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蔡伯喈形象 AS0701132 叶益芳 内容摘要:《琵琶记》中蔡伯喈欲辞试,老父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辞婚,丞相不从。在现在看来,这是最基本的人格,但蔡伯喈就是因为受忠孝思想的束缚,受权势的压迫不能坚持自己的人格。纵观古代知识分子总的历程,在结合蔡伯喈的自身经历,本文认为大部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是分独立性的,本文就其人格的非独立性进行分析。 关键字:蔡伯喈非独立性科举制度 所谓士是指创造、阐释与传播文化知识的阶层,即今日所称之知识分子。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涌现出数量众多的,有一定知识...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蔡伯喈形象 AS0701132 叶益芳 内容摘要:《琵琶记》中蔡伯喈欲辞试,老父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辞婚,丞相不从。在现在看来,这是最基本的人格,但蔡伯喈就是因为受忠孝思想的束缚,受权势的压迫不能坚持自己的人格。纵观古代知识分子总的历程,在结合蔡伯喈的自身经历,本文认为大部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是分独立性的,本文就其人格的非独立性进行分析。 关键字:蔡伯喈非独立性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所谓士是指创造、阐释与传播文化知识的阶层,即今日所称之知识分子。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涌现出数量众多的,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由于他们在当时发挥的作用很大,特别是当时的一些学术流派,都以帮助统治阶级治国安邦为己任,士阶层不仅形成了,而且被统治者所重视,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阶层。 人格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是人格非独立性的典型代表,他结婚刚刚才两个月,正好碰上大比之前,其父不想错过此良机,于是劝蔡伯喈上京赶考。所谓大比之年是指乡试、会试之年。蔡父怎么会放过这样一个可以光宗耀祖、改换门闾的机会呢!但那时候正是夫妻和顺,父母安康,全家正过着幸福的小日子,蔡伯喈觉得人生就这样子就心满意足了,没必要去追求那么多,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式孝民高,所谓“万两黄金未为贵,一家安乐值钱多”,况且父母年迈,家里又没有兄弟姐妹,自己如果去赶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没有人照顾父母,不放心,孔子也说过“父母在不远游”。蔡父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生须忠孝两全,方是个大丈夫,上京取应,倘若能脱白挂绿,济世安民,这才是忠孝两全,人要光前耀后光宗耀祖。“欲尽子情,难拒亲命”于是蔡伯喈只好无奈的于结婚两个月的妻子分离”。蔡伯喈中状元之后由于太优秀被皇上看上了,将相国千金牛小姐赐婚与他,媒婆去提亲的时候,蔡伯喈就对她说清楚自己在家乡已经娶亲了,重婚是不道德的,况且“父母俱存,娶而不告须难说”,还威胁她如果坚持要赐婚与他,他就辞官回家,侍奉双亲,但是他太天真了,辞官怎么能要挟到一国之君呢!“一入侯门深似海”,自古忠孝两难全,蔡伯喈只好又一次屈服了,“一心挂两头”,就这样“强就鸾凰”了,但婚后一直郁郁寡欢。通过《琵琶记》蔡伯喈的形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是不独立的,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束缚:科举制度,忠孝。 一、科举制度 隋唐以来创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重大变革,它采取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取代了汉魏以来的以门第为首要条件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避免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成为封建帝王和中小地主乃至平民都欢迎的一项制度。科举制度使一大批原来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机构的寒门之士得以通过考试参与国家管理。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只要有一线希望,谁会放弃它呢!因此科举制度作为国家的“抡才大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他们心甘情愿地踏上了朝廷为他们设计好的读书应试之途,以致很多知识分子老死考场也无恨,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蔡父也是因为这样,才逼着蔡伯喈心不甘情不愿的赴京赶考,中举可以光耀门楣,还可以免徭役。因此,科举制度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性,他们很多人一生都被科举制度约束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程序复杂,历时时间长;规定的书目限定了知识分子的思维及创作能力及眼界。 1、考试程序复杂 如果知识分子逐级通过考试,他的通过以下程序:童生试,县试,府试,提学试,岁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9个过程,历时时间很长,据宋元强先生对清代进士做过粗略统计,大约考取进士的平均年龄在三十四五岁左右(《清朝的状元第四章》),那么,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要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加上那时的交通不便利,而主考场通常离自己的家乡很远,所以大部分知识分子得很早就得赶路过去,有些人还死在赶考的路上,功名没考上,反而把命搭上去了。