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中师范大学第6章 化学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第6章 化学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华中师范大学第6章 化学教学设计 第六章网络讲义 第6章 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预选构思并表达关于教学活动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想象的观念结构和活动方案的过程。它能够使教学理论准确地转化成实践,使教学效果具有较多的可预见性。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一是通过特殊的认知活动(整合)形成具体的教学理念,二是通过技术设计把具体的教学理念转变、物化成教学工作方案。 ——吴俊明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 1.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内涵、类型和一般步骤; 2.领悟化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基本要求; 3.知道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华中师范大学第6章 化学教学设计
第六章网络讲义 第6章 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预选构思并表达关于教学活动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想象的观念结构和活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过程。它能够使教学理论准确地转化成实践,使教学效果具有较多的可预见性。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一是通过特殊的认知活动(整合)形成具体的教学理念,二是通过技术设计把具体的教学理念转变、物化成教学工作方案。 ——吴俊明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 1.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内涵、类型和一般步骤; 2.领悟化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基本要求; 3.知道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4.掌握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环节、步骤及方法; 5.初步学会应用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进行简单教学内容的设计。 6.1  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核心   ◆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术语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分类  ◆教学策略的分类 ◇随堂讨论◇ 小张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到一所示范高中任教,学校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他指定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做他的“师傅”,新学期马上开始了,“师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备好一周的课,拿给我看看”,虽然在大学也经历过实习,但那完全是被老师一步步牵着手走,这一次真的是要独立了,对于师傅的要求,小张多少有些诚惶诚恐,大学里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我该从哪里开始呢?他赶紧翻开大学所学的学科教学论教材仔细研读相关章节,他发现现在的大学教材里,几乎没有提到“备课”这个词,当然他也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工作在现代教学论中,被称为教学设计,原来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象建筑师的工作一样是“设计”。 你能帮小张分析一下,为什么他的师傅说“备课”,备课和教学设计仅仅是字面上表达的不一样吗?“备课”和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小张,要上好一堂课,你将要做哪些准备? 回顾一下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教学设计,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备课、写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 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并加以实施,进而进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和修改,直到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法的过程。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充满着教师的个性化色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工作。 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教师凭借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的主观直觉来进行教学规划,时常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现代教学设计则强调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学理论对个人经验的理性分析,因此,现代教学设计更加注重科学化和规范化。 ◇资料卡片6.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词的英文为instruction   design.简趁称ID。为什么这里的“教学”不用teaching而用instruction?这是因为instruction含有不一定有教师来承担教学的具体活动之义,它可以由教材、教学媒体甚至有经验的学习者自己来承担;teaching则一定由教师来承担。 中文的教学既可以理解为“教”(teaching)和“学”(learning)两个方面,又可以理解为仅仅是教师的“教”。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是指对学习条件做出的精心安排以促进学习者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是将教学看成对学习经验做出有意义的安排,引导学习者获得特定的才能。 (摘自盛立群等.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随堂讨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按照新教材进行教学就可以了,什么教学理念跟我没多大关系。”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化学教学设计包含理论要素,这是它与纯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区别。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要素包括教学理念、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策略等。 6.1.1 化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通常指有关的理论、观念和某些核心概念。教学理念涉及许多方面,它首先应该回答“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达到这些目的”等基本问题,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教学理念决定着课程如何实施,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向21世纪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树立以下新理念。 6.1.1.1 化学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学习化学,为什么教授化学,这是化学教学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化学教学理念首先解决的问题。“化学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学校的化学课程成了为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开设的课程,出现了“抓少数、丢多数”或全体学生“一刀切”的现象,其结果是化学课程成了为少数“优等生”的化学,不同需要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化学课程,导致大多数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下降,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负面效应广泛。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为了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要求化学教学活动要以人为本。 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化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为全体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每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应有的准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化学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的进步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它是“未来的中心学科”。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从“为少数人的化学”向“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转变,从“培养科学家的化学”向“培养公民的化学”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真正使化学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和自身发展,帮助他们应对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时能作出明智决策的重要课程。 6.1.1.2 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实验稿)》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社会进步发展重要因素和推动力的人,其科学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科学素养不仅是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将是科学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目标,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教育理应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重点,通过化学教学,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方面,人的素质是一个人未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化学教学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担任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要以化学教学为重点,通过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化学学科知识构架的逐步形成,使他们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化学科学的怀疑精神、实践精神、创造精神和人本精神,了解化学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化学科学的知识、观念和方法来观察和认识人、自然和社会,进而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化学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通过化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水平,通过化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科学伦理道德观,逐步形成爱祖国、爱家乡,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6.1.1.3 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系统”、“严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需要相分离,结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学的东西没有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改革课程内容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设置了“身边的化学物质”模块作为五个一级主题之一,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素材,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应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也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旨在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新材料的制造与开发、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体会化学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培养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作为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化学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突出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种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互联网、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机构等各种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化学与其他学科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除了生物、物理、地理等以外,与数学、语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自然、生活和社会中与学生学习相关的问题,抓住有利时机,做好各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及其应用。 6.1.1.4 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 多年来,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课堂学习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为主,缺乏问题意识和讨论情景;“讲记背练”、“精讲多练”把学生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学生主要以习题的反复演练为重点,排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与交流合作能力锻炼。新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资料卡片6.2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采用一定的方法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科学家们研究认识事物,一般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想象出发,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多种问题解决途径的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实践对假设和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经过反复实践,把假设或猜想上升为理论,并将这种理论推广用以指导实践。 (摘自毕华林.新理念 新课程 新挑战.山东教育,2002(8).)