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66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

1-66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

举报
开通vip

1-66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subgradesCJJ194-2013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日期:2013年05月13日实施日期:2013年12月0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194-2013,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7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

1-66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城市道路路基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subgradesCJJ194-2013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日期:2013年05月13日实施日期:2013年12月0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194-2013,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7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5月13日前言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本规范由同济大学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实践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一般路基;5.路基排水;6.路基防护与支挡;7.特殊路基;8.路基改建与扩建。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同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有关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同济大学(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邮政编码:201804)。本规范主编单位:同济大学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凌建明刘伟杰钱劲松李进聂大华王晓华黄琴龙陈希昌徐一峰袁胜强段铁铮严西华朱自力崔新书徐宏跃李伟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温学钧徐波吴万平康平冯守中曹亚东韩萍张孟喜吴立坚1总则1.0.1为适应城市道路发展的需要,使城市道路路基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级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1.0.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应根据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1.0.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路基subgrade按照道路路线位置和横断面要求修筑的带状结构物,是路面结构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2.1.2路床roadbed路面结构底面以下0.80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分为上路床(0~0.30m)和下路床(0.30m~0.80m)。2.1.3一般路基ordinarysubgrade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均良好的路段修筑的填方高度和挖方深度不大的路基。2.1.4特殊路基specialsubgrade位于特殊岩土地段、不良地质地段的路基,或者高填、深挖的路基,或者其性能受自然因素影响强烈的路基。2.1.5路基回弹模量subgrademodulus路基重复加-卸载试验中,某一应力级位条件下,卸载阶段的竖向应力与对应回弹应变的比值。2.1.6CBR(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bearingratio表征路基填料抵抗局部荷载压入变形能力的一种强度指标,即标准击实试件在水中浸泡4昼夜后,在规定贯入量时所施加的单位压力与标准碎石在相同贯入量时所施加的单位压力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2.1.7压实度degreeofcompaction路基压实后的实测干密度与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页码,1/51(W)w12.1.8路基湿度subgrademoisture路基中水的含量状态,可用含水率、稠度、饱和度等表示。2.1.9路基稠度subgradeconsistency表征路基湿度状态的一种指标,即路基土的含水率与液限之差和塑限与液限之差的比值。2.1.10路基临界高度criticalheightofsubgiade在最不利季节,路基分别处于干燥、中湿或潮湿状态时,路床顶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的最小高度。2.1.11路基相对高度relativeheightofsubgrade路基边缘高出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的高度。2.1.12填石路基rock-filldsubgrade用粒径大于40mm、含量超过70%的石料填筑的路基。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路基subgrade按照道路路线位置和横断面要求修筑的带状结构物,是路面结构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2.1.2路床roadbed路面结构底面以下0.80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分为上路床(0~0.30m)和下路床(0.30m~0.80m)。2.1.3一般路基ordinarysubgrade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均良好的路段修筑的填方高度和挖方深度不大的路基。2.1.4特殊路基specialsubgrade位于特殊岩土地段、不良地质地段的路基,或者高填、深挖的路基,或者其性能受自然因素影响强烈的路基。2.1.5路基回弹模量subgrademodulus路基重复加-卸载试验中,某一应力级位条件下,卸载阶段的竖向应力与对应回弹应变的比值。2.1.6CBR(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bearingratio表征路基填料抵抗局部荷载压入变形能力的一种强度指标,即标准击实试件在水中浸泡4昼夜后,在规定贯入量时所施加的单位压力与标准碎石在相同贯入量时所施加的单位压力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2.1.7压实度degreeofcompaction路基压实后的实测干密度与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2.1.8路基湿度subgrademoisture路基中水的含量状态,可用含水率、稠度、饱和度等表示。