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紅卍字會訓文靜坐的意義及過程之探討

世界紅卍字會訓文靜坐的意義及過程之探討

举报
开通vip

世界紅卍字會訓文靜坐的意義及過程之探討靜坐的意義及過程之探討 嘉義道院 嘉光 前言 晚修嘉光於三十四歲時,入修求道,已有九年。三十八歲坐功火候至大周天之時,蒙  老祖恩賜派為嘉義道院坐院掌籍,深感惶恐,又覺責任重大。有覺於院中之經文多為文言文,深奧難懂。古代 丹經,牽附比喻,多借龍虎鉛汞坎離水火等名詞,隱而不發,要人悟之,再訪名師。讀之者,如入五里霧中,不知其言者何物?不知所云也。 早有一想法,願將自己於靜坐方面之體會,述之於文字,求教於諸先進同修。又礙於自覺才疏學淺,恐怕詞不達意,因此一直未付諸於行動。...

世界紅卍字會訓文靜坐的意義及過程之探討
靜坐的意義及過程之探討 嘉義道院 嘉光 前言 晚修嘉光於三十四歲時,入修求道,已有九年。三十八歲坐功火候至大周天之時,蒙  老祖恩賜派為嘉義道院坐院掌籍,深感惶恐,又覺責任重大。有覺於院中之經文多為文言文,深奧難懂。古代 丹經,牽附比喻,多借龍虎鉛汞坎離水火等名詞,隱而不發,要人悟之,再訪名師。讀之者,如入五里霧中,不知其言者何物?不知所云也。 早有一想法,願將自己於靜坐方面之體會,述之於文字,求教於諸先進同修。又礙於自覺才疏學淺,恐怕詞不達意,因此一直未付諸於行動。見院會日漸蕭條,心有戚戚焉。終於提起勇氣,願有機會發表於道慈會訊,與諸先進同修共同研究。 文中所述,盡量以白話,淺顯文字,達到通詞達意為主。文中內容,包含(一)為什麼要修道?(二)如何修道?(三)以人身八卦及太極圖說明,如何由後天返回先天,中間之變化及路徑。(四)靜坐之要領及變化?要領方面包含打坐時,眼耳鼻舌身意應有之觀念。如何繫心於一處之要訣,自稱為三分法。以及何謂鬆鬆拏拏之解說。變化方面,以晚修實功坐候之體悟,知無不言,分享於先進同修,以供參考。(五)特別發表三度功、六層候,內容包括打坐用功後,其功之層次分三度,火候之變化分六層。由水火未濟 至> 水火相濟 至>小周天(任督通)至> 大周天(三田合一),真陽之炁如何發動?且留的住,及大小周天如何交替。整個氣在體內行走之路徑及變化(內象),均有詳盡之說明,以補前文所述「人身八卦」部分之不足。以上簡明分述,還望先進同修不吝指導。盼望同修道功日進,道院道務蒸蒸日上。大家彼此共勉之。才不辜負 至聖先天老祖親傳上元先天靜坐法之苦心。願能更加廣為傳佈,發揚光大。期能自度度人,祈願  老祖之先天大道救度眾生於無量無邊。 為什麼要修道?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此中包含了哲理、科學與玄學。玄學者,人身欲知精神之究竟,則不可不講也。科學者,人身欲窮体質之究竟,則不可不講也。哲學者,人身欲明心靈之變化,則不可不講也。近紀年來,歐美之大科學家,成名之後,每進而研究靈學,以窮宇宙之究竟,此亦自然之趨勢,進化之公理也。論者謂科學昌明於十九世紀,靈學將昌明於二十世紀。 何謂道?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在先天,無名無始,惟囫圇一炁,其在後天,生人生物,包涵萬有。不有是道,則無所為天,無所為地,亦無所為人物也。夫天地未分,先有炁胞,萬系分焉。自炁化水,而成氣母,輪息之水,循環運復,化為二質,有有形物,有無形物,萬萬有有,皆從無物而來,生生息息,皆由先天以化,是故炁胞者,道之體也,氣運者,道之用也。 真經曰:「老人曰。天地本無物也。物物生生。始開於氣。水乃有母。山水沙木皆在人先。」真經曰:「老人曰。吾見兩儀未分之先。一片汪洋洪濛世界。人有從水而生生息息者。皆是一切動蠢之物。」所謂萬教同源,皆是此理。各人因緣關係,所入教門不同。最後所求之目標均相同,歸於先天源頭。生身之本源也。 吾道言 老祖居於「青玄宮」,吾之解說,青者為天,玄者黑,乃為地,居於天地之間。青玄宮就在天地之間。故吾言道,是無形無體無所不在,乃是大自然中一股無窮盡之力量。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果輪迴絲毫不爽,天體運行無絲毫之偏差。古人云:「道法自然,自然為道。」為了與世人親近,故擬人化,較易與人親近,為人類所接受。吾道尊稱師尊為 至聖先天老祖,耶教尊稱為 上帝,天主教尊稱為 天父,回教尊稱為 阿拉真主,一貫道尊稱為 明明高上帝,鑾堂尊稱為 玄玄上人,道教尊稱為 元始天王。道德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無極老祖、無極老母皆有人尊稱之。老祖為無之始,老母為有之始,所以可以說老祖即是老母,老母也是老祖。為天地人物之天生父母也。 了解前之所述,已知生從何來,乃道(老祖)先天一炁所化。在先天之時,含蘊無量數之炁靈,分水成性,此先天三寶炁、靈、性是也。進入後天為七情六慾所蔽,先天三寶盡失,悲哉! 試想在此娑婆世界,流浪在生死苦海之中,六道輪迴無了時。逢此盛會 老祖悲憫其所生化之眾生,大開門戶,由六萬年前,在石門所傳之本經正冊中抽出副冊,親傳太乙北極真經傳授上元先天靜坐法,直洩大道之泉源,指示返回先天之道路,救渡眾生於無量無邊。真經曰:「門戶洞闢。闢而即闔。祇此微妙光陰。世界永不變壞。亦祇有此吾道中諸子,修成靈圓之炁胞而已。」人身難得,大道難逢,今已逢。只此微妙光陰,大家應當好好把握今世之機緣,勿虛度此生,願此與同修共勉之。死從何去?一切都在自己所選擇。 如何修道? 修道必須性命雙修。所謂性為命之根,命為性之蒂,此即根深蒂固;修性歸於命蒂,鍊命返回性根。性命會合靈台之中,乃見綿綿不絕之機。自然根深蒂固,金丹成矣。古人云:「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是矣。」夫性為金丹之種籽。性者由心而造,原本無物,非實非虛。單言修性,亦是孤陰不生,肉身也不能保其永存也。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謂之獨坐孤修氣轉枯,良不虛矣。夫以性本虛也,無天地靈陽之實者,以配合之。好像人有五穀種籽,不將其放於糞土中,受天地、風雨之滋潤,日月之照臨,陰陽之變化,也就無法自生自長。所以人欲長生不老,以成百千億萬化身。必須將五穀種子種於地上,而後母生子,子生孫,生生不已,化化無窮也。