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鄉永遠的懷念

思鄉永遠的懷念

举报
开通vip

思鄉永遠的懷念人物春秋/永遠的懷念◆郁斐【追思|敬告文友】資深作家芯心女士於2017年7月6日辭世,享年94歲。追思禮拜將於7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30舉行。地點: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三段三號城光教會。芯心,本名丁琛,籍貫浙江吳興,1923年2月24日生。武進芳暉女中畢業,在大陸時曾任軍事畫報社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1949年3月來台,來台後為全職家庭主婦,操忙家務之餘暇執筆創作,以散文為主,於平實中照見溫馨,透過豐富簡鍊的詞藻,描寫景物瑣事,激勵人生向上的情操。著有散文《故鄉》、《爐灶邊的自白》、《苔痕片片》、《醉在燈海裡...

思鄉永遠的懷念
人物春秋/永遠的懷念◆郁斐【追思|敬告文友】資深作家芯心女士於2017年7月6日辭世,享年94歲。追思禮拜將於7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30舉行。地點: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三段三號城光教會。芯心,本名丁琛,籍貫浙江吳興,1923年2月24日生。武進芳暉女中畢業,在大陸時曾任軍事畫報社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1949年3月來台,來台後為全職家庭主婦,操忙家務之餘暇執筆創作,以散文為主,於平實中照見溫馨,透過豐富簡鍊的詞藻,描寫景物瑣事,激勵人生向上的情操。著有散文《故鄉》、《爐灶邊的自白》、《苔痕片片》、《醉在燈海裡》、《晚杜鵑》、《點燃紅燭第九支》等。(照片提供/郁斐)詳目式查詢結果再查詢:作品查詢作家:芯心本名:丁琛性別:女籍貫:浙江吳興出生日期:1923年2月24日來臺時間:1949年3月學經歷:武進芳暉女中畢業。在大陸時曾任軍事畫報社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現已退休,專事寫作。文學風格:芯心的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芯心來臺後,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在操忙家務之餘暇執筆創作,於平實中照見溫馨,自言「讓自己站在生活的頂點,去發掘最深湛的生活哲理」。芯心的散文對社會人生觀察入微,體驗甚深,筆調細膩,透過豐富簡鍊的詞藻,描寫景物瑣事,激勵人生向上的情操。文訊雜誌第382期--人物春秋/永遠的懷念◆郁斐http://www.cdnews.com.tw2017-08-0300:26:16芯心(郁斐提供)芯心伏案寫作,旁邊放著常用的辭典。(郁斐提供)郁斐和母親芯心晚年合影。(郁斐提供)芯心家事繁忙仍創作不輟,以散文為主。◆郁斐芯心次子、中華航空公司資訊管理處技術服務部經理媽媽這回住院,我跟她說,小學二、三年級時我犯氣喘病,您每晚從仁愛新村背我到鎮上診所打針,您怎麼背得動呢?