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未知的事物,而学生的学习对象大多数是人类已知的,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因此学生同样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多种方式,有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等,探究课题可以来源于学科领域,也可以来自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探究水平可以是完整的探究也可以是局部探究;探究的空间可以是教室、实验室,有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化学核心知识及其应用,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6.1.1.5 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 今天的社会,知识每一天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有人形容为“知识爆炸”,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多年知识总量的和还多,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培养公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全人类的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今天,谁都不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库”,“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的知识,尔后就可以无限制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这个报告还指出:“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在学校接受教育,这里的终身教育更多的是指“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要为了学生今后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早在1972年该组织发布的另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就曾指出:“教育如果象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终身方向发展”,“终身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其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应当成为我们教育事业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4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一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二是学会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的能力,四是学会生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要,终身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国民生存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初中启蒙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都应该始终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要通过各种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将学习兴趣转化成化学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1.1.6 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有着较大的制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框架和结构、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求课程评价从理念、目标、任务 、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作出相应的改变。 传统的课程评价,由于评价观念落后,评价功能过于狭隘、评价手段过分单一等,在教学中突出地表现为:将评价仅仅作为对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的工具;过分强调评价的甑别和选拔功能及对竞争的刺激作用,将评价等同于考试测验;将考试和测验全部集中在对知识学习水平的评价上;评价过于追求客观、标准、量化,导致评价要素细节化;将过程性评价排除在中考、高考之外等等。评价的功利化,很容易导致教学以应试为中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倡导课程评价要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使课程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还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如: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改变以知识为主的单一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期从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在各自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发展。 6.1.2   化学(教育)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学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和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化学教学目标是化学教学活动所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它具有层次性,如图6-1所示。 化学教学目标决定着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决定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化学教学设计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为了有效地制定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反思和优化。 化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对于目标的要求和描述作出了具体的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基本构成要素,正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资料卡片6.2  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 1.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 6.1.4   化学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策略,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实施;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也有把教学策略看成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等。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说明了教学策略,都有其合理性,有助于我们对教学策略的理解。策略相对于方法而言,更注重一种内部的控制操作,但又不完全是单纯的操作性、技术性的程序和手段,而是一种在一定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操作。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系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种方法,有效地组织内容,确立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模式和程序等的综合操作系统。从本质上说,它是教学的一套规则系统,也是一种方法论体系,同样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按照不同的教学策略组织起来,可以形成效果和风格迥然不同的教学的综合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中最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内容,高水平的教学策略不但以某种或某些教学理论或假说为基础,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化学教学策略是化学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行为准则和组织依据,是化学教学方法的精髓和灵魂。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常常表现为在教学情境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教学教学策略的知识越丰富,解决教学问题的对策就越多,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就越清晰简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知识,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加以改造和重组,使之逐渐融入到个人的实践教学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随堂讨论◇ ●“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动。”如何理解这段论述。 一般常用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组织与呈现教材的策略、师生互动的策略、作业设计与指导的策略、课堂管理与调控的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 [①] (1)多元互动策略。就是善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使其能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探究交往的过程,通过多层次的开放性的交往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从而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2)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情感态度基础。 (3)信息运用策略,就是研究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4)合作探究策略。是为了追求共同的教学目标而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交往互动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和学会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吸纳的能力。 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化学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情意类知识四个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化学知识的类型、相应的学习策略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案例研讨◇ “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教学中拟采用的教学策略 (1)让学生分别通过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和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同时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偶然”发现铜片表面也有气体生成并产生疑问; (2)引导学生通过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3)引导学生弄清在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4)引导学生研究溶液中的氢离子为什么会在铜片表面生成氢分子,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5)进一步分析铜片和锌片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并加以验证; (6)学生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小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用其他材料等做实验验证; (7)讨论、介绍有关的实际应用; (8)总结、组织练习。 这一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概括、结论、巩固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索。 与教学策略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反映着教学主体习惯和倾向采用的教学策略,即教学主体比较稳定的教学特征由此形成了教学活动的个体差异。教学风格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6.2  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 核心   ◆教学设计  ◆基本层次  ◆教学设计程序 ◆教学设计方法 术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统摄与优化 化学教学是由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认识活动,为达到化学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认真细致地规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又有那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 ◇随堂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化学教师,你将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 6.2.1   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化学教学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与此想对应,化学教学设计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是: (1)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解决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制订课程教学的蓝图和宏观方法学。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计划。 (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是对一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规划。它是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后,在了解学校的学年(或学期)教育教学计划,通读和初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上学段(或学期、学年)的整体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本学段(或学期、学年)的学科教学所作的计划和安排。(见表6-1)主要工作包括: 考虑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与前、后期教学工作的衔接与联系;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规划,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基本工作方针和措施以及教学评价工作的要求; 制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化学实验和实践性活动等计划;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1 学期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学年第    学期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班级:      周学时:       上课周数:      总学时: 教材版本:           制订者:         制订日期: 1.基本情况和工作方针 ①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②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③教学内容简单分析 ④教师施教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主要措施 2.教学进度设计 周次 课题(章、节) 教学时数 备 注 执行情况 3.实验设计 4.参观、实习设计 5.化学活动课(科学探究)设计 6.测验、考试设计 7.其他 审查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审查者    审查日期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教学设计是对一个内容单元(课题)教学工作进行的局部规划,是以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设计为依据,对一单元(课题)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在比较分析教学内容和主体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如表6-2所示的内容。单元(课题)教学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课题)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课题)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课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怎样落实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等;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评价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单元(课题)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2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第×单元《×××××》课题教学设计方案 班级:      时间:       课时数:      制订者: 1.本单元内容和体系分析 2.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能性分析 4.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5.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或本单元教学目标) 6.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 7.课时分配和教学方法 课序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备注 8.教学准备设计 9.其他 (4)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它是最具体、最细致、最深入的一项教师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案,简称“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 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设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在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意区分。 6.2.2 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化学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设计的思想要科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以科学、可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规律;要注意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之间的合理结合;注意设计操作的规范性,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等设计。