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举报
开通vip

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null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主讲人:赵璐了解毫针了解毫针毫针构造: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有Φ0.14-0.50×15-75mm等上百种。以粗细28-30号,1-3寸长的最为常用。 毫针的检查: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 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 毫针的保养:防止针尖受损,针身生锈、弯曲 针具的选择针具的选...

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null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主讲人:赵璐了解毫针了解毫针毫针构造: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有Φ0.14-0.50×15-75mm等上百种。以粗细28-30号,1-3寸长的最为常用。 毫针的检查: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 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 毫针的保养:防止针尖受损,针身生锈、弯曲 针具的选择针具的选择对针具的选择,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 在选择针具时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体位的选择体位的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仰卧位②侧卧位③伏卧位④仰靠坐位⑤俯伏坐位⑥侧伏坐位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针刺前及针具的消毒措施针刺前及针具的消毒措施 应用针刺必须严格注意消毒灭菌。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 器械、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①针具器械消毒: 方法很多,如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等。应尽量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②医生手指消毒:医生的手,在施术前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或用酒精棉球涂擦后,才能持针操作。 ③施针部位消毒:在病人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酒精或碘伏棉球擦拭消毒,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防止再污染。针刺方法针刺方法一。进针法 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 单手进针法 :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2、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 。 3、管针进针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而灵活掌握。 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注意捻转角度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注意不要单向捻针 搓柄法 是指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向捻转的方法。 摇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 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得气得气得气 亦称为“针感”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意义: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判定患者经气盛衰、病候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针治效应的依据。 不得气原因: ①与患者的关系针刺得气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强弱和机体阴阳盛衰等情况密切相关。②与医者的关系。③与环境的关系。 3、催气 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气。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 :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包括: 直刺 :垂直 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 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 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 横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 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 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 1、察形气定深浅 2、观年龄定深浅 3、辨病情定深浅 4、识部位定深浅 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留针 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应继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 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出针 出针法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处理 停止针刺,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静卧片到,热茶,温开水,糖水。重者 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 2.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 :可嘱不要紧张,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单向捻转而致,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处理 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null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2.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次日再做热敷,紧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针刺注意事项针刺注意事项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予禁刺。 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于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灸法——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规范灸法——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规范艾条灸: ⒈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的程度。 ⒉回旋灸:将燃着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均匀地左右方向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灸。 ⒊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一般每处灸约5分钟,有温阳起陷作用。 null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  ⑴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⑵胸腹部:两乳头之间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5寸。 ⑶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 ⑷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⑸下肢部: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踝上缘18寸;胫骨内側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股头大转子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 。 2.自然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两乳中间取膻中;活动标志: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1)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少商 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 商阳 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合谷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 。 曲池 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null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一。主治 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下颌关节炎 。 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面痛,齿痛,耳鸣,耳聋。 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痛。 null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月经不调等。 梁丘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主治:膝胫痹痛,胃痛,乳痈,下肢不遂。现多用于急性胃炎,胃痉挛,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乳痈,肠痈,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心悸,气短。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上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主治: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 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肿痛。 下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主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 下肢瘫痪,下肢麻痹痉挛。 内庭 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null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痛经,难产,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 地机 定位: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 腰痛,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 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膝痛,黄疸。 