媽媽只是慈愛的對我笑了笑,我當下明白我們母子情在那一刻得到了永生,媽媽,我下輩子還要做您兒子孝順您……7月6日近午11點,媽媽在聽完龔秋霞〈莫忘今宵〉慢慢停了呼吸。媽媽一早更喘更衰弱,外孫從加拿大視訊時已沒法抬手示意,我於是用手機播放她愛聽的老歌,媽媽果然睜開雙眼聽完全曲才闔眼離開,我在耳邊不停地跟她說話,要媽媽放心,氣喘咳嗽所有病痛從今以後都沒了,爸爸、姊姊和冰冰來接您團聚了⋯⋯媽媽走了,一切似乎都變調,周六上午例行大賣場採買,想到以後沒法帶媽媽愛吃的菜和水果,以後每周六下午和周日沒辦法去看媽媽陪著聊聊天,生活重心一下子全沒了,走在賣場走道不自覺已淚流滿面。終身愛寫作媽媽一生歷經戰亂,可以說集苦難、顛簸及不凡於一身,幼年住在浙江水鄉烏鎮,四歲時坐烏篷船兩天一夜搬到江蘇常州,在芳暉女中讀到初二,為了逃日本鬼子,一路從南京浦口渡江,躲在60里外的大陽山,窮鄉僻壤山居生活艱苦,佐菜只有自己挖的醃竹筍配飯,與世隔絕快兩年才敢回南京城,為了養家,媽媽16歲就在電報局及華興銀行工作六年,抗戰勝利後到松江縣府任職時,在《大光明日報》發表第一篇習作〈第一次離家〉,媽媽曾說,由於戰亂的折磨和生活的窘迫,似乎註定了她那一代在砲火中成長的憂鬱,媽說「總有一天要寫出我飽受的滄桑」。媽媽廣泛閱讀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與狄更斯等文壇巨子的世界名著,然後以第一名考入軍事報社擔任採訪記者,終身與文字結了不解緣。23歲時轉至南京警衛總隊新聞處,在一次洽公時認識同在警衛總隊的爸,他倆都喜好文學,一位是文采斐然的江南才女,一位是熱情洋溢的青年軍官,婚禮簡單克難,媽換了身較體面的旗袍照了結婚照,請了幾位知交朋友吃頓飯,新婚後搬到一房小屋,倒也知足。民國38年3月,哥哥三個月大時,在上海搭乘最後一班船抵達基隆,次日上海淪陷。來台後,家事繁忙,其餘四個孩子每兩年報到一個,但媽仍抽空在廚房爐灶邊,坐在小板凳寫些散文投寄報章雜誌,在民國52年出版《故鄉》選集,接著出版第二本《芯心散文集》,然後再接再厲出了《爐灶邊的自白》、《燈下漫談》、《花景》、《回首依依》、《歐美遊蹤》、《大陸遊》、《醉在燈海裡》、《花雨葉雨果雨》、《七彩花樹》、《我從青山來》、《苔痕片片》、《晚杜鵑》,九十大壽時出版第15本創作《點燃紅燭第九支》,我們小時候家裡經濟拮据,媽媽前頭幾本書的版稅收入,添購了我家第一台電視和第一台冰箱。媽媽寫文章非常有耐心,常看到她在稿紙上改了又改,每個字、每個句子都反覆推敲斟酌,可說是字字珠璣,一本辭典翻得泛黃破舊,有年媽生日,特地買了本新的給她換掉,不過媽還是習慣那本舊辭典,說閉著眼睛都能找對頁數,我有時在辦公室寫公文忘了字或成語怎麼寫,只要撥個電話問問媽就搞定,媽媽可以說是我的活字典。千錘百鍊寫好的作品,媽媽一定小心翼翼封好,親自走到街上投入郵筒,接下來就是忐忑地等待,在媽心目中,「中副」最有挑戰性,只要文章在「中副」登出來,一定最高興,若在其他副刊如《徵信新聞報》、《中華日報》或《台灣新生報》、《大華晚報》、《青年日報》刊登,同樣心情愉悅。當然媽媽也常被退稿,每當厚厚稿件被主編退回,媽總是重新改寫後再寄給別家報社,幾乎百發百中從未浪費。