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举报
开通vip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学术争鸣 2O1O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 ——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口葛红兵 内容摘要世博会的历史是一段从对工业革命的激赏、对新产品的推介而发展为对人类共同 问题的思考、对未来命运追问的历史。适应世界潮流,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 需要解决四大文化观念问题:在“世界”、“东方”与“中国”之间找好平衡点;在“历史”、 “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好侧重点;在“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结合点;在“国 家”、“地方”与“个人”之间找好责任点。 关键词世博会上海文化定位 东方科技人文 ...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学术争鸣 2O1O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 ——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口葛红兵 内容摘要世博会的历史是一段从对工业革命的激赏、对新产品的推介而发展为对人类共同 问题的思考、对未来命运追问的历史。适应世界潮流,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 需要解决四大文化观念问题:在“世界”、“东方”与“中国”之间找好平衡点;在“历史”、 “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好侧重点;在“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结合点;在“国 家”、“地方”与“个人”之间找好责任点。 关键词世博会上海文化定位 东方科技人文 当下 未来 作 者 葛红兵,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悉尼大学访问教授,20lO年上海世博会中 国国家馆陈展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团队主创人员。f上海:2004441 世博会的历史是一段从对工业革命的激赏、对新产品 的推介发展为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思考、对未来命运追问的 历史。理解世博会的历史,并不困难。但是,追问世博会 的未来却永远是困难的:我们要面对如何创造历史的难 题。没有人怀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定会以其成功、 精彩、难忘而将世博会的历史推向新的高度,但是,创造 历史并不是靠单纯的创新勇气和人文情怀就可以做到的, 创造历史需要可靠的依据、坚周的基石,需要我们审慎处 理好诸种重大问题和复杂关系。 余秋雨先生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七届文化讲坛发 表《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构渤的演讲,针对2010年上海 世博会,从“昨天与今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 “科技与人文”、 “专家团队与艺术家个人创造”等文化角 度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①本文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部 分作为对余秋雨先生观点的回应,以求进一步探讨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问题。 世界、东方与中国 毋庸讳言,中国是一个民族主义情绪极其浓烈的国 家。纵观近百年中国现代化历史,多数时间中国处于与西 方对峙的状态。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自强意 识、赶超意识,它能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奋进心、 凝聚力,在一个特定的层面上可以认作是一种积极的思 想;然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会滋生孤立 主义情绪,导致对抗意识,自我封闭,自高自大,拒绝对 巷tj●毒2009·4 外族的借鉴与交流,拒绝对世界性普世价值规范的认同。 当今中国民族主义的滋长自然有着中国社会不断发 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原因,这与上世纪中国社会比较 落后,民族自豪感不强,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的情况相 比是一种进步,它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自信心、自 尊心提高的标志。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有着相当的盲目 性,没有对这一点的清醒认识就有可能使我们重走中国近 代以来曾经走过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西 体中用)”的弯路。 世博会是世界的世博会,应该以全人类的眼光、地球 村的视野来审视。我们不仅生活在民族中、国家中。还 生活在世界中;我们不仅面对民族的、国家的,还面对 世界性的问题;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同时我们也应具有世界主义的胸襟和气度,有地球村村民 的意识,积极地参与世界性合作与交流,而不是自我封 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世界的接纳,在交流与对话中 与世界同步前进。 我们知道悲悯、善良、仁慈、和平、自由⋯⋯我们之 所以承认它们的不证自明性。不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文 化,而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人性,我们正是克服了不同的 文化对正义、真理、善良、仁慈等概念的不同理解,才能 达成世界性共识。没有这种认识,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观念 都站不住脚。 过分地强调向世界展示“中华智慧”、“中国成就”, 可能是某种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表现。2010年上海世博 会中国国家馆外观寓意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其蕴 15 万方数据 学术争鸣 含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这里有对中国数十年来 城市化发展成就的自豪,也有对中华民族城市化发展的 自傲。