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举报
开通vip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年第 ! 期 $%& !,!""#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 )*+%&,’ )+%#’+#) !""# 年 ( 月 -./0,!""#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 王’ 正 ’ ’ 内容提要’ 徐、林恋情之所以复杂莫辨,是因为现有史料信息的含蓄和两可造成的,这种 隐晦不明的现象源自康桥日记的散佚和当事人的讳莫如深。为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我们从“隐 中辨”走向“显中寻”,从胡适、费慰梅和李欧梵这三家资料的显性信息出发,进行搜证和梳理, 得出徐、林相恋的明确结论。...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年第 ! 期 $%& !,!""#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 )*+%&,’ )+%#’+#) !""# 年 ( 月 -./0,!""#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 王’ 正 ’ ’ 内容提要’ 徐、林恋情之所以复杂莫辨,是因为现有史料信息的含蓄和两可造成的,这种 隐晦不明的现象源自康桥日记的散佚和当事人的讳莫如深。为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我们从“隐 中辨”走向“显中寻”,从胡适、费慰梅和李欧梵这三家资料的显性信息出发,进行搜证和梳理, 得出徐、林相恋的明确结论。并紧扣“此中果有文章”这一核心话语,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对 《那一晚》的诗本事和诗歌意象作了具体解读,以揭示徐、林英伦生活中被遮蔽的隐情。 关键词’ 徐志摩’ 林徽因’ 恋爱’ 考证 作者王正,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临海’ ()#""") ’ ’ 在所有研究徐志摩的课题里,要数徐、林恋情 的考辨最复杂。徐志摩爱林徽因,这一点毫无疑 义;而林徽因是否也爱徐志摩,却是众说纷纭。这 不仅是因为“八宝箱”中“康桥日记”的散佚使这 段感情变得扑朔迷离,而且还有世俗、文化因素的 干预导致了当事人的讳莫如深。凡此种种,造成 了史料记述的若明若暗、或现或隐,从而带来了理 解上的亦左亦右、似是而非。由于缺乏确凿的史 实记录在案,徐林之恋几成一桩神秘事件。陈子 善、韩石山倾向徐林之间发生过“令双方都刻骨 铭心的爱情”,梁从诫、陈学勇则强调徐林爱情纯 系“捕风捉影”和“文学想像”,两相对峙的观点, 就起因于史料信息的含蓄与两可。 梁实秋曾提醒我们应当“关注徐志摩的作品 而不是他的婚姻变故或风流韵事”,对别人的个 人隐私最好不要遽下结论,因参考资料不足之故 “尤宜采取悬疑的态度”。!梁实秋的话一方面是 担心过分关注名人的花边新闻会造成对文学本身 的漠视,造成文学研究的本末倒置,另一方面也是 出于审慎起见,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回避的 态度,总要比根据一鳞半爪就忙于下结论的做法, 来得更理智些。这样的提醒,给徐志摩热降温,使 研究更趋于客观、理性,是不无裨益的。不过,梁 实秋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徐、林的情感历 程不只是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还关系到现代 文学史的某些重要史实,也关系到对他们许多重 要作品的诠释”,"因此研究这一课题不是出于对 名人隐私的猎奇,而是知人论世,为更好地进行文 本解读构筑一个前提。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对 他们恋情性质的认定,将有助于理解徐志摩这位 诗人的真正品格,他到底是一个感情用事的幻想 型的浪漫求爱者,还是一个注重文学因缘、缘情而 发、执着寻访灵魂伴侣的诚挚诗人? 一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徐、林恋情的学者,都不 约而同地认为:说林徽因也爱徐志摩,其始作俑者 是陈从周《徐志摩年谱》中的谈婚论嫁之说。关 键在于这一说法的真伪。肯定者认为陈从周是徐 志摩的表妹夫,熟悉徐的生平事迹和家庭掌故,他 的话应该可信;否定者认为年谱错讹不少,难保不 会在论婚嫁这件事上失实。其实,这两种论据既 不能为年谱上的说法证明,也无法证伪。亲戚不 一定全面了解家族中人以前的私密之事;而年谱 *#) ! 浙江社会科学 "##$ 年第 " 期! 另处的错讹也无法坐实此处就一定失真。猜想式 辨析的结果必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要分辨年谱 中说法的真与伪,首先要看年谱说法的信息来源 是真是假。 说起来也简单,徐、林在英伦有没有谈婚论 嫁,有四位证人,即徐志摩、林徽因本人,加上徐志 摩的结发前妻张幼仪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徐 志摩由于天才早夭和日记失踪已经无法言说,林 徽因由于种种难言之隐也不愿明说,林长民由于 横死于军阀混战的流弹中,没有留下这方面的遗 言用以作证,在这个问题上唯一能够给予陈从周 第一手资料的人便是张幼仪。 ! ! 陈老(陈从周)有板有眼地回忆说:“写 这本《年谱》,我确是费尽心血的。志摩早殇 那年我才 %& 岁,%’&’ 年我 (" 岁时自编《徐 志摩年谱》脱稿付印,请张宗祥先生为封面 题签。以后由上海书店再版。 那是 %’&$ 年我在徐家———上海华山路 范园徐家(此屋是志摩殁后徐申如所建)与 后来志摩父母认为养女的张幼仪聊天时,她 从抽屉中拿出一张志摩签名的相片与两本用 连史纸毛笔写的本子(一本是《志摩随笔》, 一本是《志摩日记》,前者下署“谔谔”两字)。 喃喃地说:“你拿去吧!你对他有感情。”! 从这一口述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陈从周不 是从徐志摩本人那里获取谈婚论嫁的相关信息, 因为除非徐志摩有某种极为特殊的原因,否则他 不可能将自己从未吐露过的浪漫情事去向一个未 成年人倾诉。陈从周的说法只能来源于张幼仪的 转述。 