在操勞家務之餘,媽媽只要得空或是靈感來了,一定筆不離紙的耕耘,我高中時期,媽媽每周在《中央日報》的「家常話」和《大華晚報》的「燈下漫談」寫方塊專欄,畢璞阿姨就是那時認識的,她倆都屬內斂低調型,所以最談得來,出國旅遊也結伴同行,這好交情一直持續到晚年,每周一上午九點固定通電話一小時,維持了好些年,畢璞阿姨去年元旦不幸離世,媽媽悵然若失,偶爾還會問我:畢璞怎麼了,為什麼好久沒來電話了?媽媽有時候忘性,她老人家忘了在《文訊》親自動筆寫的最後一篇文章,就是紀念畢璞啊!媽在兩個專欄寫得很有成就感,譬如民國60年連續三篇〈談高工生的煩惱和出路〉,獲得廣大高職同學的迴響,當時教育部長羅雲平很是重視,並親自回信給媽媽,如此才有次年國立台灣技術學院的提前誕生。我知道其實當年媽媽一方面是疼惜我,為我發聲請願,無奈自己不夠努力沒能上榜,所幸幾年前我被媽媽催生的這所科技最高學府錄取為在職碩士,算是了媽媽一樁心願。民國97年媽媽85歲,此時她的寫作平台主要放在「華副」和《文訊》,持續筆耕不輟寫到92歲,這七年當中,媽媽的作品依然寶刀未老、品管一流,但是型態上已和從前筆寫謄稿方式大不同,網路時代的電腦打字和E-mail寄稿,對老一輩資深作家而言太過艱難了,於是我成為媽媽的小秘書,她晚年手抖字斜,連我都不容易認,媽塗塗改改的原稿都是先唸一遍給我聽,我在電腦上再一字一字打出,隔周六印在紙上帶給媽媽校對,她戴著老花眼鏡仔細檢查錯別字,然後才准我E-mail給主編,有時候媽想到要修改哪個字或增加一句,會打電話交代我修訂後才能寄出,這樣來來回回的訂正討論,我成為媽媽的第一個忠實讀者,也讓我更加瞭解媽媽的內心情感,在那幾年當中,媽媽幾乎每月產出一篇文章,所以在90歲時得以將「華副」及《文訊》發表的作品彙集,出版了《點燃紅燭第九支》。媽媽在文壇認識不少好朋友,但因個性內斂低調,所以和同樣性情的畢璞阿姨最談得來,出國旅遊也結伴同行,這好交情一直持續到晚年,每週一上午9點固定通電話一小時維持好些年,畢璞阿姨去年元旦不幸離世,媽媽悵然若失,偶爾還會問我:畢璞怎麼了,為什麼好久沒來電話了?媽媽有時候忘性,她老人家忘了親自寫了悼念文「天上地下永相隨」,就是紀念畢璞啊!文章在去年一月底於華副和文訊同步刊出,兩年多前,媽媽首度肺炎住院,自此身體狀況快速下降,開始了坐輪椅、請外傭看護的日子,民國104年重陽,媽媽思鄉心切,口述故鄉烏鎮的種種舊事,由我記錄後請媽修潤定稿,在華副發表「魂牽夢縈談烏鎮」,這是媽媽在世最後一篇散文,撫今思昔不勝唏噓。媽媽一向喜歡朝南的屋子,說這幾十年一直住向北房子,12多年前搬到達觀山上,終於入住向南房子!新居面對雪山支脈,樹木茂密,鳥聲不絕,可以欣賞晨昏朝夕,雲霧繚繞的萬千變化,到了冬天上午,媽喜歡坐在客廳近陽台的沙發享受暖暖的冬陽。媽媽生活簡單,知足常樂,與世無爭,恬淡怡然,生活獨立不喜麻煩人,爸21年前先走了之後,92歲以前都是一個人打理,哥和我只要買好每日蔬果菜色就好,我週休來看媽時,跟她學了好幾道家常菜,百頁包肉、喜蛋、炒紅蘿蔔和紅燒茄子都是媽媽拿手菜,有時候我當下手切菜,有時我掌廚,媽在旁提點,待在廚房是母子親密互動的甜蜜時光。媽媽想念故鄉時,我會用手機連上YouTube,在電視機上播放烏鎮、常州和南京等地的影片給她解解鄉愁,百看不厭。媽媽肺炎進出好幾回醫院,有一個指標最清楚媽媽精神狀況,只要我每月上網20G的額度用完,代表媽媽健康不錯,因為有體力看影片,反之近期這幾個月只使用個位數上網容量,就是臥床休息時間加長了!每次隔週六幫媽媽剪指甲,也是甜蜜時光,剛開始媽都會叮嚀我小心不要剪到肉,近年來已經很放心這服務,剪完後我還會一指一指再仔細磨整平順,也同時握握拉拉媽媽的手,感覺到媽媽手心的溫度,媽媽的心和我的心緊緊繫在一起!