故言性命雙修者,修養心性為種子。無此金丹種子,就無法鍊氣,即鍊命,成就道体也(炁為道之体)。 修性不修命,如同有形而無體。如何能謂金剛不壞之身?儒佛之教,大抵只言心性,到得空洞了靈,即以為成道矣。不知雖真性已歸根,但非吾人托生父母,成形之全部。將此空洞了靈金丹種子,傾下造化爐中。再加以煉功夫,異日必現千百萬法身。如不修命以實性,恐怕心性雖極圓明,要皆虛而無著,散而不斂,有氣之形,無氣之体,不能堅實也。須經由靜坐鍊得堅實。故真經曰:「命不知立。性圓形返。亦是偏修。」南華經中有說,昔日釋祖在菩提樹下靜坐,得仙人指點,而悟得真空妙有,成就法身也。古人不輕易將道示於人,有一原委,因一般世人心性尚未煉盡,恐怕惹得邪火焚身之患。世人都說道家重修命,此言則有所偏差。不先修心性,如何進一步修命呢?道家傳延中華文化之道統,由其經文字裡行間,不難找出為 老祖六萬年前石門傳經之點滴,也可說是所剩之餘脈。 老祖慈悲,再次降世,親傳太乙北極真經,直洩大道之泉源。真經乃萬經之祖,今能得聞,乃千世之福報,應當好好恭參,不要等到百歲年老,化火帶到未知之世界要再恭參,恐怕為時已晚,也無所作用。共勉之! 真經曰:「何者可成。何者可修。修從坐始。成亦從坐始。」坐者,就是鍊氣,鍊氣即是鍊命。真經曰:「欲修法必先鍊炁。鍊炁又必先善坐。帶樞合魄。而后真炁均返。」欲鍊氣者,真陽之氣欲發動,必須先修心性而入。心性不定,炁火無由而生,水火不能相濟,一生之坐,也是枯坐。 真經首錄說到「鍊形成氣。由實化虛。」八字,是為修人修程之要訣。鍊後天身形之假相,由後返先,成就靈圓炁胞也,即金丹矣。形何以鍊炁首在鍊坐。坐堅氣固,而後精結神凝。化形結孕,虛實之間,鍊無而有,有則恆存,存氣胞而已。老祖傳經之本旨,要吾修人成一氣祖。真經曰:「善用悟心。成其氣祖者。」是欲修人善用悟心,要修人先悟明生身之本原也。原來未生之前(先天),只是一團炁靈而已。由後天欲返回先天,不外求成其受氣之初之氣祖而已。即所謂氣一成胞,胞一天地者,即成其氣祖之實功也。 所謂炁解者,一放萬彌,萬收一歸。道由無而生一,一則炁也。恭參真經午集第一圖說,上元炁始三輪未分之圖,此圖初離炁母水分輪天三界不判之象。奧義云:「一圖之炁輪。象乎炁汽水。其中有精髓。其精即真水。故真水真火。皆在此中躲。躲藏無覓處。」此中之意乃說上元炁始之初,一炁渾然炁輪、汽輪、水輪,尚未判分。原本無輪可分,無圖可示,為了悟道之用,故以三輪強圖之,以示蘊藏於中之無形真有。此時其中已含有真水與真火二物,由於三界尚未判分,真水與真火皆已含蘊其中。此真水、真火開始相交合,先天氣機之發動,也是心水輪運之開端,乾元之始也。 恭參炁輪心始篇,指出炁輪為心之始也,此心乃為天心。此心在先天屬水,此水乃化水為火,化火生火之火,為炁火也。生化能量之原動力。有此炁火,此火不能生育萬物,必須水來孕育。故老祖曰:「一炁之火。火不能生。水孕之也。心水輪乃炁氣之樞紐,水火之關鍵耳。此心輪實為炁水兩輪之中心。則知炁輪非心輪而不顯,心輪非水輪而不彰。老祖曰:「經曰水輪。又曰心始。可以知道本囫圇。有心即始。心者。交感互現之中極。如畫十字交點。曰中。中即心也。故輪者以中相轉。是得水輪之妙。」不可小看此心水輪之輪字,要知有此輪運之力,日月之光,山川河海之流,天地人物之化生,皆由此輪運而成。輪何以運?炁解之也。是知炁解一輪,實為上乘,萬教修祖也。如太極圖中之S線。雖說是線,實在並非真有個實在的線存在,乃是輪所顯現的。此線統括陰陽,貫通水火,它本身不是陰也不是陽,也是陰也是陽。故曰陰陽水火關係此間,有此輪運之力,可知剖判之力,闔闢之機。天地萬有之息運,皆由此間蘊運而化生不已者也。此輪亦是先、後天之分界點。這又如何解釋呢?先天時,此輪運一轉,此心水輪則為真火、真水。乾坤陰陽交合,乾得坤之中爻而為離。坤得乾之中爻而為坎。二儀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五行內含其中,日月山川天地人物由此相繼而化生。真經炁輪心始篇曰:「自炁孕水。產而分離。母子相依。生息之間。乾元開始。陰陽闢闔。洞洞攸攸。物物分焉。」即解所言一放萬彌,也就是先天入後天。 再由人生一小天地說起,人受先天之氣,經由父精母血受氣而成形(後天之身形),要由後而返先,必須善坐鍊氣,至氣一成胞,成一氣祖,即修成靈圓炁胞也,以返先天極樂之境,不再輪迴生死苦海之中。真經曰:「度眾生者。眾生也。」值此下元告末之時,不及上、中元之人,氣厚而質阜,如不善坐,加倍努力,何以成道也? 真經曰:「坎為水精。離為火精。水中伏陽。故有滿象。水中伏陰。故有虛象。化水為火。化火生火。皆在坐悟。坐悟一切。易旨所備。均從吾胞系炁海中。一一得諸祖炁於心房之間。而後水輪天心。無萬眾障。無險惡劫疾。」修道之功用,在於化水為火,化火生火,此生火之火為真火(心中含性,真性也,元神也。)為炁原。後天人心一動,,乃為化火之火為燼火也。抽坎中之一陽(原來自於乾之中爻)填離中之一陰,而為乾。離中之一陰(原來自於坤之中爻)返回坎中之一陽而為坤,即抽坎填離,水火相濟。離坎水火相交合,而返乾坤,乾鼎坤爐,最後四合三升,鎮乾轉坤,陽成陰散,而返先天純陽之体。氣一成胞即靈圓炁胞也。即炁解所言萬收一歸,也就是由後天返回先天。 經由靜坐返回先天? 天地人物先天由道一炁所生化而來。經由靜坐可以鍊形成氣,鍊氣化形,結成炁丹而歸回先天本原也。簡易地說,即炁生氣返之理。鍊形成氣,此氣要由何處而生?真一之氣不生,一生之坐,也是無所大益也。以下就以鍊氣之過程變化及作用分述之。 (1)採氣:即氣發,首先最重要之要訣,就心水輪上下功夫。心者,天心也。水者,水精也。無此心水輪如何輪運而返先天?人之鍊丹,其實鍊心為要。要心地清淨,那太和一氣,自在於此,即不採而自採之。真經曰:「度不自度。度自吾心。」太乙金華宗旨中呂祖曰:「天心第一」其意甚深。一般世人以凡心住世,不知天心為何物也?念不自持,而生怒心,生恚心,起淫心,生貪念,種種妒嫉瞋恨,要無非後天凡火之起。此火一起,即有邪火焚身之患。修道必須去除後天之識見妄念,不再識神用事,一切放下,一絲不罣,萬緣不染。去凡心,找回天心,此道心為先天真火,真性也,即元神也。有此真火才能交合真水,無此真火,真氣無由而生。以心入氣,以神化氣,一切始終不外純任自然。恍惚杳冥之間,氣也就自然而生,藥則不採而自採。在實功上,又如何採之?此個虛無元氣,又謂真一之氣,又謂真一之精,又謂天然元氣,又謂清空一氣。不一而足,要無非無聲無臭、無思無慮之真。卻不在內、不在外,隱在色身之中。可嘆啊!道不遠人,人自遠之。