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粮库改扩建项目申请报告

粮库改扩建项目申请报告

举报
开通vip

粮库改扩建项目申请报告 粮库改扩建项目 申请报告 目 录 1 第一章 总 论 1 1.1 项目背景 2 1.2 项目概况 4 1.3 初步结论 5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5 2.1项目建设的意义 5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3产业关联度分析 9 第三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9 3.1 建设规模 9 3.2 产品方案 10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及场址选择 10 4.1 土地利用 10 4.2 场址选择 14 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4 5....

粮库改扩建项目申请报告
粮库改扩建项目 申请报告 目 录 1 第一章 总 论 1 1.1 项目背景 2 1.2 项目概况 4 1.3 初步结论 5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5 2.1项目建设的意义 5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3产业关联度分析 9 第三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9 3.1 建设规模 9 3.2 产品方案 10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及场址选择 10 4.1 土地利用 10 4.2 场址选择 14 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4 5.1 主要设计原则 14 5.2 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14 5.3 技术方案 17 5.4 主要设备方案 18 5.5 工程方案 19 5.6 公用辅助工程 21 第六章 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21 6.1 主要原材料供应 21 6.2 燃料、动力供应 22 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22 7.1 总图布置 23 7.2 场内外运输 24 第八章 节能分析 24 8.1 设计依据 26 8.2 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27 8.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28 8.4 节能措施 29 8.5 建筑节能 30 8.6 能源管理 30 8.7 能耗指标及节能效果分析 32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32 9.1 场址环境条件 32 9.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5 9.3 环境保护措施 35 9.4 环境影响评价 37 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7 10.1 劳动安全与卫生 39 10.2 安全卫生措施预期效果评价 39 10.3消防 42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2 11.1 组织机构 42 11.2 人力资源配置 44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 44 12. 1 编制依据和原则 44 12. 2 建设工期 44 12. 3 各阶段实施进度规划及正式投产时间的建议 45 12. 4 项目实施进度表 46 第十三章 项目招标方案 46 13. 1 编制依据 46 13. 2 项目基本情况 47 13.3 招标初步方案 49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9 14.1 项目总投资及估算 50 14.2 资金筹措方案 51 第十五章 社会评价 51 15.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52 15.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52 15.3社会风险分析 52 15.4 社会评价结论 53 第十六章 风险分析 53 16.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53 16.2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54 16.3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57 第十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7 17.1 研究结论 57 17.2 建议 59 附表 59 附表1:总投资估算表 60 附表2: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 61 附表3: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 62 附表4: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有限公司粮仓改扩建工程 1.1.2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投资主体:************ 单位名称:******************有限公司 地址:**********************中 法人:******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计办投资[2002]15号);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国家和行业有关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规范和技术规程; 5.项目单位提供的技术和财务等基础资料。 1.1.4 项目提出的背景 建立和健全大宗商品的国家和地方储备,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储备的吞吐功能干预和调节市场,是政府为了防止价格剧烈波动和维护国家安全常用的策略。目前国家在小麦等重要的粮食品种上都建立了各级储备,在小麦和稻谷两个重要的粮食品种上还建立了托市收购制度,收购了大量的粮食,相当于建立了第二个战略储备。此外,国家在棉花和白糖上也建立了储备制度。不过,国家在小麦和玉米的储备建设上一直比较重视。 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发改委提出了2013年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造福人民,增加粮食收购数量,解决全区仓容不足,建设地方粮食储备库符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 ******************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本项目工程的建设。 1.2 项目概况 1.2.1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拟建于**********************,西临***,北邻********公路,南邻******民房,东临********公路。项目整个场区占地面积*********平方米。 1.2.2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项目整个场区占地********* m2(*****亩)。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3603.92平方米。拟建新增平房仓4座,建筑面积为3582.92平方米,高度9.1米;门房21平方米。 道路硬化1256平方米;围墙1654平方米。 1.2.3主要建设条件 1、 工艺流程 入仓: 1  汽车来粮 2  汽车液压翻板 3  汽车卸粮坑 4  皮带输送机 5  斗提机 6  清理筛 7  计 量 8  斗提机 9  栈桥内皮带输送机 10  移动式皮带输送机 11  入仓 出仓: 1  仓内粮食 2  扒谷机 3  移动式皮带输送机 4  斗提机 5  计 量 6  斗提机 7  栈桥内皮带输送机 8  刮板机 9  备载仓 10  装汽车 2、主要收购材料供应 ****县近几年粮食产量比较稳定,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年均产量17.3万吨,粮食供应充足。 3、节能 本项目正常年用电、水等能源折合标准煤用量为132.316吨。本项目单位面积综合能耗为0.0367t/㎡,低于****省和****市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指标。 4、职工定员 本项目拟定新增员工10人,为粮仓操作人员和门卫。 5、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拟定为1年,2013年5月—2014年4月。 1.2.4 项目投入资金及效益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6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883万元,占总投资的92.34%; 其他费用64万元,占总投资的6.67%; 预备费用9万元,占总投资的0.99%。 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6万元,全部由政府划拨。 1.3 初步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产业政策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2011令第9号),建设规模适当,能适应市场变化。按照统一、规范、高效、经济的原则,逐步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调度灵活的国家、省、市、县各级储备粮管理体系,是贯彻粮改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某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因此,改扩建粮食储备库仓储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本项目建成后可创造就业机会,减少社会闲散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社会效益显著。 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现有状况及本项目情况,建议如下: (1)应加强质量控制,增强市场竞争力。 (2)采购关键设备时,做好招标工作,选取优质、工艺领先的设备。 (3)项目投产以后,建设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尽量降低成本,使企业拥有更大范围的调控价格的能力。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意义 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发改委提出了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建立****县粮食安全预警机制,造福某民,增加粮食收购数量,解决全区仓容不足,建设地方粮食储备库符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当地粮食储备分散不便于管理,且仓房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简单落后,目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储粮要求,不符合国家现行的粮食储备要求,无法满足本区粮食生产与储存、收购的需要。为确保某国家、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和储粮安全,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保证当地的粮食供应,建设地方粮食储备库,已是迫在眉睫。同时,现有粮库一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也制约了粮食流通业的发展,亟待扩建和完善配套设施。 ************对粮食储备、收储工作非常重视,政府对扩建粮食储备库仓储设施的建设工作大力支持,承诺按照建设地方粮食储备库的政策提供优惠政策,并拿出一定财力支持项目建设,为建设粮食储备库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为此,项目建设单位提出了改扩建规划。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按照统一、规范、高效、经济的原则,逐步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调度灵活的国家、省、市、县各级储备粮管理体系,是贯彻粮改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某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因此,改扩建粮食储备库仓储设施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为: 1、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粮食生产和流通形势的变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给粮食产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体系,搞活粮食流通。建立和完善粮食地方储备库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第二十五“其他服务业”第2条提出鼓励“粮食…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的国家产业政策。 3、是国计民生的需要,是政府增强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市场流通,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13亿人口吃饭,只有靠自己,谁也靠不住。建立粮食储备,是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市场流通,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并能够抵御大型外来国际粮食企业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威胁,保障城乡人民粮食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4、是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粮食流通,形成社会化粮食服务体系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某及周边人口骤增,粮食消费随之增加,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促进了粮食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粮食市场放开以后,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粮食流通成为可能,需要有一个综合的部门对其进行宏观引导和服务。粮食供需出现的缺口将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因此扩建储备库仓储设施,通过吸引多种形式的经济主体参与粮食流通,增加社会储粮的数量,可有效地平衡粮食产需缺口,满足全县粮食的需求。 5、是政府合理配置粮食资源,调节粮食供求,促进粮食流通的重要手段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后,储备粮库将成为衔接产销,促进流通,发展粮食贸易的重要载体,是政府调节粮食供需平衡,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由于粮食收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容不足使敞开收购农民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政策难以落实,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巨大,在现有储备库基础上改扩建仓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从项目的背景及其建设必要性的分析看,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也符合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及发展的需要。本报告认为,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2.3产业关联度分析 该项目从其所处产业链的环节分析,是一个前向关联度与后向关联度均较大的行业。从前向关联看本项目建设可以保障农民粮食种植的收益,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从而促进当地粮食作物种植产业化的发展。从后向关联看,将有效的推动当地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而且粮食加工后的副产品也可以有多种用途,可有效促进绿色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 第三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3.1 建设规模 根据对市场供需情况的分析和预测,结合项目单位自身的资源占有量、技术设备条件、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确定本项目总建筑面积3603.92平方米。拟建新增平房仓4座,建筑面积为3582.92平方米,高度9.1米;门房21平方米。 道路硬化1256平方米;围墙1654平方米。 3.2 产品方案 根据市场的需求与企业在经营上的要求,本项目拟定新增年收购粮食0.5万吨。 产品方案一览表 序号 仓储内容 新增年储量 所占比例 收购单价 合计 1 小麦 1万吨 50% 1.12元/斤 1.12万元 2 玉米 1万吨 50% 1.1元/斤 1.1万元 100% 2.22万元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及场址选择 4.1 土地利用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和****省国土资源厅冀国土规字[2001]348号文件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精神,本项目建设为改扩建项目,是在原有厂区内改扩建,无需新征土地。 4.1.1 用地规划选址情况 本项目拟建于**********************,西临***,北邻********公路,南邻******民房,东临********公路。项目厂区地势平坦,无拆迁物。该厂址无国家明文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濒危动植物保护名录。 4.1.2 用地规模、权属类别及用地性质 项目整个场区用地总规模为*****亩,折合*********平方米,土地权属为国有土地,土地性质为建设用地。 4.1.3 项目功能分区 项目整个场区占地*********平方米(*****亩)。本项目总建筑面积3603.92平方米。拟建新增平房仓4座,建筑面积为3582.92平方米,高度9.1米;门房21平方米。 道路硬化1256平方米;围墙1654平方米。 4.2 场址选择 4.2.1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16°22′10″至116°44′40″北纬39°07′45″至39°28′40″之间,总面积776Km2,属于华北平原北部,介于京、津、保三角地区中心,东部、北部与****市****区、****区接壤,西部与****县相邻,南部与****市毗连,厂区地势平坦,无拆迁物。项目区内地形平坦开阔,东北高、西南低,自然标高在12.33~12.71米之间,主要表层为沙壤土层。 2、地质条件 项目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属河湖相沉积层,以河流冲积亚沙土、亚粘土夹粉砂层为主,岩性岩相稳定性中等,承载力(FK)一般在100~150Kpa。****县地层基地是在中生代的构造活动中形成的。由于地壳变化,形成了新华更系、东北向的断裂结构。位于燕山坳陷的中部,构造线走向东北,西以沧东大断裂与燕山隆起分开,东西为埕宁隆起区。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选址位于永定河故道,地下水资源丰富。浅层水为淡水,呈碱性,硬度高,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镁型水,对混凝土及钢结构不具有腐蚀性。该地区水井深约300~500米,单井出水量约80立方米/小时,水型为碳酸氢钠。主要水质指标: pH:8.3,总硬度:27.1mg/l(CaO计); 总碱度:119gm/l(CaO计); 总矿化度494.1mg/l。 3、地震情况 根据****省地震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通知(冀震发[2001]28号)”,****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4、气象条件 ****县属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光照充足;冬季干燥寒冷。