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简答与论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简答与论述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简答与论述一、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二、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简答与论述
一、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二、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三、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从发展变迁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间题具体分析。新兴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文化,在开始时常常并不是主文化,而仅是一种亚文化,但由于它有发展前途,往往最终上升为主文化。因此,仅凭主文化、亚文化的地位并不能判断其性质,只能根据它们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来对其做出判断。四、主文化与反文化这是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区分。也有学者认为,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一般说来,在这里,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例如,本世纪60至70年代,在西方社会青年人中兴起的一种“嬉皮士”运动,就是一种否定当时西方主导价值观的一种反文化。当然,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否定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当然是有害于社会的。反之,如果反文化所反对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么它就是有益于社会的文化。例如,我国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旧礼教,所提倡的是科学、民主,这种反文化是有进步意义的。五、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基本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3)发展社会化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六、社会化的主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一)家庭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最后,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二)学校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在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已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三)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四)工作单位当一个人结束自已的学校生活后,就要走入社会,在工作单位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五)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它在向人们宣传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着人们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七、社会互动的维度(1)社会互动的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2)社会互动的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3)社会互动的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社会互动的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八、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详见课本P149—154)九、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从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可以将社会角色区分为所做的区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角色区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将角色区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4)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有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之别。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十、社会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按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将群体区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以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3)内群体与外群体。按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以区分出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与外群体常常互相隔离,甚至处于对立的地位。(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按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可以将群体区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也称隶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了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空间等方面。参照群体并非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是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成员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对其所属群体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削弱或者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血缘群体是指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十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十二、初级群体的功能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正功能与负功能两种方面分析初级群体的功能。(一)初级群体的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二)负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初级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负面影响,也即产生“负功能”(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十三、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详见课本P218—221)正式结构一般表现为结构图,并将组织的规章制度载入各种手册和正式文件之中。现代社会中组织正式结构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主要的类型包括:(1)直线职能制结构形式。又称生产区域管理制。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管理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这种结构职权分明,要求管理人员有很高素质。实际上,这种结构的指挥与管理职能基本上由厂长自己执行,它比较适于小型组织的管理。(2)矩阵式组织结构。又称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矩阵结构或规划目标结构,它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工程项目、服务项目等)划分的小组结合成一个矩阵。这种结构能够比较好地把集权与分权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激发职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充分发挥中低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同时,这种结构本身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是,它也有相应的缺点。(3)事业部制组织形式。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其特点是把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个事业部,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各事业部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此种结构适用于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众多、各类产品之间的工艺差别较大、市场条件变化也较快的企业。十四、社区——新农村建设(详见课本P240—241)十五、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1)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2)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虚拟社区的生存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会对实在社区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到实在社区的发展。(3)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虚拟社区在社区成员某些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上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但在满足高层次需求方面,如自我发展与完善、获得信息与自我实现等方面,虚拟社区则有着实在社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十六、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详见课本P282—285)(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源头之一当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创立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影响力,这就是声誉和权力。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作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一群人在商品市场上或劳务市场上拥有相同机会,而此种机会又仅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物品或收入,就可以说,他们构成了一个阶级。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方式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褒扬到贬低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韦伯认为,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存在权力分层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合法权力的主要源泉并非所有权,而是科层组织管理部门中的各种管理职位。在三个标准之间关系问题上,韦伯坚持认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必须将它们加以严格区分。即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另外,虽然在理论上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社会情势下这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特定社会情势常常把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地位上。至于在给定的社会情势下,哪一个属性作用最突出,即如何确定分层中轴的问题,韦伯认为,这完全取决于经验事实。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虽然理论名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一些基本特点都可以溯源于韦伯分层模式。这些特点主要是:第一,采用多元分层标准。第二,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第三,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是开创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的另一个先驱,他用以说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精英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界也深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帕累托的精英概念是在人之天生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稳定僵化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和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精英分子总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上向流动,而非精英分子则不得不向下流动。凭着这种流动,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得以维持和稳定。因而,社会系统稳定与否,不在于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分层结构,而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精英循环流动机制。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十分明显。首先,阶级是由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精英则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其次,阶级论认为,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性不平等,个别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而精英论则把个人天赋能力当作社会流动的动力,认为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变稳定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平等。再有,阶级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竟争起点上的差距,各阶级间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相互流动的障碍;精英论则认为,个人能力可以缩小乃至弥合竟争起点上的差距,精英循环足以打破阶级壁垒。最后,阶级论把阶级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质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而精英论则认为,冲突和革命的根源主要是精英循环的通道不畅。尽管存在着上述不足,精英循环论仍有值得借鉴之处。首先,帕雷托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其次,关于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剔除其特定社会内容,不失为极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思路。对于西方分层研究的大量成果要有选择地加以借鉴。(1)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发展出来的一些理论概念,以促进对于我国社会良性运行的研究;(2)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提出的一些缩小社会不平等的对策,以控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平等现象;(3)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创造的一些方法,促进我国的相关研究。十七、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一)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合理的社会流动是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就整体社会来说,至少应该包括量的合理性与质的合理性两个一般标准。量的合理性,即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使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能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阈限内。质的合理性指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要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在现阶段合理流动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原则。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普遍性原则和自获性原则。普遍性原则是用来衡量社会地位的开放性质是否合理的标准。这一原则有以下含义:第一,任何社会地位所提供的流动机会应向所有合乎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只向其中一部分人开放,这是社会地位开放范围的普遍性。第二,构成社会地位界线的筛选标准应普遍适用于某一类别内所有的人,而不应因人而异,这是筛选标准的普遍适用性。第三,这些标准应当是人人可望通过努力而达到的,而不应是只有个别人才有达到的可能,这是实现标准的普遍可能性。社会地位只有体现了上述普遍性原则才真正具有开放性,才有可能合理地更新与之结合的社会成员,即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自获性原则是用来衡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准。自获性原则意味着:第一,应当排除或缩小个人的社会先赋条件对其流动的影响。第二,自获性原则不承认个人的分层归属性或集团归属性是其流动的唯一决定因素。第三,个人通过自己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素质、知识、技能、成就等等应当是影响其流动的决定因素,此外,人的志向、兴趣及内在动机应当作为决定其社会地位的因素而得到充分的考虑和重视。(二)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凋作用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在下述方面:(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3)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人活力,从而推动并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十八、集体行为的特征集体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作出的。(2)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体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本文档为【《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简答与论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443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2-06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