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然地理学简答论述题

自然地理学简答论述题

举报
开通vip

自然地理学简答论述题自然地理学Ⅱ--气候--自编习题集及答案(论述题) 五、论述题 1、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4)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

自然地理学简答论述题
自然地理学Ⅱ--气候--自编习题集及答案(论述题) 五、论述题 1、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4)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5)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 (6)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 (1)太阳辐射在地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分布的不均; (2)地球自转的存在; (3)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3、大陆东西两岸都频临海洋,为何气候却截然不同?(10) 参考: (1)大陆东西两岸虽然都面临着海洋,但不同纬度带大陆东西两岸所面临的风向和气团来源,洋流性质是不同的;4分 (2)如冬季,地处300纬度以北大陆西岸为西风或西南风,风来自海洋,且面临暖流所以雨量丰富,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此时却吹西北风或北风,故气温干冷;2分 (3)在300纬度以南大陆东西两岸都受信风影响,但在东岸风来自海洋,水汽充足,而在西岸风却来自大陆内部,气流异常干旱;2分 (4)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综合作用下,尽管东西两岸都靠近海洋,气候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2分 4、、为什么在对流层顶,低纬的温度低于高纬的?(10分) 参考: (1)在对流层顶,温度的平均分布取决于辐射、湍流对流交换过程,对流层顶附近的温度与对流层顶的高度有密切的关系;4分 (2)对流层顶愈高,温度随高递减的层次就愈厚,对流层顶的温度也就愈低;2分 (3)低纬地区对流旺盛,对流层顶高度为18-19KM,而高纬地区对流层顶只有9-10KM,2分 (4)故对流顶,低纬温度低于高纬。2分 (5) 5、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0分) 参考: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 (2)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 (3)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 (4)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5) 6、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 (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4)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5)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 (6)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7、一天中,下午太阳辐射最强,为什么最高气温却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10) 参考: (1)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 (2)而地温的高低并不是直接决定于地面对当时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 (3)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地温不断升高,午后,尽管太阳的辐射开始减弱,但是地面得到的热量比失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长波辐射继续加强,气温也随着不断升高; (4)到午后一定时间,地面得到的热量因为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获得的热量少于失去的,这时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由储存转为损失,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个时刻通常在午后1点钟左右, (5)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8、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10) 参考: (1)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 (2)导致空气污染; (3)产生酸雨; (4)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9、试绘图说明自转且地表均匀的全球上,气压带物风带的分布。(10) 略: 10、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 参考答案: (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 (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 (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 1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现象上有何差异?它们的气候特征如何? 参考: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亚洲东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经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大,冬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 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的冬季风,但由于亚洲南部远离高压中心,并且有青藏高原阴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陆海间热力差异小,气压梯度力,故冬季风尽管干燥,但势力比东亚的冬季风弱;夏季,南亚位于赤道低压内,从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东南信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为西南季风,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南亚夏季风来得急,势力比东亚夏季风强,气候特征炎潮湿多雨。 12、请从长江流域两岸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1998年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参考: (1)气候因素:1998年,西太平洋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下旬,副高脊线明显北移到24°~28°N,并向西伸,雨区移向长江上游和三峡区间,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乌江和金沙江先后降大至暴雨,6月28日,三峡区间出现大暴雨,雨量超过100mm的降水面积达2.18km2。7月上旬副高本应继续北跳,但却突然南撤东移,一条东西向的强降水带,笼罩整个长江干流及江南地区,使该区相继连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由于雨带在长江南北拉踞,上下游摆动,以致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 (2)水文因素:长江流域两岸植被近年来遭受严重破坏,导致河堤两岸的水土大量流失,河流下流泥沙淤积过多,河床抬高,遇特大降水时,下游排水不畅,易出现河水泛滥现象, 1998年的特大降水量并不比1954年的降水量大,但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大过1654年。 自然地理学简答论述题(参考答题方法即可)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 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 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 1、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四、简述题 1、说明山谷风的形成。(7分) 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地上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2分)谷地上面较冷的自由大气,由于补偿作用从相反方向流向谷地,称为反谷风(2分)。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成为山风,(2分)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并在谷地上面向山顶上空分流,称为反山风开民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1分) 5、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雾?(6分) 1.地面强烈辐射冷却,降温迅速;1分 2.当近地面的薄层空气与冷地面接触后,空气将逐渐冷却并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在所接触的地表面上或地表面的物体上;2分 3.如果露点温度在00C以下,则水汽直接在接触面上凝华为白色的冰晶称为霜,1分 4.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由于强烈辐射降温后供销惨痛空气中会形成许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这种现象便称为雾。2分 6、为什么地中海式气候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7) 1、地中海地区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有利于西行气流自西向东运行;2分 2、地中海的存在,冬季形成局部低压,加剧了气流的上升,夏季形成局部高压,使下沉气流加剧;3分 3、地中海西部有一股强大原北大西洋暖流;2分 何日出、日落时太阳呈红色?