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精气血津液神

3精气血津液神

举报
开通vip

3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精、神 徐薇 医学博士 讲师 xw_218@sina.com 概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与藏象学说关系尤为密切,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古代哲学的精、精气和气不同,中医学中的气血津液精是物质与功能辩证统一的概念。 第一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的涵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3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精、神 徐薇 医学博士 讲师 xw_218@sina.com 概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与藏象学说关系尤为密切,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古代哲学的精、精气和气不同,中医学中的气血津液精是物质与功能辩证统一的概念。 第一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的涵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涵义包括三层意思:物质性、功能性和运动性。 1、物质性:是结构单位最小的物质。用“最”表达。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清·喻昌《医门法律》) 形态: ①凝聚、实体 “有形” ②细小、弥散 “无形” 2、功能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3、运动性:气是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仁斋直指方》指出:“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升降者,亦此气也。” 以动为贵 二、人体之气的来源和功能 (一)生成来源: 1、先天之气: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又称原气或元气,为人身之气的根本。 2、后天之气:包括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和肺肾吸纳的自然界之清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元气),为气之根本。若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共同完成。脾气散精,将水谷之精微化生为水谷之气。 3、肺为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 气生成多少与哪些因素相关 先天之精气是否充足 饮食营养物是否丰富 气体交换是否顺畅 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协调 (二)人体之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 气机 2、运动形式 出 入 升 降 《读医随笔》:“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 场所 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气运动的意义: 1、布散全身,发挥人身之气的功能,运行精、血、津液濡养全身。 2、完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并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3、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和联系。如肺的吸入与呼出,饮食物和津液的新陈代谢等。 3、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脏腑之气的运动的共性: 五脏:入为主;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心 肺 脾 胃 肝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肾 六腑:以降、出为主 六腑以降为顺,宜降。 降中寓升(小肠吸收水谷精微) (2)脏腑之气运动的协调统一: ①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②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③心火宜降,肾水宜升。 (3)气机调畅: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称之气机调畅,是脏腑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 气机调畅 水道通调 生化有源 生殖协调 呼吸乃和 肺肝 肺脾肝肾 肺肾 脾肾 肝肾 4、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三)人身之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1)含义:气具有激发 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推动:动力、激发。 气以自身的活力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 。 (2)生理表现: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2)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3)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输布。 (3)病理表现:气虚推动无力。 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 3)血行迟缓—-血瘀。 4)津液停滞—-痰饮、水肿。 2、温养作用: (1)含义: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热量,温暖机体,营养全身。 温,指气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养,指气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如营气是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 (2)作用表现: 1)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恆定。 如张景岳所说:“人之所以通体皆温,充满活力,都赖于阳气的功能;人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是由乎阳气消亡之故”。 2)温煦并营养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3)有助于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 如《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3)病理表现: 1)气不足则寒,脏腑功能减退。《诸病源候论》:“夫脏气虚内生寒也”。 2)气郁则发热,脏腑功能失调。如肝郁化火,横逆犯脾,木火刑金。《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 3)脏腑组织器官失养,功能活动减退。 3、 防御作用 (1) 含义:气有卫护肌表,抗御外邪侵入的作用。防御,防卫抵御之义。 (2) 作用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剌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病理表现: 1)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防御功能减弱,病后难愈。 4、 固摄作用 (1)含义: 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 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其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固摄,指控制,统摄,约束之意。 (2)作用表现: 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其有节制的排出,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故流失。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而耗损。 (3)病理表现:气失固摄 1)各种出血证。 