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易道生态生命向度旨要

“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易道生态生命向度旨要

举报
开通vip

“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易道生态生命向度旨要 2010年第5期 学 术 论 坛 (总第232期) ACADEMIC FORUM NO.5,2010 (Cumulatively NO.232) “ 一 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易道生态生命向度旨要 郭 刚 [摘 要】“自然界最懂 自然”。自然界是以“自然”的形式存在,通过“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来显 现,孕育着一定秩序的生命之态,即“生态”。“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宇宙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性;“万物 负阴而抱阳”不是指生态的单一性,而是生态的多样性。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宽,二者需要通过人...

“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易道生态生命向度旨要
2010年第5期 学 术 论 坛 (总第232期) ACADEMIC FORUM NO.5,2010 (Cumulatively NO.232) “ 一 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易道生态生命向度旨要 郭 刚 [摘 要】“自然界最懂 自然”。自然界是以“自然”的形式存在,通过“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来显 现,孕育着一定秩序的生命之态,即“生态”。“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宇宙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性;“万物 负阴而抱阳”不是指生态的单一性,而是生态的多样性。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宽,二者需要通过人的价 值实现形式来维系生态平衡和生态的多样性,但人的价值实现是以合于自然为前提的。 [关键词]“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生态;秩序;《周易》;道家 [作者简介]郭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OLO)O5—0018—04 “自然界最懂 自然”⋯ 。。自然界是以“自 然”的形式存在,通过“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来 显现,孕育着一定秩序的生命之态,即“生态”。 “ 一 阴一阳之谓道”有着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性; “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指生态的单一性,而是生 态的多样性。 一 、“阴阳”之宇宙生态生命秩序生成 从整观上而言,因“《易》以道阴阳”,且蕴含着 “ 一 阴一阳之为道”(《周易 ·系辞上》)之理,故而 《周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过 程。《周易》通过对生命的起源问题的精辟论述, 提出了“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 生”思想,揭示了生长变化是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处在生生不已的过程中。所谓“阴阳不测 之谓神”,是指阴阳的作用促使天地“变革”,“天地 革而四时成”,才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 日来”的 现象。因此,《周易》揭示了宇宙是处在一个生生 不息而有序和谐的生命整体中。 道家同样强调万物通过阴阳“和气”作用所产 生,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 42章》)的道理,有着“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 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 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 接,乃能成和”(《文子 ·上仁》)的和谐共生现象。 18 道家人士深深晓得万物恒久地存在于对待物之中, 但更强调彼此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万物从和谐产生, 又在和谐中存在,和谐成了宇宙秩序的最高准则。 这样,“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万物负阴而抱 阳”不仅揭示了宇宙变化之理,而且蕴涵着万物一 体、天人合一的思想。焦循认为:“一阴一阳之谓 道,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之谓性。分道之一,以成 一 人之性。合万物之生,以为一贯之道。一阴一 阳,道之所以不 已。”L2](P21)阴阳是宇宙创生的动 力,万物都有生命之质,而且变化不已,其表现形式 是“道”,说明“道”是天地万物产生之理;同时,万 物禀赋于“道”而有形体,即“性”,尤其人性是从道 中所分得的一部分,从而说明人性与天道在本体上 是同一的。