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举报
开通vip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有限公司 质量/环境程序文件 编    号:**-QEP-2014 版    本:A/0 受控状态:受  控 编    制: 批    准: 2014年7月1日发布                      2014年7月1日实施 目    录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对应标准 页码 ISO9001 ISO14001 — 1. 文件控制程序 QEP/**—01 4.2.3 4.4.5 2~4 2. 记录控制程序 QEP/**—0...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有限公司 质量/环境程序文件 编    号:**-QEP-2014 版    本:A/0 受控状态:受  控 编    制: 批    准: 2014年7月1日发布                      2014年7月1日实施 目    录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对应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页码 ISO9001 ISO14001 — 1. 文件控制程序 QEP/**—01 4.2.3 4.4.5 2~4 2. 记录控制程序 QEP/**—02 4.2.4 4.5.4 5~6 3. 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QEP/**—03 5.5.3 7.2.3 4.4.3 7~8 4.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QEP/**—04 6.2 4.4.2 9~10 5.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QEP/**—05 8.2.2 4.5.4 11~13 6.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QEP/**—06 8.2. 4.5.1 14~15 7. 不合格品程序 QEP/**—07 8.3 4.5.2 16~17 8. 改进控制程序 QEP/**—08 8.5 4.5.2 18~19 9.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控制程序 QEP/**—09 — 4.3.1 20~23 10.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QEP/**—10 — 4.3.2 24~25 11. 运行控制程序 QEP/**—11 — 4.4.6 26~27 12. 应急响应和准备控制程序 QEP/**—12 — 4.4.7 28~30 13. 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QEP/**—13 — 4.5.1 31~32 14. 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QEP/**—14 — 4.5.2 33~34 15.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QEP/**—15 8.5.2 8.5.3 4.5.3 35~37             文件控制程序 1.    目    的: 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各有关场所使用的文件均为现行有效的版本。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控制。 3.    职责分配 3.1行政部负责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发放、更改控制和归档管理。 3.2总经理负责《质量/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和实施。 3.3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审核,并负责三级文件中管理性文件的批准、发布和实施。 3.4技术/质检副总负责三级文件中技术性文件的批准、确认(主要指外来标准)、发布和实施。 3.4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内相应文件的编制。 4.    工作程序 4.1文件的分类 4.1.1质量/环境管理手册。 4.1.2程序文件。 4.1.3三级文件:技术性文件(包括产品标准、材料规范、工艺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图纸等)、管理性文件(包括业务计划、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管理方案、工作标准、考核奖惩制度等)、记录(含质量记录和环境记录)、质量计划及外来文件(包括适用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2 文件分为“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受控文件盖“受控”章并注分发号,非受控文件不盖“受控”章,不受更改控制。 4.3 文件编写、审核、批准、编号 为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在发布前应严格按以下规定进行审批。 4.3.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统一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人员编写,并负责审核,总经理批准。 4.3.2技术性文件由生产部/质检部编写,部门负责人审核,技术/质检副总批准。 4.3.3管理性文件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部门负责人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 4.3.4 文件编制完成后,由编制部门或编制人提出文件发放范围(包括关键岗位),填写“文件发放登记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由行政部发放。 4.3.5各类文件的编写应尽量标准化,能采用统一格式的要采用统一格式。 4.3.6文件编号: 4.3.6.1 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号 a. 质量和环境手册的编号:**-QEM/QEP -14 (标注在《质量和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汇编》每页页眉的右上角) 第一组文字:**——“    ” 表示公司名称代号 ; 第二组文字:QEM ——表示《质量和环境手册》;QEP为《程序文件汇编》的专用代号; 第三组数字表示该手册产生的年份,如2014(年)简写作”14” b)程序文件的编号:QEP-□.□.□-□□; 标注在该程序文件第一页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右侧; 第一组文字表示程序文件代号:QEP——“程序文件”的专用代号; 第二组数字表示对应标准章节号:“□.□.□”; 第三组数字表示该程序文件产生的公元年份最后两位数:“□□”;如:13. c) 公司质量和环境管理文件的编号:** - □□-□□; 第一组文字表示公司名称代号:**——“荣腾” ; 第二组文字表示: ① GL——管理性文件; ② JS——技术性文件;    第三组数字表示:该类文件的序号;管理性文件、外来文件由公司行政部管理编号,技术性文件由生产部编号。 4.3.6.2 质量和环境记录编号:JL-□.□.□-□□; 第一组文字表示质量和环境记录的代号:JL——“记录”; 第二组数字表示对应标准章节号:“□.□.□”; 第三组数字表示对应标准章节的第几个记录:“□□”。 4.3.6.3文件的版次以汉字数字表示,修订状态在每页页眉右上角有五个小格,原始状态为0,每修改一次,在小格中依次以阿拉伯数字1~4标识,4格画满即须换页。 为易于识别,便于查找和检索,本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统一由行政部按文件编号相关规定进行编号,并由行政部编制“受控文件清单”,明确文件编号、版本、名称、使用部门等内容,以明确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和有效版本。 4.4 文件的评审与更新: 行政部应及时收集各使用部门及使用人对文件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需立即更改的内容按4.5条款进行更改;对暂不需更改的内容应汇编成报告,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进行评审,并根据管理评审的输出进行更新,并再次进行审批。 4.5 文件的更改 4.5.1文件需更改时,由文件更改提出人或提出部门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说明需更改的内容及更改原因,对重要更改(如技术参数)应附有充分的证据。 4.5.2文件更改后应由原审批人审批,特殊情况下,需在审批人充分了解该文件的背景下进行审批。 4.5.3如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规定时,文件和资料的更改必须经顾客的认可后,方可更改。 4.5.4文件更改后由行政部按原发放范围进行发放、换页等,收回更换的页面或版本,同时通知各部门对“受控文件清单”进行更改(可划改),通知应注明文件更改前后内容,修改状态等 。 4.5.5文件更改方式有划改、换页、换版三种方式。文件换版的发布日期应早于实施日期。 4.6文件的发放和借阅 4.6.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由行政部按照制定的发放范围进行发放,并填写“文件发放登记表”。 4.6.2文件领用部门或领用人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上签名后领取盖有“受控”号和“分发号”的有效文件。 4.6.3当文件使用部门或人员的文件破损影响使用时,使用人应及时到行政部办理更换手续,交回破损文件,补发新文件。新文件按原分发号进行分发。文件遗失后,应提出申请,说明理由,经行政部负责人批准后按原分发号补发。 4.6.4.用于对外宣传及营销需要的文件应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加盖“非受控”印章,并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上登记后发放。 