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城市书写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城市书写

举报
开通vip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城市书写【摘要】“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虽然小说都是以农村作为描写的场景,但许多小说还隐藏着对城市的文学想象,其中城市在不同阶级的人眼里幻化成充满矛盾的景象。本文以柳青的《创业史》为例,介绍小说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创业史》中的城市形象及其隐含的价值判断,探究其城市书写的意义。 【关键词】创业史;城市书写 1950至197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表面上看是在单纯地书写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改革和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但在其背后若隐若现地透露出些许城市讯息。“十七年”期间极少有作家创作真正的城市小说,取而代之的是书写城市工业发展...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城市书写
【摘要】“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虽然小说都是以农村作为描写的场景,但许多小说还隐藏着对城市的文学想象,其中城市在不同阶级的人眼里幻化成充满矛盾的景象。本文以柳青的《创业史》为例,介绍小说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创业史》中的城市形象及其隐含的价值判断,探究其城市书写的意义。 【关键词】创业史;城市书写 1950至197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表面上看是在单纯地书写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改革和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但在其背后若隐若现地透露出些许城市讯息。“十七年”期间极少有作家创作真正的城市小说,取而代之的是书写城市工业发展的“工业小说’,因此农村题材小说隐藏的某些观念便成了解读城市的绝佳路径。本文将以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为例,分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叙述。 一、社会文化背景 “十七年’’时期的新中国在进行着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为保证城市工业的发展及城市居民生活的稳定,195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防止农民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就地消化、户籍及粮油供给制度的城乡分离制度。城市居民仅凭拥有的城市户籍就能享受到许多“特权”,与之相比,农民则是另一等公民,城乡生活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在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的同时,却难以得到城市的资金、技术等支持,发展极其缓慢。悬殊的城乡差别极大地影响着农民,他们渴望着能够进入城市与城市居民一样过上相对“优越”的生活,农民对城市的想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假如说,国家经济政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的话,那么,文艺政策对作家创作而言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建国初一大批作家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下乡”了,即许多来自农村而生活在城市的作家以及本身就生活在城市的作家,如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秦兆阳等都纷纷深入基层或扎根农村,去体验生活,浓墨重彩大写特书农村和农民。尽管“十七年”城市小说创作明显减少,但描写国家工业化建设如同农村的新人、新事一样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一些作家重新回到农村,虽然身处乡村,却他们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建设,书写着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成为作家的重要使命;城市工业建设、先进工人形象等也成为小说的重要内容。 二、《创业史》中的城市形象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为重心,如何在这个农业大国迈开工业化建设的脚步,推进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呢?为此许多作家都在其农村小说中注入对城市生活的丰富想象。《创业史》让我们感悟到作家们正是通过文学想象的形式,勾勒出这些小说中独特的城市风貌以及城市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1、正面形象――城市天堂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3年进入了第一个五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时期,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创业史》中柳青的这段描述也充分展现了一个作家对国家工业化建设充满了豪情和期盼:一九五三年春天,是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个春天。大地解冻以后,有多少基本建设工地破工了呢?有多少铁路工程进入施工阶段了呢?有多少地质勘探队出发了呢?被外国资本和国民党政府无情地掠夺了多少年的国家啊,现在终于开始有计划的建设了!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工业建设为核心,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增强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最初的徐改霞对城市的印象还只是一片空白,她对城市的认知仅限于阅览室里的《人民画报》和同学口中的城市生活。后来在郭振山的影响之下,改霞才决定进城当工人。土改后,随着地主阶层的消灭,郭振山成为蛤蟆滩新的权 力体系中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帮助下,改霞才得以解除婚约,改霞“崇拜’他。他关注国家工业化建设,常常‘锬论大城市里国家工业化的问题’。他了解城里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更知道“工人比农民挣得多”,一直规劝徐改霞进城当工人。在郭振山的鼓动下,改霞内心也特别希望能够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改霞自问:‘你是不是情愿离开美丽的蛤蟆滩,到大城市里去参加国家工业化吗?她心里想去呀!对于她,一个土改中出现的知识分子,一个向往着社会主义幸福美景的青年团员,没有比参加工业化更理想的了。”这一段话反映出当时农村青年渴望进城的一种心态,而徐改霞仅仅是他们中的一个。 徐改霞来到县城准备投考国棉三厂时,渭原县城是这样的一幅景象: 县城南关,漉河左岸的渭原面粉厂,漉河右岸的渭原轧花厂,都用冒着黑煤烟的高烟囱和隆隆震耳的机器声,迎接这个来自终南山麓稻地草棚屋的乡村闺女。县城北关,陇海路的流河铁桥,用它宏伟的钢板混凝土结构,渭原车站的机车用它的汽笛声,迎接这个一心投身城市劳动的乡村闺女。 “十七年”小说中,工厂、烟囱、机器、汽车等事物成了这一时期城市的象征物,尽管在农村小说中并没有刻意去安排,但仍然能够寻觅到这些风景。用冒着黑煤烟的高烟囱、隆隆震耳的机器声以及机车的汽笛声这样简短的描写,写出了陇海线上渭原这个县城工业化建设的情景,这也正契合了徐改霞怀着对祖国工业化事业向往的心境。