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举报
开通vip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第一章绪论[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1、运动本能和顺应自然的生活节律的需要2、生存与生产劳动的需要3、原始军事战争的需要 4、源于民俗、风俗5、源于宗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状1、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2、近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3、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4、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现状;了解1、民运会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价值与功能;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第一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在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章绪论[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1、运动本能和顺应自然的生活节律的需要2、生存与生产劳动的需要3、原始军事战争的需要 4、源于民俗、风俗5、源于宗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状1、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2、近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3、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4、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现状;了解1、民运会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价值与功能;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第一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以其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要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同时,它对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各民族体质和促进各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民族体育的概念1、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何谓民族传统体育?我们经常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和网络上看到、听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一类的词语。感觉到这些词语涵义十分清楚,但仔细一想,则发现它们的涵义很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进行理论上的界定。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三个名词组合而成的体育专门术语。是指特定民族从过去传承到现在的体育文化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一词,1981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决定的,从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迄今在体育界里广为流传。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指特定民族普遍享有的游戏或身体运动,是体现该民族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身体运动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的项目是从56个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竞技、民俗游戏、民俗艺能、传统游戏、乡土娱乐等构成。其中,具有竟争性较强的竞技项目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性表演项目。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大致有四种观点:熊志冲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是指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熊晓正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己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陈国瑞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新兴的体育项目而言的。龙佩林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指作为近代体育前身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及娱乐活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看出上述四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体现在对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传统这些基本概念的价值取向、内涵确立和外延统括上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外族传入的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而有人却认为它不属于我国的传统体育。综上所述,对于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较为权威的定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多方位的进行了一些积极性探讨、界定,值得肯定和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是常识性错误,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通常包括三类:一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这类传统体育项目,应是在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开展,而不是仅限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并在我国在己经有全国性的正式比赛项目。主要是武术、中国式摔跤、围棋、中国象棋、风筝、龙舟等。二类是民间体育项目。这类项目仅限于民间广泛开展,没有正式的比赛。如拔河、跳绳、踢毽子、气功、舞狮、舞龙等。三类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类体育项目上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有壮族的抢花炮、,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朝鲜族的跳板、秋千,藏族的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滋生现代竞技项目的沃土。纵观世界体育史的进程,不少风靡全球的运动项目最初都是由民族体育发展而来的。当今世界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刚开始时仅仅局限在某一地区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中,最终为各国人民接受,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富。国外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科研人员对民族体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推广,使之融入大众闲暇娱乐生活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一词与“民族”一词截然不同。“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除汉族外的55个各兄弟民族。“民族”: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五十六个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汉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汉民族排除在外的“民族”定义方法,显然欠妥。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它应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两大部分。所以,“民族”一词往往用来称呼少数民族,这种常常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简称民族传统体育或民族体育的说法和分类法,是错误的概念。