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举报
开通vip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SHAPE \* MERGEFORMAT (一)名词解释 1.口语:口语是有声的口头语言,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 2.书面语: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练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学科。 (一)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2。言语:言语是指“说话”和“说出来的具体的话”。 3.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SHAPE \* MERGEFORMAT (一)名词解释 1.口语:口语是有声的口头语言,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 2.书面语: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练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学科。 (一)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2。言语:言语是指“说话”和“说出来的具体的话”。 3.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5.所指: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6.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7.语言符号的线性: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决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 8.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是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里,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9.聚合关系:是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又叫 联想关系。 10.组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又叫句段关系。 (一)名词解释 1.普通语言学:从理论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又叫一般语言学。 2.理论语言学:侧重从理论上探讨人类社会语言规律的科学叫理论语言学。 3.应用语言学: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的语言学称为应用语言学。 4.传统语言学:一般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5.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6.具体语言学:指以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等。又叫个别语言学。 (一)名词解释 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 2.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它研究语音在“发音一传递一感知”过程中的生理、物理和心理特性,分析语音的各种要素的社会功能,彼此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语音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规律等。 3、频率:发音体在每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4、振幅:发音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移距离叫振幅 5、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频率的快慢决定的。 6、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是由振幅的大小决定的。 7、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久暂决定的。 8.音质: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它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 9.基音:在复合的声波中有一个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振动,由它发出的声音叫基音。 10.陪音:在复合波中,除了基音之外,其他的音叫陪音。 11.乐音:当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整倍数的比例关系时,会形成一种复杂而有规则的、具有周期性重复特征的声波形式,这种声音叫乐音。 12.噪音:当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不存在整倍数的比例关系时,就会形成一种杂乱无章的不规则的声波形式,这种声音叫做噪音。 13.口音:当软腭和小舌向后上升并抵住咽壁时,通向鼻腔的通道被堵塞,气流只能从口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口音。 14.鼻音:当软腭和小舌下垂时,通向鼻腔的通道被打开。这时口腔内形成某种阻碍以致气流无法通过,气流就会完全从鼻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鼻音。 15.鼻化音:如果口腔内未形成任何阻碍,则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鼻化音”。 (一)名词解释 1.音素:指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标: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 3.舌面元音:由舌面起作用发出的元音。 4.舌尖元音:由舌尖起主要作用发出的元音。 5.卷舌元音:发舌面元音的同时舌尖向硬腭翘起,音叫卷舌元音。 6.口元音:单纯利用口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音。这样发出的 7.鼻化元音:利用口腔和鼻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 8、发音部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 9、发音方法:指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方式。 10.送气音:辅音发音,除阻时呼出气流较强的音。 11.不送气音:辅音发音,除阻时呼出气流较弱的音。 (一)名词解释 1.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犒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2。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该音位的“音位变体”。 3。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4。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5.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来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6.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7。以音质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 8。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一)名词解释 1.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位和音位组合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2.音渡是指人们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位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做“音联”。 3.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叫“复元音”。 4.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复辅音”。 5.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6,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为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这种现象叫“同化”。 7.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个因受另—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做“异化”。 8。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 9.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这种现象叫“脱落”。 10.语流中有时加随进了原来没有的音,这种现象叫“增音”。 (一)名词解释 1.韵律特征是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强和音长方面的变化。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 2.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3.调类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类别。 4.轻重音指人们说话时,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它们有的听上去突出一些,有的听上去微弱—些,这就是语音中的轻重音现象。 5.重音指音节组合中某个或某些音节听上去比较突出的现象。 6.词重音指出现在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 7.句重音指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 8.不同词里的重音都落在词的同一位置上,重音。这种词重音叫固定 9.每一个词里的重音位置虽然固定不变,但在不同的词里重音的位置可以不同,这种词重音叫自由重音。 10.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重位”。 11.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比较微弱的现象叫“轻音”。 12.与全句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句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变化叫做“语调”。. 13.句中的停顿把一句话分成若干段落,句中这种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 14.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 15.从音节分析的角度看,声调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区别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利用音节的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叫“调位”。 16.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连读变调”。 (一)名词解释 1.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包括“词”和“语分。 2.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两部 3.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的语言片段。 4.语汇学即指语汇作为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也有自己的内部系统和使用规则,也可以建立某些关系类别。研究语汇这种规律性和系统性以及语汇的结构关系和类别的学科就是语汇学。 5.语汇的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6.语汇的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 7.语汇的普遍性是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与之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如客观事物中有“山、河、日、月”等,各民族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来表现。 8.语汇的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 9.语汇的民族性指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有许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在这方面不同语言就可能有明显差异。 10.语汇的稳定性是指语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 (一)名词解释 1.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和语法一同构成了语言的基础。 2.语汇中除了基本语汇之外的其他词语,属于非基本语汇,或者叫一般语汇。 3.常用语汇即使用频率高的词语。 4.非常用语汇即使用频率低的词语。 5.通用语汇即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语。 6.非通用语汇只指在某些领域或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语。 7.最常用词指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8.次常用词指使用频率稍低的词。 9.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而且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 10.谚语是指在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 11.简缩词语是指由比较长的专有名词或一般词组简缩而成的一种很像词的结构的词语。 (一)名词解释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形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的语素。即可以单用 3.自由语素指的是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成词,又可以单独说出来。 4.黏着语素也叫不自由语素。是指能单独成词但不能单说,或者不能形成词的语素。 5.语法构词(构形)是形态丰富的语言中附加词尾而使词产生变化的一种语法现象。词尾语素附着在词干后面并不产生新词,也不改变词类,只起某种语法作用。 6.语汇构词是指语素和语素经过组合构成一个新词。 7.转化成词是指由一个或多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形式再形成单纯词,可以分为“变性成词”和“变形成词”两种情况。 8.变性成词是指语素转变词性而成为另一类词。例如“call”可以形成动词“to call”,也可以形成名词“a call”。 ’ 9。逆序成词就是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而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例如英语的beggar(名词:乞丐),“beg”原来并不存在,是从原词中反向截取的语素形成的单纯词to beg(动词:乞讨),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10.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 11.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 12,离合词是指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接近词组的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 13.词组词是指在结构上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 14.构形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处于词干后面,它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 15.虚词语素是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的成词语素。 (一)名词解释 1.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语法的抽象性指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3.语法的递归性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4.浯法的稳定性指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 5.语法的系统性指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 6.本族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潜在人们头脑中的关于语法规则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同时在说话时也就逐步具有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种过程通常称作“语言获得”。 (一)名词解释 1.共时语法指从某——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2.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段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3.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即建立——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用来进行语言教学。教学语法的特点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 4.计算机语法即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它的研究结果面对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训‘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其特点是精确和可靠,定义和规则必须具有推导性和可验证性。 5.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 6.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某种语言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7.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 8,句法又称“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9.聚合规则指所有的语法成分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能够相互替换出现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 10.组合规则指所有的语法成分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搭配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 11.核心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2.外围语法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3.词组指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14.句子是指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5.句组指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 名词解释 1、语法形式指语言中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 2、语法意义指语言中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其同功能所获得的意。 3.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4.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 5.凡是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句法手段。 6.附加指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7.屈折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8.异根指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的词形变化。 9.零形式是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10.词的轻重音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形式。 11.词的重叠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的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12.虚词指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言中凡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虚词。 13。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14.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15.词形变化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具体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 16.语调指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17.综合性语言指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俄语、德语等。 18.分析性语言指使用虚词、语序等语法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汉语。 19.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叫做“语法范畴”。 20.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属于词法范畴。 21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属于句法范畴。 22.性指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 23.数指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 24.格指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 25,有定无定是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 26.体指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 27.时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时间和说话的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 28.态指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 29.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 30.类别范畴是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31.关系范畴主要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 (一)名词解释 1.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即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也就是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形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指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 3.意义标准指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 4.分布标准指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 5.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 6.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7.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8.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9.层次分析法指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也叫“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 10.利用语序的语法手段构成的词组叫基本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动补、联合等词组都是基本词组。 11.利用虚词的语法手段构成的词组叫特殊词组。例如“介词词组”“‘的’字词组”等。 12.移位句即通过成分移位造成的句式。例如主谓句“我看完了这本书”。一移位就变成主谓谓语句“这本书我看完了。” 13.添加句即通过成分添加造成的句式。例如“你去上海。”变成疑问句得在句后加语气词变成“你去上海吗?” 14.替换句即通过替换造成的句式。例如“你去上海”。变成正反问的疑问句“你去不去上海?” 15.复谓结构单句指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非常紧密的主谓结构构成的句子。例如“老师鼓励我考大学。” (一)名词解释 1.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2.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 3.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4.语汇形式就是—种语言里所有的实词和固定短语。 5.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虚词、形态、重音、语调等。 6.语言意义指用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7.语境意义指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作用下所表达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8.语义的模糊性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个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 (一)名词解释 1.词义是指词的浯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 2.通俗意义是指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 3.科学意义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4.由于交际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变体就是“语体”。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是语言中两种最基本的语体。 5.感情色彩是指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对该现象的主观态度,从而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增添了一层附加色彩。 6.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就是形象色彩。 7.义项指词典中词语意义的分项说明,它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8.义素是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9.义素分析指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单义词是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2.多义词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 3.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4.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 5.派生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 6.同义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7.反义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8.语义场是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9.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10.借代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比较稳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这就是引申式的借代方法。 11.比喻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关系意义指词语在组合成句子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2.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 3.词语在组合中产生语义上的关系,它是一定的现实关系的概括反映。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 4.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 5.述谓结构指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两部分。情态部分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便是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 6.变元又叫“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7.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作“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8.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9.蕴含是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 10.预设是指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它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1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 1.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字符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单位。 3.意符是指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那部分字符。 4.音符是指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那部分字符。 5.记号是指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那部分字符。 6.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7.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也可以叫做借源文字。 8.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字符的字符。 9.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10.词语文字是全部或绝大多数文字字符都只跟语言中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11.语素文字是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12.音节文字是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 13.音位文字是全部字符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平时就称作音位文字。 14.辅音文字是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平时就称作辅音文字。 15.表音文字是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6.表音文字是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17,意音文字是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18.假借字是自源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示无法用图形来表示的词语,就采用了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符来替代的办法形成 (一)名词解释 1‘苏美尔民族曾经用“压印”办法写字,因为压印出来的字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 2.象形字指用简单描画事物形状的办法造出的字,所以象形字都是简化了的实物图形。 3.有些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只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传统文字学称这些字为会意字。 4.独体字指单纯的字符。 5.合体字指复合的字符。 6.偏旁是合体字中的独体字。 7.形旁是字符中表意的偏旁。 8.声旁是字符中表音的偏旁。 (二)单项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语言规划指为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创制文字的工作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一个高潮,国外称这项工作为语言规划。 