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心理学》多媒体课件

《社会心理学》多媒体课件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Aronson,1980)曾说过:“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几乎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伯特: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是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的一门科学1、国外流行的定义——GWAllport,1968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艾尔...

《社会心理学》多媒体课件
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Aronson,1980)曾说过:“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几乎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伯特: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是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的一门科学1、国外流行的定义——GWAllport,1968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孙晔,李沂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内隐的):动态的心理过程:知、情、意静态的心理特征:人格、智力行为外显的)社会心理行为: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群体压力、他人要求、自我暗示等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内隐反应外显反应2、中国学者的观点: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Socialmoti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态度Attituds人际关系Intrprsonalr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Group应用—广告、环境心理健康侵犯行为Aggrssion个体社会交往 Prsonal: prsonalitysocialbhaior slf:concpt,stm socialdlopmnt gndr Intraprsonal: attituds,chang,attitudbhaiorrlation mntalrprsntations,mmory judgmnt motiation motion Intrprsonal: communication(prsuasion) socialinflunc:norms,conformity rlationships proandantisocial(agrrssion,prjudic,strotyping)bhaior intrgrouprlations conflict socialjustic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scinc):用系统的方法或程序来求知解惑的一种活动,以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环境 方法:观察:参与、非参与 实验:实验室、自然、现场 调查:问卷、访问 个案研究 跨文化研究 常识(commonsns):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观察等得出的经验 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因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感与所为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1908年以前) 古希腊哲学中孕育着社会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环境塑造理想国)本能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第一阶段: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辩哲学的母体之中,因此也叫“社会哲学”阶段 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2、诞生1908年)美)社会学家罗斯英)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人的行为模仿他人本能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而形成,也称“社会经验论”阶段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冯特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加布里尔·塔尔德、迪尔凯姆、古斯塔夫·黎朋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第3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主义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进入确立时期,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4、迅速发展阶段二战后) 种族歧视的研究 领导方式 态度说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羽毛尚未丰满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战争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也直接服务于战争此外,在前苏联和中国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5、危机阶段70S) 美国社会动荡:黑人、妇女、反越战、全球大造反的青年运动 6、再次发展80S) 社会认知取向——信息加工 应用研究的加强 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文化差异)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心理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开山鼻祖就是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对社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集体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他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在潜意识中,又将冲动归结为性的驱动力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进行的理论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构成方面来讲,其影响并不亚于精神分析理论其代表人物是乔治·米德,他受达尔文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的启发,认为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们可以在心里对环境中的客体做出行为上的选择以调整自己对客体的活动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环境的产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他的操作主义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代表社会学习理论的是班杜拉,总之他们都关注于社会行为、学习和强化、实验室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成为重要的流派之一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而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推动第二章社会化Socialization一、什么是社会化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 文化cultur):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知识、技能与经验 价值观alu)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 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 