今天週六,該幫媽剪指甲的,但是媽媽您怎麼先走了,我要去何處找您呢?媽媽這回住院,我跟她說,小學2、3年級時,犯了氣喘病,您每晚從仁愛新村背我到鎮上診所打針,您怎麼背得動呢?媽媽只是慈愛的對我笑了笑,我當下明白我們母子情在那一刻得到了永生,媽媽,我的下輩子還要做您兒子孝順您……(本文與《文訊》八月號同步刊出)◆林少雯作家九十歲,還筆耕不輟,經常有作品見報的作家少之又少;九十歲還出新書的作家,更是少見。九十歲尚能伏案提筆,必須有健朗的身子,好的體力以及靈活的頭腦;這一位活了將近一世紀,見證國家社會幾次動盪和演變,親歷戰爭洗禮,一輩子從沒停過筆的名作家芯心,雖已滿頭銀絲,關節開過刀,有兩次小中風,但都安然度過,身體雖多少有些微恙,但臉色紅潤,看去依然硬朗。《點燃紅燭第九支》是她在民國101年獻給自己,獻給家人好友以及讀者們的最新著作。芯心,浙江吳興人,本名丁琛,1923年生。年少時在南京即從事新聞工作,曾任《軍事畫報》記者和編輯。創作以散文為主,詞藻豐富簡練。著有散文《故鄉》、《爐灶邊的自白》、《我從青山來》等15種著作。在《點燃紅燭第九支》的新著中,芯心寫道:「自小,我就是個文靜的孩子,母親帶我上親戚家,我安坐一旁,一坐半天。長輩問我話,答聲如蚊鳴,沒人聽得見……在外工作,除盡本份事,很少與人交往,『沉默寡言,操行優良』是在校幾年每學期拿到的獎狀,『靜默無聲』是同事私底下給我的評語。」芯心因為安靜無聲,自小就被人取了個「木頭人」的綽號。其實認識芯心的人都知道,她安靜的外表下有一顆炙熱的心,她的熱情在對大自然、對小動物、對朋友毫不吝嗇,面對稿紙時更是淋漓暢快,她把語言化作文字,呈現給讀者。水鄉烏鎮的外婆橋自小害羞靦腆的芯心,雖出生於浙江吳興,但對家鄉的印象模湖,父親長年在常州作生意,她六歲才隨母親遷居常州,未遷往常州前,她記憶最深刻的是烏鎮外婆家。小時候,她和哥哥姊姊常跟著母親坐船回外婆橋。外婆家在烏鎮一座大石橋前,粉白牆面,黑漆大門,前面臨街,後門通河,走進廳堂,穿過天井,花壇擺放著四季常翠的萬年青。花格子窗外,是瓦簷重重的屋脊和亮晃晃河道,船隻划過,響起搖櫓打槳的咿咿呀呀。總見捧著旱煙袋的外公,和穿一身藍布衫襖,手裡拎個柳條籃,帶她去燒香的外婆;大廟裡有大佛,有插滿密密麻麻香柱的銅香爐,煙霧繚繞……。春三月的蠶忙季,悄靜靜的蠶房充滿蠶噬葉沙沙聲,像夜裡的春雨淅淅瀝瀝,有股特有的蠶桑氣味,和一縷縷點燃的檀香味,充滿成長的奧祕和喜悅。碧油油的稻田,一片片的桑林,一隻隻佇立牛背的白鷺鷥,水鄉的悠閒,咿呀的搖櫓聲,人情的濃郁,在她小小的心靈中,種下了文學的幼苗。「搖搖搖,搖到外婆橋,橋畔有個大花圃,繁花似錦滿芳草,白楊垂柳半天高,蝴蝶燕子齊飛舞……」的歌聲,在她點燃紅燭第九支時依然在夢中迴盪。常州的童年記憶六歲遷居常州,常州成了故鄉。常州和吳興都有許多難忘的童年往事。祖父開的南貨店,店堂到內宅、天井、花壇、飯廳、廚房、後牆外的河,還有太湖邊的蘆葦,都是夢中常見景象;祖父的飯前酒,配著醬鴨、燕筍、羊羔、醉蟹、搶蝦……,家鄉人、家鄉事、家鄉味在思念故鄉的文字中,篇篇都真情流露。芯心八歲念「覓渡橋小學」,因身體瘦弱,早晨坐擺渡上學,下午放學才慢慢走覓渡橋回家。她最記得春夏時,橋上賣著一籃籃新鮮小螺螄,堆成尖尖高高的,看去鮮美好吃。秋冬裡,賣烤山芋的小販,瓦甕掛滿一串串山芋,缸沿放置烘熟的燙山芋,甜香撲鼻,瀰漫兩岸。