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医师必过资料中医内外妇儿证型方剂

中医医师必过资料中医内外妇儿证型方剂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医师必过资料中医内外妇儿证型方剂中医内科学笔记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荆防达表汤(疏风散寒轻证)或荆防败毒散(辛温发汗疏风去湿)辛温解表。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长于清热解毒或葱豉桔梗汤(长于清宣解表 3暑湿伤表: 。新加香薷饮。清暑祛湿解表 4、气虚感冒:参苏饮。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 二、咳嗽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1、风寒袭肺:。三拗汤(宣肺散寒)合止咳散(疏风润肺,久咳)。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化咳 3、风燥伤肺。桑杏汤 :疏风清肺,润燥...

中医医师必过资料中医内外妇儿证型方剂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荆防达表汤(疏风散寒轻证)或荆防败毒散(辛温发汗疏风去湿)辛温解表。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长于清热解毒或葱豉桔梗汤(长于清宣解表 3暑湿伤表: 。新加香薷饮。清暑祛湿解表 4、气虚感冒:参苏饮。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 二、咳嗽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1、风寒袭肺:。三拗汤(宣肺散寒)合止咳散(疏风润肺,久咳)。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化咳 3、风燥伤肺。桑杏汤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健脾,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在胃痰多脘痞好)合三子养亲汤(在肺痰涌气急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6、肝火犯肺:黛蛤散(清肝化痰)合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7.肺阴亏耗: .沙参麦冬汤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三、哮病(发作性痰鸣气喘)1.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黄汤(降逆平哮力强)或小青龙汤(表寒里饮,寒象较著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2)热哮:.定喘汤(痰热郁肺)或越婢加半夏汤(肺热内郁,外有表证)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3)寒包热哮: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而表寒不著)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饮邪化热,表寒为主) 4)风痰哮证: 三子养亲汤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5)虚哮证: 平喘固本汤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参麦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 六君子汤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2)肺肾两虚: 生脉地黄汤(益气养阴)合金水六君煎(补肾化痰,肾虚阴伤痰多) 补肺益肾. 四 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解表散寒,寒热身痛)合华盖散(降气化痰,咳喘胸闷)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偏胃,痰多脘痞)合三子养亲汤(偏肺,痰涌气急)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5 肺气郁痹 五磨饮子 开(肝)郁降气平喘 1肺气虚耗: 生脉散(气阴不足)合补肺汤 (补肺益气,咳喘乏力,短气不足以息) 补肺益气养阴; 2肾虚不纳: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久咳势缓)合参蛤散(长于益气,喘重势急) 补肾纳气. 3正虚喘脱 参附汤(扶阳固脱)送服黑锡丹(镇摄肾气)配合蛤蚧粉温阳降气定喘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五、肺痈 1.初期: 银翘散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2.成痈期;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3.溃脓期. 加味桔梗汤 解毒排脓. 4.恢复期;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清养补肺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月华丸 滋阴润肺- 2.阴火灼肺: 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滋阴降火. 3.气阴耗伤.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益气养阴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滋阴补阳- 七、肺胀 1.痰浊壅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辛汤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2.痰热郁肺: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3.痰蒙神窍:涤痰汤 涤痰、开窍、熄风- 4.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5.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八、心悸 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2、心血不足:归脾汤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3心阳不振:桂支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5、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6、瘀阻心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九、胸痹 1、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2、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3、痰浊闭阻: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4寒凝心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5、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6、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7、心肾阳虚:参附汤合右归饮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十、不寐: 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加减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2、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3、.心脾两虚: 归脾汤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4、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5、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十一、癫狂: 癫证; 1、痰气郁结;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2、心脾两虚;养心汤合越鞠丸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狂证; 1、痰火扰神: 生铁落饮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2、火盛伤阴;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加减 豁痰化瘀,调畅气机。 十十二、痫病: 1、风痰闭阻:定痫丸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2、痰火扰神;龙胆泄肝汤合涤痰汤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3、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4、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5、心肾亏虚;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滋补心肾,潜阳安神。 十三、痴呆: 1、髓海不足;七福饮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2、脾肾两虚;还少丹 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3、痰浊蒙窍;涤痰汤 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十四、厥证: 气厥; 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开窍,顺气,解郁。 虚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补气回阳,醒神。 2、血厥; 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虚证: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补养气血。 3、痰厥;导痰汤 行气化痰。 十五、胃痛: 1、寒邪客胃: 香苏散合良附丸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饮食伤胃: 保和丸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湿热中阻: 清中汤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十六、痞满: 1、食滞内停;保和丸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2.痰湿中阻: 二陈平胃汤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3、湿热阻胃;泻心汤合连朴饮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4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5、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6、胃阴不足;益胃汤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十七、呕吐: 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2、食滞内停 保和丸;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3、痰饮内阻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4、肝气犯胃;四七汤 疏肝利气,和胃降逆。 