而使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如母体缺碘,可使胎儿甲状腺发育不全,易患 症以及不同程度的 低下。 (3)若切除动物的垂体,血液中激素B的浓度会 ,表现 出等症状。 连线高考 1.(06上海)婴幼儿期分泌过少而引起呆小症的激素是 ( )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性激素 解析: 基础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成年后会得呆小症,而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成年后则会得侏儒症。答案:B 2.(06全国Ⅱ)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 ) 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激素、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 D.肝糖元、丙酮酸 答案:B 创新拓展 高温能影响酶的活性,适当的高温能否影响甲状腺激素的生理活性呢?请你利用下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 材料:相同容积的玻璃缸几个,取自然清水,同龄的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只,喂蝌蚪的饲料,未经处理的具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以及经过50℃温水处理过的甲状腺激素。 (1)实验步骤的设计: ①取玻璃缸三只,分别编号为A、B、C,请写出其余实验步骤。 ② ; ③ ; ④ 。 (2)预测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结论。 。 (3)实验中设置了几个对照组?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A 6.C 7.D 8.C 二、非选择题 9.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0.(1)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促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增高呆小智力 (3)下降 体温降低、心跳较慢、全身浮肿 创新拓展 ②向三只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每只缸中放入20用小蝌蚪。 ③对三只缸中的蝌蚪定时按下述方案喂养: ④置于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观察蝌蚪发育为青蛙的先后顺序。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如果C缸中蝌蚪最先发育成青蛙 活性加强 如果B、C缸中蝌蚪同步发育成青蛙,均早于A缸 活性不变 如果C缸中蝌蚪发育成青蛙早于A缸,晚于B缸 活性减弱 如果A、C缸中蝌蚪同步发育成青蛙,均晚于B缸 活性丧失 (3)两个其中一个A与C对照可证明处理过的甲状腺激素有无活性,另一个B与C对照可验证处理过的甲状腺测素活性大小。 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学海泛舟 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美国环境记者戴安达玛诺言斯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环境激素数量极少,也会导致生物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形、精子数量减少、癌症发病率上升等现象。 日本厚生省已将“环境激素”正式命名为“导致内分泌障碍化学物质”。它是影响和扰乱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的总称。目前已掌握的有可能扰乱生物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有70余种,这些物质散布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之中,被人或动物摄入体内后,不断积累,逐步造成危害。 最近几年,科学家研究发现,导致生物界生理机能低下,严重威胁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元凶便是环境激素。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危害多种多样,它不但造成生殖系统机能异常,还能引起人们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环境激素的浓度增高,与青少年犯罪率增加是否有关系,如今也备受有关方面的关注。 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又一次面临着自己创造的“恶魔”的挑战。我们相信通过加强对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从生产到食用的管理,提高对环境的监测水平和医疗水平,最终是可以降伏这一“恶魔”的。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调节控制着激素的分泌,激素也可以控制神经的调节 B.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物体各部分活动的基本方式 C.单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不依靠神经系统完成 D.反射弧是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 2.下列激素中,可直接影响婴幼儿智力发育的是 ( )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性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 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 ( ) A.大脑两半球 B.脑 C.中枢神经系统 D.大脑皮层 5.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 B.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 C.体液调节的速度较慢 D.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 6.当人主要依靠出汗维持体温稳定的时候 ( ) A.外环境温度一定高于体温 B.外环境湿度较大,温度高 C.此刻体内产热一定多于散热 D.体温一定会升高较多 7.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C.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减少 D.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则尿量增多 8.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 A.人体能通过骨骼肌和内脏不断产热 B.人体通过皮肤散发热量 C.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控制机体产热量 D.人体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之维持相对平衡 二、非选择题 9.下面A~D表示高等动物4种不同的生理调节过程。请回答: A.刺激→神经→组织器官 B.刺激→内分泌腺→血管→组织器官 C.刺激→神经→内分泌腺→血管→组织器官 D.刺激→神经→内分泌腺→血管→内分泌腺→血管→组织器官 (1)给蟾蜍注射垂体提取物促使蟾蜍产卵属于 过程。 (2)人进食后血糖的调节属于 过程。 (3)狗看到食物后分泌唾液属于 过程。 (4)日照变长促使多数鸟类开始产卵属于 过程。 连线高考 1.(06北京理综)为研究长跑中运动员体内的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科学家选择年龄、体重相同,身体健康的8名男性运动员,利用等热量的A、B两类食物做了两次实验。 实验还测定了糖和脂肪的消耗情况(图乙)。 图甲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 图乙糖和脂肪的消耗情况 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显示,吃B食物后, 浓度升高,引起 浓度 升高。 (2)图甲显示,长跑中,A、B两组胰岛素浓度差异逐渐 ,而血糖浓度差异却逐渐 ,A组血糖浓度相对较高,分析可能是肾上腺素和 也参与了对血糖的调节,且作用相对明显,这两种激素之间具有 作用。 (3)长跑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研究表明肾上腺素有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分析图乙,A组脂肪消耗量比B组 ,由此推测A组糖的消耗量相对 。 (4)通过检测尿中的尿素量,还可以了解运动员在长跑中 代 谢的情况。 答案:(1)血糖 胰岛素 (2)减小 增大 胰高血糖素 协同 (3)高 减少 (4)蛋白质 创新拓展 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下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示意图(部分)。请据图回答: (1)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的神经反射为 。 (2)当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增加的调节方式为 。 (3)胰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有 、 、 、 、 。 (4)激素B是通过 途径到达胰腺的。 参考答案: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A 2.B 3.B 4.D 5.B 6.C 7.B 8.D 二、非选择题 9.(1)B (2)C (3)A (4)D 创新拓展 (1)非条件反射(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胰麦芽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4)血液循环 第4节免疫调节 学海泛舟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骨膜炎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我国约有400万患者,患病率为0.32%~0.34%。约80 %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4)。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可查。初发病时很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逐渐肿大、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现 行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和防 止畸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治疗措施一般包括:(1)休息, 风湿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潮湿,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和进行关节 练习,以减少或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2)药物治疗,药物可选非甾体类抗 炎药、金制剂、青霉胺、免疫抑制剂等;(3)理疗,如热敷、热浴、蜡疗等,同时配合按摩和锻炼;(4)手术,纠正关节畸形或进行关节成形术。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浆细胞的形成不会是 ( ) 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抗原再次侵入,刺激记忆细胞 C.T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 D.