心印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覺真子曰:「上藥者。非山石草木黃白水銀之類。乃人身自有之物也。不以賢而增。不以愚而減。」靜坐即是鍊命。鍊精、氣、神得於固,炁、靈、性(先天三寶)得於凝。訓文曰:「先天之返。必先鍊氣。氣能化。精自凝已。精凝而後神充。神即充已。性返初已。性之返也。靈自凝已。由靈充以化炁。則炁氣相合。水火濟矣。」 此採氣部分為靜坐鍊氣,最基本最為重要之部分。氣未能產生,以後之說也是無用。在此以最淺顯之文字,先由後天之氣與先天之炁說明之。 天地人物,由道一炁所化。人秉受父精母血,受氣而成形。所受之氣乃源自於先天之氣,即氣就是命。所以這條命,乃為天命。靜坐鍊氣必須先鍊此氣。此氣入後天之後,一呼一息為凡息,全是世間之濁氣,天天污染而不淨。乃心不靜,也是心之不淨。因此要鍊氣則必先鍊心,心鍊至乾淨,心思能正,不起妄念,心自清淨,氣也變清。有此清淨不穢之氣,先天之炁自然相投,炁氣才能發揮化合之功。故 老祖曰:「度眾生者。眾生也。」又曰:「度不自度。度自吾心。」此中真意,眾生必須自助,而後天助之。自助者,即由心修起,才能自度。再以真經說明此後天之氣之重要。真經曰:「物物生生。始開於氣。水乃有母。」又曰:「水子氣母。不有此氣則炁何由而孕水也。」天地人物之生成,都來自於氣化,氣凝結成水,故氣為水之母。由後天要返回先天,如果沒有此氣,先天之炁如何發揮炁功之力,炁氣化合來孕育水精呢?就後天三寶精、氣、神而論,以神化氣,神氣化合之精華為精也,即拏氣聚精,再鍊精化氣。有此水精,而蘊水輪。真炁孕育水輪在於採氣後,養氣之功。亥集云:「全真之用。首在養氣。氣其養。而水輪始由真氣而孕。然養氣之功。不外平默。不平不默。心神搖動。氣不定之故。不定則氣黜神走。氣又如何養之。」 真經曰:「不有此氣。真炁之火。曷以生火。真炁之水。曷以鑄丹。欲求此理。先觀氣解。炁解一明。真爐在握。」此段經意,是說世上萬物,都是氣解所變化而來。修道之人要明道之理,先要徹底領悟氣化原理。氣解之主要力量,來自於炁解。即炁功之力,不是後天之氣自己能解,乃是炁來解化氣,炁氣化合矣。所以有了此氣,真炁的火才能生火,真炁的水才能鑄丹矣。最後以實功上說明之。靜坐之後,入手興工之法,凝神調息。首先收斂心神,收視返聽,心神能定,元神則顯。元神者,真性也,真火也,良知也。有此真火,才能化合真水。真經曰:「一平則息。則外流不竭。內源愈旺。」心一平,則心平氣和,心平則心神能定,氣則清。一呼一息之間,呼而不令其粗,吸而不使之噪,久而久之,自無出入。元氣住於中宮(腹裏丹田),則凡息漸停,元息自顯,自然炁還元息。凡息為外呼吸,胎息為內呼吸,胎息為元息之子息也。試想,猶如胎兒在母腹之內,僅靠腹部臍帶與母相連,即行內呼吸也。 凝神調息之要點再分述如下: 神不凝則散。散則遊思妄想迭出。安能團聚一區。以為煉丹之主帥。惟能凝則一。一則虛。我心之虛。即本來天賦之性。外來太空之虛。即未生虛無之性。 息不調則放。放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膚。無非一團躁急之氣運行。欲其凝聚一團。而為我造命之本。能調則平。平則和。我身之和。即我生以後受天地之命。太和一炁。即未生以前。懸於天地之命。此即真性真命。 欲復命歸根。以臻神化之境。亦無他修。只是凝神令靜。調息令勻。勿忘勿助。不疾不徐。使心神氣息皆入於虛極靜篤而已矣。非虛而無實也。惟我之神即虛。則天地清和之炁自然相投。即此神息之虛。得感清空之虛之氣入來。此虛中所以有實也。 下手之初。必要先將此心放得活活潑潑。託諸於穆之天。遊於太虛之表。始能內伏一身之鉛汞。外盜天地之元陽。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調。只覺丹田一點神息。渾浩流轉。似有如無。我於此守之炤之。猶如貓之捕鼠。兔之逢鷹。一心顧諟。不許外遊。自然內感外應。覺天地之元氣。流行於一身內外。而無有休息也。此境界必須達到心坐之功候,十二時中無時不坐。 胎息顯者,氣息相依不離,天地之間先天之氣自然而入。由何處而入呢?由手心之勞宮穴(天之氣),及腳底湧泉穴(地之氣),天地之氣由此兩處相投而入。聽吾如此一說,你是否恍然大悟,為何靜坐之初,大家都能感知氣由手掌及腳底,慢慢而一上一下相交合,只是男女相交之內象有些差異,此即男女功之不同。任督通之後,均相同也。此部分,請參考三度功、六層候之處。 古人云:「道不遠人,人自遠道。」此話如何言之?上天賜人後天三寶精、氣、神,不因賢達之人而增加,不因愚笨而減少,眾生皆平等。此精、氣、神就在色身中(色身者,人之肉體),如此說之,不是道不遠人嗎?只要修心鍊性,心性能定,則身中之氣自清,清空太和之氣自然相投,此亦是道不遠人。為何身中之氣自清,即能炁氣相接呢?所謂「物以類聚」,試問濁氣如何能吸引先天真氣入吾之體內?譬如油與水永遠不能相混合,必分成兩層。其原理何在?在於油與水雖同為液體但不同質。故鍊氣會變化氣質,後天之氣質由濁變清,與先天之氣同質,如此才能氣化合矣。真炁在天地之間無量無邊,而仍不離於方寸。所謂卷之則退藏於密者,是其義矣。由此心思,絪縕者,仍是陰陽真氣,而主宰此真氣者,始是至真之元氣。謹記之,精、氣、神三寶就在色身中,先天真炁就在天地間,不曾離於方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真經曰:「一平則息。外流不竭。內源愈旺。」,道不遠人也。 世間人只知養形外之形,不知修真形。逢此下元之季,奇門異說眾多,世人都喜歡到地靈人傑,山明水秀之處,專行吐納之法。欲偷天地之精氣,盜日月之精華。不向色身中取精、氣、神三寶,不知先天真炁就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 老祖再次降世,直洩大道之精微。逢此盛會, 老祖大開門戶,人生難得,吾等修人能入 老祖之師門,直探大道之泉源,實為千世萬幸,勿入寶山空手而回之遺憾!願與先進同修,共勉之。 (2)聚氣:氣發之後,氣如不聚則易散。吾道之功,鎮乾轉坤者,要在能常常凝靜志息,而聚氣耳。靜何以凝?始平而終於默靜。能繫心於一處,心則能平,能心平氣和,久之靜自凝,氣則能聚。氣者,以心入氣,以心拏氣,氣則能不聚而聚也。不用絲毫之著力,重點在於繫心於一處,一處為何?實無所處,若有一處者,心已有執著而失去純任自然也。此階段應是同修坐功養候,不能有所進步之關鍵。總是覺得氣聚了又散,不能聚氣,進而至氣充,而通任督二脈。