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务员考试哲学原理整理笔记

公务员考试哲学原理整理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公务员考试哲学原理整理笔记哲学原理整理 唯 物 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 3、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要求:充分发挥人的...

公务员考试哲学原理整理笔记
哲学原理整理 唯 物 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 3、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辩 证 法 1、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2、因果联系的原理 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 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要求: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录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矛盾既有普遍性的原理 矛盾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求:用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6、矛盾客观性的原理 矛盾具有客观性。 要求: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7、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矛盾的扑百年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要求: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9、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复杂事物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 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0、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 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但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的性质。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1、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 要求:坚持两点沦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2、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重视内因,又不忽视外因,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3、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认 识 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主客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求: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根本任务的原理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要求:必须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3、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要求:不断地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理 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 要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5、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什会意识,社公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什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讲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2、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原理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辨证关系的原理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求: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原理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要求:坚持集体主义,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原理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又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6、人生价值的原理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7、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原理 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要求:必须把理想根植于现实之中,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立足实际(或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8、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的原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树主群众观点,走群众的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哲学下册原理和方法论 哲学常识(下册)主干知识总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 )认 识 论 ※认识论:本部分内容包括第五课和第八课第一节的内容。 1、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应用】:揭露台湾“公投”的本质。 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运用】:揭露台湾“公投”、“废统”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现象又分为真象和假象。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清真象和假象。陈水扁的一系列“公投主张”,打着“民主”、“为民”、“人权”等旗号,实质上是为了一党一已之私,是为了搞“台独”、分裂祖国。 [提示]①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②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相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中辩证法)。 【方法论】:要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示]:(1)要注意感性认识不等于现象,理性认识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现象和本质、规律属于客观范畴。(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应用】:①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理论。②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往往是个别的、零散的,需要我们党用智慧去抽象、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④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就没有相应理论的升华。 5、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应用】: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决定》中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对促进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重大的指导意义。C、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材料中中央的做法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确定和实施的。这些决定和措施是正确的,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伟大的胜利。E、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F、科学理论的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6、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论) 【原理内容】: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 【原理内容】: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提示】:(1)要明确,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上的一次质变。(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前提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3)认识的根本任务不等同于认识的作用。前者是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后者是指认识指导实践,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应用】:对《宪法》的修正;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原理内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提示】:(1)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2)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知识。要注意对“全新、整体”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以此区别于“分析”。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原理内容】:(注:创新的唯物论依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要勇于支持新事物的,要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实现突破,促成质变。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1)含义: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3)目的作用: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当今形势: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上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也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创新则不能发展,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所以,青少年学生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7)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方法论】: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反对】: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滞不前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胡乱怀疑、凭空想象、违背规律、背离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提示】:(1)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必须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否则就是胡思乱想。(2)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3)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11、实践及实践的特征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反对】: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提示】:(1)把握实践的含义要注意把它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与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区别开来;(2)实践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具有前两个特征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12、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理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应用】:①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 ②说明在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在我国,“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说明正确的理论已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间接经验,总结直接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提示】:(1)要注意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2)要注意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就是读书和实践。 【应用】: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并且在总结25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上述目标和原则的提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材料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体现了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B、2006年聚焦中国“两会”。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两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对过去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对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安排,都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并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C、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过去一些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到提高认识进行整改,是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人 生 观、价 值 观(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和人生观:本部分内容包括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的第二节的内容。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反对】: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人皆有之。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运用】 一.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认识和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只强调战胜自然.向自然索取,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道路。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科学的人才观:主要是人的品德、知识、业绩、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反对“学历+职称”的旧的人才观。四.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应反对旧的应试教育,选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价值观。 3、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原理 【原理内容】: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与完善。 【反对】:认为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这种从个人需要出发的个人实用主义价值评价标准。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取向。 【反对】: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反对不结合个人具体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反对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以至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提示】:注意区别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要顾全大局,反对和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含义、表现、危害、实质及思想上的预防措施要熟悉)和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含义及危害熟悉)。 