这是完伞正确的,但陈展内容却需要我们审慎处 理.要避免把中华民族城市化的智慧作为“结果”直接地 宣扬.要避免把中国当代城市化的成就作为“成果”过分 地渲染。 在笔者看来。中华民族对城市发展的认识一直处于探 索和积累之中,这种探索才是中华民族城市发展智慧中的 “智慧”。“当代中国寻找城市化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 探寻并积累城市化发展智慧”是一个过程。在当下全世界 城市发展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自然资源短缺,并由此带来人 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等问题的时候,中国为世界提 供了一条东方式思路。这是中国探索城市化发展的过程, 也是中国作为东方国家为世界城市发展贡献智慧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当代中国寻找城市化发展道路”、 “中华民 族探寻并积累城市发展智慧”的过程展示给世界。这是大 国应有的低调:真正的大国永远是低调的,它意识到它只 是世界之林的一份子。它的贡献是这一份子的贡献,它的 智慧也只是这一份子的智慧。 “东方”是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概念桥梁。没有“东 方”,中国的贡献就没有独特性。中国曾经是东方文明的 代表,现在也依然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用“东 方”来自我指认。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中了后 殖民主义的话语圈套”, “是自我贬损”。今天的东方已经 不是1885年福泽谕吉“脱亚入欧论”意义上那个落后封 闭让人耻于为伍的“东方”,而是让古代东方智慧重新焕 发出现代生命力,让西方为之震惊和喝彩的东方。用“东 方”来自我指认,恰恰是我们自信的表现:在处理中国和 世界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忌讳地使用“东方”概 念,我们不仅不应为自己是东方国家而感到自卑,相反我 们应该无比自豪。我们对世界的责任首先从东方开始,中 国的智慧是东方式的智慧。这是我们的低调,同时也恰恰 是我们的高调。 用“东方”来自我指认,可以克服“向西方看齐”、 “全盘西化”的思维;建立“东方”意识,可以让我们避 免处处以西方为标准,避免丧失自我本根的危险;也可以 使我们防止过分强调“民族”色彩,过分自傲,掉入狭隘 民族主义的泥淖。 历史、当下和未来 中国当代的城市化成就举世瞩月。中国的城市化被诺 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E. StigJitz)认为是2l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之 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家吴志强教授则把过去30年中 16 国的城市化进程形容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大规 模、最高强度、最快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十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首次 将“城镇化”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到2010年中国城 镇化率将达到47%。年均增幅o.8%。1980年代以来。共 和国三代领导人分别缔造了“深圳特区”、 “浦东新区”、 “滨海新城”三大城市化样板,如今珠i角城市群、长三 角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已经跻身世界级大城市群的 行列,随着“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发展大城市 群”等新战略的提出,可以预见中国城市化发展必将迎来 新的高潮。 我们生活在当下,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的确是了不 起的成就。要说贡献,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强调当 下性,对世博会来说并没有什么错。我不知道为什么偏偏 就有人不愿意谈当下。当下的城市发展智慧难道不属于中 华智慧么?我不知道离开了当下,抽象地谈“中华智慧” 有什么说服力?离开了当下,不能和当下结合的“智慧” 有什么价值?对中国的当下现实都没有指导力的“智慧”, 又有什么世界性可言? 当然,我们不是孤悬在当下之中,当下是“历史”和 “未来”之间的一环。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只有从当下 出发去询问历史才是真正有指涉力的历史,而只有立足当 下对未来的叩问才是有指涉力的前瞻。历史是我们已经过 去了的“当下”,未来是还没有来临但必然要来临的“当 下”。我们还生活在另外两个当下之中,一个当下叫做历 史,一个当下叫做未来。我不知道我们有什么能力把过 去、当下、未来截然分开。面向未来的世博会,需要思考 人类生活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思考, 难道不是从当下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出发的吗?没有 当下,未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没有历史反思,未来又如 何做到自觉? 在我看来,一切属于未来的“可能性”都是从已经实 现了的“可能性” (过去)和正在实现着的“可能性” (当下)中绽放出来的。我不知道我们离开了历史、现实, 又该如何认识未来?难道未来真的可以架设在抽掉了“历 史”、“现实”的悬卒楼阁之上吗? 有的人一看到我们谈历史就厌烦,就觉得我们是拿老 祖宗来搪塞。来出丑。有的人这样厌烦是出于他对历史的 了解,觉得我们谈历史太多了,有些重复;觉得我们谈历 史太肤浅了,不能把历史的深奥之处真切地指认出来。有 的人厌烦我们谈历史,是因为我们淡历史太枯燥,我们把 历史弄得太沉重,一点儿也不生动。这些人的担忧是可以 理解的。关键是要让历史有现实感,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 去追问历史。但是,有的人讨厌我们谈历史,是因为历史 虚无主义。他们根本就不承认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智 慧,他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 万方数据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是任何民族都有的,是世 界上所有民族共同拥有的东西,不属于中华民族独有,有 的甚至从根本上就认为上述这些算不上“智慧”。关于中 华智慧的问题,抽象地谈,种种争论都可以,只要是在学 术的范围之内,但是,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去谈,却是 要不得的,那就不是学术的态度了。 有人说,中国是农耕国家。城市不发达,城市智慧更 不发达。这种说法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中国古代主要是 农耕社会,这一点和希腊、罗马不同。