2.文字的创制是现代社会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一)名词解释 1.神授说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 2.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 3.社会契约说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各种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 4.手势说认为人类在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一个手势语言的阶段。 5.感叹说认为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来的。 6.劳动叫喊说认为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人们劳动时的叫喊声演变来的。 (一)名词解释 1.地域方言指同一种语言由于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了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2.次方言指一个方言区内,不同地区的人所说的话仍有差异,也就是说在一个方言的内部还存在着地域方言性质的分歧,这个方言的下面就可以再分出各种“次方言”。 3.土语指次方言下面的再分类。 4.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之间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5.亲属语言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种语言。 6.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指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7.有些语言学家把像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叫做“原始基础语”,也叫做“母语”。 8.子语是语言学家把从原始汉藏语分化出来的汉语和藏语叫做“子语”。 9.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并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10.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它是根据语言间亲属关系的有无对世界上的语言所做的分类。 11.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被称为“社会方言”。 12.由于各种原因当社会上出现了秘密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秘密语言,这种秘密语言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排他性。 , 13、.黑话指黑社会使用的隐语。 14.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叫“通用语”。 15.共同语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 16.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17.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就叫“民族标准语”,简称“标准语”。 18.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正常交往,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人把这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国语”。 (一)名词解释 1.意译词指用本族语言的结构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也就是说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则都是本民族的。 2.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3.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4.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5.语言转用指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具体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 6.语言混合指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7.洋泾浜语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8.克里奥耳语指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这种语言实际上就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9.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使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10.借词指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称作语言规划。 2.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就被称做语言政策。 3.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4.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民族语言政策实际上是民族政策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 2.思想指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 3.思维指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 4.感性思维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5.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抽概念指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 7.判断指确定事物性质或事物间关系的思维形式。 8.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未知判断,或者由一个或几个前提得出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 9.发散思维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 10.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由于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被称为“语言相关论”。 (一)名词解释 1.人的身体器官中跟语言有关的除了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外,还有大脑。大脑跟人类语言的关系最重要。要想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的问题。 2.人会说话经历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获得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儿童学会说话,特别是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叫做“语言习得”,也叫做“语言获得”。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也就必须研究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 3.大脑单侧化指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而且分工也不同,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思维活动。 4.临界期是指语言获得的期限。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去,人也就不会说活了。 5.模仿说是解释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一种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的。 , 6.强化说是解释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一种理论。认为儿童除了模仿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陨。 7.天赋说是解释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规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而在先天具备的能力和后天补充的知识两方面中,先天的语言能力起到了最主要的内因作用。 8、认知说认为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既有遗传机制的作用,又有语言环境的作用,或者说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一)名词解释 1.认知活动主要是抽象思维的活动。 2.人们经过想的过程,得到一些结果比如得到一些概念、判断和比较复杂的结论等,这些都是认知成果。 3,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文化语言学。 4.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叫语言文化学。 5.认知能力包括思索问题的能力和得出结果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语言学的应用是指把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 (一)名词解释 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这种现象称作“中介语现象”。“中介语”有点类似儿童在某些阶段的语言,即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 2.学外语的人的母语又叫“来源语”,所要学的外语又叫“目标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叫做“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地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3.外语教学中教和学双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同时又要注意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尽量避免负迁移。也可以说就是不断修正中介语,并找出产生错误的类型和原因。这一教学过程称作“引导迁移”。 4.第一语言教学指母语语言教学。 5.第二语言教学指外语语言教学。 6.外语教学的“翻译法”是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较多讲解语法规则,允许用本族语说明外语现象,注重书面语的读写训练,重视不同语言的对比。 7.外语教学的“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一反应”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不讲语法规则,基本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也不大进行语言的对比,主要使用谈话类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较多利用视听设备,甚至尽量模拟近似的语言环境,不特别注意口语听说训练,注重句型练习,通过反复的口语句型练习掌握语法规则和形成语感。 8.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的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 9.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 (一)名词解释 1.计算机也可以传送、接收、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或者说人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这就是“语言信息处理”。 2.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的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叫做机器翻译。 3.人机对话指计算机把看懂听懂的句子作为一种指令接受下来,并按照要求作出相应的动作,或者用语言作出相应的回答。 4.人工智能也叫智能机器人,它能理解人说的话和像人一样说话,不但能够自动翻译、回答问题、执行人的语言指令,还能够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随时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作出文字形式或语音形式报告。 5.语音识别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听觉器官来接受语言信号并作出回应动作或给以语言答复。 6.语音合成指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出类似的声音。 第一章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2.为什么说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3.为什么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唯一对象或主要对象? 4.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5.为什么说语言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 (六)论述题 1.阐述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 2.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进而作为区分“民族”的唯一标准是否正确。 (五)简答题 1.因为语言学家们对语言主观认识是他们对语言现象的一种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同语言的客观存在的形式常常有一定的距离。常人对语言的认识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例如“说话”——词,不同的人在用它时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有的人可能在中间加进“了、着、过”等;有的人可能加入“呢、啊、嗯”等虚词;口吃的人还可能把这个词说成“说说说……话”等等,但把这个词记录下来只有“说话”,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这就看出客观存在形式同主观认识的差异来,所以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2.书面语产生以后,由于书面语克服了口语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时产生的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方面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自然知识积累的速度,扩大了这些经验和知识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一点得到了现代考古学的证明。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3.因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世界上很多语言至今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该研究口语。但是由于口语的细节和语境资料难以搜集,而书面语克服了口语的时空限制,传播面广,又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比口语更具权威性,于是语言学的研究大多还是以书面语为主,但不能忽视口语研究。所以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唯一对象或主要对象。 4.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使用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还是犹太人,并没有因为使用不同语言而变成不同的民族了。所以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5.虽然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习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中国人生的孩子如果在日本长大,他只会说日语,不会说汉语。 (六)论述题 1.口语和书面语分别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口语有语境和面部表情、手势、体势的帮助,所以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口语句子要短些、用词平易些,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书面语没有语境和面部表情、手势、体势的帮助,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推敲,要对口语进行加工、提炼和发展,所以书面语比口语更简练,更精确,同时,书面语的句子长些,复杂些,用词丰富些,结构更严谨些。 两者的联系是,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口语的机械的复制品,而是对口语的加工、提炼和发展。所以反过来书面语会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2.不正确。因为这一观点只适合少数新兴的民族国家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况。在这类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所以,在他们看来,相互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还认为,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来确定语言和方言的区别,就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很可能因此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因为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他们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同一语言的方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如西方某些语言学家出版的著作就只承认中国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闽语、客家语等“语言”,不承认有一个汉民族的民族语言——汉语。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这说明不能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因为它不具备普遍性,而且容易成为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 (五).简答题 1.简述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特征。 3.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相对自主性子 4.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 5。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 6.天文学家是怎样知道星辰的名称的? 7.赵高曾在朝廷上“指鹿为马”,并得逞于一时,但鹿并没有因此而改为马。这说明什么道理? 8.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语言”和“言语”二词的真正含义。 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②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③亚洲语言研究。 ④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⑤毛泽东同志是运用语言的模范。 ⑥语言研究所在前边。 ⑦语言美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灵美。 ⑧阿Q有阿Q的语言,晴雯有晴雯的语言。 (六)论述题 1.阐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区分两者的意义 2.请说明语言的系统性。 3、阐述语言的层次性。 4.请说明语言符号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五)简答题 1.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性。 所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指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反过来什么意义用什么声音表示是不可论证的。例如为什么同是“桌子”,汉语叫 ,英语叫 desk,俄语叫CTOJI;同是[ai]这个声音,汉语表示“哀、哎、挨”的意思,而英语表示“我”(1)的意思。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决不能在同一时刻说出两个符号来。例如“我看报”这句话说出来,人们听觉器官先听到的是 的声音,依次再听到“ ”“ ”的声音。 2.所谓语言符号的离散性是指人们说话只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一张嘴不能同时说出两个字、两句话来,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的。 3.所谓相对封闭性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语言是依靠全社会的人不断反复使用而存在的,至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不会对语言系统产生影响。所谓相对自主性是指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寻找解释的理由。 4.所谓组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因为语言符号在时间上是线性展开的,反映口语的书面语同样也是线性展开的,因此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的组合也是线性序列形式。不同长度的语言单位的组合可以称为“句段”,所以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参与组合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语素、词、短语、句子。例如语素“火”和“车”组合成词“火车”;词“开”和“火车”组合成短语“开火车”;短语“开火车”同词“他”组合成句子“他开火车”,句子还可以再组合成语篇等。 5.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是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称为“联想关系”。例如“我们学习汉语”这个组合单位,在“我们”这个位置上可以用“他们、你们、大家”等词替换;“学习”这个位置上可以用“研究、分析、说、 用”等词替换;“汉语”的位置上可以用“文化、英语、日语”等词替换。“他们、你们、大家”聚合成一个代词的类别;“研究、分析、说、用”等聚合成一个动词的类别;“文化、英语、日语”聚合成一个名词的类别。属于同一类别的语言单位性质功能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6.天文学家每发现——颗恒星或行星,就要给它起个名字,这些星辰最初的命名是任意的,一当人们普遍接受后这个名称就不能随意更改了。 7.这说明语言符号不但具有任意性特点,还具有强制性,音与义的结合——经社会约定,就不能随意更换了,尤其个人不能随意更改,不管地位多高的人,都改变不了这种社会强制性的力量。 8.①③⑤⑥指“语言”,②④⑦⑧指“言语”。 (六)论述题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工具,是均质的;“言语”是说话的行为和所说出的话。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即全社会的,而言语属于个人的,具有个人特色。也可以说“语言”属于“一般”的,“言语”属于“个别”的。但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研究语言必须从观察言语着手;另一方面,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没有语言,言语活动也就不能进行,语言对言语起着规范的作用。 区分语言和言语有重大的意义。正如索绪尔所说: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1)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 (2)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有多少是偶然的分开了。进而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这样,浯言学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2.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不是—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的符号,而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根据严密的组织规律分层次组织起来的,不同单位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又都是由不同层次的更小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系统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几乎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语法子系统的系统性也很强。 语言的系统性还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和自主性。即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一般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寻找解释的理由。 3.语言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的。首先,语言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底层是由音位、音节构成的一套声音材料,上层是音义结合体。上层还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语素,是最小的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以及性质作用相当于词的固定短语,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子和句子再组成语篇。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语言的层和级,级和级之间紧密相连,下级单位按照规则组成-上级单位,它们之间有上下位关系。语言的层次性可以用下面图形表示 4.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在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好比几何学中的横轴和纵轴,横轴代表组合关系,纵轴代表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规则,也是语言系统的一个纲。靠组合关系,可以把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组合起来,但是,仅有组合关系,组合的结构单位就会数量有限,满足不了人们的交际需要。靠聚合关系就可以根据需要组合成无限多的句子,让语言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五)简答题 1.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含义及主要研究领域。 2.简述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主要研究领域。 3.简述语言的本体研究。 4.简述索绪尔的主要贡献。 5.简述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 6.简述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三种不同的角度 7.一门科学的发展往往要经历哪三个阶段? (六)论述题 1.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和观点。 2.怎样给语言学分类? 3.简论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五)简答题 1.普通语言学是从理论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的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一般地研究语言的本质、起源、发展和语音、语义’、浯汇、语法等方面,还研究语言研究的特殊方法以及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2.应用语言学就是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的研究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的分科。分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就是指语言教学,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因为最早广泛应用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社会领域就是语言教学领域。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广,例如现代通讯领域要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改进通讯质量和效能;词典编纂工作需要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它提供划分义项的依据;机器翻译要借助个别语言学对语言体系、语言结构的分析以及语汇学、语义学、语法学的研究成果。语言学的知识和成果还可以用来侦破刑事案件。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另外由于把语言学的原理运用到一些学科的研究中,又建立起了与语言学有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逻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3.语言的本体研究就是重点研究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 4.索绪尔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20世纪语言学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5.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的研究素材。诗律学、修辞学、文章学更是跟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分不开的。 6.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三种不同的角度是:一种着眼于语言的“本体”,也就是重点研究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一种着眼于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还有一种着眼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是到目前为止研究的人最多,研究成果也最多的三派。 7.一门科学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下面三个阶段:先是进行初步观察和内省思辩,然后是分清对象并加深观察和描写,最后才找出规律并形成理论体系。 (六)论述题 1.因为不同的学者对语言的主观认识可以不同,甚至大不相同。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只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当然有客观依据,不过也掺杂了各种主观因素,并且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等,因此语言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和观点。 另外,语言的客观现象本身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并且还跟参与交际的各方、周围的社会环境等分不开。语言学家为了研究这种社会现象不得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现有的研究手段对研究对象加以切割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更何况语言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民族性,客观上不是同质的,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语言学家捕捉到的现象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映它的理论和学说可以有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同的学说中只有一种是唯一正确的。 2.对语言学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范围或不同的具体对象、不同的方法等分成不同的学科。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理论语言学侧重于理论研究,即从理论上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和结构。应用语言学侧重于应用研究,即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研究成果应用于同语言学有关学科的研究中去。 理论语言学又以研究的对象不同再分为普通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两类。普通语言学又叫一般语言学,它是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它探索的是人类语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具体语言学又叫个别语言学,它是以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具体语言的结构体系和结构规律,如汉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等。 对于具体语言学还可以根据研究的方法不同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等类别。