(6分) 1、为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也不同; 2、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 3、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 4、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的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中的比例增加。故日出、日落时太阳呈红色。 7、高山气候有何特点?(7分) 1、山地垂直气候带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1分)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1分)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带条件的垂直差异为决定因素,而干旱、半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的关系;(1分)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1分)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杨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8、冰晶效应?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水滴相处在一起的机会是很多的,如果当时的实有水汽压处于两者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有冰和水之间水汽转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有水汽压比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对水滴来说是未饱和的,水滴就出现蒸发。但实有水汽压比冰晶水汽压大,对于冰晶来说是过饱的,冰晶上要出现凝华。因此,水滴不断蒸发而减小,冰晶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种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就称为冰晶效应。23、青藏高原对气候有何影响? 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对周围气候有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①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冬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而是一个冷源,使大陆上蒙古高压势力得于加强,夏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是热源,使得印度低压势力得于加强,即对西南季风有加强作用。②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和分支作用十分明显。屏障作用:冬季,从西伯利亚入侵我国的寒潮,使我国热带、副热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青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为低;夏季,阻挡西南气流北上,使位于高原以北的我国新疆、青海气候干旱,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河流域湿润多雨。分去作用:冬季,西风气流受到高原的阻挡被迫分去,分别沿高原绕行,于是,在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而在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24、简述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 1、要有合适的流场; 2、要有广阔的高温洋面; 3、基本气流的风速垂直切变要小; 4、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25、海洋在大气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1、海洋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能源既是大气巨大的热量贮存库。又是大气温度的调节器; 2、是地球上CO2的贮存库 3、洋流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上起重要作用。 五、论述题 2、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 2、地球自转的存在; 3、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2、大陆东西两岸都频临海洋,为何气候却截然不同?(10) 1、大陆东西两岸虽然都面临着海洋,但不同纬度带大陆东西两岸所面临的风向和气团来源,洋流性质是不同的;4分 2、如冬季,地处300纬度以北大陆西岸为西风或西南风,风来自海洋,且面临暖流所以雨量丰富,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此时却吹西北风或北风,故气温干冷;2分 3、在300纬度以南大陆东西两岸都受信风影响,但在东岸风来自海洋,水汽充足,而在西岸风却来自大陆内部,气流异常干旱;2分 4、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综合作用下,尽管东西两岸都靠近海洋,气候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2分 3、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0分)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 2、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 3、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 4、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4、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 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4、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5、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 6、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5、一天中,下午太阳辐射最强,为什么最高气温却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10) 参考: 1、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 2、而地温的高低并不是直接决定于地面对当时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 3、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地温不断升高,午后,尽管太阳的辐射开始减弱,但是地面得到的热量比失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长波辐射继续加强,气温也随着不断升高; 4、到午后一定时间,地面得到的热量因为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获得的热量少于失去的,这时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由储存转为损失,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个时刻通常在午后1点钟左右, 5、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6、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10) 1、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 2、导致空气污染; 3、产生酸雨; 4、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7、、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 参考答案: 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 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 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 1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现象上有何差异?它们的气候特征如何?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亚洲东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经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大,冬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 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的冬季风,但由于亚洲南部远离高压中心,并且有青藏高原阴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陆海间热力差异小,气压梯度力,故冬季风尽管干燥,但势力比东亚的冬季风弱;夏季,南亚位于赤道低压内,从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东南信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为西南季风,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南亚夏季风来得急,势力比东亚夏季风强,气候特征炎潮湿多雨。 