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入近代化_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走入近代化_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举报
开通vip

走入近代化_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走 人 近 代 化 —析李鸿章的 洋务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级基地班 邵燕婷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 , 近代化实指从封闭到开放的 历史运动过程 。 世纪中叶的中国 , 虽经历了两次战 争的洗礼 , 但其文化传统中的惰性与封闭因素依然十 分浓厚 , 在此情形下 , 观念意识的开放无疑是现代因 素进人传统社会的前提与基础 。 从传统中走来的士大 夫 —李鸿章 , 就是在洋务思想的指导下 , 通过实践 迈出了走人近代化的第一步 。 自有科举制度 , 中国便产生了一个功名社会 。 置 身其间的儒学知识分子希冀通过...

走入近代化_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走 人 近 代 化 —析李鸿章的 洋务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级基地班 邵燕婷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 , 近代化实指从封闭到开放的 历史运动过程 。 世纪中叶的中国 , 虽经历了两次战 争的洗礼 , 但其文化传统中的惰性与封闭因素依然十 分浓厚 , 在此情形下 , 观念意识的开放无疑是现代因 素进人传统社会的前提与基础 。 从传统中走来的士大 夫 —李鸿章 , 就是在洋务思想的指导下 , 通过实践 迈出了走人近代化的第一步 。 自有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中国便产生了一个功名社会 。 置 身其间的儒学知识分子希冀通过科举一跃进人官绅阶 层 。 出身于士人家庭的李鸿章便行进在这浩浩荡荡的 科举队伍中 , 他早年的诗赋即偶尔流露出对于飞黄腾 达的热望 , “ 万里请缨终子少 , 千秋献策贾生推 。 愧 予两字功名易 , 小书头衔斐秀才 ” 。 ①近 年的科举生 涯虽未使李在学术上有多大造诣 , 却塑造了一个具有 深厚儒学底蕴的士大夫 。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其经久不衰的原 因便在于 自身的内部结构调整保持了体系的相对稳 定 , 这通常体现为 “ 经世致用 ” 、 “ 变法改制 ” 等思 想 , 即要求统治阶级适应新形势 , 改革政治 , 以保持 国家的长治久安 。 因此 , 每至历朝政治动荡时期就必 然在思想文化上要求 “ 变法 ” , 挽救危机 。 鸦片战争打响之后 , 中西间的武器较量使得以林 注释 ①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 》, 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 , 第 页 。 ②张雄 《历史转折论 》,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 , 第 页 。 ③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 第 卷 , 复旦大学出 版社 年版 , 第 页 。 ④瞿宣颖 《中国社会史丛钞 , 上海书店 年 影印版 , 第 页 。 ⑤⑩⑧《旧唐书 》卷 , 中华书局 年版 。 ⑥参见 美 谢弗 《唐代的外来文明 》,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 , 第 一 页 。 ⑦⑧《开元天宝遗事 》, 载于尚秉和 《历代社会 风俗事物考 》, 上海书店 年版 , 第 、 页 。 ⑨⑥《全唐小说 》卷 , 山东文艺出版社 年 版 , 第 、 页 。 ⑩①⑩分别选 自白居易 《胡旋女 》、 《卯饮 》、 《时世妆 》。 ⑧王建 《凉州行 》。 ⑩《唐会要 》卷 。 ⑩⑥傅乐成 《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 》, 载 台 《大陆杂志 》卷 第 期 。 ⑩潘光旦 《中国人的特性 》, 海南出版社 年 版 , 第 页 。 ⑩⑩⑧⑩分别引 自《旧唐书 》卷 、 卷 、 卷 、 卷 。 ⑩⑥转引自陈植鹦 《北宋文化史论述 》,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 , 第 、 页 。 ⑩《后出塞 》, 转引 自黄炳辉 《诗史管窥一从杜 诗反映 “ 安史之乱 ” 谈起 》, 载于 《厦 门大学学报 》 年第 期 。 ⑩⑥分别选 自元镇 《胡旋女 》、 《法曲》。 ⑥昊宗国 《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 》, 载 《北京大学学报 》 年第 期 。 ⑧范祖禹 唐鉴 》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版 。 ①高力士语 。 《明皇实录 》, 载 《唐宋史料笔记丛 刊 》, 中华书局 卯 年版 , 第 页 。 ⑧转引 自刘真 元白诗中的唐代社会 》, 载 《学 风 》卷 , 安徽省图书馆编印 年 月 巧 日 。 ⑩宣宗诗 , 《唐撅言 》卷 巧 。 ⑧《通典 》卷 巧 。 ④杜牧 《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 》。 ④顾炎武 《日知录 》卷 , 载 《中国历代文献 精粹大典 》, 第 页 。 ⑩张跃 《唐代后期儒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卯 年版 。 则徐 、 魏源等为代表的少数人意识到了历史大变局的 到来 —即西人东来 , 西学东渐 , 古老的中国被迫与 现代的西方相接触 , 过去那个 自成天下的封闭王 国已 一去不复返 。 时局的变动使得经世思潮的内涵也开始 发生擅变 , 增加了抵抗外侵 、 开眼看世界 、 “ 师夷制 夷 ” 的爱国御侮思想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 西方列强更是加紧从政 治 、 经济 、 文化各方面侵略中国 。 《北京条约 》等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势力由五 口 扩展到中国 所有沿岸地区 , 并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 外国公使 常驻北京更直接损害了 “ 天朝上国 ” 的颜面 , “ 夷夏 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 。 ②在此形势下 , 愈来愈多的 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 。 朝野上下 , 一批有识之士对于 时代命题似乎有着一种共识 , 他们认定要想中国不灭 就只能变革 , 只能借鉴外夷 的经验 。 冯桂芬便怀着 “ 大国而受制于小夷 ” 的 “ 奇愤 ” , 对 比反省 , 指出中 国 “ 不如夷 ” 之所在 , 呼号 “ 自强 ” 。 讲求义理经世 之学的李鸿章 , 更是通过驻兵沪上而得的感性体验 , 认为 “ 目前之患在内寇 , 长久之虑在西人 ” , “ 我能 自 强 , 则彼族不敢妄生凯觑 , 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 。 ③ 于是 , 在时势逼迫之下 , 儒学中最容易通向变易观念 的部分 —经世之学 , 便 自然成为传统文化中率先与 西方文化交汇的部分 , 传统与现实相撞之后的凝结便 是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 作为带领中国走人近代化的思想指导 , 李鸿章的 洋务思想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 一 对待西方的态度和认知 两次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的颜预与 衰退 , 李从打破的缺 口里露出来 , 积极了解西方 , 他 认为 “ 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决胜者 ’, 。 ④于是 , 凭借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与溯江而上的西方人的接 触 , 李感到西方的强大 , “ 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 耻 ” 。 ⑤此后 , 他在同西方人周旋时 , 又看到了 “ 轮船 电报之速 , 瞬息千里 , 军器机事之精 , 工力百倍 ” 。 ⑥ 这种对于西方的肤浅认知虽未能消解李对于西方人的 疑虑 , 然其见识却因此而明达得近乎事理了 。 明乎中 西事理的他把对西方的排斥感转化为一种要追赶西方 的急迫感 。 