但是,这不等于说 中华民族城市发展没有科学技术上的贡献。浙江上山遗址 (距今11400。8600年)发现由三排柱洞构成的建筑遗迹, 表明“上山”先人已经学会营建木构房子。殷墟是中国商 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殷墟的发掘说明,中华民族在3000 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大型建筑营构技术和城市规划科 学。隋大兴城公元582年建造,城平面为横长矩形,开 13座城门,城内干道纵横各三条,称“六街”,总面积84 平方公里,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大城市。这 座巨大的城市。一年即基本建成。唐改大兴为长安(今西 安),修整城墙,建立城楼,成为外商云集的国际性大都 会;修建大明宫、兴庆宫两座宫殿,辉煌壮丽可视作世界 级建筑奇葩。中国古代拥有高超的木构技术,典型的是辽 代建的山西应县木塔,全塔采用斗拱结构,没有用一根铁 钉.但是木塔历经战火和地震,却千年屹立不倒。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具有低技术高智慧的特 征。简单的技术,却蕴含着高超的智慧,“师法自然”、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这种智慧的高度概括,而风水文化 则是这种智慧的具体体现。中国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内部 结构的同定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了中华 民族对天、地、人三重关系的深邃理解。风水文化是这种 智慧的高度浓缩。对于风水文化,用西方科学还有很多不 能解释的地方。但是,西方科学不能解释,不一定就证明 它不“合理”,不“智慧”,别人可以拿“风水地理”来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难道我们就不能把古代中华民族发明的 风水向西方人展示一下?我们才是“风水地理”的宗主国 呀。难道我们这样一点自信都没有?西方科学暂时不能解 释。只能说明西方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解释风水的高度, 并不能说明风水是坏东西、丑东西、有害的东西!西方人 看不懂的东西,我们就弃之如敝履,这是民族虚无主义和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为什么不能表现“风水”?它 是中华民族探索城市发展问题的核心线索,离开这条线 索,我们怎么谈中华城市智慧?风水是中华民族探索城市 发展的历史事实。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一分为二地对 待它,而不是抹杀它。 有人说世博会中国馆“历史太沉重”。我的意见恰恰 相反,不是历史太沉重,而是我们没有把它理解得深入浅 学术争鸣 出。历史本身并不太灰暗,而是我们把它表现得太暗淡, 历史本身也不沉重,而是我们把它弄成了死的历史。如果 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暗淡的,历史怎么能在我们的手里 发光呢?如果我们对待自己的历史是缺乏自信和自尊的, 我们又怎么能真正让历史成为我们的骄傲呢?现在不是 “历史太沉重”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承认历史” 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历史”,何来“历史太沉 重”?有的人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拉硬扯, 还要一一对应去解释中华智慧,却对真正的中华智慧的历 史状况视而不见。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我们又怎么正确 地面对未来?谈什么对未来的责任呢? 科学、技术和人文 世博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民 族特性。中华民族强调“天人合~”。在对待大自然的问题 上,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强调师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相容 相合。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曾强调过要主客体二分。把自然 当做纯粹的客体来对待,主张天人二分,那是西方式思维。 季羡林先生曾经自豪地说新世纪是西方人向东方人学 习的世纪,是他们反思天人二分的思维,学习东方天人合 一思维的世纪。我并不赞同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智慧没有 高下之分。或者说,真正的智慧是探索的智慧、是交流和 对话的智慧。决然地把东西方智慧对立起来,把两种智慧 解释成是时间上的前后关系,等级上的高下关系,我们就 落入了上个世纪初某些全盘西化论者的窠臼。重温他们的 错误,我们就落人了当年“脱亚人欧”论学者的思维圈套。 “民族层面”的中华城市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城市 发展经验的积淀、升华和物化,时间上有长时段历史积淀 性。空间上应有超越国界性,此一层面的展示应有世界眼 光,应该以“历史的启示”角度,从“世界高度”加以挖 掘。历史地看,民族层面的中华城市智慧以古代城市规 划、营构之“技”为依托,经过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栖 居模式”和“生活形态”等“态”层面的丰润而上升为 “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等人文之“道”,智慧丰富而混整一体。因此,中华城市 发展智慧具有独特的“技”、“态”、“道”三元结构性特 征,这是西方智慧所不具有的。看不到上述中华智慧的三 元结构特点,单从西方式纯科技思维的角度看,就容易贬 低中华城市发展智慧。有的人又过度地强调中华智慧 “道”的层面,忽视“技”、“形”层面递进式支撑,甚 至否定“技”、 “形”层面中华智慧的意义,那样就容易 使中华高超的“道”层面的智慧没有附依。中华智慧 “道”、“形”、“技”并重。《说文解字》日:“城.以 盛民也”。此一定义可视作是中华城市智慧在上述三个层 17 万方数据 学术争鸣 面卜的高度概括,它饱含了“以人为本”的城市本体论, “使民繁盛”的城市功能论, “以民为盛”的城市发展论。 回到当代问题上来,20lO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人文性的城市主题,一 个单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法解决的命题。让人类生活更 美好的城市应该是“平等分享的城市” (城市和乡村的平 等分享,城市内部不同社群之间平等分享,能用平等分享 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城市)、 “多元和谐的城市” (能用协 商、共融来解决文化冲突的城市),应该是“节约环保的 城市”(尊晕自然而不是掠夺自然,充分实现与环境和 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天人合 一”、“和而不同”等人文智慧,而不仅仅是科技发展。