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诊疗方案2012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中医诊疗方案2012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举报
开通vip

中医诊疗方案2012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 病 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83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87 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92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肝积病系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养,疏...

中医诊疗方案2012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 病 科 中医诊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试行) 目 录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83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87 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92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肝积病系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养,疏泄失职。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征候为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的肝积类疾病。 (1)有肝着病史。 (2)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如: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甚或有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异常升高。 (4)B超检查发现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增强且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见门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等;或肝纤维化扫描仪检查提示肝脏硬度增加;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进行疾病诊断。 (1)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病原学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 (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轻症者可无症状;较重者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疲倦乏力、肝区不适或胀或痛、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舌质暗红或暗淡、脉弦细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PⅢP或PCⅢ,ⅣC、Ⅳ7S或ⅣNC1,LN),以及AST/ALT比值、GGT、APRI等异常升高。 (4)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发现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增强且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见门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等。 (5)Fibroscan(肝纤维化扫描仪)检查提示肝脏硬度增加,F达1~4级。 (6)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染色和(或)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S1~S4)。 表1 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标准 纤维化程度期(S) 纤维化程度 0 无 1 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 2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 3 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 4 早期肝硬化 (7)危险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患者病程较长与年龄较大,体重指数(BMI)增加、胰岛素抵抗、肝细胞脂肪变性、HIV感染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二)证候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基本症候: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在原有慢性肝脏炎症的中医症候基础上,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如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甚或有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症候。 1.肝胆湿热证:口干苦或口臭、胁胀或痛、纳呆、胃脘胀闷、倦怠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黏滞秽臭或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数或弦滑数。 2.肝郁脾虚证: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食减少,脘腹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不实或溏泻。舌质淡有齿痕,苔白,或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沉弦。 3.肝肾阴虚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两目干涩。舌质红,苔薄白少津,或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细数。 4.瘀血阻络证:面色黧黑或晦暗,精神疲惫,胁肋胀痛或刺痛,舌质暗红,舌下络脉曲张,舌紫或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等。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黄芩、泽泻、车前子等。 