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边坡勘察规范

边坡勘察规范

举报
开通vip

边坡勘察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13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2013 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slope 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2013-**-**发布                        2013-**-**实施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 前  言 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系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渝建[2011]460号文,由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后勤工程学院等单位编制而成。 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制定...

边坡勘察规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13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2013 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slope 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2013-**-**发布                        2013-**-**实施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 前  言 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系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渝建[2011]460号文,由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后勤工程学院等单位编制而成。 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制定的原则是:吸收重庆市和国内外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方面的科研成果和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着力解决重庆市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中带共性的问题,体现重庆市的地方特色,注重规范的逻辑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稳定性(稳定性评价、稳定性提升及施工期稳定性保障)贯穿各类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 本规范技术内容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定性评价、放坡设计、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计算、边坡支护结构中单根锚杆设计、系统锚杆设计、锚杆挡墙设计、抗滑桩设计、重力式挡墙设计、、边坡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边坡工程加固勘察设计施工。 本规范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参编单位:重庆市都安工程勘测设计咨询公司 重庆大有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庆涪陵施工图审查中心 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 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方玉树  黄家愉  何  平    陈希昌  张天友等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4 3  基本规定    5 3.1  边坡与边坡岩体分类分级    5 3.2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5 3.3  边坡工程勘察等级    5 3.4  边坡工程设计原则    5 3.5  边坡工程一般要求    6 4  边坡工程勘察    9 4.1  一般规定    9 4.2  边坡工程勘察工作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2 4.3  边坡岩土体与结构面物理力学 参数 转速和进给参数表a氧化沟运行参数高温蒸汽处理医疗废物pid参数自整定算法口腔医院集中消毒供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3 5  边坡稳定性评价    13 5.1  一般规定    13 5.2  边坡稳定性分析    16 5.3  边坡稳定性评价    18 5.4  边坡地基稳定性评价    18 6  放坡设计    18 6.1  一般规定    16 6.2  设计计算    16 6.3  构造设计    20 7  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计算    101 7.1  一般情况下的荷载计算    21 7.2  边坡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时的荷载计算    23 8  边坡支护结构中单根锚杆设计    25 8.1  一般规定    25 8.2  设计计算    26 8.3  构造设计    27 9  系统锚杆设计    29 9.1  一般规定    29 9.2  设计计算    30 9.3  构造设计    30 10  锚杆挡墙设计    31 10.1  一般规定    31 10.2  设计计算    32 10.3  构造设计    32 11  抗滑桩设计    33 11.1  一般规定    33 11.2  设计计算    34 11.3  构造设计    36 12  重力式挡墙设计                                                      38 12.1  一般规定    38 12.2  设计计算    39 12.3  构造设计    40 13  边坡工程施工    41 13.1  一般规定    41 13.2  锚杆施工    42 13.3  喷射混凝土施工    42 13.4  立柱和面板施工    43 13.5  抗滑桩施工    43 13.6  重力式挡墙施工    44 14    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44 14.1  勘察    45 14.2  设计    46 14.3  施工    48 15  边坡工程加固勘察设计施工    49 15.1  勘察    50 15.2  设计    51 15.3  施工    51 本规范用词说明    52 引用标准名录    52 条文说明    53 1  总 则 1.0.1  为在重庆市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和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中各类边坡(含基坑边坡)工程(包括永久的和临时的一般边坡工程、滑坡治理工程和边坡工程加固)的勘察设计施工。 1.0.3  本规范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基本原则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的规定制定。 1.0.4  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因地制宜。 1.0.5  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边坡  slope 具有明显侧向临空面的地面地质体。 2.1.2  建筑边坡  building slope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场地内或周边因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形成的或对建(构)筑物安全与正常使用有不利影响的边坡。 2.1.3  边坡工程  slope engineering 为保证边坡稳定和其潜在破坏区内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其实施的处理及所形成的实体。 2.1.4  永久边坡工程  permanent slope engineering 为保障永久主体工程运营期间边坡稳定和其潜在破坏区内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其实施的处理及所形成的实体。 2.1.5  临时边坡工程  temporary slope engineering 仅为保障永久主体工程施工期间边坡稳定和其潜在破坏区内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其实施的处理及所形成的实体。 2.1.6  滑坡治理工程  landslide control engineering 为防止发生过明显变形或滑动的边坡加剧变形或再次滑动,保证其潜在破坏区内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其实施的处理及所形成的实体。是边坡工程的一种特殊情形。 2.1.7  边坡工程加固  strengthening of slope engineering 为保证经处理的边坡稳定和其潜在破坏区内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其实施的再处理及所形成的实体。是边坡工程的一种特殊情形。 2.1.8  系统锚杆  anchor bar retaining structure 由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直接承担岩土荷载的支护结构。 