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独进行定义,有利于科学研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国内体育界和民族、民俗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986年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联合举办的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提出了4种观点: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体育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因此是指近代体育传入以前我国各民族就已有的体育活动;3)凡是目前在一些民族地区仍在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自娱活动)都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的活动项目。这是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较权威的观点。概括起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指长期流传在各少数民族中,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特征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作用的各种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出于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它随实践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着变异。第2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历程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受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限制,在不同的时空坐标上,人们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功利目的。从远古时代开始,少数民族就出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和体育节庆活动。论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须得追溯到人类的最原始时期,我国各民族先民都是从原始社会脱胎换骨,分化而形成的。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起源与发展离不开生活、生产劳动、军事、宗教等。1、运动本能和顺应自然的生活节律的需要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动物通过运动获取食物、占领空间和争夺配偶,也通过运动来逃避敌害、保存生命。在这种生存需要基础上适应与进化的动物和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运动本能与需要。由于人类获取生存资料已非纯粹依靠身体运动,生存需要的实际刺激已不能充分满足人类运动本能的需求,因此,人们创造了运动娱乐,这是各民族体育原始起源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种植根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运动本能需求的活动,后来在人类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双重作用下超越了自然本能,达到了更高的、更复杂的文化境界,包括成为古代信仰的一种物化形态。大自然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节律的,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的生活也需要有所张弛。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人们在劳动间隙,因地制宜创造的。如广西龙胜瑶族和苗族中流行的“打泥脚”,就是人们在田间劳动劳累之余,用黄泥团相互击打对方腿脚并跳跃躲避对方打来的泥团,以求一时的放松,由此形成的一种体育活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他们与外界往来较少,生活枯燥单调,许多体育活动是他们充实娱乐自己的主要方式。如壮族的打陀螺、芭芒燕、打铜钱、倒立竞走、跳桌、跳橡皮筋、咬水桶,瑶族的掷石头、跳铜铃、打猴鼓,侗族的弹毽、蛇舞,苗族的鸡毛球、跳脚会等,都是为此而创作的,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顽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2、生存与生产劳动的需要各民族无一不是从原始社会过来的,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居住在山区、丛林的每个氏族部落都是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活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于是掌握生产技能的活动产生了。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逐渐萌芽,它们既是生产技能的锻炼,又是人与人之间变相的生存竞争的形式之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边远山区、高原、海岛或雪域草原,生活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和繁衍,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周边的敌对民族,因此,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足以战胜自然和敌人的强大竞争力量。这样,像射箭、射弩等射击类的以及摔跤类的体育项目就慢慢产生了。在少数民族中开展比较广泛的赛马,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马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山区的狩猎和运输、草原的放牧和迁移,都需要马的参与和协助,因此骑马竞速和马技就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另外蒙古族的打布鲁,就是从古老的狩猎生产活动演变成为现今的投掷活动;叼羊、驯鹰是草原上开展比较广泛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狩猎的需要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满族的珍珠球就是模仿满族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的;秋千的起源与原始人类架巢于树上、采集果实及悠荡藤蔓跨过沟涧有关。这些为了生存和劳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渐渐地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经过一些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的改造,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3、原始军事战争的需要 人口的增多需要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一些野蛮的征服民族便愈来愈广泛地利用战争来满足这种需要。产生于劳动中的一些技能运用到战争中去,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远古以来便展开了一连串的诸如血亲仇杀、部落械斗、反抗剥削和民族压迫及抵御外来入侵等军事战争,军事需要促进了军事体育的产生。骑马、射箭、摔跤及各种武术在军事活动中的运用极为广泛,是各民族必须具备的军事技能。在原始生产方式下,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脑往往可以使一个人在劳动生产与战争搏杀中出类拔萃,获得功利。这种现实的需要使人们意识到体能和技能锻炼的重要性。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射弩、赛马、摔跤、投掷等体育项目。又比如赫哲族的叉草球是叉鱼的陆上训练;鄂伦春、鄂温克的滑雪与在林海雪原游猎有关[2];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打泥脚、打草球,侗族的打手毽、踩石轮、骑木马,瑶族的打箕圈、催工舞等都与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在早期发展中,为了民族生存和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产生于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能用于战斗。作为一种直接动力,军事战斗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赛马、射箭、射弩、角力等具有军事功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并产生了一些趣味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如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妙趣横生的“板鞋竞技”原是壮族女总兵瓦氏夫人训练士兵的方法[5]。瓦氏夫人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求得步调一致、同心协力,命人根据壮人木屐的样子做成长板鞋,让士兵3人一组或6人一组合穿一双长板鞋练习赛跑。穿上如此的“鞋”要想跑得快,必须团结一致、默契配合,一人分心就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壮兵团结一致,所向披靡,挫败倭寇,建立功勋。4、源于民俗、风俗民族风俗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各民族的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而且都非常珍视,并把它视为神圣的财富。