描写语言学是指对具体语言从语言发展中的一个横断面进行静态研究,研究具体语言某一阶段的结构体系和结构规律,如现代汉语、近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历史语言学是指对具体语言从发展的观点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语言的结构体系和语言的各个要素从古至今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应用语言学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既包括同语言本身有直接关系的一些领域,如词典编纂、机器翻译等,又包括把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其他一些学科中,从而建立一些语言学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3.语言学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进行初步观察和内省思辩,然后是分清对象并加深观察和描写,最后才是找出规律并形成理论体系。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两个时期,即传统语言学时期和现代语言学时期。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为传统语言学时期,20世纪以后,特别是索绪尔的语言学说建立以后为现代语言学时期。传统语言学中的“传统”两字没有贬义,而是通常的含义,也就是“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和筛选,世代相传”的意思。其实研究语言的历史很久远,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第欧尼修的《希腊语法》,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就出现了巴尼尼的《梵语语法》。自春秋战国以来,特别是在汉代以后,我国的“小学”的研究就相当发达,专著很多。 从16世纪到18世纪,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商业贸易活动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人们的交际范围随之扩大。17世纪和18世纪时不少人对各种不同语言的词语发生了兴趣,于是他们就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去研究语言,找出不同语言相互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证明这些语言来源于相同的原始母语。从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叶,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一门新兴的学科——历史比较语言学终于建立起来了,从此语言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由于语言学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更多的语言的认识,就产生了关于“语言”的一般理论或者说普遍理论,于是在19世纪初叶,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普通语言学”建立起来了。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语言”的一般理论的著作通常认为是德国学者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到了20世纪20年代,索绪尔的浯言学说建立起来了,他的飞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从此语言学的历程进入了现代语言学时期。索绪尔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 到了20世纪50年代,单纯研究语言本体内部结构系统的路子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定性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因此,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更重视同语言有关但属于语言结构系统以外的问题研究的新学派。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语言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也就是研究语言本体的社会需求仍在不断加强,因此以乔姆斯基为代表建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等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充满了生机。所以可以说,直到目前为止,语言学仍处在一个结构主义浯言学的历史时期。而且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语言本体的研究将始终是语言学的主题。 第二章 (五)分析应用题 1.人们是怎样分辨声音的?为什么听到火车的叫声不会误认为是汽车的叫声?当和一些人相处的时间长了,不必看见他们,只凭借说话的声音就能分辨出是哪一位? 2.在酒馆里,人声嘈杂,可并不影响两个人的交谈,这是为什么? (六)简答题 1.语音与自然界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2.语音学的任务是什么? 3.人类的发音器官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4.决定音质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说明构成声音的四要素在语言中的作用 6.怎样认识语音的心理属性? (七)论述题 1.怎样理解语音的本质属性? 五、 1.分辨声音的重要因素在于音质。音质是声音的个性和特色。每一种声音都有自己独具的不同于其他声音的特色,这种具有特色的声音听熟了,也就在大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这种熟悉的声音再现时,自然就能分辨清楚了。 2.这是因为人们的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大脑听觉中枢在进行语音识别时,要对听觉器官传送过来的声波进行一定的过滤和筛选,只选择并提取与识别语音有关的特征,而舍弃其他信息。所以在人声嘈杂的情况下,只要能听得见对方的声音就不会影响交际。 (六)简答题 1.语音与自然界的声音区别有两点,一是语音是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不是。二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负载一定意义,并且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不具备这个功能。 2.语音学的任务是研究语音在“发音一传递一感知”过程中的生理、物理和心理特征,分析语音的各种要素的社会功能,彼此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语音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规律等。 3.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部分组成: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肺是发音的动力源,为发音提供所需要的气流;声带是语音中乐音的发音体,噪音的发音体则是参与发音的有关部位;咽腔、口腔、鼻腔是共鸣腔,其作用是把声音扩大。口腔除起共鸣作用外,还有调节作用,因为发音活动的一切复杂变化几乎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 4.决定音质的不同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物理的角度看,音质的不同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由于陪音的数量、频率和振幅的不同,以及它们和基音在频率、振幅等方面配比关系的不同,就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声波形式,从而产生了千差万别的音质。 二是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音质取决于三个条件,——是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如鼓和锣的声音不同;二是发音方法不同,音质不同,如敲击和摩擦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三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例如把二胡的弦安在京胡上,用同一个弓子拉,声音照样不同。 5.构成声音的四要素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音高的变化可以决定声调和语调。音强决定俄语等语言的词重音,汉语的轻声也主要同音强有关。音长在许多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英语的[i:]和[i],[u:]和[u)的区别就是由音长决定的。音质是辨别声音、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在音高、音强、音长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音质的不同,声音仍有差别,所以它在语言中对于区别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6.语音的心理属性是指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实验证明,人的听觉虽然是由客观的声音引起的,但作为心理现象的主观听觉和语音的客观声学效果之间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语音声学要素的变化并非都能在听觉上得到对等的感知。听觉感知声音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大脑听觉中枢在进行语音识别时,要对听觉器官传送过来的声波进行一定的过滤和筛选,只选择并提取与识别语音有关的特征,而舍弃其他信息,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且目前尚知之不多的心理过程。 (七)论述题 1.语音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语音的社会属性就把语音同自然界的声音彻底区别开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第一,从音和义的关系看,任何语音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用什么声音表达什么意义,反过来什么意义用什么声音表达,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取决于社会的约定俗成,所以使得世界语言或方言各不相同;第二,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第三,语音的地域性同语音的民族性有相似之处,即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如汉语的吴方言、闽方言等各有自己的语音系统,语音的这种地域性特征同样是由社会决定的。 (六)简答题 1.简述国际音标有什么优点。 2.简述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3.怎样给元音分类? 4.怎样给辅音分类? 5.简述音素、音标和字母的区别和联系 (六)简答题 1.首先,它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订的,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 其次,它的符号以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基础,或直接采用拉丁字母,符号形体简单清晰,容易学习和应用。 最后,它的符号比较完备,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2.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 (1)发元音时,气流在整个声道内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气流要受到明显的阻碍。这是元音、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辅音发音时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其他部位不紧张。(3)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辅音发音时声带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 3.首先根据舌头在发音时起作用的部位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三类。对于舌面元音要根据舌位的高低不同分成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类别;根据舌位的前后变化可把元音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三类;根据唇形的变化可以把元音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两类。根据软腭和小舌的升降变化还可把元音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 4.对于辅音,首先根据发音部位分成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叶音、舌尖前音等类别;其次根据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要从三个方面看:阻碍方式、气流强弱、声带振动与否。按阻碍方式可把辅音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等类别。按气流的强弱,可以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按声带是否振动可以把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两类。 5.音素是语音单位,字母是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书写单位,音标是精确记录语音的符号。字母和音标都可以标记音素,但由于字母是书写单位,数量越少越便于使用,而一种语言中有差别的音很多,于是用字母标音有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i这个字母,在汉语拼音中记录三个不同的音素[i][ )[ )。而音标由于是专门标记声音的,要求它越精确越好,于是音标可以把一种语言中有细微差别的声音都标记出来。例如汉语普通话里“爱、家、高、前”中都有。这个音素,用字母书写就用Q——个,而用音标来标记就分别是[a)[A][ ][ ] (六)简答题 1.怎样理解音位的含义? 2.音素同音位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们有什么区别? 3.音质音位同非音质音位有什么区别? 4.简述音位同音位变体的关系。 5.举例说明音位的区别特征,它有什么优越性? 6.音位的条件变体同自由变体有什么区别? (七)论述题 1.为什么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纫决定的? 2.归纳音位要遵循哪些原则? 3.音位的区别特征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六)简答题 1.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所谓社会功能也就是能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进而能区别词或语素的意义。例如“鼻子” [pl匈]和“皮子”[ ]两个词的差异,从语音形式看就在于[p]和[ ]的不同。所以[p)和[ ]在普通话中是两个音位。(2)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这个“最小”的含义是指不能再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了。用这一点可以把音位同音节区分开。因为音节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音节不是最小的,对音节还可以再分析。(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而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a/是一个语音类型,它的四个变体[a、A、a、 ]在语音上虽有差异,但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是四个音素,属于~音类的成员。(4)音位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因为不同语言或方言,音位系统不同。同一组音,在甲语言里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不同的音位,在乙语言里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一个音位的。如[p]和 [ ]在汉语中是两个音位的,在英语中是一个/p/音位。 2.音素和音位的区别在于:(1)分类的角度不同。音素是依据自然属性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依据本质属性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功能不同。音位在特定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音素不一定,同一音位的音素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3)最小的含义不同。音位的最小含义是最小的语音类型,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3)音质音位是由音素构成的音位,因为音素之间的差异是音质的不同,所以把由音素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叫音段音位,具体分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两类。非音质音位是由音高、音强、音长三个非音质的材料构成的音位,因为它们在不同语言中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也可以构成音位,于是把由它所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 ‘ 4.两者的关系是: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音位和音位变体是类别和成员的关系。例如/a/音位作为音类区别于/i/音位、/u/音位。而[a]、 [A]、[a]、 [ ]是汉语普通话中/a/音位的成员。 5.音位的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互助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例如汉语普通话音位[p]靠双唇这一语音特征,与/ /、/k/相区别,又以“不送气”这一语音特征同/ //k/构成一个聚合群。 6.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几个变体之间有互补关系,各有出现的场合、环境。它们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 ]和[n]的前面只能出现[a],[ ]和[ ]的前面只能出现[ ]等等。而自由变体是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 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例如沈阳方音中“吃”音的声母,[ ]和[ ]都可以,不影响“吃”的意思。 (七)论述题 1.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需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放到与其他所有音位对立关系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因为一个音位需要而且只需要与本语言或方言的所有音位区别开来。例如汉语普通话酌~,以舌尖中同/p/和/k/区别开,以不送气同/ /区别开,以塞音同/ /、/U区别开。但并不能通过“清音”这——条同其他音位构成对立,因为普通话音位系统中没有浊塞音[d)。而英语的/ /就可以用“清音”这一特征同/d/区别开。然而“不送气”这一特征在英语中构不成同其他音位的对立,所以英语的/t/的区别特征同汉语的/t/的区别特征不同。这完全是由两种语言的音位系统决定的。所以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2.归纳音位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对立原则。就是看——定语言中的音素能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有的就是一个音位,没有的就不是一个音位。二是互补原则。这是对同一个音位的几个音位变体说的,如果几个音素之间有互补关系,那么就可以把它所归纳成同——个音位。三是读音相似的原则。一般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几个音素渎音相似。有时几个音素虽然有互补关系,但读音差异很大,也不能算一个音位的。如[m]和[ ]在普通话中有互补关系,但读音不相似,所以仍属两个音位。 3.音位的区别特征通常都表现为二项对立,即每一方面的特征总是具有“是”或“非”、“有”或“无”的两个对立项,如元音性/非元音性,浊音性/清音性,送气/不送气等。所以,语言学上通常都把音位的区别特征划分为若干个二元偶分组,每个二元偶分组都表示某一方面上两个彼此对立的语音特征。只要在一个二元偶分组上存在着对立,就可以把两个音位区别开来。 (六)简答题 1.人们是怎么划分音节界限的? 2.举例说明音节的划分要受语音的社会性影响。 3.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4.复元音和复辅音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 5.以元音为核心的音节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哪几种? (七)论述题 1.举例说明语流音变的类型。 (六)简答题 1.音节划分理论不止一种,目前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是“肌肉紧张说”。这种理论是根据发音时,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来解释音节 的形成和确定音节之间的边界的。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弛和紧张相互交替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肌肉紧张过程又可以分为渐强、最强、渐弱三个阶段,最强阶段叫“音峰”,渐弱阶段和下一次紧张的渐强阶段的交界之处,紧张程度最低,叫做“音谷”。音谷所在的地方就是音节之间的分界处。如“干部”Ikanpu]音节分界线 2.音节的划分除了要根据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征之外,还要考虑到语音的社会影响,要受到特定社会语言习惯的制约。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节结构,不同的音节结构会使音节划分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听到[peid]这样一串音,说英语的人会认为是paid (付清的),是一个音节,因为英语的音节结构允许塞音出现在一个音节的末尾。而说汉语普通话的人会听到“配的”,是两个音节,因为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不允许塞音出现在音节的末尾。 3.汉语的音节结构中有英语音节结构中没有的声调部分;汉语的音节结构中没有CCV、CCCV等复辅音音节,英语有;汉语普通话中除了n、 可以出现在一个音节的末尾作韵尾外,其他辅音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做声母,英语的辅音没有这样的限制;汉语普通话音节中元辅音最多不能超过四个,英语的音节没有这个限制,例如 sprints(疾跑)共有七个音素组成。 4.复元音和复辅音在发音上有明显不同:复元音里的几个元音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统一的发音过程。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几个元音由一连串的过渡音联结在——起,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复辅音则不同,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复辅音的音质变化是突变的,彼此之间没有过渡音来联结,中间有明显的界限。 5.共有四种结构类型:V、CV、VC、CVC。 (七)论述题 语流音变的类型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五种类型。同化又分为全部同化和部分同化两种。例如“关门” [kuanman]’ [kuammon]为全部同化; “辛苦” [ ink'u]一[ ir3k'u]为部分同化。同化还可以分顺同化、逆同化,连音同化、隔音同化等类型。例如:英语pens(钢笔 复数)一[penz]顺同化,连音同化。藏语 [n,ima]一[ inD]顺同化,隔音同化。异化也分顺异化,逆异化;连音异化,隔音异化等类型。例如:天津[rian t~in/一[t'ian t~ir3]这是隔音异化,顺异化。俄语HpOpy6b一.pOWy6b是连音异化,逆异化。 弱化分辅音弱化和元音弱化两种。例如: 八个[PAk~]一[pAgo]辅音[k]由清变浊[s)元音[Y)由后元音变为央元音[ )。 早晨[tsau ]一[tsau辅音由塞擦音变为擦音 脑袋[nau hi]一[ ][ ]这里既有辅音弱化又有元音弱化,元音由复元音变为单元音。脱落如“干事’’[kan ]一[karo]后一个音节的韵母脱落。增音如“唱啊’’[t~'aU A)一[ ao A]后一个音节增加个声母[ ] (五)简答题 1.简述韵律特征构成要素的特点。 2.简述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 3.简述调值与调类的关系。 4.举例说明连读变调现象。 5.简述轻重音的构成情况。 6.简述重音的类型。 7.举例说明节律重音同强调重音的区别 (六)论述题 1.声调和语调都是由音高决定的,每种语言都有音高,但二者的作用很不相同,如何理解? (五)简答题 1、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永远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单独占据一个时间段落;二是它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对韵律特征而言,重要的不是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绝对值,而是这些方面的相对值,也就是通过与同类特征的对比而存在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形式和幅度。 2.韵律的构成要素有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因为音段不论大小,都必然有一定的音高、音长和音强,从而构成这个音段的韵律特征。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的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看,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语调。 3.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调类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类别。两者是不同的,但又有密切的联系,调类是在调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调值的归类,即把单念时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类。例如汉语普通话中共有1200多个音节,这些音节单念时只有四种调值:55、35、214、51,于是就把它们归成四种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值得注意的是,调类是根据调值来划分的,但是调类的名称却不一定是由调值决定的,因此,有时候一种语言里各方言的调类名称虽然相同,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调值也相同。 4.有声调的语言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连读变调”。例如汉语的“美满”单念时声调是“[mei214‘man214’]”,可连在一起念就会变成[mei35 man214]的调子。 5.实验证明,无论轻音还是重音的形成不仅仅在于音强的减弱还是增强,而且同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都有关系。比如汉语普通话的轻音主要表现为与重音音节相比,音长大大缩短,同时还会失去原有的声调,音强减弱,音质出现弱化和脱落现象。再如英语的重音总的来说音高和音长对表现重音所起的作用要比音强大。在实验中人们发现,英语里音高较高的音节比音高较低的音节容易听成重音。另外,两个音节的音长相差越大,人们越容易把较长的音节听成重音音节。再有重音的改变往往会使音值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之,重音和轻音通常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来表现的。 6.重音可以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词重音按照它在词中所处的位置的情况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两种类型。例如英语、俄语中的词重音就是自由重音,蒙古语、法语、维吾尔语等的词重音就属于固定重音。在有些语言里,一个词只有一个重音,如法语、俄语、维吾尔语等。有些语言,一个词里有一个以上重音,如英语。由于重音的突出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主重音和次重音。最突出的叫“主重音”,比较弱的叫“次重音”。句重音又分“节律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节律重音不是说话人有意识地加上去的,而是说话时自然而然带出来的。强调重音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说话人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 7.节律重音又叫“语法重音”,它的最大特点是这种重音不是说话人有意识地加上去的,而是说话时自然而然带上的。例如:“我们学校来了一位语文教师”。这一句话可以分三个节拍群,其中“学校”、“来”、“语文”三个词读音时自然要突出出来,所以它们是节律重音。强调重音又叫“逻辑重音”。与节律重音不同的是,说话人为了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例如还是上例,如果想强调是“我们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那么说这话时就得有意识地加重“我”的读音。如果想强调来人的数量是一位而不是两位时,自然就要在“一”这个音节处加重读音。这就是强调重音。 (六)论述题 1.声调和语调都是音高构成的,但在不同语言里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在英语、俄语等非声调语言里,音节没有固定的、与词义相关的声调,一个音节无论用什么调子读,都不会引起词义的改变。例如英语here可以由高到低地读,here,也可以由低到高地读here,词义都仍是“在这里”,没有改变,只是前者为陈述语气,后者为疑问语气。所以在英语中允许以一个音节内部高低升降变化来构成语调。也就是说音高变化在非声调语言中只起改变语气的作用。而在汉语等有声调的语言里,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与词义相关的声调,音节内部的高低升降变化已经负担了区别意义的功能,因而不能再利用这种升降变化来构成语调,表达语气的意义,否则会引起词义的改变。实验证明,汉语普通话语调的音高形式同英语语调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普通话语调的高低升降主要是各音节调域整体抬高和压低的变化,而不是改变音节内部的声调调型,也不是在声调末尾续接上一个上升或下降的变化。由于语调是通过音节之间调域的高低对比来表现的,因而不管这种高低变化有多大,音节内部的声调都能保持各自的区别特征,而不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第三章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语汇同词有什么不同? 2.怎样理解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3.目前对语言结构系统的结构要素有些什么看法? (五)问答题 1.语汇是指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是—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所以凡是要表达集合概念时就可以用上“语汇”这个词,如可以说汉语语汇、英语语汇,古代汉语语汇、现代汉语语汇,《红楼梦》的语汇、《史记》的语汇;鲁迅的语汇、老舍的语汇。而“词”是语汇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个体概念。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语汇系统,里边包括的词却有许多个。 2.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这好比盖楼房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砖、瓦、木料一样,语汇这个建筑材料所包含的只有“词”和“语”两部分。语汇作为名词术语来讲是个特定的集合概念。一种语言的语汇中词语数量越多,表明这种语言越发达。语汇的性质有: (1)语汇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例如“车”最初产生时音与义的结合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后来出现了复合词“火车、汽车、自行车”等就有一定的理据性了,人们给新事物命名时总要根据这一事物的形状、性能等方面显示的某一特点命名,这时这个词的音与义的结合就是可以论证的了。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普遍性表现在只要客观上存在着某种事物,各种语言中就都有相应的词语表示它们。但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有许多不同,有些词语往往要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在这方面不同语言就可能有明显差异,这就表现出了语汇的民族性。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活跃性表现在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各要素中最易变化的一个要素,它总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一当社会上有新的事物出现,就要有相应的新词语出现。一当社会上某些事物或现象消失了,就会使得反映它们的词随之消失。当然语汇的变化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它又有极强的稳定性。例如语汇中的基本语汇就相当稳固。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地增加和更替;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3.传统语言学把语言结构系统分为语音、语汇和语法三个要素,现代语言学提出一种新的意见,即分为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要素。这两种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种分法忽略了语义这个要素,语义中的“义”不仅指词语的意义,还包括语法等比较虚的抽象的意义,如果没有“语义”这个要素的话,语法等抽象的意义就无处存在了。第二种分法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语汇”这个要素。学习一种语言,肯定少不了一本词典,要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往往也得先查词典,词典记录的是语汇,所以缺少“语汇”这个要素也不行。基于上述情况,本书采用一种变通的说法,即四分法,把语言的结构要素分为“语音、语汇、语义、语法”四部分。 (六)简答题 1.简述同音词产生的原因。 2.简述单纯词、合成词与单音节词、多音节词有什么关系? 3.简述基本语汇的特点。 4.基本语汇同非基本语汇有什么联系? 5.举例说明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手段。 6.常用语汇与通用语汇有什么区别? 7.