2.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芍药、当归、薄荷、甘草、川芎、白术、茯苓等。 3.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等。 4.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川芎、丹皮、当归、玄胡、赤芍、香附、红花、枳壳、甘草等。 因本病基本病机为瘀血阻络,均应适当使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味。当患者无明显临床中医症状时,可选用以下列药物之一口服;或经上述辨证治疗中医症状显著改善后,可根据情况选用以下列药物之一口服;也可在使用上述汤剂的同时,配合选用下述成药。 推荐药物: 1.复方鳖甲软肝片,4片,每日3次,口服。 2.扶正化瘀胶囊,5粒,每日2至3次,口服。 3.亦可选用大黄蛰虫丸、安络化纤丸等目前公认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可根据患者情况阶段性选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注射剂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三)其它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应用红外肝病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病床,暴露肝区,以红外探头照射肝区(根据患者的感觉调节距离),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半个月为一疗程。 (4) 护理 1.起居有时,劳逸有节,适寒温,防外感。 2.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忌生冷、油腻、辛辣,禁醇酒,少食人工合成和含防腐剂的食物。 3.情志:调畅情志,避免诱发本病的病因。 4.用药:合理服药,以免服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综合疗效评价 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ⅣC、HA、PⅢP及LN含量)两项以上测定值较治疗前下降≥50%或恢复正常;血清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证候明显改善;和(或)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纤维化分期下降≥2期,或肝纤维化扫描F值下降≥2级; 有效: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ⅣC、HA、LN及PⅢP含量)有任何两项测定值较治疗前下降≥25%;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证候改善;和(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纤维化分期较治疗前下降1期,或肝纤维化扫描F值下降1级。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实验室指标采用检测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有条件配备肝纤维化扫描仪或患者可以接受肝组织病理活检者,可将其作为相应的评价指标。 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符合下列三个标准中的两项,则诊断可以建立: (1)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证据,ALP、GGT水平升高。 (2)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阳性。 (3)肝脏组织病理提示非化脓性胆管炎以及小或者中等大小的胆管损毁。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大便色浅,纳呆呕恶,厌食油腻,乏力。湿重者,兼见头身困重,腹胀脘闷,口淡不渴,大便粘滞,苔厚腻微黄,脉濡数。热重者,兼见发热,口渴,尿少,大便臭秽或干结,苔黄腻,脉弦数。 2.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经月不退,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3.痰瘀阻络证:身目俱黄,色不甚鲜明,口中粘腻,脘闷不饥,腹胀纳少,大便溏泄,有时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嗜卧,面色黯黑,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唇舌紫暗边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或细涩。 4.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5.肝肾阴虚证:黄色晦黯,口燥咽干,腹部胀满,肝区隐痛,两目干涩,头晕腰酸,五心烦热,齿鼻衄血,皮肤瘙痒,入夜尤甚,舌红体瘦或有裂纹,少苔,脉濡细或弦细。 6.气阴两虚证:面目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排便无力或大便秘结,舌淡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濡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热重于湿者,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生大黄、蒲公英、赤芍、郁金、葛根等。湿重于热,温胆汤加减,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厚朴、茵陈、甘草等。湿热并重者,茵陈蒿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栀子、生大黄、茯苓、猪苓、白术、泽泻、郁金、益母草等。 热重于湿见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黄芩、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呕逆重者,加黄连、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止呕;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行气除胀;湿重于热见身热不扬者,加黄芩、竹叶清热泻火;呕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和胃降逆;口粘胸闷者,加佩兰、杏仁理气化湿;大便粘滞而臭者,加黄连、苍术解毒燥湿。热重兼表证者,甘露消毒丹化裁;湿重兼表证者,三仁汤化裁;兼伤气阴者,加太子参、麦冬、生地益气养阴;黄疸消退缓慢者,可加大赤芍用量,并加用扁蓄、白茅根清热利小便;齿鼻衄血者,加生地、紫草、槐花凉血止血;皮肤瘙痒者,加紫草、苦参凉血燥湿。 中成药:双虎清肝颗粒、茵栀黄颗粒、熊胆胶囊等。 2.瘀热互结证 治法:凉血活血,解毒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赤芍、丹参、生地、桃仁、红花、茜草、当归、葛根、栝蒌、丹皮等。 