坐了幾年「覓渡口」的擺渡,走了幾年「覓渡橋」,擺渡口和橋上風光至今還不時浮現腦海。小學畢業那年,芯心14歲,日人侵華,抗日戰爭開始,她來不及領文憑,就開始逃難,更不幸的是兵荒馬亂中與父親失散,自此她一輩子沒再見到過父親。烽火連天中顛沛流離的日子為了躲避日本人的摧殘,一家人拎著大小包的家當逃命。猶記得從常州擠京滬鐵路到南京,這一路上,怕日本人轟炸,火車白天不敢開,都是晚間開,人潮把車廂擠爆,連車頂都坐滿人。好不容易到了南京,又遇見流氓在車站散布謠言說日本鬼子來了,車站內逃難的人紛紛走避,家當都顧不得拿;估計鋒頭過了,回車站去取皮箱時,早已被劫走,才知受騙上當。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被劫走的兩個箱子裝的剛好是禦寒衣物。江南的冷是刺骨的,一家老小不能挨凍,臨時去買衣服又沒錢,要拿銀元去換。他們隨後到下關,奔浦口到浦鎮,再往深山裡走,逃到遠離烽火的鄉下。隨母親在深山中租屋而住,後來又搬到城裡,總之城裡城外的流浪,只因怪事年年有,那年特別多。先是感覺到屋裡有鬼魂;驚嚇得緊急搬家後,鄰居又遭小偷,嚇得再搬;在古老房子裡又懷疑住著狐仙;聽人說最好在初一十五供些素果香煙拜牠一下,果真沒再鬧了。但平靜日子過不了多久,有一天清晨天色微明中,門外黑影幢幢,一隊人馬從眼前經過,腳不著地飄浮著走,沒半點聲音。後來聽附近廟祝說起,淪陷前夜,有游擊隊與鬼子兵發生過巷戰,死傷慘烈,因此,常會見到陰兵部隊出沒夜行,嚇得她汗毛直豎,頭皮發麻。烽火連天,社會混亂不安,善良百姓苦不堪言。在外逃難一年多後,大哥來接他們回常州。家園被蹂躪,宅第已毀,他們賃屋而居。心裡想的是失散的父親和何年何月戰火才能停息?雖然回到淪陷區,但無處可去的慘況下,至少在熟悉的地方小心度日,也勝過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日子。……【未完,精采內容請看本期雜誌!】我的資深好編輯——郁冰◎文/洪致文2001年7月27日的早晨,跟往常一樣打開浮世繪版閱讀,沒想到乍見一篇郁冰「眺望,在癌症的窗口——不可思議的芬芳」文章,內心滿是驚訝與哀傷——因為,真的沒想到會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知道她罹癌的情況;今年五月十四日,郁冰的好友,當年總是坐在郁冰編輯書桌身後的濰美告訴我:「郁冰走了」。剎時,那個郁冰健談爽朗的面容,立刻浮上眼前,而我與她相識超過十年的點點滴滴,也宛若錄影帶倒帶般,重新又映現眼前。那個十多年前的早晨,我跟時報出版社的主編約好了要洽談火車書的出版事宜。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對於即將要見面的編輯有種莫名的惶恐,不知覺就早到了好些時候。早晨的出版社是空空蕩蕩的,斜射下的朝陽把辦公室裡成堆的稿件資料照得閃亮。主編還沒到,一位穿著牛仔褲的帥大姊很熱心地招呼我。她坐在桌上跟我聊天,話匣子一開就關不上,讓我對於要跟主編見面的恐懼煙消雲散。她說,因為早上要送小孩上學,所以就順便早早進辦公室了……。說著說著,主編來了,大姊陪我聊天的任務完成,順手塞了一張名片給我——資深編輯‧郁冰,好特別的名字,我說。沒想到,這位郁冰大姊,竟變成我書的編輯,從「台灣鐵道傳奇」開始,一起合作了好幾本火車書。