4.7文件领用部门或领用人领用文件后,应做好收文记录;文件在使用过程中应妥善保管,不得在文件上乱涂乱画,不准私自外借、复制,以确保部门的文件整洁、清晰、易识别和检索。 4.8外来文件由行政部统一接收,管理者代表对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确认,生产部对技术标准进行确认,经确认为最新有效版本及适用性后,由行政部统一编号和管理,根据需求严格控制发放范围,并做好发放记录。行政部应定期通过向有关部门查询或通过网上查询及时了解外来文件(包括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以保证公司外来文件为最新有效版本。 4.9    文件的作废、保留和销毁 因公司组织机构发生变化或文件多次修改而导致换版使原文件不适用时应作废,作废文件由行政部统一处理。作废文件需保留时应注明。 4.10    文件的归档 经批准的原版文件统一由行政部归档保存。 5.    相关/支持性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受控文件清单                6.2. 文件发放登记表              6.3    文件更改申请单                记录控制程序 1. 目  的:  对记录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记录的真实、完整、有效,为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产品符合性提供证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记录的控制。 3. 职责分配: 3.1行政部负责记录表式的确认、编号、更改、处理的控制。 3.2各部门负责相关记录的填写、记录的定期收集、归档和保存。 3.3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填写人员对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4.  工作程序 4. 1记录的种类: ◆ 文件和记录控制记录                    ◆ 重要环境因素记录 ◆ 培训记录                              ◆ 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记录 ◆ 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记录                ◆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记录 ◆ 基础设施控制和管理记录                ◆ 过程监测与测量记录 ◆ 会议记录                              ◆ 偶发事件报告 ◆ 有关供方和合同方记录                  ◆ 关键(特殊)岗位监控记录 ◆ 相关方沟通及反馈记录                  ◆ 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的决定 ◆ 产品要求评审记录                      ◆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记录 ◆ 相关方抱怨记录                        ◆检查、维护和校准记录 ◆ 能源、资源消耗及相关财务证明记录      ◆应急准备演练记录 ◆ 质量和环境绩效信息                    ◆不合格品处置记录 ◆ 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统计结果            ◆产品监测记录 ◆ 供方其他相关方提供的资质及产品质量证明、 技术施工过程记录等。 4.2 记录的媒介形式主要是表格形式,在填写时必须做到: a) 各部门指定人员填写及时、真实、准确、字迹清晰,填报内容完整,易于辨认。如出现填写错误,可采用划,以保证能看清原来填写错误的内容; b) 记录填写完毕,填写人均应签名或盖章,以备查。并交相关部门保管。所有记录必须保持原来的编号,不得出现缺页、破损等情况,保证其完好性。 4.3记录的标识和编目: 4.3.1为保证记录有唯一的标识,每一记录表式应有唯一的编号。 4.3.2记录表式更改须有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行政部负责更改,原表式废除。                                4.3.4为便于检索,由行政部编制《记录控制清单》应注意: a. 记录名称,编码(包括版本)、保存期限、使用部门等内容; b. 体系审核、管理评审记录保存三年; c. 其它记录保存期由各部门制定,应便于查阅和结果的再利用。 4.4    记录的收集 4.4.1记录的收集由使用部门每月一次分类汇总、收集和保存。 4.5    记录的查阅 4.5.1当合同有要求时,在商定期内的记录可提供给顾客或代表评价时查阅,由供销部办理相关手续。 4.6    记录的保管、贮存、归档。 4.6.1记录平时由各部门自行保管、贮存。 4.6.2记录存放于适宜地点,并注意防潮、防火、防霉变等。 4.6.3行政部应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记录的用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 4.6.4行政部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部门记录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日常工作检查表”。 4.7    记录的处理 对已超过保存期限和无保存价值的记录予以销毁。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 6.1记录控制清单                    6.2日常工作检查表              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确保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对相关质量和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行控制,使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及时地得到交流和沟通。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的交流、沟通、传递和处理。 3.职责分配 3.1 总经理负责确定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频次及内容。 3.2质检部和生产部负责质量和环境有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3.3管理者代表负责与最高管理者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 3.4各部门人员负责接收与本部门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并及时进行传递给有关职能机构(包括外部的)。 3.5行政部负责质量和环境方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4.工作程序 4.1说明 4.1.1信息交流可分为口头或书面两种形式,交流途径为一切可以利用的通讯和传递工具; 4.1.2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4.1.3信息内容应实事求是和准确可靠; 4.1.4各部门应作好各项环境信息的记录。 4.2内部信息交流 a) 各部门对内部质量信息应及时反馈,必要时,填写“信息反馈单”,传递到相关部门。 b) 各部门排查中发现的环境因素,应及时填写“环境因素排查表”,并传递到生产部进行登记。 c) 质量计划由生产部下发至相关部门,质量或环境分解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由行政部下发至相关部门。 d) 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过程趋势等质量信息,可以以“信息反馈单”的形式传递到质检部。 e) 各部门发现体系文件有不适应之处需更变时,可用“信息反馈单”或“文件更改申请单”将发现内容传递给行政部。 f) 各部门将其部门的每季度的过程“监测与测量记录”传递给生产部。 g) 管理者代表负责与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联络,并将区域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指标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h) 每次内审时,内审组长将内审报告向管理者代表汇报环境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情况,然后由行政部将内审报告发送到各部门。 i) 管理评审后,行政部将管理评审报告发送到各部门。 j) 紧急情况的信息交流见《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k) 部门之间的环境管理信息的工作交流、联络、答复,可采用“信息反馈单”、公文或者常规报告。 4.3外部信息交流,即与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4.3.1相关方分为以下四类: a) 本公司周围的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 b) 顾客及供方; c) 政府部门; d) 除以上之外的其他相关方。 4.3.2行政部负责接收来自政府等外部机构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信息,并按《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进行传达。需要向上级请示工作时,可以公文形式拟写请示。 4.3.3管理者代表按照运行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协调与周围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的关系,了解其对本公司环境行为的满意程度。 4.3.4行政部根据《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对本公司职工做好环境培训教育,并进行环境保护宣传。 