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动态的观念出发去考察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设计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思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时要全面考虑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所偏废;注意综合集成先进理论、实践经验和新的创造,对教学作出最佳设计。 3.发展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过程和方法,又要兼顾学生情感、价值观、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个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保证他们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最优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最优。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策略、方法和程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最佳综合协调,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要始终关注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灵活处理,保证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有推广价值。 以上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各具体环节和范围内,还应该遵守一些特殊原则。 ◇随堂讨论◇ ●去中学进行一次教学见习,与授课教师讨论一下他(她)在教学设计中怎样理解和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根据见习课的课题,教学设计中还要遵循哪些特殊原则? 6.2.3 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发现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教学资源。①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②调查、研究学习主体,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等,还包括班级群体的班风,班纪。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③了解和研究教学任务;④研究和掌握教学内容。研究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⑤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构思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下列内容: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过程(指导理论选择、教学具体环节及教学策略设计等),④教学媒体,⑤教学测评。 (3)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效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法的调整与优化。 上述三个阶段可用下面的教学设计流程图6-5来表示。 图6-5 教学设计流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设计评价手段,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活动的反馈调控提供真实的信息。 图6-5还表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并非单向流程,而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它同时又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信息的制约。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往往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效果的评价又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反馈信息。 6.2.4 化学教学设计方法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化学用语为工具,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原则和指导,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的流程分别讨论教学设计各环节中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陈述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明确、具体,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 ③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很难说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就一定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④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时间,有些目标学生一次难以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学习水平,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在目标体系中多次出现,即先由较低水平逐渐过渡和提升到较高水平。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随堂讨论◇ ●查阅相关资料,对比研究新课程改革前后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是如何理解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 (2)教学策略设计 化学教学策略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构思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认识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而设计。所谓“教无定法”,面对水平相近的学生,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或同一个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 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首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分类。传统的化学教学就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对于化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①教材的组织与呈现;②促进知识的理解;③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分类,可根据学习结果和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以及化学情意类内容的教学策略等。 根据学习方式进行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基于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等。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和技能层次等教学因素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首先合理地设计学习主体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安排,即进行学生自主活动设计;然后再设计施教主体如何进行教和导,如何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起辅助作用和支持作用,即进行学习支持设计。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弄请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应该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要对学习者学习的起始状态加以科学的分析,包括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诊断、学习者个人“生活概念”的分析以及认知方式的分析等; ②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就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从分析教材的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等方面着手。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结合自身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才可能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 (4)教学媒体设计 化学教学媒体是化学教学过程中负载、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资料卡片6.1 化学教学媒体的分类◇ (摘自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 现代教学媒体是以声、光、电、磁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主要平台,由于它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特殊功能,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青睐。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运用已成为系统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任何教学媒体都只对某一种教学情境具有特定功能,不存在对任何学习目标和学习者发生最佳作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慎重。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不当,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不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更糟。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任务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 ②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学习经验等因素; ③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学生安排、教学组织等因素; ④媒体使用因素:包括媒体的硬软件设备、媒体的功能、操作等因素; ⑤经济因素:必须考虑经济实用性。 在这五个方面因素中,教学任务和学习者这两个因素最为重要,其中教学任务因素通常被认为必须首先给予考虑,因为他们与教学活动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关系。当然,教学媒体在管理、使用、经济诸方面是否可行,也要予以重视和考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与新的教学观念相结合,不能仅是手段的变化和内容的增多,课堂上信息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些交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因此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中,不可盲目地为追求时尚和现代化,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服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取代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媒体设计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独特作用。 (5)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测量结果,对学生的行为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测量与评价贯穿始终,从教学活动开始到教学活动结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评价的策略。 (6)教学设计统摄与优化 所谓教学设计统摄是指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部分局部设计的合成与整合。优化则强调的教学实施追求的教学有效性和高效率。 在对教学程序各部分局部进行具体设计后,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各局部设计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达到教学设计整体的科学性和最优化。教学设计的总成要求具体地处理好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教学系统各方面协调、自然、高效地运转。因此,对教学设计各部分进行整合、统摄是教学整体设计中一项不可或缺重要工作。 化学教学设计统摄不是各局部设计的简单拼凑,而是在教学系统结构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整体综合与协调。在这一阶段,通常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作艺术的审视、加工、调整和润色,使之高效、可行,力求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化学教学设计统摄的具体结果是编制化学教学方案,化学教学方案应该详尽、简明、规范,以利于教学的使用、总结和研究。 6.3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 核心   ◆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术语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是教师日常最重要的工作,课时教学设计的反映就是课时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教案不是教科书的翻版,而是教师结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已有的教学资源综合思考和整体优化,为完成课时教学目标而进行创造性劳动过程的结晶,它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 6.3.1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内容 化学教学设计最终是以教案的形式来呈现的。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化学教学具体方案,是化学教师课时教学设计工作的成果。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掌握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为核心”,是从教案走向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形式及内容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常用编制形式主要有讲稿式、纲要式、表格式、图表式、综合式等。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来说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得简略些,新教师写得较为详细些。但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①课题;②教学目标(要求);③教学重点、难点;④课型(绪言课、具体物质课、理论知识课、实验课、复习课、练习课、测验课等);⑤教学方法;⑥教学用品;⑦教学过程设计;⑧板书设计。有的还有分析评价一项,供课后填写。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中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应该具体清楚。有的按教学任务和课堂结构划分为几个阶段或环节,如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有的则按照教学进程,依次标明教师或学生进行的活动,如[引言]、[演示]、[提问]、[讨论]、[小结]、[讲授]、[练习]、[板书]等。为简明起见,可用表6-7的形式呈现课时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 表6-7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内容 课题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教材知识类型、知识的逻辑顺序、教学内容的知识价值。 前端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知性目标) 从教学对象、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程度等方面描述。 过程与方法(技能性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性目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最本质、最重要的知识内容。 教学难点 难以理解和不容易掌握的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与教法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内容呈现、设计意图等。 教学设计评价 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教学设计评价与反思。 (1)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②深入地研究教材,决定怎样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 ③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④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教学媒体。 ⑤设计教学媒体软件。 ⑥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⑦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案(教案)。 (2)课时教学设计的内容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整体思路。