2.1.9  锚杆挡墙  retaining wall with anchors 由锚杆承担经立柱或格构传递的岩土荷载的支护结构。 2.1.10  抗滑桩 pile retaining structure 主要由桩承担岩土荷载的支护结构,包括悬臂桩和锚拉桩。 2.1.11  重力式挡墙  gravity retaining wall 靠自身重力承担岩土荷载的支护结构。 2.2  符 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G——挡墙每延米自重; Nak——锚杆所受轴向拉力标准值; Na——锚杆所受轴向拉力设计值。 2.2.2  材料和抗力性能 ——岩土对挡墙基底的摩擦系数; ——泊松比; c——岩土体粘聚力标准值; ——岩土体内摩擦角标准值; cs——结构面粘聚力标准值; s——结构面内摩擦角标准值; ——岩土体重度; sat——岩土体饱和重度; frbk——锚固体与岩土层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fb——钢筋与砂浆粘结强度设计值; fr——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ft——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fy——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py——预应力钢筋、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 —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地基极限水平承载力标准值。 2.2.3  几何参数 b——挡墙基底的水平投影宽度; H——边坡高度; d——钢筋直径; D——锚固体直径; la——锚杆锚固段长度; lf——锚杆自由段长度; a——锚杆倾角;挡墙墙背倾角; ——挡墙基底倾角; ──锚杆轴向与立柱背面法向夹角。 2.2.4  计算系数 ——抗滑稳定系数;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抗倾覆稳定系数; ——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锚杆锚固体抗拔、地基承载、与单桩水平承载安全系数;水平地震系数; ——边坡工程重要性系数; ——荷载分项系数; 、 ——钢筋抗拉、抗拔工作条件系数。 3  基本规定 3.1  边坡与边坡岩体分类分级 3.1.1 边坡可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和岩土组合边坡。岩质边坡和岩土组合边坡中的岩质部分可分为顺向坡、切向坡和反向坡。 层面倾向与坡向夹角不超过30°的边坡应划为顺向坡。 层面倾向与坡向夹角大于30°而不超过60°的边坡应划为斜向坡。 层面倾向与坡向夹角大于60°而不超过120°的边坡应划为切向坡。 层面倾向与坡向夹角大于超过120°的边坡应划为反向坡。 3.1.2边坡中的岩石可根据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岩质边坡和岩土组合边坡中的岩体可根据完整程度分为完整岩体、较完整岩体、较不完整岩体、不完整岩体和极不完整岩体,并可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进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3.1.3 边坡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应符合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的规定。 3.1.4 当地质情况变化较大时,边坡及边坡岩体类型和等级应分段确定。 3.2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3.2.1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应根据其损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不良影响)的严重性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3.1.1确定。 表3.2.1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严重性 很严重 严重 不严重 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不应低于受其影响的建(构)筑物安全等级。高度大于30m的岩质边坡工程、高度大于15m的土质边坡工程和高度大于25m且其中土质部分高度不小于4m的岩土组合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  3.2.2  边坡工程的不同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 3.2.3  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根据表3.2.3确定。 表3.2.3              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边坡工程类型 计算工况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永久边坡工程 一般工况 1.35 1.30 1.25 地震工况 1.20 1.15 1.10 临时边坡工程 一般工况 1.20 1.15 1.10           注:一般工况系指无地震影响但有重现期不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的暴雨影响的工况;地震工况系指同时有地震和重现期不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的暴雨影响的工况。 下列边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适当提高,但提高值对一级工程不应超过原值的10%,对二三级工程不应超过上一个安全等级所对应的安全系数: 1  高度大于30m的岩质边坡; 2  高度大于15m的土质边坡; 3  高度大于25m且其中土质部分高度不小于4m的岩土组合边坡; 4  地质条件很复杂的边坡。 3.3  边坡工程勘察等级 3.3.1  边坡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表3.3.1划分。 表3.3.1                  边坡工程勘察等级 边坡工程 安全等级 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复杂 较复杂 简单 一级 一级 一级 二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3.3.2  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可按表3.3.2判别。 表3.3.2              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判定因素 复杂 较复杂 简单 微地形地貌 变化大 变化较大 变化小 岩土组成 种类多,性质变化大 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 种类少,性质均一 外倾临空 结构面倾角 大于15° 8°-15° 小于8° 水文地质条件 复杂 较复杂 简单 不良地质现象 发育 较发育 不发育         注:1 岩土组成与不良地质现象两项中,有一项为复杂时地质环境即为复杂,有一项为较复杂时地质环境即为较复杂。其它三项因素同时为复杂时地质环境即为复杂,同时为较复杂以上时地质环境即为较复杂; 2 无外倾结构面的情形归入外倾结构面倾角小于8°的情形; 3 土层厚度小于3 米的外倾临空土岩界面倾角不作为判定因素。 3.4  边坡工程设计原则 3.4.1  边坡支护结构设计应进行下列计算: 1 采用锚杆支护时的锚杆锚固体抗拔承载力验算、采用桩支护结构时的单桩水平承载力验算、边坡成为建(构)筑物地基时的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时的重力式挡墙基础地基承载力验算; 2  采用重力式挡墙时的重力式挡墙稳定性验算; 3  支护结构的强度验算。 3.4.2  边坡支护结构设计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重力式挡墙地基承载力验算、抗滑桩嵌固岩土层水平承载力验算、锚杆锚固体承载力验算时,荷载效应组合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抗力采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锚杆锚固体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并除以相应的安全系数; 2 重力式挡墙稳定性和边坡稳定性验算时,荷载效应组合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3  确定桩、锚杆、立柱、挡板、重力式挡墙截面尺寸、内力及配筋时,荷载效应组合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荷载分项系数取1.1;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取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取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取0.9; 4  计算锚杆变形和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时,荷载效应组合采用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5  支护结构抗裂计算时,荷载效应组合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且对永久边坡工程考虑长期作用影响。 3.4.3  锚杆锚固体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与单桩水平承载力验算中的安全系数取值应符合表3.4.3的规定。 