道家的道同样具有“一阴一阳之为道” 的涵义,不仅是道含有阴阳两气,而且是构成万物 最基本的原质和本性的来源在于含有阴阳的道。 于是,在《周易》和道家思想里,有着深刻的阴 阳秩序生成论。它既有向前发展的、变化不已的秩 序,又有往返运动与交替进行的秩序,是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还有自因创造与自我运动的 内在秩序;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因此,这给予 人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形式(“太极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的生成结构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的生成结构)而变易的自组织(自己 是自己的原因——“阴阳”)的无限循环(既济而未 济、“反者道之动”)的“神圣的宇宙秩序”。这种宇 宙秩序“提出了一种有关宇宙秩序的思想:宇宙秩 序不像在传统的神谱中那样建立在一个主神的威 力、它的个人统治或‘王权 ’之上,这种规律和法则 要求大自然的所有组成部分都遵循一种平等的秩 序,任何部分都不能统治其他部分”[3】( 。它不仅 指出了宇宙生命存在的合理性和平等性 ,而且规约 了人类行为有义务来维持宇宙生命的平衡性和多 样性。 在此,《周易》和道家给予人们 的是整全的宇 宙发展模式,它是一般的思维方法 ,而不是具体的 方法;因而,其方法论是广博的,基本上有着普适 性。这种思维模式体现着以人为本与以人与自然 和谐相统一为内容的有序理念:它是在自然中形 成,然后再进入到社会之中,二者交织在一起共同 体现着社会适合于自然的过程,既表征着自然变化 发展的过程,又体现着人类不断适宜于自然的过 程;而且,由于维系宇宙生态生命秩序,人们不仅要 适应社会,更要适宜于自然。这是遵循着阴阳秩序 原理,体现着与时俱进和与时偕行的发展理念;它 表明了人们生活中的自然、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 动态发展的,因而不能固守于原初的稳定状态,还 应凭依在有益人为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 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在 此点上,人们追求生活环境的有序,不仅是一种人 遵循规律的生存理念,而且是一种生态生命关怀, 还是一种审美情趣。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态平衡性 《周易》蕴含的生态生命思想表现为“天地之 大德日生”(《易传 ·系辞下》),它揭示了天地有着 “好生之德”而“厚德载物”、普利万物,并使得万物 在平衡秩序中发展。具体说,自然界的“生生”法 则是由“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式来完成的,万物 在阴阳作用下,不仅 自身保持着相对平衡,而且万 物之间也构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性;这体现了平衡 是动态的、相对的原理,也就是在发展中、变化中的 平衡。因此,平衡一方面表现是相对待物的产物, 没有对待物便没有任何平衡,另一方面是既有一物 自身的又有万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其目的是建立相 对的稳态。不难看出,《周易》的生态生命平衡秩 序建立在对待物基础之上,是在“一阴一阳之谓 道”中产生的相互交感、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关 系,因而自然界总会持有正常循环和全面和谐的态 势。 《周易》蕴涵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神妙 变化之机,但却遵循着一定的动态平衡规则。如果 说动变是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因,那么趋于(达于) 平衡则是它的目的因,同时也是人的价值体现—— 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性[4]。贯穿《周易》动态平 衡始终的,就在于“阴阳之变”与“阴阳之和”。动 态与平衡具有互依并生、相成相济、均衡融通、守中 致和的关系。《周易》整体的阴阳协调平衡象征宇 宙一切自然现象、生物和人事的变化过程,是一种 生生不息循环变化的动态平衡过程。所谓天地 (阴阳)二气相互交接、融合则为泰,分隔、不相交 则为否;以及道德和合则通泰,道德隔离则否闭;它 喻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把握好二者的融合关系,反 对分离和对立,而强调中和与统一;同时也揭示了 在一个稳定而又持续发展的环境下生存是人类所 必需的,人类的一切举措皆以自然的动态平衡为前 提;而且,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态平衡 系统原则,只有掌握了大道规律,适当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才是合理的。 因此说,整个《周易》皆为变化之机与“和合” 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在于变通、创 新,有着变、化、时、几、理、生生等理念,蕴涵着“日 新其德”。所谓“日新”就是打破抱残守缺,而不断 地创生出新事物,如新科技的发明创造;换言之,大 道本身就在于创新 ,无创生,则无有新。宇宙生命 就是在“承天而时行”、“应乎天而时行”、“待时而 动”中进行的,且有着性、命、仁、诚、大德等概念。 