民族风俗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文化,除环境和文明之外,不屈服于其他任何压力,它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顽强的传承力,是历史的佐证。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蒙古族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三项技艺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娱乐和习武的手段;花炮节,是广西、湖南、贵州等壮族、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聚集在河岸、山坡等地进行俗称“东方式橄榄球”的“勇敢者的运动”———抢花炮。5、源于宗教宗教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和想象,出于迷信,原始人类常用种种形式以图感动自然力量,在祭祀活动中,逐渐用舞蹈、竞技、角力来进行祈祷,娱乐神祗,祈求庇护,于是原来用于娱人的歌、舞等,又用来娱神。这样兼有体育和艺术双重性质的舞蹈,就和宗教祭祀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原始宗教活动对体育的发展与丰富有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萌芽状态发展到如今的态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的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1、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成型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从内容看,基本上还是沿着生产劳动、军事训练、消闲娱乐、宗教祭祀等这几个方面发展的。(1)生产劳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使得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劳动工具的演进、生产劳动的情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木材加工方面的发达促进了划舟竞渡;青铜器的出现及铸造技术的发展使弓弩箭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老的蒙古族猎人狩猎的工具和防身武器“布鲁”逐渐形成比赛项目“打布鲁”,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保留下来;扁担是生产、生活工具,顺手拿起来就形成壮族的“打扁担”、土家、苗族的“扁担劲”、傈僳族的“扭扁担”、瑶族的“拔扁担”等等。(2)军事训练进入阶级社会,为争夺地盘、猎获物甚至领袖地位继承权,战争开始频繁,规模日益扩大。战争推动武器的发展和战斗技能的演进,从而对战斗人员事先进行身体和军事技术训练成为必要的一项工作,这些都成为传统体育发生、发展的动力。夏、商、西周时期,弓射、武舞、骑术等成为当时民族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辽、金、元时期,以畜牧狩猎为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放牧、狩猎、作战离不开骑射,骑术、弓箭、狩猎、摔跤等项目发展较快。清朝帝王是北方少数民族,康熙、乾隆两朝都经常借“木兰行围”与蒙古各部举行联欢,进行摔跤、赛马活动,还有跳马、跳骆驼是由古代满族与敌兵近战飞身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一种军事技巧演变而来的,最初作为清朝八旗士兵提高体质和作战技巧的工具,后演变成为传统体育活动。(3)消闲娱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大多相对比较偏僻、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大多处于缓慢发展的自然纯朴的生态环境之中。生产劳作之余,同样需要体力与精神的丰富和调节,以此满足他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各少数民族的许多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体育活动正是在这种身体和心理的需求下产生而发展的。例如满族滑冰,满族及其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冰期长达半年以上,在他们长期与冰雪接触过程中,为了适应大自然,发明了冰鞋、扒犁、拖床等冰上行走用具,还创造了各种滑冰技术。《新唐书·回鹘传下》记载“拔野古,漫散碛北,地千里。俗嗜射猎,少耕获,乘木逐鹿冰上。”上述的乘木都是指滑雪或滑冰运动。清王室统治全国以后,仍旧保持了以滑冰训练军队的旧俗,每年都要在太液池(今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滑冰检阅,称之为冰嬉,随着冰嬉内容的增加和变化,逐步形成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满族冰嬉是我国古代冰上溜冰之戏的代表,是古代冬季冰上运动会。又如布依族丢花包,丢花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十分喜爱的体育游戏活动。在清代,丢花包叫“掷花球”,据《贵州通志》的“蛮獠篇”中记载“:促家庞于孟春跳月,用彩布编为小球如瓜,谓之花球,视所双者掷之”,多在春节、六月六等节日中举行。还有壮族的抛绣球,每当春暖花开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比歌赛舞的歌墟佳节,这天,歌墟场上搭歌棚,歌棚外面抛绣球,喜庆非凡。宋人朱辅在《漫蛮丛笑》中,对壮族青年男女抛绣球的实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记载。起初它是男女青年恋爱交往的一种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现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4)宗教祭祀我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不仅是一种个体信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例如在壮、苗、傣、白、布依、水等民族民间流传的龙舟竞渡,真正原旨乃是祭河祈年,原是一项富有宗教内涵的民众活动,只是到唐、宋、清朝以后,它才日渐淡去宗教色彩,愈益发展成为竞技角力的体育运动项目;东汉、三国时期各民族进行的舞狮活动与佛教有关;再如满族的“射柳”“、中幡”,纳西族的“东巴跳”,高山族的“竿球”,土家族的“摆手舞”,傈僳族的“刀杆节”,普米族的“祭神”,傣族的“堆沙”,藏族的“跳锅庄”,瑶族的“抛花包”,仫佬族的“耍龙草”等等,这些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无一不是其各自民族宗教信仰的再现。2、近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鸦片战争以后,军队中实施了与西方体育有一定联系的“洋操”。但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仍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活动内容,武艺训练、划龙舟、舞龙舞狮、骑马射箭、各种民族摔跤、秋千等等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记载,射弩曾经是少数民族维系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战斗武器。19世纪初,英、德、法、美等国侵略者,通过各种方式窃取我边境各族历史文物资料、窥视我国领土,地处中缅边境的傈僳族人民担负起了保卫祖国疆土、抗击侵略者的神圣职责,他们用弩箭狠狠打击了侵略者,尽管弩箭十分原始,但却起到保卫家园的重要作用。现在弓箭作为战争武器的作用已经消失,已演变成了娱乐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时期,伴随着中西文化之争,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再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体育领域里激发了一些有民族正义感的体育界内外人士展开了一场“土洋体育之争”,即“全盘西化论”与“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相对应的争论,一批体育界人士宣传体育民族化,努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体育意义,自觉地开始对我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整理、研究与改造,为传统体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以说,这一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和发展上都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认识的深刻,西方体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减少。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特别是武术,官方正式定名为“国术”。官方武术机构———“中央国术馆”及其下属地方组织逐步建立起来,有组织的武术活动增多,并将武术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列入规模较大的运动会,使武术运动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发展。3、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全民健身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单项运动会,并形成制度化。