5、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汤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6、胃阴不足: 麦门冬汤 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7、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十八、噎膈: 1、痰气交阻;启膈散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2、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3、瘀血内结;通幽汤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4、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 温补脾肾。 十九、呃逆: 1、胃中寒冷;丁香散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3、气机郁滞: 五磨饮子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4、脾胃阳虚;理中丸 温补脾胃止呃。 5、胃阴不足;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生养胃津,降逆止呃。 二十、腹痛: 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2、湿热壅滞: 大承气汤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3、中脏虚寒: 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4、饮食积滞;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5、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6、瘀血内停;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活络止痛。 二十一、泄泻: 1、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散 散寒化湿。 2,湿热伤中;葛根芩连汤 清热利湿。 3、食滞肠胃;保和丸 消食导滞。 4、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抑肝扶脾。 5、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6、肾阳虚衰;四神丸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二十二 、痢疾: 1、湿热痢;芍药汤 清肠化湿,调气行血。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6、休息痢;连理汤 温中清肠,收涩固脱。 二十三、便秘: 1、热秘;麻子仁丸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2、气秘;六磨汤 顺气导滞。 3、虚秘;(肺脾气虚)黄芪汤 益气润肠。 (血液亏虚)润肠丸 养血润燥。 (阴津不足证)增液汤 滋阴通便。 (阳虚寒凝证)济川煎 温阳通便。 4、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二十四、胁痛: 1、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疏肝理气。 2、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祛瘀通络。 3、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清热利湿。 4、肝肝络失养;一贯煎 养阴柔肝。 二十五、黄疸: 1、阳黄; 热重于湿;茵陈蒿汤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胆腑郁热;大柴胡汤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急黄(疫毒炽盛证);犀角散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2、阴黄;茵陈术附汤 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二十六、积聚: 聚证; 1、肝气郁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2、食滞痰阻;六磨汤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积证; 1、气滞血阻;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2瘀血内结;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3、正虚瘀结;八珍汤合化积丸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二十七、鼓胀: 1、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2、水湿困脾;实脾饮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3、水热蕴结;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攻水逐饮。 4、瘀结水留;调营饮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阴虚水停;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二十八、头痛: 1、风寒;吴茱萸汤。 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寒犯厥阴; 2、风热;芎芷石膏汤 疏风清热活络止痛。 3、风湿;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通窍。 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平肝潜阳熄风。 5、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养阴补肾,填精生随。 6、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养血滋阴,活络止痛。 7、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二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2、气血亏虚 归脾汤;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3、肾精不足;左归丸 滋养肝肾,益精填随。 4、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三十、中风: 1、中经络; 风痰入络: 真方白丸子 祛风化痰通络.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2、中脏腑; 阳闭;羚羊钩藤汤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阴闭;涤痰汤 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3、恢复期; 风痰瘀阻: 解语丹。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气虚络瘀: .补阳还五汤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肝肾亏虚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滋养肝肾. 三十一、疟疾: 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4、瘴疟;热瘴:清瘴汤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冷瘴;不换金正气 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5、劳疟;何人饮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三十二、水肿: 1、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汤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2、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3、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4、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分利湿热。 5、脾阳虚衰;实脾饮 健脾温阳利水。 6、肾气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7、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三十三、淋证; 1、热淋;八正散 清热利湿通淋。 2、石淋。石苇散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3、气淋:沉香散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4、血淋;小蓟饮子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6、 劳淋 无比山药丸;补脾益肾。 三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 八正散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2、肺热壅盛;清肺饮 清泻肺热,通利水道。 3、肝郁气滞;沉香散 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4、浊瘀阻塞 代抵当丸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5、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6、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三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2、气郁化火 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3、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4、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5、心脾两虚;归脾汤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6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滋养心肾。 三十六、血证: 鼻衄; 1、热邪犯肺;桑菊饮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2、胃热炽盛;玉女煎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清肝胃火,凉血止血。 4、气血亏虚;归脾汤 补气摄血。 咳血; 1、燥热伤肺;桑杏汤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吐血; 1、胃热壅盛 泻心汤合十灰散;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3、气虚血溢;归脾汤。 