多年平均气温11.5℃,7月份气温最高,多年平均为26.2℃;一月份最低,多年平均为-5.4℃。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1956~2000年,****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6.1mm;1994年降水量最大,为1157.5mm;1993年降水量最小,为259.3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全年降水量的78%集中在汛期(6~9月)。 5、水文情况 ⑴地表水 ****县大部分地区属海河流域大清****支水系,北部地区属永定河水系,与永定河泛区相邻。由于近年来连年干旱少雨,永定河干涸无水。白沟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水量较为充沛,在****境内有太平庄引渠,引白沟河水一部分经****由东干渠入****境内,一部分由牤牛河金各庄闸拦蓄,由永金渠入****境内或由龙江渠入****境内。 ⑵地下水 依据地层时代,岩性组合,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状况、水力联系,且从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将第四系含水层统划为四个含水组。 第Ⅰ含水组:相当于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为浅层水。为冲积、洪积、湖积的亚粘土、亚砂土及灰黑色淤泥质粘性土夹薄层细砂、粉细砂、砂层多呈透镜体状发育,底板埋深25.2~41.0m,厚度25.0~41.0m。单位涌水量为10~15m3/h·m。 第Ⅱ含水组:相当于第四系上更新统Q3地层,为承压水。为冲击、洪积及湖积的亚粘土、亚砂土及灰黑色淤泥质粘兴土夹薄层细砂、粉细砂、砂层多呈透镜体状发育,底板埋深为90~160m,厚度为64.8~119m。单位涌水量为25~50m3/h·m。 第Ⅰ、Ⅱ含水组间水力联系密切,常混合开采,为当前主要开采层段。 第Ⅲ含水组:相当于第四系中更新统Q2地层,为冲、洪积及湖积沉淀物。底板埋深为300~400m,厚度为210~240m。根据沉积韵律及沉积物岩性,在190~280m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沉积物颗粒粗,以黑红、棕黄及黄色粘土、亚粘土夹砂砾石为主,厚度110~120m,单位涌水量为20m3/h·m。上段沉积物颗粒细,以含砂粘土、亚粘土及细中砂为主,厚度100~120m,单位涌水量为5~15m3/h·m。 第四含水层:相当于第四系早更新统Q1地层,为冲积、湖积及冰水沉积的紫色、褐色、灰色、绿色粘土、含砂亚粘土及粗中砂、中细砂及含泥砾石层。长石矿物多已风化,粘土硬而密实。底板埋深500~520m,厚度120~260m。 6、交通运输条件 全县公路总里程732.4公里,铁路21.4公里。其中省级公路廊霸、廊涿、廊大3条共52.4公里,地方级公路11条共680公里。京九铁路过境21.4公里;城区道路形成两纵(益昌路、武隆路)五横(府东街、玉麟大街、会昌街、金雀街、南环路)布局。同时,文教、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获得长足进展。 4.2.2场址方案 本项目拟建于**********************,西临***,北邻********公路,南邻******民房,东临********公路。该项目选址场地周围无污染源,环境质量较好,交通方便,场址选择是可行的。 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5.1 主要设计原则 1、推行精益生产理念作为设计出发点,合理组织车间物流系统,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任务,做到在制品最少、物流成本最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工艺方案的制定和设备选型力求与产品技术要求相适应,与生产规模相协调,针对产品工艺特点、技术要求,新增设备力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加强工序间检测和最终检测,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3、按照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要求,对废气、废水、噪音等污染源及危害劳动安全卫生的不利因素,遵照“三同时”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 5.2 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全年工作日: 240天 工作制度: 三班两倒制 设备年时基数:3840小时(三班) 工人年时基数:1920小时(单班) 5.3 技术方案 5.3.1工艺流程 入仓: 1  汽车来粮 2  汽车液压翻板 3  汽车卸粮坑 4  皮带输送机 5  斗提机 6  清理筛 7  计 量 8  斗提机 9  栈桥内皮带输送机 10  移动式皮带输送机 11  入仓 出仓: 1  仓内粮食 2  扒谷机 3  移动式皮带输送机 4  斗提机 5  计 量 6  斗提机 7  栈桥内皮带输送机 8  刮板机 9  备载仓 10  装汽车 5.3.2主要工序及质量管理说明 1、贮粮工艺设计方案 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安全贮粮工艺,主要包括粮食输送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粮情检测系统、机械通风系统及环流熏蒸系统等。其中粮情检测和环流熏蒸采用达到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新工艺,使粮食能更方便、快速地进出粮仓,并保证粮食在长期贮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2、 粮食输送:主要由地中衡、大型移动式皮带输送机、移动式扒谷机及移动式清理筛、移动式称重打包机等设备组成,作业线为1条。从粮食进库到发运出库的整个输送过程,尽可能实现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能够准确方便地计量进出粮数量。 3、 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由计算机、PC服务器、PC工作站、调制解调器、打印机、网线、办公软件等组成小规模的局域网,既可实现库区内部的财务、粮食调运、粮情检测等现代化管理,又可向上级有关部门传送、接收数据、报表和文件。 4、粮情检测:粮情检测系统由计算机、测控主机、测控分机、分线器、测温电缆、仓温仓湿传感器、气温气湿传感器、库内通讯电缆、库外通讯电缆组成。 在库区范围内,将各个单独仓库的粮情检测设备通过软件、硬件连成局域网,在贮藏的过程中实现粮情自动化检测。系统具备单仓实测,多仓实测,定时自动巡检,数据远程传输,数据存储与检索,自动智能粮情分析,表格、曲线显示,打印,通风控制功能,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范围广、检测重复误差小等特点。 5、通风系统:由移动式离心通风机、通风道和轴流风机组成。 通风可以改变粮仓或粮堆内的空气性质,排除粮堆内的积热,具有降温、降湿作用,防止出现由于粮堆内湿热扩散引起水分转移而导致的结露现象,从而可以保护粮食品质,延长粮食安全储藏期。粮仓粮堆内的通风换气通过移动式离心通风机和轴流风机来完成,采用下送上排通风方式。粮堆以上空间的通风换气通过轴流风机来完成。 6、环流熏蒸系统:以往我国粮仓普遍采用的杀虫技术是常规熏蒸法,操作人员直接进入仓内进行熏蒸,这种杀虫方法不适合用于高大的深层粮堆,而且对施药人员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容易引起急、慢性中毒。 环流熏蒸系统由施药装置、环流装置、磷化氢气体浓度检测装置组成。这种熏蒸方法使熏蒸剂与粮食进行强烈混合,利用设置在仓内外的闭合环流管道将熏蒸剂尽快分布到密闭环境的各个部位,杀死害虫的成虫、幼虫、卵,杀虫效果比常规熏蒸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方式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而且操作人员不用进仓作业,保护了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用药量小,减少了粮食内药剂残留。环流熏蒸已作为一种新的杀虫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国家粮食储备库和近几年省市各级储备粮库的建设中,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5.4 主要设备方案 5.4.1设备选型原则 设备选型依据工艺要求和建设规模,本着“成熟、可靠、先进、经济”的原则选型。 5.4.2主要设备选型方案 新增主要设备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台/套) 数量 单价(万元) 金额(万元) 功率(KW/台) 总功率(KW) 1 台 2 套 3 台 4 台 5 台 6 台 7 套 8 台 9 台 10 套 11 套 12 小计 安装调试费 合计 44.4 380 5.5 工程方案 1、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砖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GB50320-2001 2、主要建(构)筑物方案 本项目拟建新增粮食平房仓4座, 门房, 道路硬化,围墙。 3、土建工程 (1)设计原则 1)建筑物土建设计方案的确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定。 2)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空间划分应充分满足工艺生产操作、检修和总图运输的要求,并应满足防火、防尘等工业生产的要求。 3)土建设计需满足生产需要及有关专业要求,精心设计,再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节省投资。 4)尽量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结构、新技术、优化设计方案,在国家法令、政策、标准、规范的允许范围内,充分考虑考虑该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使其达到先进水平。 (2)主要建(构)筑物 砖混结构平房仓4座:高度为9.10m,建筑面积为3582.92平方米;道路硬化1256平方米;围墙1654平方米;门房21平方米。 5.6 公用辅助工程 5.6.1给排水 1、给水 本项目新增用水量为新增员工生活用水和道路硬化浇洒用水,根据《****省用水定额》(DB13/T 1161.3—2009)计算,人均用水按80L/人/d,其用水量为0.0192万m3/a;道路硬化浇洒按2L/平方米·次,每年90次,则浇洒用水0.0170万m3/a;跑、滴、漏按10%计,则本项目年用水量为0.0398万m3/a。 