法律、道德、风俗等社会化内容的另一种分类 政治社会化:国家意识、爱国情操 道德社会化:行为规范 性别角色社会化: 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所支配的; 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有了主观的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认识 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这是儿童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这一阶段儿童之所以表现出他律的行为,是因为: 1)儿童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2)儿童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不能明确地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 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应该与他人相互尊重并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儿童之所以能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因为: 1)这时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2)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柯尔伯格将品德发展划分成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前习俗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符合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它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走向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这也有两个阶段:第五阶段:遵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道德两难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三、社会化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为社会化提供可能性 身高、肤色、血型、智力、性格 先天预成的语言装置大脑 语言文字人类创造与使用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 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2)、人类社会生活使可能变为现实 家庭:最早的社会化场所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播:电视、网络等暴力、色情 四、社会化的过程类型) 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个体从婴儿其开始经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地进行 初级社会化:出生成年为各种成人角色做准备 继续社会化:成年老年工作、家庭成熟 再社会化:当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发生剧烈改变时而进行的适应 强制性非强制性荣誉谋杀)二)、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1、角色丛: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所承担的多种角色的集合 2、角色冲突:个体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 分二种情况: 1)、角色内冲突:同一或不同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父母、夫妻) 2)、角色间冲突: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同时提出履行角色期望时,尤其是相反的角色期望时所产生的冲突 顾此失彼《女县长难解的人生方程式》) 如何抉择《赤桑镇》 第三章社会动机Social moti问路 我们的行动一般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达到一定目的 心理学中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需要”、“目的”基本同义的一个术语是动机moti)早期需要 有些动机是天生的,有些是经社会化形成的 一、定义动机是引起、维持、推动个体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只有当需要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从事活动需要动机行动目标2、行为和动机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惩罚:棍棒教育孩子奖励②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不想拖累对方茶花女)拒绝求婚不想被对方拖累追鱼)二、动机的特征 一)动机的强度:有强弱之分 越缺乏什么,想得到它的动机就越强 指标:行为的力度与持续性 二)动机的清晰度:动机指向目标的意识程度 口头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法: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好朋友女朋友 三)动机的更替:存在两种以上动机目标),不能同时满足或不知如何选择,产生动机冲突 1、双趋式:两个目标对个体都有吸引力鱼、熊掌段王爷) 2、双避式:两个目标都想避,但必须选一个工作) 3、双重趋避式:两个目标各有利弊男友) 冲突——斗争——更替三、动机分类一)按动机性质分 自然动机: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动机饮食、睡眠、性天生的) 社会动机: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成就、权利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他们是超越文化、国家、民族、社会形态的,即是人类共有的 1)、生理的需要: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金钱 2)、安全的需要:身体与心理上的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北漂 4)、尊重的需要:他人的尊重自尊前倨后恭) 人要脸,树要皮社会地位面子)能力、人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潜能、理想马斯洛:人类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2、这五种需要是逐级上升的,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之后,较高级的需要才能提到日程金字塔形排列)并非指100%的满足《管子》动物人个体发展过程批评:没有考虑特殊人的需要,重遗传作用而忽视了社会作用3、也有例外晚年的修改)理想信仰江姐朱自清)个体差异四、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ndfor achimnt) 1、定义: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在力量尊重 代表人物: 莫里MurryHA,1938)麦克兰德McCllllandDC,1953) 2、测量:主题统觉测验ThmaticApprcptionTst) 原理:内隐动机,自己也不能总是准确地说出 投射测验的一种,要求参加者就一系列摸棱两可的图画编故事,把自己的价值观、动机等投射到画面的人物身上 优缺点: 3、有关研究 对儿童独立、自律训练成就动机高国家经济发展快 二)、亲和动机ndforaffiliation,合群动机) 1、定义:个人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在欲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关禁闭惩罚 2、为什么有亲和动机 1)、本能:鹅、婴儿的依恋结群生活合作生存 2)、后天习得的:不和群受排斥 3)、焦虑亲和假说Schachtr,1959) 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动机强 A实验:电流高度恐惧10’与大家在一个房间等(625%13)  低度恐惧单独等 B、原因 和同样处境的人在一起,降低不安、恐惧同病相怜) 可模仿别人如何做,相互支持、依靠 C、例子 新兵老兵 两个出门在外的有矛盾的人 被拐卖的儿童三)、权力动机ndforpowr) 1、定义:指对权力的欲求,即影响他人、控制他人,获得支配地位的需要 2、为什么会产生: 1)资源的获得满足生理需要等)   代表一种成就,获得尊重 2)阿德勒1929):   无能  自卑    补偿   极端的权力 