张幼仪关于徐、林二人谈婚论嫁的说法,还见 之于《小脚与西服》中的记载: ! ! 接着,我想到我自己的父母,于是我对徐 志摩说:“你有父母,我也有父母,如果可以 的话,让我先等我父母批准这件事。” 他急躁地摇摇头说:“不行,不行,你晓 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 因⋯⋯”他停了一下又继续说,“林徽因要回 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在张幼仪的印象中,徐志摩的离婚是为了“急 着得到林徽因”,那么在这个传统女子的情感逻辑 里,就会反推出徐志摩是为了要和林徽因结婚才和 自己离婚这一因果关系。进一步推导,就可以得出 徐、林谈婚论嫁是导致徐、张离婚的根本性原因的 结论。这是谈婚论嫁说的源头。以至于张幼仪口 述的记录者———她的外甥孙女张邦梅据此认为, “最后是林徽因和徐志摩双双坠入情网”。# 张幼仪出于离婚女性的复杂心态,虽然在行 为上对丈夫的女朋友没有做出任何出格之举,但 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由“夺夫”所带来的心理隐痛, 使她将离婚归因于假想情敌,也是人之常情。在 张幼仪的叙述中,有一个时间差,离婚签字仪式是 在 %’"" 年 ( 月,而林徽因早在 %’"% 年 %# 月即随 父亲回国,已成为过去式,所以“林徽因要回国 了”的将来时态与事实不符。这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徐志摩为了达到离婚目的的言说策略,二是 张幼仪情绪化的想像。从该书作者张邦梅公然张 扬的“张家立场”来看,书中对徐、林恋情多加渲 染以示张幼仪“贤贤妻子”的满腹委屈,可能性更 大。 综上所述,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和张邦梅 的《小脚与西服》,在谈婚论嫁问题上属于信息同 源,都来源于张幼仪的口述,并不能起到史料互证 的作用,在资料上仍然属于“孤证”。照理说,口 述文字应该比一般的史料更接近事实,所以张幼 仪的回忆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婚变”一段比较特 殊,它构成张幼仪一生最大的隐痛,凡谈及这一问 题,往往个人化、主观化色彩特别强烈。一个离婚 女性悲苦、敏感的心理所发散开来的种种猜想和 假定,其真实性是颇费思量的。 二 谈婚论嫁之说的信息来源,因涉及个人的特 殊心理,疑点颇多,论婚嫁和林谓“必先离婚后始 可”的说法缺少旁证,未必属实。婚嫁问题被悬 置之后,跟进的问题就来了:林徽因到底爱恋过徐 志摩没有? 主张林徽因未恋徐志摩的观点主要有三条理 由: 其一,林徽因当时只有十六七岁,未谙情事, 不可能爱上比她大八岁左右的“徐叔叔”。费慰 梅就认为“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 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 其二,林徽因说自己决不能做破坏别人婚姻 ’$% 王! 正: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的事。梁思成回忆说,“不管这段插曲造成过什 么其他的困扰,但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 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 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 要去代替她的位置”,因此林徽因不愿介入徐、张 之间充当第三者。 其三,林徽因和徐志摩两人是性灵上的友情而 非俗世爱情。林徽因于 "#$% 年元月 " 日写给胡适 的信中说:“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 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 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 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说林徽因年龄太轻而不会爱上徐志摩,这有 点勉强。弗洛伊德在他写于 "#&’ 年的《性学三 论》中就明确指出,对异性的紧张和兴奋“在童年 的第二阶段(从 ( 岁到青春期),这种情形已经出 现了”。何况林家小姐已经到了高中生的年龄, 早已进入了青春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 有了恋爱的基础。否则我们将很难解释林徽因回 国后不久就能够与梁家公子频频约会。我们将会 质疑:为什么才时隔数月,她的年龄太轻就不再成 为问题?难道她的感情细胞突然发育成熟,完成 了质变?她在徐志摩面前不懂事,在梁思成面前 就能解风情?更为有力的证据是抗战期间林徽因 致沈从文的信中回忆她的英伦生活:“理想的我 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 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 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 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这里我们姑且 不论林徽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否徐志摩式的 人,但她在英伦期间情窦已开,梦想着浪漫的邂逅 却是事实。至于费慰梅所说的“缺乏经验”,所以 没有做出呼应,这也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缺乏 经验的女中学生往往崇拜她们那富有文学才情的 语文老师,将之当作初恋对象,又如何解释呢?倒 是在有了经验之后,才会冷静理性地选择恋爱对 象,不会轻易被浪漫的才子所迷。只要读过林徽 因的悼念文章及书信的人都知道,她是一直将徐 志摩当作平辈的“挚友”看待,从来没有以师长论 交。因此,年龄不该是他们恋情的鸿沟。 说林徽因不愿做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倒 是完全可能的。父亲宠爱新妻冷落林徽因生母的 童年记忆,使她对“夺爱”的行为有一种本能的反 感。这是林不嫁徐的心理因。而在当时的历史语 境中,出于名媛身份和少女自尊的考虑,嫁给已婚 或离婚者都有自贬身份的味道,凌叔华就因此而 不嫁徐志摩。!