吞噬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 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 ) A.抗体 B.抗原 C.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4.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 )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5.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免疫属于 ( ) A.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6.器官移植时降低排斥作用的措施是 ( ) A.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 B.降低淋巴细胞的数量 C.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 D.用加快有丝分裂的药物 7.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8.艾滋病属于 ( ) A.一种免疫缺陷症 B.一种自身的免疫病 C.免疫机能过高 D.免疫机能过低 二、非选择题 9.下面的示意图代表生物体内三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中Y代表的物质是 ,X代表的物质是 ,这个过程中的Y表现出 性。 (2)过程②中Y代表的物质是 ,X代表的物质是 ,这 个过程中的Y表现出 性。 (3)过程③中Y代表的物质是 ,X代表的物质是 ,这个过程中的Y表现出 性。 (4)过程①、②、③中的物质Y,都是在细胞的 中合成的。 连线高考 1.(06全国Ⅱ)人被生锈的铁钉扎破脚后,应该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其原因是破伤风抗毒素能够 ( ) A.促进自身免疫反应 B.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C.使体内产生抗原 D.特异性地中和外毒素 答案:D 2.(06全国I )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 ) 解析: 抗原注入后,产生相应的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抗体需要一定时间,第一次免疫后抗体的含量会下降,但机体内有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入抗原后,体内现有的记忆细胞迅速识别抗原'并且快速的分裂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第二次免疫时抗体数量比第一次多。A 3.(06江苏)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 ,进而使T淋巴细胞活化,同时使B淋巴细胞致敏,随后由 细胞分泌 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 ,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疫学上称为 病。 答案:自身抗原效应T(淋巴) 淋巴因子 效应B(淋巴)细胞 记忆(B淋巴)细胞 自身(特异性)免疫 创新拓展 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接着少数HIV在体内潜伏下来,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如图)。请回答: (1)表示HIV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2)在曲线Ⅱ中ED段呈上升状态的原因是 , 曲线I中的BC段效应T细胞作用于 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 最终导致该细胞裂解死亡,这一过程称为 免疫。 (3)HIV识别并侵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 有关。 (4)如果HIV中决定某一性状的一段RNA中含碱基A:19%,C:26%,G:32%,则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含碱基A的比例为 。 参考答案:第4节免疫调节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D 2.C 3.D 4.D 5.B 6.B 7.B 8.A 二、非选择题 9.(1)载体 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 专一 (2)抗体抗原特异 (3)酶 参加反应的物质 专一(4)核糖体 创新拓展 (1)I (2)T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 靶细胞(3)糖蛋白(4)21%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l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学海泛舟 1.胚芽鞘 胚芽鞘是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张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功能。在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穿出地面,保护胚芽出土时不受损伤,随后为胚芽所突破。 2..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假说。 实验证明,引起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光是短波光,植物胚芽鞘中接受这种刺激的受体是与ß—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类似的物质。受体接受单侧光刺激后,会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胚芽鞘不同部位产生电势差: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弱酸性的IAA阴离子带负电荷,因而会向背光一侧移动,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升高。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 2.科学家做过如下试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另一试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试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3.吲哚乙酸是 ( ) A.植物生长素 B.垂体生长素 C.性激素 D.脑激素 4.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结果胚芽鞘将 ( ) A. 向左弯曲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前方弯曲生长 D.直立生长不弯曲 5.植物向光性的形成,是由于单侧光使 ( ) A.茎尖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生长素的能力发生改变 B.生长素在茎尖向光侧比背光侧含量高 B. 生长素在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含量高 6.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促进细胞分裂 B.促进营养物质运输 C.促进细胞伸长 D.促进光合作用 D.茎尖感光部位的感光能力发生改变 7.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两部分(如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高考连线 l.(06广东)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右下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 ) 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②果实色素积累③番茄果实发育④番茄果实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考查乙烯的生理作用,同时考查信息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 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而不是促进果实的发育。此外,据图可知,在果实成熟的过程,乙烯含量上升到最高峰后,细胞壁松弛酶活性、果实色素开始上升说明乙烯能够促进细胞壁松弛酶活性上升和色素含量上升。答案:B 2.(06上海)在菜豆的幼根处作上标记如下图所示。置于适宜条件下,几天后,能正确表示该根生长情况的是 ( ) 解析:图形综合题。考查根的向地生长特性。水平放置的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根会表现出向地生长,茎则背地生长,根的生长主要依赖于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增加细胞的数量来实现的,在根生长到一定长度后,位于根基部的标记仍在根基部,因为基部细胞并不进行分裂。答案: B 3.(06江苏)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 )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解析:考查顶端优势的形成原因以及解除途径。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多,导致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的生长。解除顶端优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摘掉顶芽。B选项中虽然摘掉顶芽,但由于在顶芽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羊毛脂中的生长素会运往侧芽,不能解除顶端优势。C选项与B选项的区别是摘掉顶芽,在顶芽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没有生长素运往侧芽。答案: B 创新拓展 请设计一个在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幼嫩植物长成如图所示形状。 (1)设计该方案的原理: 。 (2)实验方案(即操作步骤) 。 参考答案:第l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B 2.A 3.A 4.D 5.B 6.C 7.C 创新拓展 (1)先将该盆栽植物向右侧倒放一段时间,再向左侧倒放一段时间 (2)利用重力影响,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茎背地侧分布多,生长快,使茎背地生长,从而发生弯曲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海泛舟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目前对生长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 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二是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者失活或者活化。酶系统的变化使新陈代谢和整个细胞的生长发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此外,还有人认为激素对核和质膜都有影响;或认为激素的效应先从质膜再经过细胞质,最后传到核中。 虽然对激素作用机理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认为,激素必须 首先与细胞内某种物质特异性地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这种物质就 是激素受体。