2.1.9路基稠度subgradeconsistency表征路基湿度状态的一种指标,即路基土的含水率与液限之差和塑限与液限之差的比值。2.1.10路基临界高度criticalheightofsubgiade在最不利季节,路基分别处于干燥、中湿或潮湿状态时,路床顶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的最小高度。2.1.11路基相对高度relativeheightofsubgrade路基边缘高出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的高度。2.1.12填石路基rock-filldsubgrade用粒径大于40mm、含量超过70%的石料填筑的路基。2.2符号2.2.1路基湿度H——路基相对高度;H1——路基干燥与中湿分界状态对应的临界高度;H2——路基中湿与潮湿分界状态对应的临界高度;H3——路基潮湿与过湿分界状态对应的临界高度;wL——土的液限;wP——土的塑限;wc——路床顶面以下80c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wc1——干燥和中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wc2——中湿和潮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wc3——潮湿和过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2.2.2路基回弹模量及其测定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E——室内试验法回弹模量实测值;E0D——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页码,2/51(W)w2E0S——室内试验法考虑试筒尺寸约束修正后的回弹模量测试结果;λ——室内试验法试筒尺寸约束修正系数;K——考虑不利季节和路基干湿类型的回弹模量综合影响系数;Z——考虑保证率的回弹模量折减系数;E0b——现场承载板法测试计算值;D——承载板直径;P——现场承载板法的荷载;l——现场承载板法检测的回弹变形;μ——泊松比;l0D——路基设计弯沉值;p——测定车轮胎接地压强;δ——测定车转胎当量圆半径;μ0——均匀体弯沉系数;K1——不利季节影响系数;Za——保证率系数。2.2.3支挡结构S——作用(或荷载)效应的组合设计值;R(·)——支挡结构结构抗力函数;Rk——抗力材料的强度标准值;γf——结构材料、岩土性能的分项系数;γQ1——恒载或车辆荷载、人群荷载的主动土压力分项系数;γQ2——被动土压力分项系数;γQ3——水浮力分项系数;γQ4——静水压力分项系数;γQ5——动水压力分项系数;αd——结构或结构构件几何参数的设计值;γ0——结构重要性系数;h0——换算土层厚度;q——车辆荷载附加荷载强度;γ——墙背填土的重度;e0——偏心距;B——支挡结构基础宽度;[fa]——基底容允承载力;Kc——抗滑动稳定安全系数;K0——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2.2.4软土地区路基S——总沉降;Sd——瞬时沉降;Sc——主固结沉降;Ss——次固结沉降;Sz——桩长深度内地基的沉降;ms——沉降系数;Ut——地基平均固结度;σ——滑动面处桩体的竖向应力;φc——粒料桩内摩擦角;m——桩对土的置换率;τp——桩的抗剪强度;τs——地基土的抗剪强度;τps——复合地基的抗剪强度;Ep——桩体压缩模量;Es——土体压缩模量;Eps——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α——滑动面倾角;Dp——桩的直径,Bp——桩间距;μs——桩间土应力折减系数;n——桩土应力比;Esj,i——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在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作用段的压缩模量;△hj,i——桩端平面下第j层第i分层的厚度;σj,i——桩端平面下第j层第i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2.2.5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Zj——路基冻胀值;hi——路基冻深内不同土层厚度;ηi——路基不同土层土的冻胀率;hτ——冻胀土路基临界高度;Zmax——道路多年最大冻深;hε——冻结水上升高度。2.2.6岩溶地区路基L——溶洞坍塌时的影响范围;页码,3/51(W)w3Hk——溶洞顶板厚度;β——坍塌扩散角;Ks——安全系数;φ——岩石内摩擦角。3基本规定3.0.1路基设计应与城市规划和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有效利用原有地形,避免高填深挖,防止诱发地质灾害,并应充分评估对沿线重要建筑、市政设施和历史古迹的影响。3.0.2路基设计应保证路基足够的强度、整体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3.0.3路基设计前应进行调查和勘察,获取路基设汁所需的各项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3.0.4路基土的分类应采用统一分类法,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的规定。3.0.5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3.0.6路基排水设计应按所在排水系统的规划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3.0.7快速路的机动车道内严禁设置管道检查井。3.0.8路基防护应根据当地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合理采取植物防护或(和)工程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条件许可时,宜优先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防护措施。4一般路基4.1一般规定4.1.1路基土石方的取、弃应结合当地城市规划,兼顾土石方用量、土石质类型、用地情况及运输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取、弃地点。4.1.2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工业废渣与建筑渣土。生活垃圾不得用于路基填筑。4一般路基4.1一般规定4.1.1路基土石方的取、弃应结合当地城市规划,兼顾土石方用量、土石质类型、用地情况及运输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取、弃地点。4.1.2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工业废渣与建筑渣土。生活垃圾不得用于路基填筑。4.2路基干湿类型4.2.1路基干湿类型可采用分界稠度划分,并应符合表4.2.1-1的规定;当缺少资料时,也可根据路基相对高度,按表4.2.1-2确定。路基临界高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划分。表4.2.1-1路基干湿状态的分界稠度值注:wc1、wc2、wc3分别为干燥和中湿、中湿和潮湿、潮湿和过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wc为路床顶面以下80c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表4.2.1-2路基干湿状态的路基相对高度判定标准注:H1、H2、H3为路基干燥与中湿、中湿与潮湿、潮湿与过湿分界状态对应的临界高度。