以下就以吾個人坐功之體會,自稱為三分法,提供先進同修參考。前述不能心放在一處,那就把心一分為三,分為三處不執著於一處。道家曰:「抱元守一」,簡言之,即是抱著一個地方,專心一致守著。守心于內外之間,即不內不外、不外不內。 三分法者:(1)眼視一分(收視)(2)聽氣息之往來一分(返聽)(3)感覺身體內之脈動一分。如此則如三足鼎立,再以真意主之(真意者,虛中之知覺也。),眼收視微光能見之處為外,聽氣息之往來及體內之脈動,由腳部至頭部上下為內。就守於此一個地方,如此則不執著於一處也。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一心怎能三用?那不是成為三心兩意嗎?這可能要看個人之體會了!要訣就在每一分只是依著,而不是靠著。靠著須用力,依著不用力則鬆。如手抓薄蛋,用力抓就破了,不用力就不會破,這就是依與靠之不同。三分法之妙用原理,如同一個杯子,裝滿三種東西,已滿了。其他東西也就無容身之地。人的心如同杯子,已裝滿三種東西(即三分法),其他雜念妄想便無機可趁,無隙可入。斷念、止念之要訣就在於此。至默定,則自然不守而守。從有為法自然而入無為法。功候至此,也就沒有所謂繫心於一處。 以三分法守之,抱元守一,抱著這個地方專心一致守著,氣自然能聚,使心能守而聚之,如同放大鏡之聚光原理。試想,拿張紙放在大太陽底下,用放大鏡照之。放大鏡如果左右不停的搖晃,如此光不能長時間聚在一點,此張紙永遠燒不起來。靜坐要能聚氣而至氣充,就是這個道理。心如同放大鏡,心神不定,左右搖動,不能集中精神火力,如何能夠氣聚而至充滿。許多人靜坐多年下來,總是感覺身體只是有點熱熱的(氣發之現象),一點進展也沒有,如此都是不得要領。如心神能定,守的住,體內會感覺越來越熱,氣則不斷產生。吾之比喻,點破訣竅,但願能對於有此困惑之同修,有些許之助益。一般人都沒有以嚴肅、認真的心,看待靜坐之事。此話如何說之?此關乎生死永生之關鍵,故靜坐是一件相當嚴肅之事。所以,必須以非常認真的心靜坐。可有同感! (3)氣充:果能凝靜志息,久之氣聚,而氣自充圓,氣充則靈充,靈充則無劫不化,故聚氣以培天地陰陽之根。鍊至氣充之候,乃至氣包有存,而後炁充二奧(陰陽二炁),是可知吾氣充,即是培天地之根。元氣充塞於體內,直達心府,元氣有力,修功至此,始可自虛尾穴,往後逆轉尾閭,平河車,上透泥丸,就此任督一通,小周天也。抽坎填離,心水輪運,始近道矣。 (4)氣固:真經曰:「固氣伏陽潛陰。是為水炁同化之源。」氣何以固?在於平默之功。氣莫能固者,即失固氣之功。則陽不能伏,陰 不潛。陰陽不能潛伏,非陽勝於陰,即陰勝於陽。互有所勝,氣即流於偏激,偏激之下,即不得其大中至正之道,而失其水 輪運之化機。則所謂炁輪者,又何自而凝定哉。 老祖訓文曰:「由坐而平。由平而定。由定而默。默定水生。又復乎其 固有水輪心始之象也。吾故曰。坐者求放心也。人心由平而定而默。即放心也。心放者。萬慮止。萬緣息。萬相滅。一息真 機。油然而生已。此生動。然動乃機發。機發即輪之轉。輪轉心開火降而水升。妙運之微。從茲而顯其功用已。」至氣固候 至,即氣包有存。此氣包乃為陰陽水火之太極丹也,最後住於中田,絳宮之內。坤爐中也。 (5)氣凝:真經曰:「欲修吾身。先明氣一。氣一得解。萬化聚善。一不識解。萬險中來。此乃經義一本一末。坐坐修修。功養功候二者最大門徑。」氣在後天分為陰陽,為二不是一。慧聖眉註:「氣者。已生之火。火生之水是已。」由此可知所謂氣一,即水火相濟之功,陽成陰散,化而合一。火來自?這個母体。即有了已生之火,又化成火生的水,水火就成一個了。也就是說, 在先天水火原為一體,均來自於炁。入後天而分陰陽,經由靜坐鍊氣,將陰陽二氣交合。坐功養候一到,即陽成陰散,合而 為一,即氣一,即得氣一成胞。坎離合化,乾坤陰陽隱藏起來,全身成了一大圓靈,金丹成矣。此階段已四合三升,大周天之候,待陰目開時,才真正修到純陽之体,金丹才成。 恭參腦髓輪天篇,本篇是在說明修炁鍊丹之要訣。老人曰:「前五千紀。腦海髓山。山川日月星辰雨露未分。腦髓合質。皆金也。」腦海髓山乃先天之故有。腦髓輪在先天也可以說是心水輪也,在後天人身有形質而論,心水輪就在任督一輪。陰陽水火就在其中。故真經曰:「身之督宰。是為腦使。衝輔任主。歸源於髓。」吾人自有識以來,受七情六慾,根塵相緣,流為機變之巧。不知固腦堅髓之功,妄念萌蘗,頭力漸弱,疾病痛苦煩惱種種相應而生。不修者,死後形質皆成朽灰。欲明腦髓之功,須從人胎悟到底。真經曰:「人生之初。胎胚于氣海之中。一成形時。先見其首。肢體經臟。漸次滿分。頭大于體。平坐氣海。陰霾毒霧。無點纖之浸盈。無絲毫之思念。」此段之經意,乃說人在母腹中初成胎之時,胎胚於氣海之中,順炁而轉。這時沒有後天人心的惡念浸盈,沒有壞的思想。可知我輩修人,欲鍊坐功,而至結聖胎,亦效法人之初生。如小兒平坐氣海,無識無知,順炁而輪,並非別有所謂妙訣也。太上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悉滅。」此心者,乃為腦海之心思也。佛家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奉勸世人一心向善,不再濫用心思,天天與人用心計較,殘害如金似玉之腦髓。好好靜下心來打坐,求其放心,且要寬心。日日不斷精進,運動真一之氣,打通人身之心水輪,即腦髓輪。任督一通,離坎相交為乾坤,再鎮乾轉坤。腦髓孕天,孕育一個清明靜朗,人人心中之逍遙自在天。豈不快哉! 人身八卦解說,如何由後天返回先天? 宇宙乃由無而有,無極而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此產生了現有之世界(可參考真經午集之圖說)。天地日、月、星辰之運行,無不遵循其軌道行走,無絲毫之偏差。天為一大天地,人身為一小天地。人既然由先天而來,欲要返回先天,必由人身中之一小天地,返回先天。 老祖慈悲,創立道院傳授上元先天靜坐法,用意即在此。以下為晚修就以人身一小天地,人身八卦之論點,分享於先進同修。 真經曰:「人生之初。胎胚于氣海之中。一成形時。先見其首。肢體經臟。漸次滿分。頭大于體。平坐氣海。」由於現代醫學之發達,照超音波,即可觀察到人類在母親之子宮內成長,到了稍具人形時,首先見到的是頭部(為乾首),然後再長出軀幹、四肢,經脈臟腑等。人生之初,秉父母之元氣,而結一顆明珠,名曰「無極」。得父母之精血,名曰「太極」。