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校园里种植的杉树,主干粗壮,生长旺盛,而侧枝很细弱,主要原因是由 于 ( ) A.侧芽缺乏生长素 B.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少 C. 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 D.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过多 2.园林工人每年都要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 ( ) A.抑制侧芽生长 B.抑制向光性C.抑制细胞生长速度D.解除顶端优势 3.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实例是 ( ) A.扦插 B.棉花摘心 C.果树嫁接 D.分根 4.将四株长势相似具有顶芽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下述处理,其中有利于 侧芽发育成枝条的处理方式是 ( ) A.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 B.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C.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D.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琼脂 5.从一株常绿植物母体上选取相似的四段枝条作处理后立即进行扦插(如图),扦插后生长和管理条件相同。理论上分析下列枝条中最容易成活的是 ( ) 6.(多选题)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 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 是 ( ) A.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 7.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移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能 ( )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B.促进侧根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 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8.在植物的下列现象中,与顶端优势现象中生长素的作用相同的是 ( ) A. 茎的向光性 B.无子番茄果实的发育 C.根的向地性 D.扦插的枝条生根 9.从植物体中提取生长素,下面几个选项中最理想的材料是 ( ) A.叶 B.幼嫩的种子 C.根 D.成熟的种子 10.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高考连线 1.(06广东)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 D浓度(mgg/L) O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 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解析: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同时考查分析和推理能力。由表可知:当2,4一D浓度为20 mg/L~25 mg/L时,果实的重量达到最大值,所以D选项正确。当2,4一D浓度超过25 mg/L,仍可以促进果实发育,只不过效果不及20 mg/L~25 mg/L。B、C选项根据本实验无法得出。答案: D 创新拓展 用燕麦幼苗作实验材料,在黑暗环境中分别进行以下两项实验。 (1)将切下来的胚芽鞘顶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和B,紧贴在胚芽鞘顶端C韵切面上。几小时后,将琼脂块取下,分别放在已切去顶端的胚芽鞘D及胚根E上(已知胚根比胚芽对生长素的浓度更敏感)。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再经过数小时后,胚芽鞘D的生长情况是 ,原因是 ;胚根E的生长情况是 ,原因是 。 (2)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放在旋转器上,如图所示,在旋转器以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将琼脂块X和Y取下,分别放在已切去顶端的胚芽鞘G上。经过数小时后,胚芽鞘G的生长情况 , 原因是 。 参考答案: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D 2.D 3.B 4.A 5.A 6.BD 7.A 8.C 9.B 10.C 创新拓展 (1)向左弯曲琼脂块B中含生长素多,胚芽鞘的这一侧就会由于生长素含量多而比另 一侧生长得快向右弯曲琼脂块B中含生长素多,因此,胚根这一侧的生长素含量也 多,从而抑制了胚根这一侧细胞的生长 (2)直立生长 琼脂块x、Y所含生长素量相同,胚芽鞘G中的生长素分布均匀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学海泛舟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 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的相互 作用所控制的。例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而生长素则促进增殖的子细胞继 续增大。又如,脱落酸强烈抑制着植物生长并使衰老的过程加速,但是这些作用又 会被细胞分裂素所解除。再如,生长素的浓度适宜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开始 诱导乙烯的形成。当生长素的浓度超过最适浓度时,乙烯的含量增加,而当乙烯对 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时,就会出现抑制生长的 现象。研究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2.在园艺上应用2,4-D这样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难以奏效的是( ) A.获得无子果实 B.处理扦插的枝条生根 C.促进果实成熟 D.除杀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3.(多选题)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 A.脱落酸 B.吲哚乙酸 C.秋水仙素 D.丙酮酸 4.为防止棉花脱铃,可以喷洒一定浓度的溶液,这个溶液是 ( ) A.萘乙酸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 A.脱落酸 B.吲哚乙酸 C.乙烯 D.丙酮酸 6.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高考连线 1.(05全国Ⅱ)(1)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乙烯的生理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 取A、B两箱尚未成熟的蕃茄(绿色)。A箱用一定量的乙烯利(可释放出乙烯)处理;B箱不加乙烯利作为对照。当发现两箱番茄颜色有差异时,A箱的番茄呈 色,B箱番茄呈 色。从这两箱番茄中取等量的果肉,分别研磨成匀浆,除去匀浆中的色素,过滤。取无色的等量滤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加热后,摇匀观察,发现A试管中呈砖红色,B试管中也呈现此颜色,但比A试管中的颜色 (深或浅),说明经乙烯利处理后番茄中 含量增多了。 根据上述实验可证明乙烯具有 的作用。 答案: 红 绿 浅 还原糖 促进果实 创新拓展 “激素水果”不会引起性早熟。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水果、蔬菜是用植物激素刺激生长或催熟的。人们担心儿童吃了用激素催熟的水果、蔬菜后,会不会出现性早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毓橘教授从事激素研究40多年,据赵教授介绍,大部分植物激素都是“内源激素”,即植物体本身就已经具有的激素,由于植物体内的激素能调节植物的生长,人们便将它们科学地提取出来,分析其结构,利用微生物发酵工业生产或化学合成,加以推广应用,如促花保果、延迟或促进果实成熟等。赵教授说:“激素水果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1)试说明“激素水果”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的道理。 ; (2)能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什么?长期吃这样的水果对儿童健康有无影响? 。 参考答案: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双基演练 1.D 2.C 3.CD 4.A 5.D 6.A 创新拓展 (1)植物的催熟激素和人体的性激素是不同的化学物质,其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故植物激素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2)乙烯 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海泛舟 昆虫种群密度调查示例: (1)选择一块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的野外隔离空地(如菜田、草坪),要求这块空地上没有障碍物和棘刺灌木,以免扫网困难。 (2)从地块边上的某一点出发,由一名操作者拿捕虫网按照“牛耕式”路线 左右扫捕昆虫,不重复地把田块走遍。清理网内昆虫,分类到目,记录数目,最后 处死昆虫。每走一遍捕得的昆虫总数就是一次捕获数。 (3)每隔5 min重复步骤(2)一次。注意应由同一名操作者沿同样的路线,以相同的扫网次数进行捕虫,并记录数目。当捕获的昆虫数量呈连续下降趋势时,就可以停止了。 (4)把上述每次捕获的昆虫数目填入表,并计算捕获累积数。 (5)以捕获累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上述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相交处就是种群估计数。 (6)将种群大小(种群估计数)除以测量田块面积,就得到种群平均密度。 将所得数据作回归直线方程。 由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如果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个。那么,田块面积为120 m2,这个种群的平均密度为3个/m2。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对种群概念的正确叙述是 ( ) A. 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不同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互相交配繁殖 B.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C.种群中的个体间只有互助没有斗争 D.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 3.在种群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密度 C.年龄组成 D.性别比例 4.下列可以称作种群的是 ( ) A.果园里全部的果树 B.池塘里全部的鱼 C.山上所有的蛇 D.一块田野里所有的灰仓鼠 5.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个体较多,而年老的个体很少,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混合型 D.增长型 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自 ( ) A.