3)温特1973):无能的恐惧+社会控制的渴求   消极的权利动机积极 3、例子:只要你了解就行了第四章自我知觉slfprcption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意向,自我情感一)、自我概念的结构 詹姆斯1898)、米德1934) 主我I)客我m) 詹姆斯把客我具体分为: 身体自我bodily slf) 物质自我matrial slf) 社会自我social slf) 精神心理)自我(spiritual slf) 采用句子完成法,即让被试写20个句子来描述自己,来答“我是谁”这一问题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 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第一,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 第二,人—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第三,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以及大脑额叶的成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第四,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其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的社会自我的发展与他们对别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由此可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经济地位二)社会文化环境 三)家庭四)角色扮演 五)他人的评价六)参照群体第三节自我过程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slfaluation)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第三节自我过程二、自我增强(美化)自我增强slfnhancmnt)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人们常用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六种方式进行自我增强第三节自我过程三、自我表现自我表现slfprsntation)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自我表现的原因有时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表现无所谓好坏尽管有时自我表现被用作哄瞒他人的策略性手段,但它对社会相互作用是重要的三、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Davis)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有时我们无法选择跟谁比Mors与Grgn(1970)曾做了一项有关社会比较如何影响自尊的研究 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的对象时,他们常倾向于做向下的比较,以维护自尊 还有一种策略就是把自己与成功的人的距离拉大,相似性降低 青春万岁 3自己的内部标准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slfdiscrpancythory)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thidalslf):我们想成为的人 应该的自我thoughtslf):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实际的自我actualslf)  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  失望、焦虑内疚、不安 自尊的降低 第五章社会知觉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第一节概述 一、知觉 一)、定义:prc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二)、特性: 1、选择性:objctbackground 刺激特征显著性知觉者的经验、兴趣、动机、情感等 2、整体性:把个别属性综合为整体 过去经验的参与,理解对象的意义三)、分类 1、物知觉objctprcption)或 一般知觉gnralprcption) 2、人知觉prsonprcption)或 社会知觉socialprcption) 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Bruner,1947)提出 又被称为:人际知觉intrprsonalprcption) 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二、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 推测与判断 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 的过程三、社会知觉的内容范围) 1、对情绪的认知 2、对人格的认知 个体具有的较稳定的思维、情感体验与行为方式反映个体的独特性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4、对事件与行为原因的推断根据社会知觉的对象,本章分为三节: 第一节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第二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第三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        ——归因第二节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   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   是否该信任、与对方合作等 中国人对知解人心非常重视 “刨树刨根,看人看心”一、印象的内涵 印象impr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对人的看法、认识 1、持维度观dimnsionalViw)的学者奥斯古德Osgood,1977)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 评价(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 能量potncy):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尊重 活动水平(actiity):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 2、持类型观typologicalViw)的学者如AndrsonSdikids,1991)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 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向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 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二、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1、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 有研究BrryMcArthur,1985)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3、非言语线索 1)面部表情:忧郁—快乐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 2)身段表情:姿势  V3)言语表情副言语) 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 速度很快:心直口快 轻声曼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小鸟依人的印象4行为 琼斯和戴维斯Jons与Dais)1965)对应推论理论CorrspondntInfrncTh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把他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 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ssion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sch(1946)的经典研究: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阿希Asch)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为“中心特征”,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联想)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我国文化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CZADHGJKWP 