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余映潮教案

余映潮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余映潮教案余映潮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

余映潮教案
余映潮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 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 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 碧绿的菜畦多彩 紫红的桑椹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单调 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枯燥无味 死读书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 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4、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策划用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充分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姑娘形象,了解照应笔法。 现在是第一课时。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0余个,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的“小”字。 师生双边活动,综合出:①写小姑娘,用了两“小”:小姑娘、小手,表现小姑娘年龄小、个子小。这与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②写家庭环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炉、小砂锅、小登子、小矮桌、小刀。这些足以说明家境和生活的艰苦。 ③写制作小橘灯,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这些表现了一颗童心、一腔热忱、一种温暖。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开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可谓文小情深。现在我写出下面的关于课文三个“场面”的提纲,然后请同学们钻研课文,咀嚼品析,根据这种模式继续写下去: “我”初见探望告别 学生读书、归纳、写提纲、交流,教师评点、点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出现:小姑娘打电话照护妈妈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形貌家境精神 描写角度速写概写特写 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 作者感受怜爱敬佩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背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起因发展、高潮 暗线王春林王春林王春林 情节买橘赠橘制灯赠灯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诱导,并因势利导,重点解决上面内容中的三点:①情节结构、②描写表达的侧重点、③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析] 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动人心弦。 我们且不说每板块教学内容是为了从“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导教学内容,且不说每板块的教学内容从一个小巧的角度将学生导入课文,且不说每二板块的内容闪耀着学生积极思维的光彩,也且不说教师确立了这么美妙的教学视点。我们单看这教学设计的弦外之音,就有无限趣味。 1、《小橘灯》贵“小”,——全文的20余个“小”字。 教师一语既出,满堂惊奇。这就是所谓“惊疑效应”。 教师一语既出,皆觉新鲜。于是就产生“悬念效应”。 两种效应共振,学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读课文。 2、“小”中见大,——文中三场面的内涵。 由于教师提供了分析课文脉络的基本思路,学生产生强烈的试探欲望,这是“共生效应”。 由于同学们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便带动“发现”得更多的欲望,这是“完形效应”。由于教师设计新颖,调动活跃,学生在饶有兴味之中对教师深深叹服,这是…魅力效应?。 三种效应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起课学教学的框架,形成一种“整体效应”。 弦外之音轻轻秦鸣: 为教之初,就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要用教学设计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学习情绪;要让课堂教学产生持久的“正效应”。 5、《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设计一(于漪) 1、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 2、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4、“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6、“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 7、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8、“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 设计二(王曼筠) 1、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 2、表情朗读。 3、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4、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5、重点分析“春风”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 设计三(王松泉) 1、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写时) 2、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写景) 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 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 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 3、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写人) 4、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写意) 设计四(王聚元)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评析] 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学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很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郎;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爱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 6、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卢传福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7期)。 对《皇帝的新装》的讲析已近尾声。教师印发给学生一个古代故事: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及指控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南朝《高僧传(初集)》) (注释:绩师:纺织师加意:特别用心地织恨:不满意,嫌) 参照注释疏通句义后,要求学生与《皇帝的新装》进行比较。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篇文章在题材和主题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皇帝的新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卑劣愚蠢;《狂人之细布》表现了封建社会剥削者爱慕虚荣、贪婪愚蠢的丑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病状。 师:接下来我们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 生: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结构紧凑。 生:两篇文章都是以物为线索展开故事,安排结构。 生:两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相似,《皇帝的新装》中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狂人之细布》中的故事,也贯穿一个“骗”字。 