表3.4.3  锚杆锚固体抗拔、地基竖向承载、地基水平承载与单桩水平承载安全系数 边坡类别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永久 边坡 岩石 边坡 3.3 3.0 2.7 土质 边坡 2.2 2.0 1.8 临时 边坡 岩石 边坡 2.4 2.2 2.0 土质 边坡 1.8 1.6 1.4           3.4.4  重力式挡墙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应根据表3.4.4确定。 表3.4.4      重力式挡墙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边坡工程类型 计算工况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永久边坡工程 一般工况 1.25 1.20 1.15 临时边坡工程 一般工况 1.15 1.10 1.05           3.4.5  永久边坡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地震设防烈度分别不应低于受其影响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和地震设防烈度。 3.5  边坡工程一般要求 3.5.1  发生过滑动或明显剪切变形的边坡应按滑坡进行治理。 3.5.2  因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变化导致边坡稳定性不满足要求的边坡工程应进行加固。  3.5.3  支护结构有明显损伤或使用年限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边坡工程在加固工作实施前应进行边坡工程结构鉴定。 3.5.4  下列情形的边坡工程加固应在设计前进行勘察: 1  原边坡工程无勘察资料; 2  地质条件已明显变化; 3  原边坡工程勘察的范围、内容、精度和深度不满足边坡工程加固设计要求。 3.5.5 一级一般边坡工程设计、一级边坡工程加固设计、各级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二级和三级一般边坡工程设计、二级和三级边坡工程加固设计宜采用动态设计法。 3.5.6 边坡处治方式应根据拟建主体工程条件、地质条件、相邻建(构)筑物和设施情况、建筑材料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边坡走向变化不宜形成外凸的尖角。边坡支挡线布置不应造成边坡成为高层建筑地基。 3.5.7 凸形边坡工程设计应根据边坡平面形态采取加强措施。有洞穴分布的边坡工程设计应根据洞室位置、走向、长度、断面大小、支护情况、稳定性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洞穴和边坡支护结构采取加强措施。 3.5.8 边坡工程设计应根据地形条件设置由潜在滑体后缘截水沟、坡面排水沟、挡板(挡墙、面层)泄水孔、反滤层或反滤包和坡脚排水沟组成的排水系统。泄水孔宜按梅花形布置,间距宜为2~3m,但在地下水较多或有大股水流处应加密。岩质边坡的泄水孔应优先设置于裂隙发育、渗水严重的部位。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于地面或排水沟底面不小于200mm。泄水孔边长或直径不宜小于100mm,外倾坡度不宜小于5%。在泄水孔进水侧应设置反滤层或反滤包。反滤层厚度不应小于500mm,反滤包尺寸不应小于500mm×500mm×500mm;反滤层顶部和底部应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粘土隔水层。当潜在破裂隙渗水严重时,泄水孔宜深入至潜在滑裂隙内。 3.5.9 边坡工程设计不宜将可能造成渗水的设施设置在边坡上,确需设置时应做好防渗处理。 3.5.10 当设计坡率较大时,边坡工程设计应在坡顶设置护栏。 3.5.11 边坡工程设计应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要求。 3.5.12 边坡工程施工应在主体工程施工前完成。 3.5.13 一级一般边坡工程施工、一级边坡工程加固施工、各级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应采用信息化施工法;二级和三级一般边坡工程施工、二级和三级边坡工程加固施工宜采用信息化施工法。 4  边坡工程勘察 4.1 一般规定 4.1.1  边坡工程勘察前应取得以下资料: 1  附有坐标和地形的拟建建(构)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 2  边坡高度、坡底高程和边坡平面尺寸及拟建场地的整平高程和挖方、填方情况; 3  场地及邻近场地的地质资料,边坡支护型式和参数; 4  相邻建(构)筑物及设施的相关资料; 5  边坡区域的气象、水文资料。 4.1.2 边坡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 1  地形地貌特征; 2  岩土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土体的腐蚀性,基岩面的形态和产状、岩石风化程度; 3  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4  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结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5  岩土体水文地质性质,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情况及地下水腐蚀性; 6  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特征和性质; 7  相邻建(构)筑物的荷载、结构、基础形式和埋深,地下设施的分布和埋深。 4.1.3 边坡工程勘察应进行边坡与边坡岩体分类、分级,确定边坡岩土体与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地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当边坡上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时,还应按本规范第3.3.6条的规定确定施工中全断面开挖形成的边坡地基极限承载力),提出边坡处治建议。边坡稳定性评价和边坡地基抗滑稳定性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 4.2 边坡工程勘察工作布置 4.2.1  边坡工程勘察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测试;对有明显变形或地下水动态变化大的边坡,还宜进行工程地质监测。 4.2.2  边坡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及受边坡影响的所有地段,并适当外延,比例尺的确定应以能清楚反映地质情况变化为原则,宜在1:200~1:1000之间选取。 4.2.3  边坡工程勘探应采用钻探(含直孔和斜孔)、坑(井)探和槽探等方法;对岩溶发育的边坡尚应采用物探方法,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边坡宜采用硐探方法。 4.2.4  边坡工程勘探范围应包括坡脚、坡面及坡顶一定区域。对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坡顶勘探区域后缘到坡顶边缘的水平距离一般不应小于边坡高度;对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坡顶勘探区域一般应覆盖该结构面在坡顶的出露线;对可能发生圆弧型破坏的土质边坡,坡顶区域后缘到坡顶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坡高;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坡顶区域应覆盖潜在滑动土体后缘边界。必要时,勘探范围尚应包括可能对建(构)筑物安全有潜在影响的区域。 4.2.5  边坡纵勘探线应平行坡向且不宜少于2条,每条纵勘探线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边坡纵勘探线间距及纵勘探线上的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2.5确定。 表4.2.5              边坡勘察纵勘探线间距及勘探点间距 边坡工程勘察等级 勘探线间距(m) 勘探点间距(m) 一级 20~30 15~20 二级 30~40 25~30 三级 40~50 30~40       横勘探线应沿拟设支挡线布置, 横勘探线上的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减小。 4.2.6  边坡工程勘探点的深度宜进入最下层潜在滑面2~5m(土层取较大值,岩层取较小值),支挡线上的勘探点深度应根据支护结构型式确定,对于可能的重力式挡墙可进入持力层3~5m,对可能的锚杆挡墙可进入持力层2~3m;对抗滑桩进入嵌固段的深度宜为1~1.5倍悬臂桩长度(土层取较大值,岩层取较小值)。 4.2.7  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宜采集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试验项目应包括物性、强度指标。试样的含水状态应包括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土的抗剪断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试验获取有效强度指标。每层岩土的试样数量,对土层抗剪不应少于6组,对岩样抗压强度及抗剪不应少于3组。需要进行数值计算时,应采集岩样进行变形指标试验且不应少于3组。有条件时,宜对边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外倾贯通结构面进行原位剪切试验,原位剪切试验宜有3组。 4.2.8  边坡工程勘察中的探井、探坑和探槽应及时封填密实。边坡工程勘察中的钻孔除用于埋设监测设备的外应及时封堵。 4.3  边坡岩土体与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 4.3.1岩土室内试验成果的数理统计和除岩体及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外的岩土参数及地基承载力,应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043有关规定确定。 4.3.2  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的规定。