4.2.2对快速路和主干路,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对次干路和支路,路基宜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否则,应采取翻晒、换填、改良或设置隔水层、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4.3填方路基4.3.1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基干湿类型路基相对高度H一般特征干燥H≥H1路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的影响中湿H2≤H<H1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影响的过渡带区内潮湿H3≤H<H2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过湿H<H3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页码,4/51(W)w44.3.2强膨胀土、泥炭、淤泥、有机质土、冻土(及含冰的土)、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4.3.3浸水路基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不宜采用粉质土填筑。当采用细砂、粉砂作填料时,应避免振动液化。4.3.4当采用细粒上填筑路基时,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4.3.4的规定。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石灰、水泥或其他稳定材料进行处治。表4.3.4填方路基填料最小强度4.3.5当采用石料填筑路基时,最大粒径应小于摊铺层厚的2/3,过渡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150mm。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化岩石等均不得用于路堤填筑。4.3.6当采用粉煤灰填筑路基时,应预先调查料源并进行必要的室内试验。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粉煤灰烧失量宜小于20%、含硫量宜小于3%,超过标准的粉煤灰应做对比试验,经分析论证后方可采用。4.3.7当填方路基的地质条件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填土路基的边坡坡率不宜大于表4.3.7-1的规定值。表4.3.7-1填土路基边坡坡率2填石路基的边坡坡率不宜大于表4.3.7-2的规定值。中硬和硬质石料的填石路基应进行边坡码砌,码砌石块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尺寸不小于300mm的规则石块。填高小于5m时,码砌厚度不应小于1m;填高为5m~12m时,码砌厚度不应小于1.5m;填高大于12m时,码砌厚度不应小于2m。表4.3.7-2填石路基边坡坡率3吹(填)砂和粉煤灰路基的边坡应采取土质坡(包边土)保护措施,土质坡厚度不宜小于1m。4.3.8填方路基地基表层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地基顶面存在滞水时,应根据积水深度及水下淤泥层的范围和厚度,采取排水疏干、挖除淤泥、抛石挤淤或砂砾石等处理措施。2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基。3当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并应设置2%的反向坡;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开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4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设置渗水性好的隔断层等措施。5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在一般土质地段,快速路和主干路基底的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次干路和支路不应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度不得小于本规范表4.6.2中“零填及挖方路基”的规定值。4.3.9对边坡高度超过20m或地面坡率陡于1:2.5的斜坡上的填方路基,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填方路基,应按本规范第6.2节的规定,进行稳定、变形计算和个别设计。4.4挖方路基4.4.1土质挖方路基的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实际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和施工方法,并根据当地同类稳定自然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结果综合确定。对边坡高度不大于20m的土质挖方边坡,坡率不宜大于表4.4.1的规定值。表4.4.1土质挖方路基边坡坡率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0.8~1.5433>1.5322页码,5/51(W)w5注:黄土、红黏土、高液限土、膨胀土等特殊路基挖方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按本规范第7章的有关规定确定。4.4.2岩质挖方路基边坡的形式及坡率应根据现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边坡高度、岩性、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和施工方法,并参考当地稳定岩质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结果综合确定。必要时可采用稳定性分析方法予以检算。对高度不大于30m且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挖方边坡,其坡率可按表4.4.2确定。表4.4.2岩质挖方路基边坡坡率注:1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2Ⅳ类强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4.4.3高度超过20m的土质挖方边坡,有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或边坡高度超过本规范表4.4.2适用范围的岩质挖方边坡,应根据本规范第6.2节的规定,进行稳定性分析和个别设计。4.4.4当挖方边坡较高时,可根据不同的土质、岩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形或台阶形边坡。边沟外侧应设置碎落台,其宽度不宜小于1.0m;台阶形边坡中部应设置边坡平台,其宽度不宜小于2.0m。4.4.5边坡坡顶、坡面、坡脚和边坡中部平台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当边坡有积水湿地、地下水渗出或地下水露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地下渗沟、边坡渗沟或仰斜式排水孔,或在上游沿垂直地下水流向设置拦截地下水的排水隧洞等设施。