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版方剂学下篇第八章 固涩剂

七版方剂学下篇第八章 固涩剂

举报
开通vip

七版方剂学下篇第八章 固涩剂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   牡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去苗土    麻黄根洗    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

七版方剂学下篇第八章 固涩剂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   牡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去苗土    麻黄根洗    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方解]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而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属阴,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过多,心阴不足而阳不潜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亦使心气耗伤,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本方与玉屏风散均可用治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但本方补敛并用而以固涩为主,为收敛止汗的代表方,善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玉屏风散则以补气为主,以补为固,属于补益剂,且黄芪、防风相配,补中寓散,故宜于表虚自汗或虚人易感风邪者。     《医方集解》牡蛎散方将小麦改为浮小麦,则止汗之力更强,但养心之功稍逊。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所致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偏于阴虚者,可加生地、白芍以养阴。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病后、手术后或产后身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肺结核等所致自汗、盗汗属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夫自汗、盗汗两端,昔人皆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立论。然汗为心液,心主血,故在内则为血、在外则为汗,不过自汗、盗汗虽有阳虚、阴虚之分,而所以致汗者,无不皆由郁蒸之火逼之使然。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亦必郁蒸而后有雨。但火有在阴在阳之分,属虚属实之异,然二证虽有阴阳,其为卫虚不固则一也。此方用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牡蛎咸寒,潜其虚阳,敛其津液;麦为心谷,其麸则凉,用以入心,退其虚热耳。此治卫阳不固,心有虚热之自汗者也。”     [临床报道]     张氏用本方加党参、瘪桃干、五味子、甘草为主方,治疗自汗、盗汗46例。共治愈41例,好转5例。痊愈病例中,服药3-6剂者29例,7—9剂者12例,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张必生.自拟敛汗固表汤治疗自汗盗汗46例。广西中医药  1985;8(6):16]   第二节  敛肺止咳 (略)   第三节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当归去芦  白术焙  各六钱(各18g)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15g)    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八钱(各24g)    白芍药一两六钱(48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2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 (36g)    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08 g)     [用法]上锉为粗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现代用法:共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饭前温服;亦作汤剂,水煎去滓,饭前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方解]久泻久痢,积滞虽去,但脾肾虚寒、肠失固摄,以致大便滑脱不禁,甚至中气下陷,脱肛坠下;脾肾虚寒,气血不和,故腹痛喜温喜按;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倦怠食少。病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已至滑脱失禁,非固涩则泻痢不能止,治当涩肠固脱治标为主,温补脾肾治本为辅。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诃子苦酸温涩,功专涩肠止泻。君臣相须为用,体现“急则治标”,“滑者涩之”之法。然固涩之品仅能治标塞流,不能治本,故佐以肉桂温肾暖脾,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三药合用温补脾肾以治本。泻痢日久,每伤阴血,甘温固涩之品,易壅滞气机,故又佐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木香调气醒脾,共成调气和血,既治下痢腹痛后重,又使全方涩补不滞。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且合参、术补中益气,合芍药缓急止痛,为佐使药。综观全方,具有标本兼治,重在治标;脾肾兼顾,补脾为主;涩中寓通,补而不滞等的配伍特点。诚为治疗虚寒泻痢、滑脱不禁之良方,故费伯雄言其“于久病正虚者尤宜”。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脾肾虚寒、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以温肾暖脾;脱肛坠下者,加升麻、黄芪以益气升陷。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慢性痢疾、痢疾综合征等日久不愈属脾肾虚寒者。     4.使用注意  若泻痢虽久,但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   四神丸 《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二两(60g)    补骨脂四两(120g)    五味子二两(60g)  ;吴茱萸浸炒,一两(30g)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每日1—2次,临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亦作汤剂,加姜、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解]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泻,多由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所致。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命门火衰者应于此时,因阴寒内盛,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故令五更泄泻。正如《医方集解》所云:“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脾肾阳虚,阴寒凝聚,则腹痛、腰酸肢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脾肾阳虚,阳气不能化精微以养神,以致神疲乏力。治宜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本草纲目》谓其“治肾泄”,故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伍,既可增温肾暖脾之力,又能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脾暖胃以散阴寒;五味子酸温,固肾涩肠,合吴茱萸以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为佐药。