從無極以生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周身百體,由一本而散為萬殊,生凡之道也。又從萬殊復歸六十四卦,又從六十四卦,總歸十六官。由十六官總歸八卦,總歸四象,由四象總歸兩儀。由兩儀而歸太極、無極。由萬殊復歸一本,生聖之道也。 真經曰:「所謂解者,一放萬彌,萬收一歸。」大道金丹曰:「虛無生一。即無極生太極。一生二產陰陽。曰兩儀。二生三。精氣神三生萬物。四大(地水火風)、五行(金木水火土)。皆從此出。此順行之道也。」 八卦之相生變化如下所示: 乾(?)→ 坤中之中爻陰,交乾中之中爻陽變乾為 → 離(?)→ 坤(?)→ 乾中之中爻陽,交坤中之中爻陰變坤為 → 坎(?)→ 離(?) 震(?):坎之上爻陰,交離中之上爻陽,變離為震。 艮(?):坎之下爻陰,交離中之下爻陽,變離為艮。 兌(?):離之下爻陽,交離中之下爻陰,變坎為兌。 -------------------------------------------------------------------------------- 坎(?) 巽(?):離之上爻陽,交坎中之上爻陰,變坎為巽。 乾、坤為兩儀,相交生離坎,是謂四象。乾、坤、離、坎相交生震、兌、艮、巽是謂八卦。如化學變化:H2O氧化為2H+O;2H+O還原為H2O 。 如何抽換爻象以後天而返回先天矣? 列舉以下八卦相交合之變化: ?將坎(?)中一陽,返回離卦(?)中爻,變離為乾(?)。 ?將離(?)中一陰,返回坎卦(?)中爻,變離為坤(?)。 ?將震(?)上一陰,返回兌卦(?)初爻,變兌為坎(?)。 ?將兌(?)下一陽,返回震卦(?)上爻,變震為離(?)。 ?將乾(?)上中二陽,返回坤卦(?),上中二爻,變坤為巽(?)。 ?將坤(?)中下二陰,返回乾卦(?),中下二爻,變乾為艮(?)。 ?將艮(?)上陽二陰,返回巽卦(?),上下二爻,變巽為兌(?)。 ?將巽(?)上陽下陰,返回艮卦(?),上下二爻,變艮為震(?)。 ?將震(?)之上二陰,去交巽(?)之中上二陽,變巽為坤(?)。 ?將巽(?)之上爻陽、下爻陰來交震(?)之上爻陰、下爻陽,變震為艮(?)。 ?將艮(?)之上爻陽、下爻陰來交兌(?)之上爻陰、下爻陽,變兌為巽(?)。 ?將兌(?)上中二陽,來交艮(?)之中下二陰,變艮為乾(?)。 人身八卦之分佈位置:(此為晚修嘉光參悟,提出共同研究。) ?乾為首,位於頭部(上田)。 ?坤為腹,位於腹部(中田)。 -------------------------------------------------------------------------------- ?離卦,位於胸部(中為任脈 ( ) 爻,兩衝輔任而下為(?)爻,合而為離卦(?)之象。) ?坎卦,位於下腹部(下田)。以卦象解釋此坎(?)中之一陽,就是黑潭之內,一點真陽之處。所以在下田煉精化氣,氣固精結,真意在此。 ?兌(?)、巽(?)為雙手。 ?震(?)、艮(?)為雙足。 周易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大腿)。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在此提出,以供參考之。 人之出生,乃由胚胎 → 頭部(乾首)先發育,再次是身體、軀幹(坤腹、離、坎)→ 再生四肢(兌、巽、艮、震)。試想,這不正是人身八卦一小天地嗎?那麼經由靜坐是如何由後天返回先天?且聽晚修說清楚、道明白。 震巽相交而為乾(兩手之氣,相交在頭部而為乾)。兌艮相交而為坤(兩腳之氣,相交在腹部而為坤)。震兌上下相交為離、坎。先找回震、巽、兌、艮,才能還原乾、坤、離、坎。之後才有抽坎填離(抽坎中之一陽、填離中之一陰),而為乾坤。最後鎮乾轉坤,至純陽之體,修成大明圓鏡,靈圓炁胞也。如此說明,恐怕還不是很清楚表達,容後再以太極圖及其他方面,做進一步之探討。 有的教人一開始觀想下田之處,晚修認為靜坐初期並非如此。大家回憶一下,打坐時,由何處先有感覺,是不是手指及腳尖?,這就對了感覺氣慢慢往上,這就對了!由於人哇哇落地之後,受了世間之七情六慾所遮蔽,七經八脈,人身八卦,各爻已不相通。當然,欲找回失去之先天,唯有遵循來時的道路走回去。所以 至聖先天老祖慈悲,不忍天下蒼生,在此娑婆世間受難,因果輪迴永不休止。因此傳授上元先天靜坐法,教我們找回失去的自我,回到永不輪迴之先天真我。 天地日月星辰之運行,有其軌道。人身之小天地,氣之運行,只要純任自然,不要加上人為之意識引導,自然會循其軌道走回原先之路,絲毫不爽。譬如說,從嘉義道院走中山路,只要直走便可到達嘉義火車站。如果不按照此路徑,執意往偏路(小路)行去,結果繞了一大圈,仍是走回中山路,白走許多冤枉路,浪費更多時間。天生無為法,真陽之氣發動後,謹記 老祖之教導,純任自然,自自然然就是最佳之捷徑。在此僅簡單說明,參考三度功六層候部份,詳細解說其路徑及變化。 第一階段 手、腳先有感覺,雙手之氣延手指,由後腦勺而上,至顏面而下披。雙腳之氣,逆流而上。此時為震、巽、兌、艮四卦相交,男功、女功各不同(請參閱真經塑走關性與梳堅定合篇)。此時是水火相交、安爐立鼎之初。 第二階段 震、巽、兌、艮四卦相交,產生乾、坤、離、坎四卦。當氣源充滿之後,上逆尾閭,而上河車之道(督道)。任脈為陰脈之總綱,督脈為陽氣之總匯。河車通為小周天,陰陽二氣交合結成聖胎。下田煉精化氣,等到陰陽二氣達到平衡各半,就在中田化形結孕。下田之氣要上中田,就是必須經由河車之路而至。經坐輯要中提到,總壇守洲仙王陽明註曰:「人坐到有知覺時,真炁無不動者,真炁不動、任督不通,而築基之功,罔有所成。-----然真炁過尾閭之第一次,有如針刺者,而極痛疼。是人也,為受大戒,一切孽障俱免。若無此疼痛景象,則到處小心,時時留神,恐被魔惑所幻也。各各記之。最要者,在於心空耳。」 -------------------------------------------------------------------------------- 晚修入道院求修後,開始靜坐,到第四十二天任督通,就是如此之內象。有如針刺,但不必害怕,還可以忍受。感覺像噴水池之泉湧,越噴越高,而至元頂。此後督道之氣流動,即可感之。火候日進,在中田結了太極丹,腹中如有一氣球,伸縮自如,有無就在一念之間。此階段陰陽二氣在腹部嗡嗡作響,可以聽到如打雷之雷聲。太上老君日用妙經曰:「-----身是氣之宅。心為神之舍。意行則神行。意住則神住。神住則氣聚。五行真氣。