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知识要点: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取得教师资格与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及学科要素以及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影响;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本章考点: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从教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1、教育学: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①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是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人...

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知识要点: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取得教师资格与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及学科要素以及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影响;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本章考点: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从教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1、教育学: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①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是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人事的事物。②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的教育实践。3、教育问题★:当教育问题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进行回答、解释我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学的开端。4、教育情境★:即教育、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它包含形象化的典型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种方式表示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的运行,其中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联系,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5、加入情境的教育学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6、教育情境的介入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影响:P77、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P7第1章教师认识教育知识要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效应本章考点:教育、教育目的、个体发展、个体个性化;教育各要素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第1节教育的属性1、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教育从成分上分析,含有目的、内容、制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等。★3、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吧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他把教育的影响作为手段,用它来吧自己的活动传导到教育对象上去。(2)受教育者★:是教育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可以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好教育环境★。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5、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6、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点★★★: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或(奴隶、封建社会)特点★:①教育具有独立的活动领域,从生产劳动好的和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②教育内容丰富起来,学校教育方法注重背诵记忆,主要采用个别方式③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特点★:发展性、生产性、商品性、科学性、民主性;现代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二节教育的目的1、教育的目的★: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教育效果的依据。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1)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确地解释l”中对教育目的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表述。(2)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③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教育目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②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2、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2)教育目标分类★(三大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第三节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方面更多取决于自然的成熟;个体的“心”方面更多受教育的影响。个体的“心”方面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梁方面。(1)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①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②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预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教育:规定中人大发展方向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①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②阶段性---教育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也要提出高于原水平的要求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适时教育④个别差异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3)个体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包括政治、道德、社会角色社会化。(4)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约和促进★。(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8★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A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b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c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要的时间d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e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②教育是加速现代化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2)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P49★政治对教育①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②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③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种手段是法律④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这的思想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P50★(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P51①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②对文化的普及③教育还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第2节教育的效应1、教育的效应★指:教育实际干了什么。2、应试教育的负效应:★★P57①片面追求升学率②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③升学造成学生分化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普及性、群众性)、发展性。第2章教师认识自己知识要点: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教师的角色、本章考点:角色、敏感性、交往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的角色、角色冲突第1节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1)好老师的职业情感和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促进。(2)促进★: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帮助,包括:通过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促进的教育态度★可以综合为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3)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简答:师生交往中,教师应该怎样做?)①理解学生:心胸豁达(心胸豁达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②与学生和谐相处: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教师应该: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③积极的自我意识④教育的期待:包含两方面(对学习潜力的猜想、对品德发展的推测)2、教师智能结构★:(1)知识结构:★P81①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②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③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2)能力结构:★★P82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力第2节教师角色★P851、教员角色★: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2、领导者角色:P893、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4、心理医生角色:P955、青少年的朋友角色:P966、父母角色:P987、榜样角色:P99教师的表率角色主要表现在:言行一致★。8、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P1019、研究者角色:P103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10.学校管理者11、教师的角色冲突★:知己朋友与权威的冲突。第三节教师劳动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原因★(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2)教师劳动任务:既教书又育人(体现了复杂性★)(3)教师的工作是综合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2、独特的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3、显效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空间的广延性好时间的连续性5、劳动量的隐含性6、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7、劳动的协作性第3章透视教育对象知识要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多种特征、师生之间的关系、本章考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类型、师生关系的改善第1节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人:①是一个能动体②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独特的创造性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①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②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③具有活的成人关怀的需要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①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③所参加的是一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的学习。