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已提出要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宝贵遗产,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从1982年开始每4年举行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截至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现已分别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北京和西藏、宁夏等省市举办了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级民委、体育总局和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做了大量工作1984年至今,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集锦》《、中华民族游戏大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论》等。各级民委、体育总局对挖掘、整理出来的优秀项目进行了改革、提高。1985年以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不断地组织专家对竞赛规则进行了修订,对场地器材、比赛方法、违反规则与判罚、名次排定等都作了详细规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各级体育总局、民委及学术组织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改革与提高1981年以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学术组织,举办了各种学术研讨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不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成立各级民族体育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993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专业的群众团体———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并于2005年组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第一届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委员会,邀请全国各民族院校及各类有志于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院校共同参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于1994年成立,并于1999年在分会下设立了“大学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各种研讨活动。各省、市、县也纷纷成立民族传统体育协会,使民族体育工作形成了上层有人管、中层有人抓、基层有人做的良好局面。全国各高校大力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与开展许多体育院、系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门新兴学科,这是我国体育院、系专业改革,拓宽原设武术专业的口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到公共教学当中。各地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稳定发展,有目的的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二十一世纪初,即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后,全国已有1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70个左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共确定区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12个;上海市在有关社区和学校建立了7个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河北省共建有综合及陀螺、毽球、摔跤、珍珠球、木球、射弩、高脚竞速、武术、蹴球等训练基地12个;北京市建立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4个训练基地、14个推广普及基地。这些基地大都建在学校或民族地区和农村,在普遍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队员进行重点培训,一旦需要即组织参赛。除省(区)级基地外,有些地州市也建有基地,如广西的百色在市内12个县(区)都建有基地,河池市有壮、瑶、仫佬、毛南、水等民族项目体育基地11个。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国际友好往来,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走向世界通过国际往来,加强各国对中国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增强友好感情,促进经济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使一些项目不久将成为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总之,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两大任务,第一要适应社会文化现代转型中的时代性转变,第二要注意现代体育文化转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现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生态的文化范式之一;另一方面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源,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趣味性、简易性、节日盛会性等特点,在丰富国民生活、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培植地方产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体育文化,对其历史及发展研究,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家共同开发、传承、展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现状可以总结为:(1)族群式传承传承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世代传承的族群观念维系着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形成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的繁荣现状。我国少数民族在各自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沉淀着表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它们又是民族生活的折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这种族群文化之中,随着民族心理、性格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实现自身的历史发展。(2)集会式表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族群式传承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表现形式———集会式。每逢少数民族的大型集会或节日庆典活动,都有相应的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如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期间,举行射箭、摔跤和赛马等比赛;鄂温克族牧民每年5月22日举行的”米阔鲁节”,要进行赛马、套马比赛;彝、白、傈僳、纳西、拉祜在“火把节”上要举行斗牛,斗羊,赛马和摔跤比赛等。(3)零星式开发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文化状况和体育传统差异很大。历史上多民族共同生息,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模式单一零散,这种零星式的开发模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也有碍于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格局的形成。(4)钟摆式发展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建立在娱乐的基础之上,竞技性因素相对淡化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加之民族内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娱乐化取向,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停留在历史保存的层面,呈现出钟摆式的发展趋势,从而制约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价值的开发和运动形式的普及。