4.5路床4.5.1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4.5.2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最小强度应符合表4.5.2的规定。表4.5.2路床填料最小强度4.5.3路床顶面设计回弹模量值,对快速路和主干路不应小于30MPa;对次干路和支路不应小于20MPa。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处治。回弹模量测定方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4.5.4路床处治应根据路床土质、含水率、降水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深度,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采用就地碾压,外来材料改善、土质改良、加强地下排水、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等措施。4.6路基压实4.6.1路基应分层压实、均匀密实。4.6.2土质路基压实度不应低于表4.6.2的规定。对以下情形,可通过试验路检验或综合论证,在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路基压实度标准:1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路基压实度可比规定降低1%~2%;2专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可按支路标准执行。表4.6.2路基压实度要求页码,6/51(W)w6注:表中数值均为重型击实标准。4.6.3当采用细粒土作填料时,土的压实含水率应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4.6.4填石路基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合理确定分层填筑的厚度、压实工艺及压实控制标准。宜采用孔隙率与施工参数同时作为压实质量控制指标,并应按表4.6.4的规定执行。表4.6.4填石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标准4.7特殊部位的路基填筑与压实4.7.1与相邻路基存在显著刚度差异或不均匀连续的特殊部位,路基应充分压实,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与周边路基的强度和刚度基本一致。4.7.2沟槽回填与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道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6.2条的规定。当沟槽回填压实确有困难时,上路床以下的回填土可按相关管道设计或施工规范的规定执行。2沟槽底至管顶以上0.5m范国内宜采用渗水性好、容易密实的砂、砾等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50mm。3当回填细粒土含水率较高且不具备降低含水率条件、难以达到压实要求时,应采用石灰、水坭、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4.7.3管道检查井部位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市政公用管线检查井位置宜避开机动车轮迹带。2管道检查井周边回填土的压实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6.2条的规定。3管道检查井周边路基回填应采用渗水性好、容易密实的砂、砾等填料。4软土地区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机动车道范围内的管道检查井,宜设置具有卸荷作用的防沉降井盖。4.7.4掘路工程中的路基回填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基回填修复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保证交通安全和施工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并宜缩短修复周期,减少掘路修复对交通的影响。对于城市爆管、过街掘路,以及特别重要或交通特别繁忙的路段,应实施快速修复。2回填路基的回弹模量应达到与新建道路相同的标准。3路基回填宜选用强度高、级配良好、水稳定性好、便于获取和压实的材料,亦可采用经过处治的钢渣、矿渣等工业废渣。对于应急掘路的快速修复,应采用沉陷量小,易于压实或结硬,或者自密实的材料回填。4回填路基的压实度应符合表4.7.4的规定。5路基回填时,应采取设置台阶、铺设加筋材料等措施保证开挖与非开挖区域路基接触面的良好结合。表4.74回填路基压实度标准注:表中数字,/线左侧为重型击实标准,/线右侧为轻型击实标准。4.7.5城市高架桥梁承台周边的路基填筑与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台在平面布置时不宜伸入地面道路的机动车道范围。当受条件限制时,承台应深埋,埋深不宜小于1.5m。2在机动车道范围内的承台基坑回填应采用渗水性好、易密实的填料,并应符合路基压实度要求。4.7.6桥涵台背的路基填筑与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石料类型路基顶面以下深度(m)摊铺厚度(mm)孔隙率(%)硬质石料0.8~1.5≤400≤231.5以下≤600≤25中硬石料0.8~1.5≤400≤221.5以下≤500≤24软质石料0.8~1.5≤300≤201.5以下≤400≤22页码,7/51(W)w71路堤与桥台、横向构筑物(箱涵、地道)的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并应依据填料强度、地基处理、台背防排水系统等进行综合设计。过渡段长度宜按2倍~3倍路基填土高度确定,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2桥涵台背、挡土墙墙背应选用渗水性好、易密实的填料。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宜采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4.7.7路基填挖交界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填方区应符合本规范第4.3节的规定,挖方区应符合本规范第4.4节的规定。2对于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为土质时,填方区应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并应对挖方区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填方区宜采用填石路基。3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土质地段过渡段可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或无机结合料处治土填筑,岩质地段过渡段可采用填石路基。4有地下水出露时,宜在填挖之间设置横向或纵向渗沟。4.7.8地铁等浅埋结构物上方路基的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铁等浅埋结构上方的路基设计,应符合结构物的承载力和变形控制要求。2路基附加荷载大于浅埋结构物要求时,应采用轻质材料置换。3地铁浅埋结构上方路基回填部分压实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6.2条的规定,否则应采取处理措施。