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11敬畏自然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4.学习作者语言,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
11敬畏自然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课文。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4.学习作者语言,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二、整体感知:1、订正字词:2.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观点?明确: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明确:人类常常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虽有其合理性,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才能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明确: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分,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者,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三、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第二部分(2~5段):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第三部分(6~7段):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部分(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小结: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四、探究课文:(一)认识人类: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明确:四大发明、人类登月、计算机的普及等。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二)认识自然:3.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4.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明确:人类是大自然机体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五、探究语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1.哲理性(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①掉入陷阱就是危机。那些留下的矿坑,破坏了地貌地层结构,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②宇宙创造了人类,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把宇宙人格化。③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组成形式,所以他们是和我们一起的平等生命。,是我们的兄弟。2.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明确:有理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道理,和资格的。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明确:语气强烈,发人深省。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明确:语气强烈,激发思考。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明确:语气强烈,发人深思。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3.拟人:形象化的语言,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六、质疑: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准备问题)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七、小结: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和人的和谐,人类长远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八、布置作业: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力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2、学习和掌握本文巧妙设置时间的布局方法。德育目标: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为提高生态保护发出强烈的呼声。教学重点:1、认识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将来生活的影响并提高环保意识。2、学习报告文学写作手法的运用;并以此写作倡导书。教学难点:1、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2、认识到环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并制止环境破坏者的行为。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后揣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的感情和中心的关系,体味文中所设置的悬念。教学方法:诵读法与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当我们眼见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变为荒漠;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片死寂,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我们会深思,这种生态的巨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地方——罗布泊。二、背景简介: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清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三、文体常识: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1)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相同之处。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同属于广义上的新闻范畴,都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而且一般应为社会公众近期较关心的事件。(2)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不同之处。①时间上。消息、通讯是最强的,基本都是当天或前一两天以内的事情,突出“新”的特点。报告文学在时间上相对差许多,有时是已发生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报道,本文是记述探讨了罗泊布消逝几十年后再度被人们关注所写的一篇报告文学。②表达方式上。消息、通讯一般以记叙为主,以极简单的评论为辅,有时没有评论。评论主要以记叙、议论为主,表明某个党派、阶层、团体或个人的观点;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③文章目的上。消息、通讯只是将事情公之于众,使人们了解最新近发生的事情。评论则代表某一社会力量的观点和利益,引导舆论导向,阐释事件动态;报告文学则是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历史,发生发展的渊源、经过,事件造成的后果、影响,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将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作深入调查、了解、反思,其思想内涵、感情色彩、社会意义比前两者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四、初读课文: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2、词语释义: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吞噬:蚕食、并吞。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4、内容提要: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五、精读课文:1、语言品味:(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六、课内小结:①总结比较罗布泊的过去与现状的差别。②思考造成罗布泊现状的原因。③从罗布泊的现状中我们的深思。七、课内练习: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应从中学到点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答案会很多,但只要所说的内容与环境、生态有关,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阐述,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给予鼓励。)二、课内阅读:语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罗布泊秀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1、文中语句(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有何作用?。2、文中语句(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4、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5、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2、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3、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4、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5、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三、写作手法: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四、课内练习:课后练习二五、迁移训练: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何破坏的,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危害,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号召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六、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第一部分: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罗布第一层: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泊,第二部分:罗布泊的历史消逝第二层: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的仙第一层: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湖第三部分:罗布泊的现状直接受害者。第二层: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第四部分:类似罗布泊的悲剧还在上演,呼吁人们爱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还拥有的一切。七、教后感13旅鼠之谜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从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联想到人类毫无限制的繁衍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从而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内容浅显,但带给人们的思索是深刻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1、 图片导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旅鼠的奥秘。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带给人们的启示。3、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体)。4、 讲述自然界还有那些奇异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二、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2、 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3、 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说明文的杂交体)。4、 培养学深热爱科学,用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点:1、概括旅鼠三大之谜。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四、教学难点: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放旅鼠图片)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查字词。2、 速读课文,旅鼠有哪几个奥秘?划出文中的标志性句子。(三)再读课文,理解讨论。1、北极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惊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后两个谜都与旅鼠自杀有关,仔细阅读课文,你能为这两个谜找到谜底吗?3、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怎样才能解开类似的自然之谜?(四)研读课文,探究思考1、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两个问题:(1) 作者写作本文只是向人们介绍旅鼠的奥秘吗?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还有什么意图?(2) 想一想,说一说在本文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启示?2、 找代表发言。