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1、民族传统体育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创新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通讯手段的发达,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大众旅游浪潮的高涨而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所富有的民族性、区域性、娱乐性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是现代体育所不具有的,相对普及性较高的现代体育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动作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原生性及附加民族服饰和道具的新奇性等给现代人类以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追崇与欢迎。借助于奥运会的举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将逐渐释放其魅力,扩大其影响,也促使民族、民俗文化工作者及旅游开发者对其进行挖掘、创新与推广弘扬。从文化教育与传承的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所表现和彰显的许多特异性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在社会发展中衍生与附加的众多社会发展功能也使体育工作者和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发展的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及其社会价值功能,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多重发展途径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发展组织规划者、旅游策划者和地方社会组织精英和普通民众都应努力的同时,对之加以适当的创新、改造、宣传、包装和推广。这将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地区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2、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支,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机制的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蕴含的社会影响力开始为人们重视并利用,其蕴含的市场商业价值也正得到开发利用,体育产业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已开发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但因为人的认识水平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很多极具开发潜力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还未形成。体育产业一般是指通过向社会提供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劳务而获取经济收益的经营性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少数民族体育需求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中独具民族特色,文化性、地域性突出、娱乐趣味性强的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首先,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将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现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劳动生产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余暇娱乐时间相对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健身、娱乐、社交的需要越来越多;而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竞争的升级,居住环境的喧嚣,也使得人们渴求自然纯朴的生活,感受返璞归真的境界,寻求惊险刺激和异样风情的文化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寓民族文化、体育健身等于一体,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追求等的外在表现形式,记载与延续着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其观光欣赏、参与体验性强,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社交、体验等多种需求。现今很多旅游部门都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民族风情旅游的线路之内,甚至作为特色旅游点加以重点推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旅游观光者和追奇探险者前来欣赏参与,除了作为游客亲临感受外,很多人还到艺术表演中去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云南印象从出场到现在已成功演出700多场,观众超过数千万,仅票房收入就达8千万;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此后,侗族大歌频频亮相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联欢晚会、北京音乐厅等重大国内外演出活动,得到国内外亿万电视观众的赞赏。现今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舞蹈被演绎,也受到全国亿万电视观众的喜爱与欣赏,充分说明民族风情产业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将具有多样化的开发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在充分宣传推广中,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价值,从而开发出多样化的产业形式。①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储存情况和开发场所的自然环境状况,可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分为专项型民族体育旅游、综合性民族体育旅游和附带型民族体育旅游。专项型民族体育旅游是指以民族体育活动为龙头的旅游,如专项型的民族体育节庆旅游、民族体育旅游探险等,像花炮节、拉鼓节、漂流、攀岩等就是属于此类;综合性民族体育旅游指将民族体育旅游与民族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结合起来综合开发的旅游形式,像民族风情园等就是属于此类;附带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指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作为其他人文游览的陪衬,进行辅助性开发。②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产业。即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其教育宣传作用,进行多形式的文化产业开发,如创办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商品,如民族传统体育纪念品、民族传统体育书籍、VCD、游戏、电视电影传媒等。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产业,如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所、民族传统体育娱乐场等。3、民族传统体育将获得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融合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在我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的影响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由“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区域性封闭形式向广泛性全球化方向传播,并与其他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奥运会项目的发展壮大本身是民族体育全球渗透融合的过程,伴随各民族长期以来的交往和共处,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获得了广泛的交流融合,如珍珠球作为朝鲜族的地方传统体育活动,借助于民运会的推广普及,现已在我国南部及其他很多省份广泛开展起来。射弩作为百越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经由民运会的推广,此项活动在很多沿海城市也开展起来。全球化的刺激带动了各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而现代生活环境的压抑,生活观念的转变,也激发了人们追求和享受多元文化的欲望,这就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心理需求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交通通讯手段的便捷,使得人口流动愈加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融合发展提供了媒介流通的基础。体育作为共识性的全球符号代码,可以突破语言文字符号的交流障碍,引起各国人民情感上的共鸣。同样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可包融性和体育特有的“共鸣性”,为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提供了自身资源条件优势。伍绍祖讲过:“越是中国的东西,就越属于世界,这是个辩证法。”