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按表4.3.2-1和表4.3.2-2并结合地质条件相似的邻近工程经验确定。 表4.3.2.1        岩层层面与断层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 结构面类型 结构面结合程度 内摩擦角 Ф(°) 粘聚力 c(MPa) 岩层层面及断层 1 结合好 >30 >0.15 2 结合一般 30~25 0.15~0.10 3 结合差 25~15 0.10~0.05 4 结合很差 15~10 0.05~0.01 5 结合极差(泥化层) <10 <0.01           注:1除结合极差外,层面上壁岩性为透水岩、下壁为隔水岩时取表中较低值; 2层面浸水时取表中较低值; 3临时边坡工程可取表中高值; 4表中数值已考虑层面的时间效应; 5本表未考虑层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它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当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 表4.3.2-2              构造裂隙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 坡体岩性组合 内摩擦角 (°) 粘聚力 c(MPa) 均由泥(页)岩组成 35~30 0.30~0.25 砂岩与泥岩互层 30~25 0.25~0.20 均由砂岩组成 25~15 0.20~0.15 均由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 15~10 0.15~0.10       注:1 对砂岩与泥岩互层情形,当以泥岩为主时取较高值,当以砂岩为主时取较低值; 2 结合程度好时取较高值,结合差时取较低值; 3裂隙浸水时取表中较低值; 4临时边坡工程可取表中高值; 5表中数值已考虑裂隙的时间效应; 6本表未考虑裂隙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它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当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 岩土界面抗剪强度指标取值应根据界面土性的可能变化在土的强度指标基础上适当折减。 当有发生过滑动的邻近类似边坡,潜在滑面抗剪强度指标取值应以邻近滑坡治理工程经验值为主要依据。 4.3.3 岩体结构面结合程度的确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3.4 当无试验资料和工程经验时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岩体粘聚力标准值可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岩石粘聚力标准值按边坡岩体完整程度乘以表4.3.4中所列的折减系数确定。  表4.3.4              边坡岩体内摩擦角和粘聚力折减系数 边坡岩体 完整程度 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 粘聚力的折减系数 永久边坡工程 临时边坡工程 永久边坡工程 临时边坡工程 完整 0.70~0.60 0.75~0.65 0.10~0.05 0.20~0.10 较完整 0.60~0.50 0.65~0.55 0.05~0.01 0.10~0.05 较不完整 0.50~0.40 0.55~0.45 0.01~0.005 0.05~0.01           注:自然边坡的折减系数按临时边坡工程取值;永久边坡工程与开挖前自然边坡相比,坡高增加量和坡率增加量较大者取较小值,坡高增加量和坡率增加量较小者取较大值。 4.3.5  边坡稳定性计算时,应根据不同的工况(天然或饱和工况)选择对应的抗剪强度。土质边坡按水土合算原则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宜采用土的饱和自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按水土分算原则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宜采用土的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当无条件获得有效抗剪强度指标时,可采用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4.3.6 填土边坡的力学参数宜根据试验并结合当地经验综合确定。试验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填料的性质和施工质量等确定。试验条件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5  边坡稳定性评价 5.1  一般规定 5.1.1  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之前,应根据边坡与边坡岩体类型及其它地质特征对边坡的可能破坏方式及相应破坏方向、破坏范围、影响范围做出判断。判断边坡的可能破坏方式时应同时考虑到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破坏和受结构面强度控制的破坏。 5.1.2  对受结构面强度控制的边坡应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对受岩体强度控制的边坡,当根据重庆地区经验不能判断边坡稳定性明显达到设计要求时,也应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 5.1.3  计算位于设防烈度为Ⅵ度、Ⅶ度地区的永久边坡工程稳定性时,应对地震工况进行校核。 5.1.4  边坡抗滑稳定性计算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下列边坡抗滑稳定性计算宜同时采用数值计算法: 1  高度大于30m的岩质边坡; 2  高度大于15m的土质边坡; 3  高度大于25m且其中土质部分高度不小于4m的岩土组合边坡; 4  破坏机制复杂的边坡。 用作高层建筑地基的边坡,其地震工况抗滑稳定性计算应同时采用动力数值计算法。 5.1.5  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受结构面(包括岩土接触面、不同土层接触面)强度控制的边坡抗滑稳定性时,可根据结构面形态采用直线形或折线形滑面。当外倾结构面倾向与坡向有夹角时,滑面倾角应取外倾结构面倾角。对由不同倾向的斜倾结构面与坡面、坡顶面组成的楔形体,当结构面交线倾向与坡向的夹角大于倾角较小的结构面倾向与坡向的夹角时,滑面倾角仍应取倾角较小的结构面倾角;当结构面交线倾向与坡向的夹角小于倾角较小的结构面倾向与坡向的夹角时,滑面倾角可取结构面交线倾角。 计算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边坡抗滑稳定性时,可采用圆弧形滑面。 5.1.6  计算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边坡抗滑稳定性时,应通过搜索找出最不利的潜在滑面。 5.1.7  计算边坡抗滑稳定性时,选择的潜在滑面应包括从坡脚通过的潜在滑面;计算边坡地基抗滑稳定性时,选择的潜在滑面应使坡顶基础位于潜在滑体区域内,并应包括从坡顶基础内边缘通过的潜在滑面。 5.1.8  对潜在滑体区域内无高层建筑的边坡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静力数值计算法计算稳定性时,滑体、条块或单元的地震作用可简化为一个作用于滑体、条块或单元重心处、指向坡外的水平静荷载,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5.1.10-1) (5.1.10-2) 式中: 、 ——滑体、第 计算条块或单元每延米地震力(kN/m); 、 —滑体、第 计算条块或单元每延米自重(包括建筑物荷载)(kN/m); K——水平地震系数,对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区取0.0125,对地震设防烈度为Ⅶ区取0.0250。 5.1.9  计算有陡倾裂隙的边坡稳定性时,除应忽略后缘陡倾裂隙的抗剪强度外,还应考虑后缘陡倾裂隙充水形成的水压力。后缘陡倾裂隙自身因充水形成的水压力可简化为一个指向坡外的水平静荷载,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5.1.11) 式中:V—后缘陡倾裂隙每延米总水压力(kN/m); —水重度,取10 kN/m3; —后缘陡倾裂隙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及汇水条件确定。 5.1.10  当边坡可能存在多个滑动面时,对各个可能的滑动面均应进行稳定性计算。 5.2  边坡稳定性计算 5.2.1  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抗滑稳定性时,对折线形滑动面,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图5.2.1): 图5.2.1  折线形滑面边坡计算示意 (5.2.1-1) (5.2.1-2) (5.2.1-3) (5.2.1-4) (5.2.1-5) (5.2.1-6) (5.2.1-7) (5.2.1-8) (5.2.1-9) (5.2.1-10) (5.2.1-11) (5.2.1-12) 式中: — 滑坡与边坡稳定性系数; — 第 计算条块滑面有效粘聚力(kPa); — 第 计算条块滑面有效内摩擦角(°); —第 计算条块滑面长度(m); — 第 计算条块滑面倾角(°),滑面倾向与滑动方向相同时取正值,滑面倾向与滑动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 第 计算条块滑面每延米总水压力(kN/m); — 第 计算条块每延米岩土体自重(kN/m); — 第 计算条块每延米附加竖向荷载(kN/m);方向指向下方时取正值,指向上方时取负值; — 第 计算条块每延米水平荷载(kN/m);方向指向坡外时取正值,指向坡内时取负值;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处滑面水深(m);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水头高度(m),当水位面平缓时可取 ; —水重度,取10 kN/m3; —第 条块每延米剩余水平推力(kN/m);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每延米水平条间力(kN/m),当 ( )时取 ;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有效粘聚力(kPa);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有效内摩擦角(°);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处每延米水压力(kN/m);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长度(m);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处滑面折角(°); —指数,一般取1,当两端土条外侧无水平力时也可取0; —第 计算条块与第 计算条块界面处到滑面前端的相对水平距离,是到滑面前端的水平距离与滑面前后端之间水平距离的比值,在滑面前端为0,在滑面后端为1; — 计算条块号,从后方起编; — 条块数量。 