师:南朝梁《高僧传》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早一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类似的故事? 生:两个类似的故事,都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的、政治的现实。 师:这恰恰说明了“生活是与作的源泉”。 [评析] 这个教例美点在于引进了一篇参读资料,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求同”,比较的重点是题材、主题和结构。 比较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小单元教学”,对于本课教学来讲,它起码有三个优点:第一,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如此相似的内容觉得十分奇妙,觉得有元限的趣味,增强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使学习的内容具有立体感,学生思考的联系面扩大,思索的层次增加,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使学生有较为持久的心理亢奋,在反复的比较之中不断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着自己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益增加。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讲,比较阅读教学也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比如,比较阅读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 比如,比较阅读所形成的对比度、新异点,是对学生“注意”的积极强化; 比如,比较阅读教学的普遍的实施,将大面积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操作技能。…… 所以,语文的课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多引进一些参读资料。 7、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预习要求:孰读课文,看注释 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 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 1、《狼》故事情节(差等生) 2、狼之黠(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优等生) 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10分钟) 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10分钟) 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 ①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②狼不敢前恐前后受其敌 ③一狼洞其中以攻其后 第二层次练习。 ①解释词义: 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 ②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顷刻两毙 第三层次练习 ①写出含加点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 并驱如故() 前狼假寐() 弛担持刀() ②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要求: 第一、二层次练习为必做题,第三层次练习为选做题,选得多而做得正确的,发小奖品。 [评析] 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赛问、赛讲、赛背、赛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竞争性、激励性,课堂教学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紧凑的教学结构,有助于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被成功地诱发,集中思维能量,运足个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发起“进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这样的设计思想适用于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8、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吕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 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些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9、联系归纳比较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这个环节约15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通过联系、归纳、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 ①便舍般屋舍俨然②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③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④乃大惊乃不知有汉⑤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⑥阡陌交通才通人⑦寻向所志寻病终⑧忘路之远近闻之⑨屋舍俨然欣然规往⑩既出皆 出酒食11随其往延至其家1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 ①具咸皆悉并 ②问答言语云道说 ③要延④穷尽 ⑤若如⑥未无 ⑦欣怡⑧及诣 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 ①阡陌②交通③妻子④绝境⑤无论⑥从来⑦间隔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 ①远近②鲜美③缤纷④土地⑤良田⑥往来⑦男女⑧衣着⑨水源⑩魏晋11高尚12捕鱼13处处14南阳 还请同学们做两个练习: 1、找出文中的美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2、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语: ①穷(山穷水尽)②怡(心旷神怡)③乐(乐此不疲)④尽(无穷无尽)⑤津(无人问津)⑥复(无以复加)⑦病(无病呻吟)⑧云(人云亦云)⑨迷(迷途知返)⑩若(门庭若市) [评析] 这个教例在落实字词上很有几招。 一、教师把自己钻研教材的思路变成学生学习的思路。针对课文内字词运用的特定情况,采用综合归纳、比较辨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游戈逡巡,从一词多义、同义词、古今双音词词义的区别等角度切入,整理出一组又一组、一群又一群的字词词义理解的“组合”,从而:①告诉了学生一种研读文言文、理解字词的方法;②训练了一种基本的探索研究的能力;③积累了一批文言文的字词卡片; ④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改变了教师串讲、学生记录的教学结构; ⑤在比较辨析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使学生始终处于忙碌的探求之中。 二、教师安排的两组练习,从教学艺术看,也是相当精彩。每一个练习意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的能力。第二个练习则更意味深长一些;①考察了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印证能力;②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迁移与表达的欲望,课堂教学气氛热烈;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④巧妙地告诉学生一种加深词义理解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字词课很有优势,它既在传统课型上有所改革,又在应试应考上卓有成效。 10、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口技》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此时课文讲析的任务已经完成。教学时间还有30分钟。