4.3.5生产部及时了解周围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向各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必要时,采取措施,持续改进公司环境绩效。 4.5.6供销部负责调查、了解和处理与顾客及供方的信息,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 4.3.7各部门对接收其他外部环境信息进行登记,并填写“信息反馈单”,传递到相关部门。 4.4信息交流的记录与保存 内外部信息交流要作好记录,对相关方信息出具的处理决定(如合同、协议、通知、信函、传真等),必须保存其记录。 5.相关文件 5.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5.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5.3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6.记录 6.1信息反馈单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    目的: 确定人力资源的要求和培训需求,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提高员工质量、环保意识以及重要环境因素相关人员,特殊工种和关键工序人员的操作技能,使人力资源满足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要求,保证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正常、有效地开展工作。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与质量有关的、对公司环境绩效起作用的所有人员(包括临时雇用的人员,必要时包括相关方的人员)进行的培训。 3.    职责分配: 3.1行政部负责人力资源及培训的管理工作。 3.2各部门配合行政部实施《培训计划》。 4.    工作内容: 4.1总经理负责确定各部门职责和权限,批准《任职要求》。 4.2行政部根据《任职要求》对在岗人员进行考核,对公司员工在教育、技能和经验方面(环境管理在能力、意识方面),确定培训需求,其中包括相关岗位资格证书或专业职称等个人资质证明的获得,以确定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时机,确保从事与质量和环境管理有关的人员胜任本职工作。 4.3培训计划 4.3.1各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向公司申报本部门的培训需求; a. 行政部结合公司发展需要,权衡各部门培训需求,于每年初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b. 培训计划中明确培训内容、目的、时间安排、地点、培训对象、保证措施等,培训内容包括质量/环境方针;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其他文件(内容包括质量目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基本知识、必要的岗位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必要时,进行考试。 4.3.2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需另行培训时(不在年度培训计划内的培训内容),应由该部门向行政部提出培训申请,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安排有关培训事宜。 4.3.3培训对象包括: ·公司管理层和执行层人员 ·检验人员 ·特殊工种垳关键工序人员 ·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人员 ·一般操作人员 ·新工、转岗人员 ·当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时配备的人员 4.4培训内容包括 ? ISO19000族标准、ISO14000族标准 ? 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和国家(国际)标准; ? 公司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和质量意识教育; ? 公司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及管理方案和环境意识教育; ? 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其他文件; ? 公司有关的规章制度; ? 专业技能及业务知识; ? 消防、安全和环保知识; ? 相关的产品标准和试验标准; 以上培训内容应根据具体培训对象而定。 4.5培训 4.5.1 行政部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每次培训前,行政部须通知到应参加培训人员。 4.5.2培训可采用内部培训及委外培训。内部培训由行政部聘任有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师,可采用讲课或现场示范的方式进行;委外培训由行政部统一安排。 4.6培训有效性的评价 4.6.1每次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后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可采用试卷考核,现场提问、观察操作结果、工作绩效考核等方式进行,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价。 4.6.2行政部应定期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对各部门员工现场抽查的方式进行,发现不能胜任的员工应安排培训或转岗,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的岗位相适应。 4.7行政部应保存培训记录,记录培训人员、时间、地点、内容及考核成绩等,并建立个人培训档案,档案应包括历次培训记录、考核结果、资格证书、结业证书或参加培训的证明。 5.    相关/支持性文件 5.1《任职要求》                    6、记录 6.1年度培训计划                        6.2培训记录                6.3资格证书登记表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涉及的各部门开展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确保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并为体系改进提供证据。 2.    适用范围 选用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3.    职责分配 3.1行政部为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的归口管理部门。 3.2管理者代表负责任命审核组长、审核员,并批准内部管理体系审核计划。 3.3审核组负责编制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内部审核。 3.4各部门对审核中反馈的本部门不符合项应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4工作内容 4.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行政部根据策划结果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内部管理体系审核一般情况下每年不少于一次。特殊情况(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顾客投诉时、产品被监督部门抽检不合格时、总经理认为必要时)可增加审核次数,可采用滚动审核或集中审核方式。 4.2 审核人员: 4.2.1担任内部管理体系审核任务的人员应经过正式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有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 4.2.2每次审核前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成审核组,审核组成员至少两人。 4.3 审核准备 4.3.1审核计划由审核组长或授权审核员编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提前一星期发到受审核部门。审核计划包括: 4.3.1.1审核目的、范围、依据。 4.3.1.2审核人员组成及日期。 4.3.1.3审核的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4.3.1.4审核员分工 为确保审核的客观和公正性,审核员分工应遵循审核员不得审核自己的工作的原则。 4.3.2审核所依据的文件包括: 4.3.2.1 GB/T19001-2008 、 GB/T 24001:2004标准。 4.3.2.2质量/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其它必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4.3.2.3适用本公司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4.3.3编制现场审核检查表 为确保审核全面和提高审核的效率,审核员根据审核计划的分工和安排,准备好审核 必须的文件,并编制现场审核检查表。 4.4 审核实施 4.4.1首次会议:审核组按照审核计划的时间安排,由审核组长主持召开,内容包括: 4.4.1.1向受审核方领导介绍审核组成员。 4.4.1.2重申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 4.4.1.3介绍实施审核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 4.4.1.4澄清其它内容。 4.4.2审核人员在受审核方领导或代表的陪同下到现场,按照现场审核检查表进行检查,审核员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收集客观证据,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现场审核检查表中。 