人口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年龄组成 7.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是通过直接调节下列哪一项,以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种群密度 D.出生率 8.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 B.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的大小不一定为1 m2 C.取样的关键是在同一样方内随机取样 D.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是固定的叶草本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 二、非选择题 1.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 型,C表示 型。 (2)A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 (3)我国当前人口的年龄结构类似于 。 高考连线 1.(06上海)为了研究空间大小对种群的影响,某小组做了如下模拟实验:在地面 上用绳子圈起5个各1平方米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站立l,3,5,7,9个身高、体重基本相同的成年人,要求每人的双脚必须在区域内,测定各组持续站立的时间并绘制成右边的曲线。该实验结果说明 ( ) ①空间大小是制约种群密度的因素 ②空间大小是限制种群大小的因素③环境负荷量是有定限度的 ④生物个体占有空间越大,越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2.(06江苏)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的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样地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解析:考查群落的结构,同时考查数据处理能力。从表中可以判断: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营养结构简单。有机肥田中蜱螨类的密度小于化肥田。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虽大大增加,但这些土壤动物不都是分解者,不能确定有机质减少。答案: A 创新拓展 回答下列小题。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 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 量会 。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 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 的结果。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 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入=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参考答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 1.A 2.C 3.A 4.D 5.D 6.D 7.D 8.D 二、非选择题 1.(1)增长衰退(2)逐渐增大逐渐减少(3) B 创新拓展: (1)减少,另一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1.69N。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海泛舟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碱度、必要的气体环境。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 细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速度极快。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需时间,称为代时,细菌的代时决定于细菌的种类,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几何增长规律可表示为Nt=N2t。大肠杆菌的代时为20 min,以此计算,24 h后,细菌繁殖的数量可庞大到难以计数的程度。但实际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消耗,毒性产物的积聚及环境pH的改变,细菌绝不可能始终保持原速度无限增殖,经过一定时间后,细菌活跃增殖的速度逐渐减慢,死亡细菌逐增、活茵率逐减。 研究细菌增殖的方法: 细菌的生长繁殖包括菌体各组分有规律的增长及菌体数量的增加。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然后定期地取样测定培养基里细菌群体的生长情况。测定的方法有:一种是测定细菌的数目,将待测样品与等量的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得出细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细茵数目。另一种是测定重量,取一定体积的培养基,经离心、洗涤后称重,再由此计算出细菌的总重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生长曲线。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 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B.气候、食物、被捕食者等 C.人类活动 D.以上都是 2.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生物种群“S”型增长说法正确的是 ( ) A.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B.“S”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3.如果种群的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捕食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接近其载荷能力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则该害虫的种群密度 将 (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保持稳定 5.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哪一段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生长速度的限制因素 ( ) A.C—B B.B---D C.D—E D.E—F 6.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埔中牛存而不会饥饿致死 ( ) A.12 000 B.35 000 C.50 000 D.100 000 二、非选择题 7.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了变化。据图回答: (1)甲昆虫是 食性昆虫,乙昆虫是 食性昆虫,甲、乙两 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 (2)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 和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 高考连线 1.(06上海)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 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I B.Ⅲ C.IV D.V 解析:图形分析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在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从曲线图中可看出牛被引入后,初期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后来减慢,最后数量基本维持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说明该孤岛所能容纳的牛种群数量也是有限的,一头牛的食量比一头羊要来得大,因此羊的容纳量相应的要比牛多一些,羊被引入后会出现I曲线的变化。答案:A 2.(04新课程)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增长相关知识。a为“S”型曲线b为“J”型曲线,由于a和b为竞争关系,导致b被淘汰。答案: C 创新拓展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进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环颈雉构成了一个 ,其 数量增长特点是 。 (2)A→B,由于 ,种群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 加剧,以及该种群的 增 加,导致该种群的 降低, 增高, 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EF段为种群增长的 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 ,种群数量 。 参考答案: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A 二、非选择题 7.(1)植肉捕食(2)有抗药性捕食者乙昆虫的减少没有抗药性 创新拓展 (1)种群 引入初期,环颈雉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环颈椎的个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2)引入初期,环颈雉还没完全适应新环境 (3)种内斗争 捕食者 出生率 死亡率 (4)稳定 O 相对稳定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学海泛舟 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 (1)生物因素。竞争: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 中物种多样性增加。捕食:如果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 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2)干扰。有人认为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级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细菌与噬菌体之间的关系是 (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2.下面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 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C.蛇岛上大大小小的所有腹蛇 D.蛇岛上生活的各种蛇、鸟和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 3.白蚁肠道内生活着鞭毛虫,帮助消化纤维素,如果杀死鞭毛虫,白蚁就 会缺乏营养而死亡。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 A.共栖 B.互利共生 C.寄生 D.竞争 4.海洋中的植物与高山上的植物均有分层分布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 主要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 A.温度与光照 B.光照与温度 C.光照与湿度 D.