【反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提倡集体主义就是否认甚至抹杀个人利益的观点。 【提示】:(高考新增加考点)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提倡诚信:(1)含义: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原则,在社会交往与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2)重要性: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7、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选择题) 【原理内容】: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方法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以及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反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 的错误观点。(原因:(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3)它错误的将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4)人性自私论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8、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原理 (动态角度)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作用上也有大小之分;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反对】:割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个人活动的作用;反对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9、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静态角度)※(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既是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原理内容】: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地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10、人生价值两方面内容及其关系原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通常称之为贡献。二是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称之为索取。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前提和条件,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法论】: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然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反对】:割裂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近年来一些人单纯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他们提出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以及“主规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等错误观点。也有些人在看待二者关系时不分主次,等量齐观。 1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仅仅以他从社会取得多少东西来衡量,而主要地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反对】:反对颠倒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和关系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从社会和他人那里索取的多少,索取的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则没有多大价值。反对一味强调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与满足,而闭口不谈自己应对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和责任,时肘处处要名誉、要权力、要待遇。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 12、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衡量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重视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贡献,这两种贡献统一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也存在对立的和矛盾的一面。 【方法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方面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又要注重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而且尤其要重视精神贡献的特殊意义。 【反对】:割裂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关系,片面强调物质贡献或精神贡献一个方面,更有甚者认为物质贡献大于或高于精神贡献,把物质贡献作为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 1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客观条件有: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它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价值源泉的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同时其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关键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包括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的途径是: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于利用已有的有利的客观条件,并努力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误区。 【反对】:不能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和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个人素质的提高,不能踏踏实实地立足于本职工作,好高骛远,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 【提示】: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误区。(1)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危害:使价值观错位,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腐蚀人的灵魂,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获取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误区。(2)享乐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受。危害:P92-93。 (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总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唯物辨证法的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客观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如:“孟母三迁”) 14、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人生离不开理想,我们要自觉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 【反对】:胸无大志,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提示】:(理想的划分:从性质上、从内容上、奋斗的时间长短上 15、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方法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实现最高理想。 【反对】:否认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不能把当前的奋斗目标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相结合,不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以及离开共产主义根本方向的错误。 16、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理想不能等同于现实,理想总是高于现实,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反对】: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骛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17.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的原理 【原理内容】: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这是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青年人也必须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反对】:认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从而不愿意艰苦奋斗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18、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同群众实践相结合,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谋利,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19、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自觉改造自己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反对】: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论测试题 高二政治月考试题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峰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峰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这段话表明:   A、人和动物都具有主观能动性       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C、人的意识能够独自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上,“冥王星”被开除出“行星”行列。回答2—3小题。 2.天王星发现之后,由于天王星实际轨道与观测不符,人们猜测这是另一颗行星引力干扰所致,由此顺利发现了海王星。但海王星仍不能完全解释天王星被干扰,于是科学家推断海王星轨道之外还有一颗大天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终于发现了一颗远离太阳光辉的行星—冥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 A.创造客观事物  B.改造客观自然界  C. 认识并利用规律 D. 发现客观规律 3.冥王星的经历给我们认识论启示是: ①     认识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②认识应在实践基础上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③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和可靠的 ④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2006年夏天,重庆市渝西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和高温。为防止旱情的加剧,万州区人工防雹增雨指挥部时刻保持临战状态,维护好设备,以便抓住一切可以作业的时机“向天要雨”。抓住时机“向天要雨”说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 B.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制约 D.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回答5—6题。 5.我国著名的冻土专家,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张鲁新说:“我站着,就是路标;我躺着,便是路基。一定要把青藏铁路修到拉萨去,实现几代冻土科学工作者的思想。”这说明: A.  人们充分发挥了主动能动性,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们充分发军了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6.长期以来,铁道部会同有关部门对进藏铁路方案进行了大量比选论证工作,经历了从多个方案到青藏、滇藏、川藏、甘藏四个方案,最后再集中到青藏方案三个阶段的比选过程。这集中反映了: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要获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反复实验,调查研究 D.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话说的是 A.现象未必反映本质 B.人的表和里总是一致的 C.所有的现象都是如实反映本质的 D.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8.认识的根据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深刻,感性认识肤浅         B、理性认识正确,感性认识错误    C、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9.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善于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C.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11.2006年8月15 El,中共中央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③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十六大报告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回答12—13题 12.要进行创新性思维必须要有 ①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②突破突破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③敢于打破常规,以事实和客观规律为基础进行发散性、逆向思维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之所以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是因为   A、理论创新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党的思想理论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决定作用    D、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14.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 B、矛盾分析方法 C、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方法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20070123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体现了: ①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以人为本的观点 ④认识推动实践发展观点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7.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从一场科技革命到“最糟糕的发明”说明了:   A.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反作用也不同 D.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18.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19.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20.入世前,WTO对于中国而言是深海。当时谈判者和决策者仿佛是在山崖边上跋涉,面对这个浩瀚的大海,不知道其中的暗流和漩涡在哪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1.入世五年来,中国人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就业观念、保护知识产权观念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这表明: A.社会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太空育种
本文档为【公务员考试哲学原理整理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30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09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