项目采用生活、消防联合给水系统,环形管网和部分支状管网供水。项目用水由项目区内水井供给,可以满足全厂的用水需要。 2、排水 全厂排水总量约为1.66m3/d,所排废水均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5.6.2供电 1、电源 本项目用电用原有电源接入即可。 2、用电负荷 本项目用生产用电与火灾报警联动装置、消防泵等用电为二级负荷,采用双电源自动投切装置可满足要求。火灾报警系统、应急照明设备自带蓄电池。 本项目新增用电量为照明用电、设备运转用电、取暖用电,用电设备总功率为380KW,取kx值为0.7,经计算设备用电新增年耗电量为102.14万kWh;粮仓照明按10W/平方米估算,取kx值为0.4,经计算粮仓照明新增年耗电量为5.50万kWh;室外照明按3W/平方米估算,取kx值为0.4,每天4个小时,则室外照明年用电量为0.14万kWh;门房取暖按45W/平方米、119天估算,取暖用电0.01万kWh。本项目新增年用电量107.80万kWh。 3、电力及照明配电 厂区电力供电为三相四线制380/220V。低压供电方式采用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方式。 4、防雷、接地 项目厂区车间设环形接地带,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及管道均连接成等电位体,接地电阻R<1Ω。供电系统采用TN-S系统重复接地R<1Ω。 5.6.3采暖 本项目新增平房仓不用采暖,门房暂时考虑空调取暖。 5.6.4维修设施 本项目设置常规机修设施,可满足项目日常维修的需要。 第六章 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6.1 主要原材料供应 本项目所收购的粮食主要为小麦、玉米。****县小麦、玉米的年均产量17.3万吨,粮食供应充足。 6.2 燃料、动力供应 本项目用电用原有电源接入即可,本项目新增年用电量107.80万kwh。 本项目用水由项目区内水井提供,本项目新增年用水量0.0398万m³。 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7.1 总图布置 7.1.1 设计原则 根据粮食储备的功能,满足现代化储粮的需要和场址的具体条件及有关设计规范,对本项目总平面进行合理布局,分类划区。总图布置力求做到流向明确,道路畅通,运输顺畅,管理方便,同时满足消防、保卫及卫生防疫等要求,节约用地。原则要点如下: 1、按照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地的情况,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布局合理、运输顺畅,力求节约投资、降低造价,节约用地。 2、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将生产协作密切的车间组织在一起,力求做到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生产路线简捷,运输通畅、短捷,减少作业线交叉。 3、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的要求,结合厂区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合理布置厂区的建构筑物、运输路线、工艺管网及绿化设施,使工厂的运输路线短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使工厂的建筑群体空间处理及绿化环境配置与厂区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7.1.2总图布置方案 1、厂址情况 本项目拟建于**********************,西临***,北邻********公路,南邻******民房,东临********公路。项目整个场区占地面积*****亩,折合*********平方米。 2、平面布置 (1)功能分区 依据原有建筑,将本库区建在场区的北部。 (2)物流、人流组织 厂区设置一个出入口。设置在厂区北侧,方便职工上下班及车辆出入。 (3)道路设计 本项目道路设计考虑到货运的运输和消防车辆需要,路面用水泥砼,主干道宽8m,次要道路宽6m。 3、竖向布置 考虑排雨水及防止暴雨积水,厂区内部道路纵坡≤2‰。设计标高结合地形现状,全厂室外地坪纵坡平均2‰~4‰,雨水采用暗管排出。 7.2 场内外运输 本项目年运输量主要是粮食的运输,全部在粮仓内机械化解决。场外运输方式采取公路运输方式,依靠社会力量解决。 第八章 节能分析 8.1 设计依据 8.1.1 设计依据及用能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 3.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 4.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2006年12月); 5. 《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2005年65号); 6. 《建筑节能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7. 《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GB/T13471-1992; 8.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T20052-2006; 9.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10.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11. 《****省节约能源条例》(2006年5月4日****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12. 《关于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冀发改投资[2007]152号); 13. 《****省用水定额(试行)》(DB13/T 1161.3—2009)。 8.1.2项目节能背景分析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能源紧张业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省由于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致使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能源自给率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加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建筑业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等指标高位运行。2005年全省能耗总量比2000年增加76.4%,高于GDP增幅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96和4.41吨标准煤,分别高于全国0.74和1.82吨标准煤,全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不足50%。加强节能工作已成为我省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建设节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多项节能政策、法规。其中国家《十一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到2010年每万元GDP(1990年不变价,下同)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25吨标准煤,2003-2010年年均节能率为2.2%,到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吨标准煤,2003-2020年年均节能率为3%,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2010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也提出“十二五”期末万元GDP能耗比“十一五”期末总体节能降低16%左右,工业节能达到17%以上。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下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新机制。 本项目将依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节能政策,采取合理的节能措施,选用国家鼓励的节能设备,以达到国家和我省“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目标。 8.2 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8.2.1主要能源消耗种类 电力:设备用电、照明用电、取暖用电; 本项目新增用电量为照明用电、设备运转用电、取暖用电,用电设备总功率为380KW,取kx值为0.7,经计算设备用电新增年耗电量为102.14万kWh;粮仓照明按10W/平方米估算,取kx值为0.4,经计算粮仓照明新增年耗电量为5.50万kWh;室外照明按3W/平方米估算,取kx值为0.4,每天4个小时,则室外照明年用电量为0.14万kWh;门房取暖按45W/平方米、119天估算,取暖用电0.01万kWh。本项目新增年用电量107.80万kWh。 水:新增职工生活用水、道路浇洒用水。 项目区水源为项目区内新打水井。 本项目新增用水量为新增员工生活用水和道路硬化浇洒用水,根据《****省用水定额》(DB13/T 1161.3—2009)计算,人均用水按80L/人/d,其用水量为0.0192万m3/a;道路硬化浇洒按2L/平方米·次,每年90次,则浇洒用水0.0170万m3/a;跑、滴、漏按10%计,则本项目年用水量为0.0398万m3/a。 8.2.2主要能源消耗数量 本项目主要能源和耗能工质的品种及年需要量详见下表:项目主要能源和耗能工质年需要量表。 项目主要能源和耗能工质年需要量表 序号 主要能源及耗能工质名称 年需要量 折算系数 折标煤 (t) 备注 单位 实物 单位 系数 1 电 万kWh 107.80 t/万kWh 1.229 132.49 2 水 万m³ 0.0398 t/万m³ 0.8571 0.034 全部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年用量(t) 132.316 8.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8.3.1 能源供应状况 电力供应:电力供应“十一五”期间,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投资53亿元建设****电网,使****电网供电能力达到158亿千瓦时,最大供电负荷将达到230万千瓦,输变电设备容量将比现在增长135%。