同音词与同形词有什么区别?举例说呀。 (七)论述题 1.在语汇学里怎样给词分类? 2.现代汉语中的词为什么有双音化倾向,词的双音化有什么作用? (六)简答题 1.同音词产生有各种原因:一是语音偶合。语言里的音节数量是有限的,而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却是无限的,这样就难免会有同音词产生。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节只有12印来个,所以汉语的同音词多,特别是单音节同音词较多。另外外来词同原有的词也容易成为同音词。如汉语中的“大米”中的“米”,同从英语借来的长度单位“米”恰好同音。二是历史音变。例如“事、试”、“南、难”、“合、河”在历史上并不同音,但随着语音的演变,汉语大多数浊辅音都清化了,收[-p-t-k]韵尾的人声消失了,于是它们就变成同音词了。三是词义分化。例如“一刻钟”的“刻”同“雕刻”的“刻”本来是多义词,后来钟表发明出来了,计算时间不再用“漏壶”了,于是“一刻钟”的“刻”慢慢地就从多义词中分化出来了,形成了“刻,、刻,”一组同音词。 2.凡是单音节词都是单纯词,但不能说单纯词就是单音节词,因为还有多音节的单纯词,如“娓娓、芙蓉、巧克力’’等。 凡是合成词都是多音节词,但不能说凡是多音节词都是合成词,因为多音节词也可能是单纯词,例如“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等。 3.基本语汇的特点是:一是产生的历史长。有的词,如汉语的“火、天、大、生、人”等从甲骨文时代一直沿用到今天,还将世世代代续续使用下去。二是使用的范围广。基本语汇里的基本词由于表示的都是基本事物、动作、性质状态和语法关系的词,不管什么时代什么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何种交际都必须使用。三是构词能力强。基本语汇中除代词和虚词外,大部分词都是构成新词的基础要素。例如“人”是基本词,以“人”作为构词基础可以构成“人民、人性、工人、人口、人生”等许多词。 4.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基本词可能变成一般词,如汉语的“皇帝”“宰相”等词,封建时代是基本词,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成为一般词了。反过来非基本语汇中的词也可能成为基本词,例如‘‘电’,“党”之类的词则由一般词进入到了基本语汇的队伍。由此可见,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词汇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且在意义上也有内在的联系。例如以“天”为基础构造出的一般词“天鹅、天象”等,在词义上都与“天”的意义相关。 5.汉语吸收外来词采用多种手段:一是音译,如“沙发、海洛因”等;二是半音译半意译,如“新西兰、冰岛’’等;三是半音译半注释,如“卡车、芭蕾舞”等;四是音译兼意译,如“幽默、香波、托福”等。 6.常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频率方面说的,使用频率高的就是常用语汇。通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范围方面说的,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语就是通用语汇。 。 7.同音词是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例如“九、酒、久”,“花钱”的“花”和“花开了”的“花”都是同音词,前者是异形同音词,后者是同形同音词。同形词是指形同音不同,意义也不同的词,如“好人”的“好”[xau]214和“好客”的“好”[xau]5l。 (七)论述题 1.在语汇学里可以从不同角度给词分类。(1)根据词的音节数分类,可分成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类,例如“山”“山顶”“山海关”。(2)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可以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例如“珊瑚”“改革”等。(3)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可分成同音词和同形词两类,例如“男、难、南”,“长大”的“长”和“长短”的“长”。(4)根据词的地位分类,可以分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例如“风、雨、车、马、手”等属于基本词,“改良、山水、下岗”等属于一般词。对于非基本语汇还可以根据来源分为“古语词、外来词、方言、新造词”等类别。还可以根据用途分为常用语汇和非常用语汇,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等类别。 2.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和同音语素造成的。同音会产生歧义,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于是用双音化方法可以解决大量的同音词现象,所以双音节化是社会自觉地对同音这种现象进行调整的结果。 双音节化对汉语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减少同音词,如“言、盐、严、延”同音,一变成“语言、食盐、严厉、延长”就不同音了。其次是将多义词的意义分化。如文言中的“道”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改成双音节词以后,意义就分开了。上述两项事实说明双音节化对减少汉语的歧义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双音节化还有韵律作用,因为音节成双成对,给人一种整齐的美。 (六)简答题 1.如何确定一个成分是不是语素?举例说明。 2.词缀语素的作用有何异同? 3.词义与构词语素义有什么关系? 4.汉字同语素和词的关系怎样? 5.汉字同音节、语素是一对一的关系吗?请举例说明。 6.怎样区分汉语中的词和语素? 7.怎样区分汉语中的词和词组? 8.怎样判断英语中的词和词组? 9.离合词同词组词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10.语素在组合过程中,语素的功能类同组合成复合词的功能类是否相对应? 11.“刚刚、娓娓、天天”都是重叠式合成词吗? (七)论述题 1.怎样给语素分类? (六)简答题 1.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确定是否是语素要抓住两点:一是“最小”的,二是“有意义”。所谓“最小”是从音和义结合这个角度看的,如果只有声音,没有意义,那就不是语素,例如“蜘”,只有声音,没有意义,所以不是语素,只是一个文字符号。二看“意义”,这里的“意义”包括两点:一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如“火车”,两个语素都有实在的意义;二是有抽象的语法意义,如“books”中的[—s)。汉语中的“的、了、和”等,只表示语法意义。 2.词缀语素的作用有一致的地方,它们本身都没有太实在的词汇意义,却能表示某种抽象的构词意义。不同的词缀的作用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前缀在构词中通常只改变词的抽象意义,例如“impos· sible”这里的“im”是前缀,只增加了否定意义,没改变词类,整个词仍是形容词;后缀则除了改变词的抽象意义外,还往往改变词类,例如“work”加上后缀“—er”就由动词变为名词了。 3。一般说来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应该是语素义和语素义的组合,即词义等于组成成分的语素义。例如“性急”的意思就是“性子急”。但是有的词义并不等于语素义的组合。其中一种情况是语素义比较模糊:例如“麻利、大方”等,其中一部分语素义不清楚;有的词,如“鱼肉、染指”带有典故性,不了解历史及词义的引申,就无法从语素义推知整个词义。还有的词虽然包含两个语素,但是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脱落了,如“忘记、窗户、国家”等。 4.汉字是书写单位,语素和词是语言单位,它们本来不是—·回事,但由于汉字主要是记录语素的,语素又是用来构词的,所以三者又有密切的关系。有时三者是统一的,如“山”是一个语素,构成一个词,用一个汉字书写的。大部分情况下三者是不统一的。如“语言”是两个语素,构成一个词,用两个汉字书写,这时是字和语素相统一,与词不统一。再如“彷徨”是一个语素一个词,用两个字书写。这时是语素和词统一,同字不统一。又如“吉普车”是两个语素、一个词、三个字,三者全不统一。 5.汉字同音节、语素是不同的:汉字是文字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语素是语汇单位,同时也是语法单位。显然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三者又有一定的联系。汉语的语素多数同一个音节、一个汉字相对应,但也有不相对应的,如—一个音节对应几个汉字、几个语素。汉语音节ch6ng可以写出“城、成、乘、盛”等几个汉字,同时又是几个语素。有时一个汉字对应几个音节、几个语素。如“长”有 chang和zhang两个音节、两个语素。有时一个语素却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音节,例如“芙蓉”“苜蓿”“巧克力”等等。 6。词和语素都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但是词是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语素只是构词单位,不能独立运用。所谓独立运用是指用词可以造句.有的词可以单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自成句子,有的词同其他词组合成句。我们分辨词和语素时就要抓住这个根本点。 7.词和词组都是造句单位,但词是最小的。所谓最小,是指在结构上、意义上都已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不能再切分的定型的整体。而词组是由词和词临时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所以在结构上可以再分割。区分词和词组的可以采用“插入法”,即在组合成分之间插入其他成分,凡是插入后不改变关系和意义的就是词组,插入后破坏了关系和意义的就是词。例如“白天一白布”,“白天”代表整体的时间概念,不能说“白色的天”;“白布”可以说“白色的布”,关系和意义都没变,所以“白天”是词,“白布”是词组。 8.英语的词在构造上与词组很不相同,,大多数合成词都是附加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即使是词根和词根组合构成的复合词在书写上也要连写或用连接符连在一起,词与词之间都要用空格隔开,所以词与词组的区别十分明显。例如英语的“sirlfriend”因为是连着写的,所以是词。再如“faLher—in—law(岳父)”因为有连接符连接,也是一个词。而像“goodfriend'’(好朋友)、“teachersintheschool'’(学校的教师)由于既没连写,也没有连接符,所以是词组。 : 9.“离合词”同“词组词”的区别是根据扩展情况而定。离合词是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如“推翻、猪肉,,羊肉、打开、大树、看见”等。词组词是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如“理发、洗澡、上当·、放假、种地”等。 10.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不完全对应。一般说来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大体一致,比如作为组成成分的语素都是名词性的,或者中心语素是名词性的,组合后很可能是名词。比如汉语的“电灯、语言、火车”等。中心语素是动词性的,组合后的复合词是动词,如汉语的“留神、冒险、推广、说明”等等。但也有复合词的词类同语素的功能类组合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开关、教学、动静”等,语素都是谓词性的,而词却是名词性的。 11.不都是。这里只有“刚刚”是重叠式合成词。“娓娓”是叠音的单纯词。“天天”是单音节名词的重叠形式。区分的办法是重叠式合成词,参与组合的语素都是不定位成词语素,它们既能重叠在一起用,也可以单用。例如“他刚刚离开”和“他刚离开”。意思没变,其中的“刚刚”是重叠式合成词。叠音的单纯词只是一个语素。单音节名词的重叠形式也只能重叠在一起运用,例如“我天天去”,不能说“我天去”。 (七)论述题 1.对于语素,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根据所表示的意义的不同可以把语素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两类;根据构词时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词根” “词缀”和“词尾”;根据能否单用分成“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种;根据语素构词能力的不同分为“自由语素”“黏着语素”两类;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把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两类。这是对于众多的语素的分类情况。一个语素,可以同时归属几个类别,例如“人民”中的“人”是实义、词根、成词、自由、不定位语素,“民”是实义、词根、不成词、黏着、不定位语素。 第四章 (四)简答题 1.怎样理解语法的抽象性?语法的抽象性具有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语法的递归性?语法的递归性具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语法的系统性?语法的系统性具有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语法的稳定性?语法的稳定性具有什么作用? (五)论述题 1.语法同其他语言现象有什么关系? (四)简答题 1.语法规则的抽象性是指人们对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语言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语言中存在着无限多的词语和句子。每个词语和句子不可能都建立一条规则,这样就需要抽象性对语言里的规则进行高度概括,形成数目有限的类别。例如“想、研究、调查、回忆”等虽然词汇意义不同,但它们的性质和功能相同,于是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叫动词; “伟大的祖国、聪明的孩子、飞快地跑、多好”等,各有各的含义,但组合的结构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前面的部分修饰限制后面部分,于是就把这种具有修饰限制关系的结构归纳成一类,叫“偏正结构”。 语法规则正因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才成为一种概括的规则,即语法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只需要处理一类一类的语言现象。有了抽象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时才可能由此及彼,以类相从,在由各种类别构建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框架内造出—句一句“合格”的话来。 2.语法规则的递归性是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例如: (1)小李回家了。(句子,: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 (2)小王知道小李回家了。(句子,: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 (3)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回家了。(句子,:主语+谓语,谓语 =动词+宾语) (4)我觉得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回家了。 (句子::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 这里句子有长有短,但只需要应用一条规则就可以概括说明了,因为它们的结构方式始终是相同的,是“主语+谓语”和“动词+宾语”结构的重叠。 正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它才是一种简明的规则,这样就不必建立许多的不同规则,只需要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有了递归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时才可能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用数量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3.语法规则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比如一般来说名词可以受表物量的数量词组限制,但是“车辆、纸张、船只、人类”等名词就不行,不能说“五辆车辆、三张纸张、两条船只、四个人类”。这是因为受到了词法的限制,这些词都是“名+量”构成的表示集合事物的名词,数量没有限制,如果前面再加上一个有限制的数量结构,前后就矛盾了,所以这种组合不成立。总之,所有的语法规则都是互相联系着共同起作用的。 正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它才是——种有解释力的规则,也就是说语法规则实际上环环相扣,这一条规则往往受另——条规则制约,或者另一条规则可以补充这一条规则。有了系统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时才能形散神聚,变而不乱,造出-—,句一句复杂多样但又严密有序的话来。 4.语法规则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同语言的其他要素相比,变化比较小,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上。很多语法规则可以说根深蒂固,多少年来——直保持不变。例如主谓结构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甲骨卜辞中有“今日雨”,诗经中有“硕鼠、硕鼠,无食吾黍”。这种结构一直沿用至今,还将继续沿用下去。语法规则之所以如此稳定,主要是每一条规则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从语法变化的过程看,即使是十分微小的语法现象的出现或更替,都得经过语法系统内部的重新调整,甚至需要长时间的拉锯战才可能完成。正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它才成为一种有效的规则,即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有了稳定的语法规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和相当大的范围内人们说话时才能心照不宣,运用自如,造出一句一句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和相互理解的话来。 (五)论述题 1.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按说它应该只管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但实际上语言现象是一个整体,语音、语汇等和语法都有联系,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很难截然分开。例如: 语法和语音:有时语音形式会影响到语法的结构关系。如“想起来”,变换重音就可能构成动补关系的结构或动宾关系的结构。 语法和语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影响到语法,因为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例如“长2米”和“短2米”,“长2米”可以有两种结构,或主谓,或动宾;“短2米”只能有一种动宾结构形式。这是因为“长、短”这两个词语,只有“长”才具有“长度”的意思。 语法和修辞:有时修辞现象也可能影响到语法。例如“老栓,就是运气了你”“苍白的日子”等,这都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而超出了语法规则的选择。 语法和语境:语言环境对语法的影响也很大,即在特定的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一张北京,一张沈阳”。如果没有语境,这样的组合不会被人理解,但在买火车票的语境下,就行得通。 语法和逻辑:语法同逻辑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语法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概念就是从逻辑术语中借来的;复句中的语法关系实际上也就等于逻辑上复杂的判断、推理关系。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从基本要求看,人们说话时不但要合语法,也要合逻辑,但有时人们会说出不合逻辑的话来,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晒太阳,喝西北风”等,合语法,但不合逻辑,这时就不能完全用逻辑来苛求语法。 (五)简答题 1.语法有哪两种不同的概念? 2.简述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的区别。 3、简述教学语法与计算机语法的区别。 4、简述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的区别。 5、简述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的关系。 6、简述普通话中的词缀“的”的三种用法。 7、简述核心语法与外围语法的区别。 8、简述语法单位之间的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六)论述题 1.传统语法学、结构语法学、现代形式语法学分别怎样对语法现象进行划分? 2.为什么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而语法规则可以多种多样? 3.为什么说每个语言成分都既处在组合关系中又处在聚合关系怎样认识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简答题 1。“语法”的两个不同概念:一种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这时说的“语法”就是指语法规则本身,即语法规律;另一种是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即所谓的语法规则,这种意义上的语法又可称为“语法学”。 2.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所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不同。历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研究的方法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共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研究的方法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 3.教学语法与计算机语法的区别在于语法研究的用途及对象牙同。教学语法研究旨在于建立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进行语言教学,教学语法面对的是人。计算机语法是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计算机语法面对的是机器。 4.普遍语法同个别语法的区别在于理论意义的不同。普遍语法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进行研究,它的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个别语法是对个别语言的语法进行研究,所以它的研究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有的语法现象。 5.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说每个语法成分都处在既可能跟别的成分替换(聚合),又可能跟别的成分连接(组合)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可以说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就像机器零件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仓库里,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就像按图纸把零件组配成机器。 6.普通话中的词缀“的”的三种用法是:一种是出现在某些词的后面构成副词性成分,如“不断的(地)、渐渐的(地);一种是出现在某些词的后面构成形容词性单位,如“好好的、热乎乎的”;还有一种是出现在某些词的后面构成名词性成分,如“吃的、干净的、我的”。 7.核心语法研究的范围小,仅指句法结构规则,又称作小语法。外围语法研究的范围广,它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又称作大语法。 8.量变关系是指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例如词和词组都是造句稠·料,所以二者之间就是这种量变关系。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所起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例如词和词组与句子的关系就是质变关系。,因为词和词汇是造句单位,没有表达功能;句子在成分数量上有时可以同词或词组相等,但作用不同,句子有表达功能。 (六)论述题 1.传统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个部分:词法部分和句法部分。“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所以词法也称“形态学”。“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所以又叫“造句法”。结构语法把语法分为两种: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组合规则是指线性的不同位置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聚合规则是指线性的某个位置能否替换的关系;现代形式语法学把语法分成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两个层面,核心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外围语法则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2.因为“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内涵:一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语法规则本身,准确地说叫做“语法规律”。对于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只要能正常说话的人都具有运用这种规律的能力,或者说共同受到这种规律的制约。另一种是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客观存在的语法进行研究后归纳和说明的“语法规则”。由于不同的语言学家所采用的理论方法、研究的侧重点、研究限定的范围、研究的用途等不同,对于同一语法事实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例如对“饭吃过了”这个句子,有人说它是宾语倒置的变换句式,有人则说它本来就是受事作主语的原型句式,有人从表达角度说这是话题句,有人从语义角度说这是被动句,还有的从结构的角度说这是省略句等。所以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只有一种,但说明它的语法规则却可以多种多样。 3.结构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即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而且认为每个语言成分都既处在组合规则之中,又处在聚合规则之中。例如语素、词、词组、句子这几级单位都处于这两种规则当中,语素靠组合规则可以构成词,如“钢”和“笔”这两个语素靠组合规贝形成“钢笔”这个词。“学习”和“文化”这两个词靠组合规则形成“学习文化”这个词组。“学习文化”和“我们大家”两个词组靠组合规则形成句子“我们大家学习文化。”“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三个句子靠组合规则可以形成复句“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但是仅仅有组合规则还不够,因为靠组合规则只能组合成数量有限的词、词组和句子,这样根本满足不了人们交际的需要。因为言语交际是复杂的,需要大量的词、词组和句子,这样就得靠聚合规则发挥作用,例如靠聚合规则可以在“钢笔”这个线性结构上,用“铅”这个语素把“钢”替换下来,这样就又构成一个词——铅笔,还可以把“笔”用“铁”替换下来,构成“钢铁”这个词。在“学习文化”这个线性结构上,可以用“汉语”“知识”等把“文化”替换下来,构成新的词组——学习汉语、学习知识等。其他经过组合的线性结构都可以运用聚合规则构成许许多多的词、词组、句子。凡是能相互替换的都是性质作用相同的语言成分。所以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中的每个成分都是既处在同别的成分替换(聚合)的关系之中,又处在跟别的成分组合的关系之中。而且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4.语法单位一般分四级(或四种),即语素、词、词组、句子。算上句组的话就是五级(或五种)。有时语素和语素组合后的结构还能再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这可以叫语素组。如果算上语素组就是六种单位。这六种单位可以分成三级,用下图表示: 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量变性的,即彼此有不同的长度,但性质和作用不变,如“语素”与“语素组”, “词”与“词组”, “句子’’与“句组”都是量变性的。而不同级的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异是质变性的,即各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第一级的“语素”和“语素组”就是用来构词的,属于构词单位;第二级的“词”与“词组”是用来造句的,属于造句单位;第三级的“句子”与“句组”是用来表达的,属于表达单位。 (六)简答题 1.怎样理解语法形式? 2.怎样理解语法意义? 3.简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关系。 4.词形变化包括哪几种情况? 5.句法手段包括哪几种情况? 6、简述体词属性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 7、简述谓词属性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 8、简述词法范畴同句法范畴的区别。 9、语法手段同语言类型有什么关系? (六)简答题 1.语法形式并不是指语言中所有的形式,而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那些形式。并且这里的意义不是指个体意义,而是指一类意义说的;从起的作用来看,不是指体现个别作用的形式,而是体现共同作用的形式。例如英语的名词大多用加“—s”的办法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那么“—s”就是语法形式。再如汉语的“看、吃、玩”等一批词,能做谓语,能加“了、着、过”表示动态,能带宾语,于是就可以把它们归人动词类,这种能共同与某种成分组合和能共同归为某种类别的形式也是语法形式。总之,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 2.语法意义不是指语言中所有的意义,而只是指由语法形式体现的那些意义。所以单个词的词汇意义单个句子的语句意义不属于语法意义,而一类词一类句子用共同形式抽象出来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了。例如“买汽车、盖房子、看电影”等各有各的意义,但它们三个有个共同形式即“动词+名词”,这种形式给了它们一种共同意义,即两部分之间有动宾关系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3.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就像是语法这张纸的两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法形式就是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离开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就不是语法形式了。反过来,语法意义必须依靠语法形式才得以存在,离开语法形式的意义也就不是语法意义了。所以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发现一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有不同的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 4.词形变化有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动词用附加“—ed,,表示过去时,名词用加“—s”表示复数。 “屈折”是指用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的方法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一”的复数是“men”,变化了一个元音。 “异根”是用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的办法表示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代词I变成宾格时是me。 “零形式”是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例如英语的“books”是复数形式,“bok”就是零形式。 5.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四个小类。 “虚词”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我的姐姐”是偏正结构,变换虚词“的”为“和”,“我和姐姐”就成联合结构了。这种语法意义的改变不是通过虚词本身表示的,而是在它与别的词产生关系时才出现的,所以运用不同的虚词就是一种句法手段。 “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言中各种结构都是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构成的。例如“很”可以同“好” “喜欢”等词组合成“很好”“很喜欢”,不能同“桌子、汽车”组成“很桌子”“很汽车”。这是因为“很”是副词,副词选择的组合对象是形容词和动词,一般不能同名词组合。语类选择从词对结构要求上说是看什么类的词能进入某个位置、不能进入某个位置,从结构对词的要求上说是看哪些词类的组合能够成立。 “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性格好”是主谓关系,“好性格”是偏正关系,词不变,只是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语法意义就变了,说明语序也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句法手段。 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变换句子的升降调子,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你去。”“你去?”“你去!”。再如“想起来”,变换重音可以构成“动宾”和“补充”两种关系,重音在“想”字上,就是补充关系,重音在“起”字上就是动宾关系。又如“我知道他不知道”。如果停顿在第一个“知道”后面,就是复句,如果没有停顿就是单句。说明语调也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6.体词属性范畴有四种具体表现形式:性、数、格、有定无定。“性”范畴指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比如俄语名词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类。“数”范畴指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如英语名词有单数、复数之分。“格”指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如英语、俄语都有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的格的语法范畴。“有定无定”指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很多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的意义。 7.谓词属性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时、体、态、人称”四种。