1首因效应primacyff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2近因效应rcncyffcts)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Luchins(1957)的实验证明了这两种效应的存在,  70%-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imprssion)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评价 宽大效应lnincyffct) 正性偏差positiitybias) 原因可能有: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更常见; 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 《三国演义》: 周瑜死后,鲁肃把凤雏庞统举荐给孙权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以至于孙权“誓不用之” 5刻板印象 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 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 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 亚群体 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 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相互交往 1)、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 2)、广泛交往 3)、与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 根本与前提第四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控制需要)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2负性的事件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素朴心理学Hidr,F,1958) 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能对其加以分析、推测 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内因—个体自身的原因 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 2、凯利的三度理论cubthory) Klly,H,1967 1)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三种: 行为者actor) 刺激物stimulus) 情境situation)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A、一致性consistncy)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一致是,高 B、一贯性consnsus)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它场合是否也发生是,高 C、区别性distinctinss)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是,低 一致性 一贯性 区别性 归因于 高高 高 刺激物 低 高 低 行动者 低 低 高 情境 3、成就归因模型 维纳Winr)等1972)提出了成就归因模型(AchimntAttributionModl),后来Winr1979)又对此模型加以扩展 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 1)、内——外因 2)、稳定——不稳定 内因 外因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3)、可控制性 4、其他理论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理论JohnsDais,1965) Bm(1972)的自我知觉理论: 内部线索模糊时,通过外在行为推测内在特征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归因过程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是一样的三、归因偏差attributionwarp) 1、基本归因错误(fundamntalattributionrror) 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而忽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又叫对应偏差corrspondntbias) 产生的原因: 1)、人们有一种信念,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动负责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更易引起注意2、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观察者:内部归因 行动者:外在归因 原因: 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的环境; 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lfsringattributionbias) 即人们把在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 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平衡,可以避免对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打击 自我设障slfhandicapping):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第六章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 一、定义 Frdman,1985态度attitud):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的成分: 认知(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认识、理解与评价 复杂单纯 情感(Affct):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 行动倾向(Bhaiouraltndncy):行为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拉皮尔RTLapir,1934)对种族歧视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研究现场研究:66旅馆1184餐厅0问卷调查:12892%拒绝思考问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影响因素:态度的强度:直接经验——道听途说认知情感一致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笼统——具体单一多重即时长久利害关系:环境压力:个人特征:自我监控水平 三、特殊的态度——偏见 1、定义: prjudic:对某一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歧视discrimination):对某一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方式 种族性别民工2、产生的原因: A、群体冲突理论资源有限 B、社会学习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 防御机制无意识的):投射 把自己具有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品质愿望投射到自己不喜欢的人群体身上 潜意识中被尊重的需要 具有权威人格的人等级观念尊重权威)五、态度如何形成的 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媒 家庭 学校/同伴 团体 个体的学习学习论 Larningthory) 联结 四月 黑 强化 观察模仿六、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一)、态度形成及变化的三阶段理论(HCKlman,1958) 1服从obdinc):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按社会规范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2认同idntification):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态度,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依赖于他人对个体的吸引力 