結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行住坐臥。常覺身體如風之行。腹內如雷之鳴。沖和氣透。醍醐灌頂。自飲刀圭。耳聽仙音。無絃之曲。不撫而自聲。不鼓而自鳴。神氣相結。如男子懷胎。-----」 抽坎填離之內象,如下敘述: -------------------------------------------------------------------------------- -------------------------------------------------------------------------------- 胸前、離之卦象,中為任脈( )爻,兩衝輔任而下為( ? )爻,合而為離卦(?)。背部,除了督脈(─)爻之外,在兩腎位置,從氣海有兩股氣上衝。乃為( )爻為坎水上升,與督脈合之為坎卦(?)。如此循環交替。此為晚修實功之體悟,提出供先進同修參考。悟真篇云:「三家(精、氣、神)相見結嬰兒。嬰兒太乙含精氣。十月胎完入聖基。」 第三階段 經過十月胎完,中田之氣丹,上逆上田,此為大周天。四合三升(四陰卦、四陽卦合而為一;三升為三田合一)之時,氣已由小周天之熾熱而變溫。而且真氣之流動,不像小周天時的剛強之氣。試想,大天地由無而有之過程中,就像科學之說的宇宙大爆炸,應該是在陰陽二氣相交最激烈之時。之後,塵埃落定有了現世界。此階段因真氣上聚上田泥丸宮,初期頭部紅通通。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高血壓發作。以上之過程,可參研 呂祖之先後合天之經文。先天之靜 → 先天之動 → 後天之動 → 後天之靜。靜坐之過程就是逆回先天,由坐中後天之靜 → 後天之動 → 先天之動 → 先天之靜 。 天有四時,人身小天地中,氣之變化,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相信同修都會遇到以下現象,有時感覺氣很小、又有時氣很飽足。而且它是有秩序的循環不已。以我個人之經驗,七天為一季。七天內又有春、夏、秋、冬四季。當大循環與小循環重疊之時,連白天工作時,都能感覺氣在體內澎湃流轉不止。此現象小周天時,陰陽二氣相交最劇烈,感覺最為明顯。以大循環來說,從氣發之初,水火未濟,即春生之時。小周天即夏之時,大周天之初為秋之時。漸漸氣由熱變溫,而至冬之時。 春之時,氣之感覺如沐春風。夏之時,氣之感覺最強,連白天也是汗流浹背。秋之時,氣感覺綿綿,秋高氣爽。冬之時,如冬藏,好像氣沒了。冬之時最易使人疑惑,而產生惰性,以為退步了,而間斷靜坐。相信許多人都有此經驗,特別提出,與諸位先進同修共勉之。最後以太極圖,作另一種之解說。 下田 (皇極): 黑潭之中,一點真陽(元精)不滅,此真陽如何發動?讓它如細胞分裂一般之擴散。要訣就是:心使之平,心平氣和,腦海 煉精化氣 心思平和。只要如此上靜(陰),則下動(陽)。如果腦海之心思激盪不停,如平常一般情況,上動(陽),則下靜(陰)。試想下靜屬陰,真陽不動,如何有進一步之功候?那不是坐一輩子之枯禪嗎? 中田 (太極): 真陽發動之後,日日不斷精進。真氣一天比一天充滿,即過尾閭,而任督通矣。待陰陽二氣平衡,就在中田結丹(太極丹)。 煉氣化神 上田 (無極): 陽氣多於陰氣時,即逆流而上至上丹田(泥丸宮),最後階段只剩陽中之一點真陰,未能突破。真陰就在玄關、陰目處。所以 煉神還虛 老祖曰:「陰目開。而陽體回。」陰目開後即是 純陽,為純陽丹,就是金丹。靈圓?胞成矣! 皇極界、太極界、無極界,稱為三界內。古人云:修道要跳出三界內。出三界也。但都不知無極界仍屬三界內。最後 再煉神還虛 、煉虛合道 → 如 ,此界漸漸虛化,就是無。此框,中心空無,框就是極界。當煉神還虛,此框虛化,最後就剩下空無。這才是跳出三界外,無無極也。大家一定心想,無極界還在三界內,不是還要再輪迴嗎?那可不是如此!如修至無極 界,便能圓通自如,已無陰、純陽也。而不是像太極,處在陰、陽變化輪迴之中。 靜坐之要領及變化? (一)眼:垂簾、收視。凝其神。「神」者,秉天地之性,為元神;受父母之性,為「識神」。而元神,無識無知,能主造化。識神最顯最靈, 能應變無停。元神從受胎以得其生,十月胎足,瓜熟蒂落,一箇觔斗下地,哇的一聲,而元神從無極奔下肉團頑心,而這識神,趁此吸氣。隨吸而進,以為授胎與元神。合而為一,同居於心。從此以心為主。而元神失位,識神當權。七情六慾,晝夜耗散,而元神耗散以盡。地水火風,四大分馳,其身嗚呼哀哉!元神乃真性也(虛中自性),真火也。 (二)耳:返聽。聽氣息之往來。使心不外馳。 (三)鼻:太乙金華宗旨中,呂祖曰:「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於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忽下也。」此皆認指而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為眼之準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大開眼。則視遠。而不見鼻矣。太閉眼則眼合。亦不見鼻矣。大開失之外走。易於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於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準。只是垂簾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勞你注射與不注射。看鼻端。只是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便放下。如泥水匠用線一般。彼自起手一掛。便一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線看好。調息者。乃不調而調。純任自然。心鬆之。則自然不調而調(心平即可)。 真經曰:「一平則息,外流不竭,內源愈旺。」後天凡息持平。則先天元氣始克發現。蓋元氣則為母氣也。胎氣者。子氣也。雖二而實為一。無先天元氣。則後天胎息無以生。若無後天胎息。則先天元氣無由寄。 (四)舌:抵上?,固氣也。為任督陰陽二脈之鵲橋。 (五)身:照先天坐法。取自然之意。如胎兒平坐氣海。絕非盤腿。正身端坐即是。