5.2.2  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抗滑稳定性时,对圆弧形滑面,边坡稳定系数可按下式计算(图5.2.2): 图5.2.2  圆弧形滑面边坡计算示意  (5.2.2-1) (5.2.2-2) (5.2.2-8) (5.2.2-9)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当滑体后部最后一个条块的滑面倾角大于60°时,也可按下式计算: (5.2.2-10) (5.2.2-11) 5.2.3  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抗滑稳定性时,对直线型滑面,边坡稳定系数可按下式计算(图5.2.3): 图5.2.3  直线型滑面边坡计算模型示意 (5.2.3-1) (5.2.3-2) (5.2.3-3) (5.2.3-4) 式中: —滑体每延米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 —滑体每延米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 — 滑面有效粘聚力(kPa); — 第 计算条块滑面有效内摩擦角(°); L—滑面长度(m); G—滑体每延米自重(kN/m); Gb—滑体每延米竖向附加荷载(kN/m);方向指向下方时取正值,指向上方时取负值; —滑面倾角(°); U—滑面每延米总水压力(kN/m); Q—滑体每延米水平荷载(不含后缘陡倾裂隙每延米总水压力)(kN/m);方向指向坡外时取正值,指向坡内时取负值。 5.3  边坡稳定性评价 5.3.1 边坡工程勘察对边坡沿各种可能的滑面滑动情形均应确定抗滑稳定状态。除校核工况外,边坡抗滑稳定状态应根据边坡抗滑稳定系数按表5.3.1划分。 表5.3.1                边坡稳定状态划分 边坡抗滑稳定系数Fs 边坡抗滑稳定状态 不稳定 欠稳定 基本稳定 稳定           注:Fst为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5.3.2 当边坡抗滑稳定系数小于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边坡工程勘察应根据潜在滑面的位置、类型和形态提出边坡处理建议。 5.4  边坡地基稳定性评价 5.4.1 边坡成为建(构)筑物地基时,除应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外,尚应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验算时边坡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边坡地基抗滑稳定性验算确定。边坡地基抗滑稳定性验算应符合本章第1节至第3节的规定,但边坡地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取1。 6  放坡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 当场地具备放坡条件且放坡不影响坡顶建(构)筑物及设施正常使用时,边坡工程设计应优先采取放坡措施。 6.1.2 放坡措施可单独采用,也可与边坡支护措施组合或复合。 6.2设计计算 6.2.1 单独采取放坡措施时,对高度较大的边坡应分阶放坡。 6.2.2 单独采用放坡措施时,边坡可按同一坡率进行放坡,也可根据边坡地质情况的变化按不同的坡率放坡。 6.2.3 单独采用放坡措施时,设计坡型及坡率下的边坡稳定系数应满足本规范第3章要求,且对永久粘性土边坡和永久岩质边坡设计坡率不应超过其允许值,永久粘性土边坡和永久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可按表6.2.3确定。 表6.2.3              挖方边坡坡率允许值 边坡岩土体类别 土的状态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坡率允许值(高宽比) 粘性土 坚硬 1:0.50 硬塑 1:0.75 可塑 1:1.00 岩石 Ⅰ 1:0.10 Ⅱ 1:0.15 Ⅲ 1:0.20 Ⅳ 1:0.30 Ⅴ 1:0.45       注:粘性土状态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J50-043划分。 6.2.4 对坡率超过允许值的永久稳定边坡,应对实际坡面与对应于允许坡率的坡面之间的岩土体采用加强措施。 6.3 构造设计 6.3.1 单独采用放坡措施时,边坡坡顶、坡面、坡脚和水平台阶应设排水系统,在坡顶外围应设截水沟。 6.3.2 单独采用放坡措施时,对边坡表层有积水湿地、地下水渗出或地下水露头等情形,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外倾排水孔、排水盲沟、排水钻孔,并在上游垂直地下水流向设置地下排水廊道等导排设施。 6.3.3 单独采用放坡措施时,对局部不稳定块体应清除,也可用锚杆或其他措施加固。 6.3.4 单独采用放坡措施时,对永久边坡工程完整硬质岩外应采用构造锚杆、喷射混凝土、浆砌片石、格构等构造措施进行护面并采取护脚措施。在条件许可时,宜采用格构或其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美化的护面措施。临时边坡工程可采用简单措施护面。 7  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计算 7.1  一般情况下的荷载计算 7.1.1  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应通过边坡抗滑稳定性计算确定,计算时应取稳定系数等于安全系数。边坡抗滑稳定性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 7.1.2  采用边坡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时,荷载大小应与稳定系数等于安全系数时所需抗力相等,荷载方向应与相应抗力相反。 7.1.3  采用边坡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时,每延米抗力的方向,对悬臂桩、锚拉桩、重力式挡墙和锚杆挡墙可取指向坡内的桩、墙、立柱背面法向,对系统锚杆可取指向内端的锚杆轴向;每延米抗力的作用点,对悬臂桩、锚拉桩、重力式挡墙和锚杆挡墙可取在滑面以上桩、墙、立柱半高处,对系统锚杆可取在锚杆的外端。 7.1.4  采用边坡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时,对折线形滑面,稳定系数等于安全系数时所需抗力可按下式计算(图7.1.4): 图7.1.4  有抗力作用时折线形滑面边坡计算示意      (7.1.4-1) (7.1.4-2) (7.1.4-3) (7.1.4-4) (7.1.4-5) (7.1.4-6) (7.1.4-7) (7.1.4-8) (7.1.4-9) 式中: — 滑坡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第 计算条块所受每延米抗力(kN/m);当只在最末一个条块上作用有抗力 时,取 ( ), ; —第 计算条块抗力倾角(°);抗力方向指向斜下方时取正值,指向斜上方时取负值; 其余各符号意义同前。 若抗力作用在最后一个条块上且方向水平,则对折线形滑面,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可直接取第 条块每延米剩余水平推力,按下式计算: (7.1.4-10) (7.1.4-11) (7.1.4-12) (7.1.4-13) (7.1.4-14) (7.1.4-15) (7.1.4-16) (7.1.4-17) (7.1.4-18) 式中: —第 条块每延米剩余水平推力(kN/m); 其余各符号意义同前。 7.1.5 采用边坡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时,对圆弧形滑面,稳定系数等于安全系数时所需抗力可按下式计算(图7.1.5): 图7.1.5有抗力作用时圆弧形滑面边坡计算示意      (7.1.5-1) (7.1.5-2) (7.1.5-3) (7.1.5-4) 当滑体后部最后一个条块的滑面倾角大于60°时,也可按下式计算: (7.1.5-5) (7.1.5-6) 若抗力作用在最后一个条块上且方向水平,则对圆弧形滑面,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可直接取第 条块每延米剩余水平推力,按下式计算: (7.1.5-7) (7.1.5-8) (7.1.5-9) (7.1.5-10)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7.1.6  采用边坡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岩土荷载时,对直线型滑面,稳定系数等于安全系数时所需抗力可直接按下式计算(图7.1.6): 图7.1.6  有支护结构时平面滑面边坡计算示意 (7.1.6) 7.2  边坡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时的荷载计算 7.2.1  对土质边坡和岩土组合边坡中的有限范围土边坡,当边坡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时,作用在边坡支护结构上的土体荷载应取按本章第7.1节计算结果与静止土压力两者中的大值。 7.2.2坡面竖直且坡顶水平条件下的静止土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7.2.2) 式中: —静止土压力系数,按土体参数计算; —静止土压力(kN/m); —地面均布连续荷载(kPa); —土体重度(kN/m3); —支护结构高度(m)。 8  边坡支护结构中单根锚杆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  本章适用于系统锚杆、锚杆挡墙和锚拉桩中的单根锚杆设计。 