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属于世界,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带动下,必将获得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东方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必将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并为世界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4、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旅游效益的全面刺激下,民族地区的人们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政府部门、地方精英均感受到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多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1991年1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民运会明确提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民运会期间,同时举办大型商品交易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新的启动力。蒙古族的那达慕、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拉鼓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都成为提升地方经济、宣传推广地方文化与特色产品的重要平台。民运会中全国各省区代表队精彩激烈的体育竞赛、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和异彩缤纷呈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表演,以及盛大的商贸交易会,吸引了数千万人前来参与、观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密切了民族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流、沟通,加强了民族间与民族内的认同,使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展现繁荣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社会的精神面貌都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在地方性的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它是区域性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体育活动,其民族性更为浓郁,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激情也更为强烈,节日活动中相应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显减少,节日体育活动的带动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利用,对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形式的多元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5、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道路科学化是民族体育进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它包括用科学规律指导少数民族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和提炼,促使其从民风、民俗中逐步分离出来,走上系统、稳定、独立的发展道路。科学化将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在科学化的过程中,我国民族体育将从更新中得到升华,从而自立于世界体育之林。定期举办全国民运会,是少数民族体育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每隔4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民运会,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地推向高潮。而大量民族体育项自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进一步规范化。受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体育大多带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打破封闭状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将逐渐打破民族与地域间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一些项目也将打破秘不外传的状态,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从而使其具备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民运会的发展历史五千年悠悠岁月,56个民族自强不息,在年复一年平凡而伟大的生产劳动中孕育出民族体育文化宝藏。然而,千百年来,这些中华文明的璀灿明珠却散落民间,自生自灭。中国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创举改写了历史,使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之门开启了。半个世纪以前,当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河之滨启幕时,民族体育事业开始获得了新生。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从1953年-2007年,我国共举行过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中国刚刚诞生,就对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国家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30年后,即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此,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便每4年一次地开展起来。 参加民族形式体育及竞赛大会的,共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傣族、朝鲜族、纳西族、汉族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他们分别来自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及铁路系统等九个单位。大会在天津民园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体育项目分竞赛、表演和特邀表演三部分。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角(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棒术和器械等383项)、民间体育(分石担、石锁、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木杠、皮条、沙袋、地围、跳桌、筋斗、叠罗汉、大武术、五虎棍、打术、跳术、跳绳、飞叉、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三大类;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其中维吾尔族的踩绳(即达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等少数民族项目给人留下可深刻印象。竞赛项目中有10名举重运动员创造了国家新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来自全国各地及天津市的观众有12万人次。运动会闭幕后,又挑选了90名优秀运动员进京连续表演了31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届运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召开的,它不仅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盛会。历史上备受压迫和歧视的少数民族,第一次将自己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与汉族体育项目一起平等地拿到全国体育运动会上展示,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2)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2年9月2日至8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等出席了开幕式,并接见了与会的全体运动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乌兰夫、万里还分别为运动会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词。本届运动会历时7天,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863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十几个省、区组织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参观团,中外记者,以及正在呼和浩特市学习、讲学、旅游的中外朋友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开幕式并观看了比赛。 