5年间投入53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其中农网建设改造投资 22.6亿元。着眼于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初步确定新建、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 3l座。届时,****市区、次中心区、大型工业园区将取消35千伏电压等级。110千伏变电站将实现独立双电源,110千伏及以下电网逐步达到分片供电,并具有互供能力,建成网架坚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电网,****城网供电可靠性将达到99.99%,项目用电有保障。 水资源:****县位于永定河故道,地下水资源丰富。浅层水为淡水,呈碱性,硬度高,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镁型水。该地区水井深约300~500米,单井出水量约80立方米/小时,水型为碳酸氢钠,项目用水有保证。 8.3.2 项目用能源品种的合理性、可行性、供应可靠性 本项目主要能耗是电能及水。从项目所在地的电力电网供应现状和规划建设看,项目建成后电力和水的供应有保障。因此,项目能源供应是可行、可靠的。 8.4 节能措施 8.4.1 工艺节能 l、在满足工艺作业的前提下,尽可能以最短的工艺路线完成较多的工艺作业功能; 2、在满足产量的情况下,选用性能稳定、可靠、操作和维修保养简便,耗能低的先进设备; 3、设备的装机容量配备合理,防止“大马拉小车”现象; 4、在设备操作、维修管理中,要求操作人员在各个生产环节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设备故障,并及时排除故障,防止设备空载运行; 5、设备的开启和关闭采用集中控制与人工操作相结合,避免设备空运转; 6、完善计量设施,对生产工艺能耗指标进行监控。 8.4.2 供、变电系统的节电措施,泵类等通用机械设备的节能措施 1、为了降低低压电气线路过长造成的电能消耗,在主要用电车间内设车间变电柜,以减小低压电气线路长度。 2、在高压开关柜和低压开关柜内采用节能高效分断能力高的断路器,保证电力的正常运行,减少停电事故。 3、设备均选用国内节能产品,对负荷变化较大的电机采用变频调速,使其实际功率与符合相适应,达到降低能耗,提高工作品质的作用。 8.4.3 其他节能措施 1、所有用水器具都应选用节水型产品,严格控制各用水点的水压和水量,安装计量仪表,以免管网跑、冒、滴、漏和流速过大或静压过高而造成水资源浪费。 2、加大雨水利用。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到消防水池,用于平时浇洒道路及绿化用,节约清水用量。 3、建立健全节能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加强节能管理。 8.5 建筑节能 8.5.1 建筑节能标准要求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新建居住建筑全部执行节能65%标准,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标准。本项目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的外墙和屋面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照明:照度标准为300LX。 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水平: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屋顶0.6;外墙0.55;地板0.5。 门窗密封性指标:不低于国标《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Ш级水平,相当于窗户每米缝长的空气渗透量:QL≤2.5m3/(m.h)。 8.5.2 建筑节能措施 1、建构筑物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均采用相应的节能材料,以取得节能效果。仓房大门、窗、粮情检测门、疏导风机洞口门等采用保温密闭形式,降低能耗。 2、在灯具选择中,采用节能型光源。车间照明采用节能灯,利用自然光反射照明,节约电能。 8.6 能源管理 8.6.1 管理组织和制度 在能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设置节能管理机构,制定从能源采购、计量、统计、生产过程管理和定额考核等一系列的能源管理制度,并以经济责任制的方式严格考核,促进了企业各项节能工作的有效展开,把能耗指标细化到了各种产品、工序、车间,为企业取得好的节能降耗效果,做好组织和制度准备。 8.6.2 能源计量 建立能源计量系统,实行企业、车间、重点工序设备三级计量的管理,配备相应的仪表和设备,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帐,计量器具档案。 建立能源统计工作制度,对涉及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环节设置分类统计报,细化到主要工艺流程、照明等工序(艺)。 能源统计工作,涉及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环节的分类统计报表,仍沿用原有能源日报、月报制度,细化到主要工艺流程、照明等工序(艺)的计量与统计,以便于对能源利用的适时分析与细化考核。 8.7 能耗指标及节能效果分析 8.7.1 项目能耗指标的计算 序号 类 别 项 目 单 位 本项目指标 1 单位面积能耗指标 单位面积综合能耗(标煤) t /㎡ 0.0367 8.7.2 节能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节能措施的实施,项目达到设计规模后,正常年用电、水等能源折合标准煤用量为132.316吨。本项目单位面积综合能耗为0.0367t/㎡,低于****省和****市万元GDP能耗指标。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9.1 场址环境条件 本项目拟建于**********************,西临***,北邻********公路,南邻******民房,东临********公路,该场址周围无水源地、保护区、文物、景观等环境敏感点。 9.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9.2.1设计依据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6、《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4年8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 9.2.2 污染物情况及治理措施 1、施工期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1)噪声 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来自建筑噪声、设备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建筑物基础挖掘、设备的吊运及安装产生的机械噪声。施工单位应将高噪声施工设备集中放置,采取减震降噪措施,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通过采取防治措施,施工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标准要求。 (2)扬尘 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及地基挖掘、弃土转运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和车辆运输进出工地产生的二次扬尘。拟建项目将采取建围挡作业,对原料场洒水、覆盖等措施,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制。 (3)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挖掘地基产生的土石方,可作为其他工程的填方用。 (4)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施工搅拌、清洗机械和车辆产生的废水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废水量很小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综上,施工期各项污染源均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且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2、项目营运期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1)废水 厂内无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1.66吨,经处理后达标排出。 (2)噪声 本项目噪声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进行设计,环境噪声昼间不大于60dB(A),夜间不大于50dB(A)。 ①加强项目内运输车辆的调度和管理,制定严格的站内车辆运输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司机的培训工作。 ②要尽可能选用性能稳定、运转平稳、低噪声的设备;精心操作,减少设备空载运转。 ③产生噪声的主要机械设备,采取减震、消声等措施,从声源上进行根治,使噪声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④生产作业区远离办公生活区,并有绿化带相隔,能够保证办公生活区的噪声低于60dB(A)。 噪声控制预期效果:通过有效控制噪声,噪声排放能够符合《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要求,即厂界不超过50dB(A),作业场所的噪声不超过85dB(A)。 (3)固体废弃物 该项目产生的固废主要是生活垃圾,可集中收集交由环保部门处理。 (4)粉尘 在库区作业过程中由于粮食(粮包)的频繁运输、粮粒的运动和摩擦而产生粉尘污染,稻谷原粮含杂质总量一般为2%左右,还有少量的无机杂质(如泥土、沙石等),在进出粮运输、打包过程中会有粉尘泄漏出来,因此输送、打包系统是主要的粉尘产生点。 粮食粉尘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物,不仅对员工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粮食的损失。根据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m3。 (5) 杀虫、熏蒸引起的极少量有毒气体逸散 熏蒸气体特性:PH3为无色气体,有蒜臭味。属剧毒物,易燃、易爆炸。磷化氢对人体的毒性影响见下表。 