8.1.2  边坡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时,宜采用预应力锚杆。 8.1.3  一级边坡工程中的锚杆应进行基本试验。 8.2  设计计算 8.2.1  锚杆轴向拉力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8.2.1-1) (或 )              (8.2.1-2) (8.2.1-3) 式中: ——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kN); ——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kN); ——圆周率; ——锚杆锚固体直径(m); ——锚杆锚固段长度(m); ——锚杆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按表3.4.3取值; ——边坡工程重要性系数; ——钢筋直径(m); ——钢筋或预应力钢绞线根数; ——钢筋抗拉工作条件系数,永久性锚杆取0.69,临时性锚杆取0.92; ——钢筋抗拔工作条件系数,永久性锚杆取0.60,临时性锚杆取0.72; ——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预应力钢筋、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锚固段范围内岩土层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当锚固段范围内有两种以上岩土层时,以锚固段范围内各岩土层锚固长度所占比例为权取加权平均值;当无试验资料时,各岩土层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按表8.2.1-1和表8.2.1-2取值; 表8.2.1-1      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岩石类别 (kPa) 极软岩 400~540 软 岩 540~1140 较软岩 1140~1650 较硬岩 1650~2700 坚硬岩 2700~3900     注:1  表中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M30; 2  岩体完整性较高时取较高值,岩体完整性较低时取较低值; 3  表中岩石类别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划分。 表8.2.1-2      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 土层种类 土的状态 值 (kPa) 粘性土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60~80 50~65 40~50 30~40 砂土 密实 中密 稍密 松散 200~280 140~200 100~140 60~100       注:1  表中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M30; 2  表中土层种类与状态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划分。 ——钢筋或预应力钢绞线与砂浆间粘结强度设计值(kPa),按表8.2.1-3取值。 表8.2.1-3  钢筋、高强钢丝及预应力钢绞线与砂浆间粘结强度设计值(MPa) 材料类型 水泥砂浆强度等级 M25 M30 M35 螺纹钢筋 2.10 2.40 2.70 高强钢丝、预应力钢绞线 2.75 2.95 3.40         注:1  当采用二根钢筋点焊成束的作法时,粘结强度应乘以0.85的折减系数; 2  当采用三根钢筋点焊成束的作法时,粘结强度应乘以0.70的折减系数; 3  成束钢筋的根数不应超过3根,钢筋截面总面积不应超过锚孔面积的20%。当锚固段钢筋和注浆材料采用特殊设计并经试验验证锚固效果良好时,可适当增加锚筋用量。 8.2.2  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8.2.2) 式中: ——荷载分项系数。 8.2.3  锚杆的水平刚度系数宜由锚杆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自由段无粘结的岩石锚杆水平刚度系数 可按下式估算: (8.2.3) 式中: ——锚杆水平刚度系数(kN/m); ——锚杆无粘结自由段长度(m); ——钢筋弹性模量(kN/m2); ——钢筋截面面积(m2); ——锚杆倾角(°)。 8.2.3  预应力岩石锚杆和全粘结岩石锚杆可按刚性拉杆考虑。 8.3  构造要求 8.3.1 锚杆中的钢筋长度应计入外锚段的长度。 8.3.2  预应力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应小于5m,且应超过潜在滑裂隙1.5m。 8.3.3  土层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4m且不宜大于10m;岩石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3m且对普通锚杆不宜大于45D(D为锚固体直径)和6.5m,对预应力锚索不宜大于55D和8m。 8.3.4  预应力锚杆的钻孔直径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  钻孔内的预应力钢绞线面积不超过钻孔面积的15%; 2  预应力筋保护层厚度,对永久边坡工程不小于20mm,对临时边坡工程不小于10mm。 8.3.5  锚杆锚固段上部覆盖岩土层厚度锚固体上覆土层的厚度不小于4m,上覆岩层的厚度不小于2m。 8.3.6 锚杆隔离架(对中支架)应沿锚杆轴线方向每隔1~3m设置一个,对土层应取小值,对岩层可取大值。 8.3.7 锚杆外锚头、台座、腰梁和辅助件的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8.3.8  当锚固段岩体破碎、渗水量大时,应对岩体作固结灌浆处理。 8.3.9 永久边坡工程的锚杆防腐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位于岩土层中时,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进行处理; 2  对采用钢绞线、精轧螺纹钢制作的预应力锚杆(索),其自由段按本条1款进行处理后装入套管中;自由段套管两端100~200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绕扎工程胶布固定; 3  对位于无腐蚀性岩土层内的锚固段进行除锈,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 4  经过防腐蚀处理后,非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外端埋入钢筋混凝土构件内不小于50mm;对预应力锚杆,其锚头的锚具经除锈、涂防腐漆三度后采用钢筋网罩、现浇混凝土封闭,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厚度不小于1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8.3.10  临时边坡工程的锚杆防腐蚀可采取下列措施: 1  非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采用除锈后刷沥青防锈漆处理; 2  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采用除锈后刷沥青防锈漆或加套管处理;锚固段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0mm; 3  外锚头采用外涂防腐材料或外包混凝土处理。 9  系统锚杆设计 9.1  一般规定 9.1.1  对完整或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或软岩边坡,当对边坡变形控制要求不严格时,可采用系统锚杆支护。 9.1.2  系统锚杆应采用全粘结锚杆。 9.2  设计计算 9.2.1  系统锚杆中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9.2.1) 式中:a ——锚杆水平间距(m); ——一列锚杆中的锚杆数量; ──支护结构每延米所受荷载(kN/m),大小取支护结构每延米所需抗力值。 9.3  构造要求 9.3.1  系统锚杆一般应设置岩面护层。岩面护层可采用喷射混凝土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格构等型式。对岩体较破碎或含水的岩质边坡,岩面护层应采用挂钢筋网的喷射混凝土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9.3.2  系统锚杆中,锚杆倾角宜为10~20°;锚杆布置形状宜采用菱形,也可采用行列式;锚杆间距宜为1.25~3.00m且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一半。 9.3.3  以喷射混凝土层为面层的系统锚杆中,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喷射混凝土1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5MPa。 9.3.4  以喷射混凝土层为面层的系统锚杆中,喷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可按表9.3.4采用。 表9.3.4            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参数 喷射混凝强度 等级 物理力学参数 C20 C25 C30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MPa) 10 15.5 15 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 (MPa) 11 15.5 16.5 抗拉强度设计值 (MPa) 1.1 1.3 1.5 弹性模量 (MPa) 2.1×104 2.3×104 2.5×104 重度 (kN/m3) 22.0         9.3.5 以喷射混凝土层为面层的系统锚杆中,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粘结力,对整体状和块状岩体不应小于0.7MPa,对碎裂状岩体不应低于0.4MPa。