12、请从长江流域两岸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1998年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1)气候因素:1998年,西太平洋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下旬,副高脊线明显北移到24°~28°N,并向西伸,雨区移向长江上游和三峡区间,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乌江和金沙江先后降大至暴雨,6月28日,三峡区间出现大暴雨,雨量超过100mm的降水面积达2.18km2。7月上旬副高本应继续北跳,但却突然南撤东移,一条东西向的强降水带,笼罩整个长江干流及江南地区,使该区相继连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由于雨带在长江南北拉踞,上下游摆动,以致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 (2)水文因素:长江流域两岸植被近年来遭受严重破坏,导致河堤两岸的水土大量流失,河流下流泥沙淤积过多,河床抬高,遇特大降水时,下游排水不畅,易出现河水泛滥现象,1998年的特大降水量并不比1954年的降水量大,但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大过1654年。 三、简答题: 2、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 水循环永无止境。(2) 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3) 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3、个蓄水构造体需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透水的岩层或岩体所构成的蓄水空间;第二,有相对的隔水岩层或岩体构成的隔水边界;第三,具有透水边界,补给水源和排泄出路。 6、上层滞水具有哪些特征? (1) 分布范围不广,水量小;(2)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3) 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或地表水;(4) 以蒸发、下渗或向隔水层边缘流散的方式进行排泄;(5) 动态变化不稳定,具有季节性,只能作暂时性和小型供水水源;(6) 易受污染,故作饮用水时应注意防止污染。 7、承压水具有哪些特征? 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决定了它具有如下特征:(1) 承压水具有一定的压力水头;(2) 补给区与承压区不一致;动态变化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 补给条件较差,若大规模开发后,水的补充和恢复较缓慢;(4) 水质随埋深变化大,有垂直分带规律,但不易受污染。 9、为什么大陆冰川比山岳冰川流动慢? 冰川运动的速度比河流缓慢得多,一般来说,冰川的流速只有河流的几万分之一,是不能用肉眼觉察 到的。此外,冰川运动的速度因受冰川部位、厚度和地形坡度影响而不同。冰川的底部和两侧因与冰床摩擦,流速较慢;冰川的中部和上部因阻力小,流速较快;冰川在雪线的部分,因厚度大,冰体温度较高,可塑性增强,故运动速度快于其他部分;在坡度影响下,冰川在陡坡流速大于缓坡。 冰川的运动具有显著侵蚀地面的作用和巨大的搬运、堆积能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石头被冰川搬运走,这些石头称为“冰漂砾”冰川的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刨蚀作用和锉蚀作用。刨蚀作用和锉蚀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一些冰斗、悬谷,有些冰川可以将一个小山包削平。 10、海洋表面盐度分布有何规律? 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为:①从亚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形成马鞍形;②盐度等值线大体与纬线平行,但寒暖流交汇处等值线密集,盐度水平梯度增大;③大洋中的盐度比近岸海区的盐度高;④世界最高盐度(>40×10-3)在红海,最低盐度在波罗的海(3×10-3~ 10×10-3)。 12、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1) 以南北测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 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 (4) 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绕极环流(自东向西流);印度洋海区,由于季风的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4、水资源有哪些特性? 循环性、有限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用途广泛性、不可代替性和经济上的两立性。 15、列举出5种海洋植物。 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 16、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源,增辟水源,节约用水,加强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17、简述新生代褶皱山地有哪些特征? (1) 是现代世界上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山地;(2) 山体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都十分强烈山体褶皱多为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大型的逆掩断层推覆体;(3) 山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上升速度快。 18、裂谷不论在构造和沉积上都有哪些独特之处? (1) 裂谷区地壳运动强烈,断裂升降或水平活动均十分明显; (2) 裂谷构造复杂,沉积层厚度大而且夹有火山熔岩,裂谷构造一般呈复式地堑或次级的地堑地垒系; (3) 裂谷区地热值高。 19、大陆架的主要地貌特点哪些? (!) 是一片向海缓倾的浅海海底平原(平坦面),但它分级下降,又称为水下阶地。 (2) 大陆架上有许多大致垂直于海岸的溺谷,如我国沿海、欧洲北海南部、北冰洋四周等都有溺谷在。 (3) 在大陆架的外缘往往分布着高起的堤脊,称为陆架边缘堤。 21、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动力减弱(2)泥沙来源丰富(3)海洋动力较弱(4)口外海滨区水浅。 22、阶地有哪几种类型?(1) 侵蚀阶地;(2) 堆积阶地;(3)基座阶地;(4) 埋藏阶地。 23、简述纵向沙丘的成因。 纵向沙丘的成因有多种:1) 由草丛沙堆发展而成;2) 由新月形沙丘演变而成;3) 由大气卷轴涡流(水平轴)的作用所成;4) 由地形控制而成。 24、黄土的有哪些特性? (1)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颗粒细小,质地均一; (2) 结构疏松,透水性较强; (3) 黄土成分中,碳酸钙的含量较高; (4)黄土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 25、述红树林生长环境 (1)它要求适宜的水温 (2)它要求生长在淤泥质海滩 (3)要求处于低能环境:如河口、海湾、潟湖等无波浪作用或作用微弱的环境 26、简述珊瑚生长的环境条件。 (1)要求生长在暖水中(2)要求有充足的光照(3)有适当的盐度(4)要求水体运动更新(5)要有适宜的附着基底(6)要有较高的透明度 27、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 (1) 在崩塌可能发生的危险区,要作详细的调查和预防措施。 (2) 对正在发展中的崩塌,一般以避绕为主,或以隧道通过。 (3)对表层不稳定的岩土体,可采用清挖、锚固、网包及拦挡等加固工程。 (4) 开采地下水前要认真勘察,合理布井和建井,严格控制抽水降深和排水强度。 (5)对已出现的喀斯特塌陷洼地,应按不同情况和要求,采用填、堵、跨越、灌浆、围封和加盖等工程。 28、简述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 (1) 具有产生滑坡的斜坡坡度不须太大,在岩石上的约30°-40°,在松散堆积层上的只须20°以上即可。 (2) 岩(土)体内存在滑动面这些滑动面是由岩层层面、片理面、节理面、断层面、堆积层的分界面及地下水含水层的顶、底面等构成。 (3) 地下含水量大地下水可使岩(土)体重量增加,加大滑动力,减小抗滑力,导致滑坡的产生。所以滑坡概率最多出现在雨后和冰雪融化季节,因为此时地下水量最大。 29. 水土流失有那些危害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破坏土地,减少耕地面积2、土地肥力降低,生产力下降3、水库、湖泊和河床淤浅,水利工程效益降低或消失4、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 四、论述题 1、试述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2)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3)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4)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3、影响潮汐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 天文因素影响下的潮汐变化,有 1)潮汐的日变:可分为半日周期潮和日周期潮。2)潮汐的月变:可分为半月周期潮和月周期潮。3)潮汐的年变和多年变;可分为年周期潮和多年周期潮。 (2) 地形对潮汐的影响以上只考虑天文因素对潮汐的影响,实际上潮汐还要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6、试述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冰蚀地貌的影响大陆冰川作用的中心区,冰蚀强烈,地面岩石裸露或半裸露,现代风化层很薄,加上寒冷的气候,对动植物生长与繁殖极为不利。但冰蚀湖盆区,却有利于水上航运的发展,如北美洲的 五大湖区是沿岸许多城市的交通枢纽。又如北欧的冰蚀湖,往往有水道相通,或开凿运河后使湖泊相连,成了水道网的一部分。不少湖盆内还堆积了厚层的泥炭层,可作为工业燃料开采。 山岳冰川的冰斗湖、U谷中的冰蚀湖盆等,由于水头落差大而可建立水电站,如阿尔卑斯山的一些水电站。山岳冰川的冰川谷又是优良的天然水库库址,那里的水质好,流量稳定,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如我国天山上的天池,祁连山酒泉以南的观山海子等。同时水库周围环境优美,是旅游胜地。高纬地区的峡湾,湾宽水深,极有利于交通,也是一些重要港口和城市所在地,如挪威首都奥斯陆就是建立在峡湾顶上的。 (2) 冰碛地貌的影响更新世的大陆冰川的冰碛地貌面积大,分布广,如今欧洲的英、荷、德、波、俄等国广大地区都是冰碛地貌地区,其中欧洲大平原实质上就是由各种冰碛丘陵及冰水平原组成。土地的组成物质较粗,以沙砾为主,透水性强,丘陵只适宜于林业、果园或牧地,丘间平地或冰水平原,才是农业所在地。