磷化氢对人体的毒性影响 空 气 中 浓 度 影 响 毫克/立方米 百万分之 2780 2000 迅即致命 550~830 400~600 暴露半至一小时后死亡 400~590 290~430 暴露一小时后生命有危险 140~270 100~200 暴露半至一小时内有中毒迹象 9.7 7 暴露数小时后有严重影响 2~4 1.5~3 可以嗅到特殊的气味 根据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磷化氢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3mg/m3。由于熏蒸结束后或需要开仓时,要打开通风机和轴流风机,通过空气循环排出废气,完全可以使库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磷化氢的浓度小于0.3mg/m3。 9.3 环境保护措施 1、本项目生活污水经沉淀处理后水质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可达标排放。 2、本项目所产生的固废均作经收集后由园区环卫部门集中清理。 3、在熏蒸期间应标出该区的危险标志,同时划出安全距离,所有进行充气操作的熏蒸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各粮仓以及熏蒸管道均应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同时要严格遵守粮食行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熏蒸剂的操作与使用。 配置相应的毒性气体检测设备以用于检测库区车间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一旦发生员工中毒事件,必须立即按照相关措施妥善处理,或就近送大医院进行治疗。另外加强员工的防毒教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9.4 环境影响评价 1、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符合。 2、本项目的建设选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污染物产生量少,保证资源利用率、水利用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本项目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3、项目建设拟采取的各类污染防治措施技术和经济上合理可行,可保证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   4、环境预测表明,在保证各类污染物达标的基础上,该工程排放的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很小。项目运行整体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接受的。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在拟选厂址建设是可行的。 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0.1 劳动安全与卫生 10.1.1设计依据及标准 1、国家《劳动法》、《安全生产法》 2、《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第3号令 3、《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规范》卫监发(1994)第28号 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省安全生产条例》 8、《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 10.1.2设计原则及防范措施 1、原则 本项目设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卫生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制度,配有专职安全员。 本设计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卫生设施必须执行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以保证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水平,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2、防范措施 针对本项目生产的实际情况,在项目设计上采取一系列劳动安全措施,保证职工的劳动安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图布置安全 设计中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物防火划分等级,满足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保证安全,总图布置考虑安全因素,人流、物流通道的宽度、道路的转弯半径等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生产工序衔接紧密,物料运输迅速;操作维修方便等。 2、通风 采用自然通风、换气,以保证生产及工作环境。 3、安全操作规程 生产中所有运行设备均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使操作工人有章可循,机械设备的转动部分设置保护装置,并配有紧急停车按钮以备紧急停车时使用。 4、电气安全 各建筑物分别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别设有独立的防雷装置,部分设备采取防静电措施。 高低压电气设备在正常条件下与带电部分绝缘的外露金属部分及其安装金属支架均应进行保护接地。低压系统中,电缆线路在引入建筑物按规范作重复接地。 配电方式根据工艺布置、容量大小等分别采用放射式或树干式。 5、生产中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其设计、制造、安装严格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检查规程的规定执行,以确保安全生产。 6、本项目均按规定设有消防栓及其它消防设施。一旦发生事故,立即与****县联系。建筑结构设计按耐火等级二级、地震烈度按七度设防。 7、定期对职工进行健康检查。粮仓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不得有蚊蝇进入库内,每天每班进行清理,排水通道畅通,使粮仓环境整洁卫生。 8、库内空地做好绿化工作,路面防止粉尘飞扬,排水明暗沟保持通畅。 9、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安全制度 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不定期的抽查安全知识,增强每一位职工的安全意识。 健全安全制度,库内一律不准吸烟;严禁带火种进厂;场部成立安全委员会,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安全状况。 10.2 安全卫生措施预期效果评价 由于本项目设计、建设、生产各阶段严格遵循国家的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政策,制定了一整套安全规程,对操作工人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与考核并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因此可预计本项目在防火、通风、安全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可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杜绝事故的发生或蔓延;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10.3消防 10.3.1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10.3.2项目火灾因素分析 本项目厂建筑物是按二级耐火等级设计的,装置区为戊级防火区,容易发生火灾的主要设施有:主电室及辅助设施的电气设备等。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物均属于戊类建筑。 10.3.3防火设计 1、总图设计 总图布置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车间四周有环型消防通道,路宽6-9m,转弯半径不小于9m,而且路的一侧设有消防栓,一旦发生火灾,便于消防车和消防人员通行和工作。 2、消防水的设计 厂区给水管网为消防、生活联合给水管网,管网呈环状布置。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建筑物室内设有室内消火栓,厂房消火栓给水设两个给水进口,按15L/S,灭火时间为2小时考虑供水设计,室外按20L/S消防用水设计的。 3、特殊消防 高低压配电室配置按有关规定设置小型灭火器。消防器材摆放位置由建设单位根据消防部门要求及实际情况确定。 4、防火机构 车间设有专职安全消防员,组建义务消防队,定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和消防演练。工程火灾扑救工作与****县联系。 10.3.4消防设施与措施 按国家有关规范和安全评价报告要求在原料库区及车间内根据原料性质设置灭火设施和配备相应器材,并设置火灾报警器,可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项目建成后,将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消防为辅”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消防制度及可操作性较强的事故应急措施,制定完善的风险应急预案。加强职工防火意识教育,妥善维护消防器材,与当地消防部门搞好协作,以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1.1 组织机构 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模式,由经理领导,下设质量监督部、生产安全部、产品经销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 11.2 人力资源配置 11.2.1生产作业班次 本项目根据生产运营的实际需要将安排粮仓操作人员实行两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年工作日为240天。其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行一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工人为三班两倒制。按照《劳动法》规定,员工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11.2.2劳动定员 按照项目设计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结合企业组织机构设置,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照行业和部门标准,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进行定员编制。