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学生诵读)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 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背开关和结尾 ②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评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 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11、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宴() 乳()一()呜()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觉()是()毕()目() 意()少()虽()名()色() 股()走()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夫起()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满坐寂然——() 变色离席——()大啼——() 一时齐发——()中间……之声——() 撤屏视之——()惊觉欠伸——()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 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12、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教例简术]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 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 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二: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三: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 教师:这些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过了。这种发现的层次不高。请大家再去“发现”。学生一: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有虚有实,还有自然环境烘托。 学生二: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特别夸张。 学生三:我发现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特别细腻。 学生四:我发现对以上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者是反复出现。每一次笔法都有变化。学生五:我发现两个闰土、两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构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六:我发出这些外貌描写如同老师所计的,都紧扣小说的主题,都表现了一个“变”字。 教师:好极了!下面我们再进一层,同学位分组讨论,给各种描写的笔法合一个名字。 同学位热烈讨论、发言: 同学一:对两个闰土用了对比描写法。 同学二:对中年闰土用了细笔描绘法。 同学三:对少年闰土用了简笔勾勤法。 同学四:对杨二嫂用了夸张描写法。 同学五:对中年闰土用了比喻描写法。 同学六:对少年闰土还用环境烘托法。 ……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读课文、读文章,都应力图有点发现,发现之后还应该提练、概括、归纳、总结出一点规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读一般的文章这样,读名著更应这样…… 教师:发现,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经常运用。就拿《故乡》 来说,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被“发现”:如:动作与语态,自然环境描写,闰土家族几代人的对照,闰土,“我”杨二嫂三种生活的对照,还有用语特点,还有标点符号…… [评析] 这个教例“主题”鲜明,“题材”丰富,“立意”高雅,结构灵巧,就像一篇秀美隽永的散文。 从教学角度取舍看,方向上“挖掘一个点”。 从学习过程的成果看,收获是“联成一个片”。 “人物外貌描写”这根线索,将《故乡》中人物描写的技巧尽撷无遗。 教师教学的技能表现在: 一、“趣”的激发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本身点本身能够激趣,教学法过程的不断深化能够激趣,课的开头设置了悬念,课的收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思考。 二、“能”的训练。 教师的教学“立意”之所以称得上高雅,是因为他配合“外貌描写”这个知识点,训练学生“发现”的能力。“发现”是探索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其切取角度、确定方向、深化认识的每一步骤都对提高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 三、“法”的点拨。 首先,“发现”就是一个“法”;其次“发现”过程中运用了横向联系法、概括法,还有读书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告示,都在教师的点拨、点示之中。 13、层层推进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理解。“之”、“焉”、“者也”、“噫”、“唉”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1、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3、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1、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2、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3、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 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犹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关物意在先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彩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孰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 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14、边环问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王学东教师的一个教例(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6期)。 此教例的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评析]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一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 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及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申”,四组提问似“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 这就是肥市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计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有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 15、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16、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时宁鸿彬教师的一个教例(见《语文教学之友》1996年第9期朱家林的文章)。 师: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和。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学生活动,讨论: ①学生一:我认为这三个事例的时间不同。松骨峰战斗写的是打仗时的事,马玉 祥救儿童写的是打完仗从阵地上下来的事,而“谈话”写的是休息时的事。三个事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包括了战士们的一切活动,这三个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②学生二:我认为这三个事例所在的地点也不同,松骨战斗写的是战场的上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路上和朝鲜老乡家里的事,防空洞谈话写的是防空洞里的事。这三个事例代表战士们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样写是有代表性的。 ③学生三:我觉得这三个事例人与事也不一样。第一个事例写的是与敌人打仗,第二个事全写的是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写的是一个战士的心里话。三个事例写了集体,也写了个人;写了打仗,也写的打仗以外的事;写了战士的行动,也写了战士的思想。所以这三具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④学生四:我认为这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三种不贩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对敌人的恨,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对朝鲜人民的爱,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三个事例把志愿军战士对敌人、对朋友、对祖国的感情写出来了,是有代表性的。 ⑤学生五:我认为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三个方面的崇高品质。