在丘陵中,终碛垄和蛇形丘又常常成为公路或铁路的天然路基。例如由圣彼得堡到赫尔辛基的铁路就是建立在终碛垄之上的。又如在中欧,串通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的东西走向的运河,也是以终碛垄之间的低地作为修筑运河的地形基础的。 7、试述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红树林海岸及珊瑚礁海岸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而且在生态环境、科研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 (1) 科研意义:珊瑚礁是海洋的生物礁,礁顶位置在低潮面附近,它的位置与年龄可作为地壳(或海面)升降运动的有力证据。珊瑚礁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①珊瑚礁(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的作用,②珊瑚岛是海洋中的绿洲,这里生物繁盛,不仅有茂盛的植物,而且带来繁多的鸟类,以及由鸟粪堆积而成的磷矿③珊瑚岛还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上或水下都可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④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地⑤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良好的储油层。⑥珊瑚体本身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陈列品。某些种属可以人药,礁体还可烧制石灰,成为建筑材料。⑦珊瑚礁岛屿具有重要的国防及军事意义。 (2)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1)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2) 生态环境好,生物产量高3) 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生物海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1) 珊瑚礁岸礁被挖掘2) 红树林被大量砍代3)生物入侵导致珊瑚、红树林破坏4) 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 8、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1)波浪作用,产生堆积;而在岬角处因波浪能量的辐聚而发生侵蚀 (2)潮汐作用:潮汐对海岸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影响海岸带的作用范围及作用强度。二是影响海岸带地貌类型的发育,三是潮流流速影响海岸带的侵蚀与堆积。 (3)沿岸流作用造成堆积。 (4)风力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5)河流作用:河流每年直接输入海洋的泥沙有1700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的溶解质。 (6)生物作用:海岸带生物繁茂,生物的生长和遗体堆积,对生物海岸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7)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海平面变动或地壳运动均影响着海岸带的范围、轮廓、侵蚀与堆积。 (8)岩石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岩石和构造会影响海岸的侵蚀速度和形态 9、泥石流有那几种类型?如何防治泥石流? (1) 类型:1) 粘性泥石流2) 稀性泥石流 (2) 防治: 治理泥石流可从生物和工程二方面着手,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主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范围内外做好护林造林工作,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减 少固体物质的积累。对已经发生的泥石流区,也能把地表堆积物稳定下来。 工程措施,当生物措施尚未生效时,局部和短期内仍须使用工程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做:1、蓄水工程谷坊及拦沙坝工程排导沟工程停淤场工程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在我国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简述水土流失原因? (1) 自然因素 (1)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渗透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如果土壤的渗透性强,抗蚀、抗冲性能好,则雨水渗透较多,地面径流会大量减少,冲刷作用减弱。如果土壤胶结性能好,则抵抗雨滴和径流冲刷破坏能力也会加强。相反,如果土壤结构松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则会产生较强的侵蚀。 (2)气候因素雨水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当降雨量超过土壤人渗量时,即产生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越大,对地面的打击和冲刷作用也越强,水土流失也越加严重。 (3) 植被因素植被具有保护地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枝叶截留降雨,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②枯枝落叶、根茎和草被等都可阻滞地表径流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对地面的冲刷; ③植被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雨水的人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增加土粒胶结力,加强抗冲性与抗蚀性;④削弱风速,防止风蚀作用。所以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侵蚀越轻。 (3)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形高度的影响,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地形不高的低丘陵及台地地区,因为这里风化壳厚,有利于冲沟和崩岗的发展。②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和重力崩塌与地形坡度成正比。 2.社会因素 (1)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导致对植被的严重破坏。 (2)森林管理不善,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 (3)不合理的开荒和垦殖。 (4)建设工程过后,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二、简答题 1、土壤资源有哪些基本特点?(6分) (1)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1分)。 (2)土壤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其可观的生产力和重复使用性(1分)。但是,土壤资源的这种生产力和可重复使用性是有一定限度的(1分)。因此,需要人类的培肥和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利用和收益。否则,便会使地力下降.土壤资源发生退化,甚至枯竭(1分)。 (3) 从土壤的自然属性和宏观的地质时间尺度来看,土壤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1分);而从人类生产利用的角度和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土壤则可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1分)。 3、科学的土地概念及其内容(9分)。 关于科学的土地概念,一般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1分),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1分)。 (1) 土地具有—定的综合自然特征(1分)。 (2) 土地是具有一定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的地段 (3)土地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1分)。 (4)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定的经济利用价值。 5、对比土壤粒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的特点。(11分) 土壤粒组是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这些不同的组合就称为土壤的粒组(2分)。按照颗粒直径,粒组通常划分为砾石粗砂细砂粉砂粘粒(3分)。 土壤质地是土壤中不同大小的分散颗粒的组成比例(1.5分)。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型(1.5分)。 土壤结构土壤中的颗粒大都通过某种胶结物质相互联接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大型的团聚体或结构体(2分)。这种由基本颗粒聚合形成的团聚体或结构体就称为土壤结构(1分)。 9、气候怎样对土壤形成造成影响?(9分)。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水、湿度和蒸发等因素而起作用,即水热条件及其动态的综合(1分)。 (1) 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地理分布。气候因素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气、热的状况和变化(2分)。 气候在地表呈有规律的变化,构成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布的图式。而土壤的类型亦发生相应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3分)。 (2) 气候制约着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对成土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土壤中矿物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3分)。 