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教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教师)、师生行为、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练习方案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 ⑥教学反思、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将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分析、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诸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并且很好地组合是目前课时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6.3.2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般来说,组成教学设计的因素有八个方面,即学习需要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6.3.2.1 学情分析方法 [②] (1)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 学习者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时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特征。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教学设计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教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习过生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和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教学角度来说,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掌握程度。只要以学习者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指导学习者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就能使教学获得成功。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有其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相同年龄的学习者有大致相同的感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相同的智力、心理和语言的发展过程。但是相同年龄的学习者也存在着智商的差异、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差异。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发展阶段,认知发展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的概念,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知识学习方面,当面临新任务时,实际经验成为学习的支柱,因此化学教学设计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顺序能提高学习效果。而在态度方面,初中生则表现出双重特点:一方面他们愿意接受自己敬重的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较强的独立性,需要通过教育和自身的体验来培养或转变态度。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对学习者进行充分的分析,体现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喜欢采用的某些特殊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的倾向。学习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他们在信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输出方面有差异,在认识方面有差异,在个性意识方面有差异,在生理结构方面有差异。另外,他们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需求也不同。每个学习者都是带着一定的心理、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学习环境的。在各种学习环境中,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自己感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而不同的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同,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也就不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媒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习者的潜能都得到开发,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克内克提出的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学习风格有五类:信息加工的风格、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感情的需求、社会性的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实际需求和感觉到的需求)。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特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分析学习者的初始能力,确定教学起点 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知道出发点和目的地就明确了活动的方向,就能很好地完成这项活动。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已经确定了总的教学目标即目的地,而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就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 ①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的学习的基础;其二,对技能目标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者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其三,对学习者所学内容所持态度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所持的态度是否存在偏差和误解。 例如,“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一教学目标规定的是一定的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应习得的终点能力。这一终点能力的达成,需要以下先决能力:其一,会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其二,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种能力就构成了学生获得新知识所必需的初始能力。初始能力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由于遗忘或者是有关的知识不清晰、不准确,势必会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困难。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准确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初始能力,并通过诊断测验、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水平,以便能在学习新知识时,采取复习、讲授等相应的措施,确保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所必需的初始能力。 再如,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学生的生活概念不一致。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质量怎么能守恒呢?研究表明,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特别是那些错误的生活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必须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特别是要找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的生活概念,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措施,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即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②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方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由于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持续性,学生的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都有记载,因此大部分采用一般性了解的方法获取信息。但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不太准确。当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有变化时,要用预测的方法。预测是以内容分析为依据,在通过一般性了解获取学生初始能力的大体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测试题,从而客观准确地鉴定学生的初始能力。 ◇案例研讨◇ 在初中化学中已介绍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学生在专题1中已认识了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原因,并初步具备了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常见酸、碱、盐电离过程的技能,这些都为他们认识本课时的电解质强弱、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推导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以及离子方程式书写打下基础。 6.3.2 教材分析方法 [③] (1)加强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整体优化的理论指导,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技术,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 (2)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相应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例如,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尽可能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实验或事实来形成概念,要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重视概念的具体运用,加强基本概念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密切联系;要把握好概念教学的深、广度,不能为追求概念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随意将概念扩展或深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概念的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性质的知识。 ◇案例研讨◇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关于“元素”和“化学价”概念的处理 “元素”的概念是在第四单元课题2中介绍的,但在这以前,教科书中已多次出现这一名词。 第一单元:“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100多种”——只说明物质由“元素”组成,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 第三单元:“组成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说明了元素的种类。 第四单元:“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定义元素,进一步认识元素。 关于化合价的定义,原初中教科书的定义抽象而难以理解,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不过于强调定义的严密性,只说明化合价用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易于学生了解,在教科书中,注重的是化合价的运用。 (3)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 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深浅度。 ◇案例研讨◇ 在关“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逻辑顺序 以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为例: 在初中的化学课程中,氧化还原是从得氧、失氧(还原反应)的角度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中”,“还原反应”的概念出现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中。 第二次对氧化还原内容进行组织,是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进行分析的。第三次出现该内容是在《化学》(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有关原电池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最明显的优点是照顾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分析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学过的内容间有什么联系,在以后的学习中又有哪些运用和发展。这样做,可以使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并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的余地,使知识的学习一环扣一环,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案例研讨◇ “离子反应”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的教学既能让学生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本质,又能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同时为后续学习离子检验、离子共存、盐类水解、电化学等打下基础,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本节课的内容有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等概念,常见离子反应的判断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离子反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反应类型,在整个中学化学学习中是循序渐进加以介绍的。初中化学实验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导电,但不要求写电离方程式;“必修1”要求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必修2”介绍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化学电池;“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才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所以,离子反应属于高中起步阶段的教学,学生知道的离子反应不多,不应“一步到位”。本节课只讨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进行复分解反应时的离子反应,对于弱电解质概念只以一水合氨、醋酸为例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只涉及简单的离子反应,不宜涉及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离子反应条件只讨论“沉淀、气体或有水、一水合氨、醋酸等常见的弱电解质”生成,随着后续的学习,再逐步加深。 6.3.3 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活动,教学目标引导和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化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化学学习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对于每一个领域目标达到的学习水平,则在内容标准中结合具体主题内容进行陈述。 传统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个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的教师总是沿用一些程式化的语句,缺少个性,因而教学目标显得千篇一律,缺乏生气和活气。初时期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在马杰(F.R.Mager)提出行为目标三要素(1962)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A(audience):教学对象,又称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 B(behavior):行为动词,说明所要学习的行为或能力。 C(conditions):行为条件,所习得的行为或能力应在何种条件之下表现出来。 D(degree):表现水平或标准,又称表现程度。 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叙写可表达为: 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C    A    B    D [例1]在学习过氯元素的有关知识后,学生能够举出三个以上氯元素应用 C                A       B           D 实例。 [例2]全体学生 能够正确 画出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图。            