4路床顶面以下60cm范围内不宜有基坑维护等坚硬的结构物,否则应采取处理措施。5路基排水5.1一般规定5.1.1路基排水设计应采取排、疏、防相结合的原则,并应与路面排水系统、边坡防护、地基处理等其他措施相互协凋,保证路基稳定,避免道路水损害。5.1.2路基排水设施应与道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5.1.3路基施工临时性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各类排水设施的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且应结构安全可靠,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5路基排水5.1一般规定5.1.1路基排水设计应采取排、疏、防相结合的原则,并应与路面排水系统、边坡防护、地基处理等其他措施相互协凋,保证路基稳定,避免道路水损害。5.1.2路基排水设施应与道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5.1.3路基施工临时性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各类排水设施的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且应结构安全可靠,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5.2地表水5.2.1城市建成区内道路宜采用管道、偏沟、雨水口和连接管等排水设施;郊区道路可采用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和涵洞等排水设施。5.2.2地表排水设施的布设应充分利用城市排水系统、天然水系和地形,选择和处理进出口位置,并应使水流顺畅,不宜出现堵塞、淤积、冲刷、溢流、渗漏、冻结等。5.2.3排水沟管排放的水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水源。5.2.4当道路雨水以自流的形式排放时,排水管出口应设护坡等防冲刷措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标志。当出水口跌水较大时,应设计消能措施。5.2.5地表水的雨水径流量应按设计暴雨强度进行计算。暴雨强度的重现期应根据排水方式、道路类别和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当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时,重现期取值应满足表5.2.5-1的要求;当采用边沟排水方式时,重现期取值应满足表5.2.5-2的要求。当地表排水设施服务于周边地块时,重现期取值还应符合地块规划要求。表5.2.5-1管道排水暴雨强度设计重现期(年)表5.2.5-2边沟排水暴雨强度设计重现期(年)5.2.6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应满足地表排水的要求;各种沟管和泄水口的泄水能力,其断面形状和尺寸应满足排泄设计流量的要求;沟管内水流的最大和最小流速应在允许流速范围内。5.2.7当采用边沟排水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基较低,且边坡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填方路基边坡可采取横向漫流方式排水;其他情况应在外侧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除。2边沟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困难情况下不宜小于0.1%。出水口间距多雨地区不宜大于300m,一般地区不宜大于500m。5.2.8分隔带、人行道的绿化带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分隔带表面水的防排水设计应根据所在地区降雨量、道路等级及分隔带宽度等因索综合考虑,防止雨水进入路基内部。2分隔带部分被连续高架桥遮挡的路段可不设置分隔带排水设施。道路等级城市级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大城市3~62~41~20.5~1中小城市1~30.5~10.5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重现期15151010页码,8/51(W)w83绿化带宜设置横坡,坡率不宜小于2%。5.3地下水5.3.1当路基范围内地下水位较高、路基干湿状态不满足要求,且路基标高受限时,应采用地下排水设施,以降低地下水位或将地下水引至路基范围外。5.3.2路基地下排水可采用暗沟(管)、渗沟、排水隔离层等设施。地下排水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应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5.3.3当地下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其流量应单独计算。接入部分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5.3.4地下排水设施的沟(管)底纵坡,应保证水流通畅,不得淤积,也不得引起冲刷。5.3.5当路基范围内有泉水或承压水时,应将水流引至路基范围外。当不能设置明沟时,应设置暗沟或暗管。暗沟或暗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暗沟的沟底纵坡不应小于1%,当采用暗管排水时,管底纵坡不宜小于0.5%。2暗沟或暗管顶应敷设反滤层,出口处水位应高于排入水体最高水位20cm以上,防止倒灌。3泉水流量可根据丰水季节流量观测或历史流量记录确定。4暗沟或暗管的结构强度应保证路基的稳定,暗沟或暗管顶面的埋深不应小于50cm。冰冻地区暗沟应埋置于当地冰冻线以下的土层中或采取保温措施。5.3.6当道路所经地段有潜水、层间水,挖方路基底部出现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较高,影响路基或路堑稳定时,可修建渗沟将水排除。渗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渗沟的构造可根据水量选用填石渗沟、管式渗沟或洞式渗沟。2用于截断地下水的渗沟的轴线宜与渗流方向垂直布置。3渗沟的流量可根据含水层厚度、渗沟内的水流深度、含水层材料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降落曲线等因素计算确定。4填石渗沟可用于流量不大、流程不长的路段,其纵坡不应小于1%,一般可采用5%。沟内可采用石质坚硬的较大粒料填充,填充高度不应小于0.3m,并应高出原地下水位。5管式渗沟可用于地下引水较长的地段,但渗沟过长时应加设横向渗沟。管径由水力计算确定,内径不宜小于20cm。纵坡宜为1%~3%,且不应小于0.5%。管道可采用陶土、混凝土,石棉或聚氯乙烯带孔塑料管等材料。冬季管内水流结冰的地段,可采用较大直径的水管,并应加设保温层。6洞式渗沟可在地下水流量较大的路段或缺乏管材时使用。洞身大小应依据水流量确定。洞身应设在不透水层内,纵坡宜为1%~3%,且不应小于0.5%。有条件时可采用较大纵坡。7渗沟的基底应埋入不透水层,沟壁迎水一侧应设反滤层汇集水流。当含水层较厚,沟底不能埋入不透水层时,沟壁两侧均应设反滤层。8渗沟排水层(或管、洞)与沟壁之间应设置反滤层。9渗沟的埋置深度应根据路基冻结深度、毛细水上升高度、路基范围内地下水的降落曲线等因素确定。10每隔30m~50m或在平面转折和坡度由陡变缓处宜设置检查井。5.3.7当挖方路基部分地下水进入路基时,可采用将两侧混凝土支挡结构与防水地板相结合的混凝土U形槽。U形槽沿道路的纵向设置范围宜满足地下水位的最高历史纪录和远景年的估计最高水位的要求。混凝土U形槽的结构设计及防水没计应符合混凝土结构相关规范的要求。