“时”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很多语言中都有这种“时”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体”范畴指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像俄语动词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两种,英语动词主要有进行体和完成体。“态”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人称”范畴,指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俄语的这种范畴比较典型,动词在单数和复数的三个人称后要发生六种变化。 8.词法范畴主要是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语法意义,句法范畴主要是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语法意义。当然说词法范畴也并非跟句法无关,只是说这些意义是围绕着词形变化即综合性形式表示出来的,所以也可以叫作属性范围,而这些范畴意义在分析性语言中则可能用词汇和句法形式表示;而句法范畴恰好不直接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而是用分析性表示,所以也可以叫作类别和关系范畴,同样这些范畴意义在综合性语言中则用词形变化的形式表示出来。一般来说,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等综合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词法范畴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主要使用虚词和语序等分析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句法范畴的内容比较丰富,或者是用句法范畴覆盖了在另一些语言中属于词法范畴的意义。 9.语法手段共有七种,总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手段,一类是分析性手段。综合性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分析性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四种。不同语言运用不同的语法手段,根据所用的语法手段的不同,可以把人类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综合性语言,如俄语、德语等,它们主要是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表示语法意义。另一类叫分析性语言,如汉语、英语等,它们主要是使用语序、虚词等语法手段表示语法意义。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2.为什么说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应用于词和句子的规则? 3、怎样看待语素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划分词类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标准? 5、为什么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词类数量和类型? 6、各种语言的词类划分结果会有些什么特点? 7、为什么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词组数量和类型7 8、简述词类和词组的聚合分类的关系。 9、层次分析时要依据哪两个原则? 10、简述复杂结构单句、复谓结构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1、简述多重复句与句组的区别。 12、简述完全主谓句与不完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区别。 13、要不要把句组作为一级语法单位? (七)论述题 1.怎样给句子分类? (六)简答题 1.这是因为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它们都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语素虽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但它只是构词单位,不能用来造句,而词则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构成词来看,语素和语素组都是用来构词的,所以从词的构造看,词又是最终单位。句组虽然是表达的最大单位,但不是最基本的,只有句子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又由于词和词组都是造句单位,所以句子又是造句的最终单位。所以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 2.因为词和句子都同时可以建立聚合分类和组合类,它们可以把两种语法规则联系起来。虽然任何一级语法单位都既是聚合关系的类,又是组合关系的类,但并不是所有语法单位都需要建立这两种类别。而词是造句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句子是表达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于是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聚合规则又能联系组合规则的语法单位。 3.语素是最小的一级语法单位,从功能来看它不是用来构词的,本身很难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另外从意义角度看,语法分析也不太需要语素这个单位。一般对词组的分析,只分析到词为止,语素就不必再分析了,因为分析到词,整个结构的关系和意义也就明确了,如果分析到语素,反倒说不清楚,所以语素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特别重要,一般都把它放到语汇构词部分里去讲÷ 4.对于词类的划分,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三个分类标准:一是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例如俄语、德语等印欧语言,一般有性、数、格词形变化的是名词,有时体态词形变化的是动词,这条标准对于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来讲比较管用;二是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语法意义来确定词类,如表示人或事物意义的是名词,表示行为动作意义的是动词等;三是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例如汉语中能出现在“很——”位置上的大多是形容词,能出现在“物量的数量词组后面的大多是名词,能出现在“一宾语”位置上的大多为动词等。第三条标准不仅适合于印欧语言,更适合汉语,因为汉语缺少词的形态变化,第一条标准不适合。完全按意义标准划分汉语的词类也不行。比如“突然”和“忽然”意义相近,但由于分布特征很不相同,还得看成两类词。所以这三条标准中只有分布标准才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而形态变化和语法意义不过是这种聚合关系的体现。当然这三条标准在运用时不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而是有主次之分,例如汉语就是以分布标准为主,另两个标准作参考;印欧语言以形态标准为主,其他的作参考。 5.因为不同语言中各类词的分布有差异;另外相同的语法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可能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还有,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划分的结果都可粗可细。基于上述几个原因就使得各种语言分出词类的数量和类型不完全相同。各种语言总有一些共同的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如汉语有量词、助词,英语、德语有冠词、辅助词等。 6.各种语言的词类划分结果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二是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三是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 7.各种语言除了具有一些由实词和实词组合成的共同的结构类型即主谓、动宾、偏正、动补、联合五种基本词组之外,还都有一些由实词和虚词构成的特殊词组,而且虚词常常包括各种语言中专有的虚词词类,所以不同语言就可能有不同的特殊词组。例如英语的冠词词组(冠词+名词),汉语的助词词组(动词+时态助词),汉语的语气词词组(谓语+语气词),汉语的方位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等是汉语的特殊词组。所以不同语言会有不同的词组数量和类型。 8.由于词和词组的语法功能相同,因此词组(特别是实词词组)当然也可以建立类似的聚合类型。二者的聚合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词组中的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如“高个子”是个偏正词组,整个词组相当于名词;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如“快跑”是个偏正词组,整个词组相当于动词。词组还可以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向心词组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的功能。可见词组的聚合类直接同词类的聚合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9.层次分析必须依据的两个原则是:一是“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出的两部分都必须能各自组合成词组结构除非仅仅剩一个词了;二是“有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出的两部分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10.复杂结构单句即一种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例如“我听说今年大学扩大招生了”,这个句子有两个主谓结构,其中一个主谓结构从属于另一个主谓结构。复谓结构的单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非常密切的主谓结构构成的单句。例如“我下了课去图书馆”,这里有“我下了课”“我去图书馆”两个主谓结构,但这两个主谓结构并不是从属或降级的主谓结构,它们联系得非常紧密,中间没有停顿。 以上两种句子不管结构怎样复杂,还都是单句,复句和它们不同,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单句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语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所以复句同单句区别的主要标志有三个:第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单句形式,例如:“我了解他,他今天一定能来。”两个主谓结构互不从属,是复句;“我知道他今天一定能来。”后一个主谓结构从属于前一个主谓结构(作了前一个主谓结构的宾语),是单句。第二,看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有停顿和关联词语就是复句,没有的就是单句。如“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没有停顿和关联词语是复谓结构的单句,有停顿和有关联词语就是复句,如“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因为他今天有病,所以没去上班”。 11.一般来说,如果某个由几个句子构成的语言片断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句子之间又有关联词语,末尾只有一个大的停顿,那就是复句,可以叫做多重复句。如果某个语言片断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语,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的停顿,那就是句组了。 12.完全主谓句是由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需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者叫做省略句。不具备主谓词组的结构形式、一般又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是非主谓句。例如:天气多好啊!(完全主谓句)多好啊!(不完全主谓句)多好的天气啊!(非主谓句) 13.是否把句组看作独立的语法单位,目前尚存在不同意见。有的不同意把句组作为语法单位,理由是句组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个句子的组合,相互之间也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语和严格的连接关系,因此只有表达层面的作用,没有语法结构和语法关系的问题。有的同意把句组当作语法单位,其理由是,一方面句组对所包含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关系含有制约作用,例如“今天午餐他只吃了一个面包”这个句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只吃了—个面包,还吃了别的;二是只吃了面包,没吃别的。这两层意思要靠这个句子所在的句组的制约,例如上文如果是“面包他吃得不多”,那么这句就是指“只吃了一个面包”的意思。如果上文是“东西他吃得不多”,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他只吃了面包,没吃别的。另一方面句组的表达实际上本身也是一种语法功能。因为句组的表达功能也可以分成若干类型,这也应该看成是一种语法现象,正因为这样,研究语法也就要讨论句组。 (七)论述题 1.对于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最重要的有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四种。 句型类是根据主谓词组的形式给句子进行的结构分类。分类的结果得到完全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类别。其中完全主谓句是最主要的类型,其特点是由主谓词组构成的句子。不完全主谓句是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需要依赖——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也叫“省略句”。非主谓句是不需要或也不能补出成分,同时,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表达完整意思的由主谓词组以外的词组或单词构成的句子。 对于完全主谓句还可以根据谓语的性质分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等。其中动词性谓语句是最主要的类型,在汉语中根据带宾语的情况还可以再分为无宾语句和带宾语句两类,带宾语句还可再分为带单宾语句和带双宾语句。 句式类是指各种语言中除了主谓句这种基本结构形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汉语的“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话题句 (主谓谓语句)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也可以看成是基本句的变换形式。 功能类是指按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对句子的分类。分类的结果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 句子的简繁类是根据一个句子中包含的结构是否比较多,表达的意思是否比较复杂的角度分类,可以分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每一类还可以再分出不同的小类。 第五章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语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2.语言意义同语境意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区分二者? 3.在语义中,为什么句义和词义具有突出的地位? 4.怎样认识语义的概括性? 5.为什么说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 6.怎样理解语义的民族性? 7.为什么专有名词的词义也是概括的? (五)论述题 1.论述语义的性质。 (四)简答题 1.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语言以外,人们还利用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冬部分的动作等一些非语言的手段来传递一定的思想和感情,比如课堂上举手表示要发言,点头表示同意等。这些手段虽说也可以传递一定的意义,但它们都不是语言形式,所以由它们表达的意义也不能算语义。只有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才是语义。语言形式粗分为“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两种,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叫“语汇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叫“语法意义”。例如“我看书”。这里的三个词都有自己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由语汇形式表达出来的,属于语汇意义;分析这个句子, “我”是施事, “书”是受事,这种施受关系的意义是通过语序手段表达出来的,属于语法意义。离开这些语言形式,语义就不存在,所以语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2.语言意义是由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语境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言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即离开语言环境便会消失的意义。例如“今天有点冷”,当表示“今天气温比较低”时是这个句子的语言意义,而当提醒对方把窗子关上或提醒对方多穿点衣服时就是语境意义。区分二者的目的是使语义学明确自己研究的对象只包括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也就是语言意义,而不包括那些个别的、临时的语境意义。 3.因为人们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时至少要使用一个句子,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义是更大单位意义的基础。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又必须首先了解句中词语的意义,然后还要知道句中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而正确把握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也离不开对词义的了解。所以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在语法各级单位的意义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4.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词义的概括性主要表现在每个词语都标示一类事物,而不是一个个具体事物。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一类事物归并在一起,用一个词语去指称它们,使其同其他类事物区别开来。例如“书”,具体的书有许多,厚本的、薄本的,精装的、线装的、白皮的、黑皮的各式各样,然后词义只管它们共有的特征即“装订成册的著作”,也就是说凡是‘‘装订成册的著作”都叫“书”,而不管每本书的个别的特征。正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人们才能用有限的词语去指称无限的客观事物。 5.因为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事事都像科学实验那样,对谈论的对象作出精确的测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而是对所有的语义都作出严格的、精确的规定,那么社会的交际活动将难以进行。例如找人帮忙拎东西,如果说“来个人帮帮我”,很快就会有人来帮忙,如果说来一个身高1.80米,体重160斤,腕力多少多少的人,半天也不会出来人的。精确倒是精确了,可给交际带来极大的麻烦。所以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交活动的需要,并且在交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6.由于不同民族运用不同的语言,语言具有民族性,作为语言的内容当然也具有民族性。形成民族性的原因是由于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语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在词语的理性意义上不同民族语言有差别,以至于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例如英语的bmdler,指称的范围比汉语的“哥哥”或“弟弟”都要大,因为英语中的bmder不分长幼。在非理性意义上的差异更明显。例如“狗”在汉语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带有贬义,而在英语中d叩这个词在非理性意义方面常用作褒义。词义的民族性特点还表现在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会受到民族特点的制约。因为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认识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认识会有不同,于是对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历程。例如cat在英语中指猫,后又衍生出“心地恶毒的女人”的意思,汉语中的“猫”,词义就没有这种衍生的意义。反过来汉语中的“老”有“食物因煮过了头而口感不好”的意思,英语中的“。old”就没有这个衍生的意义。这些差异都是由于语义的民族性决定的。 7.专有名词虽然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不是指称整类的事物,但它的词义也是概括的。比如“鲁迅”专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在他生活的不同时期里,这个人物的相貌、·衣着、举止、性格、思想、社会关系等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像是许多“不同的鲁迅”,然而在这些“不同的鲁迅”中,总有其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将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鲁迅”这一词的词义。 (五)论述题 语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三个性质。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它主要表现在对整类事物的共有本质特点进行抽象概括,以区别于其他类事物。在概括时它要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由于语义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可能用有限的词语去标记无限的客观事物。 语义具有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黎明”与“早晨”的界限不好划清,“高”与“矮”,“胖”与“瘦”,“远”与“近”等词义之间的界限都难以明确划分。当然语义的模糊性并不是指语义的一切都是模糊的,而只是指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语义的模糊性并不是消极现象,而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并在交际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语义具有民族性是指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有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就会有所不同,无论在理性意义上还是非理性意义上都有差异。例如“土地”这个词,在汉语中是“田地”和“疆域”两个意思,而在英语中“land,,却有"地皮、陆地、国家、地带”等许多意思。,再如“大象”在非理性意义方面,亚洲一些民族的语言中就有吉祥的褒义色彩义,而在欧洲的语言中却具有“累赘而无用”的贬义色彩义。这些差异都是语义的民族性决定的。 (六)简答题 1.词的理论意义是怎样产生的? 2.词义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3.简述词的理性意义在词义中的地位。 4.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有什么不同? 5.词的语体色彩和词语的使用关系如何? 6.形象色彩和词语构造有什么关系? 7.为什么相同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所表达的几个意思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个词的几个义项? 8.为什么说明或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该以义项为基本单位? 9.简述义素分析的要求。 10.简述义素分析的作用。 (七)论述题 1.举例说明义素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简答题 1.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形成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然后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具有理性意义的词。 2.词义可以反映物质世界中的对象,例如“山、河、水、树”等。词义还可以反映精神世界中的对象,不管这类对象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也不管它是否带有幻想的成分,都在从前的反映认识之中。例如“神仙、上帝、天堂、鬼怪”等词反映的就是精神世界中的对象。 3.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没有了理性意义,词语就会丧失指称和区别事物的功能,表示人的主观态度等的附加色彩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所以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不可缺少的部份。词典对词义的解释,主要是解释词的理性意义;人们学习词义,首先是要掌握词的理性意义。 4.通俗意义是指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大量本质特征的反映。例如“盐”一般人只知道“盐”是一种白色的、有咸味的、粉末或颗粒状的调味品。这种一般人认识的意义就是词的通俗意义。科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例如专业人员对盐的认识是“酸中的氢原子被金属原子置换所成的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所认识到的意义就是词的科学意义。 5.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类型。词的语体色彩会影响词语的运用领域,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一般不能运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书面写作和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一般不能运用于日常交谈。只有不带任何语体色彩的词语,它们运用的范围广,可以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它们是通用词语。 6.形象色彩和词语的构造有密切关系。因为形象色彩就是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例如同是描写黄颜色“杏黄”和“橘黄”给人的联想是不同的,“杏黄”会使人联想到像杏的颜色,“橘黄”会使人联想到像橘子的颜色。有时两个词所指同一对象,但由于词的内部组成成分不同,就可以带上不同的形象色彩。例如“水泥”和“洋灰”同指一种事物,而“水泥”会使人联想到这种东西加水搅拌以后像泥一样的状态c“洋灰”会使人联想到此物是一种外来的灰土状的东西。 7.因为语言中存在着同形同音词,例如“站起来”、 “车到站了”,其中的两个‘‘站”就是同形同音词,它们的意义毫无联系,所以是两个不同的词,不是一个词有两个义项。如果是一个词有几个义项,就要求这几个义项必须存在着意义上的密切联系。例如“深”有“距离大、深厚、深远、时间久”等意义,这些意义相互之间有联系,这才能算一个词的几个义项。 8.因为词义是以义项为单位的,义项不同,词义所映的对象也就不同,附加色彩也可能不同,甚至语义组合关系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吃”这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一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一是“吸取”。第一个义项在使用时只能用来陈述人或动物的动作;第二个义项在使用时,不能用于有生命的人或动物,而只能用于陈述人与动物之外的事物。例如“宣纸吃墨”、“茄子吃油”之类的组合。因此我们在分析描写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该以义项为基本单位。 9.义素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义素分析应力求做到准确,即准确地反映词语的所指范围,应能包容而且只包容词义所反映的那类对象,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比如“男人”的义素若分析成“+男性+人”就失之过宽,因为这样分析就把本不属于此类的“男孩”也包容进去了。在准确的前提下,义素分析还应力求简明。义素分析的设想是要以一套数量有限的语义成分来描写整个词义系统,因而在分析过程中,应该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义的特征。 10.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其次,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再有,义素分析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从而使利用字母代码或数字代码来表示语义知识成为可能。这种形式化的语义知识便于用计算机来处理,因而对包括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在内的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七)论述题 义素分析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法。即把有某种关联的一组词放在一起,在意义上进行比较,提取出可以使词义互相区别的语义成分。义素分析通常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定对比的范围,即找出——组相关的词语,例如“男人、女人、男孩、女孩”。 第二步,比较词义的异同,即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共同义素和不同义素。如上面一组词的共同义素是“+人”,然后对比分析它们的不同义素:“男人、女人”和“男孩、女孩”对比,不同点是“+成年”和“未成年”;“男人、男孩”同“女人、女孩”比较,不同点是“男性”和“女性”。 第三步,整理和描写。义素分析的结果的描写和记录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矩阵图,一是横排结构式。 横排结构式:男人:[+人+成年+男性) 女人:[+人+成年-男性] 男孩:[+人-成年+男性) 女孩:[+人-成年-男性] (四)简答题 1.词为什么会由单义发展为多义? 2.为什么等义词在语言中大都不能长期存在? 3、简述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4、简述同义词的特点。 5、简述反义词的特点。 6、简述多义词多个义项的类别。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语义场的系统性? 2.语义场研究有哪些意义? 3.近义词意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四)简答题 1.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有其多方面的根源。首先,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客观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关性和相似性的联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就有可能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的词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例如“兵”原指“兵器’’的意思,而兵器常用在战士手中,从而在使用这个词时自然联想到人,于是借助它们的相关联系,这个词就又出现“兵士”的派生义,使得原来的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其次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的,用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表达多个意义的多义化现象,这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 2.等义词由于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它们在语言表达上也就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而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又要求经济,等义词的存在只会徒然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因此,一般来说,等义词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存在。 3.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是: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感觉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4.同义词的特点是:首先,同义词是就词语之间的关系而言,孤立的词语无所谓同义词,所以同义词必然是两个以上的词。其次,要构成同义词,不同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基本相同的,因而指称某一类事物的词和指称这——类事物中的某一小类的词不能构成同义词。比如“菜”和“白菜’’不是同义词;指称事物整体的词和指称整体中的某个部分的词也不能构成同义词,如“房子”和“房间”,英语的“hand”(手)和finger”(手指)不是同义词。最后,同义词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而言的,所以不属于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不是同义词。例如“书”和日语的“”不是同义词。 5.反义词的特点是:首先,反义词的意义反映的是同类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或对立的方面,具有共同的领域里是构成词语间反义关系的基础。其次,反义词是指两个词意义相反,这种意义相反是以逻辑上的矛盾关系为基础的。再其次,反义词是就词语的基本理性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异以及附加色彩的对立都可能成为近义词之间的反义因素,但不能构成反义词。最后,反义词也必须是在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中,不能跨越语言或方言讨论某个词有哪些反义词。 6.