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说过,像有人 传说的那样与已婚男子谈情说爱,简直是不可思 议的事。林徽因比较在乎的有两点:一是别人的 传说,容易愈描愈黑;二是对已婚的男人,在文化 心理上难以接受。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纯情少 女,若嫁给一个有婚恋史的男人,无论从哪个角度 说都是一种委屈。这是林不嫁徐的人格因。学界 曾有一说,是林徽因两位姑妈的封建意识从中作 梗,林徽因才没有嫁给徐志摩,"此说缺乏佐证材 料,而且提供材料的所谓的徐志摩近亲也无名无 姓,无从稽考,疑为从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 一书中姑妈担心林徽因受美国女孩影响而反对她 留学的情节嫁接过来,故不取。而当时的情形是 林长民与梁启超已有口头的儿女婚约;张幼仪的 二哥张君劢又是民国年间风云人物,且是林、梁旧 交,同属一个文化圈内的朋友。如果插足他妹妹 的婚变,既有负梁启超,又愧对张君劢,两面不讨 好。作为父亲的知己,林徽因为父所计也不能置 身其间。查《民国民律草案》第 "&)( 条,当时婚 姻可以自主但“须得家长同意”,第 ""&’ 条规定 “年龄满三十岁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说三十岁 以下的男女青年结婚须经父母允许。身在海外的 林徽因未必会把这些本土的清规戒律放在眼里, 但她与父亲的关系决定了她即使不言听计从也会 将父亲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这是林不嫁徐的文 化因。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个性的原因也不能 忽略。林徽因自己曾感言:“徐志摩当时爱的并 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 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 那样一个人。”本来,徐志摩心中的林徽因与现实 中的林徽因发生错位,是很自然的事。每个人的 初恋都有幻想的成份,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移情作 用,总会或多或少地美化和改塑恋爱对象。这应 该是爱情美学的常识,而林徽因将之着重提出来, 倒不是恋爱上的无知,而是另有深意。孙绍振在 《徐志摩的情书和中国的男性沙文主义》一文中 指出,徐志摩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要求对方完全 属于自己,而无视对方的独立品格,无视两人之间 &(" ! 浙江社会科学 "##$ 年第 " 期! 的个性差异,这是五四个性解放在伦理上的缺陷。 虽然林徽因将徐志摩视作与雪莱、拜伦同一层次 的大文豪而心生敬意(陆小曼也奉徐志摩为“中 国名人”),但她的个性习惯于做众星拱月中的新 月,习惯于做太太客厅中的主角,她那种“我永是 我”的独立意识,就不是徐志摩浪漫的情爱之网 能完全罩得住的。费慰梅提到林徽因与梁思成赴 美留学期间,“她正在充分欣赏美国的自由”,“梁 思成觉得不仅爱她而且还对她负有责任而企图控 制她的活动”,就遭到过她的坚决反击,有几个月 他俩过着“炼狱”一般的生活。好在梁思成懂得 尊重林徽因的个性,他们最后通过炼狱走向天堂。 而徐志摩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一切地狂热追 求而全然不顾对方的少女情怀和客观环境,“用 情之烈,令人感悚”,终于造成了永失吾爱。这是 林不嫁徐的个性因。当然,不嫁不等于不爱,爱情 与婚姻有重合的一面,也有不重合的一面。 说林徽因对徐志摩只是友情而非爱情,有林 徽因自己的书信为证,“不够爱他”、“爱我现在的 家在一切之上”,这说的是再明白不过了。可如 果揣摩字眼,又可发现“不够爱他”不等于“不爱 他”,是由于“事实上太不可能”———太多的客观 和主观原因限制了爱的可能。也可以表述为这样 的时间链:“爱他———爱家———因为更爱家——— 所以不够爱他”。爱他在前,爱家在后。“不够爱 他”的另一种诠释为:不会为了爱他而不顾一切, 不会为了爱他而毁掉家庭的稳定性。这不仅是爱 的情感的孰强孰弱问题,而是伦理价值和爱情价 值的孰重孰轻问题。家庭伦理和个人爱情不是在 任何时候都能两全的,更多的情形是人类面对两 种价值取向所作出的选择。 三 徐林恋情考辨之所以困难和复杂,在很大程 度上是因为研究者致力于在含蓄和两可的信息里 爬罗剔抉,企图从幽昧未明的含义里寻找事实的 一线光明。其实,对徐林恋情真伪的辨析,既不能 苦等八宝箱中康桥日记重见天日,也不能停留于 暗中摸索、猜想字义,而应从明处寻//从现有资 料的显性信息中搜证、梳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隐晦的信息只能暗示事实的多重可能性,而明晰 的信息才能供出事实的唯一真相。 林徽因是否也爱徐志摩?林徽因的感情密码 应该如何译解?我们选了三家来解码,即胡适、费 慰梅和李欧梵。胡适与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都 有深厚的交情,许多事情都是亲历亲见,属于内部 叙述;费慰梅是美国的汉学家,林徽因的闺中密 友,她认识林徽因时徐志摩已去世,根据的是自己 的所听所感,她是用异质文化的眼光来看这一段 感情历程,属于外部叙述;李欧梵是哈佛大学的中 国文学教授,他采用的是综合研究的学术思路。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可以相对客观地反 映林徽因的个人情感世界。兹将他们记述的林徽 因情事列表如下: 叙述人 文本 关于林徽因对徐志摩感情的信息 关键词 胡适 胡适日记(%&’%—%&’$) 中的 %&’" 年 % 月 "" 日 ! ! 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我匆匆读了,才知道此中 果有文章。(%$" 页) 有文章 费慰梅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 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 ! ! 我有一个印象,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 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 页) 她爱慕着他,并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的新 的感情和向往充满感激,这是毫无疑问的。