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先生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这个主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环境优美、人 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市。”而根本是要推崇 “绿色生活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2010年上海世博 会应该是一个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有新思 考、有深思考、有大思考的世博会,是一个思想的世博 会,哲学的世博会,人文的世博会。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主题演绎不是已经太沉重,而 是还没有深入、还没有提高,还没有解决。有人说,世博 会准备到这个阶段,主题演绎可以不要了,可以让位给展 览了,这是要不得的肤浅看法,没有真正的对主题的深入 思考,展览只能是无本之末。现在根本不是要不要主题演 绎的问题,而是如何不断地深化主题认识的问题。在主题 探索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应该是无止境的.探索应该 没有终点。可以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这个主题的 探索过程,更进一步说,上海世博会结束,也不意味着这 个主题的结束, “城市,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将依 然存在,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提问和思考也将依然存在。上 海世博会终有收场的一天,但是,它的主题会永远地留下 来。只要上海世博会为人类打开的问题意识、思考空间留 存下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成功的,就可以堪称是 无与伦比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博会。 国家、地方和个人 世博会落户上海。一些具体丁作由上海来实施,但这 是在办国家的事。国家强化“举国一致办世博”的体制, 事实上,世博会也只有“举全国之力,聚世界智慧”才能 办好。反过来,办世博会,要办得对整个国家都有意义, 世博会落户中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 增强,文化高速发展的结果。 20lo年上海世博会的意义,首先要从国家层面E来 讲,它要对扩大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交流和沟通 18 起作用,要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起作用,要对展示新中 国成立60年来城市发展的当代成就有作用,要对中华民 族城市发展智慧的国际交流有作用。从这个层面的意义出 发,20lO年上海世博会要对促进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的推 动作用,促进全人类思考城市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和城市 的关系、城市和城市的关系有作用。上海世博会要体现国 家意志,在这个基础上表达中华民族的人类情怀。 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时也是上海市的世博会, 上海的形象具体地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申办世博会和 举办世博会的过程,也是上海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过程,向 各国学习的国际化过程,一个提升上海产业结构、提高市 民素质的过程,一个表明中国上海走向世界、树立国际大 都市形象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 难忘、成功、精彩,也就是卜海的难忘、上海的成功、上 海的精彩。因此上海承担世博会的任务,无论从哪个角度 说,都是光荣的,上海除了办好世博会,倾尽全力,没有 其他途径。上海的肩一卜承担着整个国家的重任,从这个角 度说。上海怎么重视世博会都不过分。由此,上海在对世 博会的宣传、预热。对世博会的准备工作等各个方面还有 很多工作要做。如果说,国家是“举国办世博”,那么, 上海更应该是“全市办世博”了。一届真正让全世界难 忘、成功的世博,需要卜海倾全力而为。 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20lO年上海世博会最终都要 落实到每一位市民、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身上。2010年上 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国家层面 应表现为对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展示(同时也提出我们 的反思),在民族层面体现为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城市发展 智慧的呈现,而这两方面的呈现都离不开“个人”。“城 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个人层面表现为城市居民建 设城市、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及其成果。什么是现代城 市?现代城市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更意味着现代的生 活美好、文明热诚的市民。我们相信,2010年的上海, 有能力、有基础、有信念让这一主题真切地体现在每一个 市民的身上。 有学者担心上海世博会“在巨大的财经支持、国际支 持、技术支持下的人文疲软和人文失落”。我理解这个担 忧,但是,我认为这位学者担忧的方向却是不对的,他担 忧的是“我们会一次次地收罗专家学者的所谓‘集体智 慧’,一层层地演绎主题,开起了一个个有关‘中国元素’ 和国际观念的研讨会,积累了大量的话语资源,以为这就 不会失落了。结果,拿出来的东西枯燥乏味,反而大大失 落了。因此,我要向筹办上海世博会的朋友们建议,从现 在开始,筹备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越来越加紧节奏,唯 独在演绎主题、讨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化、集中智慧等方面要放松心情。 我已经感觉到,在这些方面再紧张下去。就要坏事了。” 