4.4.3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员同受审核方领导交流并经其确认后将发现的不符合项填写在不符合项报告中。 4.4.4审核结束后,召开末次会议,审核组长报告审核结果。 4.5  审核报告 4.5.1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或授权审核员编写,其内容包括: 4.5.1.1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和日期; 4.5.1.2参加审核的主要人员和部门; 4.5.1.3审核综述; 4.5.1.4不符合项报告及不符合项分布表; 4.5.1.5审核结论。 4.5.2审核报告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4.6  纠正措施 4.6.1受审核部门收到审核报告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 4.6.2审核员对不符合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其有效性。 4.7  内部审核所发生的所有记录交行政部保存。 4.8 内部审核结果应提交管理评审会议。 5  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改进控制程序》          6  记录 6.1内审计划            6.2内审检查表 6.3不合格项报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6.4内部审核报告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目    的: 按照策划的结果,在产品实现过程的各阶段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要求,以确保未经检验和试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投入使用、加工和交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所进行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控制。 3.职责分配: 3.1质检部是该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3.2各部门配合做好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工作。 4.工作内容: 4.1总要求 4.1.1生产部应根据产品工艺流程,确定物资采购、生产过程、最终检验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及计数特性的接收准则等文件要求,编制相关文件,经技术副总批准后实施,顾客有要求时由顾客批准。 4.1.2质检部质检员应努力学习有关各类产品的检验和试验标准和工艺规程,熟练掌握检测频率、抽样方案、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定依据等。 4.2进货检验 4.2.1产品进货质量采用检验与验证方式。 a. 对检验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决定是否验收。 b.本公司不能检验和试验的项目,一般采用验证供方提供质量证明的方式,必要时,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或政府法定的检验结构进行检验和试验。合格的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c.本公司在供方处所作的验证结果,可作为供方的产品质量证明。 4.2.2对生产所需各种原材料到货后卸到指定的“待检区”,由库房通知质检部进行检验或验证,同时向质检部提交供方产品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质检员按《原辅材料进货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和验证。 4.2.3对检验或验证合格的原材料质检员通知仓库保管员按规定办理入库手续,分区摆放并做好标识。 4.2.4对检验或验证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在指定区域堆放作好标识,并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3半成品的检验 4.3.1质检员按规定对每班生产的产品进行检验,并做好记录。 4.3.2各工序按生产(检验)的要求进行检验,并做好记录。 4.4成品检验 4.4.1 、成品检验由质检员按产品标准或要求进行抽样检验,并出具该批产品合格的检验报告,方可交付使用。 4.4.2、在质量检验报告中应表明产品是否合格,应有授权人签字,该记录由质检部保管。 5.相关/支持性文件 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2《改进控制程序》                        6.记录 6.1入厂检验记录 6.2过程检验记录                  6.3产品最终检验记录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    的 对产品形成阶段的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的交付和使用,同时确保产品的质量性能,以满足用户对产品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不合格品控制,其中包括标识、隔离、评审和处置。 3.职责分配 3.1质检部负责对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和一般不合格品的处置,并参与不合格品的评审。 3.3技术/质检副总负责不合格品的评审,并确定最终处置结果。 3.4车间和仓库具体配合做好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和处置工作。 4.工作内容 4.1不合格品的记录 专职或兼职质检员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产品状态记录。 4.2 原材料不合格品的控制 4.2.1对于各种原材料的不合格品,质检员应记录不合格品性质和数量,由质检部处置,必要时,报质检副总批准。 4.2.2对于不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质检部可作让步接收,仓库、生产车间应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作好标识,同时按要求进一步加工。 4.2.3对于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质检部可做出拒收的处置。由供销部与供方进行协商,作退货或索赔的处理。 4.3半成品不合格品的控制 4.3.1对于影响下道工序或最终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品,质检员应做好记录,通知生产工人返工。 4.4成品不合格品的控制 成品的不合格品,对轻度不合格品(能返工的产品)由质检员处置,严重不合格品(须报废产品)由质检部或质检副总进行处置。 4.5本公司不合格品评审结论有: ●返工; ●降等 ●报废; l 拒收。 4.6不合格品经返工后,质检员应按有关标准或检验规程重新检验或试验,合格后方能转序或入库。 4.7对于已经交付或顾客已经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由供销部会同质检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如调换或赔偿)。 4.8 对于责任部门或责任人需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品,质检员应上报质检部发出“不合格品通知单”通知责任部门,执行《改进控制程序》同时报质检部备案。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改进控制程序》              6.记录 6.1不合格品通知单                  改进控制程序 1.目    的 通过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同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消除已发生的或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其再次发生,以实现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覆盖的产品或区域。 3.职责分配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和协调跨部门的改进措施的实施工作。 3.2由行政部负责文档的归口管理,并详细记录所采用的改进措施。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    工作内容 4.1持续改进 4.1.1公司应充分利用质量和环境质量目标作为改进的方向,通过数据分析和内部审核方法发现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包括体系、过程和产品存在的缺陷),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4.1.2公司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作全面的评价,以寻找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4.1.3改进计划制定后应发放到各部门,由管理者代表定期监督和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4.2纠正和预防措施 ——当本公司外部出现不合格品时,由供销部及时将不合格情况反应给质检部,质检部先应注意有关的顾客的文件,按顾客规定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实施,然后按以下程序实施纠正措施并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本公司在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中,采用适当的防错技术以利用技术和过程的特性来防止出现不合格品,但应考虑采用防错技术的成本与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重要程度以及不合格所引起的后果风险相适应。 ——需要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不合格品和不符合项。 4.2.1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的投诉或抱怨。 4.2.2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合格品或连续出现2批次以上的。 4.2.3内审、第二方或第三方审核时发现的不符合项。 4.2.4对体系运行检查时发现的不符合项。 4.2.5对过程能力的监视和测量所发现的不符合项。 4.3信息来源 4.3.1市场调研和分析、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投诉; 4.3.2审核出现的不符合报告; 4.3.3过程和产品测量的结果; 4.3.4自我评价的结果; 4.3.5管理评审的输出; 4.3.6数据分析的输出; 4.3.7操作条件失控的早期预警; 4.3.8内外环境的变化。 4.3.9有关部门将以上信息汇总交管理者代表确认责任部门后,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交责任部门。 4.4制定和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 4.4.1责任部门接到“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后组织有关人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原因应从人、机、料、法、环几方面着手,查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4.4.2责任部门针对问题和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日期,填写在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单中,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4.4.3纠正或预防措施完成后,责任部门通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指定人员验证其有效性。 4.4.4如验证有效,在验证栏内填写验证有效(应附有纠正或预防措施有效的证明材料);如验证不能通过,则责任部门应重新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并重新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 4.5由于改进计划和所采取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引起的质量体系文件更改,应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6所制定的改进计划和采取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及其实施结果应提交管理评审。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记录 6.1不合格品通知单 6.2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程序 1. 目的 用于对本公司在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以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这方面信息。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在区域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以及受公司环境因素影响的相关方。 3. 职责 3.1 公司相关部门负责对所在区域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并识别其中的重要环境因素。 3.2  生产部负责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对识别的环境因素汇总;提交公司环境因素评价小组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列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的审批。 4. 工作程序 4.1 资料准备 4.1.1生产部提供公司组织机构图、厂区的地理位置平面图及排水管网图。提供现有环境状况监测数据,并将以上各部门和单位提供的资料汇总、归纳。提供设备清单;提供外来施工方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及排水管网图、工程施工方案等。                4.1.2 车间提供相关方对本公司产品实现过程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 提供水、电、气主要原材料等资源能源消耗资料。 4.1.4供销部提供物资信息及物资供方的有关资料、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清单。文控部门组织各部门收集、获取与本部门工作职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4.1.6 .生产部提供工艺流程图。 4.2环境因素的识别 4.2.1 识别方法 4.2.1.1 过程分析和现场评审法 由生产部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相关人员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物料衡算原理,结合工艺流程分析其投入产出,从中找出环境因素。然后到现场对分析结果进行确认、补充,填写《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经部门或单位领导确认后上报生产部。 4.2.2 识别范围 识别范围包括本公司所有过程、产品或服务活动中可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 A、识别过程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化学品、油料以及其他消耗品的采购、运输、装卸、贮存、使用及回收全过程; B、设备(含工艺装备)的采购、制作、运输、装卸、安装、拆卸、维修、保养、运行等一系列活动; C、检验和试验活动; D、运输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E、材料、设备供应方等相关方的情况; F、日常办公环境和工作环境管理活动。 4.2.3 针对上述活动、产品或服务识别环境因素时,应着重从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七种类型加以考虑。 4.2.3.1 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操作、运行的; A、异常状态:包括 检修 外浮顶储罐检修方案皮带检修培训教材1变电设备检修规程sf6断路器检修维护检修规程柴油发电机 、启动、停止或可合理预见的; 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如:火灾、水灾、台风等。 4.2.3.2 三种时态 A、过去:以往遗留到现在的环境问题; A、现在:现存的或正在发生的环境问题; C、未来:将来或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4.2.3.3 七种类型 A、大气; B水体; C、废物管理; D、噪声; E、土地污染; F、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J、对社会影响及其他地区性环境问题。 4.2.4 环境因素的汇总、确认 生产部对各部门和单位上报的《环境因素排查表》进行汇总和补充,报评价小组进行评价。 4.3.环境因素的评估标准 评估的作用是使公司尽可能全球和客观的评估环境影响,由此可得到具体的行动要求并得到相关决定。 环境影响评价采用ABC/XYZ分类。ABC分析主要考虑了他们的关联度,对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选择。 通过ABC分析可以获得考虑到不同影响的定性的、依次排列的评估结果,可以揭露可能的弱点并优化潜能。 该分析不提供绝对数字化的结果,仅对环境关联性根据分类方案进行分类,主观并自觉地排除不同状态之间的比较。 ABC- 分类 A类 B类 C类 以下情况导致的紧急行动要求: 以下情况导致的中等行动要求: 以下情况导致的无/小行动要求: l 一个非常大的环境影响 l 应用或产生严重污染物质 l 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危害 l 漠视法律 (不符合) l 大的能源需求 l 收益率小 l 现存的生态问题 l 小的潜在危害 l 漠视未来的环境法规 l 原材料消耗为正常的1.5倍 l 大众关心的不稳定物质的使用 l 相关方频繁的投诉 l 考虑未来环境法规 l 合理的物质和能源使用 l 工艺状态 l 高物质效率 l 低于限值的明显的下降趋势       XYZ评价通过量化作用/概率因子帮助扩充ABC分析。 XYZ-应用: X Y Z 大量使用。 破坏可能性大。 使用数量中等。破坏可能性中等。 使用数量少。破坏可能性小。       通过定性的ABC排序和定量的XYZ分类组合,形成了定性又定量的生态关联性、可能性分类。 这一分类可以通过一个ABC-XYZ分析图来解析。管理层可以通过该分析图马上分辨出环境的弱点所在以及这些结果的生态学位置。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比较图可以非常好的记录环保方面的持续改进。 ABC-XYZ分析图: 关联性 数量 A 高关联性 B 中关联性 C 无关联性 X 大量使用 (红)1类 (红)2类 (黄)3类 Y 使用数量中等 (红)2类 (黄)3类 (绿)4类 Z 使用数量小 (黄)3类 (绿)4类 (绿)5类         该表格以不同的颜色显示3种可能的区域和1~5类的排序方式。 红色区域适用于: 必须生态或经济优化的产品、原料、程序或系统。为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或ISO14001的要求存在的紧急行动需求。 黄色区域适用于: 生态或经济需求没有或部分得到满足。存在中等程度的行动需求。 绿色区域适用于: 生态或经济需求大部分得到满足,没有行动需求。 对重要环境因素做出最后确认后,应确定并执行制定相应的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4.4 环境因素的更新 4.4.1 为保持环境因素信息的有效性,每年12月至次年7月间由生产部组织相关人员对环境因素进行评审,如有变化予以更新,并对重要环境因素重新进行评价。 