(%) 页) 徽因仍然敬重和爱着徐志摩,但她的生活已经牢 牢地和梁思成联系在一起了。("% 页) 被迷住 爱慕 爱着 李欧梵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西潮的彼岸 ! ! 徐志摩回到中国是要找林徽因,和她结婚,然后一 起回剑桥。(%’( 页) (恩厚之回忆)泰戈尔演讲,也往往徐志摩担任翻 译,徐的第一位情人林徽因也时常陪伴在侧。(%* 页) 结婚 情人 %+% 王! 正: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 ! 胡适“此中果有文章”的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作为学术研究大家,他历来都有资料癖,喜欢摘抄 别人的信件和日记。他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就 发表了“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徐志摩向张幼仪 提议离婚的信、梁启超劝告徐志摩和徐志摩关于 爱情宣言的往来书信。在引述之前他自己坦白 “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 的历史材料”,这完全是一种奇货可居的心理。 他对凌叔华“截去四页”的生气,与其说是未能完 成林徽因嘱托的内疚,倒不如说是一个“资料痴” 得不到完整资料的懊恼。他垄断第一手材料以作 研究的欲望有时候会冲击他为名人讳的保密原 则,不经意之间透露出重要信息。胡适倒是诚实 得可爱,他明确说“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我匆 匆读了”。根据他的悼念文章来看,他不仅读了 康桥日记,还读了徐志摩的私人书信,而且不仅读 了,还抄了。所以他是康桥日记的目击证人,他的 话可以作为权威论据。“此中果有文章”等于说 这里面有名堂、有秘密,有从未暴露的隐情。徐爱 林是众所周知的事,应该不属于“文章”范围,“文 章”的信息所指,只能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 要么是言语上的明确表态,要么是行为上的亲昵 接触,两者必居其一,否则“文章”两字便无从着 落。这才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林徽因在徐志摩去 世不久就对八宝箱志在必得,她实在不愿意她的 康桥情事公诸于众,这倒不是出于要隐瞒真相, “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 惭”,而是怕被人家添枝加叶愈描愈黑。梁从诫 多次提及市井流言,认为林徽因对徐志摩态度模 棱两可,害得徐单恋多年,最后落得一场空,言下 多少有点责怪林徽因“玩弄”徐志摩感情的意思。 费慰梅强调过林徽因“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像的 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陆小曼日记的原稿 本里也有“菲(徽)真太坏了”、“让我知道知道她 的‘真人’”之类的话,!可见林徽因的担忧并非完 全多余。以林徽因之为人处世,当然与玩弄、有心 计、真坏搭不上边,她在康桥之恋后离开徐志摩没 有嫁给他,有心理上、文化上、个性上的诸多原因, 是别有隐衷罢了。但她做过康桥之恋的“文章” 却是事实。考辨者喜欢在信息含蓄处打笔墨官 司,而忽略胡适日记中的这一条显在信息,令人扼 腕。 费慰梅的叙述是站在“梁/林”立场上,这使 她为林徽因罩上“缺乏经验”、“没有同等反应”之 类的保护膜,但西方人的率真又使她在字里行间 写明了“被迷住”、“爱慕”、“爱着”的话语。事隔 多年以后她仍然感受得到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强烈 情感。林徽因爱过徐志摩,但她在回国不久就和 梁思成恋爱上了。爱情心理学上有一个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3936597069_1,初 恋成功率与初恋激发阈成正比。激发阈即激起初 恋的内外刺激强度,主要由评价爱情价值的理智 水平 "值所决定。林、徐之初恋,更多的是文学因 缘所唤起的情感萌动,作为价值评判的 "值较低, 因此不易成功。而林、梁之恋的进展,固然是由于 双方家长的君子协定所促成,但也不无梁思成这 位“爱情智多星”的努力成份。据梁实秋《赛珍珠 与徐志摩》中记载,梁思成面对徐志摩的如影随 形,在松坡图书馆门口贴了一张情人希望私下相 处不愿受到干扰的告示,其中“ #$%&’(”在西方含有 情侣、恋人的意思,也可以指有性关系者。其中用 了复数,等于向徐志摩表明这是我和徽因的共同 意思,我们的关系已非同一般,你知难而退吧。果 然徐志摩见后怏然而返。当然,假如没有客观上 老天的帮忙,无论梁思成多么有爱情的灵感,林、 梁之间的感情结构也不一定能如此稳固。在这期 间梁思成发生车祸腿骨受伤,林徽因每天到医院 看他,热心同他谈话,开玩笑或安慰他,“梁思成 有时热得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去了就坐在床边, 有时还为梁思成拧手巾擦汗”,"以至于梁启超夫 人李蕙仙对她这种现代行为感到震惊。这样近距 离接触所导致的日久生情也是必然的了。车祸令 梁思成的腿骨受残,但也使他和林徽因的恋情更 加巩固。到这时候,徐、林之间的恋情便只能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了。 李欧梵关于徐志摩回国后找林徽因结婚,然 后一起回剑桥的说法,来源于章君谷的《徐志摩 传》,这似乎是对《徐志摩年谱》中谈婚论嫁之说 的一种呼应。前有康桥的青春盟约,后有回国的 婚姻践诺,倒也顺理成章。但我们分析过《徐志 摩年谱》在信息来源上的主观色彩,所以康桥论 嫁未必,英伦恋情属实。徐志摩回国后追求的新 婚梦想,不仅仅是单方面痴情所生发的浪漫幻觉, 而是出于对爱情信念的坚守与寻访灵魂伴侣的执 著。陆小曼在 )*+, 年 - 月 +, 日的日记手稿本中 +.) ! 浙江社会科学 "##$ 年第 " 期! 借人家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志摩的爱徽是从 没有见过的,将来他也许不娶,因为他一定不再爱 旁人,就是爱亦未必再有那样的情,那第二个人才 倒霉呢!”!