健脾益气摄血。 便血;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2、脾胃虚寒;黄土汤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3、气虚不摄;归脾汤 益气摄血。 尿血; 1、下焦热盛: 小蓟饮子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2、肾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3、脾不统血;归脾汤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4、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三十七、痰饮:痰饮: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温脾化饮。 2、饮留肠胃;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攻下逐饮。 悬饮; 1、邪犯胸肺;柴枳半夏汤 和解宣利。 2、饮停胸胁;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泻肺祛饮。 3、络气不和;香附旋复花汤 理气和络。 4、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滋阴清热。 溢饮:小青龙汤加 发表化饮。 支饮:1、寒饮伏肺; 小青龙汤 宣肺化饮。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三十八、消渴: 1、上消; 肺热津伤;消渴方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2、中消;玉女煎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气阴亏虚;七味白术散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3、下消; 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 滋阴固肾。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三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 2、心血不足;归脾汤 养血补心。 3、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 滋阴降火。 4、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四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清骨散 滋阴清热。 2、血虚发热;归脾汤 益气养血。 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5、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6、痰湿郁热;黄连温胆汤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 四十一、虚劳: 1、肺气虚;补肺汤 补益肺气。 2、心气虚;七福饮 益气养心。 3、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健脾益气。 4、肾气虚;大补元煎 益气补肾。 1、心血虚;养心汤 养血宁心。 2、肝血虚;四物汤 补血养肝。 1、肺阴虚;沙参麦冬汤 养阴润肺。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心。 3、脾胃阴虚;益胃汤 养阴和胃。 4、肝阴虚;补肝汤 滋养肝阴。 5、肾阴虚;左归丸 滋补肾阴。 心阳虚证;保元汤 益气温阳。 脾阳虚;附子理中汤 温中健脾。 肾阳虚;右归丸 温补肾阳。 四十二、痹证: 1、风寒湿痹; 行痹;防风汤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痛痹;乌头汤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着痹;薏苡仁汤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2、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3、痰瘀痹阻;双合汤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4、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四十三、痉证: 1、 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 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2、肝经热盛;羚角钩藤汤 清肝潜阳,熄风镇静。 3、阳明热盛;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4、心营热盛;清营汤 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5痰浊阻滞;导痰汤 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6、阴血亏虚;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四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 清热利湿,养阴生津。 2、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3、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4、肝肾亏损;虎潜丸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5、脉络瘀阻;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四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2、湿热腰痛: 四妙丸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肾虚腰痛;肾阴虚;左归丸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肾阳虚;右归丸 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1)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 2)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加芎归汤 六、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七、崩漏 1、脾虚证__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⑴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⑵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⑶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⑴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⑵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__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八、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九、痛经 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型-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十、经行感冒 1、风寒: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 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 3、邪入少阳: 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四神丸 十二、经行浮肿 1、脾肾阳虚: 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三、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十四、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 3) 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五、经断复来 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二、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三、子肿 1)脾虚: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或肾气丸。 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四、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1、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2)外感: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3)血虚: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4)血瘀: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2、产后腹痛 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2)瘀滞子宫: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3、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妇科杂病 一、癥瘕 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2、痰湿瘀结: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4、肾虚血瘀: 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二、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三、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3、寒湿瘀结: 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4、气虚血瘀: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四、不孕症 1)肾虚: 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2、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五、阴痒 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2)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六、子宫脱垂 1、气虚: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2、肾虚: 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加黄芪。 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膏收口。 