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 [评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设计,教师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对课文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设计的妙点就在那有力的“问”: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 它妙在带动了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它妙在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课堂的训练作用。 它妙在既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又充分展现了思维的训练的魅力。 它妙在教给了学生品味同类结构作品的方法。 它妙在严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 真是“妙在这一问”。 那么,这究章竟是怎样的一“问”呢? 这个“问”,叫做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它是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的问题,它“一问能抵许多问”,运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而代之以让学生在牵动全篇课文的提问下深层次思考。一般来讲,它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方面的运用: 1、在课文预习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提高预读的质量,加深思维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拉出课文教学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重要问题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 “妙在这一问”——多以美妙的教学现象! 17谈谈孔乙已的偷 ——《孔乙已》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第1期)。 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 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 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已的偷。 (提示:①孔乙已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已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已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教师从中发现学生认识上的薄弱环节和偏差,为针对性的讲析作准备。 四、教师重点讲析。 1、是“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已好吃懒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 3、由“偷”引出“打”,表现封建社会的罪恶。 4、由“偷”引出“情”,表现作者对孔乙已又怒又哀的态度。 可见,作者描写的目的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从以上四个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容。 五、学生在听了讲析之后,修改作文。 [评析] 在《孔乙已》的教例中,此为“议…偷?课”,此外还有“议…笑?课”、“议…手?课”、“议…打?课”等等,教者抓全课的教学。 此教例的突出特点是: 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切入课文。 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 以作文的形式表达阅读和思考的结果,“逼”着学生动手动脑。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的讲析。 此教例的突出优点是: 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深化认识,修改作文。整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辉。 此教例的教改意义是: 第一,探求了小说教学的别具一格的教学角度。第二,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第三,切实可行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 18、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晰。 教师创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活动”量很足但又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细腻,而且更注意到准确——从人与自然斗争的角度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从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义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 19、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 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20、美妙的“线条”课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孩子全神贯注。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 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蕴一样,除开“教学”这个表象,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能给我们不少的启迪,这其中的“隐含信息”,就留给大家咀嚼吧。 21、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重点之一: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二、为顺利透彻地解决主问题,需进行有力的铺垫,蓄足了势之后再让学生自求其解。 以上是备课的总体思路。 下面是两节课中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根据学习重点和课后思考题各自认真阅读课文。(15分钟) 第二板块:讨论三个问题(20分钟) 1、拟出全文的情节线萦。 (受到提名—参加竞选——祖母忠告——遭到诬陷的攻击——放弃竞选) 2、罗织在“我”身上的,有几条“罪状”? (十大罪状:伪证、小偷、盗尸、酗酒、舞弊、讹诈、纵火、杀人、搜刮弃婴、流氓。) 3、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示出“我”的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 (暗自得意、心理烦乱、无法撒手、诧异、不知所措、有了戒心、担心吊胆、深感羞辱、恐慌、吓得要发疯、甘拜下风、满怀懊恼) 第三板块:再讨论三个问题。(10分钟) 1、小说摘引材料的方法。 (直接引用与转述相结合。) 2、小说摘引材料的形式。 (详引和略摘相结合) 3、小说引文的内部联系。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顺承式发展,逐步升级) 第四板块:探讨“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完成如下内容: 1、写 发言稿 退伍军人八一发言稿高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初中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二年级开学家长会发言稿二年级家长会数学发言稿 ,讨论上述主问题。(25分钟) (“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是:①表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②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设置了恰切的情景; ⑤逐步显露资产阶级政客的无耻与狠毒;⑥在矛盾双方胜败强烈的反差中揭示资产阶级“竞选民主”、“言论自由”的虚伪……) 2、以《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为题写小作文,字数300字左右,要求结合课文的“运用大量引文”的写作特点,结合人物和主题谈自己的一点见解。时间15分钟。然后交流、评议15分钟。 [评析] 如果从“听课”的角度看,这两节课恐怕会使听课者坐冷板凳。瞧,一上课,学生要自读课文15分钟,再瞧,学生要写讨论稿,还要写15分钟的小作文。除了讨论的几个环节之外,一点儿也不热闹。 然而从“看课”的角度来品评,就会觉得这个教例的设计是很讲究科学性的。 第一,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牵、引、导、点拨,想 出各种方法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入课文的深处。 第二,为了让学生对教学主问题有透彻的理解,教师先用自读,拟出情节线索、概括“罪状”、“清理”“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讨论摘引材料的方法等各种手段让反复研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识层次,然后再集中力量讨论。