10、为什么说土壤在整个自然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分)? (1)为陆生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立地条件(2分); (2)为河水、海水提供盐份等物质(2分); (3)形成沉积物、沉积矿床(2分); (4)与大气圈进行热量和物质交换(2分) 11、土壤的重要特点是什么(8分)? (1)最大特点:土壤具有肥力(2分); (2)另一个重要特点:A、在合理经营管理下,土壤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2分);B、在掠夺式经 营管理下,土壤肥力衰退,整个环境状况恶化(2分); (3)充分利用土壤有效肥力(或经济肥力),深入挖拙土壤潜在肥力(2分)。 12、为什么说土壤胶体对整个土壤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8分)? (1)土壤胶体具有很大表面能(2分); (2)土壤胶体带有电荷(2分); (3)土壤胶体具有可逆和不可逆的凝胶作用和分散(或胶溶)作用(2分); (4)土壤胶体的凝胶作用和分散(或胶溶)作用对土壤剖面层次的发生起很大作用(2分); 13、土壤水的基本特点(10)。 (1)土壤水分存在于大小不等的孔隙中(2分); (2)土壤水分和空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而且彼此之间所占的体积和数量是互相消长的 (3)土壤水分是土壤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肥力因素之一(2分); (4)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过渡环节(2分); (5)土壤水分的动态受多种因素控制(2分)。 15、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1分)? (1)母质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有时还影响成土过程的性质和方向(2分); (2)区域性的母质差异也明显影响土壤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2分); (3)母质中原生矿物颗粒大小及其抗风化的能力,对土壤机械组成和其它特性皆有明显的影响(2分); (4)母质中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也直接影响土壤的无机养分含量(2分); (5)从母质释放的各种元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2分)。 总之:母质不等于土壤(1分)。 16、地貌对土壤形成有什么影响(11分)? (1)地貌组成物质对成土的影响(2分); (2)地貌形态对成土的影响(1分):A、高度的影响——土壤垂直分带(2分);B、坡度、坡向的影响——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2分);C、山脉走向、排列方式及山间盆地和谷地的组合情况对各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的影响(2分)。 (3)地貌部位差异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土壤类别(2分)。 17、时间因素对成土过程有什么影响(5分)? (1)土壤相对年龄越长,土壤个体发育中发生层的分化越明显(2分); (2)土壤的阶段发育是反映土壤的性质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变,演变程度的差异就是土壤相对年龄的差异(3分)。 18、举例说明人类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6分)。 (1)人为因素使土壤发生某种质变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演变的过程(2分); (2)人为因素还能定向培育土壤,使肥力特征发生巨大的变化,乃至发生质变(2分); (3)人为措施必须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和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2分)。 20、简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关系(11分)。 风化壳的类型与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控制(1分): 1、极地及高山寒冷气候地区,风化壳发育较差,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主要发育碎屑型风化壳(2分); 2、温带干旱和荒漠地带,气候干旱,化学风化作用弱,但盐碱性溶液作用明显,主要发育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2分); 3、温带草原气候区,氧候较干旱,化学风化弱于森林地带,以硅铝-碳酸盐风化壳为主(2分); 4、温带森林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壳厚度增大,土要发育硅铝-粘土型凤化壳(2分); 5、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极强烈,岩石的风化比较彻底,形成铁铝砖红壤型凤化壳(2分)。 21、对比简述土壤饱和含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凋萎系数(或凋萎点)、吸湿系数(12分)。 (1) 饱和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如果土壤表面来水(降水或灌溉)充足的话,水分会不断地向下运动,渗入土壤并排除空气,直到所有的空隙全部被水所充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含水量,或者最大持水量。 (2) 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微空隙中的水分能够抵抗地球重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当所有毛管空隙都充满水分时,称为毛管持水量或最大毛管持水量(3分)。 (3) 凋萎系数(或凋萎点)——土壤中一些极小空隙中和颗粒的周围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这样植物会出现凋萎现象,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或凋萎点 (4) 吸湿系数——土壤颗粒的表面有一些被紧紧吸附的水分子,它既不能被植物吸收,也难以自然蒸发,这部分水的含量称为吸湿系数。 22、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土壤中水分的特点(10分)。 (1) 土壤吸水力在15 atm时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植物根的吸水力约为15 atm左右,受土壤吸力大于15 atm的那部分水分,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内层毛管水,植物难以吸收,属于无效水的范围(4分)。 (2)重力水的存在时间短,而且占据空气通道,限制根的呼吸作用,也是植物难以利用的,属于过剩水(3分)。 (3) 处在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点之间的部分毛管水,才是真正对植物有用的有效水(3分)。 23、对比论述土壤空气与大气的特点(10分)。 土壤空气虽然与大气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1) 土壤空气不连续,而是存在于固体隔开的土壤空隙中。这使得它们的成分在土壤中的各处可能很不一致(2分)。(2) 土壤空气具有比较高的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2分)。(3) 土壤空气与大气成分有差异(3分)。(4) 土壤空气的含量与土壤水分互为消长(3分)。 25、您对土壤温度知道多少(13分)? 土壤温度取决于能量的收支(1分)。太阳辐射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源(1分)。能量的散失则有水分蒸发、长波辐射、对流、传导等多种途径(2分)。 长期看,土壤的热量得失是平衡的(1分)。短期看,白天或夏季热量的获得显著地超过损失,因此土温上升;夜晚和冬季遇输入少于输出,土温出现下降(2分)。 由于昼夜的交替和季节的变换,土壤的温度也因此发生波动,出现明显的日变化的年变化。这两种变化在土壤的表面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缩小,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土温的一个重要因素。潮湿土壤的温度变化比干土要平稳和缓慢得多(2分)。 26、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13分)。 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慢得多),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2分): A、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2分)。 B、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层和C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土壤或幼年土壤(3分)。 C、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3分)。 D、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3分)。 27、对比简述土壤发育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及其相互关系(9分)。 (1) 土壤发育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原始阶段、幼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四个阶段(4分)。 (2) 土壤发育的绝对年龄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2分). (3) 两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壤初期发育的速度比较快,随后逐渐缓慢,到老年阶段趋于稳定。如果没有其他的地质事件、气候变化或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干扰,土壤通常会循此进程发展(3分)。 28、简述腐殖化过程的特点(9分)。 (1) 腐殖化过程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指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转化为腐殖物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3分)。 (2) 特点:A、在土壤的表层形成一个色调偏暗的腐殖质层(1分)。B、腐殖化过程是矿质土壤形成中的一个普遍过程(1分)。C、由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与气候条件的差异,腐殖化的程度有强有弱,影响的深度有大有小。因此各地土壤的腐殖质层的厚薄、颜色的深浅各有不同(2分)。 一般来说,冷湿的草原及草甸植被下土壤腐殖质层发育最厚,腐殖质含量最高,颜色最暗(2分)。29、对比简述盐化过程、返盐现象、盐化作用、次生盐化作用(12分)。 (1) 盐化过程在地下水位较高而又气候干燥、蒸发力强的地方所进行的成土过程称为盐化过程 (2)返盐现象在一些并非干旱而地下水位和矿化度都较高的地区,如果一年中有某个时期的蒸发力特别强大,土壤表面也可能出现暂时的盐分积累,但在随后雨季中则会重新将盐分淋洗下去。这称为季节性的返盐现象。地势低平的黄河三角洲一带就属于这类地区,土壤表层的盐化现象在干燥大风的春季特别突出。 (3)盐化作用自然界中天然发生的积盐过程称为盐化作用。 (4) 次生盐化作用由人为活动产生的地面盐分积聚。次生盐化主要是由人类水利措施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的,包括不适当的灌溉、修建水库和引水渠等。 30、简述非地带性土壤的特征(5分)。 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没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1分)。但非地带性土壤的共同特征是:(1) 成土时间短(1分);(2) 母质特点突出(1分);(3) 有一个或多个阻碍土壤向成熟方向发育的因素,使土壤处于相对年幼的阶段(2分)。 31、简述风沙土的特征(10分) (1) 风沙土是热带、温带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形成的非地带性土壤(2分)。 (2) 分布:风沙土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河流故道及海岸地带也有局部的分布(2分)。 (3)风沙土根据其发育的稳定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流动风沙土:没有任何层次分化,通体为细砂或砂土,能随风吹移(2分)。 2) 半固定风沙土:已生长稀疏植被,有斑状腐殖质表层,大风时仍能吹移部分砂土,剖面没有或略有发育(2分)。 3) 固定风沙土:地表植被覆盖度较大,地表有薄的腐殖质层,A-C层分异明显,土壤不再随风吹移(2分)。 32、简述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土壤分布规律(16分)。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虽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也是一定成土过程的产物,因而与成土环境仍然具有相关性。该分类制的分类单元与生物气候带也还是有一定联系的(2分)。 (1) 高纬度苔原带:新成土和始成土中的“冷冻”土类(2分)。 (2) 中纬度冷温气候带:灰土、始成土、冷凉淋溶土等(2分)。 (3) 中纬度温暖气候带:湿润淋溶土、半干润淋溶土(2分); 地中海式气候区:夏旱淋溶土、半干润淡色始成土(2分)。 (4) 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老成土(2分)。 (5) 温带草原地区:湿润软土、半干润软土(2分)。 (6) 半荒漠和荒漠地区:干旱土、新成土(2分)。 (7) 低纬度地区:氧化土、老成土和变性土(2分)。 33、为什么地理学界都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整体来研究(14分)? (1)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有别、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参差不一的物质系统,逐级镶嵌组合而成的(3分)。 (2)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为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3分)。 (3)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质、功能有巨大区别,即使某一要素对某一级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征有着重要影响,也不能取而代之。因为任何要素的作用,只有在与其他要素相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发挥(2分)。 (4) 整体性含义包括两方面: A、统一含义:指构成整体和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分); B、特殊含义:指整体具有各孤立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但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各部分、各要素功能的任意凑合(2分)。 (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自然地理最基本的规律。它与其他规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分)。 所以地理学界,都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整体来研究。 34、简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分).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非常密切: (1)结构是保证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2分)。 (2)功能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分)。 (3) 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结构(1分)。 35、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8分)。 (1)人类的出现(4分):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史上又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形成的标志。人类从天然生态系统取得食物,实际 上是取得太阳能的固定形式。又从自然地理系统取得低熵物质(水、矿物、水电)。还利用地质时期的一些潜能(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形成人类生态系统。 (2) 人类社会的的生产方式在不断演化(4分):从狩猎、采集→农耕放牧→农业→工业→后工业阶段等,不断改变着太阳能在天然生态系统中的流通与转换,不断增加能量的投入。时至今日,人类生态系统已受到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滋扰。 36、地方性与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关系(9分)。 (1) 地带性(3分)——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 有规律的分异。(2) 非地带性(3分)——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3) 地方性(3分)——就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局地分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陆地表面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性。 38、简述土地资源与土地类型的关系(14分)。 土地资源与土地类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的概念。是土地科学研究的两个方面(2分)。(1)首先,两者的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特征相同(2分)。(2) 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研究角度不同:土地类型侧重研究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特征、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类和分布规律,为土地资源研究提供条件(3分)。 土地资源则着重研究应用价值、规划、保护、管理等。侧重于把土地综合体按一定的让会经济条件要求加以分析,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计算并划分出土地的生产潜力及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关系,确定土地的适宜性及其发展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和适宜程度;作出土地资源的等级划分,以解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适宜度(生广潜力)和限制性因素、可改变程度等问题土地资源是土地类型的质量评价。 39、简述综合区划的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的关系(9分)。 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1分):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区域的各组成要素和地域分异因素(3分)。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明某个具体自然区域形成和分异的主导因素(3分)。 基于上述认识,有的自然区划工作者把这两个原则合称为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2分)。 五、论述分析题 1、举例论述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15分,仅答5个要点,没有论述给5分)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效应。