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

举报
开通vip

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3.背诵课文。 预习思考   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 ...

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3.背诵课文。 预习思考   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 今:是一个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          今:很多人。 2.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教授 或师焉,或不焉。      同“否” 3.词类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    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     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  形——名。 ⑥    不耻相师:     形——意动。 ⑦   孔子师郯子:    名——意动。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被动词 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介词后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省略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 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合作讨论   ●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识。 第三段内容概要: 1.圣人无常师( )。 2.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 )孔子。 4.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解释: 第四段内容概要: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 2.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第一段 自助餐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名言睿语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 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 制议》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韩愈 诗海撷贝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赏: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本文档为【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源文库
从事幼儿保育多年。
格式:doc
大小:116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2-1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