4.4.2 当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活动、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或法律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或补充并上报,公司责成生产部组织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重新评价,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将评价结果进行修订。生产部将评审结果予以保存,涉及文件更改的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4.2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和评价分别按上述3.2和3.3步骤进行。 5.相关文件 5.1《环境目标和环境方案》 5.2《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 6.1环境因素排查表    6.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6.3环境因素清单    法律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1. 目的 用来确定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其它要求的渠道。 2.范围 适用于与本公司环境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控制。 3.职责 行政部负责选择、确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编制本公司适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经管理者代表确认后下发各相关部门。 行政部负责每年一季度对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进行查询、评审,确认有效性,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及时发放经确认有效的清单,收回作废清单,包括电子文档的更新。 行政部负责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标准要求的宣贯和培训工作。 各部门应遵守已确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标准要求。 4.工作程序 4.1与本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包括: a.国际公约; A.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 c.江苏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标准; d.南京市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标准; e.执法(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它要求; f.对其他相关方做出的决定或承诺。 4.2获取方法 由生产部与当地环保部门保持联系,获取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最新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还可以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图书馆、书店、专业性报刊杂志、咨询机构、认证机构或互联网等渠道补充,以保持对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变化的及时跟踪。 4.3选择、确认、分发 本公司适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由行政部形成文件并进行分发,本公司各部门均可获取;清单中包括对适用条款的引述。 a.行政部保存一份受控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电子版本,当上述外来环境文件更新或增加时,及时修正本公司《适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也可在本公司局域网上及时发布更新通知; A.各部门可在网上获取并负责传达至相关员工。 c.适用于相关方的法律法规由各责任部门负责传达至相关方。 4.4  执行 4.4.1  对于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标准,本公司采用国家、省、市各级要求中最严格的标准执行,具体按照《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执行。 4.4.2  各部门按照《适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所引述的内容进行各项环境管理活动。 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 6,1《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运行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进行控制,确保环境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实现。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生产部负责组织编制工艺、设备和与环境保护方面有关的管理文件,并负责管理生产和环保设备设施,使之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负责监督检查各部门环境管理体系各过程运行情况。 3.2各部门负责实施管理文件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要求。 4  工作程序 4.1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控制的一般要求 4.1.1 生产部会同车间根据生产需要,组织编写必要的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其中应包含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保护事项。生产车间应严格按照相应的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4.1.2 车间按《设备管理制度》的规定对设施、设备进行控制,保证生产、环保设施、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防止设备设施的跑、冒、滴、漏现象,做好环境保护设备的维护工作。 4.1.3车间按《噪声管理规定》、《废水管理规定》、《废弃物管理规定》和《烟尘和絮尘管理规定》的要求对生产环境进行管理,确保各作业区环境整洁,有适当的标志,通道畅通,各类物品定置堆放整齐,有毒有害的作业有防护设施。 4.1.4生产部和车间按《资源、能源管理规定》分别对办公和生产区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水、电、煤和原材料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进行控制,每月统计用量。对主要耗能设备进行重点管理,以确保能源充分有效地利用。 4.1.5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输、贮存、使用、废弃处理等,必须设有防火防爆设施,严格执行《消防管理规定》。 4.1.6各部门按规定地点分类放置废弃物,后勤部和车间按《废弃物管理规定》分别对办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 4.1.7后勤部和生产部按《废水管理规定》分别对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管理。 4.1.8行政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通过培训强化其环境意识,确保其工作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4.1.9公司的组织机构应与环境管理水平相适应,不适应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4.1.10各部门主管领导在职权范围内合理配备人、财、物,按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控制,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后,根据需要制订管理方案,作为程序文件的补充。对一般环境因素,生产部按《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要求监督检查各部门环境活动运行情况。当发现不符合时,按《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2对新上基建工程、技术改造等项目的环境管理按相关法规的规定执行。设计施工时应安排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并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取得“三同时”验收报告。 4.3 当相关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涉及重要环境因素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时,本公司依据《信息交流控制程序》对其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行为符合规定。 4.3.1 生产部对委外在公司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的外部人员应加强管理,须到生产部确认。 4.3.2 对违反作业规定并造成公司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的,须索赔并严加处理。 