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P1326、学生的社会地位:7、(1)(学生的权利)①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②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2)我国宪法第46挑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2节学生的多种特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1)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展期。(2)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①初中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②初中生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③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12-15岁★。2、初中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好教育:P144-1473、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P147-148第3节师生之间的关系1、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1)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2)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3)组织关系:(4)心理关系★:①认知关系②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特征: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发展阶段:接近、亲近、共鸣。(5)非正式关系:发生在正式组织以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它出于感情、友谊、共同需要的结合。2、师生关系的改善(1)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P162(*注:出题方式1、依据师生相互态度、感情关系的表现特点来选择是属于那种类型2、简答、论述民主型关系的特点、如何建立等。)(2)教师的人格态型:柏恩博士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PAC三态: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3、教师的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相互关系的知觉。①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②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直觉。第4章教育环境知识要点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影响;社区文化的影响;新的教育机制本章考点校风的概念、形成与影响;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同伴影响、花盆效应;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表现、家庭教育的特点、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社区、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社区的教育功能第1节学校环境的影响1、校风★★:一个学校社会的气氛。即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校风的培养是在过去长期工作中、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既经树立,则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领导的作风。2、第二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3、微观环境的影响有★:同伴效应、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等。P178(1)同伴效应: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等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他们时常俱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2)花盆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只强调求同思维,不允许求异思维;只限于“标准答案”,不要独立思考;只要求掌握现成的结论,不要求洞察这种结论产生的过程,这样就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力差、难获得社会成就。(3)教师的期待效应:第二节家庭教育的影响1、首席地位的教育影响是:家庭教育★。2、家庭的教育功能:★★P1823、家庭教育的特点★:P184(1)先主性先主性,指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交往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过夫,知女莫过母”表现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4、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有影响★:P187家长职业类别、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完整性、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5、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P190(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第三节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1、社区:是社会学中一个以空间形式存在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2、社区文化: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要一定特殊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服务、教育、宣传、经济、协调功能。第四节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的结合1、如何理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P199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1)互相访问(2)通讯联系.主要方式有★:传递书信、联系卡、打电话、捎口信、寄送学校出的《校刊》《报刊》《家庭教育通讯》(3)召开家长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有全校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最常采用的是班级家长会。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P205(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于学生有益的活动。(3)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另外,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支持和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一般而言,学校在联系中应起主导作用,学校是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第5章课程结构知识要点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课程内容的结构和类型、国内外课程改革趋势、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本章考点课程要素的演化与成分;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必修、选修、活动课;显性与隐性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要素、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我国课程改革趋势;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2、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四方面的要素★★: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健身经验要素。3、课程的结构:(1)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①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外语★②知识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公民、物理、化学、生物等③技艺类学科:体育、艺术、技能等(3)必修、选修、活动课①必修课: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②选修课★: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好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③活动课: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有人称为:第三课堂。4、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①概念:P221②特点★:P222③孔子★★---分科教学之始;亚里士多德---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夸美纽斯---提出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④相关课程: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⑤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成的新学科,它是吧相关课程融为一门学科。⑥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书们相邻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⑦核心课程: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及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联系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2)活动课程★★:P223①概念②特点③活动课程基本出发点:儿童的兴趣和动机。④学习者的动机分类: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⑤倡导者:杜威和克伯屈★。(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好考核的依据之一。②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④隐性课程的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⑤隐性课程的功能★:陶冶、育美、益智、健体。4、简述必修、选修、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5、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P235(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36(1)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①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②学科的知识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第二节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教学设计1、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它体现了根据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好重要依据。2、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3、教学大纲:是依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4、教学大纲的结构★: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5、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同时,教科书(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6、教材的编写原则:P244(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在编排上通常采取直线式与圆周式。(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7、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P246★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2、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3、教学设计的步骤:★P2504、教学目标的叙写:①用教育目标代替.如“把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公民”②含糊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③明确的行为目标.