万方数据 学术争鸣 儒家文化是否先进文化 ——与蒋庆先生商榷 口涂可国 内容摘要 蒋庆先生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 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 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弄tl、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蒋庆先生 的观点是片面而偏狭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 性,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历时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都是先进文化:二是他把善或道德当成 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只有能够实现真善美利四种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 能称为先进文化;三是他忽视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性。其实,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 负多种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类型。 关键词儒家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消极文化腐朽文化 作 者涂可国。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所所长、研究员。 (济南:250002) 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概念,十六大报告也郑莺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 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 朽文化。④在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极少数人(例如个别 主张中国文化本位的人士)认为“先进文化”概念是西方 中心主义的产物,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相对性,难以 做出优劣高下之分,因而是一个不合理、不科学的范畴。 绝大多数人则认可“先进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从 “先进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彰显出来之后,人 们就在思考儒家文化同先进文化的关联性。 迄今,围绕儒家文化是不是一种先进文化这一论题。 大致形成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认为儒家文化不是先进 文化。在许多人看来,儒家文化充其量算是健康有益文 化。而有些人则径直指明,儒学是对封建小农经济和宗法 社会的反映,它适应封建帝千和专制政治的需要,因此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达2000多年,后来随着社会 经济的历史性发展而出现的社会转型逐渐变得僵化、落 伍,以致近代以来走向衰落,成为落后的乃至腐朽的文 化。二是断言儒家文化是先进文化。20世纪20年代的东 方文化派、30年代的本位文化派、现代新儒家等都认为 东方文化优越,中国精神文明高,西方物质文明见长。国 内持此观点的突出代表是近年力主实施儒家干道政治的大 陆著名儒家人物蒋庆先生。他在一次答问中就儒家文化是 先进文化作了系统的阐发。其基本思想是:在文化“好” 与“坏”的评判上,中国人在总体上没有含糊过,这就是 认为“夏文化”优于“夷文化”,因为“夏文化”任德不 任力、从道不从霸,优于任力从霸的“夷文化”,故“夏 文化”在价值上“先进”于野蛮的“夷文化”;2000多年 ··■一-+斗-—卜·—■——■·—+-—+-·—卜·+-’1卜-+-+-+一+—+—+·—+-——卜——卜—+·+-+-—卜-+-+—+一+—+-—■——+—+—+-—卜——●一+·+—+-+·+-+·+·—卜斗-—●—·—卜+· “艺术创作的深层秘密只与艺术家个体生命的深层秘密相 对应。在这个问题上,人多、势众,都没用。⋯⋯应该由 杰出的艺术家来掌管。” 从一般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我并不反对 这样的提法,艺术的确需要“任个人丽排众数” (鲁迅) 的勇气,需要艺术家个人性的独特创造。但是,正如前文 所说,世博会是体现国家意志、展现民族形象的舞台,它 当然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的表现场所,但是这毕竟不是一 个画家和设计师的“个人展”。它需要艺术家有强大的时 蕾t毒◆毫2009.4 代责任感和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大气魄、大思虑、大创 造,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如果不能融入这个创造和表现的大 背景、大责任中去。他的创造就不是世博会意义上的创造, 也不会是人民需要的创造,他的创造就不会有民族价值、国 家意义。由此,我认为,一个艺术家、设计师,他在这方面 应该有强烈的自觉,他应该把他的艺术的灵感指向更为广 泛的、更为深入的思想和知识的领域,自觉地把自己的设 计和创意同时代整体的意愿、情绪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 地承担起为大时代创造的使命,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种 19 万方数据 学术争鸣 来,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文化的歧出与偏离,最终 还是回到中国文化的正轨,因为歧出的文化背离了尧舜文 武周公孑L子之道所确立的道统标准,道统标准的核心则是 精神道德,而以功利或虚无作为评判文化的标准最后都得 不到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认同;所谓“先进文化”,即是 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 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 而不是近代西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那种尚力尚利的 “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 第一位的文化。 作为研究儒学的同道,笔者对蒋庆先生维护儒学道统 的执着精神深表钦佩,并且坚决反对把儒家文化一概视为 封建过时的、消极落后乃至腐朽的东西而全盘加以否定的 看法,坚决摒弃种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但对蒋庆先生不 加分析地一古脑儿把儒家文化说成是先进文化的观点也不 敢苟同。笔者认为,在源远流长、学派众多的儒家文化系 . 统中,正如毛泽东所言,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 粕;民主性精华或者为先进文化,或者为健康有益文化, 封建性糟粕则既可能是消极落后的文化,又可能是带有腐 朽色彩的文化。 一、从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看 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文化以来,它经过2000 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呈现出许多不同规定性,这些基本特 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尽为先进文化。 