(五)品读课文,领会写法。1、根据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为什么?我们也来解开这篇文章的文体之迷。2、指名回答。(1)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具备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2)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3、教师小结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旅鼠的奥秘,科学家研究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未解开谜团。大自然神秘莫测,尽管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你还能说出一些人类为破解的自然之谜吗?14大雁归来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2.体会并学习本文对大雁的生动描写。(难点)3.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字里行间的爱鸟之情。(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二、熟读课文,扫除文障: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春来雁归的情景。2.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明确:①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⑤爱寻食玉米粒。⑥常六只列队飞。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3.不知同学们在读后获得了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明确: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4.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明确:对大雁的热爱;语言十分优美。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5.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明确: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修辞,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③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④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⑤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文章还多次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主教雀、花鼠、乌鸦与大雁对比。6.作者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爱”融化在字里行间。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7.自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8.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四、学生质疑:1.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2.“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五、拓展训练: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明确: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七、布置作业  练习册练习。八、板书设计:大雁归来①春来雁归          ②直线飞行   大雁特点:  ③水中喧嚷       爱鸟如爱:(友)          ④秋雁无声          ⑤爱食玉米          ⑥六只列队飞九、练习设计:  仿写句: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明确:学生精彩仿写句选: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15喂——出来教学目标1、品读分析小说关键字句,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2、紧扣“洞”的问题,以“洞”窥人,以“洞”窥世,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3、在小说的特定语境下,创作性地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当堂创作能力,并与小说原结尾的对比、碰撞中进一步深入文本,发出学生自己的声音。教学过程[一]想像导入一个没有结尾的寓言故事:“他把秘密放进了树洞,一身轻松地走了……”[二]情节梳理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漫画的内容。[三]品读探究【1】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都有怎样的行为表现?这些人的行为表现有没有共同的特点?【2】在填洞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或人们把“洞”当成了什么?为什么?“洞”=?[小结]:填洞之物——各种各样——社会的角角落落“现代社会”的缩影填洞之人——各行各业——社会的方方面面[四]想象深入【1】搭乘想象的翅膀,续写与小说具有连贯性的合理结尾。〖学生活动〗:四人小组相互交流【2】小说原结尾呈现——学生想象、感受小说结尾的力量【3】对比阅读:通过小说源结尾与学生理解下想象创造的结尾的对比与冲击,进一步深入小说内部核心【4】情节深化:你能否给第四幅图画用一个精妙的字来概括?——原来这是一个“漏”洞,一个社会的“漏”洞!一个人心的“漏”洞!【5】集体朗读小说标题:“喂——出来!”探讨朗读的语气,最后收束课堂。[五]结束课堂:音乐想起,文字出现,把小说的思考和震撼给学生,体味小说的深度和力量,余音袅袅……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结构,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2.理解散文特点:形散神聚。(重点)3.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清丽纯朴。(难点)4.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   当今,流行歌曲,流行天下,脍炙人口。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在民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文化瑰宝。民歌就是其中之一。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好,今天,我们就来观赏云南的歌会。二、介绍作者及民歌:1.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三、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朗读课文2.概述三个场面的各自的内容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具有对抗的性质,情歌为主,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的环境,即兴的自由歌唱,随心所欲,山歌为主,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场面描写较多,教歌内容丰富,不受限制,突出云南歌会的特点——广泛参与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3.讨论课文主题。  主题: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4.散文特点探究:课文写了三个不同的场面,其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从而完整体现云南歌会的特点,结构上也清晰明了。5.三种场合下,民歌在形式内容上很不相同,请具体说一说。而每种场合下的侧重是什么?明确:1.形式多样的赛情歌,比才智。2.即兴自由的漫歌,山歌抒性情。3.内容丰富不受限制的传歌,民歌传承。五、朗读课文,品味语言:1.注意品味三个场景不同的语言特色:①聪明、勤快、开朗的农家妇女,纯朴生动。②优美的环境,漫歌山野,清丽无比。③传歌盛况,才情传递,老少齐聚,热闹空前。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3.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六、课文探究:1.讨论语言特色: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明确: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生动,极具个性的本色特色:①以工笔描绘为主,不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如写年轻女子的一段: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②以环境衬托人物。如“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2.讨论写作特色:①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成就于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②语言自然传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③结构框架明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各不相同。七、课外拓展:课外收集一些民谣民歌,整理分析。(书P133四题)八、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九、作业设计:练习册全部。十、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山野对歌  情歌比赛纯朴生动 韵味情致  歌会: 山路漫歌  即兴抒情清丽无比  语言特色: 工笔描绘(结构明晰)村寨传歌传承民歌  盛况空前   环境烘托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十一、作业小结:十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云南歌会: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心目中,民间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曲乐和华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民族的原形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诗歌.歌词可以变换,一般是乐手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编成歌词.在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便是以這裏為中心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唱曲对歌,观光游览。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会尽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会期便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在歌会唱调子便成了还愿之举;中年人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则多数以歌为媒介,寻找知音伴侣。曲调均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区的剑川白族调,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面对当时的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难分胜负。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许多质朴真挚的石宝山传统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经过几代人的传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澜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漂亮。他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3.文化内涵要点提示:沈从文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在这个恬淡静谧的氛围中揭示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对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是一种自然、纯朴、自由的抒情文学。他把乡土文学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语言具有个性,生机勃勃。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学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学立场,在当时喧哗的时代中迟迟不能得到理解。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身边的景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它乐趣。沈从文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一路的风景!欣赏自己啊!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能力】: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情感】: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难点】: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辅助教学。课前学生预习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法与学法思路: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兴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学法:搜索整合——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2、引导学生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
本文档为【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祖龙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22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