(1分) (1) 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人类开拓陆地表面,人为景观形成);(2分) (2) 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储水、调水,排放污水、废气);(2分) (3)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下垫面状态,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2分) (4)对生态平衡的改变(正面的: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新加坡的城市布局与环境绿化;反面的: 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2分) (5) 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人为土壤侵蚀速率是自然侵蚀的125-170倍等)(2分)。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人类无论从哪一方面触动自然,都可能引起环境的整体变化。(1分) 2、述土壤水分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2分)。 按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各主要类型: (1) 吸湿水(1分):土壤依靠土粒与水分子间很强的分子引力,把土壤空气和大气中的汽态水吸 附和固定在土粒表面,形成很薄的一层水膜,这叫吸湿水(吸着水)。质地粘重及含蒙脱土多的土壤含吸湿水量最高;土壤吸附这种水分子的能力很大,因此它不能为植物所利用(2分)。 (2) 膜状水(1分):当吸湿水充满以后,土粒继续靠分子引力吸收水分,加厚土粒外表的水膜,这种水称膜状水。其分子引力减弱(2分)。 (3) 毛管水(1分):当膜状水充满后,毛细孔隙靠毛管力(弯液面张力)而保持的水分,称毛管水。这种 土壤水分具活动性,可以蒸发(2分)。 (4) 重力水(1分):当毛管水达到最大毛管持水量后,若再有水分补充时,则存在于大孔隙中的水因重力作用而下移,成为重力水。当排水良好时,重力水很快消失,成为土壤不能保持、植物不能利用的一种水分。当水分过多时则成为渍水,只有水生植物可以适应和利用(2分)。 3、土壤资源有哪些基本特点?(11分) 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各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1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0.5分),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0.5分)。具有如下特点: (1) 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2) 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1分)。 (3) 土壤资源的空间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异规律(1分)。 (4)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发展农业和保持良性生态循环的基础和前提(1分)。 5、试论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5分)。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2分)。 (1) 土壤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12分) A、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作用最为显著。绿色植物对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太阳幅射能进行光合柞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井把太阳能转变为潜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4分)。 B、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各不同,因而对成土过程所产生影响也不同(2分)。 C、木本植物的枝叶以凋落物的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因而剖面中腐殖质是自表层向下急剧减少(1分)。而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1分)。 D、草本植物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绝对数量虽不如木本植物多,但其灰分含量则超过木本植物(1分)。从而对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团粒结构的形成等产生影响(1分)。 E、地带性土壤一般有它特定的植物群系,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1分),而植被的演替又导致了土壤类型的演变(1分)。 (2)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5分)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并且是多方面的。 A、土壤微生物最主要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使其中潜藏着的能量和养分释放出来,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续下去(1分)。土壤物质的生物循环不断反复进行,土壤肥力也不断地演化和发展(1分)。 B、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1分)。 C、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1分)。各种自养细菌对矿物质的分解等,都对土壤形成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1分)。 (3) 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6分) A、土壤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它们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1分)。 B、土壤动物以特定的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1分)。蚯蚓还能将土壤通过其肠道分解,造成独特的胶状有机-矿质混合体(1分), C、有些地区土壤中的动物为数不少,对土壤物理、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影响(1分)。 D、一般说,在阔叶植被落叶层和土壤中动物最多,丛林地与草原次之,荒地与早地最少。耕种熟化土比生荒地动物可多几十倍到几百倍。因此,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 性质的标志,并可作为肥力指标(2分)。 7、试论述自然地理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28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质量,是指原生自然环境质量和次生自然环境质量,包括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两个方面:一是指全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二是主要包括土地、水、人类居住区环境等(2分)。自然地理环境质量的逐渐恶化,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和后代生存。可见,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以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程度,是区分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1分)。 从环境与与发展的关系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保护运动着眼于地表的自然资源保护;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时,讨论的重点是环境污染;至20世纪80年代,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成为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全球及局部环境问题,已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从而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分)。目前开展国际性研究的全球环境问题有: (1) 全球气候变暖(2) 臭氧层损耗(3) 酸雨(4) 生物多样性减少 8、我国土壤资源有哪些特点?(11分) (1) 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 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3) 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1分)。 9、试论述土壤圈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影响(18分)。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分)之间的界面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1分)。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0.5分);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1分);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0.5分);土壤圈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0.5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1分)。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1分);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物和氨气,这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1.5分)。 3、对水圈的影响(1分)。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1分);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及水圈的化学组成(1分)。 4、对岩石圈的影响(1分)。