一是系统性。蒋庆先生把儒家文化归结为由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孔子所提出的尚德的“王道文化” (或君子文 化),虽然把握到了儒学的核心和本质,可毕竟是片面而 偏狭的。殊不知,儒家文化乃是一个由儒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物 质文化(如孔府、文庙、碑刻、府学、典籍等)、政治文 化、精神文化、风俗文化等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仅就作为 观念形态的儒家学术文化而言,它是一个包括多种层次、 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它虽然以伦理为核心,以政治学说 为基于,但又涉及到人学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管 理思想等,可谓博大精深,而且它所提出来的每一个范畴 (如忠、孝、仁、义、礼等)、每一个命题(例如重义轻 利、万物皆备于我、人能弘道等)的复杂性、多样性,决 定了它的性质和作用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不可 能仅仅属于先进文化或消极落后文化,而是同时蕴含着四 种文化类别。如果说为儒家所褒扬的以民为本、为政以 德、富民教民、礼治教化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可以算是健 康有益乃至先进文化的话,那么儒家所倡导的复井田、君 权神授、家长制等观念恐怕就是消极落后的文化要素了。 即便是为蒋庆先生所极力推崇的儒家王道文化,也由于它 将伦理道德普遍化、绝对化、一元化而带来泛伦理主义的 弊端,以及过于理想化——秦汉时期正是因为儒学将政治 过度伦理化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使得儒家伦理难 以列入先进文化行列。作为儒家核心的“仁爱”尽管符合 人之常情和血缘宗法社会现实,但它所凸显的等差有序就 其精神境界而言,应该说低于墨家的“兼相爱”和基督教 的博爱。 二是历时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过去的传统自然不能 将其“博物馆”化,但它毕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创造物。 历史的限定性决定了它势必存在许多过时的、落后的成 分,甚至也不能完全排除它裹挟着某些腐朽成分。同时, 不同历史时代,由于人性结构、需求结构、实践结构、社 会关系结构等的同质性,使得儒家文化具有超历史、超民 族的普适性,特别是儒家伦理如同冯友兰先生所言,既具 有“殊相”又具有“共相”,使得儒家文化不仅可以适应 于现代生活方式而成为健康有益文化,还可以转换成后现 代文化而打上先进文化的成色。在蒋庆先生看来,中国古 代虽然出现过主流文化的歧出与偏离,虽然在魏晋、唐等 朝代出现过先进文化评定标准的模糊与混乱,但儒家的道 德文化标准仍得到绝大多数主流知识分子的认同,只是近 代西方文化进入后,即从晚清到现在,中国文化才出现了 彻底的歧出,带来了中国士大夫文化评判标准的模糊、混 乱乃至颠倒,完全抛弃了建立在古圣人之道上的先进文化 评判标准——儒家文化的评判标准,彻底接受了西方近代 以来极端世俗化、人俗化、霸权化的文化评判标准——即 功利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化评判标准。 笔者认为,蒋庆先生如此固守儒家的道德标准而排斥 近代西方的功利标准,显然是只强调儒家文化的普遍性而 忽视了它的特殊性,只肯定了儒家文化的历史沿续性而忽 ·+·+-+-—+一-+-+—·卜-+——卜—+-+-+—+-—●—斗—+—+—+-+-+·—卜-+呻-+——卜-—卜-—卜-+-+-+-+-+-+-+-+-—卜-+·+·+-+··卜·—●一-—-一··■一·+-+·+· 时代的艺术性召唤,相反他应该自觉地服从这种召唤。 2l世纪全世界城市的发展面l临严峻挑战。降低人口增 长率、提高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循环利用资源、建立 城市网络等五大任务将成为全球城市的共同责任。中国在 过去的30年里完成了约3亿人的城市化,向世界贡献了 独特的东方城市化经验。未来数十年内中国也面临着种种 城市化难题,需要向世界寻求智慧。我们相信,2010年上 海世博会一定会是一届深度思考城市问题,对城市发展和 人类关系闯题贡献了独特理解的世博会,同时也一定是一届 欢乐、精彩、难忘的成功的世博会。 注释: ①余秋雨先生的演讲稿扯海世博会的文化构想》见解放 日报,2008年10月17日,解放周末·特别报道版。 编辑叶祝弟 万方数据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作者: 葛红兵, Ge Hongbing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刊名: 探索与争鸣 英文刊名: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年,卷(期): 2009,""(4)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条) 1.余秋雨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构想 200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恒江.陈继祥 世博会与上海旅游产业簇群化发展研究 -上海管理科学2004,""(3) 本文分析了上海旅游簇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的形成、繁衍扩散和网络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上海旅游产业簇群在世博 会举办前、中、后应采取的不同发展模式.世博会和簇群相结合,能实现上海旅游产业有效接受"世博效应"的辐射和自身"簇群效应"的放大,提升上海旅游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上海经济的繁荣. 2.学位论文 孙懿清 世博会与上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5 2010年5月至10月,上海将举办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对上海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 推动作用。怎样借助世博会效应进一步发展上海旅游业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诸多方面因素。其中,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2010年世博会这一重大旅游事件的游客规模进行预测是 本文的重点之一。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上海世博会客源分为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两部分来分别进行研究。 