2)多汗、多尿、自汗、尿失禁。 如《景岳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 3)遗精、滑精、早泄。 “滑精者无非肾气不守而然”。 此外,妇女带下过多,滑胎,都与气的固摄作用失常有关。 5、气化作用: (1)含义: 广义: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 狭义:指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2)表现: 1)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能量转化,以及废物排泄。 饮食物 食物残渣 糟粕 水谷精微 气血津液 津液 汗 尿 气化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一是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精;气 精 气 气血:营气+浸液 血 聚 散 二是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津血:津 血 (水) 精血:精 血 津液 汗 尿 出脉 入脉 互化 三是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四是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3)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3)病理表现 1)精、气、血、津液代谢的失常。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异常。 气的五大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缺一不可,相互间密切配合,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 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反相成。共同维持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与排泄,气的营养,防御作用。 如《类经·摄生类》:“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者,人之根本也”。 三、人体之气的分类 总体上说体内的气是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由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相抟而成。因此,本质上说人身只有一种气。 如《灵枢·口问篇》所说:“故上气不足,……中气不足,……下气不足,……”则是依上、中、下三焦分,则有: 上气(宗气) 中气(脾胃之气) 下气(元气) 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则是依脉内脉外分,则为: 行于脉中——营气 行于脉外——卫气 五脏之气 经脉之气 依脏腑分 依经络分 六腑之气 络脉之气 其中,脏腑之气与三焦的上、中、下之气就有所交叉重复;“中气”又可化生营气、卫气。 本节重点介绍功能性较强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 1、涵义:指先天之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考“元”与“原”古代相通。故元气又名“原气”。以“真气”,“原气”为元气之异名。 2、生成: 来源于先天—由肾中之精气所化生. 充养于后天—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补充. 通过 分布 3、分布:藏于肾中 三焦 全身 内而五脏六腑 外而肌肤腠理 4、主要功能: (1)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在肾之元气(为肾气) (2)对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有激发和调节作用——循行全身之元气。 5、临床意义: 元气充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活力旺盛,体健少病。 元气虚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功能减退,体弱多病。 (二)宗气 1、涵义:由谷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而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之气。又称 大气、动气。 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人体之气的盛衰。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之为“气海”,又名“膻中”。 《灵枢·五味篇》:“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日气海”。 《医门法律》:“大气,即宗气之别名 《广雅释诂》:“宗,聚也”。 《医旨绪余》:“宗气者,言气之宗主也”。 2、生成: 肺 吸 入 之 清 气 结合 而成 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 3、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心肺,向上出于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4、生理功能: (1)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呼吸、语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2)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力量,气血运行,及肢体运动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心尖搏动处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利。 (3)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用。 先天责之于肾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宗气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心脉 助心行血气 丹田 资助先天元气 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 (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营”与“荣”古今通用,《说文通训定声》:“荣,假借为营”。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 也”。 3、分布: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痹论》说:“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4、生理功能: (1)化生血液。 《灵枢·邪客》:“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2)养全身。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3)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有运血之功。 《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四)卫气 1、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作用之气。 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行脉外,与营气相对而言,故又称“卫阳”。 2、生成: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的慓疾滑利部分。 如《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3、分布:卫气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 4、生理功能: (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入侵。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2)温养作用——温养肌肤,腠理,脏腑。 (3)调节作用——司腠理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5、营气与卫气的异同点: 相同点:皆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不同点: 营 气 卫 气 概念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气属阴,又称营阴。