承认康桥之恋,才能理解徐志摩在离 婚之后的求婚之举是感情发展的自然阶段,而不 是什么突兀之举。只不过他回国之后情况起了变 化倒是他始料所不及的,到了这时候,浪漫的爱情 真的只能凝定、升华为诚挚的友情了。泰戈尔来 华期间,其私人秘书恩厚之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 徐志摩与林徽因乃情人、恋人的身份,这当然与事 实不符。如果这单单是恩厚之一人的说法,我们 可以归结为短时间观察的视觉偏差,但当年人们 哄传一时的“梅竹佳话”,表明很多人有此同感。 其时,两人的恋人身份早已结束,但不妨理解为当 年恋人痕迹在特定环境下的不自觉流露。两人分 定了方向,而过往的热情却不能丢掉,于是沉淀为 甜蜜忧伤的诗意。 四 以诗证史,为陈寅恪所倡,从《元白诗笺证 稿》、《再生缘》到《柳如是别传》中均有体现。其 方法有二:一是考证诗本事,揭示诗人的情感历程 和生存环境,为理解诗歌提供背景;二是阐释诗 句,通过诗歌来折射历史现象、社会特征和诗人品 格。据陈子善所考,林徽因的《深夜里听到乐 声》、《那一晚》、《情愿》、《仍然》和《别丢掉》等 诗,都是怀念一段旧日恋情。这里着重说说《那 一晚》。 不少学者都认定《那一晚》是对应徐志摩的 《偶然》,主要是因为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分方 向”。《偶然》里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那一晚》里有“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 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一夜对两个人来说是 割情丝、分方向、长离别之夜,之后他们就从徐— 林的圆圈分别进入徐—陆、梁—林这两个不同的 圆圈。“那一晚”在他们的一生中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在他们的诗作中都有浓重的一笔。据陈学勇 《林徽因寻真》中所列“林徽因年谱”介绍,在徐志 摩陪泰戈尔去太原、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留学之 前,“林徽因与徐志摩有过会面”,泰戈尔秘书恩 厚之曾在火车上抢下徐志摩手中的半封信,此信 写于 %&"’ 年 ( 月 "# 日,信中提到“开着眼闭着眼 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可见那一晚 就是指大前晚 ( 月 %$ 日之夜。这是故事发生的 时间。而诗歌叙述的时间是在 %&)% 年。为什么 相隔 $ 年,林徽因仍然情不自已? 先从诗本事角度看。两人在这次会面前有过 一段亲近的交往,一是作为泰戈尔的来华翻译陪 伴左右,二是一起演出泰戈尔的名剧《齐特拉》, 这样一种戏里戏外的交往,不仅使多情气质的徐 志摩意乱情迷,也让理性自尊的林徽因受到艺术 氛围的熏染。这段期间,在林徽因思想中,文学的 审美价值占了上风。而以文学为媒介的两人感 情,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深沉、深化的层次。由于人 生终极目标的不同,两人将要各奔前程。而且林 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是梁启超在一年之 前就定下的计划。梁启超作为当时文化界泰山北 斗式的人物,是胡适等人“心目中的偶像和精神 导师”,"#$也是家庭里子女们钦敬的对象,其影响 力是可想而知的。学界曾有人提出,正是梁启超 的文化话语权和空前影响力,规范了儿媳妇林徽 因的伦理形象,同时也勾销了她的康桥故事。靠 一把文化的刷子,抹平了感情的印痕。这只能聊 备一说。林徽因出于对梁启超的尊重,更出于对 自己梦寐以求的建筑事业的追求,加之婚约的伦 理约束,自然会执行这一计划。但只要不是冷血 动物,在追求理想事业的时候,是不会立即忘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的。“这么多的丝,谁能割 得断?”这既是徐志摩的现场感受,也同样传递了 林徽因的复杂心绪。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 姻几成悲剧,而据林徽因堂弟林宣回忆,林徽因和 梁思成的性格也多有冲突,林徽因富有艺术气质, 而梁思成则太理智,家庭充满矛盾。好在梁思成 处处让着林徽因,经常沉默,但这又使林徽因不满 意。"#%这种情形虽然不至于造成徐、林旧情复萌 (一方面林徽因这边是伦理价值高于个人情感, 另一方面徐志摩也不愿再伤害陆小曼,所以 %&)% 年徐志摩去香山探望林徽因时,总是很克制自己, 由林宣陪着),但这并不妨碍两人以文学知音、知 己的方式互相交往,在文学因缘中寻找精神寄托, 也不妨碍对“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的追忆。 再从诗歌的意象看。韦勒克、沃伦认为意象 是瞬间呈现的复杂经验。所谓瞬间呈现,即诗人 当下的独特感受,所谓复杂经验,则包括物象、心 )*% 王! 正: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绪和文化蕴含。《那一晚》诗中有六个主要的意 象:船、星、眼泪、花、箭、鸟。 傅道彬在《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 型》一书中指出,“船”具有“追寻”的文化内涵,在 诗中,我的“船”被“推出了河心”,从一个凝固、稳 定的价值系统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寻找、期待的 空间。到如今“仍然在海面飘”,“在风涛里摇”, 表示尚未找到归宿点,无法结束情感的流浪。 林徽因的诗中比较喜欢“星光”的意象,在 《别丢掉》里就有“满天的星”“梦似的挂起”。星 星总是和造物主的神秘力量有关,文艺复兴寓言 中主司文学的缪斯就佩戴着星星缀成的王冠,而 中国的牛郎织女星又象征着忠实的爱情。因此, 星星意象的出现,与文学、爱情相关。“密密的 星”有一种召唤般的情感引力,将我的船推出河 心,而“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三种物象组合 成多重的情绪之波,隐喻着情感的希望、伤感、渺 茫。 “泪眼”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王维《息 夫人》中就有“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 眼泪,不共楚王言”的句子,柳永《雨霖铃》中也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别离的怅痛。