用法中姜、枣同煮,枣肉为丸,意在温补脾胃,鼓舞运化。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方名“四神”,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方组合而成。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专治“肾泄”。两方相合,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益佳。原方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均未标剂量,后世方书多参照《证治准绳》卷6之四神丸而补。     《医方集解》记载本方服法宜在“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颇为有理,正如汪昂所云:“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故也。”故应嘱患者于临睡时服药,更为奏效。     本方与真人养脏汤同为固涩止泻之剂,但所治不尽相同。本方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的肾泄;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药,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的大便失禁。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泄泻或久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合理中丸,可增强温中止泻之力。若腰酸肢冷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补肾之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脾肾虚寒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科摘要》卷下:“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祛寒之剂》:“此足少阴药也。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肾,酸能涩精;吴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盖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也。”     [临床报道]     周氏用四神丸加味治愈慢性腹泻31例。方用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各10g,黄芪、枳壳各30g,党参20g,白术、肉桂、附片、焦三仙各10g,水煎服。结果:除2例直肠癌死亡外,治愈26例,显效3例。[周建龙.四神丸治愈慢性腹泻31例。陕西中医 1984;(2):12]     [实验研究]     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单味药五味子、吴茱萸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四神丸与肾上腺素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ɑ受体而起作用。[胡隐恒,等.四神丸及其组成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中成药研究  1981;(9):31]   第四节    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 《本草衍义》       [组成]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人参  茯神    当归    龟甲酥炙,以上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6g)(现代用法:除人参外,共研细末,每服6g,睡前以人参汤调下;亦作汤剂,水煎,睡前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证乃心肾两虚,水火不交所致。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摄则膀胱失约,以致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甚或遗尿;肾藏精,主封藏,肾虚精关不固,而致遗精;心藏神,肾之精气不足,不能上通于心,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故心神恍惚、健忘。治宜调补心肾,涩精止遗。方中桑螵蛸甘咸平,补肾固精止遗,为君药。臣以龙骨收敛固涩,且镇心安神;龟甲滋养肾阴,补心安神。桑螵蛸得龙骨则固涩止遗之力增,得龟甲则补肾益精之功著。佐以人参大补元气,配茯神合而益心气、宁心神;当归补心血,与人参合用,能补益气血;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肾,意在补肾涩精、宁心安神的同时,促进心肾相交。诸药相合,共奏调补心肾、交通上下、补养气血、涩精止遗之功。     原方作散剂,各药用量相等,而在服用时,又以人参汤调服,说明人参用量独大,于方中寓意有二:一为益心气以安心神,一为补元气以摄津液。     本方与金锁固精丸均为涩精止遗之方,但金锁固精丸纯用补肾涩精之品组成,专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本方以固精止遗之桑螵蛸配伍菖蒲、远志交通心肾,为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兼顾之方,主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所致的尿频、遗尿、遗精。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或遗尿,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加入益智仁、覆盆子等,可增强涩精缩尿止遗之力。若健忘心悸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兼有遗精者,可加沙苑子、山萸肉以固肾涩精。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小儿尿频、遗尿以及糖尿病、神经衰弱等属心肾两虚,水火不交者。     4.使用注意  下焦湿热或相火妄动所致之尿频、遗尿或遗精滑泄,非本方所宜。   第五节  固崩止带   固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白术一两(30g),炒  生黄芪六钱(18g)  龙骨八钱(24g),煅,捣细  牡蛎八钱(24g),煅,捣细  萸肉八钱(24g),去净核  生杭芍四钱(12g)    海螵蛸四钱(12g),捣细  茜草三钱(9g)    棕边炭二钱(6g)    五倍子五分(1.5g),轧细,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方解]本方为治肾虚不固,脾虚不摄,冲脉滑脱所致崩漏而设。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则冲脉盛,血海盈;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健固,封藏有司,则月事能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若脾虚而不摄,肾虚而不固,以致冲脉滑脱,则血下如崩,或漏下难止。气血既虚,故见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腰酸诸症。舌淡脉弱,亦为气血不足之象。张锡纯说:“然当其血大下之后,血脱而气亦随之下脱……此证诚至危急之病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当急治其标,固冲摄血为主,辅以健脾益气。山萸肉甘酸而温,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故重用以为君药。龙骨味甘涩,牡蛎咸涩收敛,合用以“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治女子崩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龙、牡煅用,收涩之力更强,共助君药固涩滑脱,均为臣药。张锡纯每以此三药同用,成为收敛止血,.或为救元气欲脱的常用配伍组合;脾主统血,气随血脱,又当益气摄血,白术补气健脾,以助健运统摄;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举,尤善治流产崩漏,二药合用,令脾气旺而统摄有权,亦为臣药。