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粘结力试验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的规定。 9.3.6 以喷射混凝土层为面层的系统锚杆中,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含水岩层的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岩体较破碎的岩质边坡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和钢筋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50mm。钢筋网中的钢筋直径宜为6~12mm,钢筋间距宜为150~300mm。当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大于150mm时,宜采用双层配筋。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9.3.7 以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为面层的永久性系统锚杆中,现浇板厚度宜为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应采用双层配筋,钢筋直径宜为8~14mm,钢筋间距宜为200~300mm。面板与锚杆应有可靠连结。 9.3.8  系统锚杆中的面板宜沿边坡纵向每20~25m的长度分段设置竖向伸缩缝。 10  锚杆挡墙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1.1  对坚硬或硬塑状粘性土边坡,密实或中密碎石土和砂土类边坡,极软岩边坡,较破碎、破碎或极破碎的岩质边坡,当其在施工期稳定性较好时,可采用锚杆挡墙支护。 10.1.2  对高度较大的新填方边坡不宜采用锚杆挡墙支挡。 10.2  设计计算 10.2.1  锚杆挡墙中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10.2.1) 式中: ──锚杆轴向与立柱背面法向夹角(°)。 10.2.2  锚杆挡墙中的立柱所受法向岩土荷载标准值可取支护结构每延米所受荷载与立柱间距之积;立柱所受法向岩土荷载分布可按均布考虑,有经验时也可采用其他分布形式。 10.2.3  岩质边坡、坚硬、硬塑状粘性土边坡和密实、中密碎石土或砂土类边坡的锚杆挡墙,其立柱内力可按支承于刚性锚杆上的连续梁计算;当锚杆变形较大时立柱内力宜按支承于弹性锚杆上的连续梁计算。立柱下端可按铰结端或固定端考虑。 10.2.4  锚杆挡墙一般应设置岩面护层。岩面护层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梁等型式。 10.2.5  锚杆挡墙中的挡板可根据挡板与立柱联结构造的不同简化为支撑在立柱上的水平连续板、简支板或双铰拱板。当排水良好时,对岩质边坡、坚硬、硬塑状粘性土边坡和密实、中密碎石土或砂土类边坡的锚杆挡墙,挡板和横梁所受荷载计算可考虑两立柱间岩土形成的卸荷拱效应。 10.2.6  当锚固点变形较小时,钢筋混凝土格构式锚杆挡墙可简化为支撑在锚固点上的井字梁进行内力计算;当锚固点变形较大时,应考虑变形对格构式锚杆挡墙内力的影响。 10.2.7  锚杆挡墙中立柱和横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强度、刚度和抗裂要求。 10.3  构造要求 10.3.1  锚杆挡墙中立柱的间距宜采用2~6m。 10.3.2  锚杆挡墙中锚杆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上下排垂直间距不小于2.5m,水平间距不小于2m; 2  当锚杆间距小于上述规定或锚固段岩土层稳定性较差时,锚杆采用长短相间的方式布置; 4  第一锚点位置设于坡顶下1.5~2m处; 5  锚杆的倾角采用10~35°; 6  锚杆布置与边坡走向垂直,并与结构面呈大角度相交; 7  立柱位于土层时在立柱底部附近设置锚杆。 10.3.3  锚杆挡墙中的立柱、挡板和格构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10.3.4  锚杆挡墙中立柱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挡板(或拱板)的支座宽度、锚杆钻孔和锚固等要求。立柱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当现浇钢筋混凝土面板厚度较大且岩土荷载较小时,立柱也可采用与面板等厚的隐柱方式。 10.3.5  锚杆挡墙的立柱基础应置于稳定的地层内,可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等基础形式。 10.3.6  锚杆挡墙的立柱宜对称配筋;当第一锚点以上悬臂部分内力较大或柱顶设单锚时,可根据立柱的内力包络图采用不对称配筋作法。 10.3.7  锚杆挡墙中的横梁截面宽度和截面高度不宜小于300mm。当现浇钢筋混凝土面板厚度较大且岩土荷载较小时,横梁也可采用与面板等厚的隐梁方式。 10.3.8  永久锚杆挡墙的现浇挡板和拱板厚度不宜小于200mm。 10.3.9  永久锚杆挡墙的现浇混凝土构件的温度伸缩缝间距宜取20~25m。 10.3.10  锚杆挡墙的立柱顶部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连梁。 10.3.11  当锚杆挡墙的锚固区内有建(构)筑物基础传递的较大荷载时,应适当加长锚杆, 并采用长短相间的设置方法。 10.3.12  坡率较大时,逆作法施工的带面板的立柱和横梁宜做成暗肋式,将凸出部分嵌入岩层。 11  抗滑桩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1.1  对切坡后可能失稳且逆作法施工难以保证安全的边坡宜采用抗滑桩支挡,对切坡后可能失稳、逆作法施工难以保证安全且对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的边坡宜采用锚拉桩支挡。 11.1.2  高度较大的新填方边坡不宜采用锚拉桩支挡。 11.2  设计计算 11.2.1  抗滑桩桩身应按受弯构件设计。当无特殊要求时,可不做变形、抗裂、扰度验算。 11.2.2 嵌固段桩身的内力应根据潜在滑面处的桩截面弯矩和剪力、地基的弹性抗力进行计算。桩底支撑可采用自由端或铰支端。嵌固段地层为土体时,可按“m法”计算;嵌固段地层为完整、较完整或较不完整的岩体时,可按“k法”计算。 11.2.3 抗滑桩嵌固深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嵌固段地层为中风化或微风化岩层时,桩的最大水平压应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3-1) 式中: —桩的最大水平压应力标准值(kPa); —嵌固段地层水平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 ——单桩水平承载安全系数,按本规范表3.4.3取值。 2  嵌固段地层为土层或强风化岩层时,桩底和滑面以下桩长上三分点处的水平压应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3-2) 式中: —桩端和滑面以下桩长上三分点处的水平压应力标准值(kPa)。 11.2.4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工程,嵌固段地层极限水平承载力标准值,应由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对安全等级为二、三级的边坡工程,可按以下原则计算: 1  对岩质地基,当桩为矩形截面时,按下式计算: (11.2.4-1) 式中: —地基水平承载力与地基竖向承载力比例系数,根据岩层构造对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在0.8-1.0之间取值; —嵌固段地层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 2  对土质地基,当设桩处沿滑动方向地面坡度i小于8°时,地基y点的极限水平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11.2.4-2) 式中 –地基土极限水平承载力标准值(kPa); –滑动面以上土体的重度(KN/m3); –滑动面以下土体的重度(KN/m3); –滑动面以下土体的内摩擦角(°); –滑动面以下土体的粘聚力 (kPa); –设桩处滑动面至地面的距离(m); –滑动面至计算点的距离(m)。 3 对土质地基,设桩处沿滑动方向地面坡度i大于8°且小于15°时,地基y点的极限水平承载力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11.2.4-3) (11.2.4-4) 11.2.5 当岩质滑床为倾斜面时,抗滑桩嵌固深度起算点应按下式计算(图11.2.5): 式中  –滑动面以下土体综合内摩擦角(°)。 11.2.5 当岩质滑床为倾斜面时,抗滑桩嵌固深度起算点应按下式计算(图11.2.5): 图11.2.5 岩质滑床桩前临空面嵌入起点计算简图 图11.2.5 岩质滑床桩前临空面嵌入起点计算简图 (12.2.5-1) (12.2.5-2) (12.2.5-3)      式中:y——桩前嵌入起点埋深(m); ——桩前地基反力(或称抗力)在y段的平均值(kPa); ——岩体破裂隙与水平面的夹角(°); ——岩体内摩擦角(°); ——岩体破裂隙与竖直面的夹角(°); ——岩质滑床临空面的倾角(°); ——岩体受压时压力扩散角(°), ; c——岩体粘聚力(kPa)。 岩体存在不利结构面时,还应对该结构面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 11.2.6 在抗滑桩的受力分析中,桩的计算宽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土质地层中的圆形桩,桩径小于或等于1m时按下式计算: Bp =0.9(1.5d+0.5)            (11.2.6-1) 当桩径大于1m时按下式计算: Bp =0.9(d+1.0)              (11.2.6-2) 2  对土质地层中的矩形桩,桩径小于或等于1m时按下式计算: Bp =1.5d+0.5                (11.2.6-3) 当桩径大于1m时按下式计算: Bp =d+1.0                    (11.2.6-4) 式中:Bp–桩计算宽度(m); d–桩径(m),当有护壁时包括护壁厚度; b–桩宽(m),当有护壁时包括护壁厚度。 3  对岩质地层中的矩形桩,均按下式计算但不大于桩间距,不小于桩宽与1m之和: (11.2.6-5) 式中: –修正系数,硬质岩取1.0,软质岩0.8;    h–桩截面高度(m)。 11.2.7 抗滑桩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进行截面和配筋设计。 