A          C   B             D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目标陈述,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目标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并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只有陈述好的教学目标,才标志着教师对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导学、导教和导测的作用。 “三维”的课程目标的下位是课时教学目标,它可分解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多侧重于学习结果,而体验性目标侧重于过程。具体设计方法如下: (1)教学目标中认知性目标的设计 认知性目标在设计上均采用动宾短句的形式(即行为动词+行为对象的形式)进行。设计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化学课程标准中从学习的三个不同水平各有一系列规定的等位行为动词供我们选用。 (2)教学目标中技能性目标的设计 技能性目标的设计同认知性目标,也采用动宾结构的句型。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此从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规定了一些等位行为动词供选用。如“初步学会解释常见的酸碱溶液”中的“初步学会”就属于技能性目标中不同学习水平中第二层次的动词。 (3)教学目标中体验性目标的设计 体验性目标的设计句型也属于动宾结构。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此提供的行为动词比较少。因为体验性目标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故设计时目标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应该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如“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这三个体验性目标之间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只有认识到这种联系,才能把它和结果性目标统筹考虑,实现最佳结合。 [④] ◇案例研讨◇ “苯、芳香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定性掌握苯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能够熟练写出苯分子的结构式,通过苯能燃烧的化学性质熟练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苯物理性质和分子组成及结构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想像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摘自许凌云,郑长龙.发现之旅——“苯、芳香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0).) ◇随堂讨论◇ ●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着教学目标的叙写缺乏个性,缺乏对于具体教学对象的教学分析,教案给人的感觉不是教学会而是教教材等问题。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3.4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内容的确定和分析。重点内容是指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一知识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石或是有广泛应用的知识,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教师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例如重要的事实、共性的知识、概括性和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一般来说,每本教材有重点章,每章有重点节,每节有重点内容。每节教材,不管是重点节还是非重点节,都有它的教学重点。要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统观全局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并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设计教学,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对重点内容的确定和分析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优化,抓住了重点知识也就抓住了各个知识点编织的“网”中的“纲”,使内容体系有了一个好的结构,有利于一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难点内容的确定和分析。难点内容是指那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如太抽象的知识、离生活实际太远的知识、过程太复杂的知识、理论太深奥的知识;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接受;或是因为教师的能力或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不当、实验条件差也会形成难点。要注意,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但有时两者是统一的。另外,任何一节教材内容都有其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教科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其重点和难点都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是因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由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依据具体的反应事实,学生既要熟练掌握有关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又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配平,涉及的知识较多。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是困难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该知识的练习,并尽可能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6.3.5 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和在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采用的所有具体问题的解决行为方式。 化学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既要考虑教学的基本模式,又要根据教学实际中诸多的动态因素不断地加以调整,将已有经验、理论预测、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融于其中,从而形成更具有操作性、指导性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策略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构想的,往往由教师本人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认识和本人所长而设计。“教无定法”同样适用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和相似水平的学生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时同一教师选用不同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获得相同效果。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具体内容如表6-7所示。 表6-7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阶 段 1 呈现先行组织者 阐明本课的目的 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概念的属性;给出例子; 提供上下文 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 段 2 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讲、讨论、多媒体呈现、做实验和阅读有关材料 阶 段 3 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随堂讨论◇ ●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以及化学情意类内容的教学策略等。试讨论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应采取哪些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方法是在化学教学情景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和学而进行的以化学科学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复习法等。设计化学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选择。优秀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知道如何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出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方法,并且能预料到该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般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可用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路)来体现。 ◇案例研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教学流程 (摘自顾胜利.《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04(9).) 6.3.6 设计教学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图或表格等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首先合理地设计学习主体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安排,即进行学生自主活动设计;然后,再设计施教主体如何进行教和导,如何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起辅助作用和保证作用,即进行学习支持设计。因此,这个环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建构过程和学习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⑤] (1)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空间 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和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并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2)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新知识的建构,需要学习者通过对有关新知识信息的感知、加工(顺应和同化)来补充、扩大或改造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时间去阅读、思考、实验、练习、发问、倾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3)要给学生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成构建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参与和交往提供适宜的有趣的活动内容,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他们交往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空间。 ◇案例研讨◇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粗盐的提纯”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情境 [展示实物] ①精盐与粗盐 ②粗盐水与粗盐水 [多媒体课件]海水中元素含量分布图 [观察] ①精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精盐水与粗盐水的外观差异 提出问题(1) [问题] ①粗盐水中可能存在哪些杂质 ②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和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小组讨论]粗盐水中可能存在哪些杂质 [小组讨论]除去杂质的方法和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评议]除去杂质的方法的可行性 [小结]除去杂质的方法,确定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评议]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小组活动]设计实验步骤及仪器药品 提出问题(2) [问题] ①怎样使氯化镁、氯化钙沉淀完全 ②如何检验 [小组讨论]除杂试剂氢氧化钠、碳酸钠的用量总是和Mg2+、Ca2+的检验方法 实验探究 提供实验仪器、药品:检查、指导学生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粗盐提纯 学生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情况及结果 [小组交流、汇报]实验过程、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的分工及合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 师生评价总结 [总结] ①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和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②肯定学生实验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③解答学生的部分疑问 [学生总结] ①粗盐提纯的一般方法 ②实验中的得与失 ③体验和感受 作业 [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作业] 6.3.7 设计练习作业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化学新课程改革,赋予练习作业新的功能。练习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探究实验、上网查阅资料等实践活动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好的练习作业能够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练习作业的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练习的目的不只是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而是使练习作业不断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发挥练习作业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练习作业还是检查、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良好途径。 化学练习作业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3.7.1 新课程对练习作业设计的新要求 (1)从目标来看,“由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课程转变。”练习的设计要有更多的思想性、探究性、选择性、发展性、整合性。从目标的价值取向来看,由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体现人文关怀,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从内容来看,“由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练习应删除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降低化学计算的技能要求,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情景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3)从练习负荷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负荷就是将特定工作加之于学习者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练习中,认知负荷过低,会造成时间浪费;认知负荷过高,又会阻碍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练习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适度负荷工作。虽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在进行化学练习设计时,如果能考虑到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那么,有效的练习设计将会使认知负荷低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⑥] 为此在练习作业中要注意控制题量、难度、层次性、阶段性,切忌一步到位。 (4)从学习方式看,改“听、记、背、练”为通过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实验等科学探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练习应减少要领陈述、知识记忆题、复杂计算题,增设实验题、探究题、综合应用题和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学科间整合以及应用、创新的能力。 6.3.7.2 新课程教科书练习作业类型分析 教科书练习作业模块并非“孤立”存在。在教科书内,练习系列、“辅助练习”、“形成型练习”与“课文”内容交叉编排、密切融合,利于发挥练习的反馈、调节、整合等功能;教科书内的习题又与教科书中“例题”、“问题解决”、“归纳与整理”、“思考与交流”、“方法导引”等栏目中的练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练习系统,对练习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练习的功能。(图6-2) ◇资料卡片6.2 教科书练习作业系统◇ 图6-2 教科书练习作业系统图示 三种版本教科书练习作业的栏目运用多种引导语。