5.3.8在承压地下水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修筑路基时,可在原地面与路基交界处设排水隔离层,也可在路基内部设排水隔离层,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外或将由路面渗透而来的水隔离。用于排水的隔离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离层的土工织物最小抗拉强度不应小于50kN/m,土工织物搭接长度宜为100cm。2隔离材料可选用矿渣、碎石或砾石,其最大粒径宜为30cm,通过20mm筛孔的材料不得大于10%,通过0.074mm筛孔的材料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6%。3排水隔离层顶面应高出设计地下水位30cm或30cm以上。6路基防护与支挡6.1一般规定6.1.1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对路基稳定性不足和存在不良地质因素的路段,应进行路基边坡防护与支挡加固的综合设计。6.1.2在地下水较为发育的路段,应进行边坡防护与地下防排水措施的综合设计。在多雨地区,用砂类土、细粒土等填筑的路基,应采取坡面防护和防排水的综合措施。6.1.3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满足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支挡结构的稳定、坚固和耐久;支挡结构的类型选择及位置确定应符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养护等要求。6.1.4路基支挡结构和防护工程宜与相邻建筑物相协调。6.1.5路基施工过程中的边坡临时防护工程宜与永久防护工程相结合。6.1.6高填方路基、深挖方路基及不良地质和特殊地段的路基,应进行重点路段的路基稳定和变形的监测设计。6路基防护与支挡6.1一般规定6.1.1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对路基稳定性不足和存在不良地质因素的路段,应进行路基边坡防护与支挡加固的综合设计。6.1.2在地下水较为发育的路段,应进行边坡防护与地下防排水措施的综合设计。在多雨地区,用砂类土、细粒土等填筑的路基,应采取坡面防护和防排水的综合措施。6.1.3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满足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支挡结构的稳定、坚固和耐久;支挡结构的类型选择及位置确定应符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养护等要求。6.1.4路基支挡结构和防护工程宜与相邻建筑物相协调。页码,9/51(W)w96.1.5路基施工过程中的边坡临时防护工程宜与永久防护工程相结合。6.1.6高填方路基、深挖方路基及不良地质和特殊地段的路基,应进行重点路段的路基稳定和变形的监测设计。6.2路基稳定与变形计算6.2.1高度超过20m或地面斜坡坡率大于1:2.5的填方路基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填方路基,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填方路基稳定性、填方路基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分析计算。软土地基上的路基稳定性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2.3条的规定。2填方路基沿斜坡地基或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可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分析计算。6.2.2填方路基稳定性分析的强度参数取值应符合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的规定。6.2.3填方路基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表6.2.3的规定。表6.2.3填方路基稳定安全系数6.2.4对边坡高度大于20m的土质挖方路基、边坡高度超过本规范表4.4.2适用范围或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挖方边坡、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宜综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分析法、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定量计算方法应根据边坡可能的破坏形式,按下列方法确定:1对规模较大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宜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计算。2对可能产生直线形破坏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面解析进行计算。3对可能产生折线形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不平衡推力计算。4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及楔形滑动面法进行计算。5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6.2.5挖方路基边坡稳定性计算的强度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6.2.6挖方路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表6.2.6的规定,并可按下列工况划分:1正常工况: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2非正常工况Ⅰ:边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3非正常工况Ⅱ:边坡处于地震等荷载作用状态下的工况。表6.2.6挖方路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注:表中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与计算方法对应。6.2.7对高度超过20m或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填方路基,应进行路基变形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良地质和特殊地段的地基沉降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的规定。2高填方路基工后压缩变形可根据当地实际经验确定。6.2.8路基容许工后变形应符合表6.2.8的舰定。页码,10/51(W)w10表6.2.8路基容许工后变形注:1当路基中有其他管线及构造物时,应按管线等构造物的沉降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与相邻路基良好过渡;2对主辅路并行且主辅路间设侧分带的路基,可按主辅路相应的等级分别进行工后变形控制。6.3路基防护6.3.1坡面防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受自然因素作用易产生破坏的边坡坡面,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坡率、高度,以及环境保护与土保持要求等,选用适宜的防护措施。