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_摘要_古正美

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_摘要_古正美

举报
开通vip

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_摘要_古正美敦煌研究2955年第2期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摘要)新加坡古正美宿白在1986年第4期《考古学报》提出凉州模式,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洞窟及造像的模式。他虽然用龟兹、于闻及长安佛教发展史来说明凉州模式于肃南、河西地区、教煌甚至吐鲁番等地出现的原因,但是没有将真正原因交待清楚。他对凉州石塔也作了介绍,但没有解释为何出现七佛及交脚像。他虽然提到佛像造像在430年之后出现变化,但是没有解释变化的原因。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些补充解释。.要了解凉州模式五世纪前半期在中国西北的北凉统治地区出现的原因及其造像内容,除了必须考察实物及史...

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_摘要_古正美
敦煌研究2955年第2期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摘要)新加坡古正美宿白在1986年第4期《考古学报》提出凉州模式,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洞窟及造像的模式。他虽然用龟兹、于闻及长安佛教发展史来说明凉州模式于肃南、河西地区、教煌甚至吐鲁番等地出现的原因,但是没有将真正原因交待清楚。他对凉州石塔也作了介绍,但没有解释为何出现七佛及交脚像。他虽然提到佛像造像在430年之后出现变化,但是没有解释变化的原因。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些补充解释。.要了解凉州模式五世纪前半期在中国西北的北凉统治地区出现的原因及其造像内容,除了必须考察实物及史料之外,也应该对当时该地流行的佛经作系统的研究。凉州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凉建国者沮渠蒙逊(412—433年)在421年克服敦煌之后,把佛教转轮王观作为他的理想。转轮王的概念在佛经里出现很早,但其发展是在三世纪半之后,由大乘涅梁系在印度西北厨宾地方推动发展的。大乘涅架系非常重视世论及世业,对佛教理想王应在地上如何治国的问题作了许多解说。这个学派的护法思想与其佛教政治理念结合的转轮王观被印度西北及中亚一带的君王所接受。中国丝路上的蒙逊受佛教理想王思想的影响,立国之初就把这种佛教圣王观作为他为王的理想,重用来自脚宾的昙无邀(384一433)年,把他作为发展转轮王事业的主要策划人。昙无徽一入凉州之后,一面翻译大涅架系之主要护法经典,一面将佛经中有关转轮王护法的经文一一译出。从中亚及云冈的造像我们知道,昙无敬在北凉主持的译经事业影响了北凉开窟造像的建造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当时所译的经是开窟造像的依据。昙无遴所译的《大般涅粱经》及《大方等大集经》说佛入大般涅梁之后,护法的重任落在下生佛及一般众生的肩上。地上的转轮王,虽位处众生之列,但比一般人更应护法,因为他拥有地上最大的财力及政治力量,、他能使佛法广泛流通。因此,经文又称转轮王为护法法王。下生佛与一般人或转轮王的护法方式是不同的。涅梁系认为下生佛生前要护法,死后也要护法,还认为佛的法身是常存的,相信弥勒会下生的。《法华经》也说日月灯明如来会下生八十次的。《法华经》为了强调佛的法身可以护法,便在《宝塔品》中提到多宝佛生前及死后都要护法的誓言。涅梁系称下生佛的护法为法身供养。法身供养的主要目的是说经,使经法流通。一般人及转轮王护法的方式是用各种物质供养下生佛,使其有安定的环境而说法。经文称这种护法为生身供养。一般人及转轮王行生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1988.02.007身供养,便可听闻佛法,甚至成佛。这两种护法方式虽不一样,但两者互益、相成,都能达到护法的目的。这两种情形下护法与供养其实无异。涅梁系发展的护法思想不只以经文来流播,也利用造像宣传其思想。《大方等大集经》说得很清楚,“生身供养即是塔像”。北凉开窟造像,甚至建造石塔,都是由于当时提倡转轮王思想。涅架系有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信条,鼓励人们听经,说过去、现在及末来都有千佛下生为人们说法。护法思想流行之际,人人希望值遇千佛下生说法。这种思想反映在此时及后来的造像上铭记中。造像上的千佛像是法身供养的记号。凉州石塔上的七佛像是现在千佛中的七位佛,因此,也是法身供养的记号。为了表达护法的完全概念,按理说,在生身供养这个位置上,供养人像是可以雕刻上去的,但石塔上只出现交脚菩萨像,或与交脚有关的造像。其原因就是北凉提倡转轮王思想。因此,在生身供养位置只造交脚的转轮王像。许多学者向来都认为,交脚菩萨像就是弥勒菩萨像。根据各种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尤其是云冈时代的资料,我们可以确定所谓的交脚弥勒其实就是转轮卫早期最典型的造像。北魏儒佛斗争是佛教理想王思想取代儒教圣王观的一场政治斗争。文成帝一继位便将佛教立为国教,将转轮王思想作为自己为王的理想。师贤为文成帝造的第一尊像就是交脚的转轮王像。后来昙耀在云冈为文成帝开的第1了窟的主尊也是交脚的转轮王像。亚历山大。索泊在欢甘肃之北凉及北魏》中虽也称交脚像为弥勒菩萨像,但他没有忘记提醒读者,弥勒交脚的造像坐姿是摹仿都善王的坐相的。根据四世纪龟兹有雀梨大寺(转轮王寺)及交脚造像的记载,我们就不难理解北凉石塔在生身供养的部位出现转轮王像的。云冈时期的北魏帝王,在接受转轮王思想之际,将许多窟的主尊造成交脚像之外,又承袭凉州模式的建造法,也常在一座佛兔上下或左右雕造一交脚完,作为护法的完整记号。这种佛完的完顶常有七佛或更多的下生佛像,表明佛兔内的坐佛是下生佛。这种佛兔也常用释迩、多宝二佛并坐像取代坐佛来说明法身供养的思想主尊为交脚的转轮王窟并不是首见于云冈的。北凉晚期敦煌第275窟及254窟是早于云冈的。转轮王窟是由凉州模式佛像造像的护法模式衍生出来的。在云冈常见有一主尊为佛像的佛窟与之配对成双。长广敏雄虽已提及云冈双窟的建造,然而他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双窟的原因。北凉北魏建有转轮王窟说明这两个时代特别注意转轮王思想的。在420年后译出的转轮王经典,其中《悲华经》对北凉转轮王像及转轮王窟的建造影响最大,敦煌254窟交脚转轮王像所配带的饰物便可证明。254窟南壁完上的交脚已有《悲华经》提到转轮王配带的饰物如阎浮提锁及龙头缨。据说此窟是430年后的作品。北凉所出之《悲华经》对云冈的影响更大。云冈交脚转轮王像,包括第17窟的主尊及其他不同姿态的转轮王像差不多都配带这两种饰物。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凉州模式的造缘内容为何于430年之后变化的原因。这自然与北凉所出之经典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凉州模式的佛像造像模式可以称作护法模式或供养模式。这种造像模式中国虽然始于北凉,但绝对不是北凉所创之模式。由中亚的造像资料,我们哗这种模式在为北凉所沿用之前,中亚如龟兹地区已普便使用。凉州模式不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佛像造像模式,而且也可以说是中国佛像建造最基本的模式,北魏之后,许多朝代的皇帝也想做转轮王,这种模式仍沿用不已。
本文档为【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_摘要_古正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71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