自首至足。均要端坐平穩。尤宜注意者。頭不可仰。亦 不可俯。腰不可曲。亦不可挺。兩手心置兩膝上。取心腎相交。舌輕抵上?。(此段取自坐則說明) (六)意:繫心於一處,道家曰:「抱元守一」。此處關係著守竅要領。守心于內外之間。即不內不外、不外不內。 以下是我個人靜坐之心得,自稱為三分法,敘述如下: 1、眼視一分 2、聽氣息往來一分 3、感覺身體脈動一分 如此不執著於一處,便可繫心於此處,內外之間。配合著鬆鬆拏拏(拿)即可。三分法如得到要領,雜念妄想,便無機可趁,無隙可入。斷念、止念在於此。 何謂鬆鬆拏拏?(以下敘述為本人於靜坐中之體悟) 鬆:身之鬆,身體肌肉放鬆,此可由腦神經、意識所控制。心之鬆,如果要進入更深一層的鬆,非由治心不可。心要不急不燥,心如止水。故 老祖訓示,有去除四戒「矜、躁、偏、急」之指示,用心就在此。 拏:拏者,拏心也。即繫心於一處。所謂拏氣聚精,氣如何拏得住?要領就在用心去拏。能繫心於一處,此乃是真陽發動之要訣。氣由此產生,身體發熱,氣產生後再鬆氣以會脈。不鬆,氣則不穿。就不能「鬆拏穿素」,打通經脈。 鬆拏工夫分三度: (一)鬆鬆拏拏。(初步功夫) (二)鬆而不懈、拏而不走。(有為法、非善法) (三)不鬆、不拏。(無為法,才是真鬆拏) 何謂斷念、止念? 試想,心不能平(此心乃是腦部之心思)即為動(陽)。那麼下丹田則靜(陰)。如此真陽之氣如何發動?所以必須顛倒陰陽,上靜則下動。這正是真陽之氣發動之要訣。平時不管行住坐臥,心使之平,此乃心坐。不坐而坐。坐時空其惑、潛其色,自能斷念。不怕念起,只怕念不斷。覺而斷之。例如:入坐後,心思雜念四起,第一個念頭未完,二、三、四接踵而來。覺而後立斷。如下之法: 第一個念頭:東家如何……………十五個字。 第二個念頭:西家如何……………十個字。 第三個念頭:南家如何……………八個字。 第四個念頭:北家如何……………五個字。 最後3個字、1個字、0個字,入默靜。 斷念於未起之時,就是止念。要止念之要領,就在三分法之妙用。晚修嘉光言:「念起不拏,鬆之自斷。」此為絕招哦!大家試試看囉!如果有更佳的絕招,可記得要告訴我,在此先謝了! 靜坐功候之探討: 奧義云:「三度工夫得。候至有六層。化形結孕時。生白定游行。」 奧義云:「其中工夫論。三度而已矣。至於六層則當循序始。初度曰平也。次氣平聲定。再次曰默靜。至化形結孕。共成六數時。」 何謂三度功?(以下為晚修嘉光之體悟,僅供參考) (1)平:即心平氣和。此度之功,不為外來之聲所擾,內念也不擾。(念還是有的) (2)氣平聲定:此度之功,功力更上一層。外來之聲,聲自為聲,吾自為吾。外音不擾,內音不起。此時已有繫心一處之功。外音就定住 了。聲音與吾之間,如同有個屏障遮蔽了。 (3)默靜:默者,無念也。無念的靜,已求放心。默轉妙靈已入化境。 何謂六層候?(以下為晚修嘉光之體悟,僅供參考) (一)水火相濟:又稱為「安爐立鼎」。 心印經曰: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煉形成氣,識神隱、元神則顯。 要訣: 元神也,就是真性、良知良能,真火也。此真火,乃化水為火,化火生火,炁火也。 老祖曰:「道之本源。乃先天混元之一炁而已。後世修道之人,不明真陽之旨。或枯坐,或寂守。盤膝坐,非出自然。必於先天之炁,細心體會。一靜也,止不知其所止。一動也,來不知其所來。渺渺茫茫。無端倪之可尋,無聲色之可見。必靜以養其神,平以持其志。於不知不覺之中,而真陽一點,自現其真象矣。」晚修嘉光言:「以心拏氣使氣不走失,運用三分法,繫心此處。身體如同氣囊,氣自然發動,聚而不散。」 訓文曰:「古今傳藥,不傳火之秘訣。念不可起,起則火發(後天火氣)。繫心一處,意不可散,散則火冷(炁火)。」 變化: 真經曰:「人生之初,胚胎於氣海之中,一旦成形時,先見其首。肢體經臟,漸次滿分,頭大於體,平坐氣海。陰霾毒物,無點纖之浸盈,無絲毫之思念。」由手腳之末端,先有知覺,即上、下相交。人身八卦,生時先見其首(乾首坤腹),手腳發育最慢。落入後天七經八脈均不能暢通無阻,故由八脈之末端開始打通。手尖、腳底先有知覺,慢慢運行上下相交。男子交合於坎宮,女子交合於離位。 男女初步工夫不同耳:古人云:男:初步煉氣在坎宮下手。煉氣是煉坎(?)中一陽。男不知真汞,是有陽無陰。故男修首降白虎(化精,即下丹田,氣穴之處。)為男主氣。 女:女修初步煉形,則從離位(兩乳之間,近心房處)興功。煉形是煉離(?)中一陰。女不識真鉛,是有陰無陽。故女修先斬赤 龍,為女主血。末後功夫,男女皆同。 真經巳集曰:「分而後合者。乾守坤轉。而分此塑輪為乾陰後轉之功。即由前陽下垂兩衝而下。復會尾?。聚於督川之流。而后逆入建瓴之腦海。此男功也。」「合而復分者。由後坤而上承順氣。接輸兩蹻。以達上田中絳之外。充結兩衝。回任於舌之端。此女功也。」男子因陽氣較旺,由手部上升之氣,經由後腦勺直上頭頂(前陽),再下臉部,經任脈及兩衝脈而至下丹田坎宮之位,與腳部之氣相交合,待至氣充滿之後,下行復會尾?。平河車,逆入上丹田,如此乾守坤轉,分而後合也。何謂分而後合?先分兩衝而下,聚於督川之流也。女子主血,由後坤(離位也,離之中爻來自坤,故稱之。)而上承順氣,接輸兩蹻。蹻者,腳也。女子主陰,由腳部之氣,以達上田中絳之外,逆上臉部與手部之氣,在頭頂上田交合,此為先合而復分者也,待至真氣充滿,任督一通之後,男女之功就相同了。 (二)任督相通:即小周天。此時一般稱之出幽入明,謂之自明。 真經曰:「會脈通於黑?,黑?一通,自能收明出冥。不昏不沉,不塞一滯,所以二度功成。三度必經之途也。」先天「乾坤定位」,十月胎足。因啼一聲,先天氣收,後天氣接,前失中爻之陽而成離。所以離中虛,無也。名曰汞。坤得乾宮之陽而成坎,所以坎中滿,有也。名曰鉛。因此後天要返回先天,必須「抽坎填離」,又稱鉛汞相頭,龍虎合抱。 ?(乾)?(坤)先天 →轉變為 ?(離)?(坎)後天。 ?(離)?(坎)後天 →返回為 ?(乾)?(坤)先天。 抽坎中之一陽,填離之一陰,變乾坤,一陰一陽謂之道。任脈為陰脈之總綱,督脈為全身陽脈之總匯。經由兩脈相通,上下前後皆相通。此時為「七輪八轉」之開端,近道矣!此時帶脈尚未全開通。 變化: 督道一般稱河車之路。通督道又稱平河車(即前後相交)。初通之時,氣從尾閭衝出,有痛亦有不痛者,有感覺亦有不感覺者。以晚修嘉光之體驗,像衝天炮似的,三秒鐘七經流轉一圈。督道兩旁有兩道由氣海而上,為坎水上升之內象(可參人身八卦之說明)。火候至此,不能不知何謂七經八脈?因任督通,氣所走之路線是遵循七經之路徑。