体育活动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4省区5个民族的24名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的角逐并取得了优异成绩。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个民族的56名业余摔跤运动员参加了4个级别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摔跤人才。表演项目有68个,分别由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个少数民族的800多名运动员进行表演,其中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纳西族的东巴跳、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族的背篓球、回族的斗牛、藏族的"碧秀"、土族的轮子秋、朝鲜族的秋千、黎族的跳竹竿、壮族的高空舞狮、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哈萨克族的马上拾银、塔吉克族的叼羊、蒙古族的赛骆驼和赛马、达斡尔族的"波依阔"等。这些传统的民族表演项目,是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而来,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吸引了8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运动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图片展览",举办了有12000人参加的盛大联欢晚会。在联欢晚会上,各民族运动员围着熊熊篝火,载歌载舞,尽情表达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深厚情谊。(3)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6年8月10日至17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刘澜涛、江华,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包尔汉等出席了开幕式。国际奥委会执委、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代表国际奥委会向大会赠送了一尊铜质和平鸽以示祝贺。 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这标志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规化。由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共1097人参加了比赛和表演,另外还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的观摩团,以及特邀代表、中外记者、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等共2000余人,总规模达3704人,大大超过了上届。    本届运动会设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除保留上届摔跤、射箭外,增设了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个项目。表演项目比上届增加了47项。由于本届运动会制订了较为科学的比赛规则,使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好发挥,各代表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一批民族地区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大会期间,万里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中外来宾及各民族的代表在天山脚下的南山牧场一起联欢,歌声、笑声汇成一曲民族大团结的赞歌。(4)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在南宁市隆重举行。其中,赛马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于1991年8月4日至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李德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艾则孜,国务委员、国家扶贫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程思远出席了开幕式。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为大会题词。从该届运动会开始,承办单位举办了运动会歌曲征集活动,民族运动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会歌。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青年歌手韦唯(壮族)演唱的《爱我中华》,从广西南宁唱响全国,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运动会历时8天,有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地区和单位的代表及中外记者,共3000多人参加。台湾少数民族龙舟队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第一次参加了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共9项: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赛马和武术,设金牌34枚;表演项目120项,设奖114个。本届运动会不仅在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数量上超过了历届,而且制订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项目规程和规则、表演项目评判方法,使本届运动会向着规范化的轨道迈进了一大步。大会还增设了“道德风尚奖”。运动会期间,召开了民族体育表彰会,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一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5)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5年11月5日至12日在昆明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国务委员兼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出席了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第五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题了词。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该届运动会历时8天,其规模和设项均超过了历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代表及新闻记者共9000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赛。台湾省少数民族组团参加了龙舟竞赛。大会还邀请了部分港、澳、台同胞前来观摩。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千、武术、射弩、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设金牌65枚;表演项目有129项,设一、二、三等奖。另设“体育道德风尚奖。” 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工作者。为配合运动会的举行,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摄影艺术展”、“民族团结艺术灯展”“焰火晚会”等活动,并在海埂民族村举行了民族大联欢。(6)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5年11月5日至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20世纪我国举办的最后一次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会。该届运动会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是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40周年,又是20世纪最后一年。北京市祖国的首都,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西藏是“世界屋脊”是我国典型的边疆民族自治地区,为全世界所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题了词。 该届运动会遵循“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在宗旨,本着“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原则,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
本文档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众行远
众行远是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主要以教育培训为主,并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
格式:doc
大小:84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7-3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