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味”浅思

“五味”浅思

举报
开通vip

“五味”浅思 “五味”浅思 木性升发,酸性收敛;火性炎炎,苦性坚泻;金性降敛,辛味发散;水性寒凝,咸味软散。这是共识。但是酸却属木,辛却属金,苦却属火,咸却属肾。难道是《内经》错了?我们的指导思想真的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荒谬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内经》决不会错的!错在了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方式上发生了错误。曲解了经旨,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医经原旨”。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

“五味”浅思
“五味”浅思 木性升发,酸性收敛;火性炎炎,苦性坚泻;金性降敛,辛味发散;水性寒凝,咸味软散。这是共识。但是酸却属木,辛却属金,苦却属火,咸却属肾。难道是《内经》错了?我们的指导思想真的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荒谬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内经》决不会错的!错在了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方式上发生了错误。曲解了经旨,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医经原旨”。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阴阳应象大论》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五味的归属问题——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可是我们注意到除了甘的归属以外,其他四味的特性与四行的特性完全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又如何解决呢?     我觉得我们之所以产生这样这样的错觉就是因为我们对经典的曲解造成的。我们为了追求中医的现代化,盲目地不假思索地就列出了一个五行归属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什么“酸苦甘辛咸,怒喜思悲恐……”让我们生搬硬套地往“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上靠,当我们不解,有疑问的时候,老师也不能作答时便以“这些东西没有为什么,记住就是了。”来搪塞我们。这些并不是老师的错,老师也不知道,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透经典造成的!是盲目的追求中医理论的格表化,数字化,量化造成的。下面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揭开“五味入五脏”的面纱,还原我们的经典。 “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灵枢》 我们通过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经典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叫法,虽然很多人都发现“酸属木,苦属心,甘属脾,辛属肺,咸属肾”不太合适,可是他们都没有予以否定,所以才致一代代的中医学生对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我们现在提出了,就不要这么叫了,不要这么说了。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的叫法是这样的。 “酸入肝,肝属木;苦入心,心属火;甘入脾,脾属土;辛入肺,肺属金;咸入肾,肾属氺”。 看了之后,你会发现,酸走了肝,因为肝是属木的,哪么酸也属木了吧?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典型的思考方式。虽然金和肺是划等号的,肺和辛是划等号的,但是金和辛不能划等号,这不是“A=B,B=C=>A=C”这样简单的数学逻辑。如果我们在这样用西方的数学逻辑去思考运用我们的中医,我们是吃大亏的。最终会搅得我们的中医经典面目全非。 现在我们系统地为大家讲述一下“酸入肝”,酸为什么要入肝呢?肝性条达,主疏泄,是阳的表现,我们都讲异性相吸,既然是阳面哪么必然要吸引阴的一面。肝是疏泄的,如果老是疏泄,肯定会出毛病的,肝有藏血的功能,没有收敛,哪么他怎么去藏血呢?所以既然“天食人五气”五气之风化生了肝,那么“地食人五味”五味中的酸当然要归肝了,从而制约收敛肝的条达、疏泄。酸味的收敛当然就是阴。绕了一大圈又归结到我们的阴阳的对立制约,所以“医道虽繁,曰阴阳而已,一气以弊之”,是完全正确的。 “酸入肝”的问题解决了,“辛入肺”也就好说了,辛味发散,肺金收敛肃降,也是一阴一阳一收一敛,地气补天气之不足,制约天气之太过。 “苦入心,心属火,咸入肾,肾属水”苦味能坚阴能泻下,我们用药都讲不要过于苦寒,防止苦寒伤了阳气,有损人体的正气。在这方面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兴趣可以看看《东垣十书》。所以我们就说苦味是属阴的,而正好补心之君火,制约其火性。让苦味去入心去济济心火,这样的水火相济,阴阳相济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对立制约真是妙不可言,咸味能软坚散结,让结聚在一起的东西散开,但是在人体里谁有能力使气血津液收敛结聚在一起呢?这当然要归肾了,肾之天气为寒,寒性收引,为防其收引太过,当然要以咸味来给他开开结散散痞软软坚了。 之所以产生入脏的五味和脏的机能相反的理由是因为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协调。是阴阳相反相成的原理。无非“阴阳”也。 现在我们这样一讲,问题就明朗了,疑云也就被拨开了。可是心细的同学就发现了,怎么少了一个呢?“甘入脾,脾属土”跑哪去了? 我们知道“脾主味”脾与其他脏器是不同的,甘味入脾。具有七性缓和的甘味入七的脏器形成同气相求的关系。我们也都知道,酸入肝是要纠肝的偏性,辛入肺,咸入肾,苦入心也都是为了纠正本脏的偏性。现在脾脏是一个和缓中平的脏器,没有偏性可纠所以就本味入本脏。 现在我们对于“五味”的疑惑解决了,困惑也就消失了,所以请大家记住以后我们不要讲“酸属木”而要讲“酸入肝,肝属木”也希望我们的教科书也要改,尽量恢复中医的本来面貌,恢复传统中医,希望能由五味的一点思考引起大家对一些问题的发现与探讨。这样我们的中医才能发展,才能后继有人。 