以下說明之。 何謂七經八脈? 七經:任脈、督脈、兩衝脈、陽蹻、陰蹻、陽維、陰維。 八脈:七經加上帶脈。 以下為任督通後,七經輪轉七匯之路徑,為晚修嘉光實功過程,簡明途述如下,以供先進同修參考。 任脈(舌尖)>經重樓(兩衝俯任脈而下)>至中極 > 分行至陽蹻(前三腳趾 )> 接陰蹻而上(後兩腳趾 )> 于會陰交合 > 接督道尾閭(?)> 而上天柱後 >分行陰維(後兩手指 )>接陽維(前三手指 )> 交合於風府 > 過元頂> 至上? > 經鵲橋與任脈相交(舌尖抵著上? )。【註】:以任督為界,左邊之氣大於右邊。是否就是男左女右之意。 -------------------------------------------------------------------------------- 真經曰:「耳中之聲。自黑潭而朝絳宮者。在體有聲而無聲。出體無聲而有聲。七輪八轉。炁聚聲成。是為聲空。」 奧義云:「耳所聞聲多。多至若干種。」可聽見息啄聲,似同靜到極點,大地的聲響,尖尖的像蟲的叫聲,感覺較遠。初聞之時,還以為是大地蟲叫聲,為第一種聲。在後腦勺像火爐之聲,難怪古人有安爐立頂之詞,是為第二種聲。此為炁聚成聲(由督道而來)。 三田合一時,上田嗡嗡作響,此時由督道而來之聲,如火爐之聲已漸消失,則為第三種聲。(此為嘉光靜坐過程之體驗) (三)化形結孕:經由任督相通七經旋轉,帶脈也漸通暢(左右皆通),七匯八回、旋如也、盤如也。如圖示 【註】帶脈:以晚修嘉光之體驗,以肚臍為中心,約為十公分寬,環繞在腰部。像細網一般,綿綿之氣環轉腰際一圈。 心印經曰:「綿綿不絕。固蒂深根。」覺真子曰:「綿綿者。常也。不絕者。真息相聚。常往來而無間斷也。此乃是三關已開(此時穴道會痛)。九竅通達。百脈朝宗。週運無停。藥不採而自生。法不舉而自舉。神不交而自交。火候純熟。無有間斷。纔有綿綿不絕。虎嘯龍吟之象。」 變化: 經由督道,將在下丹田練精化氣,所產生之氣自黑潭而朝絳宮,下注入中丹田(黃庭宮),結成聖胎。此即氣胞有存也。悟真篇云:「三家(精、氣、神)相見結嬰兒。嬰兒太乙含精氣。十月胎完入聖基。此嬰兒奼女乃五氣攢族而成之。可說是陰陽丹、八卦丹、太極丹、氣團丹。在此再煉氣化神即可。」 所謂海潮結丹,乃是陰陽二氣達到各半平衡,凝結成丹之自然現象。 (四)五氣上朝: 變化:五臟六腑之氣,形成八卦,交於百會穴。經由心水輪(任督一輪)貫入玄關之竅(陰目)。將氣帶入上丹田(泥丸宮),神居之處。形 成大、小周天在此相交合之內象。真經之尖披離合,即大小周天相交之分。尖在後,披在前,尖披離則為小周天。尖披合則為大周天 三田合一之象。 真經曰:「乾元開始。陰陽闢闔。」所謂乾離坤合,即是乾離為一放萬彌,坤合為萬收一歸。坤合之後,只剩乾,此正是純陽炁一成胞。也可以如此解說,中田為坤腹,由此時五氣上朝,乾首守之(不動),坤逆上交合乾,即鎮乾轉坤,乾守坤合也。 (五)三花(華)聚頂: 此階段心水輪不再轉,形成四合三升之象。四合者,四陰卦四陽卦相合。三升者,三田合一,下田、中田之氣均逆流而上,聚集於上田。頭頂現出三輪,再合而為一,此為大周天。 此時,亦是七通之時,七徑通一,七竅同時並用。而無偏著於一之弊。真炁充滿元頂(頭部,此時氣已變溫)。 真經曰:「所謂尖者。尖吾氣也。尖吾體也。氣尖而後七通。七通而後陰目開。陰目開而後陽體回。陽體回而後真炁上披天目。」 眉註定疑云:「七通初度工夫也。惟至陰目開時。則初度又進一度。陰目何在?見虛白而一練下垂氣海。即是陰目開處。人能虛心內含。不滯於一方。即得七通。」 何謂三花聚頂? 神空於下焦(下丹田),則精中現鉛花,古稱謂鉛花開(人花開)。 神空於中焦(中丹田),則氣中現銀花,古稱謂銀花開(地花開)。 神空於上焦(上丹田),則神中現金花,古稱謂金花開(天花開)。 (六)五氣朝元(成就靈圓炁胞、炁一成胞): 空於喜,則魂定。魂定,而東方青帝之氣朝元。 空於怒,則魄定。魄定,而西方白帝之氣朝元。 空於哀,則神定。神定,而南方赤帝之氣朝元。 空於樂,則精定。精定,而北方黑帝之氣朝元。 空於慾,則意定。意定,而中央黃帝之氣朝元。 故曰「五氣朝元」。 正經註云:「胞為Ο形(橢圓形 ),炁胞即真炁虛凝成Ο形之体。」 何謂功候至此可以定游、飛昇? 按未集經髓卷三第四節云:「任督既通。大丹可養。養丹於轉。即云定游。游而後定。定後亦游。定與游相運相止。然後大周天之轉。則離飛升之期不遠已。」 達摩佛曰:「終步之坐。即定游也。則吾身之?氣。可與天地以外之?氣相接。則至清者必無所阻。而遨遊於三千大千世界已。」 靜坐身體的反應: (一)熱:氣源發動,第一個現象便是發熱。 (二)癢:氣在皮膚上流動,好像有螞蟻在走動(靜坐初期),這是氣運行現象。 (三)酸痛:鬆氣以會脈,因七經八脈阻塞不通,打通初期之現象。有病氣或曾經受傷的部位特別敏感。氣通暢後就不痛了。 (四)脹、麻:此為精氣充滿、彀之現象,乃盈滿之意。 (五)刺:真?尖焉。 六層候之簡易說明: 水火相濟 下丹田(氣穴),煉精化氣,鉛花(人花) 皇極 -------------------------------------------------------------------------------- -------------------------------------------------------------------------------- 任督相通(小周天) 化形結孕(氣包有存) 中丹田(黃庭宮),煉氣化神,銀花(地花)太極 -------------------------------------------------------------------------------- 五氣上朝(大、小周天相交)            三花(華)聚頂(大周天)    上丹田(泥丸宮),煉神還虛,金花(天花)    無極 -------------------------------------------------------------------------------- 五氣朝元(氣一成胞)       結語: 呂祖曰:「人生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再等何時度此身。」 修道要成之無他,堅、誠、恆 到底而已。祝福大家道功日進,身體健康。
本文档为【世界紅卍字會訓文靜坐的意義及過程之探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