如人教版用“归纳与整理”、“习题”、“练习与实践”等来体现不同的要求,山东科技版用“概括·整合”、“练习与活力”、“学以致用”、“迁移·应用”等来体现不同的要求;江苏教育版用“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问题解决”、“本专题作业”等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根据练习特点、功能及价值取向,可以把它们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表6-8) 表6-8 新课程教科书练习类型分析 [⑦] 练习类型 说  明 常规型练习 传统练习的功能主要是巩固和强化,是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 养成型练习 在每单元(课题)结束之间,提示学生参照所给的问题或线索整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联系本单元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并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素养。栏目主要包括“归纳与整理”、“概括·整合”、“回顾与总结”等。 实践型练习 实践型练习既包括完成实践性任务,也包括解释、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在实践情境中的练习。有实验设计、调查、实践、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诊断型练习 诊断型练习着眼于学生双基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解题障碍的发现和评判,找出学习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加强对学习过程和质量的监控,从而增加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力度。 展示型练习 展示型练习是要求学生运用已获得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实践、实验、模型或示范性作品进行交流的一类习题。如专题突出的专题、颇有见地的章末小结、制作精巧的实物模型、精心绘制的化学图表、实验产品展示、娴熟的多媒体演示等。 ◇随堂讨论◇ ●传统的化学练习作业存在哪些弊端?练习作业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6.3.8 设计教学板书 板书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素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黑板上、投影片上(或用Powerpoint工具制成的课件),用书写文字、符号或绘图等方式,向学生概括、精炼地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板书既是化学教学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又是化学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板书的形式主要有提纲式、表格式、网络式、线条式、图示式、计算式等。灵活运用各种板书形式,有利于科学、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板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教学内容;运用板书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示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人们把事先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材。 任何板书的表现形式都力求具有美观的视觉效果,这是引起学生兴趣、减少视觉疲劳的有效方法之一。板书的布局主要是从外观美上考虑,即整体从几何图形角度对内容进行美化包装,使之达到轮廓鲜明、错落有致、重点突出、言简意赅。例如,提纲式板书布局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其离黑板边界距离及标题、标号、起始行的缩回等均应考虑,达到美的视觉效果。线条式、括号式的由中心线向四周辐射的效果等也是如此。 [⑧] 主板书的内容通常应写在黑板的正中或偏左的位置。作为主板书的补充,如对一些问题的说明、强调,对学生的提示等随时写在黑板上的内容称为副板书。副板书一般写在黑板右侧。合理的板书布局能起到便于讲解、利于学生思考和领会知识的作用。 ◇案例研讨◇ 乙醇的化学性质板书设计(图示式) 6.3.9 课时教学设计的评价 为了对课时教学设计评价操作的方便,可以建立一个评价表,在表中列出评价的项目、要素(对各要素的评价标准要明确),通过评价得出结论(评价等级和概括性描述)。评价结论的得出主要用于横向比较(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相比较)和发展性的纵向比较(与自己的以往教学设计相比较)。评价的概括性描述要关注教师的个性和发展,要建立在搜集和分析有关证据、样例和数据的基础上,不能凭主观想像,更不能用若干固定词组的简单搭配来代替生动的、人性化描述。概括性描述要明确地表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改进的要点(表6-9)。 [⑨] 表6-9 课时教学设计与组织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与等级 项目等级 学习目标指向与教学情境创设 学习目标指向(  ) 问题情境设计(  ) 教学氛围营造与调解(  ) 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  ) 教学内容把握与教学素材选择 基础知识理解、表述与应用(  ) 基本技能的掌握、示范与应用(  ) 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与剖析(  ) 学习方法的介绍与揭示(  ) 情感态度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启迪(  ) 学习活动设计与活动组织指导 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 验证性实验与技能训练的组织指导(  ) 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  ) 调查与报告的组织指导(  ) 课内练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 教师活动设计与师生交流状况 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  ) 答疑与解惑活动状况(  ) 课外练习作业设计与布置(  ) 师生情感交流状况(  ) 学生学习行为观察与处置(  ) 偶发事件处理(  ) 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访谈、测验、课堂学生活动的观察评估 总评 (等级与评语) 表6-9中列出的4个项目20个评价要素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把握,学习方式倡导与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师生情感交流和教学行为的互动,学习目标的达到度等方面做分析,从中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做发展性评价。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中评价要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不是所有要素都涉及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采用的不同的教学设计,也可涉及不同要素。涉及的予以评定,不涉及的不评定。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增加某些评价要素。各要素和项目的评定等级可分为优、良、中、差4等。项目等级总评综合该项目各要素的等级确定,反映自己对该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水平。 6.4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核心   ◆化学课时教学案例设计  ◆燃烧与灭火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术语   ◆硫和氮的氧化物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评价 化学教师在充分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时教学程序的构思和设想,用文字、符号和图示设计成教案。教案的呈现形式没有固定格式,但有基本要求,其内容具体包括数学课题、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验仪器和药品、电化教学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具、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教学环节和步骤(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与教学过程序列相对应的教与学的方法、小结和练习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分析和评价等内容。 案例1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碳和碳的氧化物》,对燃烧和灭火有些感性认识,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燃烧及其利用》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燃烧与灭火》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有关知识的迁移应用。在这些知识学习中,学生已具备较多的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教材中采用从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实验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当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思维材料,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具有的“燃烧”、“灭火”的生活经验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实验探究信息加工得出实验结论”、“知识迁移能力”及“对着火点的理解”。在实验探究中,我们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主要是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是经验的抽象逻辑思维,往往缺乏充实的逻辑论证,表现出所得结论概括性水平不高、过早下结论,思维的片面性较大,缺乏克制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力消除这些缺陷,帮助学生完成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过渡。但日常生活形成的前概念(又称错误概念),如农村学生更多地把“燃烧”与柴火、“灭火”与水等联系在一起,容易产生“着火点可以改变”等错误定势,学生往往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前概念深信不疑,并试图将这种原有的概念迁移到新课程知识中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不仅会妨碍认知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更多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概念。教师应通过具体实验现象,通过引导得出科学的结论,诊断与揭示错误概念实质,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化学概念。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质疑。通过“欧罗巴”号事件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辨析。通过实验探究及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对一些生活中的错误概念进行澄清,将难点问题解决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之中。 (4)游戏。对于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师采用了学生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 5、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条件(即教学过程设计的(1)、(2));第二课时:几种常用的灭火器、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即教学过程设计的(3)、(4))。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燃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灭火与化学反应条件有机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地渗透了化学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联系实际的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化学”“人人学生活中的化学”。突显新课程,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播放录像使学生因为学习了化学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和生命质量,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长大后孝敬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综上所述,可依据“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指导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勇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燃烧的条件 【引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和燃烧相关的图片   【提问】燃烧的事例多种多样,但是这些燃烧现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试着总结燃烧的定义。 【板书】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 【过渡】为什么手帕烧不坏?等同学们学习完下面内容后再解答。燃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思考燃烧可能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教材[实验7-1]、[实验7-2] INCLUDEPICTURE "http://jpkc.ccnu.edu.cn/sj/2010/hxjxl/resource/web_word/character6/image019.jpg" \* MERGEFORMATINET 教师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二、灭火的条件 【过渡】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希腊森林大火,损失惨重 【过渡】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实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教师鼓励各种同学实验,协助同学归纳总结正确的灭火原理。 【板书】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空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多媒体展示】隔离灭火法、窒息灭火法、冷却灭火法录象                                 【提问】小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提问】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思考并回答问题,如酒精灯的燃烧、煤炭的燃烧、煤气的燃烧、纸张的燃烧、木条的燃烧等等。 讨论后发言,老师适当加以引导。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分为六小组进行实验;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和整理各小组的意见,给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记忆、记录 认真观看 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认真观看 思考回答:手帕上的水气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归纳除规律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由“教”变“导”,体现课程改革先进理念。 引导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落实知识点。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引言】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火灾,消防队员在处理火灾时常用到灭火器,我们将学习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多媒体展示】几种常用灭火器 教师准备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实物模型,边演示边讲解其用途。 【板书】常用灭火器: (1)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3)二氧化碳灭火器; 【实验】自制简易灭火器 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渡】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面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气体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例如家用天然气、煤气如果泄漏,可燃性气体聚集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一经点燃就会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除了可燃的气体可以发生爆炸外,面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7-3] 教师注意实验安全,提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原因。 【板书】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气体、粉尘等。 【过渡】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决不允许违章操作。 【多媒体展示】一些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提问】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多媒体展示】“遇到火灾如何自救”录像。 【课堂练习】1.试利用已学到的化学知识来判断,处理下列突发事件措施不当的是(  ) A.室内着火,立即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B.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C.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D.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树林砍掉。 E.在山林遇到火灾时,向顺风口奔跑,脱离火灾区。 2.