这种先蓄势再向纵深挖掘的方法在教学上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和持续的后劲。 第三、教学的层次非常清楚,提问要言不烦且牵动的知识面很宽,各个教学的板块联系紧密。小作文题《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表述美妙,不仅激发着学生的写作冲动,而且渗透着思想教育的因素。 22、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勤》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备课思路: 全课计划用两课时教读。第一节完成训练重点2: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第二节完成训练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现在是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以一只“狗”的“地位”的变化,引出主人的公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化,以此来刻画其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以一个“人”的地位、身份来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两篇小说都是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我的叔于勤》,并结合课后练习二来理解小说情节。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练习二。 三、教师讲解欣赏小说的几个要点: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分析小说的情节; 3、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4、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 1、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小说的线索; 3、品评小说的细节; 4、评价作者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四、请同学们结合练习二,口故事情节,拟出课文的情节结构提纲。 从全文层次看,提纲为:盼于勤——赞于勤——遇于勤——避于勤。 从全文情节看,提纲为:赶于勤——盼于勤——赞于勤——遇于勤——避于勤。就上述提纲让同学们初步体会《我的叔叔于勤》巧妙构思、情节曲折的特点。五、同学们再读课文,就课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进行体会,发表一点儿看法。 同不会发言,教师修正: 1、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全文情节曲折动人。 2、小说将悬念设置于情节之中,好像连结尾都是一个县念。 3、“于勤”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 4、对于勤,是先扬后抑,先虚后实,抬高跌重。 5、课文着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极度盼望、赞美与惊恐、咒骂的对比,情节大起大落。 6、小说围绕于勤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六、教师小结: 这节课解决了训练重点二,并初步了解和实践了欣赏小说的方法。 [评析] 这节课步骤简单,手段平常,为什么说教者“意在笔先”? 我们可以这样看: 1、本课所在的单元是文学欣赏单元,这一节课的设计具有文学欣赏课型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品评鉴赏课文“”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的物特点,教眼没在“理解、鉴赏”之上。 2、本课所在的单元是小说单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小说教学的特点,突出了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 3、本课是教读课文,教师设计了读中之“教”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知道了一点欣赏小说的角度、方法。 4、本课是教学名篇,但教师不企图铺展出许多内容,只根据教材规定的重点组织教学。 看来,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已对教材的“身份”、“地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相当出色地把握和突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这就是“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成如容易却艰辛。 “意在笔先”,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的教学素质。 23、换一个角度分析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午很孰,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略写齐。)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曹刿活动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发生请求入见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发展论何以战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高潮从战指挥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结局论何以胜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公与之乘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一问一答为真知而求教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 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却相当细腻,教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大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课堂教学只济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理解的层次。如教《狠》,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练相当精练准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教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第二则板书则因为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24、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三、质疑性朗读。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评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淅,教学层次分明,教学容量饱满,学生活动充分,这是 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不作深入的评析。 问题是我们要思考一下,教者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安排“诵读”。 原来,教师是在准确地按照教材的标高进行教学。 义务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作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教材中编者有文言文31课,含短文27篇,诗词曲33首,其中有28课的21篇短文和33首诗词曲要求背诵,特别是五、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关键性语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课文里面有一些更细的线条,如:①对文言文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②文言句子节奏的处理③文言长句的连读与读断④甚至于修辞语气(如《马说》要求读出排比语气,感叹语气,反问语气及推断的语气)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理解,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安排。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这是教材规定了的。 教学的标高是一条路,这个教例告诉我们,教学中先要“抬头看路”然后才能“埋头拉车”。 25、整体赏析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本文档为【余映潮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67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2-15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