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再加上“星光、眼 泪”,完全契合“执手相看泪眼”的意境,徐志摩回 忆“那时虽则不曾失声,眼泪可是有的”。这是感 情无法用语言传达的无声之美、无言之美。不少 研究者将“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我却仍然没 有回答”直解为拒绝回答,这恐怕不是解诗之语, 诗中的“没有回答”往往是无言以答、无法传递衷 曲的另一表述方式。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 花儿朵朵的生动”,这些花朵就像徐志摩笔下篇 篇浪漫的情诗,足以令人感动。林徽因在伦敦时 就特别欣赏徐志摩在暴雨中等候彩虹的完全诗意 的信仰,那种孩子般天真的浪漫。诗中的“花”有 一种蒙太奇般的粘合力,从“那一晚”粘连到“那 一天”。随着时空的变换,诗人引领我们进入了 当年某一个特殊的日子。“花园”在《世界文化象 征辞典》里与爱情的伊甸园等义,而“零乱的花 影”则代表自己纷杂的情思。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 射一个满弦”,其中“箭”的文化原型,与欲望冲动 有关,“带羽翼的箭”则是希望情感像鸟一样轻盈飞 翔、自由自在。联系上文“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 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共同呈现出激情行将喷 发的心理状态。虽然这一切最终只停留于“我希 望”的心理体验,没有行为上的呼应,但那种要“走 到顶层”、酿出“蜜一般滋润”的内心渴望,还能说 只是性灵上的友情,没有林爱徐的影子吗? 鸟是自由的化身,“鸟般的歌唱”代表心灵的 自由欢歌,这是双方感情互渗的基础。这首诗中 最需要推敲的是末句:“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当年的边境”,从目前徐、林两人的生平资料看, 别无所指,应该是昔日两人在康桥共同构筑的私 密空间。在“那一晚”的特殊情境下,两人虽然分 定了方向,没有旧情复萌,但在记忆的世界里重温 旧梦还是被允许的。 林徽因虽然别有隐衷,对当年康桥的情事不 愿明说,但她在文学上主张“作品最主要处是诚 实”,又会让自己的情事在文本中有或多或少的 喻示。“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这“牵手”的 行为很值得我们注意。如果没有英伦" 个月的交 往作铺垫,那一晚忽然有牵手之举,是十分唐突 的。合理的解释是英伦的感情基础,加上泰戈尔 来华期间两个人戏里戏外的感情碰撞,使得那一 晚的别离显得异常的凄迷。我们往往只注意到泰 戈尔为徐志摩说情时林徽因婉拒的姿态,只注意 到陆小曼日记里所复述的“他亦爱过她(菲)的, 人家多不受”的表层信息,而很少去探析林徽因 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牵手,不是别离时的心 血来潮,而是早已蓄积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别离 之夜与康桥某一天的影像叠印,是“交会时互放 的光亮”。据陈子善考证,徐志摩的《月夜听琴》 是写给林徽因的。这首诗刊于 #$%& 年 ’ 月 # 日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时间上看不可 能是对 #$%’ 年 ( 月 #) 日那一晚的记忆,而是对 康桥某一天的印象。“记否她临别的神情,满眼 的温柔和酸辛,你握着她颤动的手———一把恋爱 的神经?”握着她颤动的手,印证了“牵手”为康桥 情事之一。而且诗中还有“我多情的伴侣哟!我 羡你蜜甜的爱唇”之类热辣辣的诗句。林徽因在 小说《窘》中塑造了一个以徐志摩为原型的维杉 教授,“他俯下身去吻了芝的头发”,这“一低头的 温柔”和“你的手牵着我的手”,实为两人亲密交 ’"# ! 浙江社会科学 "##$ 年第 " 期! 往的见证。 徐志摩之恋爱,固然有爱情至上的理念驱动, 他在《爱眉小札》里说“我没有别的天才,就是 爱”,但绝非情欲至上的滥情主义者,他也不全是 一个“容易被点燃”的幻想型求爱者。他曾被人 描述为只顾个人痛快不顾别人死活的无行文人, 其实他的恋爱,非常注重文学因缘,与他有深交的 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均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 过人的才华,他是非文学不追的。他以文学为媒 介,追求与恋人之间的精神默契和沟通,强调情感 的互动。他的一生都在缘情而发,执著寻找灵魂 的伴侣中度过。罗素在《性爱与婚姻》一书中专 门写了“浪漫的爱情”一章,他对浪漫之爱的定义 是“极难得到又十分珍贵”。浪漫之所以浪漫,就 因为处于未完成时态。徐、林的恋情就符合这一 特征。那一晚,对两人的情感选择来说也可能是 第二次契机,但他们因为分定了“方向”而只能放 弃,他们唯有在数年后的黄昏默默回想着昔日康 桥的浪漫恋情。 注释: !梁实秋:《徐志摩与陆小曼·序》,刘心皇著:《徐志 摩与陆小曼》,花城出版社 %&’$年版。 "陈子善:《林徽因没有爱过徐志摩吗?》,文艺报, "### 年 ( 月 % 日。 #王敬三:《访陈老! 忆志摩》,见《海宁文史资料》第 () 期《纪念诗人徐志摩诞辰一百周年专辑》(内部资料), 第 )* 页,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年 % 月编。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 变》,台北智库股份有限公司 %&&(年版,第 %(%、%)$ 页。 &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孙琴安:《徐志摩和林徽因何以未成伉俪》,《文学 报》%&&* 年 $ 月 "# 日副刊“社会传真”栏目。刘介民《风 流才子徐志摩》和丁言昭《骄傲的女神林徽因》也采纳此 说。 ()虞坤林:《苦涩的恋情——— +爱眉小札 , +陆小 曼日记 ,合刊》,山西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 页。 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时的教名叫“菲莉斯”。