三、痈(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1)内治 ①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 ②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③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三五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④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四、有头疽 ①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③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④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 ①初起未溃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②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若疮肿有明显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 ③收口期外敷**膏 (3)其他疗法 ①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必要时可用胰岛素制剂以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 ②可根据病情及脓液培养的结果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五、丹毒(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①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外治 ①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 ②砭镰法 六、瘰疬 ①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加减。 七、褥疮 (1)内治 ①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②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外撤滑石粉后局部按摩。或用红外线灯、频谱仪照射,每天2次。 ②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腐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③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八、窦道 ①腐蚀法: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应及时取出。 ②冲洗法。 ③灌注法。可注入生肌收口药油,促进窦道愈合 ④扩创法。 ⑤垫棉法。 第二单元 **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乳痈治疗当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 ①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②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 ③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 乳漏 (1)内治 ①余毒未清证 方药:银花甘草汤加减 ②正虚毒恋证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③阴虚痰热证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2)外治法 ①腐蚀法:先用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②垫棉法:适用于疮口漏乳不止和**部漏脓腐脱尽后,以促进疮口愈合。 ③切开疗法:适用于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乳晕部乳漏手术的关键是切开通向乳头孔的漏管或扩张的乳腺导管。切开后创面用药同腐蚀法。 ④挂线疗法:适用于深层漏管,常配合切开疗法。 三、乳癖(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四、乳核(对单发纤维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 ①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 ②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五、乳岩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③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味。 ⑤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 第三单元 瘿 一、 气瘿 内治: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加减 二、 肉瘿 ①气滞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三、 瘿痈 ①风热痰凝证: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加减。 ②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舒肝汤加减。 第四单元、瘤、岩 一、失荣 ①气郁痰结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痰开郁方。 ②阴毒结聚证:温阳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减。 ③瘀毒化热证: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解毒化瘀。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二、肾岩(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1)内治 ①湿浊瘀结证: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2)外治法 ①岩肿溃烂不洁,用五五丹或千金散撒于疮面,或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每日1~2次更换,腐蚀至癌肿平复后,改用九一丹。如创面渗血可掺海浮散,外敷生肌玉红膏。创面清洁后改用红油膏或**膏。 ②皮癌净外敷,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氟尿嘧啶软膏外搽患部,每日2次。 第五单元 皮肤病性病: 一、 热疮(清热解毒养阴为主要治法。初发以清热解毒治之;反复发作者扶正祛邪并治。) 二、蛇串疮(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①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廊,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三、疣(热解毒散结为主要治法。) 1、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治疗: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2、传染性软疣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四、癣(本病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 (1)内治 ①风湿毒聚证: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减。 ②湿热下注证: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2)外治 灰指甲: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2号癣药水或3%冰醋酸浸涂。或鹅掌风浸泡方浸泡;白凤仙花捣烂敷病甲上;或采用拔甲方法。 五、 疥疮 疥疮以外治杀虫为主。硫黄为治疗疥疮的特效药,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在浓度方面,小儿用5%~10%,**用10%~15%,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 预防:接触疥疮患者后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被褥、毛巾等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充分曝晒,以便杀灭疥虫及虫卵。 六、湿疮(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 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婴儿湿疮 (1)胎火湿热证: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消风导赤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七、 接触性皮炎 (1)风热蕴肤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2)湿热毒蕴证: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 (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八、药物性皮炎(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1、湿毒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加减。 2、热毒入营证: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加减。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九、瘾疹 ①风寒束表证: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②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胃肠湿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十、牛皮癣(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治则) ①肝郁化火证: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风湿蕴肤证: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十一、 白庀 ①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加减。 ③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④湿毒蕴阻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加减。 ⑤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十二、 粉刺 ①肺经风热证: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加减。 ②肠胃湿热证: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加减。 ③痰湿瘀滞证: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十三、酒齄鼻(清泄肺胃、理气活血为主。) 1、肺胃热盛证多见于红斑型,治以清泄肺胃积热,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2、热毒蕴肤证多见于丘疹脓疱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用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多见于鼻赘型,治以活血化瘀散结,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十四、红蝴蝶疮 ①热毒炽盛证: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 ③脾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加减。 ⑤脾虚肝旺证: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⑥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十五、淋病 ①湿热毒蕴证(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加减。 十六、梅毒 ①肝经湿热证: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血热蕴毒证: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③毒结筋骨证: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加减。 ④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加减。 ⑤心肾亏虚证: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加减。 梅毒的其他治疗:青霉素 十七、艾滋病 ①肺胃受邪证:宣肺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②肺肾阴虚证:滋补肺肾,解毒化痰。百合固金汤合瓜蒌贝母汤加减。 ③脾胃虚弱证:挟正祛邪,培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脾肾亏虚证:温补脾胃,益气回阳。肾气丸含四神丸加减。 ⑤气虚血瘀证:补气化瘀,活血清热。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加减。 ⑥窍闭痰蒙证:清热化痰,开窍通闭。安富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第六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痔 (1)内治(多适用于Ⅰ、Ⅱ度内痔,或内痔嵌顿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治疗者。) ①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加减。 ②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④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 (2)外治: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嵌顿肿痛等。 ①熏洗法。②外敷法。③塞药法。④枯痔法。 (3)其他疗法 ①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  ②注射法。③结扎疗法:a.贯穿结扎法。b.胶圈套扎法 二、息肉痔 1、注射疗法: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 2、结扎法;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3、电烙法:适用于较高位的小息肉。 三、肛痈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加减。 ③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2)外治 ①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深隐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②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并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③溃后: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日久成瘘者按肛漏处理。 (3)手术方法 ①脓肿一次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②一次切开挂线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③分次手术: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患者。 四、肛裂 (1)内治 ①血热肠燥证: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 ②阴虚津亏证: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 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减。 (2)外治 ①早期肛裂:可用生肌玉红膏蘸生肌散涂于裂口。 ②陈旧性肛裂:可用七三丹或枯痔散等腐蚀药搽于裂口,2~3天腐脱后改用生肌**膏、生肌散收口。也可选用封闭疗法。 第七单元 泌尿系统 《证治汇补》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前阴各部与脏腑相关,《外科真诠》是这样划分的: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一、子痈 急性子痈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可配合使用抗生素;慢性子痈多应用中医药治疗。 ①内治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加减。 ②外治 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时外用生肌**膏。 慢性子痈: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 二、尿结石 结石横径小于1c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中药排石;对于较大结石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初起宜宣通清利,日久则配合补肾活血、行气导滞之剂。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三金排石汤加减。 ②气血瘀滞证:理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 ③肾气不足证: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加减。 三、男性不育 精液常规分析WH0规定标准为:2ml≤精液量<7ml,液化时间<60分钟,黏液丝长度<2cm,pH值7.2~7.8,精子密度≥20×106/ml,精子总计数≥40×106,成活率≥70%,A级精子(快速直线前进)≥25%,或A级精子+B级精子(缓慢直线前进)>50%,正常形态精子≥50%,白细胞<1×106/ml。 ①肾阳虚衰证:温补肾阳,益肾填精。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或羊睾丸汤加减。 ②肾阴不足证:滋补肾阴,益精养血。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③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温肾益精。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④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⑤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加减。 四、慢性前列腺炎[主张综合治疗,注意调护。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抓住肾虚(本)、湿热(标)、瘀滞(变)三个基本病理环节。]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 ④肾阳虚损证:补肾助阳。济生肾气丸加减。 五、前列腺增生症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加减。 ②脾肾气虚证: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加减。 ④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加减。 ⑤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加减。 ⑥前列腺增生症的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当残余尿在60ml以上,或因梗阻诱发膀胱憩室、结石、肾及输尿管积水者,或由于梗阻引起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者,或因急性尿潴留或反复出现尿潴留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导尿失败者,可采用手术疗法。但当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时则手术效果不理想。 2)西药治疗:常用的有α-受体阻滞剂,如高特灵等;5α-还原酶抑制剂,如保列治;生长因子抑制剂,如通尿灵等。 3)物理疗法:如微波、射频、激光等。 第八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一、股肿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味。 ②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加减。 ③气虚湿阻证: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加味。 二、血栓性浅静脉炎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清利通络汤加减。 ②脉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 ③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 三、臁疮(臁疮是本虚标实证,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以消除下肢瘀血是治疗的关键)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 ②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加减。 四、脱疽 ①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 ②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③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减。 ④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 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煎加减。