“根据参考手册,学生能用正确格式书写求职函”第6章课堂教学知识要点教学过程的要素、基本功能、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课堂气氛;教学组织形式;本章考点教学过程的要素、基本功能、规律;八个教学原则;十个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六种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参观法、教学基本环节第一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1、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过程的要素:加涅认为有九个要素(1)引起学生的注意(是教学过程中首要因素★)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③结合学生经验,从已知到未知(2)提出教学目标(3)唤起已有经验(4)提供教材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6)注意学习表现(7)实施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传授知识:---最基本的功能(2)形成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写字、实验、体操等肢体或器官的活动是动作技能★。(3)培养智能(4)发展个性4、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4)教学要素整体性的规律第2节教学原则★(*出题方式:1、名词解释2、举实例,让判断教师遵守或违背了哪种原则3、判断《学记》里的话体现了何种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2、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和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①一般分为: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模拟直观(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观。②书P273原实例,要求判断符合什么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是因材施教的来源★。4、循序渐进原则:即系统性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5、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6、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7、可接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3节教学方法、技术、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读书指导法,也叫自学辅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知识的方法。(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6)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通过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或验证知识,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7)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8)实验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获得知识的方法。(9)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提供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10)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2、教学方法现在的衡量标准★:P289(1)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就是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3、指在教学中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好进行教学的技术手段。它的作用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别化,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P293(1)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别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4)能增进教学效率(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1)演播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借助电教媒体,演示图像,播放录音,以传递教学信息。即提示-播放-讨论-小结-作业。(2)插播法:在教师讲解时,穿插播放电教教材的有关片段,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或例证,作为抽象概括的基础,并激发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即讲解-播放-讲解-播放-小结。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习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5、教学策略分类:P295*出题思路:给出运用的原则或主要步骤,让选出属于哪种策略。如:“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属于概念形成策略★”。6、发展性教学策略:P2961)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和可操作性(2)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5)研究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教学过程规律,融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个性风格,使学生在整体优化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第四节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P298(1)了解学生的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300(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定型期望:指人们对某一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的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不易过大,一般以30-4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50人(4)教师的行为方式①强制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规范感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产生尊重感的教师地位,使学生产生敬畏感的奖惩手段;这部分因素靠的是教师职务影响②亲和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向往感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的教师人格,这部分因素是就是本身具有的,属于教师个人专业影响,是课堂控制中的一个根本因素。③操作性因素:包括教师对课堂活动做出判断的实践经验;实施教育控制的教育机智,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技术性能。3、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4、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P305日本冈德雄认为积极的气氛即“支持型”,特征是: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主动;自发型与多样化。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有创造性地去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5、中性力量★的处理:P306中性力量指不增进也不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1)表现形式有:①不在听课,但静静坐在座位上的学生②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③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④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交换意见⑤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这些中性因素个别出现时,可以带来对教师一种课堂情绪的影响,但也可以在不扰乱主要工作的条件下,接受这些中性因素。同时,也需要教师的诱导,从而转化为积极状态。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4、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3、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4、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5、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6、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辅导和评价工作第7章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要点学习的分类和过程、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方法的指导本章考点学习的类型、学习的基本思想、能力学习的过程、品德学习的过程;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基本要求、方式第1节学习的分类和过程1、学习的类型★: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学习、道德品质好行为习惯的学习。2、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阶段、领会阶段(第二阶段)、保持阶段、应用阶段(最后阶段)。3、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分解、定位、熟练(最后阶段;自动化)。4、能力学习的过程:杜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第2节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须符合以下要求★★:P327(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①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②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③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④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学习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学习活动总量★:是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①要保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②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③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④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解除疲劳的根本方式是休息。休息的方式:静止性休息和活动性休息。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交替进行;文理各科、动静科目的交替安排;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每节课以30分钟为宜。第3节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和技能1、学法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2、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技能。包括:★学习条件的最优化、学习过程的最优化、逐步形成自学技能。3、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P333①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②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③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④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4、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P334①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②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信心③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即这种难度是经过④5、学法的指导过程:了解学情(重要前提)、制定计划做好准备、实施指导、反馈控制。6、学法指导的方式★: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习诊断式★、经验交流式。第8章教会学生做人知识要点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目标分解;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德育原则;学生教育的方法本章考点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目标分解、人格教育方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第一节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1、素质教育★: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2、素质教育的特点★★★:整体化★(全面发展)、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3、素质教育目标分解:(1)思想政治素质★---占统治地位(2)道德素质★—培养对偶的观念、法制观念、文明行为习惯(3)文化素质(4)生理素质(5)心理素质(6)审美素质(7)劳动素质(8)交往素质4、人格教育方法:P352第二节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1、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2、道德认知:即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做出善恶是非的判断。