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卫气属阳,又称卫阳。 生成 分布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行于脉中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行于脉外 功能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营气与卫气的运行 营行脉内 营卫相随 卫行脉外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散行于全身 昼则卫气起主导作用,夜则营气起主导作用。 营卫关系: 营卫调和——气血协调,体表营卫调和 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的多种症状 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在表的营卫 气的分类 分类 组成 分布 功能 元气 精气 谷气 肾、三焦、全身 促进生长发育生殖、激发推动 宗气 清气 谷气 胸中,贯心肺之脉 司呼吸、行血液 、视听动 营气 谷气 脉内 生血、营养 卫气 谷气 脉外 防御、温养、体温、睡眠 第二节 血 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气、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血学说。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血的成份 营气+津液 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二)相关脏腑功能 1. 脾胃(中焦脾胃受气取汁,化为水谷之精) 2.心肺(奉心化赤;肺吸入清气) 3.肾(肾精化血) 血液化生示意图 饮食 水谷 水谷 精微 脾胃之气 营气 津液 肾精 肝 心脉 血 清气 肺气 肾气 中焦受气取汁 髓 心气 三、血的徇行 (一)血行的特点: 永恒循环式的流动“环周不休” 有节律的流动 血行动力——气 具体走向:《内经》有两种论述: 1、营血循十四经脉不断循环流行。起于手太阴肺经,依次流入足厥阴肝经,流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灵枢·营气》 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运行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任 督 肝 胆 三焦 心包 肾 膀胱 2、《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留于四脏”。 肺循环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 入 浊气归 输精 食气 胃 心 肺 皮毛 脉 体循环 (二)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宁静、凉润作用的协调。 气的固摄作用。 1、心: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 2、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主心行血。 3、肝: 肝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 4、脾:脾统血,防止血逸出脉外。 血液的质量,包括清浊及黏稠状态,都可影响血液自身的运行。 病邪的影响:阳邪侵人,血液妄行,血逸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血行缓慢,可出现瘀血。 维持血行的条件: 与血量、血液寒热度有关 脉管的通畅度、约束作用 气(脏腑)功能正常 四、血的功能 濡养和滋润作用。 “血主濡之”。 1、血液充盈——脏腑组织器官得养——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筋骨劲强,运动灵活。 2、血液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养——面色萎黄,肌肉瘦削,皮肤毛发枯槁,筋骨痿软,肢体麻木,运动不利。 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化神) 血液充盈——神得血养——神志清晰 精神充沛 血虚——神失所养——失眠多梦 惊悸健忘 血病及神 血热——扰乱心神——烦躁甚至 神昏谵语 第三节 津液 中医学的津液学说,是有关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胃液、肠液 正常的分泌液——涎、唾、涕、泪等 排泄液——汗、尿乃津液所化。 区别 分类 津 液 性质 清稀,流动性大 稠厚,流动性小 分布 体表,渗入血脉 脏腑,骨节、脑 功能 滋润,组成血液 补充阴液,濡养 特点 易耗散,易补充 不易耗散,不易补充 津与液的联系: 津与液本属一体,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均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两者在运行代谢过程可以相互转化,在病变过程中相互影响。 在疾病中,必须加以区别,有“伤津”与“脱液”的不同,一般认为: 伤津乃伤阴脱液之渐——病情较轻。 脱液乃津液干涸之甚——病情较重。 二、津液代谢 生成: 源于水谷 胃——受纳、腐熟、游溢精气 脾——运化,升清 小肠——化物,泌清浊 大肠——燥化 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均上输于脾,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 (主液) (主津) 输布 脾——散精,转输 肺——宣降,通调水道 肾——蒸腾气化 肝——疏泄,促运行 三焦——通路(决渎之官) 排泄 肾——膀胱——生成尿 清者重新吸收布散至全身,浊者则成为尿液。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均依靠于肾气的蒸化等作用 肺——呼气——汗(气门)。另外,呼气时也带走一些水分。 大肠排出粪便时,也随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腹泻、久泻---伤津(脱水)。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 《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滋润皮毛肌肤、孔窍 (津);濡养脑、关节(液) 化生血液 调解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病理: 生成不足或排泄过多—— 输布、排泄障碍—— 干燥、失濡润 水液停聚 第四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泛指一切构成人体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 从生命起源上划分: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是人出生以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从生理功能上划分: 脏腑之精:分藏于脏腑,以先天之精为最基本物质,以脾气转输的后天之精为主要成分。化生脏腑之气,具有推动脏腑功能的作用。 生殖之精:源于肾精,由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化生,具有繁衍后代的作用。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一)精的生成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分藏五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之精的成分。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1)精华物质,布散全身,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2)生殖之精,施泄有度,繁衍生命。 与肾气封藏、肝气疏泄、脾气运化有关。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后天 之精 精 脏腑 之精 生殖 之精 繁衍 生命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生成 贮藏 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殖:生殖之精是生命的本原。 2、生长发育。 3、生髓化血:肾精生髓;精可转化为血,为血生成来源之一。 4、濡养脏腑: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滋润濡养各脏腑形体官窍;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化为谷气与肺吸入清气结合化为宗气。 四、气与精的区别: 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精与气相对而言: 精有形,是气的化生本原,藏寓于脏腑之中,主静而属阴; 气无形,由精化生,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主动而属阳。 