因此,《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 之者性也”的人性实现路径。宋明理学南传重要 的过渡人物之一的杨时便将“一阴一阳之谓道”释 为“一阴一阳之谓善”,则是从“性之德”上来看的。 在整个《周易》中,“性之体”是道,“性之德”是善 (最高的善是元善)。人们继承天道之性而有善, 是为“成性”,所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就是指 存其所存之性而合于道性,即德性——人(实现价 值)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的德性就是成性,不仅 成人之性,还要成物之性,进而维系着一定的生态 平衡。这就是将“顺性命之理”作为德性的基本原 则。也可以说,若能“率性之谓道”,便是一种善 行,而成为人的德性了。于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是通过德性来完成人与自然的沟通,并协调人与自 然关系的。 这样,在《周易》生态生命秩序中,既有“一阴 一 阳之谓道”的确定性的绝对发展理路,又有“刚 柔相推”的不确定性的相对变化之态,从而揭示事 物平衡存在(宇宙存在)而相对待的特性。在这秩 19 序中,天地之道赋予“万物之情”,便建立了一条生 命管道;而且,在这条管道中,不仅人与天相接,且 人与各种生命之间以及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融合 于天地之中,相互依存而平衡发展。于是,它也使 人类感受到生命之间动态平衡、和谐共存的必要 性,生命的共感既体现了生命之间的共通性,“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同命 运感,即“我在你存,你消我亡”的道理。 《周易》拥有着生命不息的信息流,表征着生 命哲学事态,是建构在宇宙生命基础上的生活哲 学。刘大均认为,《周易》古义蕴含了本于天道以 立人道的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的氛围下,寄寓了 先哲独特的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怀 J。它 有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 体现了人之生命精神的积极进取,生生不息的特 征,以追求人生价值和富有生态生命平衡精神为内 容和目标。而且,拥有“与时偕行”的精神,“不可 为典要,唯变所适”,永远和时代同进而合于自然, 利用阴阳相生平衡之理,不断增进当代生态思想的 发展。 三、“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生态多样性 “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机体,由在空间展 开、在时空中渗透着的运动物体所组成。整个世界 具有生命,它所有的运动都是生命运动,这些运动 有目的、受理智规约和引导。自然不仅是活的而且 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 生命体,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任何 一 种生物依照它自身的等级,分有世界灵魂或神圣 理智,分有世界心灵的活动。不存在没有精神的物 质世界,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精神世界。物质本身 是无形式的,精神作为终极因和目的因引导物质的 变化。”【6 J( 这是从西方话语系统看到的自然生命 系统,但它恰恰诠释着中国古代哲学精神,是为一 种目的论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宇宙观,这种目的论作 为永恒秩序制约着人与其他存在者的活动。 不无道理地说,这种自然生命系统在《周易》 和道家思想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在“一阴一阳 之谓道”的宇宙平衡秩序中,以“万物负阴而抱阳” 具体存在形式来展现。《周易》把天地与“阴阳”、 “刚柔”、“男女”等联系起来,来构成自然界生命存 在的根源和生态的多样性。道家以“万物负阴而 抱阳”的具体物,表现其发展过程的动态变化性和 存在形式的生态多样性。阴阳是构成万物的基本 20 原质,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存在物及基 本特性。正是由于阴阳才使得 自然界存在趋于合 理性和现实性,因而阴阳的生息道理揭示了事物由 于对立而存在,一切存在皆是合理的。而且,《周 易》和道家虽频繁地强调斗争和对立,而其最终着 眼点却是和谐与统一,强调阴阳的协调和有序,以 及事物存在的多样性,即所谓的宇宙万物各具之 理。相对待性、多样性是永恒存在的,但“异中趋 同”,整个宇宙处于多样平衡势态中,于是才有了 相同、相通、相类的特点。 天地生生不已而繁育万物,并使得万物处于相 对平衡状态下运行,而各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以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群”。“生态群”讲究多 样性、多元性,“生态位”讲究个体性、独特性,二者 共同体现着宇宙变化之理,即丰富多彩而变化不 已。人类只有正确把握宇宙中进化之理的“生态 群”,个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以及每个 人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独特的“生态位”,才能有 效地维持好生态多样性。由于每个物种(个体物) 的生态位不可复制,故而不可不要求人类的活动要 谨慎行之,可谓之破坏容易,而修复则“难于上青 天”。