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下南洋_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_现在与未来_学术讲座综述

_下南洋_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_现在与未来_学术讲座综述

举报
开通vip

_下南洋_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_现在与未来_学术讲座综述2013年6月第2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ChineseHistoryStudiesJune2013No.2“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讲座综述陈业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中图分类号]D634.3[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2-5162(2013)02-0079-022013年5月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年度“华侨华人系列”讲座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

_下南洋_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_现在与未来_学术讲座综述
2013年6月第2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ChineseHistoryStudiesJune2013No.2“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讲座综述陈业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中图分类号]D634.3[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2-5162(2013)02-0079-022013年5月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年度“华侨华人系列”讲座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曹云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赵红英所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英明教授、印红标教授和外语学院东语系系主任吴杰伟教授。“南洋”是历史上中国对东南亚的旧称。在这片区域居住着全球70%的华人,是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曹教授主要从华侨华人的概念、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东南亚各国对华侨华人的政策、中国新移民潮、东南亚华人的再移民、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及东南亚华人与和平发展七个方面展开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现状与未来的讨论。曹教授指出,很早以前中国人便有“下南洋”的风潮,有很多内容相关的官方和私人著述。三国时期,东吴的康泰和朱应奉孙权之命出使南洋,著有《吴时外国传》和《扶南异物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外交流重要桥梁的僧侣们也多取道南洋,其中以东晋法显为代表人物,根据其陆路前往印度、由水路返回中国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佛国记》;唐代高僧义净,漂泊印度、室利佛逝二十载,将其在印度与东南亚的见闻收录于《南海寄归内法传》;至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甚密的宋元时期,则涌现出了更多诸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藩志》等作品,其中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更记载有柬埔寨华侨的情况。这些著述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东南亚地区及当地华侨华人的生态提供了重要史料。早期的中国移民以商人、海盗、起义失败者、外交官、学者和改朝换代后的前朝官员等为主要类型,到了近现代,则实现了以华工为主的移民向类型更加多元的移民转型。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移民浪潮:第一次在明末清初,以明朝开放海禁、明朝灭亡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关节点,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外流。第二次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以劳工移民为主。此时之所以出现移民海外的高潮,其原因可从接收地和输出地两方面看。一方面,接收地多为西方殖民开发地区,急需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作为输出地的中国,当时经济衰弱,战事连绵,被迫开放使得大批农民、手工业者流离失所,为求生计远赴重洋。第三次则始于1978年,一直延续至今,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移民主要动机、文化素质较高的“新移民潮”。谈到前近代的中国移民,曹教授认为,虽然历史上曾有过盛极一时的婆罗洲兰芳公司这样的具有秘密会社性质的华人自治组织,但华人却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在东南亚进行殖民。这是由中华文化本身的内向性特征,中国历代政府将外移等同于叛国不忠、缺乏海洋意识和扩展海外市场需97求的政策主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论及现代国家,华人同化政策是重要问题。东南亚各国对华人都采取了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同化政策。泰国和菲律宾采取自然同化的政策;马来西亚则采取马来人优先的政策;苏哈托执政时期,印尼采取强迫华人同化的政策,而在苏哈托下台后,至少在法律上承认各族群平等。中国新移民潮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中国公民。新移民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各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新移民总数大约有1000万,有人认为总数在400万~500万之间,也有人主张新移民有600万人。但不论新移民总数有多少,“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或者华人”。比如,在南非,现在也有温州人和福建人在当地建立商业网络。这些新移民类型多样,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学移民、贸易移民、投资移民,也有劳工移民和非法移民,这些人多以追求个人自由、个人价值、财产安全、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为移民的主要动机和目的,不仅移民输出地遍及全国,移民接收地更是分布广泛。除新移民外,东南亚华人也出现了“再移民”的热潮。这些“再移民”除了留学移民和投资移民外,也包括20世纪70年代印度支那地区的难民,主要涌入欧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1975年后,躲避迫害的前南越士兵和华裔商人便流亡至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和澳大利亚等地。在1978—1981年间,就有2.3万名越南难民涌入澳洲,其中60%为华裔,他们多以家庭团聚为主要移民目的。有华人社区就有中华文化。关于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曹教授认为,由于一百多年来中国多经动荡,中华文化的留存实有欠缺。而相较之下,中国大陆以外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社区,在传统信仰和民间风俗的保存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曹教授以在印尼加里曼丹岛山口洋市的田野调查举例说明。山口洋有20多万人,除了达雅克人和马来人以外,60%是华人,他们大多是广东汕尾市客家人的后裔,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特别是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客家话甚至成为当地的流行语。每年正月十五,当地都会举行诸神大游行活动,几百种神像被人们抬上街头。由于当地神庙众多,山口洋市也被称作“千庙之市”。以华人新年这样的华人传统节庆为切入点,曹教授对华人重视中华文化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华人以文化为根,以文化为海外生存发展的基础;二是新年这样的节庆活动具有社会和文化双重意义,除家庭团聚、增进家庭和社区成员间的感情和联系外,还能够加强华人文化的代际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三是相对其他族群而言,华人在当地是弱势群体,生存压力大,因此,需要通过节庆活动来展示自我的存在,放松身心。关于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曹教授回顾了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贡献。总的来说,华侨华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早期的投资,向中国输入现代化思想、人才和智力,加强居住国与中国的联系及在全球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等几个方面上。讲座引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大家围绕着新移民构成、东南亚的中国投资与当地华人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争端与摩擦、土生华人与新客华人之间是否存在权力之争和东南亚华人“再移民”的认同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08
本文档为【_下南洋_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_现在与未来_学术讲座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975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4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