2软硬岩层相间的挖方边坡应根据岩层情况采用全部防护或局部防护措施。3采用植物或喷护、挂网喷护等防护措施的,以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mm地区较高的土质挖方边坡路段,宜在坡脚设高1m~2m浆砌片石护坡或护墙。4当浆砌片石护墙高度大于12m、浆砌片石护坡和骨架护坡高度大于15m时,宜在适当高度处设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2m。5浆砌片石护墙、护坡的基础应埋置在路肩线以下不小于1m,并不应高于侧沟砌体底面;当地基为冻胀土时,应埋置冻结深度以下不小于0.25m。6封闭式的坡面应在防护砌体上设泄水孔和伸缩缝。当坡面有地下水出露时,应采取措施将水引排。7土质和易风化岩石的挖方高边坡,宜在坡脚处设置挡土墙。当挡土墙墙顶上方坡面设有浆砌片石护墙、护坡时,墙顶应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2m。6.3.2沿河路基防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沿河路基应根据河流特性、水流性质、沿河地貌、地质等因素,结合路基位置,选用适宜的坡面防护、导流或改河工程。2防护工程基底应埋设在冲刷深度以下不小于1m或嵌入基岩内。冲刷深度应根据公式计算、河床地层冲淤分析和类似工程的实践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当冲刷深度较深、水下施工困难时,可采用桩基、沉井基础或适宜的平面防护或与设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比较。3冲刷防护工程应与上下游岸坡平顺连接、端部嵌入岸壁足够深度。4当改移河道时,应根据河流特性及其演变规律,因势利导,慎重对待,并应与设桥方案进行经济比较。改河的起点和终点应与原河床顺接。在改河入口处加大纵坡并设置拦河坝或顺坝。新河槽断面应按设计洪水频率的流量计算确定。6.4支挡加固6.4.1当受地形、地物或占地等限制而需收缩坡脚,采用较陡的边坡,或为保证路基边坡稳定性而需采取措施以增加抗滑力时,应设置边坡支挡结构。6.4.2城市道路路基边坡的支挡工程设计,应查明路基边坡和支挡结构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条件等,并取得设计必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6.4.3支挡工程的安全等级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保护对象主要为路基,边坡滑塌影响范围无重要建(构)筑物、管线或人群密集的使用场地时,应根据支挡工程损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和边坡高度等因素,按表6.4.3确定安全等级。表6.4.3城市路基边坡支挡工程安全等级注:1一个城市路基边坡支挡工程各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2对危害性极严重、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的特殊边坡支挡工程,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工程情况适当提高。2当保护对象主要为临近建(构)筑物,或保护范围内有管线或人群密集时,安全等级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6.4.4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冲刷深度、荷载情况、边坡高度、支挡结构受力特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合理选择路基边坡支挡与加固措施。6.4.5支挡结构应采用以极限状态设计的分项系数法为主的设计方法,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宜满足下式要求:式中:S——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kN);R(·)——支挡结构结构抗力函数(kN);Rk——抗力材料的强度标准值(kPa);γf——结构材料、岩土体性能的分项系数;αd——结构或结构构件几何参数的设计值,当无可靠数据时,可采用几何参数标准值;γ0——结构重要性系数,按表6.4.5的规定采用。页码,11/51(W)w11表6.4.5结构重要性系数γ06.4.6作用于支挡结构上的荷载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作用于支挡结构上的荷载确定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支挡结构上的作用应符合表6.4.6-1的规定。表6.4.6-1支挡结构上的作用2对一般地区,可只采用永久作用和基本可变作用的组合;浸水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不小于0.2g的地区及产生冻胀力的地区,作用组合还应计取其他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作用组合可按表6.4.6-2确定。表6.4.6-2作用组合注:组合时,不同时考虑洪水与地震力的组合,冻胀力、冰压力与流水压力或波浪压力的组合,以及车辆荷载与地震力的组合。3当支挡结构上受地震力作用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的规定。4作用于支挡结构上的土压力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支挡结构前的被动土压力可不计算,当基础埋置较深且地层稳定、不受流水冲刷和扰动破坏时,可计入被动土压力。5车辆荷载作用在挡土墙墙背填土上所引起的附加土体侧压力,可按下式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式中:h0——换算土层厚度(m);q——车辆荷载附加荷载强度(kN/m2),当墙高小于2m时,取20kN/m2;墙高大于10m时,取10kN/m2;墙高为2m~10m之间时,采用线性内插法计算;γ——墙背填土的重度(kN/m3);6作用于墙顶或墙后填土上的人群荷载强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取3kN/m2;作用于挡墙栏杆顶的水平推力可采用0.75kN/m;作用于栏杆扶手上的竖向力可采用1kN/m。7当浸水挡土墙墙背为岩块和粗粒土(除粉砂外)时,可不计墙身两侧静水压力和墙背动水压力。8墙身所受浮力,应根据地基地层的浸水情况按下列原则确定:1)砂类土、碎石类土和节理很发育的岩石地基,按计算水位的100%计算。2)岩石地基按计算水位的50%计算。9当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除另有规定外,常用作用分项系数可按表6.4.6-3的规定采用。表6.4.6-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用分项系数支挡工程安全等级结构重要性系数γ0一级≥1.1二级≥1.0三级≥1.0组合荷载Ⅰ挡土墙结构重力、墙顶上的有效永久荷载、填土重力、填土侧压力及其他永久荷载组合Ⅱ组合Ⅰ与基本可变荷载相组合Ⅲ组合Ⅱ与其他可变荷载、偶然荷载相组合页码,12/51(W)w126.4.7支挡结构基础稳定性计算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挡结构宜采用明挖基础。当基底位于坡度大于5%的纵向斜坡上时,基底应设计为台阶式。当基础位于横向斜坡地面上时,墙趾埋入地面的深度和距地表的水平距离应满足表6.4.7-1的要求。