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产生的那个意义,叫本义c其他的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这些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引申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叫基本义。基本义与本义有时是一致的,例如“老”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年龄大”的意思。有时不——致,如“走”,本义是“跑”,基本义是“步行”,两者不完全一致。 (五)论述题 1.语义场的系统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素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语言,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在意义领域恒定或封闭的情况下,一个词义占据的地盘大了,其他词义的地盘必然就会缩小;一个词义占据的地盘小了,其他词义的地盘必然就会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例如在先秦时代, “牙”和“齿”二者有不同的分工,“牙”指两旁的牙齿,“齿”指中间的牙齿。后来“齿”退出了口语交际领域,“牙”便扩大了自己的意义范围,指所有的牙齿。语义场的系统性特点反映出语言中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2.语义场研究对词义研究和语言间语义对应关系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首先,语义场研究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是把不同的词义看作彼此毫不相干的个体而孤立地研究单个的词义及其变化,而是从词义的相互联系中去探索词义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词义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清楚地看到语言内部因素对词义形成和变动的影响,从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词义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原因。其次,语义场研究可以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再其次,语义场研究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最后,语义场研究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框架。比如通过汉语和英语“亲属”语义场构成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差异。 3.近义词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差异。首先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如所指范围有个体与集体的差异,如“纸”和“纸张”;有概括范围大小之分,如“边疆”和“边境”;有强调重点的不同,如“发现”和“发明”;有程度轻重的不同,如“缺点:’和“错误”;有搭配对象的不同,如“交流”和“交换”。 近义词之间的差异还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如“狡猾”和“机智”;有语体色彩的不同,如“生日”和“诞辰”。 (六)简答题 1.简述语汇意义和关系意义的区别。 2.简述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的区别。 3.简述简单述谓结构和复合述谓结构的区别。 4.简述从属述谓结构和降级述谓结构的区别。 5.为什么说语法关系意义是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为什么说语义关系意义是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为什么说语气意义是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8.为什么说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9.简述预设与蕴含的区别。 10.歧义与语义模糊有什么区别? 11.歧义与语义笼统有什么区别? (七)论述题 1.举例说明歧义的类型。 (六)简答题 1.语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语即使孤立存在,也会具有一定的语汇意义。关系意义是词语进入组合之中才会产生的意义,它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之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这种意义的。 2.词语的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组合模式进行的,一种语言中词语组合的模式就是这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词语在一定的浯法结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语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比如主谓结构关系的意义就是陈述,动宾结构关系的意义就是支配关涉的关系。 3.简单述谓结构是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其中所有的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复合述谓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渭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的。 4.有的述谓结构中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如“我希望他去”中的“他去”。而降级述谓结构指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从句法结构上看,充当定语的述谓结构都是降级述谓结构,例如“这是我送给他的一本小说”中的“我送给他”是个述谓结构,充当变元“小说”的定语,因而是个降级述谓结构。 5.词语总是要按照一定的组合模式组合成语法结构,产生一定的语法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形成了语法关系意义,例如主谓结构关系有“陈述”浯法关系意义,偏正结构关系有“修饰限定”意义。如果同一‘个词语的线性序列存在着两种语法关系意义,人们对这个序列的意义就可以作出两种不同的理解。例如“学习文件”这个线性序列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法关系意义,一是由偏正结构赋予的“修饰或限定”意义,另——种是由动宾结构赋予的“支配或涉及”意义。按前一种意义来理解,整个线性序列的意义是“用来学习的文件”;按后一种意义来理解,整个线性序列的意义是“学习这个:文件”。这说明语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正确理解句子的意义得先弄清词语之间语法关系的意义。所以语法关系意义是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6.语义关系意义指词语在组合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如动词和名词之间可以有“动作”与“施事”,“动作”与“受事”,“动作”与“工具”, “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处所”等语义关系意义。如果同——个词语的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义关系意义,人们对这个序列的意义就可以作出两种不同的理解。比如“鸡不吃了”这个线性序列中,“吃”和“鸡”之间存在着“动作”与“施事”和“动作”与“受事”两种语义关系的意义。按前一种意义来理解,全句的意思是“鸡不吃食了”;按后一种意义来理解,全句的意思是“人们不吃鸡了”,这说明语义关系意义也会影响句义,要想正确理解句义,就得先搞清语义关系的意义,所以语义关系意义也是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7.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两个句子的词汇意义、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都相同的情况下,语气意义不同,两个句子的意义也就不同。例如:①你去。②你去?③你去吧。④你去!这几个句子意义上有差异,这种差异完全是由语气意义的不同决定的。这说明语气意义也能决定句子的意义,所以语气意义也是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8.因为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哪些变元以及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谓词语义不仅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再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意义。所以谓词在述谓结构中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9.预设与蕴含有相同点,它们都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即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但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比如①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一他哥哥在北京读书,这两句是一种蕴含关系。②“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一他有哥哥”这是预设关系。 10.歧义与语义模糊性质不同。语义模糊是指语言形式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边界,而歧义是指同形的语言符号序列可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另外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消除,而语义的模糊则始终是模糊的。 11.歧义与语义笼统性质也不同。笼统来源于语义的概括性特点。语义笼统是对同类对象的不同成员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因而在言语交际中,尽管一个笼统的语义的具体所指对象可以不同,但这些不同的对象都必然能够归纳到这个笼统的语义之中,因此对由同一个笼统语义构成的并列结构的两部分,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而不含造成语义上的冲突以致妨碍整个组合的成立。歧义来源于语义和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同语义的概括性特点并非直接相关,因而也就不具有这种特点。例如“他有一支笔”这句话是笼统的,还是有歧义的,可以用“他有一支笔,我也有一支笔”这个并列复句来检验;这里的“笔”不管怎么不同都可以归纳到“笔”这个笼统的语义之中,所以这句话是笼统的,不是歧义的。而“他走了一个小时了”里的“走”可以理解成“离开”,还可以理解成“步行”,即使变成复句“他走了一个小时了,小王也走了一个小时了”,这里的“走”仍有两个含义,所以这句话有歧义。 (七)论述题 歧义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词汇歧义。词汇歧义即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 词语同音异义造成的口头歧义。如: “新加坡y6uchudn起火”, Y6uchudn可以是“游船”,也可以是“油船”。 词语同形异义造成的歧义。例如“你别上”里的“别”一个是动词用法,把东西固定在某物上,二是副词用法“不要”的意思。 词语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小店关门”了,“关门”可以是下班的意思,还可以是倒闭的意思。 2:组合歧义 组合歧义包括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 语法结构歧义是由于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构造而造成的歧义,例如“出口产品”是由于词语之间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而产生“动宾”或“偏正”。 语义结构歧义是指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如“连我也不认识”这里的“我”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第六章 (四)简答题 1.怎样认识“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怎样给字符归类? 3.“自源文字”与“他源文字”有什么区别? 4.怎样给汉字归类? 5.有人说汉字是词语文字,有人说汉字是语素文字,这两种分类矛盾吗?怎样认识? (五)论述题 1.怎样给文字分类? 2.说汉字是音节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四)简答题 1.说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那就是说文字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的意义,也不是文字。 说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那就是说文字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相互孤立的符号,而是互相有联系,有一定规则制约的符号。文字系统由一定数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组成。 2.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记号。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如古汉字里的“X”(五)、“^”(六)等都是记号。记号也可以是硬性规定的,如简化汉字的“戏、赵”中的“又”和“X”就是记号。 3.自源文字是不依赖其他文字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文字等。他源文字里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他源文字的音符是比较纯粹的音符,多数同一定的语言只有语音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4.关于汉字的类型问题,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根据字符同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归类,汉字是一种词语文字;而根据字符同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归类,是一种意音文字。 5.这两种分法并不矛盾,主要是分类的立足点和着重点不同。从汉字创制时期来看,汉字字符绝大多数代表的是词语,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基本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所以叫词语文字是对的。但是从今天来看,多数汉字代表的是语素,因为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语在数量上已经占优势。汉字大多数情况下是代表语素的,所以,说汉字是语素文字也没错。 (五)论述题 1.文字的类型可以根据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分类:第一种是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同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按照这个标准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等类型。音位文字还可以再分为辅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第二种是依据字符同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2.因为“音节文字”是指一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由—个子字符来书写的表音文字。汉字不是音节文字,因为有些汉字往往代 不止’一个音节,如“和”可以代表“hé、hè、hú、huó、huò”等五个音节,而同一个音节又常由多个不同的汉字来书写,如“h6”可以写出“河、盒、合、和”等。因此,说汉字是音节文字是不对的。 说汉字是象形文字也不对。“象形”是指制定原始字符图形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造字法,象形字符最初直接表意,但是同时也间接表音。比如很多虚词所表示的语法形态和抽象概念是无法用象形的方法表示的,只能假借意符的读音来表示,如用象形字“其”在古汉语中代表虚词。所以全部字符都只表意的文字是难以存在的。至于说汉字是“象形文字”,更没有根据。 说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也不确切,因为汉字中还有表音的成分,有的整个符号都表示声音,如上面说的假借宇“其”。 (二)简答题 1.怎样认识文字同语言的关系?两者能不能完全划等号? 2.简述语言和文字的相互影响。 (二)简答题 1.语言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书面语,而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因此语言同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书面语。但两者又不能完全画等号,因为两者的功能不同,文字是记录语的书写工具,而书面语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语言。作为书面形式的语言,它的功能是起交际工具的作用,它和文字工具是两码事,不能混为—谈。 2.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应该说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是有一定联系的,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跟不同语言固有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例如汉字在语音上代表一个音节,这跟汉字产生初期汉语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特点分不开的。再如闪含语系的语言,如腓尼基语、阿拉伯语等最初都采用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辅音,这跟这些语言本身的特点也是分不开的。闪含语系的语言的词根一般包含三个辅音音位,在不同的地方加进不同的元音表示不同的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最多有一百多种。掌握这种语言的人完全知道要表示什么意思应该在什么地方加进行什么元音,因此没有表示元音的字母也没关系,只要写出辅音字母就够了,相反,如果写出元音字母反倒太麻烦了,所以它们的文字是辅音文字。这些事实都说明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文字反过来对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语言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了。其次文字的类型会促进或阻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在现代社会里语言之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进行的,文字类型相同会促进这种影响,文字类型不同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这种影响。 (四)简答题 1.为什么结绳与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的关系? 2.怎样理解“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 3.简述拼音文字的产生及其发展。 4.简述汉字的字体演变。 5.为什么说“汉字的偏旁跟用作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不完全相同?为什么说自源文字都是词语文字?为什么说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 (四)简答题 1.从谈到结绳的种种资料来看,结绳都只能起一种记数的作用,或者起一种帮助记忆和提示的作用,并没有跟任何一种语言单位结合,而且现在已知的任何一种文字也都没有迹象表明脱胎于结绳,因此,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关系。 2.国内外文字学界长期以来有一种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三个阶段,即: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音节文字阶段和音位文字阶段。从现有的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就造字的方法而言的确大都是象形的,就其跟语言单位的语义和语音的关系而言也的确大都是表意的,表音的字符是后起的,而就表音文字而言,大致先有音节文字,后有音位文字。从使用字符的多寡和学习的难易而言,的确音位文字使用的字符最少、最经济、最容易学,音节文字次之,意音文字或词语文字使用的字符最多、最不经济,因而也最复杂、最难学。但是,一个符号系统的优劣首先应该就其功能而言,就服务于语言的功能来说,以上各种文字似乎都能很好地为有关的语言服务,难分高级、低级。 3.公元前2000年初期在现今黎巴嫩和叙利亚沿地中海一带生活着一支闪族人,也就是腓尼基人,他们已经建立起城邦制国家,并且特别善于从事海上贸易。他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文字来记账和进行通讯。于是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他们在借用古埃及文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过程中第一次只采用表音字符而放弃了表意字符,这样就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意音文字的辅音文字,也就是只写辅音音位而不写元音音位的拼音文字。腓尼基人创造了辅音文字以后,这种文字很快向周围扩散传播:向东传播,演变为阿拉马字母系统和印度字母系统;向南传播,演变为撒巴字母系统;向西传播演变为迦南一腓尼基字母系统、希腊和拉丁字母系统。希腊人借用这种文字来书写希腊语,而希腊语同腓尼基语不同,词根中的辅音和元音都区别意义,不写出元音就无法区分不同的词语,因此就增添了元音字母。这样,字符代表语言中全部音位的音位文字就诞生了。 4.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在字形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几个不同字体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小篆是经过规范化了的,但形体太繁,在简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快就让位于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得比小篆还早,可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还比较高,还没有完全线条化。隶书和小篆都已经完全线条化了。楷书最早在魏晋之际就出现了,但是到南北朝时期才用开,到隋唐时代才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而不久就出现了印刷术,从此汉字的字体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行书和草书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成是一种别体。 5.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形旁”是表意字符,但是跟独体字中的表意字符不完全相同。由意符构成的独体字是跟语言中确定的词语相联系的,如“人”指的就是语言中的“rén”, “水”指的就是语言中的“shuǐ”等。但合体字中的形旁只表示某个语义类别,不跟语言中的具体词语相联系,如“江、河、湖”等合体字中的“水”旁就只表示这些词语都跟水有关,起一种语义分类的区别作用。汉字合体字里的声旁是表音字符,但是情况比较复杂。一部分声旁在合体字里面的确只表音,不表意,如“花”里的“化”。可是另一部分声旁作为独体字的时候原来就是一个表音字符,是通过语音上的联系来表示某个词语的字符,因此是有相应的语义内容的,而在合体字里面加上去的形旁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承担合体字所代表的词语的语义。例如现代产生的形声字“掮”,形旁“手”只起区别作用,表示“肩”加了手旁就成了动词,而该词的词义由原来的独体字的音符,即现在合体字的声旁“肩”来承担。因此有人说这些偏旁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意符或音符,至少同用作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是不完全相同的。 6.因为古老的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总是选择词语作为制定字符的依据,这大概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大都认为最明确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如果一种语言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多音节的,并且音节的界限不那么明确,那么选择词语作为制定字符的依据,就是十分自然的。例如古埃及文字的字符,不论是单纯的字符,还是复合的字符,代表的语言单位都是词语,不管这些词语是单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正因为这样的文字以词语作为字符代表的单位,所以后人称之为“词语文字”。 7.从已知最古老的自源文字来看,最初的字符是表意的,不论字符的图形结构是“象形”的,还是“会意”的,还是“指事”的。但是语言中有些词语的意义比较抽象,特别是其中的虚词无法用象形、会意、指事的方法表示,只能用表音的办法来记录。自源文字最原始的字符图形没有直接表音的,这大概是没法用图形来直接表示语音的缘故。不过表意的字符直接表意,也间接表音。所以自源文字都是利用原有的意符起间接表音的作用,假借某些意符来作为表音的符号,也就是音符。例如汉字假借象形字“其”表示虚词中的“其”。因此,这些文字就既有意符又有音符,所以这些文字就都是意音文字。 (三)简答题 1.简述文字的创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简述文字改革有哪些情况。 (三)简答题 1.为一种有方言分歧的语言创制文字首先要解决以哪——种方言为基础方言的问题。一般的原则是要首先考虑人口数量问题,当然还要看这种方言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是否占优势,这需要综合衡量。其次要听取本民族人士的意见。如果一种语言的方言过于分歧,甚至互相不能通话,也可以分别处理,即为不同的方言创制不同的文字。但是这样做一定要十分慎重,首先要经过深人的分析研究,看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折中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让不同方言区的人使用同一种文字方案,如果的确没有这种可能性,那就必须先征得本民族多数人的同意,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对维护民族的统一和团结显然是不利的。因此,除非万不得已,最好坚持一种语言一种文字的原则。 2.文字改革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例如英文、法文在19世纪进行的正字法改革;一种是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例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还有一种是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例如越南的文字改革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意音文字字符改成使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 第七章 (五)简答题 1。怎样认识研究语言的起源问题? 2.在语言的起源问题上都有哪些说法,并评说这些说法 3。简述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4.人类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哪三方面的条件? 5.简述语言发展演变的具体表现。 (六)论述题 1.论述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2.论述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五)简答题 1.研究语言的起源问题就是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是如何实现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这里面又包含着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问题是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可以说是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这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 2.关于语言的起源,从古代到20世纪30年代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学说。这些不同的语言起源说,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神授说认为人类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的,这当然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 “人创说”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人创说又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即“摹声说”。这种观点最多能解释语言中少数的摹声词的产生,而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还有人主张“社会契约说”,即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各种事物的名称,从而产生了语言。这种观点虽然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既然语言产生于人们的相互约定,那么人们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怎样相互约定的呢?这就无法解释了。还有人主张“手势说”,认为人类在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一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无声的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有人主张“感叹说”,认为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来的。这种解释只能说明少数的叹词的由来,而无法说明叹词又是如何衍生出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有人又认为人类有声语言是从人们劳动时的叫喊声演变而来的,即“劳动叫喊说”。这种观点虽然注意到了语言的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演变为人类语言的。 3.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劳动创造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随着劳动,人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这种统治在每一个新的进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不知道的各种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须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语言就在这种人类迫切需要的情况下产生了。总之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劳动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4.首先,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其次,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最后,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这三个条件都是语言起源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5.语言的发展演变体现在:语音、语汇、语义、语法上。从古今读音差异上,我们可以看到语音的演变。如成语“暴虎冯河”中的“冯”今天读“feng”,但在古代由于“古无轻唇”音的原因而读作“ping”。 词汇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失上。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下海”“下岗”“希望工程”“菜篮子”等许多新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旧词语“又红又专”“阶级斗争”“斗私批修”“上山下乡”等逐渐退出交际场合。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上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河”原只指黄河,“江”只指“长江”,后来演变为泛指一切江河。“臭”原来指一切气味,现在仅指一种难闻的气味。语法的发展演变很缓慢,但古今比较也能看出它的变化来。古代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出现在动词前边,如“尔何知?”,现在都出现在动词后面了。 除了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演变之外,在一定条件下,一种语言的内部会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有些方言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条件下还可能成为不同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也可能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不同的语言也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统一为一种语言,这些现象也都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 (六)论述题 1.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外因主要指社会的发展,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它紧紧依存于社会,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脱离了社会,离开了交际活动中的需要,也就没有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新概念会不断出现,人们的思维成果也越来越复杂、精密,这些都会不断地对语言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汇,不断使自己的表达方式精确化、多样化。 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分化会使得语言出现地域差异,从而形成方言。如果社会彻底崩溃瓦解,语言也会跟着分裂成几种不同的亲属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语言也会逐渐走向统一,形成民族共同语。 