午后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清虚热;关节疼痛者,加秦艽、豨签草祛湿通络;皮肤痤疮加穿心莲、银花;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祛湿止痒;胃脘有振水声者,加茯苓、桂枝温化水湿;胃脘胀满,按之则痛者,合用小陷胸汤宽胸散结;大便干,2~3日一次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利胆。 中成药:丹参片等。 3.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瘀祛痰。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导痰汤加减。赤芍、丹参、丹皮、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甘草、香附、橘红、白术、郁金、茵陈等。 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降逆;频繁呃逆者,加旋复花、代赭石降气化痰;口中粘腻者,加苍术、藿香燥湿化浊;脘闷不饥者,加砂仁、白豆蔻健脾醒胃;大便溏泄者,加茯苓、扁豆、厚朴淡渗利湿;倦怠嗜卧者,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胁肋刺痛,加没药、茜草、郁金活血通经;面色黯黑,胁下肿块坚硬者,加鳖甲、生牡蛎软坚散结。 中成药: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 4.寒湿内停证 治法:温化寒湿。 推荐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制附子、肉桂、白术、干姜、茯苓、丹参、郁金、川芎、甘草等。 呃逆,加丁香、柿蒂温胃降气;恶心呕吐,加制半夏、砂仁和胃降逆;口腻、纳呆,加藿香、苍术、白豆蔻化湿醒脾;腹胀苔腻者,加木香、厚朴燥湿行气;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腹冷痛便溏者,加吴茱萸、肉豆蔻温阳止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者,合用四神丸温肾止泻;下肢水肿者,加猪苓、泽泻健脾渗湿;舌暗边有瘀斑者,加当归、姜黄活血化瘀;胁下痞块者,加莪术、红花、地鳖虫软坚散结。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香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5.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柴胡、栀子、当归、茵陈、赤芍、生地等。 腰膝酸软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两目干涩重者,加桑椹、枸杞子、石斛滋阴养肝;胁肋隐痛者,加白芍、川楝子养阴柔肝;心烦不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安神;午后低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知母清虚热;津伤口渴者,加石斛、花粉、芦根清热生津;脘腹胀者,加香橼、厚朴花、鸡内金行气除湿化积;苔黄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小便短赤,加猪苓、通草清热利湿;大便干结,加火麻仁、肉苁蓉润肠通便;大便滞而不畅者,加香附、枳实行气通便;齿鼻衄血,加紫草、茜草凉血止血;皮肤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祛风止痒;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黄芪健脾益气。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6.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饮加减。党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生黄芪、白术、猪苓、山药、丹参、葛根等。 肝气郁滞,加香附、郁金、枳实解郁行气;瘀血阻络,刺痛固定,加三七粉、蒲黄行气活血;食少、腹胀,加莱服子、神曲、谷芽、麦芽健脾消食;兼胃热气滞,加黄连、蒲公英、郁金、陈皮清热理气;口干咽燥者,加石斛、玉竹清热生津;若兼气虚发热者,加升麻、柴胡、黄芪升提中气,或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甘温除热;大便干结者,加麻仁、栝蒌仁润肠通便。 中成药:贞芪扶正颗粒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肝胆湿热证可选用苦黄注射液;瘀热互结证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三)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止痒方(白鲜皮10、石菖蒲15、地肤子10、甘草6、白芍10、丹皮15),功效:祛风凉血止痒。水煎服,1日两服,也可外用熏洗,每日1次。 2.肝病治疗仪:应用生物信息反馈技术发出与人体心率同步的脉动红外线,在肝脏体表投影区,即右胁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所,进行施灸,激发脏腑经络气机,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作用。有效改善肝脏微循环,抗肝纤维化。 (1)适应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胁痛者。 (2)操作规程:期门、章门穴位照射,每天1~2次。 (四)护理调摄 1.清淡饮食,宜食新鲜蔬菜、豆类、粗粮,忌食辛辣、油腻、甘甜之品。忌烟酒。 2.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3.心理护理教育。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肝功能疗效评价: 临床控制:ALP、GGT、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停药3个月ALP无反跳。 显效:ALP、GGT、总胆红素降低80%,停药3个月ALP反跳<50%。 有效:ALP、GG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P反跳<80%。 无效:ALP、GGT、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检测肝功能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 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患者有长期饮酒或近期过量饮酒史,临床上以乏力、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 2.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 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乙醇量换算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 g=饮酒量(m1)×乙醇含量(% )×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缺糖转铁蛋白(CDT)等指标升高。其中AST/ALT>2、GGT升高、MCV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 (4)肝脏超声显像或CT检查有典型脂肪肝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现症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符合第(1)、(2)、(3)项和第(5)项或第(1)、(2)、(4)项和第(5)项可诊断酒精性肝病;仅符合第(1)、(2)项和第(5)项可疑诊酒精性肝病。