好多次,她打電話要找我接洽書的編輯事宜,可我卻不在家,她竟就聊啊聊地跟接電話的媽媽或妹妹談了起來,還跟她們變成好友。後來,我妹妹珮文因為常幫郁冰校對命理書的文稿,也因此跟郁冰多了許多的接觸。同為世新編採科畢業的她們,想必有不少共同話題可以聊吧!在郁冰懷了第二個小孩時,為了小孩的取名,還曾跟珮文討論許久,最後她們選了子軒。「這可是你妹妹算過筆劃的喔!」,郁冰每次都要這樣跟我說。其實,知道郁冰走的消息,真的好讓我感到哀傷。但是,我也知道,生命就像是一段搭火車的旅行,有人提早下車,也有人繼續遨遊。所以,不要害怕短暫的離別,因為我們最終都會抵達那個終點站的月台的。相信,只要抱著這樣的心,有天我們仍會再見。郁冰,祝福你!眺望,在癌症的窗口──不可思議的芬芳◎文/郁冰(2001.07.2702:26AM)我還剩多少日子?這個問題我完全不再多想,我好滿意目前的我,因為,老天讓我以新生兒的身分重返人間,一定有祂的理由……去年我大姊卵巢癌復發不可收拾,我們全家陸續趕赴加拿大陪她走了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當時,我也感覺自己身體日漸虛弱,原本以為是喪姊之慟,不以為意,但近半年嚴重的腹痛,加上最愛我的大姊屢次託夢給我,她一直說「冰冰,妳生病了」,我才開始在台大醫院做了許多檢查,不幸的是連台大都一直無法確定我到底那裡出了問題,就這樣拖了半年,直到今年六月六日我警覺自己快不行了,才連夜趕赴台大急診室,也在此時,被診斷出是大腸癌合併移轉肝臟。當然,在急診室第一次聽到醫生告訴我病情時,我還是痛哭了一夜,但當時我已經腹痛如絞反而央請醫生儘速為我開刀。六月十一日開刀前,因為有全家人的支持,我二姊也已從加拿大趕來醫院陪我為我打氣,所以我心情還算平靜,平日連打針都怕得發抖的我,不可思議的竟沒恐懼感!我的手術歷經十二小時才結束,急壞了等在手術室外的家人、朋友們,但聽說我在恢復室不到一個小時就甦醒了,除了乙狀結腸被切除外,我的肝被切了百分之六十、膽囊也一併割除,而淋巴球的化驗結果顯示我的癌細胞已有轉移,所以即使出院還是得面對化療!不過,很奇妙的是在我手術後的第一個晚上,我夢見我身邊有一群人在拯救我,把我拖離了死亡的墓園,當時我還在夢中見到了天使帶我走出一條通道就這樣醒了過來。更好玩的是,我清醒後突然覺得四周瀰漫著各種芳香氣味,我請姊姊把各種水果、香皂……都放在我鼻下讓我細細品味,那種新生命的感覺好棒!所有環繞在我床邊的家人、朋友、即使素未相識的人,他們全部都變成我夢中的天使,我全身充滿了大愛,我除了感覺食物與眾不同的新鮮美味外,我還能一眼看到每個人身上那充滿愛與關懷的美。想想看,我看到的全是天使般良善的人,我又是何等幸福與充滿感恩呀!目前我已進行到第二次化療,我的醫生人很酷,他堅決不說我是個癌症末期的病患,他說我的這張臉看起來根本是個正常人,他還跟我打賭,他說我絕對不會掉頭髮,可惜上回忘記跟他談賭金了,我打算下個禮拜再追問一番免得他反悔。我還剩多少日子?這個問題我完全不再多想,我好滿意目前的我,因為,老天讓我以新生兒的身分重返人間,一定有祂的理由,我一定會好好珍惜剩下的時間,去愛、去珍惜、去祝福這個美麗世界的萬事萬物。我想這段經歷也許可以提醒大家,平日除了愛護身體更別忘記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我相信愛足以撫平每一個生命的傷口。