社会之间的相互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因为社会之间的相互接触必然带来语言的相互接触,会引起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如进来不少的外来词,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 以上是促使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促使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每一个组成部分内部的各个成分都处在一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之中,它们分工合作,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共同担负区别意义的职责,使语言能够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果语言中的某个因素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使原有的分工遭到破坏,影响了表意的明确性,语言中的其他有关部分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分工,恢复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消除表意不清的现象。如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当时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后来语音系统出现了浊音清化,人声消失的演变现象,使得语音系统趋于简化,结果造成大量的同音词的出现,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遭到破坏,使社会交际受到影响。于是汉语便调整词的长度,使得双音节词越来越多,这样就限制了同音词的出现,恢复了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 2.语言发展演变有两大特点:一是渐变性,——是不平衡性,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发展演变采取的方式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因为语言是全社会成员须臾不可脱离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这一根本属性决定它必须是稳固的。如果不稳固,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那么人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当然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又不能不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变,语言这一社会现象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但方式是渐变的,而不是急剧的变化。 语言发展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平衡性。这里所说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其中语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最快,它要随时对社会生活中的变化情况作出反应,社会上一有新事物,新现象出现,语汇中就要出现标记它们的新词语,一有旧事物消失,标记旧事物的词语也随之消失。当然语汇中的基本浯汇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因为它们所反映的都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稳固的事物和概念。语音因为是语言的形式,与社会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旧词语的消失不会把语音形式带走,新词语的出现还得运用原有的语音形式来表达,所以语音的发展演变速度是缓慢的。语法是语言成分的组织规则,这些规则是抽象的,每项语法规则都支配着整类的语言成分。新词语的产生和旧词语的消失一般不会引起语言成分类型格局的变动,因而也就不会立即引起语法规则的改变。所以语法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域内也可能不一致。它在有的地区变,在有的地区不变;或者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这种语言发展演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正是一种语言分化出不同的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简答题 1.社会的分化有哪两种基本类型? 2.简述方言形成的原因。 3.举例说明方言间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简述地域方言与亲属语言的区别。 5.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什么不同? 6.简述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7.简述语言的谱系分类。 8.社会分化给语言的分化带来了哪两个直接后果? 9.现代汉民族为什么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10.简述共同语和通用语的区别。 (五)简答题 1.社会的分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部分,这可以叫做“社会的地域分化”;二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又叫做“社群”),这可以叫做“社会的社群分化”。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还可能使一种语言的方言成为不同的“亲属语言”;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2.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在远古时代,由于受食物资源的限制,人类社会的规模不可能很大,社会成员的数量不可能很多。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人口逐渐增加,人们不得不分成不同的人群而分开居住,并且一分再分,越走越远,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以便保证各自有足够的生活资源。对这些最初在一起生活后来分开居住的不同人群来说,如果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点比较近,还能够经常接触保持联系,那么他们共同使用的语言也就能继续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方言分歧。但是如果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点越来越分散,相距越来越远,互相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原本统一的社会就会逐渐发生不完全分化,在地域上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甚至难以发生,一个地区内的语言发展演变也就难以扩散到其他地区,各地区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不同点就会不断增多,时间一长,不同地区的语言就会各自出现一系列独自的特点,不同的方言也就形成了。这就是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典型过程。社会的不完全分化是一种语言产生方言分歧的必要社会条件,但如果只有社会的分化,而没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一种语言内部的方言分歧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应该说,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一般来说,方言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汉语有七大方言区,有的方言声母分清浊,声调有人声,而且调类和调值都有很大差别。所以不同方言区的人有的无法交谈,因为听不懂;其次方言间的差异还表现在词汇和词义上。比如同样的事物不同方言区的人有不同的叫法,如北京话的“月亮”,广州话叫“月光”;北京话叫“家具”,广州话叫“家私”。另外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方言里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如“客人”在河南新乡是“女儿”’意思,“蚊子”在长沙话里兼指“苍蝇”。方言间的差异表现比较小的是语法,但依然有,例如北京话的“你先走”,广州话就是“你走先”。另外对量词的运用不同方言区的人会有不同。如“一把刀”,广州话说成“一张刀”,潮洲叫“一支刀”。等。 4.两者都是社会分化的产物,所不同的是地域方言是随着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形成的,亲属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完全分化形成的。实际说来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地域方言之间有语音的对应关系,亲属语言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历史来源,在语音上也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而且语音对应现象成了语言间亲属关系的重要标志。 5.两者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形成不同,地域方言形成于社会的地域分化,社会方言形成于社会的社群分化。第二,结构系统不同。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系统;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它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基本上都是全民语言或当地方言的。第三,发展情况不同,地域方言由于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旦条件具备就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亲属语言,而社会方言永远成不了独立的语言。 6.方言和共同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语形成之前,方言可以做为共同语形成的基础,共同语形成之后,对于方言来说共同语是一种高级形式,它能够积极地影响方言,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准备最后取代方言。在语言统一的过程中,不能采取消灭方言的政策。因为方言也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在方言区内具有全民性,如果突然把方言取消了,必然造成交际的混乱。还是采取推广共同语,逐步让共同语取代方言的办法达到语言的统一。 7.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就是语言的谱系分类。按谱系分类首先把世界语言分成九大语系,它们是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鸟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一玻利尼西亚、南亚语系。语系下面是不同的语族。语族是在同一个语系之下又可以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程度对语言的分类。同一个语族下还可以再分出不同的语支,有的还可以再分出语群来。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几十种不同的民族语言,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一玻利尼西亚和印欧等语系。 8.社群分化会给语言的分化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又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交际障碍,甚至有可能使一些不同的社群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结果社群内部的交际活动要比社群之间的交际活动多得多,最后各社群就会在语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二是会在社会上或特定的社群内形成与特定社群相关联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以致产生语言分歧。 9.这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原因决定的。北方方言区的代表点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都城,近千年来——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方言几百年来被用作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管理的工具,被称做“官话”;加之近千年来,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宋人话本、元曲和明清的白话小说等,大多是用北方方言或者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而且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也最多。这些因素使北方方言在汉语众多方言中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自然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京语音就成了共同语的标准音。 10.共同语和通用语二者在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在语言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差别。通用语主要是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像我国古代所谓的“雅言”“通语”“官话”等就是当时的人们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这种通用语在社会处于半统一半分化的条件下,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来往很不普遍,频率很低,通用语的使用者就可能只局限在一些官员、商人和读书人这个范围内,人数不多。这样,通用语也就难以对广大民众所使用的方言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消除方言分歧也不会起多大的作用。共同语与它不同,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封闭状态,走向完全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对方言来说,共同语是一种高级形式,它能积极地影响方言,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六)简答题 1.简述意译词和借词的区别。 2.为什么在不同的语言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借词? 3.“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会出现双语现象? 5.双语现象和双言现象有什么区别? 6.为什么会出现语言转用现象7 7.在语言转用过程中,能成为胜利者的语言的条件是什么? 8.洋泾浜语有哪些特点? 9.为什么会出现洋泾浜语现象? 10.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有什么区别? (六)简答题 1.在吸收外来词时,意译词是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则用的都是本族语的。如“电话、银行”等。借词是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的词。如“沙发、巧克力”等。 2.这是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的结果。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移民杂居等各种活动都会使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发生接触,这种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间的接触。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就会带来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等结果。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词语的吸收,所以不同语言中总是存在着数量不等的外来词。 3.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双语现象指的是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而双语制是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两种或多种,也就是指一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 4.出现双语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在一起,在社会交往需求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双语现象。比如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凡是和别的民族杂居的,双语的程度都比较高。其次,外语教育也会促进双语现象的产生,因为通过外语教学,可以使人们在本族语言之外,学会一种乃至几种其他语言,从而获得双语能力。不过,外语教育在促进双语现象产生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同异族交往的实际需要和机会,它也就产生不了真正意义的双语现象。 5.两者的区别在于双语现象是使用者所使用的是两种或多种语言。比如朝鲜族人使用的朝鲜语和汉语。双言现象是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现象。 6.这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的语言现象。这里的社会条件指民族的接触和融合。在民族频繁的接触和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就出现了语言转用现象。这种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转用有时是借助军事和政治上的强制手段实现的,即征服者强迫被征服民族放弃本民族语言而改用征服者的语言。有的是自然发生的,例如我国北魏时期的鲜卑族在和汉族处于民族融合的关系中,鲜卑族的统治者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提倡鲜卑人学习并使用汉语,结果汉语取代了鲜卑语,汉语成为鲜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共同的交际工具。 7.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那种语言的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而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因素。 8,洋泾浜语的特点是:从语言功能上看,洋泾浜语只用于口头交际,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从语言使用范围上看,在正常情况下,至少在产生初期,只用于同外国人进行贸易通商或其他有限的交往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从语言系统上看,洋泾浜语的语音夹杂有当地音,语音结构也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数量有限,基本上来自外语,也包含一些当地语言的语汇成分;语法也是不同语言语法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外来浯中性、数、格、人称等的形态变化消失,复杂的结构和不规则的变化也都减掉了。 9.“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个地名,指的是上海外滩的一段。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洋泾浜一带是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外国商人和当地平民在交往中,为了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就使用一种混杂着汉语成分的英语。这种变形走样、支离破碎的英浯被称为“洋泾浜英语”。从此,在中国,“洋泾浜语”就成了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专指那些不同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0.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洋泾浜语不是使用者的本族语,它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使用范围狭窄。而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了。 (五)简答题 1.简述语言规划的内容。 2.语言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要进行语言规范化工作? 4、语言规范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5、怎样选择官方语言? (五)简答题 1.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在没有正式官方语言的国家里确定官方语言,在没有正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民族内部选择基础方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 2.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其二,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有时语言政策的制度并不单纯是语言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3.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这些新的成分和用法有些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能为社会公众接受的;有些则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不为社会公众接受的,它们的存在只会造成共同语内部的分歧和混乱,只会妨碍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也就是要进行语言规范化工作。 5.从理论上讲,选择官方语言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国务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如果没有一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或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占绝对优势,那么也可以同时选择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并应该尽可能促使这些语言更快地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言,然后再做进一步的选择。 第八章 (五)简答题 1.思维和思想是一回事吗?请简要说明。 2.要想真正搞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需要探讨哪些问题? 3.在语言和思维产生的先后顺序这个问题上,比较有影响的意见有哪些? 4.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产生问题上倾向于一致的观点是什么? 5.简述思维的类型。 6.简述抽象思维同语言的关系。 7.简述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区别。 8.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范畴和功能对应问题上比较化分向于一致的观点是什么? 9.为什么说不是语言决定思维? 10.为什么说思维决定语言? 11.目前在语言和思维的地位作用的问题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什么? 12、语言和思维在地位、作用上有哪两种不同观点? 13、简述“语言相关论”的主要观点。 14、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 15、怎样理解语言与不同类型思维的联系? (五)简答题 1.它们不是一回事。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思维是一种动脑筋想问题的活动,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也就是动脑筋以后想出来的结果。当然两者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想总会有某种结果,反过来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总是通过思维想出来的。 2.需要讨论:第—,从起源和发生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出现的,还是有先有后,甚至各有各的产生过程?第二,从范围和功能上说,语言和思维始终是对应的,还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或者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从地位和作用上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或语言决定思维? 3.第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多少关系,甚至认为语言出现后还干扰·了纯正的思维,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第二种意见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而且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分先后顺序,认为应该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思维,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特。第三种意见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发生,语言出现之前人类就有了思维,语言出现以后仍然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洛克和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 4.一方面承认语言和思维确实密不可分,至少在语言出现后它是人类思维的最主要工具,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类的思维可能先于语言产生,或者说人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 5.思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性思维(也称前思维活动)。具体又分狭义的感性思维和广义的感性思维两种。狭义的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也称为表象思维。第二类是抽象思维,又叫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第三类叫发散思维,也叫外思维活动。它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例如感情、意志、美感等。 6.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是离不开语言的,因为要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语言的词语;要作出判断和推理,就得用到语言中的句子和复句,因此可以说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然不能绝对化,即不能绝对地说语言是思维的唯一工具。因为有的思维活动语言帮不上忙,所以才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形容”等语言和思维脱节现象。 7.语言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区别在于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从功能方面说二者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另外思维除了以语言作为工具外,还可能有其他物质载体;而语言除了作为思维的工具外,还是人类交际工具。这说明两者各自功能的外延不完全等同。从范畴方面看,虽说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要用语言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但概念与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如语言中的虚词不表达任何概念。实词表达概念也不是完全对应的,有时一个词表达好几个概念,如“头”就有“头颅、领导、方面、前部、顶部”等多种概念;有的一个概念可用几个词表达。如“父亲、爸爸、爹”概念同,词语不同。句子也一样,同判断和推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如“疑问句、祈使句”不表达任何判断。用复句表示推理,两者也常不对应,复句中常把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给省掉,变成不完整的逻辑关系,‘然而语言表达不受影响。 8.一致的观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抽象思维是必须借助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以外的其他思维活动,如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不一定需要语言参与,但语言也在这些思维活动中起作用。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畴的现象。 9.因为一方面从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来看,即使承认语言影响思维,也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人的生存环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各种社会环境都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从整个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的现象看,即使承认思维受语言的影响,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语言的影响。比如广义的思维还包括思想认识、文化意识、甚至世界观等,对这些思维活动或思维成果影响更大的显然主要不是语言,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社会条件。所以说不是语言决定思维。 10.因为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就说明思维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则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正因为如此,不同语言才有可能通过翻译可以沟通思想,互相理解。如果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话,那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不同语言之间也就根本无法翻译,无法沟通了。 11.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要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 12。一种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认为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包括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结果。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袄尔夫,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这种观点目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13.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由于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被称为“语言相关论”。它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多半受到语言的支配,真实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不知不觉依据语言习惯建立起来的;第二,语言(尤其是语法)主要是一种背景知识,任何人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纲领和指南,除非人们的语言背景相同,或者通过某种方式取得一致,否则面对相同的现象,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 14.语言与思维的对应主要表现在抽象思维上,抽象思维肯定需要有语言参考:要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词语;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句子或复句;逻辑思维中的公式代码,也是语言的转化符号。 15.抽象思维一定需要语言参与,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或者反过来说抽象思维就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他思维活动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或者说即使其中与语言有关,语言的作用也远比不上在抽象思维中那么大,这也是语言与思维不对应的地方。感性思维特别是狭义的感性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这种思维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它不借助语言进行,只有在语言参加以后,才可能上升到抽象思维阶段。发散思维与语言关系比较疏远,可以说此时的语言不但已不是思维的工具,而且也成了受其影响的对象了。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 2.为什么说人会说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获得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 3.为什么说人的大脑构造是人有语言能力的主要原因? 4.关于大脑构造与人的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有哪些主要成果? 5.为什么说人的语言能力有…‘部分是先天就具有的? 6.简述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 7.简述几种语言获得理论的主要观点。 8.语言学习和语言获得有什么区别? 9.“狼孩”本来是人,为什么不会说话,即使教她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获得语言能力? 10.在儿童语言获得问题上,目前比较倾向于一致的看法是什么? 