3内化intrnalization):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二)、认知失调论费斯汀格Cognitidissonancthory,Fstingr,L,1957):1、内容:认知:关于自己想法、态度与行为等的知觉  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1无关的/2相互一致、协调的/3相互冲突、不和谐的   感受到不舒适、不愉快  心理紧张失调状态)      减缓、消除   认知协调一致             失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重要性                   途径: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认知              2、应用:A、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不协调   改变态度要求被试完成一项很枯燥的任务第一组第二组只付酬$1付酬$20问题:哪一组会报告更喜欢这项任务有关的认知 1、这是一项枯燥的实验态度) 2、我告诉别人实验很有趣行为) 3、我为此得到120)元钱B、决策后失调postdcisiondissonanc)     ---对所选目标态度的改变 C、影响失调的因素 外在诱因的大小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行为结果的重要性 自己所付出的代价金钱、努力)七、态度改变的方法一、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劝说宣传法)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与詹尼斯CIHolandILJanis),1959年提出 传播者    传播的信息      接受者 专长性 可信性  单方-双方论据 d)态度强度动机意图            态度一致性人格特征吸引力 喜爱性    呈现顺序相似性        与原有态度的差距——————————————————————————环境:分心    二、团体影响 三、活动参与 四、角色扮演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rprsonalr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个体性2)直接性、可感性3)情感性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一)亲和需要社会心理学家对影响亲和需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与恐惧、焦虑等密切相关二)人际关系的报酬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的6种重要报酬:依恋、社会融和、价值确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三)摆脱寂寞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魏斯RWiss,1974)确定了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的6种重要报酬:依恋attachmnt):指亲密的人际关系提供给个体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这种依恋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则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社会融和socialintgration):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通常从与朋友、同事、队友、战友等关系中获得 价值确定rassurancofworth):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 可靠的同盟感asnsofrliablallianc):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我们形成在需要时会有人帮助我们的认知得到指导thobtainingofguidanc):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比如从医生、朋友以及老师等处照顾他人的机会thopportunityofnurturanc):在我们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现,照顾某人给我们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魏斯1973)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将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motionallonlinss)和社会性寂寞sociallonlinss):前者是由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的寂寞,后者则是指当个体缺乏社会融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个体可能单独体验到某一类型的寂寞,比如搬到异地的新婚夫妇可能不会体验到情绪寂寞,因为他们拥有彼此;但融入当地的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他们结交新朋友,对新社区形成归属感之前,他们可能体验到社会性寂寞一个失去丈夫的妇女可能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寂寞,但是她仍拥有很多社会纽带,如亲戚、朋友等很多时候,寂寞是因生活变化使我们离开朋友或亲密伙伴而引起的通常能够 引起孤独感的情境包括搬到新的城市居住、离开学校、开始一份新工作、不能与朋友或心爱的人见面、结束一段重要的关系虽然有些情形中摆脱寂寞很困难,但大多数人最终能从情境造成的寂寞中恢复过来,重新建立满意的社会生活不过,有些人长期受寂寞折磨,不受生活变化的影响,这被称为慢性寂寞chroniclonlinss),这些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都将受到影响严重的寂寞与一系列个人问题相关,包括抑郁、酒精或毒品滥用、身体疾病、学业成绩差,对老年人来说,还包括进养老院和死亡的可能性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亡,很少有人逃过寂寞的困扰,这正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需要摆脱寂寞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人际关系以满足人类“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三、人际关系的互动规则与类型1、西方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lanPFisk,1991)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共享(communalsharing):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 权威排序(authorityranking):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对等互惠(quality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报与交易的平衡熟人 市场定价(markt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五、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阶段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1)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 2)鲁宾等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不向别人暴露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WCSchuts,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1、包容需要inclusind)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控制需要dominantnd)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亦即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ndforaffction)指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即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情绪联系的需要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二、社会交换理论 