他认为 ‘“处今 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 , 此 时若再不谈洋务则 “ 中国 日弱 , 外人 日骄 ” , “ 过此以 往 , 能 自强者尽 自立 若不 自强则事不可知 ” 。 ⑦这种 急迫感实即人们在西方优势面前所流露出的危机感 , 它是中西比较的结果 , 在感性基础上含有一定的理性 成分 , 同中英战争之初士大夫对西方人的憎恶和鄙夷 相比 , 无疑要进步得多 。 二 对待中国人效法西方的态度和认知 如何效法西方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中心内容 。 伴 随洋务运动的开展 , 李的思想也有一个由浅人深的发 展过程 。 西方的人侵 , 使他亲眼 目睹了硝烟下的天地 玄黄 , 对中西 间的武器差距感受深刻 。 为缩小此差 距 , 李本着 “ 机器制造一事 , 为今 日御侮之资 , 自强 之末 ’, ⑧的想法开办了新式军事工业 。 这种意在通过模 仿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求得 自强的思想 , 使李迈出了走 入近代化的第一步 。 在开办和经营新式军事工业的过程中 , 经费的困 难逐渐显现 , “ 比 目前响源枯竭 , 大举本不易言 , 自 强亦非可徒持 ” 。 ⑨李由此知道军事工业的强大需要有 雄厚的经济基础 , “ 必先富而后能 自强 ” 。 ⑩为了不使自 强之举成为沙上筑塔 , 李试图通过机器生产来达到求 富之 目的 。 此时他已认识到机器 “ 有裨民生 日用 , 原 不专为军火而设 ” , 中国的富商大贾可以此而 “ 自求 利益 ” , ⑧从而改变中国贫穷的经济现状 。 随着 自强和求富思想的演进 , 李感到西方的人侵 使得中国社会殆如 “ 敝帚塞漏舟 , 腐木支广厦 ” , 。唯 有因势变法才能寻到出路 , “ 若不变法而徒袭空文 , 绝无实济 ” 。 。于是 , 他的洋务思想深入到了制度层面 。 在军事制度领域 , 李感到 “ 兵制关立国之根基 , 御夷 之枢纽 ” , ⑩因此要求改变兵制 在考试制度领域则要 求变通 “ 考试功令 ’, , “ 另开洋务进取一格 ” 。除此之 外 , 李还在经济制度领域提出了 “ 江海轮运诚能设法 劝导 , 官督商办 ” , 。希望以此来振兴商务 , 举办实业 。 从上述李鸿章的态度和认知来看 , 他并非要以新 物取代旧物 , 而是想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 , 具有布 新而不除旧的特点 。 这充分体现了李办洋务的主观动 机不是要打破旧轨 , 而是要通过新物来填补旧轨的裂 缝 , 不过这种填补的本身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历史必 然 。 正是这种历史的必然性让一个捍卫传统的人成了 走出传统的中介 , 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而曲折的 行程 。 三 效法西方的理论指导一中体西用 身处中西交际之局的李鸿章 , 在举办洋务事业时 承受着顽固派的种种阻挠 。 为了防卫对手的攻击 , 李 以中体西用作为其效法西方的理论指导 。 这一理论使 得西学以 “ 用 ” 的身份进人了中国社会 , 从而为古老 的中华文化吸纳现代西方文化的营养 , 创造了一种在 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模式 。 在它的指导下 , 李的洋 务思想从器物到制度 , 由表及里 , 渐次深入地带领中 国进人了近代化 。 “ 中体西用 ” 论的时代政治意义 , 正如上述分析 , 而它的逻辑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则是另一个问题 , 在这方面它所暴露 出的 自相矛盾 , 从其问世之时就不断受到批评 。 因为 文化形体与功能属性 ,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浑然一 体的 。 随着 “ 形而下 ” 的西方物质文化 的引入与推 广 , 便无法拒绝 “ 形而上 ” 的西方现代精神文化的引 人 , 而这必将构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 其结果是 中学的地位非但不因西学的引人而加 固 , 相反还有走 向瓦解的可能 。 这无疑置李于两难境地 , 使其在走向 近代化之时饱受着这种矛盾的煎熬 。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和精神 文化依次演进的过程 。 其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直 接体现 ,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外显为物质文化的中介 环节 , 而精神文化则是把三者统一起来 , 统摄为一体 的纽带和力量 。 