4.4 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执行《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的规定。 5  相关文件 5.1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5.2 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5.3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5.4 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5.5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6噪声管理规定 5.7烟尘和絮尘控制管理规定 5.8资源、能源管理规定 5.9消防管理规定 5.10废弃物管理规定 5.11废水管理规定 6  记录 6.1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1、 目的 确定公司潜在的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准备和响应,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产生的环境影响。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或事件的紧急情况处理。 3、 职责 3.1生产部为厂区内环境事故及紧急情况的处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并负责对紧急情况发生后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验证并完善本程序。 3.2各部门负责配合车间开展应急准备与响应的活动。 4、 程序 4.1本公司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和紧急情况有: 4.1.1火灾事故以及化学品燃爆事故; 4.1.2化学品溢漏; 4.1.3特殊气候引起的紧急情况(台风、暴雨、洪水等); 4.2应急准备及预防措施 4.2.1生产部监督义务消防队对厂内建筑物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主要的用电、用水设施的检查,组织公司义务消防队进行消防演习,督促生产部开展消防技能培训。 4.2.2厂区严禁烟火,禁止将火种带入。 4.2.3加强库房管理,库房管理人员每天检查,及时发现化学品的溢漏和燃爆,将危险化学品放于库房出口处,标识清楚、重点防护。 4.2.4车间操作工在生产过程里,应按规定时间记录、观察,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遵循车间有关生产制度和规定。 4.3应急响应 4.3.1火灾发生时,发现部门应立即采取救护措施,按照火灾预案进行处理, 同时通知消防队报警,联系医疗单位进行紧急救护。 4.3.2化学品溢漏时,发现人员立即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溢漏并按化学品泄漏预案处理。 4.3.3当生产中突然停水、停电时,首先进行自我防护,同时应关掉相应设施。 4.4纠正与完善 4.4.1事故发生后,各相关部门应组织分析事故原因,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针对导致意外事故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交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予以实施,并将《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交生产部备案,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验证。 4.4.2事故发生后或预案演练后,生产部组织对本程序进行评审修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5当遇到特殊气候、自然灾害时,各部门应对人员及财产采取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及减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事后总结,完善程序。 5.相关文件 5.1应急预案 6记录 6.1  《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附件1 应急处置组织结构图 附件2 火灾应急处置网络图 总经理   生产部   事故部门   发出火灾警报   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环境监测与测量活动的内容、方法以及监测装置的控制。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活动。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全面负责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监查。 3.2生产部是环境监测与测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各部门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进行监控。 3.3各部门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目标、指标、环境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环境因素控制情况(包括相关方)的监测和测量。 4.0管理内容 4.1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监测和测量 4.1.1生产部全面负责对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并协调和处理有关问题,落实改进措施,维护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4.1.2各部门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环境目标、指标、环境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环境因素控制情况(包括相关方)的监测和测量。各部门负责人对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主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每季度检查一次;各部门环境管理员负责对本部门的体系运行情况、目标、指标、方案的完成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检查。 4.1.3生产部或各部门进行检查前,应针对检查的要求,填写“日常工作检查表”检查中的内容应涉及目标、指标、方案的执行情况、运行控制的管理要求、员工的环境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对检查中发现的小问题,可采取口头提出,当场改进的方式。 4.1.5行政部每年进行一次与本公司有关的环境法规遵循情况评价,具体做法是管代根据与其有关的新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对本公司的遵循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处置,填写“合规性评价报告”。对于法律、法规要求的更新查核,由行政部负责,特殊情况可随时更新核查。评价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a) 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b) 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实施情况; c) 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达标情况; d) 文件的适用性; e) 环境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结论; 上述报告可以在内审后编写,并作为管理评审的依据之一。 4.2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测量 4.2.1生产部负责确定本公司各种污染物的监测频次及监测标准,定期委托有资格的监测机构进行监测。生产部应保存监测结果的记录。 4.2.2本公司内的各类废弃物由各部门负责分类收集管理。后勤部负责对各类废弃物进行回收,并联络和落实外部机构清运、处置。 4.2.3评价标准 a) 水:国家地表水的相关标准。 b) 区域界噪声:国家噪音的相关标准。 c) 空气:定期收集国家、地方大气质量/环境公报,异常情况下委托测试。 d) 《国家危险废物目录》  1998年7月4日颁布,1998年7月1日实施。 e) 对监测报告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并填写“监测评价报告”。对超标现象寻找原因,积极纠正;对满足标准要求的,应分析违规的风险;对接近排放标准的要做好预防工作。在公司管理评审前,对公司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报告,分析环境风险和变化,并将监测结果与同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本公司环境质量的现状,寻找改善本公司环境质量的途径。 4.5监测仪器的校准 对可能在环境管理体系中涉及的监测和测量仪器,应列出仪器清单,制定相关仪器校准周期,并按要求进行校准。 5相关文件 5.1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6记录 6.1、日常工作检查表                              6.2、合规性评价报告                                              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实现履行对法律法规符合性和对其他要求遵循的承诺,以定期检查和评价对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本公司产品和经营活动有关的、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的定期检查和评价。 