表6.4.7-1斜坡地面基础埋置条件2支挡结构基础应有一定埋置深度,可根据地基岩土特性、承载能力、冻结深度、水流冲刷情况和岩石风化程度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地区,基础最小埋置深度,对土质地基不应小于1m,对软质岩石地基不应小于0.8m。在风化层不厚的硬质岩石地基上,基底应置于基岩表面风化层以下。2)季节性冰冻地区,当冻结深度小于或等于1m时,基底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且基础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m。当冻结深度超过1m时,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得小于1.25m,还应将基底至冻结线以下0.25m深度范围的地基土换填为冻胀或弱冻胀材料。3)当受水流冲刷时,应按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计算冲刷深度,基底应置于局部冲刷线以下,且基础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m。4)路堑式挡土墙基础顶面应低于挖方路基边沟底面不小于0.5m。3支挡结构地基稳定性计算中,各类作用组合下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中的作用分项系数,除被动土压力分项系数γQ2可取0.3外,其余作用的分项系数应取1。4基底合力的偏心距e0,对土质地基不应大于基底宽度B的1/6倍,对岩石地基不应大于基底宽度B的1/4倍。5基底压应力不应大于基底的容许承载力[fa];[fa]的取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的规定。6支挡结构的抗滑动和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不宜小于表6.4.7-2的规定值。对设置于不良土质地基、表土下为倾斜岩质地基或斜坡上的支挡结构,尚应对支挡结构地基及填土的整体稳定性进行验算,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25。表6.4.7-2支挡结构抗滑动和抗倾覆的稳定安全系数6.4.8支挡结构和加固结构的设计计算及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的规定。6.5路基监测6.5.1对高填方路基和特殊地基上的填方路基,应实行填筑过程中和填筑以后的变形监测。设计应明确监测路段、监测项目(内容)、监测点的数量及其布设,并应确定路基稳定和变形的监测控制标准。6.5.2对路基挖方高边坡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应提出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监测要求,且应根据边坡变形与稳定监测的反馈信息,及时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和调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的内容可包括:边坡变形及不稳定的范围,位移的方向、大小和历时特征,地下水位及其变化,爆破震动,支挡结构和加固设施的受力与变形等。2监测周期应根据道路等级、边坡及其支挡结构的特点、变形及其发展情况确定。对快速路重点高边坡,监测周期应从边坡开挖开始,至道路建成营运后不少于一年。6.5.3在既有城市道路下进行暗挖施工时,道路顶面位移不应大于道路构筑物的允许沉降,且应保证行车安全。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暗挖施工结构及其埋深、道路等级及管线情况以及监测工作的经济性,进行路表变形监测。监测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范围应根据道路情况、土层特性和结构埋深等确定,宜为暗挖结构物外沿两侧各30m范围内。2测点可根据工程性质确定,每个道路监测横断面上的测点不宜少于7个。页码,13/51(W)w133监测频率不宜低于表6.5.3的规定。表6.5.3路基顶面位移监测频率7特殊路基7.1一般规定7.1.1特殊路基设计应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查明具体的特殊条件及特殊岩土或地质体的性质、参数、成因、规模、稳定状况及趋势。特殊路基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宜采用原位测试数据,并应结合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确定。7.1.2特殊路基设计应明确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对路基的影响,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工程措施。7特殊路基7.1一般规定7.1.1特殊路基设计应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查明具体的特殊条件及特殊岩土或地质体的性质、参数、成因、规模、稳定状况及趋势。特殊路基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宜采用原位测试数据,并应结合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确定。7.1.2特殊路基设计应明确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对路基的影响,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工程措施。7.2软土地区路基7.2.1软土的鉴别宜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软土鉴别指标7.2.2软土地区路基设计宜包含路基稳定验算、路基沉降计算、地基处理措施及路基监测设计等内容。7.2.3软土地区路基的稳定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瑞典圆弧滑动法中的固结有效应力法或改进总强度法,有条件时也可采用简化毕肖普法、简布普遍条分法。2验算时应按施工期和营运期的荷载分别计算稳定安全系数。施工期的荷载应包括路堤自重及施工机械荷载,营运期的荷载应包括路堤自重、路面结构荷载及行车荷载。营运期的行车荷载宜换算为静止的当量土柱作用。3稳定验算中的水平向地震力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的规定。4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7.2.3的规定,否则应针对定性进行地基处理。表7.2.3稳定安全系数注:当需考虑地震力时,表中稳定安全系数可减少0.1。7.2.4软土地基沉降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固结沉降Sc应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2总沉降宜按下式计算确定:S=msSc(7.2.4-1)式中:S——总沉降(m);ms——沉降系数,与地基条件、荷载强度、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取值范围1.1~1.7,应根据现场沉降观测资料和当地经验确定;页码,14/51(W)w14Sc——主固结沉降(m)。3总沉降也可由瞬时沉降Sd、主固结沉降Sc及次固结沉降Ss,按下式计算确定:S=Sd+Sc+Ss(7
本文档为【1-66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801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31
浏览量: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