当然,生态多样性的认识能力是由每个人的 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和社会境界等所决定,因而,加 强德育教育和道德修养是必要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内含着“天人合一”思想 — — 与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发展路径 根本不同,而具有东方整体思维模式的。它揭示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讲究生态的 多样性,而且彼此共属于同一整体的平行存在地 位,那是由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决 定的,即认为自然物不是通过人的表象并作为对象 出现,而是作为自身在场的东西出现,存在者的意 义根据并不在于作为主体的人之中,而在于其自身 的目的之中,在于其处于整体的目的之中,自己是 自己的原因和存在形式;因此,生态多样性的存在 既是合理的,同时又是现实的。“存在者并不是通 过人对存在者的直观——甚至是在一种具有主观 感知特征的表象意义上——才成为存在着的。毋 宁说,人是被存在者所直观的东西,是被自行开启 者向着在场而在它那里聚集起来的东西。” J(甩" 生命的存在靠生命之源来维系,包括人类在内的所 有生命体。 “天人合一”含有的生态多样性可以从一个相 对待的观点来理解较为恰当。一是人与天地万物 的对待应理解为以人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说明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人是“进化最优者”的 体现;一是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和谐)应理解为 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中心主义”,体现了人与万 物的共存性、依赖性、协调性。二者涵义不相悖,反 而相合。一方面,现实世界是人类社会的世界,没 有人类的存在,则失去了人认识世界的意义,就不 能体现人的存在价值及万物存在的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另一 方面,仅有人类的存在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世 界,须以其他万物的存在为前提,否则 ,一切皆是虚 妄的。东方人讲人与万物融为一体,人认识宇宙的 目的是更好地适应 自然、利用 自然,与 自然和合而 处,是与西方人“与天争胜”的科学理性相对照的, 而形成了东方人特有的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人文 智 彗 E s](P63) 目 0 总而言之,在《周易》和道家思想里,生态多样 性就是提倡只有“各正性命”,才能“保合太和”。 “各正性命”是指各个事物都具有 自身的本性和规 则 ,引申为生态的多样性,即无论每一个物种都要 符合“乾道变化”规律,各具道理和德性的一致性。 只有既能按自身的特点发展自我,又能不违背宇宙 变化规律,才能保证世界“保合太和”,其内涵是万 物和谐茁壮地生长,万国安定繁荣地发展,即达于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境。中国哲学的根本精 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与自然界万物之间 建立一种互共互利的内在关系,即是 以“皆同一 和”于万物。它讲究人在对待万物时,要有道的浩 瀚寰宇和德的仁厚博达,维系好生态的多样性。因 此,只有使得生命历程富有争奇斗妍,而不令人感 到不孤单时,才具有生命多姿多彩的节奏和合美, 才不会仅仅具有一种物种(或数种物种)荒凉的美 (如独有蜻蜒立上头);在此,人类也不由地感叹生 态多样性的必要与现实,感悟到千姿百态的事物存 在的诧异与神秘而富有审美情趣,有着一种神秘的 愉悦,一种葱郁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候文 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焦循.论语通释 ·一贯 ·忠恕[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96. [3]让一皮埃尔 ·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M].秦海鹰,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4]郭刚.简论《周易》由象及理的科学之道与人文之情融 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 [5]刘大钧.《周易》古义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6]林国荣.自然法传统中的霍布斯[c].现代政治与自然 [A].思想与社会(第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7][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 文 出版社 ,1997. [8]张立文.和合之境一中国哲学与21世纪[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成兴】 21
本文档为【“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易道生态生命向度旨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07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0-09-09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