本项目新增员工10人,为粮仓操作人员和门卫。 11.2.3员工来源与招聘方案 员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度,本项目新增员工从当地劳动力市场择优录用。 11.2.4员工培训计划 人员培训是研制、开发、生产制造及质量保证的手段,本项目对新增人员集中培训3个月,人员培训包括技术、设备及仪器操作和维护、产品测试、安全生产等,培训对象以技术人员为主。培训地点在公司内部进行。 生产人员培训:所有生产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要求掌握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仪器,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要点和工艺参数,掌握产品技术指标的量化测试方法。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 12. 1 编制依据和原则 1、项目的建设内容及承担单位的要求; 2、项目建设的常规步骤及顺序; 3、项目具体建设内容的实际工作进度及情况; 4、项目审批部门的统筹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 12. 2 建设工期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自2013年5月-2014年4月。本项目初步设计被批准前为前期工作,初步设计批准后即进入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即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期要进行地质勘查,并开展施工图设计。待施工图完成后即可对工程项目开展招标建设,进行土建施工,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设备考察、订购,以保证设备质量并按期到货。在建设期间应优先建设主要生产车间,在依次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然后投入试生产,最终正式投产。 12. 3 各阶段实施进度规划及正式投产时间的建议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备案(2个月) 2、初步设计及审批(1个月) 3、地质勘查和施工图设计(1个月) 4、施工准备和土建施工(5个月) 5、设备招标及采购(3个月) 6、设备安装及调试(2个月) 7、人员培训(3个月) 8、验收投产(1个月) 12. 4 项目实施进度表 项目实施进度表 序号 项目实施阶段 时间(月) 2013年 2014年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1 前期准备及审批                         2 初步设计及审图                         3 地质勘查和施工图设计                         4 施工准备和土建施工                         5 设备招标及采购                         6 设备安装及调试                         7 人员培训                         8 验收投产                         第十三章 项目招标方案 13. 1 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3、《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4、《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 5、《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 6、《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 13. 2 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有限公司粮仓改扩建工程 2、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主要组成部分 项目整个场区占地********* m2(*****亩)。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3603.92平方米。拟建新增平房仓4座,建筑面积为3582.92平方米,高度9.1米;门房21平方米。 道路硬化1256平方米;围墙1654平方米。 3、主要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本项目建筑物均采用砖混结构。 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6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883万元,占总投资的92.34%; 其他费用64万元,占总投资的6.67%; 预备费用9万元,占总投资的0.99%。 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6万元,全部由政府划拨。 5、项目建设地点和时限 本项目拟建于**********************,西临***,北邻********公路,南邻******民房,东临********公路。项目整个场区占地*****亩,折合*********平方米。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自2013年5月—2014年4月。 6、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 投资主体:************ 单位名称:******************有限公司 地址:**********************中 法人:****** 13.3 招标初步方案 1、招标范围 本项目拟对建筑工程883万元(包括设备购置及安装费)进行招标,招标总金额883万元。由于工程勘察设计24万元、工程监理15万元,其招标额数不在招标范围内,故不作招标。 2、招标组织方式 本项目的建筑工程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代理招标。 本项目分为1个标段,即:建筑工程883万元(包括设备购置及安装费)为1个合同段。 3、招标方式 本项目对招标范围内的内容拟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拟发布招标公告媒介是:****省招标投标综合网(http://www.***************.com.cn)。 4、其他内容 本项目工程采用招投标价款一次性包干,其材料采购由中标单位自行采购。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 项目总投资及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6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883万元,占总投资的92.34%; 其他费用64万元,占总投资的6.67%; 预备费用9万元,占总投资的0.99%。 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6万元,全部由政府划拨。 14.1.1 总投资估算范围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包括建设粮仓及室外工程的工程费、设备购置及安装调试费和工程其它费用、预备费用等投资。 14.1.2 总投资估算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计办投资[2002]15号);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 4、《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号); 5、《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 6、《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 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收费规定》(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计价格[2002]125号); 8、《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 9、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项目技术资料、相关专业提供的估算资料等材料; 10、设备购置费依据厂方报价(到厂价),已包括设备运杂费。 11、本项目的建设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粮食体系流通顺畅。作为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肩负着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并没有盈利,因此在此不做财务分析。 14.1.3 总投资估算说明 14.1.3.1 建设投资估算说明 1、建筑工程费估算 建(构)筑物工程量由土建专业提供。建筑物投资参照当地类似工程单方造价指标估算。本项目建筑工程费用金额为839万元。 2、设备购置费估算 设备购置费依据厂方报价(到厂价),已包括设备运杂费。设备购置费为42.4万元,设备安装调试费2万元,本项目设备购置及安装调试费金额为44.4万元。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 工程建设其他费以工程费用为基数,参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省建设工程其他费用概算定额(2006)》等有关工程经济指标进行估算,本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金额为64万元。 4、预备费用估算 基本预备费为9万元。 14.2 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6万元,全部由政府划拨。 第十五章 社会评价 15.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有限公司建设******************有限公司粮仓改扩建工程,本项目选址在**********************,西临***,北邻********公路,南邻******民房,东临********公路,该区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占地面积为*****亩,项目整个场区占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3603.92m2。 