《 三国演义 》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什么? ⑵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什么? ⑶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势烧得更旺。 【课后作业】 1.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2.上网查询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小论文。 认真观察、记忆、记录,配合教师做灭火器灭火的演示。 分为六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原理和方法。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识记、运用 讨论、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完成作业。 联系实际,灵活学习知识。 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会自救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进一步拓展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略) 案例2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江苏教育版《化学2》专题2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学生已经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以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学习电化学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化学原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教学时要注意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利用生活中的有关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事例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给学生提供“做科学”的机会。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的引入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为教学创设问题情景,紧接着,通过(2~6)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然后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教材讲述了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之后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钢铁腐蚀的原理,从而得出原电池反应的实质。同时,课本后面化学电源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三、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验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讲述引入为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引入。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泛泛而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以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原电池原理、组成条件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情景—探究”导学法。 六、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杮等水果)。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七、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 1.演示“音乐贺卡”实验 2.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各种不同的电池),引出问题。指出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探索均离不开电池,那么,电池是如何产生电的呢? 思考问题,进入学习情境,解决问题。说出电动车、应急灯、照相机、手机、手表等许多物品都需要用电池。 概念形成 1.设计方案,进行推论;2.自主探究、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 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分析反应的电子得失情况。 2.铜放入稀硫酸中有无反应,为什么? 3.如果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再一起放入稀硫酸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你能假设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它吗? 探究实验1: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问题分析1: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发生的反应进行电子得失分析。 探究实验2:锌、铜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问题分析2:对上述实验产生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探究实验3: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 问题分析3:得出自己对电流形成的解释和对这套装置的理解。 合作学习 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 1.选择有代表性的结论。 2.组织学生交流。 1.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2.相互质疑、修正、补充。 揭示本质 1.展示用Flash制作的模拟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铜放入稀硫酸中的现象及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微观过程。 2.展示用Flash制作的模拟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再一起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过程。 3.归纳并板书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反应本质。 1.观看模拟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过程。 2.整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3.建构原电池的概念。 情景分析 自主学习 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请同学判断电池的正、负极,电子的流向,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根据自己对铜、锌原电池的理解,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的流向,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合作学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组织小组发表观点。 1.学生将得出的结论在小组中交流。 2.通过对各小组讨论的修正和补充,完成原电池知识体系的建构。 表达交流,巩固深化 简介伽伐尼电流和伏打电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让事实告诉大家:“科学就在你的身边”,但“科学发明”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学生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的发现史。 2.思考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自主探究、实验验证、揭示本质 1.引导学生探究。 2.归纳并板书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活动与探究二 原电池组成条件 巩固应用 1.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复习巩固。 2.按板书的内容,归纳本节的内容和要点。 学生思考、解决课件中提出的应用问题。 拓宽搜索 用多媒体展示搜集到的有关电池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了解电池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学会一些电池的使用知识。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及自编习题。 2.研究性课题:回家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八、教学反思 本课时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力求采用启发、思考、合作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由学生“听”所产生的疑问(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原电池的存在(自主探究),研究原电池的原理(科学思维),并由实验结论讨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科学论证)。运用“研究成果”设计新的原电池,解释自然现象(科学创造)。通过伏打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让事实告诉大家:“科学就在你的身边”,但“科学发明”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本课时教学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探究性教学要对教材内容有所扬弃。探究性教学要以大纲为依据,教材仅仅是本参考书。因为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以陈述性方式直接呈现,而探究性教学要求教材提供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事实材料,而不只是结论的堆砌,因此,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求对现有教材作适当处理。 2.教学过程是否优化。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激励性策略,即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任何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自主性策略,即要求设计的问题有一定思维含量,讨论要注重实效性,讨论过程要注意学法指导,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诊断性策略,即教学过程中经常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程序;创造性策略,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有不同意见尤其是创造性的意见。 3.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学效果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时间长、参与空间大等;其次,好、中、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基本达成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设计者:厦门一中 杨志鹏) 案例3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⑩] (内容来源: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三节) 1.教学设计思路 (1)教科书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继学习了常见非金属氯、硅之后而设计的非金属化合物的学习,选取了大气污染的两典型代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体现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体现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并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其中,在介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主要的性质与应用时,不回避对环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的方向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大气质量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含量有关,因此,在本章中,把二者单独作为一节学习。从人们熟悉的空气质量日报提出相关的四个问题,然后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二氧化硫的性质,第二部分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第三部分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2)学生分析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重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的,并不是把知识直接从外界搬到记忆中去;应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因为学习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交流、合作和探究,对客观世界做出反映,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另一方面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同时新课程的内容编排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本节以学生活动为主,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形成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设计思路 ①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利用好“科学探究”、“学与问”、“资料卡片”等栏目。 ②过程:图片创设情景→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知识→总体深化、升华→阅读、总结要点→巩固深化→达标测试。 ③方法:学习时采用对比法、分组实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推测、探索物质的性质。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探究欲望”的要求。 ④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分析,学会用对立统一的思想辩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分析推测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物质性质的技能,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5)其他要素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教学难点:可逆反应。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2.教学设计及实施(第一课时)① [师]请看屏幕 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学习目标,接着播放准备好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和录像及课本77~78页内容,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要求从三个方面讨论: 1.二氧化硫的组成和二氧化碳相似,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能形成酸雨。 2.从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 3.从二氧化硫能使黄色银耳变白分析。 要求前后四名同学为一小组,讨论商量,然后由一名同学发言,其余补充,学生看书,讨论商量约两分钟,然后多名学生举手发言。 [生]从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形成酸雨角度看:二氧化硫有毒;可溶性气体、酸性氧化物。 [生]从化合价角度看硫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师]同学们回答很积极,很好。试根据所给仪器,通过实验探索一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根据你的实验,总结出你所探索出的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录像,闻气体的方法。屏幕幻灯片的内容: 操作 现象 结论 观察一试管二氧化硫,并闻气味 将一试管二氧化硫倒立于盛满水的烧杯 中,观察试管内变化,液面变化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约六分钟,然后三名学生先后发言,最后一名学生综述结果。 [生]二氧化硫,无色,刺激性,有毒,易溶于水。 [师]根据同学们的探索,结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色    ,味    ,态   ,毒性   ,水溶性   ,密度    ,易液化。 2.实验室里欲制取二氧化硫,可采用的收集方法(     )。 ①向下排空气法        ②向上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④上述方法均可 学生填写回答。 [师]同学们在做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时,有没有注意到水不能充满整支试管,思考一下为什么?请通过讨论、查阅资料后写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生]板演方程式SO2+H2O==H2SO3 [生]气体未收集满;二氧化硫不能完全溶于水;操作错误。 [师]是否属上述同学所指原因呢?同学们请看专家做试验,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录像:不断晃动试管,最后水仍不充满。 学生观看录像,观察思考。 [师]请同学们结合专家实验,参阅课本78页内容,再讨论黑板上方程式书写正误,继续思考二氧化硫不能充满试管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商量,气氛活跃,约两分钟,多名学生举手发言,最后由一名学生作总结发言。 [生]方程式中“ ”改为可逆号,因为二氧化硫溶于水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溶于水,因此水不能充满整个试管。