讨论完了这个问题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内经》还有这么一些文字: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这些文字讲述的是五运六气方面的问题,说的是“厥阴风木主气之期,太过则用酸泻,不及则用辛补;少阴君火及少阳相火主气之期,太阴湿土主气之期,阳明燥金主气之期,太阳寒水主气之期,太过不及的治疗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分别以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冠名。我在想天运太过不及可以这么治疗,哪么天人相应自然天气聚集而成的五脏,在遇到太过不及的情况时也可以同样以此法治疗了。 我思考的过程中问同学问老师查资料,都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就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再回归到这段文字上面“初之气,肝所主,辛补酸泻。”所谓的补就是补其不足,泻即泻其太过。为什么要补之以辛呢?辛味我们讲了具有升发之性,正好能助肝疏泄条达。所以要以辛味去补去助;酸性收敛,当肝太过,疏泄太过我们当然就要以酸味制约她,泻她以达到平和状态。 第二句的意思是“二之气,君火之位;三之气,相火之位,咸补肝甘泻。”心是君主不受邪,无所谓谁补谁泻,而以相火代之,代其受邪也。这里的咸补好理解,前面讲五味都讲过了。可是为什么要以甘来泻呢?从肝的分析方式我们知道,泻要以反其性的味道来泻。并不是这个泻就是泻下的意思。这点我们是要明确的。那么心火炎炎、赫曦特性要用什么来反呢?大家都知道如果心火过胜,那么这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急性子,心烦不安,一个词就是“躁动”做什么事都要急。与急性子相反的就要数慢性子,那么在“地气五味”中谁符合这个慢的特性呢?当然要选甘缓了,你不是急吗,我就用缓来制约制约,磨磨你的性子嘛。 第三句讲“四之气,脾位之主,苦泻甘补。”甘补乃入其本脏,我们不必赘述了。但以苦来泻又作何论?我讲了脾土平和,不似肝心肺肾,可以说就像土一样比较敦厚厚道。如果脾太过,那就是土堆积的过高,堆积过多我们就要铲除要通,怎么通,用什么通?五味谁又具有这个特性?我觉得仲师的承气汤就很能说明问题。承气汤就是针对“胃家实”而言。说白了也就是运用了苦味的通泻作用。你不是堆积缓慢嘛?堆积什么?我就用苦之泻通来制约你,来反你。 第四五句讲“五之气,金所主,酸补辛泻;六之气,水之所主,苦补咸泻。”关于这两句我不向多做解释,根据一二句的思路加上前面的论述大家都能自己做出很好的阐述。 说了这麽多似乎都是空谈。当时我问的时候老师也说这些东西没什么临床价值,不必深究。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堂堂正正出自《内经》的话,我们信奉了几千年的经典会讲废话? 同样,我还是那句话,《内经》是不会说废话的。我们没有研究,我们没有认识到她的价值,就说她没有价值的态度可取吗?毫无怀疑的精神我们怎么去继承我们的中医药事业,又有多少的宝贵东西我们因此而丧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态度。 我说了她有临床价值。那到底这些话的临床价值在哪?下面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记载了这样一例患者: 一男子,消化不良数年,善太息,百剂四君、理中不效。更施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罔效。邀李诊视。李四诊合参,处方:黄芪30g桂枝9g。两剂而愈。李自称此是其自创“补肝健脾法”。 补肝健脾先不谈,就看这两味药就够让我们纳闷了。不是说补肝吗,在哪补了,用什么补?桂枝解表,黄芪补中固表,我看是用治感冒的方子。到底答案是不是这样?我们继续讨论。首先看这两味药的性味。桂枝辛温,黄芪甘温。关于黄芪的性味问题在此我还想提一点看法。 “黄芪,泻阴火解热,气虚难汗者可发表”——《本草分经》 “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本经逢原》 “黄芪甘淡而温,得之正味正性,故其专补脾胃,味又微辛。”——《神农本草经白种录》 “去虚火,无汗则发之。”——《本草纲目》 “生用则能固表,无汗能发之。”——《本草求真》 “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蜜制补中,生用透表。”——《本草易读》 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黄芪可透表,其味微辛。加上桂枝。可以看出李可用的是两味辛味的药物。辛味补肝也!这点我就不必多说了。至于补肝健脾,我们都知道肝气疏泄了,饮食就自能消化,还有一点我们也都知道,有的人生气了就不吃饭,是因为肝气郁结了,不能疏泄了;有的人则是特爱吃饭,这就是肝不舒,疏泄太过啊。这回大家都能理解补肝健脾了 。 关于李老为什么选那两味药,一取桂枝的温通助阳,二取黄芪补中之功。共奏补肝健脾之效。 还有一点叫风药入肝,我想应该是祛内风外风的药都可以入肝,也就是解表药都归肝经,不单柴胡可疏肝。 又一案: “一男子患白浊,但见夜重昼轻,观口渴欲引,不思饮食,脉数。辨病在阴分,血中伏热,脾失统摄。治当清化血热,补脾摄精。药选:白芷、荆防、地楡等清热凉血药。毫无健脾的药。观此药用,选解表药有火郁欲?发之的功用,令一方面也就是补肝而健脾也,脾健则统摄有权,则白浊自愈! 再观李杲升阳益胃汤: 黄芪 半夏 人参 甘草 独活 防风 白芍 羌活 橘皮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黄连 生姜 大枣 此方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方论中言“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升阳可算上是说得过去,祛风怎么讲?祛得什么风?这个证中有风象?!虽然病在脾胃,柴芍可补肝助肝用,荆防、二活也在补肝也!补肝健脾也!大家也都看出了,明明是来补肝助肝的,却说成是祛风的,妄言也!戒之戒之。 讲了这许多,仅仅从补肝的一小方面谈了临床价值,毕竟我读书不广,所见不多,更是临床缺乏。我们伟大的中医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研究,我们的经典等待我们去领悟!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我想肯定会有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档为【“五味”浅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06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27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