由于国内游客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距离和经济因素,所以对国内游客规模的预测采用以距离和经济因素为主要参数的引力模型,由此得出高 、中、低三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下的国内游客人数。再用时间序列法得出另一预测结果。两相比较得出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国内人数的扩大效应系数。这是本文的创 新点之一。 对国际游客来说,由于在空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因此采取了根据上海历年来国际旅游人数的数据,用时间序列法进行预测,并根据最近 几届世博会对举办地当年国际旅游人数的扩大效应系数,估算上海的世博会扩大效应系数,并以此来修正预测结果,这是本文的另一创新点。此外,本 文还运用了情景规划法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游客规模作了定性分析。 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将对上海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本文对上海旅游经济、旅游品牌、旅游就业、旅游消费、区域旅游等五 大世博效应作了具体分析;与此同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上海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作了进一步分析,并在分析国际上世博会主办城市的 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旅游业应对世博会的十大应对之策:保证游客规模、完善城市建设、科学规划设施、实行区域联盟、旅游品牌营销、 人才合理就业、加强会展建设、应对突发事件、搭借网络传媒、借鉴北京奥运。 3.期刊论文 龚平 世博会人才培养与上海高等教育 -出版与印刷2003,""(z1) 上海即将举办2010年世博会将对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的新一轮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新的平台.世博会将是国人进一步了解世界的窗 口,也是进一步展示中国的舞台.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东方大国还没有举办过任何一届世博会,也没有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国际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 经验;同时,我们提出的目标是把2010年世博会办成"有史以来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一届世博会",这也是对自己提出的挑战. 4.学位论文 蒋瑛 2010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研究 2006 世博会作为重要的一类事件旅游,其研究己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由于世博会集中体现了会展经济、旅游经济、进出口贸易等多种经济活 动,涉及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诸多行业,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有力的推动。 根据对世博会经济影响研究的回顾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属于定性的案例研究,由于世博会的信息具有文种多、数量少、时间长、地域广的分 散性特点,因此存在搜集的困难,也使得对于世博会经济影响定量研究的实证论文非常少。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在于从定量角度对世博会的影响做了分析研究;其二,不仅针对世博会对城市GDP拉动效应作出研究之外,还对 世博会对于创造就业的影响做了分析。 本文首先重点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世博会及世博经济的概念,并对乘数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做了相应的解释。 其次,在参考研究国外举办同类世博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举办大型活动的数据和申博资料,在估计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的基础上,利用 投入产出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对世博会对上海经济整体影响和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从分析的结果看,上海世博会将产生 2150亿元的直接净需求。其中,投资需求将带动上海本市新增GDP的总额为2079.12亿元,消费将诱增GDP增长为902亿元。同时,由于世博会因素,将为 上海市累计创造174.51万个就业岗位。最后,本文还发现世博会的召开将为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契机。 因此,本文对于2010世博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不仅存在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将为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5.期刊论文 徐孟东.林华 世博会与上海音乐文化事业发展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2) 从历史上看,历届世博会都起到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很好地烘托了"人类进步与和谐"的主题.思考和总结历届世博会所蕴含的音乐、文化和人 文精神,可以深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含义;展示上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音乐文化艺术成果和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弘 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寻找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整体文化水准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们还要以世博会主题,探讨上海新一轮的音乐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我国精 彩举办首届世博会、进一步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6.期刊论文 钱泽红 2010世博会对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艺术研究2008,1(2) 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由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集中展示人类文化的盛会.