根据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xchangthory),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涉及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 福阿Foa)确定了人际关系的6种基本报: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服务这些报可被归为两个维度一是特定性维度,第二个维度是具体程度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三、公平理论一些研究者指出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公平公平理论quitythory)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关系双方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报基本是相同的,公平的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快乐的关系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中,交往双方都会对这种关系感到不安,且双方都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四、人际吸引 自发性人际关系oluntaryrlationship)的形成的第一步是吸引或喜欢 一)定义:Intrprsonalattraction: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亲近合群)喜欢爱二)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1、能力: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犯错误效应 Aronson1978) 1)完人 2)完人+小错 3)庸人 4)庸人+小错 男女差异2、外貌 Brschid等1971)原因 舒服、美感 晕轮效应 值得爱 在一起光彩 美的标准:文化、时代、个体差异3、相似性与互补性指在年龄、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相近的人,容易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解释1: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得到肯定和支持解释2:相似的对方更符合主体的“镜中我”,而人们都有自恋倾向,从爱自己推广到爱与自己相似的人 互补: 性格:支配服从 需要:Buss1989)37文化西班牙外) Dais1990)looksforstatus 互补常以大的方面相似为基础4、熟悉与邻近 熟悉引起喜欢铁塔)[Zajonc,1968]考察照片呈现次数与被试喜欢照片人物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喜欢的水平但对于一开始就讨厌的人,却没有这种效应《同桌的你》 原因:熟悉——了解——行为可预测——避免不愉快 习惯、适应) 熟人关系变化) 邻近: 可互相帮助、照顾 希望周围的人都是好的,试图建立友好关系 熟悉 也可能不喜欢5、报酬 Homans1958)社会交换理论Socialxchangthory) 人是自利的,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准经济交易,希望获得最大的酬赏,付出最小的代价 但双方感到公平,关系才能维持下去 物质、精神6喜欢的相互性原则 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喜欢不仅取决于别人是否给予自己正性的评价,还取决于评价的方向变化 Aronson等1965)得失增减)效应 1)++gainlossffct) 2) 3)+ 4)+ 条件:同一属性的变化缓慢渐进的变化五、爱情一)、定义:爱情是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第四节爱情二、爱情的类型 1)浪漫式爱情 2)占有式爱情 3)最好朋友的爱 4)实用式爱情 5)利他式爱情 6)游戏式爱情三、爱情三角形理论1、爱情主要特点:1)、在男女之间产生的2)、生理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3)、爱情不是低级的情感4)、包括性的需要,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5)、爱的基本倾向是奉献2、爱情与喜欢的关系 Rubin1970,1974)密切联系又不同 喜欢爱 受现实评价吸引较多幻想 平静的情感狂热 无情欲需求情欲 可共享独占、排他二、爱情的理论1、爱情的三角元)理论(triangularthoryoflo)斯腾伯格Strnbrg(1986)认为,爱情由三种不同的成分组成: 亲密(intimacy):是指关系中亲近、温暖的感觉也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中 激情(passion):浪漫与情欲 承诺:决定爱一个人长期关系的承诺 三种成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不同的 爱的类型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喜欢=亲密浪漫的爱=亲密+激情友伴的爱=亲密+承诺空洞的爱=承诺迷恋的爱=激情 旋风式的爱=激情+承诺 无爱 人际沟通 沟通方式 员工人数 测评平均分数 书面 109 491% 口头 94 671% 口头与书面 102 77%更好地实现人际沟通的的途径 1人际沟通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1)印象整饰有意识地利用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修饰自己) 1,投其所好,符合标准2恭维和逢迎策略3意见服从 2)倾听和非言语行为的掌握 3)适当运用自我揭露来增强人际交往的吸引力 4)恰当地运用表达方式影响人际沟通的障碍 3社会障碍: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时空距离障碍 文化障碍:语言障碍文化背景障碍) 个性障碍 心理障碍 环境障碍和其它干扰因素  第八章 侵犯与利他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haior):利他 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bhaior):侵犯 世界大战 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起暴力案件[案例]吉诺维斯事件1964年的一天,美国纽约,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KittyGnos)的姑娘返她的公寓,被一歹徒持刀杀害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一、侵犯1、定义侵犯aggrssion,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广义的侵犯指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行为表现:言语rbal)侵犯使用语言、表情)动作bhaioral)侵犯使用身体特殊部位及武器)伤害意图:报复性rtaliatory)侵犯:教训对方工具性instrumntal)侵犯:达到自己的目标行为发生的情境行为者的社会角色双方的关系身份地位2、侵犯的种类: 亲社会的侵犯:符合社会规范抓强盗)哪个社会600万犹太人300万高棉人 被认可的侵犯:父母孩子 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违反社会规范3、人为什么会侵犯——侵犯的理论1)本能论:Frud1948)生的本能:爱与建设的力量向内:自杀、自虐死的本能:恨与破坏的力量向外:侵犯、征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释放2)挫折—侵犯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等人于1939年提出基本观点: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Barkr1941)18821930理论的修正:Millr1941):一对多Brkwitz1967):多对一侵犯线索武器)挫折目的受阻)侵犯的激发其它反应补偿、压抑、合理化等)外向侵犯内向侵犯直接侵犯间接侵犯3)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大众传媒的影响Phillips1986)美国谋杀率重量级拳击赛第2周上升受害者原因:麻木不同情他们可以,我也可以降低约束力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4、侵犯的转移与消除1)宣泄catharsis)亚里斯多德悲剧Frud 2)报复与惩罚人们由于害怕惩罚和报复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3)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 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 