由此可见 , 在近代化过程中 , 物质文 化 、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互联系 , 不可偏废的 。 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依赖并受制于其他两方的发展 。 三 者必须保持内在和谐 , 才能使近代化顺利开展 。 如果 说近代化是小舟从此岸驶向彼岸的过程 , 那么精神文 化就像是舵手 , 决定着航行的方向 , 在此航向上 , 作 为动力的物质和制度文化才能推动小舟航行到彼岸 。 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三方面内容来看 , 李所提出 的 “ 自强 ” 和 “ 求富 ” 口号始终是 以物质和制度文化 的局部变革作为中国走人近代化的原动力 。 其间虽提 出了中体西用作为效法西方的理论指导 , 但中体西用 的时代政治意义决定了它不可能主动地将西方精神文 化引人中国 , 因此李的思想之舟在近代化的航线上行 驶时 , 只有动力而无舵手 , 偏离航向实不足为奇 。 事 实也的确如此 , 李在将洋务思想付诸实践时 , 由于其 思想本身缺少近代化所需的精神力量 , 而只能以 “ 以 利禄驱众 ” , 。这些为利禄而来相助他办洋务 的人 , 由 于缺少实现近代化的理念 , 无法摆脱传统体制下的官 场陋习 , 因此在近代化过程中出现了百计肥私的醒敬 相 。 于是李所办的事愈来愈大 , 但其距近代化彼岸的 航程却并未因此而缩短 。 他逐渐感到徘徊于物质和制 度文化之间的洋务思想在人心涣散的中国是不可能力 挽狂澜的 , “ 苟非上下一心 , 内外一心 , 局 中局外一 心 , 未有不半途而废者矣 ” 。 。此处的心虽指 自强和求 富的思想 , 但心 的凝聚靠的是精神文化的统摄 , 于 是 , 赋有近代化理念的精神文化已呼之欲出了 。 李的 苍凉心境深刻说明 , 在迈出走人近代化的第一步时 , 不仅需要能识利害的通达 , 而且需要精神的感召 , 没 有前者突破不了传统 , 没有后者 , 负重者难以致远 。 但与此同时 , 应该看到物质和制度文化毕竟是精 神文化创新的基础 。 前两者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创造出 精神文化 , 但它们的新变化却会客观地要求改变现存 的精神文化 。 在刚打破 “ 天朝上国 ” 美梦的中国 , 李 不可能一墩而就地认识到精神文化在近代化过程中的 统摄作用 。 即使意识到了 , 如果因此而偏废了物质和 制度文化建设 , 那么有了舵手的小舟也会因缺少动力 滞留于此岸 。 历史的局限是真正的局限 , 李所处的是 一个新旧擅变的时代 , 在这样的时代中 , 他的洋务思 想必然只能从物质和制度文化层面切人 , 带领中国跨 人近代化的大门 , 要想继续走下去 , 就取决于能否将 近代化的三个层面成功磨合 , 而这显然非李鸿章所能 承担的历史任务了 。 无怪乎梁启超感慨道 , “ 吾敬李 鸿章之才 , 吾惜李鸿章之才 , 吾悲李鸿章之遇 ’, 。 注释 ①《李鸿章全集 》 以下简称 《李 》 第九册 《诗 文一卷 —二十 自述 》 , 海南人民出版社 年 月 版 , 第 页 。 ②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年 月版 , 第 页 。 ③《李 》第五册 《朋僚函稿一卷 —复徐寿衡侍郎 》, 第 页 。 ④《李 》第二册 《奏稿一卷 一一 筹议海防摺 》, 第 页 。 ⑤⑩《李 》第五册 《朋僚函稿一卷 —复陈筱舫侍御 》, 第 页 。 ⑥同④。 ⑦《李 》第五册 《朋僚函稿一卷 斤一一复刘中良 中臣 》, 第 页 。 ⑧《李 》第一册 《奏稿 一卷 —置办外 国铁厂机 器摺 》, 第 页 。 ⑨⑧《李 》第五册 《朋僚函稿一卷 一一复郭子 美军门 》, 第 页 。 ⑩《李 》第三册 《奏稿一卷 —试办织布局褶 》 , 第 页 。 ⑩《李 》第五册 《朋僚函稿一卷 一一致何子永 中翰 , 第 页 。 ⑩⑩⑩同④ , 第 页 。 ⑩《李 》第二册 《奏稿一卷 一一 筹议制造轮船 未可裁撤摺 》, 第 页 。 ⑩《清史稿 》卷 , 中华书局 年 月版 , 第 页 。 ⑩梁启超 《李鸿章传 》, 海南人民出版社 年 月版 , 第 页 。
本文档为【走入近代化_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95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25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