温度与湿度 5.在一个种群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 A.互助 B.竞争 C.变异 D.适应 6.“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7.植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8.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9.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 A.光照强度较弱 B.蒸腾作用低 C.湿度较高 D.温度较高 10.青霉在生长期间能分泌青霉素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青霉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 A.捕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 高考连线 1.(04天津理综)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面积 \cm2 草原类型 10×10 20×20 40×40 80×80 - 90×90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A 3 5 8 14 16 17 19 20 20 B 3 5 6 9 11 13 13 13 13 C 2 3 5 8 8 8 8 8 8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 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 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答案:.(1)A、B、C 水 A草原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创新拓展 下图为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两种吃仓粮和面粉的甲虫)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的曲线。 请分析下列问题: (1)混合饲养的曲线表明存在着 。 (2)生态需求越是一致 也就越激烈,因此生态需求完全一致的两个物种,无法在同一环境中 。 参考答案: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B 2.D 3.B 4.B 5.B 6.C 7.C 8.B 9.A 10.B 创新拓展: (1)种间斗争(2)种间斗争 长期共存 第4节群落的演替 学海泛舟 1.初生演替。 从一个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原始裸地或湖泊开始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一般说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很多阶段。 (1)地衣阶段。这是最早的阶段,在没有任何生物的地方,地衣可以生活,它极耐干旱,可长在岩石上,并能溶解岩石,从岩石中摄取矿物质(无机离子),也能吸收雨水中溶解的矿物质。地衣中的藻类或蓝藻部分在有雨水时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地衣死后,它的残体为细菌所分解,残体中的矿物质又可为别的地衣所用。岩石风化而成的碎屑,如果没有地衣存在,则被风雨吹洗而失去。有了地衣,碎屑为地衣所阻留,碎屑和矿物质、地衣死后生成的腐殖质以及细菌等,日积月累而形成岩石表层的土壤。有了土壤,就可以把雨水留住,这样就为苔藓一类植物创造了生存的条件。地衣的这种“开创”作用使它获得了“自然群落的先驱者”的美称。 (2)苔藓阶段。地衣为苔藓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苔藓在雨水充足时可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生长,在天气干旱时以耐旱的孢子度过这一不良季节。苔藓植物比地衣能更好地利用日光,繁殖力也强,因而它们终于顶替了地衣而居于主导地位,而岩石风化产生的颗粒也被更有效地保存于原地。苔藓死后的残体为细菌、真菌等分解而产生腐植酸类物质和各种矿物质。前者有分解岩石的作用,后者被保存于土壤中或被新一代植物所吸收。所以这一阶段是含有细茵、真菌、腐植酸、无机盐等物质的土壤逐步形成的阶段。同时一些动物如螨、蚂蚁以及蜘蛛等也逐渐出现。 (3)草本植物阶段。当土壤厚度增加到足够保持湿度的时候,草本植物的幼苗就能够存活,并逐渐发展而取代苔藓。这时,昆虫、蜗牛等低等动物以及小型的哺乳动物开始侵入并各自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土中的营养物也逐渐丰富起来。 (4)灌木阶段。首先出现喜光的灌木,灌木大量发展,而草本植物逐渐衰败下来。随着草类的衰败,昆虫种类也将略有减少,而鸟类则由于树木提供了浆果及掩蔽所而增多。 (5)树林阶段。在灌木丛中,乔木生长起来,最终占有优势。乔木的树冠连成一片,其下荫蔽而缺少日光,一些耐阴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继续生存下去。这时,地面潮湿,苔藓重新长出,树木枯死倒在地面。腐食生物把枯木分解,形成丰富的腐殖质。树林生长中,有些树种成为优势种。这时群落终于达到了演替的项极:包括一种或几种优势树木的阔叶林,林下有灌木、草本植物及苔藓等,还有各种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如鸟类、哺乳类、蜘蛛、蚂蚁、螨类及昆虫等。问题探讨中的例子是在周围有繁茂的生物群落的情况下的初生演替,所以时间很短。 2.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在原来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后重新发生演替的过程。例如,砍伐森林、改种作物后又撂荒不用,大火烧光植被,河流堵塞而成沼泽等,造成生物群落的全部消失,此时开始发生的群落演替即是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一般都比初生演替进行得快,这是因为原来群落中的一些生物遗体和有机质遗留下来,环境条件较好之故。我国很多林区如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几十年来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很快就有新的植物进入,开始新的演替,这就是次生演替。但热带雨林的土层都是很浅的,砍伐之后,如果改为耕地,使用几年,土地就没有什么肥力了,结果很可能被撂荒。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例子是 ( ) A. 火山爆发后发生的演替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农田荒芜 D.围湖造田 2.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过程 ( ) A.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藓 C.地衣→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藓→地衣 3.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 示什么 (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群落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4.下列关于生物演替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般情况下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人类活动只会改变生物演替的速度,不会改变生物演替的方向 C.开垦荒山和退耕还林是两个群落的逆转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说明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5.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处(草场和森林),有一过渡区,这一过渡区中的动物与邻近两个生态系统相比,其特点是 ( ) A.动物种类少 B.动物种类多 C.植食性动物多 D.肉食性动物多 6.在水生演替系列中,最先出现的植物是 ( ) A.沉水植物 B.直立水生植物 C.浮叶根生植物 D.自由漂浮植物 创新拓展 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请查阅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举出五例。 参考答案:第4节群落的演替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A 2.C 3.A 4.A 5.C 6.D 创新拓展 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本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群落,冻荒漠群落结构等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海泛舟 食物链和食物网。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食物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食物链上的各生物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生产者,即自养生物,主要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绿色藻类和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及自养的微生物,如光合细茵、化能合成细菌等。(2)消费者,即自己不能产生有机物,而以其他生物的有机物为营养的异养生物,主要为各种动物。根据在食物链中所占的地位,消费者可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等。初级消费者以绿色植物为食,如牛、兔、蛾蝶幼虫、蜗牛等。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如狮、狼、狐、蜘蛛等肉食动物。(3)分解者,将动、植物尸体分解并送还至环境中,以供生产者再利用,如细菌、真菌等腐食性营养的生物。分解者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必不可少的部分。(4)各个食物链不是彼此分离的,一种肉食动物可以吃多种草食动物,同时一种草食动物也可以是多种肉食动物的食物。有些动物是杂食的;还有些动物是以动、植物的粪便和死后的腐烂尸体碎渣为食的,如蚯蚓、一些昆虫(食屑动物)等,它们也可算是分解者。所以生物群落中的食物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 各食物链总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这种由许多食物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叫做食物网(见图)。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和上面聚集着的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一起构成一个 (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食物网 2.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 3.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 (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D.消费者和分解者 4.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生产者的是 ( ) A.硝化细菌 B.病毒 C.松树 D.蓝藻 5.对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四个营养级,有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 6.