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降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疹,皮肤瘙痒,丹毒,股内侧痛。 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头项,强痛,耳聋,热病,疟疾,癫狂,盗汗,目赤,咽喉肿痛,腰背痛。 肩贞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耳鸣,耳聋,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null天柱 定位: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风门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 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骨蒸,咯血,鼻塞。 胃俞 定位:第12胸椎棘实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 委中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丹毒。 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遗尿,腰背酸痛,头晕,耳鸣,耳聋,月经不调,喘咳少气。 null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阑尾炎,肠出血; 坐骨神经痛; 遗尿,肾炎,淋病。 关元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秩边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阴痛,痔疾,便秘,小便不利。 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主治:腰腿拘急、疼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 昆仑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主治:癫痫,后头痛,滞产,眩晕,腰骶疼痛,目赤痛,项强。 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胎位不正,头痛,鼻塞,鼻衄,目痛,滞产。 null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月经不调,失眠,健忘,消渴,遗精,阳痿,腰冷痛,。 水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 。主治:月经不调,闭经,月经过少,子宫脱垂,不孕症;近视眼,膀胱痉挛。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小儿惊风,中暑,昏厥。 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肩髎 定位: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胁肋疼痛 关冲 定位:在手环指尺侧端,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 null瞳子髎 定位:位于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 率谷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主治: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颈项强痛,感冒,癫痫,热病。 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 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黄疸,胁痛,口苦,呕吐,膝肿痛,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夜盲,近视,胸乳胀痛,下肢痿痹。 太冲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口眼歪斜,黄疸,胁痛,腹胀,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null关元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小腹疼痛,疝气,遗尿,小便频数,腹泻,五淋,尿血,尿闭,尿频,月经不调,带下,崩漏。 承浆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主治:痴呆,头痛,眩晕,中风,失语,耳鸣,癫狂,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健忘,不寐。 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病,小儿惊风,鼻衄,口眼歪斜,闪挫腰痛。 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虚脱,中风脱证,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主治:胃痛,纳呆,小儿疳积,呕吐,反酸,泄泻,黄疸,癫痫。 null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项强,脊痛,风疹,座疮。 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主治:痴呆,失眠,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 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鱼腰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眼睑下垂,目翳,近视,急性结膜炎。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眉棱骨痛。 耳尖 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主治: 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偏正头痛。 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主治: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拔罐法——火罐(闪火法)拔罐法——火罐(闪火法)闪火法 拔罐的一种操作    用镊子或木棍等挟住或缠住易燃物,或用纸卷成筒条状,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 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较常用的拔罐方法,须注意操作时不要烧罐口,以免灼伤皮肤。三棱针法——点刺法三棱针法——点刺法 先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其充血,然后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下0.5~1分,立即出针,挤压针孔周围,使血液流出数滴即可,最后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用于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等末梢部位。 面部穴位放血也多用速刺法,如印堂等皮肉浅薄部位可提捏进针,即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点刺即可。耳针疗法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以毫针、皮内针、艾灸、激光照射等器具,通过对耳廓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毫针法: 2.电针法: 3.水针法:即将微量药液注入耳穴,通过注射针对穴位的作用,以及注入药物的药理作用的共同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耳穴封闭”法。 4.梅花针法: 5.埋针法:即将皮内针埋于耳穴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6.光针法:即以小功率的气体激光器刺激耳穴,以获取治疗作用。 成人推拿常用手法成人推拿常用手法 1.滚法: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称为攘法。攘法为攘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以其滚动之力作用于体表,刺激平和,安全舒适,易于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2..摩法: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环形移动抚摩。多用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止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3.揉法:以手指、鱼际、掌根及手掌,在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适用于头面、胸腹、四肢,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调中和胃的功效。 4.擦法: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质,如红花油、葱姜水等。该法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祛风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5.推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6.按法: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的功能 推拿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推拿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 按摩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外科、儿科和骨伤科的临床治疗和保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适应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种疼痛性疾病 2)各种炎症性疾病 3)内分泌紊乱性疾病 4)妇儿科疾病 5)其他类疾病 按摩还被广泛运用于中老年保健、美容、减肥、运动损伤等方面,对近视眼、鼻炎、耳鸣、暴聋等五官科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null禁忌症 作为物理疗法的一种,按摩疗法虽然安全、无毒副作用,但其亦有一定的禁忌症,如使用不当,则会引起不良后果。一般认为,下列情况不宜运用按摩治疗:   1)体质极度衰弱,有严重心脏病、肝硬化、脑部病变和癌症出现恶病质者。   2)有严重皮肤损伤及皮肤病患者,如皮肤烫伤、冻伤、癣、脓肿、湿疹等。   3)有白血病、败血症等血液病的患者。   4)有结核、癌症、骨折病变的患者。   5)孕妇的腹部、腰部、骶部及肩井、三阴交和合谷穴处。   6)过饥、过饱、剧烈运动后的患者。   7)神志不清或意识模糊的患者。   8)其他可疑症状诊断又不明确者。刮痧的操作规范刮痧的操作规范使用工具和介质的规范 1.水牛角刮痧板 2.刮痧油 3.刮痧润肤乳 操作程序的规范 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综合判断,首先进行诊断,决定是不是刮痧的适应症,以便确定在哪些部位进行刮拭。 2.选择适宜进行刮痧操作的体位,并暴露将要刮拭的部位,用热毛巾擦拭清洁,并使患者放松。 3.依次均匀涂抹刮痧介质,用刮痧板轻轻往返涂抹,并摩擦相应部位的皮肤,使患者觉得局部有热感为度。 4.刮痧次序是指对人体进行刮拭时,所选择刮拭部位的顺序。刮痧顺序总的原则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5.正常情况下各部位的刮拭方向: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或散射法,面部一般由里向外,由下向上方向刮拭,胸部正中由上向下,双侧则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常采用由上向下,逐步有里向外扩展,四肢常向末梢方向刮拭。因此总的原则是,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null握持刮痧板方法 单手握板,将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利用腕力进行刮拭,刮痧板移动方向与皮肤之间夹角以45度为宜,不可角度太大或使用削铲之法。 null
本文档为【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204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24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