樂齡女作家們2011/02/1822:27瀏覽475迴響4推薦30引用0樂齡女作家們她們有的生於軍閥割據時她們有的生於日本侵華淪陷區她們有的生於日本侵華大後方她們生於憂患,長於苦難,她們沒有安全的環境求學,她們沒有充裕的時間寫作,但是她們天生喜歡讀書寫作她們克服艱困,寫啊!寫啊!最少的也寫了五本書,畢璞,芯心她們大概寫有十本,二十本吧!她們對朋友很痴情,對名利很傻,性情很直爽。諸位!您看過她們的著作嗎?如果您愛真情實況,還看甚麼大江大海!?.哄哄孩子罷了!!文友們暢遊河東堂的後花園後快樂合影(圖左至右:蓉子、匡若霞、芯心、畢璞、鮑曉暉、六月)芯心作品---「三多」歲月住板橋十年當中有三多,一是電影看得最多。民國五十三年前後,每當吃過晚飯,洗好碗筷,兩個大的留在家做功課,帶著三個小的,跑到路口召輛排班三輪車,手裡各抱一個,稍大的蹲在腳踏板,便看電影去了。早先兩家影院演的都是西片,全屬米高梅‧福斯,華納、派拉蒙的文藝片娛樂片,驚悚片恐怖片,西部片卡通片,到現在還能記得劇情的有「太陽浴血記」,「梅崗城故事」,「後窗」、「日正當中」、「一○一忠狗」。忘光卻在日記中有記載的「四海一家」「紐倫堡大審」「史家山」「海角一樂園」「蘇絲黃世界」「木馬屠城記」「哈泰利」等不勝枚舉。到台北首輪看的有「賓漢」「十誡」「萬夫莫敵」「珍妮的畫像」「金池塘」小孩留給母親照顧。孩子大了,年紀有了,他的工作繁忙,經常公差出差,早些年痴迷電影的興趣盪到谷底,後來觀看的「飛越杜鵑窩」「油炸綠番茄」「鐵達尼號」、「空軍一號」都是女兒慫恿我去看的。其二呢,是三輪車坐得多,除了看電影,有時附近小菜場買不到好魚好肉和蜆蚵,便上大菜場,買好坐三輪車回來,那年代還沒塑膠袋,鮮魚蝦蚵嫩豆腐,仍用紙袋報紙包,姑婆葉草繩綁紮,菜籃子滲出水弄濕腳踏板,車伕從座墊下取出塊撢塵毛巾,擦抹一下便沒事啦。三輛車有摺疊頂蓬,擋陽又遮雨,雨大了,便用油布蓬掛上。它的好處是價廉方便,任何冷僻巷弄都認識,即使門牌號碼零亂複雜也難不倒他,照樣精確不誤找得到。小時到外埠作客坐黃包車,拉到人多處,嘴裡呼呼哼哼「喂嗨喂嗨」,請人讓路,後來坐三輪車,踩到狹窄地,也是一聲一聲「借過借過」讓車暢行,很少按動車鈴喇叭。記得坐三輪車最遠的一次,是剛搬台北沒多久,還住中正東路(後來的八德路)有次和母親到中山堂看話劇,出來夜幕低垂,門口叫了部兜客三輪車回家,一路霓虹燦爛,車水馬龍,騎樓行人如織,店商人氣活絡,足足半個多小時,才到達澹澹路燈,靜如鄉野的松山區眷村,但是,倒也漫遊了一趟一片燈海的台北之夜。第三是麵食吃得多。那時候,常以一斤麵粉換取十兩麵條很不划算,於是,趁外子出差的日子,以麵食當主食,消化掉每月補給的麵粉。於是,爛糊麵、家常餅、攤甜餅、煎鹹餅,或將剩湯剩菜一併煮食的麵疙瘩。蒸包子饅頭是大工程,簡食算是小事兒一件。有回包了一次水餃,和麵擀皮,調拌肉餡煮出一鍋餃子,孩子們很捧場,原湯化原食,吃得精光。但我事後檢討,由於和麵時水放太少,包捏時還得醮水黏合,在沸水中滾了又滾,還是煮不軟。原來,和麵揉粉的勻稱,厚薄軟硬的拿捏,是需要高度技巧的。那些年麵食吃得最多,倒是事實。《2013/07/3012:52》
本文档为【思鄉永遠的懷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98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6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