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目将会发 生什么变化 ( ) A.增多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也可能减 7.下列动物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三化螟 B.鼠 C.牛 D.青蛙 8.下列食物链中,属于捕食食物链的是 ( ) A.青草→昆虫→青蛙→蛇→鹰 B.猫→跳蚤→细菌→病毒 C.大豆→菟丝子→病毒 D.植物残叶→蚯蚓→线虫→节肢动物 9.某温带草原里有鸟、昆虫、鹰、鼠、蟾蜍和蛇六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猫头鹰可以捕食蛇、鼠、鸟;(2)草可被鼠、鸟、昆虫所食;(3)蟾蜍和鸟都能吃昆虫;(4)蛇能吃蟾蜍和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数量有 ( ) A.3条 B.4条 C.5条 D.6条 二、非选择题 10.右图为南极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此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 (2)属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 (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 (4)磷虾和小鱼之间是 关系。 (5)如浮游植物的数量增加,海豹的数量将 。 (6)如所有虎鲸迁徙到别处,一段时间后,则小鱼的数量将 。 高考连线 1.(06 1上海)右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 A.200 g B.250 g C.500 g D.1 000 g 解析:图像题。考查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等相关知识。猫头鹰是第三营养级,若要使其增重20 g,问至少需要消耗多少植物?按照最高 的传递效率计算,则第二营养级的动物要具备20×5 g,植物则至少为20×5×5=500 g。答案:C 2.(06 上海)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 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 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解析:概念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种群强调的是同种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某地的所有生物,只有所有的生物才能构成群落,而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能说是种群,也不能算是群落。群落再加上无机环境就构成生态系统。答案:A。 3.(06重庆理综)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图中的食物链是五条:戊→甲→丁→丙,戊→丁→丙,戊→庚→丁→丙,戊→甲→乙→丙,戊→己→庚→乙→丙,丁处于两个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流经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戊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传递逐级递减,所以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使本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 少,生物的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答案C 创新拓展 下图是草原牛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占第五营养级的生物是 。 (2)图中鼠、食草昆虫属于 消费者。 (3)鹰和蛇之间既有 关系,又有 关系。 参考答案: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C 2.C 3.B 4.B 5.C 6.A 7.D 8.A 9.C 二、非选择题 10.(1)5(2)虎鲸、海豹、企鹅(3)虎鲸、海豹(4)竞争(5)增多(6)减少 创新拓展 答案:(1) 4鹰 (2)初级(3)捕食 竞争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海泛舟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分解为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几个过程: (1)能量的源头是阳光;(2)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3)能量在流经每一个营养级时都要被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粪便进入环境中,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4)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能量沿着营养级逐级传递,级级有散失,有遗弃。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可以看出能量转变规律对生态系统的制约。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在生态系统中,全部初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与全部次级消费者所消 耗的能量相比 ( ) A.前者较多 B.后者较多 C.两者相等 D.多少无法确定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逐级递减,下述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 A.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部分能量 B.各营养级生物的发育利用部分能量 C.各营养级部分生物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 D.落入土壤或水域中的植物尸体、残枝败叶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总比草食性鱼的数量少得多。这 是由于 ( ) A.湖泊中鱼的密度太大 B.湖泊中氧气不足 C.水鸟叼食肉食性鱼苗过多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 4.用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值可以绘制成一个能量金字塔,这是因为能量从上一个营养级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传递率大约是 ( ) A.5%~10% B.10%~20% C.50%~60% D.80%~90%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6.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的个数比例关系如左下图所示。右下图 中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和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方框面积表示能量数) ( ) 7.“一山不存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解释为 ( ) A.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8.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 ) A.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规律 B.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 C.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9.蛇捕食一只老鼠时,是把整个老鼠吞入体内,那么蛇就获得了这只老鼠的( ) A.全部能量 B.全部物质 C.全部物质和能量 D.部分物质和能量 10.在下列几组食物中,人类选取哪一组食物能较经济地利用生产者所固 定下来的非生物能量 ( ) A.米、面粉和水果蔬菜 B.牛奶和肉类 C.土豆和牛肉 D.蛋类和鱼虾 高考连线 1.(04江苏)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 (1)在“草→鼠”食物链中,若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0 mol氧气,则能同时产生 mol葡萄糖。鼠从中获得的能量至多相当于 mol葡萄糖中所储存的能量。 (2)由于该生态系统鼠害日趋严重,故将黄鼬引入该生态系统以控制鼠害。调查表明鼠与黄鼬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时间(年) 鼠种群数量(只) 黄鼬种群数量(只) 1 18 900 100 2 19 500 120 3 14 500 200 4 10 500 250 5 9 500 180 6 9 600 170 7 9 500 180 8 9 600 170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鼠和黄鼬种群数量变动关系: 。 答案:(1)100 20 (2)第1~2年黄鼬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创新拓展 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甲、乙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与单位面积的放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促进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放牧量应为乙图中        点所对应的放牧量,原因是          。 (4)乙图中的B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该草原的最大控制放牧量。为什么?     。 (5)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 (6)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C 7.D 8.D 9.D 10.A 创新拓展 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2)C~D  (3)A 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最高(4)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产量 (5)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6)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海泛舟 1.水循环。水是生命生存的前提。水循环通过海洋和陆地的蒸发,连续产生淡水,给陆地生物提供淡水来源,维持着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繁衍。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变化,不停地相互交换。含有水的潮湿的表面,有蒸发;植物通过叶片大量释放水分,进行蒸腾,两者结合起来,称为“蒸发蒸腾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都需要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内的水,有95%~97%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同时还通过细胞壁排出水气。