有些没考上的士子还得留在当地继续奋斗,因为路途迢迢,往返一次不容易,而且意外也经常发生,这种现象成为夏课。可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终生为自己的科举梦而不断努力,这严重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古代知识分子为什么要牺牲自己人格的独立性,为科举奋斗终生,除了可以实现自己的做官梦,为君主分忧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改变家里经济窘困的状况,“满朝珠紫贵,尽是读书人”,很多古代知识分子并不是自己非得要中举,只是自己有那个责任光耀门楣,更多是为了家人。这方面第二部分会提到。 2、思想严重受束缚 科举制度,皇帝在最大程度上掌握了读书人的命运,明朝开始推行科举必由学校,牢牢控制了读书人的行为,使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选择的余地,府州县学就只能按照封建政府安排好的路在走下去。科举取士所选的人才,最终是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而统治者只有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控制思想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规定考试的书目,要求及其严格,“代贤立言,不准发挥己意”,形式上又要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格式排比对偶,还有字数限制,有违背者就算你再优秀,试卷一律作废,严重摧残了读书人的自我意志,而且经常所学非所用,完全是应试,知识分子没有自己的思想,科举制度就像一条指挥棒,使想要高中的知识分子围着它转,努力学习并接受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积极表现出与统治者所要求的一致,科场考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政府有怎样的政策,他们就又怎样的对策。科举制度有巨大的魅力,以致有许多人都老死考场也无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科场尽白头”。由于考试科目大多是四书五经及程朱理学,所以古代知识分子不能学习先进知识,思想跟不上时代潮流,这也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这样,可以说他们已完全丧失了人格的独立性。 二、忠君思想 古代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深厚的忠君思想,忠君思想要求臣民唯君所是、唯君是从,成为封建君主的奴仆和工具。任何有悖于君主意旨与言行都被视为不忠不敬的反叛,势必受到镇压。即使遇一暴君、昏君,也得奉行“君 要臣死,不死不忠”的信条。蔡伯喈就是典型的代表,已经上书表明不能接受皇帝的赐婚,无论他的理由是什么,皇上都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我是天子你就得听我的,他还能说什么呢?忠君思想严重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所谓食君之奉,忠君之事。无论皇帝的命令是否合理,作为臣子都得服从命令,例如岳飞,岳飞在郾城附近连战连捷,决心乘胜渡河收复河北,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听信秦桧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天催发12道金牌(即一尺长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飞涕泪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被迫撤军。 三、孝道 古代知识分子除了讲求忠君之外还要孝,关于孝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孝经》《论语》,孔子子、荀子等人也谈过孝。关于孝的句子也很多“。《论语`学而》:“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德之本也”。蔡父也是以孝强迫蔡伯喈去考试,他问蔡伯喈何为孝,蔡伯喈答曰“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搔其痒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进之,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出不易方,复不过时,古人之孝,也只是如此”,蔡父则不这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是否是孝,不是知识分子说了算,还得按照父母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做,父母觉得你做官才是知识分子就得乖乖的上京赶考,无论你是否有当官的意愿。再一次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古代知识分子人格是不独立的。 结语:纵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路途,他们走的很辛苦,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什么都是别人决定的,你不能反抗,只能默默接受,即使你有一百个不愿意。不仅是蔡伯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皆如此。三不从真实的反应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非独立人格。使后人除了哀叹之外还是哀叹。 参考文献: 《孝经》 《琵琶记》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 《中国历代士人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5年4月 《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5年4月 《从蔡伯喈形象看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2-21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