3、职责 3.1、管代负责组织对本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价; 3.2、各部门应予积极配合做好评价工作; 3.3、总经理负责督促并检查评价工作的效果。 4、工作程序 4.1、评价的时机 管代根据规定,负责制定计划对本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价,一般情况一年一次,在每年的管理评审之前进行;如遇下列特殊情况,经报请总经理批准,可增加检查和评价的频次: a、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较大的修订和改变, b、公司产品和经营活动发生变化,重大环境因素发生变化; c、法律法规已经修订或其他要求有所较大的改变; d、发生重大环境事故(事件); e、出现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相关方投诉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处罚; 4.2、评价方法 4.2.1、会议评价 由管代招集相关部门,以会议的形式,对本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按照环境因素对应表进行逐条的检查和评价,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所管辖范围内已识别的环境因素进行对照,作出客观的评价结论,管代做好相关记录。 4.2.2、会签评价 由管代将要求评价的内容填写《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下发各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结合执行进行对照,作出客观的评价结论,行政部负责保持相关记录。 4.3、评价报告 管代根据评价情况,编写《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报告》,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作出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 5、 评价的时间; b、评价目的和方法; c、评价的依据 d、检查和评价情况综述 e、不符合的整改要求 《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可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业绩或监视测量的结论之一向管理评审输入。 4.4、对于检查评价发现的不符合,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相关规定。 5、相关文件 5,1《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识别控制程序》 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6.1《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 6.2《合规性评价报告》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    目的 采用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确保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 2    范围 适用于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 3    职责 3.1  管代负责组织对活动、产品、服务持续改进的策划,当出现存在或潜在的质量或环境问题时,发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并跟踪验证实施结果。 3.2  各部门负责实施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持续改进的策划 4.1.1  公司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环境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在实现方针和目标的活动过程中,持续追求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各过程的改进。 4.1.2  日常的改进活动。 4.1.3  较重大的改进活动 涉及对现有过程和产品结构及服务的更改及资源需求变化,在策划和管理时应考虑: a.  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b.  分析现有过程的状况确定改进方案; c.  实施改进并评价改进结果。 4.1.4  管代通过质量和环境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过程,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结果,积极寻找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组织相关部门实施改进。 4.2    纠正措施 4.2.1  对于存在的不合格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2.2  识别不符合 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 ● 过程、产品质量、环境影响出现重大问题或超过规定值时; ● 管理评审发现不合格时; ● 顾客对产品质量投诉时; ● 相关方对环境问题投诉时; ● 内审发现不合格时; ● 产品售后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时; ● 其他不符合质量方针、目标或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 4.2.3  原因分析、措施制定、实施与验证 a.  对情况a、b、d、g,管代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中“不合格事实”栏,确定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填写“原因分析”栏,制定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b.  对情况c,由供销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中“不合格事实”栏,转管代确认,并确定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供销部跟踪验证实施效果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及时转告顾客并取得顾客满意; c.  对情况e,由内部审核组发出《不合格报告》,执行《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d.  当出现情况f时,供销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中“不合格事实”栏,并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确认不合格发生的源头,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限期整改,以达到顾客满意为止。 4.3    预防措施 4.3.1  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并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3.2  识别潜在不合格 管代要及时组织分析如下记录: a. 原材料检验记录,产品质量统计,市场分析,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等; b. 以往的内审、管理评审报告; c.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改进计划的执行记录等。 4 发现有潜在不合格因素时根据问题的影响程度确定轻、重、缓、急,由管理者代表召集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定出预防措施和责任部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的相关栏目,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管代组织对有效性进行评审并签名确认。 4.4    改进、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控制及记录 4.4.1  在改进的实施过程中,总经理负责配置必要的资源,协助分析原因和确定责任部门,并监督实施的过程。 4.4.2  管代记录各次改进措施的发出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验证结果。逾期未能完成者要报告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组织责任部门分析原因,限时整改。 4.4.3  由改进措施引起的对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4.4  重大改进的相关记录应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 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  5.2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信息联络处理单》                        6.2  《改进计划》                              6.3  《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6.4  《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一览表》   
本文档为【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4KB
软件:Word
页数:6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02-13
浏览量: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