水循环好像贯穿每个生态系统的大动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处于无限的水循环之中。 2.碳、氧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不断地吸收CO2释放O2,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正好相反的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消耗O2的同时,释放出CO2。如果以合成的碳水化合物计算,那么整个地球上每年转化的碳素相当于4~5千亿吨有机物质。人们在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时也消耗O2产生大量的CO2。据统计,全世界生物呼吸和燃烧消耗的氧气量平均为10000 t/s,以这样的速度计算,大气中的氧气在3 000年左右就会用完。但是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得大气中的碳、氧处于平衡状态。参与循环的物质仅是该物质总储量的很少部分,大部分存留于各自的“储库”之中。海洋是水的总储库,岩石是碳和氧的总储库,大气是氮的总储库。因为参与循环的物质的量极少,所以各种物质总体循环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很长,且根据各类物质总储量的不同,循环周期的长短差别亦很大。据估计,如把所有地球上现存的水为植物光合作用所裂解,再为动、植物细胞的生物氧化而重新形成,需时200万年。在此过程中产生的O2进入大气并约在2 000年内进行再循环,CO2为动、植物细胞所呼出进入大气中,平均停留300年,再为植物细胞固定。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B.在生物圈内沿着食物链(网)反复循环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过程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在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开始于 ( ) A.煤和石油的形成 B.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 C.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 D.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形成 ( ) A.返复循环系统 B.单向运动 C.逐级递减运动 D.多向运动 4.下列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之途径的是 (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5.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切断下列哪个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 ( ) A. 工厂使用煤和石油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6.当前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爆增,呼出的CO2增多 B.施用有机肥过多,分解者释放的CO2增多 C.畜牧业发展,动物呼出的C02增多 D.工业发展,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多 7.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 ) A.食物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界的碳酸盐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8.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蒸腾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存在于有机物中 B.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的惟一途径,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 D.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是通过能量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高考连线 1.(06上海)为了测定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应选择的测定项目是 ( ) A.CO2,P B.O2,C02 C.N,DDT D.N,P 解析:基础题。考查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水体中N、P含量过多会引起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原有平衡被破坏,N、P都是藻类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答案:D 2.(06广东)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 ①减少空气污染 ②缓解温室效应 ③不可再生 ④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考查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措施。据题中信息可知:“生物柴油燃烧后S0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CO等有害气体比化石燃料低”可以推断优点是减少酸雨危害,可减少空气污染,缓解温室效应。由于生物柴油是用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所以属于可再生资源。答案B 创新拓展 图示生物圈中部分物质的某些循环途径。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完成①过程的主要场所是 。大气中的气体X的主要来源是          。 图C占有 个营养级。 (2)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A内的硫元素除①的来源外,还可以从 中获得,X气体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 。 (3)若此图为氮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为A提供的氮元素主要依赖于 (生理作用)。疏松土壤能减少土壤氮元素的损失,从微生物的功能看,原因是                                。 参考答案: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D 2.B 3.A 4.B 5.D 6.D 7.C 8.A 9.B 创新拓展 (1)叶绿体 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 2 (2)土壤或水体 短时间内S02的排放量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 (3)生物固氮 增加土壤中的02含量,加强了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减少了NH3的挥发;抑制了某些细菌将 NO3-转化为N2并返回大气的过程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海泛舟 蜜蜂采蜜是一项社会活动,它的核心是侦察蜂和被召唤的采集蜂的分工,以及这两组蜂通过特殊的舞蹈语言交换信息。舞蹈是在黑暗的蜂巢内与地面垂直的巢脾表面进行的。与食物地点有关的舞蹈基本上是两种:圆舞和8字形的摆尾舞,在这两者之间还有过渡的镰刀形(或新月形)舞。(1)圆舞:侦察蜂在离蜂巢约50 m以内较近的地方采回花蜜时,它返回巢内在巢脾上一个地方就跳起圆舞,即兜着小圆圈,迅速而急促地一会儿向左转圆圈,一会儿向右转圆圈。 离舞蹈蜂最近的几个同伴也急促地跟在它后面爬,并用触角触到舞蹈蜂的腹部。圆舞的意思是蜂巢附近发现了蜜源,动员它的同伴们出去采集。第一批新参加的采集蜂采了花蜜返回蜂巢后,它们也照样跳起圆舞。蜂体上附着的花蜜里含有的花香气味,对它们也是一种信息。(2)摆尾舞:蜜蜂如果在离蜂巢100 m以上较远的地方采到花蜜时,它返回巢内来到巢脾上吐出花蜜后,就跳起8字形的摆尾舞。这种舞蹈既可以指出蜜源的方向,还能指出离蜂巢的大概距离。如果蜜源位于太阳的同一方向,它在巢脾表面先向一侧爬半个圆圈,然后头朝上爬一直线,同时左右摆动它的腹部,爬到起点再向另一侧爬半个圆圈。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有一种萤火虫的雌性个体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昆虫的信号来吸引那一种昆虫的雄虫,那么该雌萤火虫的行为意义可能是 ( ) A.吸引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B.吸引不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C.诱骗这种雄虫以取食 D.对不同种雄虫表示友好 2.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对天敌起到一种警示作用。这种信息的传递依靠下列哪一种因素 ( ) A.光 B.信息素 C.光敏色素 D.眼 3.非洲草原上的豺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警告同类不要侵犯自己的领域。豺的这种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温度 B.光 C.行为 D.化学物质 4.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椿象间的联系是通过下列哪种信息传递的 ( ) A.营养信息 B.化学信息 C.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 5.在一窝蜜蜂中,蜂王的主导地位是由什么控制的 ( ) A.向蜂王的幼虫提供皇浆 B.蜂王分泌外激素 C.由于蜂王提供卵 D.控制工蜂的性发育 6.有人将雄性柳天蛾带到遥远的地方释放,结果它飞行了46 km,又回到雌蛾所在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 A.雄蛾可感知方向 B.雄蛾有认路的本领 C.雄蛾听觉发达 D.雄蛾感受到了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7.地甫鸟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这种信息传递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 A.物质信息 B.化学信息 C.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 8.某蝴蝶翅下有大斑点,其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很相似,能吓退捕食鸟,这种现象属于 ( ) A.保护色 B.拟态 C.警戒色 D.种间互助 二、非选择题 9.在农业生产上,常常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防治农业害虫。请举 出两例说明。 。 创新拓展 有人把一只刚出生的仔兔寄放在同时产仔的母兔窝中,被寄放的仔兔会立即被母兔发现,常被咬死或弃于窝外。试分析: (1) 母兔是如何认出这只仔兔的? 。 (2)请你设计一个方法,避免母兔伤害仔兔,并给予正常哺育。 。 参考答案: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C 2.A 3.D 4.B 5.B 6.D 7.D 8.B 二、非选择题 9.如利用黑光灯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等 创新拓展 (1)通过仔兔身上异常的气味(2)用母兔的尿液涂抹在仔兔的身上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海泛舟 1.