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训诂的术语

训诂的术语

举报
开通vip

训诂的术语训诂的术语 (一) 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1.曰、为、谓之: 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後面。例如: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 ...

训诂的术语
训诂的术语 (一) 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1.曰、为、谓之: 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後面。例如: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 《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草曰零,木曰落。” 以上是用“曰”字之例。  《尔雅·释天》:“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 《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 《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杰兮。”王逸注:“千人才为俊,一国高为杰也。” 以上是用“为”字之例。  《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朱熹注:“东风谓之谷风。” 《诗·鲁颂·駉》:“在坰之野。”朱熹注:“郊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 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以上是用“谓之”之例。 2.谓: 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例如: 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 《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后,君也。谓禹、 汤、文王也。” 以上是以具体释抽象。 《论语·子罕》:“後生可畏。”何晏注:“後生谓少年。”  《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 以上是以一般释特殊。  3.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後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儿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  《诗·卫·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朱熹注:“蔽芾,盛貌。” 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  《文选》卷十六司马长卿《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李善注:“蔼蔼,月光微闇貌。” 以上貌字均用在形容词後。  《诗·邶·柏舟》:“泛彼柏舟。”朱熹注:“泛,流貌。”  《诗·邶·谷风》:“行道迟迟。”朱熹注:“迟迟,舒行貌。”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王逸注:“袅袅,秋风摇木貌。” 以上貌字均用在动词後面。 4.犹:  格式是“甲犹乙也”。使用犹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说文》:“雠,犹厓也。”段注:“凡汉人作注云 犹者,皆义隔而通之。”所谓“义隔而通之”,就是说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 《诗·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 《诗·邶·式微》:“式微式微。”朱熹注:“微,犹衰也。”  《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王逸注:“浩犹浩浩,荡犹荡荡。”  《文选》卷十六陆士衡《叹逝赋》:“何视天之芒芒。”李善注:“芒芒,犹梦梦也。……梦梦,乱也。” 5.之言、之为言:  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说文》:“祼,灌祭也。”段注:“……凡云 ‘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诂训,非如‘读为’之易其字,‘读如’之定其音。”段氏在《周礼汉读考》中又云:“凡云 ‘之言’者,皆就其双声叠韻以得其转注假借之用。”例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礼记》郑注:“死之言澌也。”(《曲礼下》)  《毛诗》郑笺:“挚之言至也。”(《关雎》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笺)  《毛诗》郑笺:“拜之言拔也。”(《甘棠》“勿翦勿拜”笺)  《毛诗》郑笺:“依之言爱也。”(《载芟》“有依其士”笺)  《仪礼》郑注:“裨之为言埤也。”(《觐礼》“侯氏裨冕”注)  《仪礼》郑注:“桑之为言丧也。”(《士丧礼》“鬠笄用桑”注)  《仪礼》郑注:“月斤 之为言敬也。”(《少牢馈食礼》“心舌载于月斤俎”注) 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二) 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  这两个术语是用来注音的。《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如:  《仪礼》郑注:“缺读如‘有支見 者弁’之支見。”(《士冠礼》“缁布冠缺项”注)  《仪礼》郑注:“幎读若《诗》曰‘葛藟萦之’之萦。”(《士丧礼》“幎目用缁”注)  《周礼》郑注:“鞻读如屦。”(《春官·序官》“鞮鞻 氏”注)《周礼》郑注:“个 读若齐人搚之。”(《考工记·梓人》“上两个 与其身三,下两个 半之”注)  《礼记》郑注:“匪读如四牡騑騑。”(《少仪》“车马之美,匪匪翼翼”注)  《礼记》郑注:“衣读如殷。”(《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注)  《毛诗》郑笺:“邪读如徐。”(《北风》“其虚其邪”笺)  《毛诗》郑笺:“闍读如‘彼都人士’之都。”(《出其东门》“出其闉闍”笺)  《周礼·天官·大宰》郑注:“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大宰》“六曰主,以利得民”注)  段氏曰:“案注经之例,凡言读如者拟其音,凡言读为者易其字。” (三) 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的,又称做“破读”。《说文》“读”篆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如: 《诗·卫风·氓》郑笺:“泮读为畔。”  《仪礼·大射仪》郑注:“献读为沙。”  《礼记·曾子问》郑注:“假读为嘏。”  《书·尧典》郑注:“时读曰莳。” 《礼记·曲礼》郑注:“绥读曰妥。” “读为”、“读曰”跟“读如、读若”的区别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者不一定,可以用本字破假借字,也可以用假借字来解释本字。 (四) 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  这两个术语是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段玉裁《周礼汉读考》云:“凡易字之例,於其音之同部或相近而易之曰‘读为’,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如: 《周礼·天官·内饔》郑注:“腥当为星,声之误也。” 《周礼·掌客》郑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 《周礼·典妇》郑注:“授当为受,声之误也。” 《礼记·杂记》郑注:“绥当为緌,读如蕤宾之蕤,字之误也。” 《周礼·大司徒》郑注:“膏当为??,字之误也。”  《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五) 其它术语:互文见义、析言浑言、读破、反训、递训  其它各种训诂术语数量颇多,这只重点地介绍如下几个:互文见义、析言浑言、读破、反训、递训。 1.互文见义: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如: 《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明·汪瑗《楚辞集解》曰:“二句参错,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兰芷、荃蕙变化而为茅草,失去了芬芳。 《诗·大序》:“动天地,感鬼神。”《正义》云:“天地云动,鬼神云感,互言耳。”意思是说,感动了天地和鬼神。 以上为上下两句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此谓主、客同时下马,又同时上船。 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此谓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以上是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2.析言、浑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氏於“疾”篆下注云:“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这意思是说:如欲求其别,则疾、病二字之义略有不同,病比疾厉害(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如欲求其同,则病也是疾,疾也可称为病。析言又称对文或对言,浑言又称散文或散言。如《诗·大序》“声成文谓之音”,《正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尔雅·释诂》:“禄,福也。”郝懿行《义疏》:“福禄二字,若散文则禄即是福……若对文则禄福义别。”浑言有时也叫统言或通言。如《说文》:“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疾一徐,皆谓之行,统言之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出此三物”,《传》:“民不相信,则盟诅之。”瑞辰按:“毛传通言盟诅者,盟与诅亦散言则通,对言则异。” 《尔雅·释诂》:“禋、祀、祠、蒸、尝、禴,祭也。”郝氏《义疏》云 :“荐、祭义同而微别。”按:所谓散文、浑言等等,指的即是义同;所谓对文、析言等等,指的即是微别。 3.读破: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说的便是这种读破。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如“好”字,作美恶讲,与坏相对,读上声;作喜爱讲,读去声。恶字,作罪恶、恶解,原读入声,引申为憎恶,则读去声,用作疑问词,则读平声。 4.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叫做反训。有些字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有治理、紊乱两义,後世只通行紊乱一义。《尚书·皋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是为反训。  5.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递训。如《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本文档为【训诂的术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7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6-12-20
浏览量: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