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关于可逆反应在理解运用时要注意如下几点,请看屏幕: 1.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方向进行的同时又能向逆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2.可逆号: 3.特点为:同时、同条件、不同方向,同时并存。 请完成下列练习: 1.H2+O2→H2O,H2O→H2+O2是可逆反应吗? 2.二氧化硫溶于水中,其成分只有H2SO3吗? 学生练习思考,让学生陈述自己的答案见解,师生共同给予评价。 [师]前面我们探索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硫是否属酸性氧化物呢?请同学们用自主实验探索,并将你设计的实验、现象、结论填于下表: 学生分组讨论、试验,积极性很高,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都积极参与,兴致很高,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问题,10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完成,汇总结论。 [师]问:哪一组汇报自己成果? 第3、7组踊跃发言。 [生]用玻璃棒蘸取SO2的水溶液,滴到pH试纸中部,试纸变红,pH<7,说明溶液呈酸性,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生]取2mL NaOH溶液,滴三滴酚酞,然后加二氧化硫水溶液,红色褪去,说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生]取2mL Ba(OH)2溶液,加入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二氧化硫与Ba(OH)2反应,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动脑,请同学们就上述同学方案讨论,结合所学酸性氧化物进行评价。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评价学生方案的片面,有的同学指出方案的可信度,有些同学给予肯定,最后综合各方面意见,教师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讨论很好,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上述同学的方法都可行,都从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做突破,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设想,但某一个实验就定论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有失偏见,可综合三个做法共同证明。 [师]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已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及它是一种酸性氧化物,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现有实验条件,证明我们从化合价角度提出的假设呢? 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回答。 [生]证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我们选择二氧化硫水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现象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生]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应该加入还原剂,但想不出具体实例来。 [师]同学们作了积极思考、实验,做的很好。同时为同学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表示高兴,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把二氧化硫通过硫化氢的水溶液中。 [师]请同学们写出上述方程式,分析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练习写方程式,举手回答氧化剂、还原剂。 [师]我们通过上面试验即可证明二氧化硫有氧化性。 [师]二氧化硫是酸雨的罪魁祸首,那么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请看屏幕: 原理解释:硫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酸雨) [师]请同学们讨论如何防治酸雨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三名学生回答,最后一名学生总结。 [生]1.减少含硫燃料燃煤。 2.改进燃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处理燃煤后的烟气。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但还需要进一步综合,叙述要更为全面,请同学们课下从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关于酸雨防治的小论文。 [师]从二氧化硫能使黄色银耳变白分析,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其作用有何特点?是否与次氯酸的漂白原理相同?试根据所给仪器、试剂自主设计实验证明,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约5分钟后学生先后发言。 [生]我们设计如下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操作 现象 结论 1.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加入品红 红色褪去 二氧化硫能漂白有色物质,但作用不稳定。 2.将1所得溶液加热 溶液又变红 [生]次氯酸的漂白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二氧化硫的漂白是不稳定的、暂时的,是可逆的。 [师]同学们设计思路很好,实验效果也很好,结论探索也很有价值,那么二氧化硫漂白原因具体怎样表述呢?请阅读78页资料卡片内容,然后完成下列思考题: 1.你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使用的课本用一段时间会发黄吗? 2.怎样验证漂白选用的是氯气还是二氧化硫? 3.有人认为氯气与二氧化硫混合使用漂白效果更好,你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看书,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综合评价。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学生思考、总结,然后两名同学回答。 [生]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包括酸性氧化物、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3.用途。 [师]同学们学的很好,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学会了物质性质的探究方法,那么知识掌握怎样?同学们自我测试一下,完成下列练习。 幻灯片投影完成练习内容,学生练习,答案对照。 [师]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里,今天作业是第83页第7题。 3.教学设计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不断交互作用,获得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时首先对学习材料进行识别,根据学习材料的属性进行相应方式的建构,如果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具有相同的类属,则采用同化的方式建构,以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果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具有不同的类属,则采用顺应的方式建构,重建新的认知结构,适应新材料的学习。显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提倡“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堂课,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大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突出教师角度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注重了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了反思、批判和调整自己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支持,手段直观。略显不足的是,拘泥于探究学习形式,每个知识点都拿来让学生探索,重点显得不够突出,二氧化硫漂白性要与次氯酸进行比较,对于探索物质性质方法进行总结升华,效果会更好。 ◇随堂讨论◇ ●从上面收集的几个教学设计案例,结合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特点,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加以分析各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并根据你的思考和研究,进行某个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 本章小结 1.教师在上任何一节化学课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进行规划和设计,现代教学设计有别于我们过去常说的“备课”。它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做指导,而不是凭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现代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化学教学设计具有层次性,可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或章、课题)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教学设计基本程序和方法。 3课时教学设计是教师日常最重要的工作。课时教学设计通常包括三个环节。课前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及学校的教学资源等情况,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项目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任务;学习方式与活动;教学方式与活动;教学媒体和评价方法;小结;练习;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时间分配;课后反思等。形成方案是指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具体化为化学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教案是课时教学设计的重要成果,也是实施化学教学的行动方案。教案有讲稿式、纲要式、表格式和图解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风格采用不同的教案方式。 本章思考题 1.从现代教学设计的内涵和理论,探讨一下教学设计与备课是不是一回事? 2.在教学设计之初,怎样将教学系统各相关因素进行整合,形成一段有效的化学教学过程? 3.选取中学化学教科书一段内容,按照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设计1课时的教学方案,并用课时教学设计与组织评价表进行评价。 4.查阅相关资料,选择相同课题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新课改前和后),从教学设计的理论的要求出发,比较两个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 5.查阅相关资料,就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专题研讨,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00~101. [2]盛群力等.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毕华林,刘冰.化学探究学习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85. [4]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 [5]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克勤主编. 化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胡志刚主编.化学微格教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8]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00~201. [11]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4(7). [12]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开放教育研究,2005(4). [13]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课程·教材·教法,2007(4). [14]吴俊明,李艳灵.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15]林长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16]王后雄.中学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0). [视野拓展]        学期教学设计 ××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班级:高二×班 周学时:3学时/周 上课周数:16周 总学时:48学时 教材版本:××出版社×年×月版 制定者:××× 制定日期:×年×月 一、基本情况和工作方针 1.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化学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理论基础,包括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概念、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周期律以前学习的典型金属——碱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卤素,元素周期律以后学习的硫和硫的化合物。学生对于化学变化的研究从以前的宏观、定性上升到现在的微观、定量;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掌握经历了从具体事实上升到一般理论,再由一般时论指导具体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而且,由于安排了适当的学生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学习化学比较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本学期主要任务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继续学习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掌握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加深、拓宽对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简单分析 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学习氮族元素和几种常见的金属;研究物质的构成,学习化学键;从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两方面认识和研究化学反应;在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离平衡;安排相应的化学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和参观活动。 4.教师施教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措施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活动,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合理利用小组学习等组织形式,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要创设好合适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给学生以及时而适宜的指导、引导和全面的帮助。 二、教学进度 周 次 课题(章、节) 教学时数 备 注 执行情况 第一周 §1.1 §1.2 §1.3 3学时 第二周 §1复习、测验、讲评 3学时 第三周 §2.1 §2.2 实验一 3学时 第四周 §2.3 §2.4 3学时 第五周 §2复习、测验、讲评 3学时 第六周 §3.1 §3.2 §3.3 3学时 第七周 实验二 §3.4 §3复习 3学时 第八周 §3测验、讲评 §4.1 3学时 第九周 §4.2 §4.3 实验三 3学时 第十周 §4.4 实验四 §4复习 3学时 第十一周 §4测验、评评 §5.1 3学时 第十二周 §5.1 实验五 §5.2 3学时 第十三周 §5.3 §5.4 3学时 第十四周 §5.5 §5.6 3学时 第十五周 实验六 §5复习、测验 3学时 第十六周 §5讲评 总复习 3学时 三、参观计划 参观××县化肥厂 四、综合实践活动 化学电源系列活动。 (摘自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0-121) [①] 王克勤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6. [②] 胡志刚主编.化学微格教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67-69. [③] 王克勤.化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0-122. [④] 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123. [⑤] 王克勤.化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7-128. [⑥] 常欣,王沛.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心理科学,2005(5). [⑦] 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 [⑧] 刘福林.教学板书的新体系设计.教学与管理,2006(1). [⑨]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45. [⑩]  摘自韩建祥.《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05(7~8). ① 摘自韩建祥.《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05(7~8):85~87.
本文档为【华中师范大学第6章 化学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270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1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04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