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差,脘腹痞闷,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或沉细。 2.痰湿内阻证:胁肋隐痛,脘腹痞闷,口粘纳差,困倦乏力,头晕恶心,便溏不爽,形体肥胖,舌淡红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3.湿热内蕴证:脘腹痞闷,胁肋胀痛,恶心欲吐,便秘或秽而不爽,困倦乏力,小便黄,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4.痰瘀互结证:胁肋刺痛,乏力,纳差口粘,脘腹痞闷,胁下痞块,便溏不爽,舌胖大瘀紫,苔白腻,脉细涩。 5.肝肾不足证:胁肋隐痛,胁下痞块,腰膝酸软,目涩,头晕耳鸣,失眠,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脉细或细数。 6.瘀血内结证:胁肋胀痛,胁下积块渐大,按之较韧,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暗无华,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推荐方药:柴苓汤加减。白术、茯苓、泽泻、柴胡、猪苓、薏米、白蔻、冬瓜仁、枳椇子、甘草等。 2.痰湿内阻证 治法:健脾利湿,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三仁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薏米、厚朴、白蔻、海蛤粉、冬瓜仁、枳椇子、甘草等。 )诊断。象。 3.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三仁汤加减。黄连、炒枳实、云苓、陈皮、半夏、薏米、白蔻、海蛤粉、赤芍、竹茹、茵陈、败酱草、冬瓜仁、枳椇子、甘草等。 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1)双虎清肝颗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湿热并重者。 (2)茵栀黄颗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热重于湿者。 4.痰瘀互结证 治法: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大瓜蒌散、酒积丸加减。木香、枳实、砂仁、杏仁、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枳椇子、薏米、苍术、白蔻、瓜蒌、红花、冬瓜仁、甘草等。 5.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补肝肾,化瘀软坚。 推荐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淤汤加减。当归、生地、沙参、麦冬、桃仁、丹皮、赤芍、泽兰、红花、浙贝、冬瓜仁、炒山药、薏米、枳椇子、甘草等。 6.瘀血内结证 治法:健脾化瘀,软坚散结。 推荐方药:水红花子汤合三仁汤加减。水红花子、黄芪、泽兰、内金、郁金、丹参、川牛膝、马鞭草、炒山药、浙贝、白蔻、海蛤粉、冬瓜仁、苡米、甘草等。 (二)针灸疗法:采用辨证选择穴位。 (三)解酒养肝饮:枳椇子、茯苓、薏米、冬瓜仁、生山楂按1:1:1进行配伍,沸水冲泡10分钟后,频服,以茶代饮。 (四)中药结肠滴注保留灌肠 治法:健脾护肠,化瘀解毒。 适用于合并内毒素血症者。 推荐药物:生大黄、黄芩、白及、紫草、儿茶、茯苓、薏米、赤芍。 方法:治疗前应向病人详细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实施该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病人的配合。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清洗肛周,取左侧卧位,适当垫高臀部(10cm左右)。调节药液滴速为50滴/分钟左右,保留灌肠。 (五)护理调摄 1.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最重要的措施,戒酒过程中应注意防治戒断综合征。 2.清淡饮食,宜食新鲜蔬菜、豆类、粗粮,忌食辛辣、油腻、甘甜之品。 3.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4.药膳饮食调治:如茵陈粥(茵陈、粳米各60 g);赤小豆苡米粥(赤小豆、薏苡仁各50 g熬成粥),有健脾利湿,解毒之功。 5.心理护理教育。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 基本痊愈:乏力、胁痛、腹胀、胁下痞块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乏力、胁痛、腹胀、胁下痞块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乏力、胁痛、腹胀、胁下痞块等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乏力、胁痛、腹胀、胁下痞块等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评价标准 ①肝功能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AST、ALT、GGT、MCV恢复正常,停药3个月无反跳。 显效:AST、ALT、GGT、MCVV降低80%,停药3个月反跳<50%。 有效:AST、ALT、GGT、MCV降低50%,停药3个月反跳<80%。 无效:AST、ALT、GGT、MCV无变化。 ②血脂、血糖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恢复正常,停药3个月无反跳。 显效: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80%,停药3个月反跳<50%。 有效: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50%,停药3个月反跳<80%。 无效: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变化。 ③腹部B超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肝脏回声正常,肝内管状结构清晰。 显效:B超脂肪肝图像减轻2度。 有效:B超脂肪肝图像减轻1度。 无效:B超图像较前无明显改善。 ④ 肝脾CT值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1。 显效: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改善2度。 有效: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改善1度。 无效: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检测肝功能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影像学指标评价采用腹部B超或(和)CT检查肝脾前后CT值变化情况的方法进行评价。
本文档为【中医诊疗方案2012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2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