作为地球的“保护层”,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1分)。 由于土壤圈所处的特殊地位,它成为地球上生物与非生物发生强烈交互作用的基地(1分)。土壤圈内的各种土壤类型、特征与性质,都是过去和现在大气、岩石,水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记录与反映,它们对研究土壤圈在自然与人为作用影响下的变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分)。 12、为什么说腐殖质是土壤中特有的成分,是使土壤不同于成土母质的最典型特征?(15分)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普通的有机质;另一类为特殊有机质——腐殖质,它是由动植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发生复杂的转化而成的有机胶体物质。它是组成、结构都比普通有机质更为复杂,性质更为特殊,并与土粒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机化合物。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为土壤中特有的次生有机物质(5分)。 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一般经历着两个主要的过程:即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和有机质的腐殖质化作用(2分)。 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即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进行的同时,其中间产物再经微生物参与下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合成为一种新的含氮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过程,称为腐殖质化作用。简单来说,腐殖质是一种暗色、酸性、富含氮素的有机胶体物质,是土壤中特有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除富含氮和其他各种养分外,还具有适中的粘结性、较强的吸收代换性能以及缓冲能力等许多特点,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7分)。 所以,腐殖质是土壤中特有的组成成分,是使土壤不同于成土母质的最典型的特征(1分)。 13、怎样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松紧度?有那些农业意义(18分)? (1)土壤孔隙度和松紧度的基本概念(3分); (2)土壤孔隙类型(毛细管孔隙、非毛细管孔隙)及各自作用(3分); (3)土壤的孔隙度和松紧度的关系(2分); (4)有关提高措施:A、施用有机肥料,如泥炭土的孔隙度可以达85%(2分);B、进行深翻、耙耱、 耘锄,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松紧度(2分)。 (5)农业意义:A、结构良好、松软的土壤,耕作方便,植物根系可以自由地生长,相反的土壤不是 过松就是过紧,过松不利于根系下扎,过紧植物根系的穿插要受到阻碍(3分);B、适宜的孔隙度和松紧度,使得土壤具有足够的通气条件,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3分)。 15、土壤温度有哪些影响因素(22分)? (1)土壤温度状况是由土壤中热量的收支关系决定(1分): A、热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此外还有来自有机质分解时释放的热和地下热(除温泉、火山地区外,一般不计)(3分); B、土壤热量的消耗主要有地面辐射、水分蒸发、向土层下部的传导及其他方面的消耗(3分)。 因此,太阳辐射能量一定时,减少地面辐射、水分蒸发等的热量消耗,土温就升高;反之,就降低(2分)。 (2)达到地表的太阳辐射受纬度、地形和地面覆盖等影响而各地不同,故各地土温不一(2分)。 (3)不同的土壤热性质也有不同的热状况(1分):A、土壤的吸热性与土壤的颜色、湿度和表面状况有关(2分);B、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与其固、液、气三相物质所占的比例有关(2分)。C、土壤导热率的快慢也决定于土壤组成及其比例,重要因素是固体物质松紧度和孔隙中水分的含量(2分)。 (4)土温经常变化。时间上:周期性和偶然性变化;空间上:水平地域和垂直剖面变化(4分)。17、为什么说土壤性质的好坏除养分外还与土壤中的水、气、热等状况的适当配合和相互调节有很大关系(21分)? (1)土壤组成概念(2分); (2)从农业生态环境来看,土壤的功能主要是指其对植物供应养分、水分和立地条件等的能力,即为肥力条件的综合(2分)。 A、供应养分能力包括:土壤养分来源、养分的保存、植物的吸收、养分的流失等(2分)。 土壤养分来源主要有两方面:矿物分解(水解和溶解)(2分);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必须有微生物的参与才能成为有效养分,其中主要是水解和氧化作用(2分)。 养分的保存:主要靠土壤的吸收性能(2分)。形式有三种:吸收—有效;固定—无效;难吸—流失(3分)。 B、土壤溶液和水分:保水能力及其中有多少水分能够被植物利用(2分)。 保水的同时,还希望保持足够的空气,以及具有适宜的土壤温度状况(2分) C、立地条件:决定与土壤的厚度、层次构造、结构和松紧度状况产生的具体影响(2分)。 19、谈谈土壤颜色的影响因素(17分)。 (1) 土壤的颜色是观察者直接获得的最早和最强烈的土壤信息,是许多土壤性质的直接反映(2分)。 (2)影响因素 颜色与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通气状况密切相关(2分)。 铁离子和有机质是染色效果特别强的物质。许多土壤的颜色都与它们的含量和变化有关(2分)。 A、热带和亚热带土壤(3分) 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赤铁矿,Fe2O3)而明显地呈现出红色。高度水化后的氧化铁(Fe2O3·3H2O)则偏黄色,所以在同一地带内比较阴湿的林下或降水丰富的山地上部,往往出现黄色的土壤;较干的地方或山地的下部则出现红色的土壤。 B、温带或寒冷地区的土壤(3分) 由于含有大量腐解的有机质,所以表层多呈暗黑色。 虽然热带土壤中也含有有机物质,但在含量较低时往往被氧化铁掩盖,仍显红色。在含量较高时,则混合为红褐色。 C、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2分) 内部与盐土的表层出现偏白色调,原因是碳酸钙、石膏和可溶性盐的聚集。 D、排水不良的土壤(3分) 颜色灰暗,通常呈浅灰色、蓝灰色或蓝绿色。原因是变价离子都处于低价还原状态(如FeO、MnO 等)。 如果排水情况稍好,在大的空隙中有空气流通,空隙周围的铁受到氧化,就会在蓝灰的底色上出现许多黄褐色斑点。 20、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规律(15分)。 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4分)。 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1) 大气的温度随之上升(2)全球海平面上升(3)流水地貌发生相应的变化(4)生物变化(5)土壤也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6)自然地理环境也就出现新的面貌。自然地理环境南北移动(2分) 24、举例论述简单系统的稳定性较差(14分)。 (1) 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的交错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分)。 原因:1)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简单,气候偏干,降水少(2分)。 2) 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伴有小灌木,类型简单,种类不多(2分)。 3) 土壤:沙多,有机质少(1分)。 过去由于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的方针,不少地方毁草开荒。结果导致土地沙化,有的变成生产力极低的沙地(2分)。 (2) 我国海南岛的热带季雨林区域,生态环境就稳定得多(2分)。 (3) 北极的苔原带结构比较简单,苔藓、地衣是主要的第一生产者,一旦它们受到破坏,整个系统就面临崩溃(4分)。 因为那里的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它们来生存,不像温带和热带系统中,有多种食物可供利用,个别组分的破坏,也不致危及整个系统。 27、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24分) 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2分): (1)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1分); (2) 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2分); (3)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2分); (4)为贯彻主导肉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1分)。 这些方法在区划工作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1分)。 2、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二是自下而上的合并法(2分)。 (1) 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划分法(1分) A、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划出主导标志→自上而下逐级划分(2分)。 B、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2分)。 C、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2分)。 (2) 合并法——“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1分) A、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共扼性来进行(2分)。 B、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2分)。 C、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1分)。
本文档为【自然地理学简答论述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9-02-13
浏览量: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