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兴建“生物圈Ⅱ号”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在巨大的玻璃罩里面,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和溪流。1993年1月,8位科学家进入这个实验室。他们计划在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自己生产食物,喝溪流中的水,吸收植物释放的氧气。但是,仅仅过了1年多,这个实验室内的氧气含量大幅度减少,粮食也严重减产,这8位科学家只好提前撤出。 2.生态学家普遍认为,当一个生物群落的复杂性高时(包括物种的丰盛度、物种间的关联度、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等),这个群落内部就存在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和群落内部某些种群的波动,就会有较大的缓冲能力。从能量流动角度来看,复杂性高的群落,食物链和食物网更趋复杂,群落中的各个成员既可以接受多种途径的能量输入,又可以对其他成员有多种途径的能量输出,也就是说群落内部的能流途径更多。如果其中一条途径受到干扰或堵塞不通,群落就可能提供其他途径进行补偿。如热带雨林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大,进化历史长,而它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稳定,可预测性强。苔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种间相互作用少,进化历史短,环境条件多变而难以预测。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量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当外界的干扰较小时,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A. 冻原生态系统 B.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2.自然生态系统比人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这是因为 ( ) A.人工生态系统的植物密度太高 B.人工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茂盛 D.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 3.一般地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当某种生物减 少或灭绝,生态系统仍维持稳定状态,其根本原因是 ( ) A.自净化和自恢复能力强 B.负反馈调节及时 C.至最高营养级动物的食物链数目多 D.同一营养级有各种生物 4.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 (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控制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和扩大食物网 D.保持现有物种数目不变 5.达到生态系统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具备的特征是 ( ) ①该系统处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⑥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7.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 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8.探险家发现在我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侧,有一处被人们称做死亡之海的沙漠地区——罗布泊,此地曾经是河网遍布、绿草青青、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到处是飞禽走兽,充满生机的绿洲“楼兰王国”。关于这种灾难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楼兰王国”的毁灭,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西部干旱和风大造成的 B. 后来该地区之所以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是由于“楼兰王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造成的 C.“楼兰王国”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此严重,说明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极低 D.人们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完全相同的“楼兰王国” 二、非选择题 9.右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生物总数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 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 、 和 发展的时期。从第40年开始进入 时期,此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 。 (2) 根据曲线A,分析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3) 若该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在一年中影响曲线B变化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 高考连线 1.(06江苏)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右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 条,鱼类与贝类关系是 。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 ,发臭的原因是 。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世住第 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 。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 答案:(1)6捕食、竞争 (2)藻类爆发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4) ②、③(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创新拓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中国青年报》在2000年4月26日刊登题为《北方又见强烈沙尘——西部缺水是其关键因素》一文。看过文章标题后你认为具体应在西部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沙尘暴”的肆虐? 。 (3)“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 (4)近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6)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 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 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参考答案: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D 2.D 3.D 4.C 5.B 6.D 7.D 8.B 二、非选择题 9.(1)生物种类多样化 营养结构复杂化 功能完善化 生态系统稳定状态 自动调节能力 (2)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3)光照强度 创新拓展 答案:(1)水 (2)推广节水耐旱植物的种植,兴建节水、蓄水工程等,才是从根本上避免“沙尘暴”肆虐的重要手段。 (3)自动调节能力 植被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5)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6)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物防治 抗虫基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海泛舟 1.目前世界人口中,有10亿15~24岁的年轻人,这成为人口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另外加上人们生育观念的落后,社会养老保障体制较弱,医疗水平提高和人的寿命延长等因素,世界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2.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一份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显示,2005年10月初世界人口达到60亿,中国有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本世纪初世界人口还不到20亿,可在短短的40年间,世界人口翻了两个跟头。有分析显示,现在我国每分钟有38人诞生,也就是不到两秒钟,就有一人出世。我国生态理想的负荷能力应为7~10亿人口,这个目标还需要我们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起努力。 3.人口的膨胀会给中国带来的后果:影响经济发展,粮食短缺,自然资源紧张等。国土面积是不会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多的,人越多,人均面积就越少,也就会出现前些年四世同堂同居9平方米小屋的事情。越来越拥挤的不仅是交通,粮食短缺也是后果之一。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吃饭的嘴多了,然而所挣的钱却没有增多,甚至少了,带来的就只有贫困。 双基演练 一、选择题 1.2003年1月8 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加上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仍将持续增长 B.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稳定,不再增加 C.虽然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增加 D.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由于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减少,缓解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 3.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 A.a>b B.a
本文档为【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套分节练习附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2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沙漠骆驼
一线教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55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6-0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