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董德福:《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 程的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 页。 +,.陈学勇:《林徽因寻真》,中华书局 "##) 年版,第 %)* 页。 责任编辑! 尹! 之 (上接第 %$% 页) +/0罗元焕:《粤台征雅录》转引自《月泉吟社卷三》金华丛书 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 年版。 +/-+/.+/1+/2+/3方勇编:《方凤集·金华洞天行纪》,浙江古籍出 版社 %&&- 年版,第 ’- . %"* 页。 +/4吴士谔:《方凤集·跋金华洞天行纪》,浙江古籍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5杨维桢:《吊谢翱文·宋遗民录》卷二,程敏政辑,知不足斋 丛书本。 +/6许元:《跋登西台恸哭记·宋遗民录》卷三,程敏政辑,知不 足斋丛书本。 +70方回:《桐江续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7.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九,《谢翱》,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71方勇编:《方凤集·七言绝句》,浙江古籍出版社 %&&- 年 版,第 *’ 页。 +72连文凤:《百正集·寄常州簿郑宗仁》,丛书集成初编本。 +73全祖望:《鲒埼亭集·宋兰亭石柱铭》卷二十四,四部丛刊 初编本。 +74周密:《孙岳从军后归吴》、《草窗韵语五稿》,转引自杨镰 《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76俞卉:《逸老堂诗话》卷二,《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 %&’- 年版,第 %"&& 页。 +78毛晋:《月泉吟社诗后跋》,金华丛书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 社 %&’- 年版。 +90沈嘉辙:《南宋杂事诗》卷七,《赵信诗一百首》,浙江古籍 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9-吴战垒:《月泉吟社重刊序·卷首》浦江县志编委会重刊 本,%&’) 年版。 参考文献: %/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 "### 年版。 "/《月泉遗址》,金华文史资料第 ) 辑。 -/《金华历史名人介绍》,金华文史资料第 %# 辑。 )/徐儒宗:《月泉吟社与明清结社风》,浦江文史资料第 - 辑。 */吴宏定:《月泉古今》,浦江文史资料第 - 辑。 (/张永保:《月泉吟社诗册刊行几次》,浦江文史资料第 ) 辑。 $/方勇编:《方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 年版。 ’/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年版。 &/王次澄:《元初遗民诗人的桃花源》,河北学刊 %&&* 年 ( 期。 %#/刘静:《略论宋遗民诗派对宋季“晚唐体”的反思与新 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年 " 期。 责任编辑! 尹! 之 *’%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作者: 王正, Wang Zheng 作者单位: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临海,317000 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07,""(2)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10条) 1.梁实秋 徐志摩与陆小曼·序 1987 2.陈子善 林徽因没有爱过徐志摩吗? 2000 3.王敬三 访陈老 忆志摩 1997 4.张邦梅 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1996 5.韩石山 徐志摩传 2001 6.孙琴安 徐志摩和林徽因何以未成伉俪 1995 7.虞坤林 苦涩的恋情--《爱眉小札》 2006 8.林洙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2004 9.董德福 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比较研究 2004 10.陈学勇 林徽因寻真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陈学勇.王一力 林徽因徐志摩“恋情”考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5)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林徽因、徐志摩“恋情”,其实只是徐志摩的单恋,而林徽因始终止步于真挚动人的友情。林徽因同时代众多友人,如 陈岱孙、冰心、陈意,以及林墩因的至交费慰梅也均予否认。上世纪20年代初徐志摩热恋林徽因之际,一封林徽因之父林长民致徐志摩的信函,是 直接否认林徽因对徐志摩有恋情的难得材料。更有林徽囚本人于抗战期间致沈从文信,忆及她英伦时期的留学生活,亦是佐证。可作证的还有林徽 因致胡适信。 2.期刊论文 杨锦鸿.Yang Jinhong 也谈徐志摩与林徽因 -黄山学院学报2006,8(6) 在徐志摩的婚恋中,传得最广的、最神秘的就是他与林徽因的恋情.他们自1920年在伦敦相识,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志摩为了林徽因,做了他所 能做的一切,甚至最后因她而死;而林徽因虽然在婚姻上选择了梁思成,但徐志摩在她心中却永远有着一个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位置. 3.期刊论文 阎开振.孙月冬 林徽因的文学观和她作品中的徐志摩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 林徽因的文学观主要表现为"诚":一是指对文学的诚实态度;二是指"主观所体验"的情感的真诚.