世博会对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多元文化的发 展、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鼓励城市理念的创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世博会是上海走向世界的契机,也对城市文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上海文 化发展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重视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 7.期刊论文 韩永奇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全球最大石材消费市场--论世博会建设给上海石材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建材发展导向2005,3(4) 结合上海世界博览会和上海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当前上海石材市场和石材产业发展的实际,分析了世博会给上海石材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预测了未 来石材市场走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8.学位论文 丁云宝 融入2010年世博会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09 2010年上海将举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据官方预计可能吸引7000万国内外游客参与。如此巨大的客源量无疑对上海民间体育 旅游是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发自身资源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融入世博 会,大力开发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为目的,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对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分析讨论。在综述国内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届世博会对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可能影 响。同时,剖析了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如开发缺乏深度、供游客参与体验类的民间体育旅游项目过少、缺乏有效的宣传促销手段 等等。同时,针对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为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上海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把握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界定了民间体育旅游和民间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2)上海 观赏类民间体育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游客参与类的民间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则明显滞后;(3)目前,上海民间体育旅游参与人群主要集中在 15-25、46-55这两个年龄段;(4)2010年世博会是促进上海民间体育旅游发展的外在动力;(5)以上海现有的民间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创建一批可以系 统开发、长期运作的民间体育旅游精品。 9.期刊论文 王小伟.WANG Xiao-wei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上海作为迅速崛起的亚洲会展之都,已成为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是,与国际先进的会展城市相比较,上海会展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如 会展设施尚不完善、高级管理人才稀缺、会展品牌化意识淡薄等.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为上海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将全面完善会展业发展所需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实施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运作及管理,进而实现建设国际会展中 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10.期刊论文 满媛媛 金融危机对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影响分析 -北方经济2010,""(4) 本文分析了世博会前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研究金融危机对世博会筹备阶段、举办期间和后续利用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在金融危机下发挥 世博会缓冲器、转化器和催化器的作用,借鉴1933年大萧条时期芝加哥世博会的成功经验.不惧困难,敢于创新,努力放大世博效应,搭好全球一体化的开放 性大平台,办好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syzm200904003.aspx 授权使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wfnhtsg),授权号:41c21796-8700-42f7-bbe7-9dee00e0d443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1日
本文档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兼与余秋雨先生商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871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3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2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