1.人要说话就得有说话的器官,人的身体器官同语言有关的除了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外,还有—‘个重要的器官就是大脑。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是纯粹的生理功能器官,大脑才是支配发音和听觉的器官,具有心理功能。大脑与人类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要想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 2.人类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十分复杂,语音、语汇、语法都有一大系列规则。但是不用特意地去教,儿童差不多都能在五岁左右就基本上掌握这个复杂的系统了,并且能说出许多人们从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儿童在说新句子时,不可能先去学习规则,背一大堆词语,都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去构造和使用这些规则,这实际是一种创造过程。所以人会说话,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不全是学习的过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获得过程、创造过程。 3.现代科学证实,人的大脑由大约一百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还有上百亿条神经纤维按特定的选择模式将这些细胞连接起来,大脑的表面有一层起伏不平的灰白色物质,叫大脑皮质,它既是人所有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决策机构,也是记忆的存储仓库。人的大脑又分左右两个半球,掌管语言功能的是左半球,掌管说话机能的是左半球的“布洛卡区”,掌管听觉机能和理能力机能的是左半球的“维尔尼克区”。大脑的不同部位如果受到损伤就会造成语言障碍,医学上称之为“失语症”。总之人的语言能力同人的大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的大脑构造是人有语言能力的主要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特别是通过语言障碍方面的实验,陆续获得了一系列关于大脑构造与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脑的单侧化研究。所谓单侧化是指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有明确分工,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人是专门用大脑的左半球来处理语言的。第二,大脑左半球的分区研究。“分区”的意思是,即使在大脑左半球,也不是整个半球掌管语言的功能都相同,而是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语言功能,各司其职,各管一段。第三,大脑语言遗传机制的研究。“遗传机制”的意思是,即使人脑左半球是分区掌管不同语言功能的,这些由不同脑部位控制的语言功能也并不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基础;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后天获得的非本能的知识。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的知识。第四,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研究。“临界期”即语言获得的期限。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人也就不会说话了。第五,人的大脑构造的独特性研究。经过研究证明,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功能分区,特别是语言能力的遗传机制和临界期限制,应该说还是人类所独有的,所以人类具有语言能力,动物没有,这也是人的大脑构造的特性决定的。 5.这是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关于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这样一种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除了有一部分是后天获得的非本能的知识外,还有另一部分可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的知识,如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所以他主张人的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应分作两类,一类叫做“语言能力知识”或“普遍语法”,这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另一类叫做“语言运用知识”或“个别语法”,这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前者是一种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获得的知识,后者则是人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学习掌握的。正因为人有遗传机制,所以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不用特意去教,自然而然地就会说话了。 6.(1)非自控阶段,也叫语言前阶段,或叫语言准备阶段。(2)咿呀学语阶段,幼儿在这时听觉已经开始语言化了。(3)单词阶段,这时儿童具备了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4)双词阶段,儿童掌握了两个实词的连接规则,具备了双词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5)简单句阶段,儿童掌握了多个实词的连接规则,具备了简单句语言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结构。(6)复杂句阶段,儿童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句子具备了成人句语言的基本特点。 7.对于儿童语言获得的原因和条件,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理论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如“模仿说”和“强化说”。“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的模仿来来掌握语言的。“强化说”认为儿童除了模仿外更要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另一类理论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如“天赋说”和“认知说”。“天赋说”认为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而且在“先天”和“后天”两方面中,先天具备的语言能力起到了最主要的内因作用。“认知说”认为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既有遗传机制的作用,又有语言环境的作用,或者说二者相互作用。 8.语言学习英语称做“langage elarning”,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语言的过程,比如学习第二语言。语言获得在心理学上称做“language acquisiting即“语言习得”,其特点是一半靠学习,一半靠获得。一般特指儿童学会说话,特别是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 “获得”并不单是自然而然的模仿过程,更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过程。 9.这是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决定的。临界期指人类语言功能的获得是有期限的,这个期限一般在儿童出生到(四)五岁之间,这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间,最迟到十二至十三岁,超过这个临界期,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人也就不会说话了。狼孩就因为在他学说话的关键时刻离开了人类社会,到狼群当中生活,而动物没有和我们人一样的语言,狼孩也就不会说话。等回到人类社会以后已经过了学说话的临界期,所以即使费力去教也不太会。 10.一是儿童的语言发展肯定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大脑的语言功能或语言遗传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语言环境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模仿和强化这样一些外部因素都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语言获得,其中包括知识积累的阶段性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也都有一定的作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要研究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甩? 2.为什么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3.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怎样认识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 5.怎样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 6.怎样从语言的特点中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四)简答题 1.因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我们应该承认思维的产生可能先于语言,但事实上语言对思维的作用也相当重要。语言产生后就成为人的思维活动和所有认知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人的许多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帮助,语言也会对人的思维认知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可以侧重研究语言对人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作用。体现这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人的认知活动的关系。所以要研究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2.虽然语言在不同思维活动中起作用的程度并不相同,比如在抽象思维中作用可能大些,在其他思维活动中作用可能小些,但这不等于不需要研究语言在非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恰恰相反,人的很多思维活动,包括非抽象思维活动,都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也可以专门研究语言对人的非抽象思维活动所具有作用的一面。体现这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民族社会心理的关系。所以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3.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所谓认知过程就是进行抽象思维过程。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思考简单的事情还是复杂的事情,都得使用语言。即使在学外语时,要翻译一个句子,也得先用本民族语把要表达的意思组织好,然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在听外语时,也得先把听到的外语词句变成本族语想一想,才能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总之,人们思维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语言。 第二方面,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人们经过想的过程,得到一些结果,比如得到一些概念、判断和比较复杂的结论等,要把它们保存起来,或者让别人也能理解和应用这些思维结果,也得靠语言,即必须使用一些词语、句子甚至篇章来把它们“包装”起来,否则这些东西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第三方面,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人的思维认知能力,包括思索问题的能力和得出结果的能力,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可能——开始就十分发达和完备。在这种能力的发展中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思维认知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语言能力的强弱。 4.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通常意义上,一种语言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所使用的语言,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差异更主要的就是民族之间的差异。因此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也正因为是重要的民族标志,语言又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量。特别是在外民族侵略的情况下,民族语言更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比如对同一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在语汇、语法上,还是在语义和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一方面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特点研究有关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5.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要用不同的词语,或个别的词语在甲种语言里存在,在乙种语言里没有,这就需要从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来解释。比如英语和汉语在亲属称谓的词语上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得从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来解释。第二,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往往在语言中都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词语反映出来,例如汉语里的“窝头、馒头、筷子”等是中国特有的食品和餐具。第三,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又可能很不相同,这也往往需要从民族的文化意识方面来解释。总之语言作为民族的标志,一定带有本民族的特点,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民族语言的特点。 6.因为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就一定带有民族特点,尤其是书面语记录的就是这个民族在社会各方面活动的情况,所以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例如从现存的汉语语言材料里可以约略窥见到汉民族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如商代称父亲的兄弟为“诸父”,称和母亲同辈的妯娌为“诸母”,这就反映了远古社会的婚姻制度,说明在汉民族的远古社会时期曾经实行过一个氏族的兄弟和另一氏族的姐妹共同互为夫妻的制度,因此对于子女来说,长一辈的男人都是父亲,长一辈的女人都是母亲。 第九章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密不可分? 2.为什么说语言学应用的结果也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 3.为什么说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4.为什么说语言学既是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一门前沿科学? (四)简答题 1.一方面从语言学的发展角度看,实际上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从语言产生的初期起,直至19世纪以前,语言理论研究就基本上等于语言应用研究。最初的语言学研究,是为了让人们学会读书写字,或者读懂典籍文献。所以在中国产生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在外国有了语法学、语音学、词汇学等。这些语言学研究既是最初的语言理论研究,又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的语言应用研究。随着印刷术、录音机、电话等科学技术产品的出现,语言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随之也就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各种语言学研究,如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这些研究既是新的语言理论研究,又是为了满足新的实际需要的语言应用研究。 另一方面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也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例如语言学的很多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是根据语言应用的扩大而产生的,作为应用又一定需要能够解决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事实上 即使公认的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如语言教学,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理论或不需要理论。 2.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语言学的应用又是语言学研究的动因。事实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着某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地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比如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就是因为语言形式和功能在应用中扩大了,推动了这些语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就语言学的某些领域看,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例如计算机对自然语言处理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人们最迫切的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这就推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 3.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既包括学校里进行的母语教学,也包括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盲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 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块。一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二是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见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4.因为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可以延伸到相当大的范围。这种应用范围里包括的一部分就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通俗点说就是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除了包括跟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外,还包括语言学与哲学、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 另一部分是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同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语言学研究正因为有这样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才使得这门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了青春,使得这门经院学科走出了象牙塔,使得语言学不但成为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门现代科学,而且也成为了兼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于一身的一门前沿科学。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教学也需要语言学知识? 2.外语教学有些什么特点? 3.为什么母语知识既有利外语教学又干扰外语教学? 4.母语教学同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的要求? 5.为什么说外语教学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 6.为什么说外语教学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 7.为什么说外语教学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 8.在外语教学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包括哪两类? 9.为什么能够听和说一种语言不等于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10.“词典”可以分哪两大类?举例说明。 11.常见的释义方法有哪些? 12.怎样看待语言教学同语言学知识的关系? (五)论述题 请论证是否所有的语言教学都需要或用得上同样的一些语言知识? (四)简答题 1.人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特别是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确不一定懂得太多的语言理论或语言本体知识,但这并不等于说语言教学完全用不着语言学知识。因为从一方面看,这种不需要太多的语言理论或语言本体知识最多只能理解为不需要语言学的“某一些”知识,如语言理论知识和语言本体知识。但其实这种掌握和学会某种语言过程的现象本身,也正是语言学知识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语言学的“另一些”知识。从另一方面看,上面说的“不需要”最多只能理解为“不一定需要”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或语言本体知识。但其实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语言教学也是有用处的。比如语音方面就需要知道音节拼读的规律,轻重音和其他语流音变现象的知识等;语汇或语义方面就需要知道多义词和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单纯词和合成词等语言知识。 2.外语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外语教学’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第二,外语教学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第三,外语教学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要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3.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学习外语者可以利用母语基础很快接受外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规则;另一方面就语言的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快地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 母语知识可能干扰外语教学,主要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语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另一方面就是外语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4.一是从初步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这个阶段的教学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让学生从具备听说能力发展到具备读写能力;二是使学生既巩固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又补充新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二是从稍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从具有认字看书的能力发展到具有阅读欣赏的能力,从具有写字造句的能力发展到具有写作表达的能力;二是使学生从把语言仅仅作为生活交际工具发展为作为逻辑思维的工具,或者说通过提高语言的水平来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是从更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上。使具有自如运用母语知识和较高渎写水平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这种教学应贯穿在各级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说应至少做到两方面:一是语言的“简化”,二是语言的“美化”。 5.“基础性”是指学习外语的人是在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之后又 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往往不具有本来在学会母语时靠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就能潜移默化地掌握的语言知识或能力,这时就不得不重新去学习一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或者说重新培养一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所以说外语教学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 6.“交叉性”指学习外语的人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现在又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原有的语言知识跟要学习的语言知识就会交叉重叠在一起。所以说外语教学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 7.“多元性”指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还有外语教师、使用的教材、速成还是渐进、在学校还是自学等差别。外语教学就必然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这就形成了外语教学的多元性特征。 8.一是非系统的零星语言知识,即必须一点一点记住的语言现象。另一类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可以一类一类掌握的语言规则。前者是构成一种语言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后者在学习外语时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帮助节省学习时间和精力。 9。——个人能够听和说一种语言,不等于他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语言或能够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如一个从没上过学的人,虽然也可以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活动,但不仅不会运用书面语与人交际,就是口语交谈也不能流利完整地表达,而往往是词不达意或语无伦次。就是听话也不能顺利地准确地理解,而往往是似懂非懂或不得要领。这与他没有经过必要的母语语言训练有关系。 10.词典分为知识词典和语言词典两大类。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家庭生活词典》等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类词典就是知识词典。而像《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等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即词语的语言知识,这样的词典就是语言词典。 11.常见的释义方法有:用同义或近义词释义,如“剩:剩余”,“受贿:接受贿赂”;用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如“死板:不活泼”,“拉杂:没有条理”;用定义释义,如“书评:评论或介绍书刊的文章”;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来释义,如“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 12.语言教学并不需要或并不可能把语言学研究的所有东西都搬 过来,所以确实不能简单地把语言教学跟语言学研究划等号;但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研究又有很多联系,不但语言教和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知识,而且语言学研究的其他成果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语言教学。 13.不是。人们掌握或者学会一种语言,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获得”,一种是“学习”,这两者很不相同: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靠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而语言学习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一般是靠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的练习等方式来完成的。这两者需要的语言知识当然不同: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指儿童掌握自己的母语的过程;语言学习则主要是指学习一种外语,特指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两者比较,语言获得并没有太多“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直接,也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学知识。而“语言学习”较多涉及“教”与“学”的问题,这也就是狭义的语言教学,这当然需要更多的语言学知识。 (三)简答题 1、语言信息处理要不要语言学的研究? 2.为什么语言规则知识和语料库知识都可以用于语言信息处理? 3.为什么说信息处理需要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4.哪些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了语言学知识? 5.为什么说未来以语句形式自然语言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与语言学有更密切的关系? 1.当然需要语言学的研究。因为语言的信息处理要靠人来设计程序使计算机具有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所以与语言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这是语言学的应用或现代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 2.因为不同的信息处理技术需要不同的语言学知识:有的只需要或主要依赖语料统计知识,如文本检索、语句统计、词语频率、词 语搭配、图书查询等;有的信息处理工作必须部分或全部依靠语言规则知识,如文字编码、语音识别、自动校对、词语分类、言语生成、语义分析等。语言规则知识和语料库知识都可以用于语言信息处理。 3.因为语言信息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信息处理技术需要不同的语言学知识。有的只需要或主要依赖语料统计知识;有的信息处理工作必须部分或全部依靠语言规则知识;还有的信息处理工作只靠现在的语言学知识远远不够,如机器翻译。所有这些都不是单靠语言学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必须靠多种学科通力合作,或者说 需要语言学上更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4,语言学的知识首先可以用于机器翻译,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广 阔的领域。有的简单些,如文字处理、文本检索、语料统计、信息传输、校对摘要等;有的困难些,如语音识别、言语生成、语义分析、人机对话、人工智能等。 5.因为未来的智能机器人要求它能够理解人说的话和能够像人一样说话,能够自动翻译,能够回答问题,能够执行人的语言指令,甚至还能够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随时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作出文字形式或语音形式的报告。这当然要涉及到更加复杂的类似于人的思维程序技术和语言处理技术。这种技术除了需要语汇、语法、语义、语境等语言学本体知识的支持,还有赖于跟生理学、心理学相关的人类抽象思维模式和语言生成机制等更广泛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支持。目前已经实现的信息处理技术主要还是依赖程序语言和建立在字和词平面上的简单的语言学知识。未来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几个主要发展方向则将更多地涉及到语句形式的自然语言。这种研究当然就与语言学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语言学支持,这种主要针对语句形式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就很难真正获得突破。事实上目前这些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在计算机本身,而主要是在语言学上。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本文档为【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复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27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3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