两者共同聚焦于心灵的"诚".由此出发,她将与 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体验有意无意间写进了作品. 4.期刊论文 杨居让 徐志摩婚恋悲剧浅析 -唐都学刊2004,20(5) 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的爱情婚恋故事说明,从爱情到婚姻的幸福与美满,都要受社会环境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在"五四"时期,根深 蒂固的封建传统意识仍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个性的自由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那个时代里只能成为泡影. 5.期刊论文 桑绍龙 林徽因的诗歌及其对徐志摩的情感 -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4)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慕与追求是众所周知的.目前,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在于林徽因是否爱过徐志摩.对此.金岳霖、陈岱孙、陈意、文洁 若、费慰梅、陈学勇教授等予以否定;著名学者、现代文学史料专家陈子善先生则认为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有段"令双方都刻骨铭心的爱情". 6.期刊论文 杨莉馨.YANG Li-xin 论"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2)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徐志摩是中国文坛评介伍尔夫思想与创作成就的第一人 ;林徽因不仅在教养、才情上与伍尔夫颇多类似,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出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技巧的借鉴."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解 之缘,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7.期刊论文 贝儿 美丽的伤痛——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湖北档案2003,""(12) 一位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一位是纤细美丽、才情并茂的女建筑设计家,在中国现代史上,发生在这两个引人注目的异性之间的爱 情故事,如今已过大半个世纪,可是,这段恋情因为失败而充满着美丽的凄伤.那种缠绕不断、难解难分的真挚恋情,那种看似"天造地设的绝配"却难 以结成连理的无奈的伤痛……总是会让人在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于内心深处受到一种震撼. 8.期刊论文 谭刚旬 《再别康桥》为谁而歌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9)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像一首柔情的音乐令人沉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选入了该诗.关于其诗意的阐释,从教参到其他教辅资料,多释 为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但是相信不少人在读过之后都有一种疑惑,诗人留恋的仅仅是母校吗?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份诗人对一段无法实现的爱 情的痛苦告白. 9.期刊论文 陈学勇 如何看待徐志摩的情爱问题--与苗雪原先生商榷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9(1) 如何分析徐志摩于情爱生活中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出相关的梁启超态度、梁思成林微因夫妇感情问题,苗雪原先生著文提出一连串新的见解.这 些见解,证据不够充分,分析明显偏颇,均难以服人.其一,徐志摩对待情爱生活,无论是热恋林微因,抑或与陆小曼成婚,都表现了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在追求个人幸福问题上的热烈和执着,丝毫不见苗文所言的懦怯、退缩的情绪.其二,梁启超虽然并不赞成徐志摩与林徽因恋爱成婚,但是也并未如 苗文所言,怀有私心,老谋深算,竭力从中阻挠.其三,梁思成与林徽因感情甚笃,同样不是如苗文所言,多有感情裂痕,至少在徐志摩生前,从未移情他 人.苗文,所据材料或以讹传讹,或片面阐述,反映了当前学术界不良的浮燥学风. 10.期刊论文 陈学勇 难以置信的林徽因佚简 -出版参考2005,""(11)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众说纷纭.无疑,他俩往来的书信是揭示这种关系的捷径.可惜,必定有过的而且数量也可观的这批信函,留 存极少.徐志摩致林徽因信,除了那封有名的,在火车上被恩厚之抢下来的残简,还有是年梁从诫先生披露在他所编的<林徽因文集>里一封,此外尚未 有新的发现. 引证文献(1条) 1.班业新 新时期以来林徽因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shkx200702031.aspx 授权使用:中南大学(zndx),授权号:a1813914-2ab4-4756-b763-9ded00c896e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0日
本文档为【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27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3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