5)感情净化二、亲社会行为——利他与助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ha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 助人行为hlpingbhaior)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altruism)指不期望任何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 自我利他主义go—)减轻不安、自我价值 纯pur—)他人幸福1、相关概念二二、亲社会行为——利他与助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ha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助人行为hlpingbhaior)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altruism)指不期望任何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自我利他主义go—)减轻不安、自我价值纯    pur—)他人幸福二二、亲社会行为——利他与助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ha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助人行为hlpingbhaior)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altruism)指不期望任何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自我利他主义go—)减轻不安、自我价值纯    pur—)他人幸福2、有关利他行为的理论社会生物学解释主张人类先天就有利他行为的素质,并且可能通过遗传将这种素质传留给后代社会规范论解释社会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强化和观察学习的结果3、影响助人利他行为的因素LatanDarly,1968) 助人的决策过程 助人者紧急事件的注意受助者 时间所处困境紧急性 心情该事件的解释是否值得帮助 内疚感性别 人格个人责任的评估是否招人喜欢 求助能力评估 得失衡量、行动与否 他人的存在责任分散,132+1) 天气、噪音等 环境因素     第九章社会影响Socialinflunc第一节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他人在场,提高绩效三种在场:实际想象隐含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社会惰化:他人在场,降低绩效第二节从众与服从一、从众conformity,相符行为) 一)、定义 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与规范二)、有关研究 1、谢里夫MShrif,1935“社会规范形成”实验 让被试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个光点 光点看上去象是在移动(诱动错觉) 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随后,让被试与其他人在一起重复刚才的任务 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渐渐汇聚成群体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即使被试单独一人时,仍继续使用规范的形成2、阿希Asch,1956)“三垂线”实验三)、从众的原因 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 2)为取得团体中其它成员的好感 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 4)不愿意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 5)信息化的社会影响:想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信息压力:想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人们常通过他人获得有用的信息, 多数人正确概率比较高 尤其是模糊的情境) 6)规范化的社会影响:不愿被视为越轨者(从众是获得群体奖赏、避免群体惩罚的手段)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1、情境因素: 刺激判断标准)的明确性 后果的严重性 2、群体因素: 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规模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75%15of15Asch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3、个人因素 地位 预先承诺 性别二、服从一)、定义服从obdinc):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社会规范权威 外界压力行为 从众不明确自觉自愿 服从明确被迫二)有关研究1、FAllport,1934)发现红灯亮立即停车的占总人数的755%见红灯减速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2%照行不误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05%2、米尔格拉姆Milgram,196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实验助手 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电压从15伏到450伏不断加大 预测: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给予电击 大学生:135 白领估计只有1‰的人会到450实验被试 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 在75,90,105时发出哼哼声 在120时喊叫“痛啊” 在150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再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 在270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 在300和315时尖叫不答问题了 330后,不再叫喊,挣扎、蹬踢墙壁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Milgram的服从实验结果Shock Ll VictimBhaior%GiingShock Slight(15olts)  100 Modrat     100Strong   100VryStrong      100Intns ictimscrams    88Extrmintnsity ictimpoundsonwall  70Dangr:srshockictimissilnt    68xxx(450olts) ictimissilnt   65三)、服从的原因 合法权力 责任转移四)影响服从的因素 命令者的权威性 被试的道德水平 权威者的靠近程度 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第三节顺从顺从一)顺从的涵义 顺从complianc)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二)顺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 巴斯Buss,1987)和顾德Gody,1983)对引起顺从的环境与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增加他人顺从的技巧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自己的社会地位、请求的性质等有关 有三个因素有助于建立一个使人们感到愉快的顺从气氛:一是积极的情绪;二是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三是合理原因的效果第三节顺从三)促进顺从的技巧 1、登门槛技巧 2、门前技巧 3、低球技巧 4、折扣技巧 5、引起注意技巧 Prsonal: prsonalitysocialbhaior slf:concpt,stm socialdlopmnt gndr Intraprsonal: attituds,chang,attitudbhaiorrlation mntalrprsntations,mmory judgmnt motiation motion Intrprsonal: communication(prsuasion) socialinflunc:norms,conformity rlationships proandantisocial(agrrssion,prjudic,strotyping)bhaior intrgrouprlations conflict socialjustic
本文档为【《社会心理学》多媒体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876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4-16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