生白芍味酸收敛,功能补益肝肾,养血敛阴;棕榈炭、五倍子味涩收敛,善收敛止血;海螵蛸、茜草固摄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固冲摄血,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用众多敛涩药固涩滑脱为主,配伍补气药以助固摄为辅,意在急则治标;二是用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因本方有固冲摄血作用,故名“固冲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之血崩、月经过多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为阳气虚衰欲脱之象,需加重黄芪用量,并合参附汤以益气回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等属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4.使用注意  血热妄行崩漏者忌用本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治妇女血崩。”     2.方论选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血崩之证,多有因其人暴怒,肝气郁结,不能上达,而转下冲肾关,致经血随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气冲。兹方中多用涩补之品,独不虑于肝气郁者有妨碍乎?答曰:此证虽有因暴怒气冲而得者,然其血大下之后,血脱而气亦随之下脱,则肝气之郁者,转可因之而开。且病急则治其标,此证诚至危急之病也。若其证初得,且不甚剧,又实系肝气下冲者,亦可用升肝理气之药为主,而以收补下元之药辅之也。”     [临床报道]     朱氏以固冲汤去棕边炭、五倍子,加川续断、生杜仲为基本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48列。3剂为1疗程,经1—3个疗程后,痊愈4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5.8%。  [朱子五,等.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48例。河北牛医  1993;15(2):25]   固经丸 《丹溪心法》       [组成]黄芩炒  白芍炒  龟板炙,各一两(各30g)    黄柏炒,三钱(9g)    椿树根皮七钱半 (22.5g)  香附二钱半(7.5g)     [用法]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6g),空心温酒或白汤下(现代用法:以上6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书比例酌定)。     [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血色深红或紫黑稠粘,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数。     [方解]本方所治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系由肝肾阴虚,相火炽盛,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所致,正如《素问·阴阳离别论》所说“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火旺,故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治宜滋阴清热,固经止血。方中重用龟板咸甘性平,益肾滋阴而降火;白芍苦酸微寒,敛阴益血以养肝;黄芩苦寒,清热止血。三药用量偏大,是为滋阴清热止血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臣以黄柏苦寒泻火坚阴,既助黄芩以清热,又助龟板以降火。椿根皮苦涩而凉,固经止血,为佐药。又恐寒凉太过止血留瘀,故用少量香附辛苦微温,调气活血,亦为佐药。诸药合用,使阴血得养,火热得清,气血调畅,则诸症自愈。     本方与固冲汤均为治疗冲脉不固所致崩漏及月经过多之常用方。本方证乃阴虚血热所致,用药以滋阴清热为主;固冲汤证则由脾肾亏虚,冲任不固所致,用药以补气固冲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及崩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血色深红甚或紫黑稠粘,舌红,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阴虚甚者,可酌加女贞子、墨旱莲以养阴凉血止血;出血日久者,再加龙骨、牡蛎、乌贼骨、茜草炭以固涩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或慢性附件炎而致经行量多、淋漓不止属阴虚血热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5:“治妇人经水过多。”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治经行不止,及崩中漏下、紫黑成块等证而属于火者。夫崩中一证,有因气虚,血不固而下陷者;有因热盛,血为热逼而妄行者;有因损伤肝脾冲任之络而血骤下者,当各因所病而治之。如此方之治火盛而崩者,则以黄芩清上、黄柏清下、龟板潜阳、芍药敛阴、樗皮固脱。用香附者,以顺其气,气顺则血亦顺耳。   易黄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山药炒,一两(30g)    芡实炒,一两(30g)    黄柏盐水炒,二钱(6g)    车前子酒炒,一钱 (3g)    白果十枚(12g),碎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主治]肾虚湿热带下。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方解]肾与任脉相通,肾虚有热,损及任脉,气不化津,津液反化为湿,循经下注于前阴,故带下色黄、粘稠量多,其气腥秽。治宜固肾清热,祛湿止带。方中重用炒山药、炒芡实补脾益肾,固涩止带,《本草求真》曰:“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故共为君药。白果收涩止带,兼除湿热,为臣药。用少量黄柏苦寒入肾,清热燥湿;车前子甘寒,清热利湿,均为佐药。诸药合用,重在补涩,辅以清利,使肾虚得复,热清湿祛,则带下自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肾虚湿热带下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湿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以祛湿;热甚者,可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以清热解毒;带下不止,再加鸡冠花、墓头回以止带。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宫颈炎、阴道炎等属肾虚湿热下注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傅青主女科》卷上:“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     2.方论选录  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黄者,功更奇也。盖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宫,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临床报道]     罗氏用易黄汤为主治疗带下病110例。其中经 实验室 17025实验室iso17025实验室认可实验室检查项目微生物实验室标识重点实验室计划 及妇科检查:滴虫性阴道炎13例,阴道炎50例,宫颈糜烂19例,慢性盆腔炎8例。全部病例均以带下连绵,或稠或稀,或腥或臭为主症,用易黄汤为主方酌情加减。若阴痒者,配以苦参、蛇床子、花椒、枯矾,水煎外洗阴部。治疗效果:痊愈89例(白带正常,诸症消除,随访2年无复发);显效21例 (带下近正常,其他诸症均显著减轻或消除,但2年内尚有复发)。[罗飞.易黄汤为主治疗带下11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  1987;(8):366]
本文档为【七版方剂学下篇第八章 固涩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03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09-06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