用“工厂”、“烟囱”、“机器声”、“汽笛声”来烘托了新中国开展的工业化建设的热潮。建国后,全国的各大城市在加快建设工业化的同时,都在兴建厂房、马路等基础设施: 一九五三年春天,西安市郊到处是新建筑的工地,被铁丝网或板篱笆圈了起来,竞赛红旗在工地上迎风飘扬。衰老的古都,在一九五三年的春天,要开始恢复青春。马路在加宽。同时兴建地下水道和铺混凝土路面。城里城外,拉钢筋、洋灰、木料、沙子和碎石的各种类型的车辆,堵塞了通濡桥的、通咸阳古渡的和通樊川的一切长安古道。 总结而言,《创业史》对城市的正面书写大致有四个方面:一、对城市面貌的描写:黄昏下的郭县车站、黄堡镇前街、西安市郊新建筑工地等等。二、对城市商品经济的描写:烟酒门市部、百货商店。三、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侧面描写:郭永茂写给改霞的信、郭振山谈论国家工业化问题、改霞进城当工人、工厂门前三千农村闺女应聘的热闹场面。四、改霞眼中的城市景观:改霞听到下堡小学大龄女生谈论城市人的吃喝住行、改霞对城市生活的想象等等。另外,改霞解除婚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自由的城市婚恋观。 2、负面形象――城市地狱 前面提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大多通过农民视角或者农民想象来建构城市的形象,确认自己的价值选择。在乡下人的眼中,一方面城市是物质丰裕的享乐空间,是人间天堂;另一方面又隐藏着严峻的阶级矛盾和冲突,如地狱一般可怕。由此,面对城市的诱惑,乡村群众的价值选择便显得极为重要。 《创业史》(第一部)中对农村乡镇粮食市场的描写: 看吧!黄堡桥头这约莫五十步长的粮食市场上,现在,到处在议价了……总之,照熙攘攘,市声冲天。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必要的?这里的一切活动都是欺编和罪恶啊!损人利己、损公利私的行为,在这里都被商业术语,改装成“高尚的”事业了。字里行间明显表现出对城市的恐惧和批判。城市成为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场所,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充满了“欺骗和罪恶”,会引起人的堕落和沉沦。对城市的批判已经转变为对城市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还包含着更为严峻的意识形态焦虑。小说将城市看作‘个人发家’的地方,一切行为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的商业活动都具有欺骗的罪恶本质,物欲横流的城市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城里人的品性也就沾染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恶习。郭世富来到城里卖粮,他以次充好欺骗粮客就是一个例子。正是这种对市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恐惧,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对城市的终极恐惧。对于国家意识形态来说,城市的资 本主义性质是急需被改良的对象;对于老实巴交的农民来说,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衍生的这些罪恶可能会严重威胁到他们承袭多年的传统乡村伦理。 城市还是农村?柳青的选择通过徐改霞的职业选择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在自己所爱慕的梁生宝和向往的城市生活之间,改霞最终选择了进城做工。虽然选择了城市,但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的矛盾心态所在。从改霞的性格变化和梁生宝对改霞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出作者隐含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改霞进城支援国家工业发展是被作者肯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城乡经济政策的导向,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极为根深蒂固的偏见:农民进城谋生就是不务正业。因此从梁生宝对改霞进城的反对中也能看出作者的某种反对: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高大全式”主人公形象,梁生宝对待城市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隐藏了作者的态度。 三、城市书写的意义 十七年农村小说内容和视闽在城市书写视角的透视下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尽管十七年农村小说中对城市书写的文本资源显得不太丰富,但也呈现出十七年时期城市的多个侧面。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在叙述中的艰难选择。 1、解读农村小说的新视角 十七年小说对城市的书写其实具有特殊意义。相对农村小说而言,十七年时期城市小说作品相对较少,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因此十七年农村小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括城市形象的文本资源,也成为观照城市的一个独特的视角,但是种视角是单一不全面的。在十七年农村小说文本中,就连普通农民也知道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城市便成了“工厂”的代名词,但不能否认的是,十七年农村小说的确从一个视角反映出建国后城市工业化的独特景致。 80年代以后对十七年农村小说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从城市书写这一视角来研究十七年农村小说,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突然打开了另一扇天窗,为农村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在城中,写乡土。这大概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传统。”那么,“在乡村,写城市”也应当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追求。 2、作家现代意识的凸显 十七年农村小说在宏大的意识形态叙事当中,作家们表现出普遍存在着对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自觉服从。然而,作家在服务政治的同时,也有自我内在的要求。城市的正面形象已经得到作者在相当程度上的肯定,这种肯定,在对商品经济的批判声中显得尤为珍贵。如《创业史》中,作者在反映农村历史面貌的同时,还常常将自己的笔触从广阔的农村大地伸向了城市的一角,字里行间并未流露出对徐改霞的批评之意。从这位农村姑娘的性格中多少能看出其个性化发展的现代意识和支持城市建设的正面形象。 柳青从城乡差异中关注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求,表现农民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对商品经济的萌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看到城市化进程的某些污点。当然,这种现代性意识虽然只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但它很好地传达出作家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归,更体现出作家的一种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和良知。城市书写的研究让我们重新感受到十七年农村小说在今天仍然具有它的价值和可读性。
本文档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城市书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9-02-17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