11.2.8 对土质边坡,人工挖孔抗滑桩的护壁所受荷载,在5m深度范围内可按静止土压力的0.8倍计算并按三角形分布,在超过5m深度范围的各处均可取5m深度处的静止土压力强度值。 11.2.9 抗滑桩桩前悬臂段临空时,对土质边坡,应在桩间设置挡板。挡板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或拱(折)板,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支护结构。挡板荷载计算宜考虑拱效应产生的卸荷作用。当挡板设于桩前缘临空侧时,挡板荷载可按下式计算(图11.2.9): 图11.2.9 拟化筒仓法计算桩间支挡简图 (11.2.9-1) (11.2.9-2) (11.2.9-3) (11.2.9-4) (11.2.9-5) 式中  —桩间土对挡板的水平推力(kPa); A—图11.2.9中筒仓ABCED的面积(m2 ); —桩间净距(m ); —桩平行水平滑坡推力方向的边长(m ); —挡板厚度(m ); P—筒仓ABCED的周长(m ); —滑坡土重度(kN/m3); —滑体土的内摩擦角(°); Z—计算点至桩顶面深度(m )。 11.2.10  对锚拉桩,桩上锚杆所分担的水平荷载标准值应根据满足第8.2.1条要求的桩上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11.2.10) 式中: —桩上锚杆所分担的水平荷载标准值(kN)。 11.3  构造要求 11.3.1 抗滑桩排列方向,宜与边坡的滑塌方向垂直。其间距,应根据边坡岩土体性质确定。一般宜取桩宽(或桩径)的3-5倍。 11.3.2 抗滑桩露出滑面以上悬臂长度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大于6。桩的嵌固深度,在岩质地层中不宜小于桩总长的1/4,在土质地层中不宜小于1/3。 11.3.3 抗滑桩的截面形状宜为矩形。桩的最小边宽度不宜小于1.25m,且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2.0。 11.3.4 抗滑桩桩顶宜低于桩周地表以下0.5m。 11.3.5  抗滑桩井口应设置锁口,桩井位于土层和风化破碎的岩层时宜设置护壁,一般地区锁口和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20。 11.3.6 抗滑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有地下水或环境有侵蚀性时,应采用防腐蚀措施。 11.3.7 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净距不应小于50mm。当用束筋时,净距不小于80mm,每束不应多于3根。配置单排钢筋有困难时,可设置2排或3排。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有混凝土护壁时,不应小于50mm;无混凝土护壁时,不应小于70mm。 11.3.8 抗滑桩内不应采用斜筋抗剪,当剪力较大时,可采用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或箍筋直径、间距和桩身截面尺寸等措施。 11.3.9 抗滑桩箍筋的直径、肢数和间距由计算确定,肢数不宜多于4肢,箍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400mm,并宜用封闭箍。采用多肢箍时,最外侧箍筋应按抗扭封闭箍设置。桩身每隔2m应设置一道直径不小于16mm的封闭加劲箍。 11.3.10 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当直径小于22mm时可用焊接接头;当直径大于22mm时宜用机械连接接头。 11.3.11 抗滑桩受拉一侧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和45ft/fr中的较大值(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r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11.3.12当采用竖向预应力混凝土抗滑桩时,其计算及构造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 11.3.13抗滑桩的两侧及受压边,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直径不宜小于14mm。当桩身较长时,纵向构造钢筋和架桩的受压边两立钢筋的直径应增大。 11.3.14  钻孔抗滑桩直径不宜小于500mm,人工挖孔抗滑桩直径不宜小于800mm。 12  重力式挡墙 12.1  一般规定 12.1.1  本章适用于墙背材料为岩石或土的仰斜式、直立式和俯斜式重力式挡墙设计。 12.1.2  采用重力式挡墙时,土质边坡高度不宜大于10m,岩质边坡高度不宜大于12m。 12.1.3  对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的边坡和开挖土石方可能危及边坡稳定的边坡不宜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开挖土石方危及相邻建筑物安全的边坡不应采用重力式挡墙。 12.1.4  重力式挡墙类型应根据使用要求、地形和施工条件确定,对岩质边坡和挖方形成的土质边坡宜采用仰斜式挡墙,对高度较大的土质边坡不宜采用直立式和俯斜式挡墙。 12.2  设计计算 12.2.1  重力式挡墙设计应进行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和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当挡墙地基为软弱地基或有软弱结构面或为边坡地基时,还应按第5章有关规定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12.2.2  重力式挡墙的抗滑移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 (12.2.2-1) (12.2.2-2) (12.2.2-3) (12.2.2-4) (12.2.2-5) 式中: ——抗滑移稳定系数; G——挡墙每延米自重(kN/m); ——挡墙底面倾角(°); ——墙背与墙底水平投影的夹角(°); ——岩土与挡土墙底面的摩擦系数,宜由试验确定,也可按表12.2.2选用; Ea——墙背每延米荷载(kN/m); ——抗滑移稳定安全系数,按本规范表3.4.4确定。 表12.2.2            岩土体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 岩土类别 岩土体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 粘性土 可 塑 0.20~0.25 硬 塑 0.25~0.30 坚 硬 0.30~0.40 粉 土 0.25~0.35 中砂、粗砂、砾砂 0.35~0.40 碎石土 0.40~0.50 极软岩、软岩、较软岩 0.40~0.60 表面粗糙的坚硬岩、较硬岩 0.65~0.75       注:表中岩土类别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划分。 12.2.3  重力式挡墙的抗倾覆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 (12.2.3-1) (12.2.3-2) (12.2.3-3)    (12.2.3-4) (12.2.3-5) 式中: ——抗倾覆稳定系数;                ——挡墙中心到墙趾的水平距离(m); b——挡墙底面水平投影宽度(m); z——岩土压力作用点到墙踵的竖直距离(m); ——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按本规范表3.4.4确定。 12.2.4  重力式挡墙基底压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12.2.4) 式中:K——地基承载安全系数。 重力式挡墙结构强度和必要时进行的地基变形验算,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2.3  构造设计 12.3.1  重力式挡墙材料可使用浆砌块石、条石或素混凝土。块石、条石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U30,砂浆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7.5;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15。 12.3.2  重力式挡墙基底宜做成逆坡。对土质地基,基底逆坡坡度不宜大于0.1:1;对岩质地基,基底逆坡坡度不宜大于0.2:1。 12.3.3  挡墙地基表面纵坡大于5%时,应将基底设计为台阶式,其最下一级台阶底宽不宜小于1.0m。 12.3.4  块石或条石挡墙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400mm,素混凝土挡墙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300mm。 12.3.5  重力式挡墙的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地基稳定性、水流冲刷情况及岩石风化程度等因素确定。土质地基中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岩质地基中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25m。基础埋置深度应从坡脚排水沟底算起。受水流冲刷时,埋深应从预计冲刷底面算起。 12.3.6  重力式挡墙的伸缩缝间距,对条石、块石挡墙应为20~25m,对混凝土挡墙应为10~15m。在挡墙高度突变处和与其他建(构)筑物连接处应设置伸缩缝。在土质地基性状变化处还应设置沉降缝,缝宽宜为20~30mm,缝中应填塞沥青麻筋或其它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深度不应小于150mm。
本文档为【边坡勘察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42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0KB
软件:Word
页数:7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9-02-17
浏览量: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