1、就业和收入分配影响 本项目建设期间,将有一些建筑、安装工人参加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后,将在当地招聘员工,可直接解决就业10人,对提高当地的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具有积极影响。 2、项目对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1)政府部门 本项目的建成可以使当地优化投资环境,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争取得到政府部门对项目的支持。 (2)当地居民 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小,废水、废弃物等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不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可得到居民对该工程的支持。 3、技术进步 本项目积极选用国内先进工艺技术、设备,通过项目建设对于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本项目达产后,正常年新增收购粮食2万吨,可增加农民收入2.22万元,对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15.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省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该项目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居民收入,项目建设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项目所在区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现有技术、文化状况能够适应本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15.3社会风险分析 由于本项目不涉及拆迁、移民安置等问题,项目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因此本项目社会风险较小。 社会风险分析表 序号 风险因素 持续时间 可能导致的后果 措施建议 1 移民安置问题 无 无 2 民族矛盾、宗教问题 无 无 3 弱势群体支持问题 无 无 4 受损补偿问题 短 项目延期 及时支付补偿款 15.4 社会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与所在地互适性良好,将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第十六章 风险分析 本报告根据市场调查结论、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行业发展现状、企业自身管理经营水平以及工程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情况进行预测及评估。 16.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 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 16.2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实施本项目,应特别认真的考虑下述各项的风险因素: 1、经营风险 (1)轮换风险 本项目实施后,用于各级储备粮食存储,在储备粮食指标充足的情况下,存储费用是一定的,但储备粮三到四年需轮换一次,储备粮食一般一年半左右轮换一次,在轮换过程中,存在进出粮食差价的经营风险。 (2)生产负荷的风险 本项目实施后,用于各级储备粮食的存储,其生产负荷既为各级储备粮食指标,储备粮指标是否充足,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3)业务经营量的风险 项目建成后,部分仓容可用于中转经营,代储代存,国家托市粮的收购工作,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 2、管理风险 (1)运行机制和人员素质的风险 承办企业运行机制的规范及人员素质将直接影响本项目的实施。 (2)科技进步产生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进步,将不断产生新的仓储技术,仓储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仓储效果更好,储备费用更低的新仓型、新设备的出现,将对本项目的运转和经营产生影响。 3、财务金融风险 筹资运作的风险 项目的资金能否足额、及时到位,并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建设,尽快投入使用发挥效益,是筹资运作的风险。本项目的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因此不用考虑筹资运作的风险。 16.3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针对以上风险的影响,项目单位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将风险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1、经营风险之对策 (1)对于轮换风险 对策一:本项目实施后,在储备粮食的轮换过程中,仓储企业在轮空时间不超过四个月的规定下,尽可能采取边进边出的经营方式,尽量减低进出粮食差价方面的经营风险。 对策二:仓储企业在储备粮食的轮换经营中,进出粮食均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在比较价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供出货渠道,降低轮换费用,增加经济效益。 (2)对于生产负荷的风险 本项目实施后,针对其使用功能是用于储备粮食的存储,仓储企业要加大力度,尽量多争取各级储备粮食指标,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好建成的仓储设施。同时,如果储粮食指标不够充足时,仓储可暂时作为轮换时的周转仓使用。 2、管理风险之对策 (1)对运行机制和人员素质风险之对策 严格按照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建立适合生产经营的管理机制,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使之规范化、实用化。加强粮库领导班子的思想、业务建设,因岗设人,任人唯贤。建立并实施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素质。 (2)对科技进步产生风险之对策 仓储企业应积极学习新的储备技术,适时增加新型仓储设备,降低仓储企业在粮食储备及轮换过程中的原材料消耗,进而降低企业费用。同时,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综合实力。 3、财务风险之对策 对于筹资运作风险的对策,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建设资金,做好内部资金调度,并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严控建设投资,降低项目的总投资。 总之,仓储企业应遵照上级主管部门和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规定,充分利用政策有利条件和时机,在确保各级储备粮食的存储安全和调用畅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加快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还需积极学习采用仓储新技术,加快仓储技术进步步伐,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节约项目的建设投资,降低企业运转费用,尽可能保持稳定的收益水平,以减轻各项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十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17.1 研究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有关发展政策。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本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本项目建设起点高,可充分发挥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设备优势,为生产高质量产品提供了坚实保证; 4、本项目所在地交通便利,配套条件充分,有利于项目早日建成,早见效益; 5、本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而且有利于推进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6、作为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肩负着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设规模适当,产品结构能适应市场变化。本项目采用先进成熟的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良,在技术上是可靠的,同时本项目的建设亦可为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对改善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7.2 建议 1、保障收购的粮食的质量。 2、建议购置关键生产设备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论证,选取技术先进、工艺成熟的设备,从而保证高质量的产品。 3、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4、项目投产以后,建设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尽量降低成本,使企业拥有更大范围的调控价格能力。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4
本文档为【粮库改扩建项目申请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格式:doc
大小:31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19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