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①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此法常用于小面积 ②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 二、毒蛇咬伤 ①风毒证:活血通络,驱风解毒。活血驱风解毒汤。 ②火毒证:泻火解毒,凉血活血。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风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熄风。黄连解毒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减。 ④蛇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加减。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正气耗散,正不胜邪,导致心阳衰微,出现面色苍白、淡漠神昏、汗出肢冷,则宜用参附汤以益气回阳。 抗蛇毒血清治疗:又名蛇毒抗毒素,有单价和多价两种。抗蛇毒血清特异性较高,效果确切,应用越早疗效越好。但对脑、心、肾等实质性器官已发生器质性改变者则难以奏效。 三、 肠痈(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①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②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③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中医儿科学 一、胎怯 1、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加减。 2、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 1、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加味。 2、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黄疸 1、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 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加减。 2、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炎喘嗽: 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七、哮喘: 发作期: 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 3、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 八、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加减。 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 九、口疮: 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加减。 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十、泄泻: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十一、厌食: 1、脾失健运: 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加味。 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加减。   十二、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者,选消乳丸加减。食积者,选保和丸加减。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加减。 十三、疳证: 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 2、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3、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 4、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5、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 6、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 十四、汗证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2、营卫失调: 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减。 十五、惊风: 1、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加减。 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3、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4、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5、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加减。  慢惊风: 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寒湿):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3、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六、急性肾小球肾炎 1、风水相搏证: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 2、湿热内侵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 十七、肾病综合征 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2、脾肾阳虚证: 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偏脾阳虚,实脾饮加减。   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加减。 4、气阴两虚(肾阴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十八、尿频 脾肾气虚证: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加味。 十九、遗尿: 1、肺脾气虚:补肺益脾,固涩膀胱。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2、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脬。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二十、五迟、五软: 1、肝肾亏损证: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地黄丸加减。 2、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调元散加减。 3、痰瘀阻滞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二十一、麻疹: 1、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 2、邪入肺胃(出疹期):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加减。 3、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加减。 4、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加减。 5、邪陷心肝:清营解毒,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二十二、风疹: 邪犯肺卫:疏风解表清热。银翘散加减。 2、邪入气营:清气凉营解毒。透疹凉解汤加减。 二十三、腥红热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加减。 2、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加减。 3、疹后阴伤证: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加减。 二十四、水痘: 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 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加减。 二十五、流行性腮腺炎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 3、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4、外治法(1.如意金黄散;2.玉枢丹;3.鲜仙人掌) 二十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1、邪犯卫气: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偏气分证用白虎汤加减。 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加减。 3、邪入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 恢复期、后遗症期 1、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加减。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痰蒙清窍:豁痰开窍。涤痰汤加减。 4、痰火内扰:涤痰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5、气虚血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6、风邪留络:搜风通络,养血舒筋。止痉散加味。 二十七、百日咳: 1、邪犯肺卫(初咳期):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三拗汤加味。 2、痰火阻肺(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3、气阴耗伤(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肺阴亏虚证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肺脾气虚证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二十八、寄生虫病 蛔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加减。 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之驱虫。乌梅丸加减。 二十九、夏季热 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2、上盛下虚: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加减。 三十、紫癜 1、风热伤络:疏风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加减。 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3、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加减。
本文档为【中医医师必过资料中医内外妇儿证型方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72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