(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的过程★:①从他律到自律②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③从他人到自己④从片面到全面。3、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人在心理上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等。如自尊感、荣辱感。4、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实例分析★)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第3节德育原则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实例分析★):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实例分析★):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第4节学生教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P373。教师使用口语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项目,说服★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2、榜样和示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言传重于身教”3、锻炼: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4、修养:“慎独”:---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5、陶冶★:通过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6、评价(1)奖励:赞许、表扬、奖赏★(2)惩罚:★★书P381案例分析(3)操行评定第一章绪论知识要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四个要点;教育心理学定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发展的三个时期;桑代克、布鲁纳、布卢姆、加涅、奥苏贝尔等代表人物的贡献和代表着作;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五个趋势;六种研究方法;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本章考点教育心理学、六种研究方法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范围以及发展历程和趋势可作为简答题出现。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P1-2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它是一门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理解教育心理学要注意四个要点:P1-2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节历史、发展与现状1、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着《教育心理学》开始。2、教育心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3、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家:(1)布卢姆。★其代表作为《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早年的教育目标分类和后来的掌握学习理论是他主要的两大贡献。(2)布鲁纳。其代表作《教育过程》,认知发现学习理论。(3)加涅.《学习的条件》。(4)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5)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4、现状和趋势:P10-11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应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并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或改变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条件,因此一般也称其为自然观察法。2、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它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些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研究者同教师一道,从心理学角度对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优秀经验加以总结,有目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4、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5、实验室实验法:(略)6、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知识要点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课程的概念;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学生群体心理特征;教师角色与教师心理;期待效应;本章考点学生群体分类、特点;班集体类型、形成;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1、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只是青少年和儿童的事,只与教育机构有关。2、学校教育: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唯一基础;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个人社会化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组织;其功能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3、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4、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5、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星湖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包括三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从过程展开分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内容输入、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输出。6、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以下弊端:P24第二节教师和学生1、学生群体根据其组成方式及性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2、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3、班集体的类型★: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4、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这如下过程: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5、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去提高教学效率呢?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Schmuck,1975)的建议。P276、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班级中的“团伙”等。★7、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规模:2-7人;一般是男生群体较女生大。8、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9、社会测量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后经人改动,步骤如下:填写调查表(问卷)、制作矩阵表、绘制网络图。10、教师的中心角色:教员★11.教师的角色:P3812、关于教师期望和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是1968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13、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4014、讲台效应:讲台上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它可以起一种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15、我国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心理特征:P4416、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品质与技能:P45-5117、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②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③课堂师生交往是“一对多”式交往。18、.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P54第3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知识要点教育的最终目标;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教师的责任、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发展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本章考点教育的最终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教育目标的分类第一节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2、珍妮特.沃斯的“三重四面”教学目标观:(1)学习的四个层面:自尊、生活技能培训、学习怎样学习、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好艺术能力。(2)三重目的:学好技能和有关科目的知识;培养综合概念技能;培养个人技能的态度。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包含三个基本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4、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五方面目标)P64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1、教师发展的方向:专业化、人性化。★2、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P683、教师职业人性化:P70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1、学习目标★★:即(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即课程目标。2、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美国俄亥俄州的立大学的泰勒★★。他主要致力于测试题设计研究。3、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1)启动功能★--引火线式.(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期望(4)聚合功能。4、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准.(3)低耗性标准.(4)丰富性标准.(5)高就性标准。5、学习目标的编写:P766、马杰学习目标模式三要素:行为、条件、标准。7、教育目标分类。一般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1)布鲁姆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分为六项★: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2)柯拉斯沃情感的教学目标有五个程序: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3)齐卜勒心因动作的分类: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知识要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制约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本章考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趋势、制约因素;认知发展的分期;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1、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2、发展的方向与顺序:(1)头—尾梯度:发展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头—尾梯度。(2)近末梢梯度: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3、发展的趋势:(1)综合的分化.发展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2)平衡化.(3)概念化.(4)社会化.(5)个性化.4、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主导作用★,表现在:P95(5)主观能动因素5、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P96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基本行
本文档为【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琴
教育
格式:doc
大小:10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19-10-1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