第五节 神 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神是指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规律。而中医学中的神,是有关人体生命的认识。 研究人体之神的概念、生成、作用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神学说。 一、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 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二、神机的概念 神,指生命活动;机,指不停运转之气机。《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神机即人体运转不息的生命活动。 三、人体之神的形成与功能 (一)形成 精 气、血 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津液 精、气、血、津液充满于脏腑形体官窍之中,在脏腑之气的推动下,通过精微物质的新陈代谢,产生生命之神。体现于人之形色、眼神、言谈、精神、情志等方面。 (二)神的功能 1、神气,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内在变化和总规律。 (1)调节和控制脏腑的生理功能 (2)维系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3)主持机体的卫外防御 (4)神气是治疗取效的内在基础 2、神志 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作出应答反应的结果,表现为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中医学将神分为神、 魂、 魄、 意、 志, 思、虑 智 分别归藏于“五神脏”,五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 3、情志 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还可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喜、怒、悲、忧、思、恐、惊 不自知的 生命之“神”的正常状态 1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 精神内守,使志安宁 3 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营气入脉为血。 气化--脏腑机能活动(气)旺盛是吸收水谷精微的基础,水谷精微能化生血液。 生理:气旺则化生血液功能强盛。 病理: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减退。 治疗:血虚配合补气药提高疗效。 2、气能行血: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 心气推动 生理:血液运行依赖 肺气宣发布散 肝气疏泄条达 病理: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瘀 血随气升:面红目赤头痛吐血 气机逆乱 血随气陷:脘腹坠胀下血崩漏 治疗: 气虚血行无力—补气 气滞血瘀—行气 血行失常 血随气逆—降气 血随气陷—益气升阳 3、气能摄血: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依赖气统摄血液的功能。 生理:气盛则血循脉而行 病理:气虚统血失职,导致出血症 治疗:补气摄血、调肝止血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血为气之母: 血对气的关系而言,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二亇方面。 1、血能养气: 气的充盛和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即血不断给气提供营养。 生理:血盛则气旺 病理:血虚则气虚 治疗:补气兼补血,提高疗效。 2、血能载气: 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即血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血而存在。 由于气的活力很强,若不依附于血,则漂浮无根,涣散不收。故《血证论》说:“守气者,血也,载气者,血也。”古人有“气得血而静谧”的说法,说明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 生理:血盛则能载气,气因血而旺。 血虚→气虚 病理:血脱→气随血脱 血瘀→气滞 治疗:治血常补血兼益气固脱 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和气与血关系十分相似。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依赖气的推动、固摄、和升降出入运动,而津液又能载气,并滋润气。 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于以下五个方面: 1、气能生津:  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津液来源于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主要源于脾胃,也包括小肠的分清别浊。 生理:脾胃之气旺盛—津液充足 便秘 病理:脾胃之气虚弱—津液不足 消瘦 皮肤干燥 2、气能行津 津液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和升降出入运动。 具体而言,主要依赖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 生理:气盛气机调畅—津液输布排正常。 病理:气虚气滞—津液运行停滞。 3、气能摄津 气有固摄津液,防止津液无故大量流失并调节控制津液的排泄,以维持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1)体现: 肺卫之气:对汗液的调控 肾、膀胱之气:对尿形成排泄管司。 脾胃之气:对涎、肠液的约束。 (2)病理: 气虚:统摄无权 津液大量流失 自汗、多汗 多尿遗尿尿失禁 口角流涎 (3)治疗:补气固摄。 4、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气漂浮失散无归,故曰:津能载气。 津盛则气有所归,津盛则气盛 生理: 津行则气机调畅,津行则气行 病理: (1)气随津脱:大吐、大泻、大汗等津液大量脱失时,气亦随之脱生。故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2)津停气滞:又称 津停气阻,津液输布运行受阻,可致气机郁滞不畅,二者互为因果。如水停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可到头晕困倦,脘腹胀满。 5、津能养气: 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得到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化生为气。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营养。 生理:津盛则气盛。 病理:津耗则气衰。 临床:热病伤津耗气,常形成气阴二虚病证,常以益气养阴法治疗。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与血 共同点:生成:水谷精微 形态:液态 性质:属阴 功能:濡养 精血同源:互生互化 ——肝肾同源 (二)血与津液 生理上 互渗 入脉 津 血 病理上 互损 出脉 (水)   “津血同源” “汗血同源” 失血——血虚——津亏——夺血者无汗 汗、吐——津亏——血虚——夺汗者无血 (三)精与津液 同源于水谷,同生同化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 血 津液 同源 互化 同源 互化 充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如《类证治裁》说:“一身所宝,惟精、气、神。” (一)精能化气,精为气之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的运行不息激发精的生成。 ——补精生气 (二)气能生精摄精——补气生精,补气固精 (三)精气化神——补精生神,补气生神 神以精和气为基础 (四)神驭精气——安神固精,安神控气 精气神关系示意图 血 气 精 神 生 生 摄 驭 化养 行摄 生 摄 生 调 互化 同源 1. 气的概念、功能、基本运动形式是什么? 2. 气的分类及各自的生成与功能特点。 3.血的生成、循行、功能是什么? 4.津液生成、功能。 5. 津液的输布、排泄主要靠哪些脏腑? 6. 气与血、气与津液、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三章 复习内容
本文档为【3精气血津液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6-07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