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顶果钦哲法王口诀

顶果钦哲法王口诀

举报
开通vip

顶果钦哲法王口诀������ȫУ�ԣ������ѵ���������Ͽ֮������Ҫ����������/����У�����������Ķ��棩�����ѵ���������Ͽ֮������Ҫ����������.doc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EnlightenedCourage(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www.guanyin123.com佛学网免费下载南无观世音菩萨)作者:顶果钦哲法王(DilgoKhyentseRinpoche)总召集:赖声川译者:赖声川审定:莲师中文翻译小组出版社:雪谦文化(全佛)目录前言:敲击...

顶果钦哲法王口诀
������ȫУ�ԣ������ѵ���������Ͽ֮������Ҫ����������/����У�����������Ķ��棩�����ѵ���������Ͽ֮������Ҫ����������.doc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EnlightenedCourage(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www.guanyin123.com佛学网免费下载南无观世音菩萨)作者:顶果钦哲法王(DilgoKhyentseRinpoche)总召集:赖声川译者:赖声川审定:莲师中文翻译小组出版社:雪谦文化(全佛)目录前言:敲击唤醒众生的法鼓才楚·贝玛·王杰中文版序:大乘佛法修行之精要雪谦冉江仁波切英文版序:用修心来超越烦恼译序:菩萨需要勇气赖声川作者简介:顶果钦哲法王简传修心七要本续切卡瓦·耶喜·多杰著(根据阿底峡尊者之传承而著)修心七要开示导言第一章修习菩提心的根基第二章菩提心第三章把困境做为觉醒的道路第四章让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五章修心进步的衡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第六章修心的承诺第七章修心的指导结语心之甘露——修心七要祈请文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著附录一:注释附录二:词汇解释完成顶果钦哲法王慈悲心髓的遗愿前言:敲击唤醒众生的法鼓——才楚·贝玛·王杰(TsetrulPemaWangyal)  顶果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最伟大的上师之一,融合了金刚乘传承中大乘、大手印及大圆满的传统。他集伟大的诗人、学者、哲学家及禅定大师于一身,弟子遍及西藏和世界各地。他于一九九一年九月圆寂。  一九九〇年夏天,距离仁波切首度到西方弘法已十五年。从七月十五日到八月十五日,我们极为荣幸地为仁波切举行弘法十五年周年庆。在弟子的请求下,仁波切主持了一项“佛法道路心要”研讨会,内容包括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修持法门、法教、灌顶及诀窍(pith-intructions)。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在法国多荷冬的LaSonnerie举行。此地也是仁波切在欧洲的驻锡地“雪谦天尼达吉林”。  仁波切根据弟子的不同根器,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走向究竟内在平静与自由。在那次钦哲仁波切及其他上师所给予的开示中,《觉醒的勇气》尤为独特重要。于是我也特别感激莲师翻译小组,让我为此书撰写前言。  《觉醒的勇气》是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和西藏大师督美·藏波的修心法教。钦哲仁波切根据他个人一生的修行和经验来教导。这个法教是整个藏传佛教的核心,也是两千五百年来,所有佛教国家上师的心要。  这个法教是所有传承的入门、捷径和成果。格鲁派传承是渐修之道和三圣道的修行之道。噶举派汇集了噶当派大师的修心传承,以及密勒日巴尊者大手印的口传。在噶举派的法教之中,佛性是因,殊胜人身是支柱,心灵上师是动力,诀窍是善巧方便,而果则是身与智慧的成就。萨迦派是针对三种见地的道与果及前行。宁玛派传承结合了从轮回解脱的决心,确信因果法则,利益众生的利他觉醒心,以及一切现象原始清净的圆满见地。  这个法教是过去上师们的体验,顺应时代潮流,可以轻易融入日常生活中。它所带来的利益,正符合我们最迫切的需求。透过这类修行,我们可以培养一颗善良的心、一种慈爱的态度和自在。  在此要感谢当年主办法会的所有朋友,以及莲师翻译小组的努力,让本书能够出版。我尤其要感谢吉美·钦哲仁波切(KhyentseTulkuJigmeNudenDorje)。透过他的努力,将原始的录音带先听写成藏文,再由他翻译成英文。接着要感谢瓦参·费区(WulstanFletcher)、贝玛·耶喜(PemaYeshe)、克莉斯汀·佩米德(KristinePermild),以及所有协助编辑本书的朋友。  愿本书能启发每一个人,以各种语言传达数百年来,在西藏保存完好的所有珍贵法教。本书让我们尝到那不可思议智慧宝藏的一小部分。愿在未来,……这个珍贵的传承保存下来,与全人类分享。  在每月纪念杰宗仁波切(JedrungRinpoche,1856-1922)的吉祥日子里——杰宗仁波切是第一世钦哲仁波切(1820-1892)和伟大的康楚仁波切(1813-1899)的主要弟子。他后来成为尊贵的敦珠仁波切(1904-1987)和甘珠仁波切(1898-1974)的根本上师——我祈愿所有的上师长寿,利生事业皆能实现。愿战争、饥荒、一切疾病与自然灾难皆止息。愿尊贵的顶果钦哲仁波切迅速转世,继续指引我们,敲击法鼓唤醒众生,以达到究竟觉醒境界。    写于水猴年七月三十日(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法国SaintLeon-sur-Verzere中文版序:大乘佛法修行之精要——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RabjamRinpoche)  藏传佛教整个修行道路的核心就是慈悲及利他性慈爱的教义。在本书中,尊贵的顶果钦哲法王将佛法的慈悲道路浓缩成非常实际的指示,让读者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遭遇,让自己进步,成为更好的人,终究成就觉醒。本书中之讲解是根据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的《修心七要》。大乘佛法修行之精要都收集于此。  今日世界之中,有愈来愈多中文读者对藏传佛教有深厚的兴趣。现在,我的根本上师,顶果钦哲法王如此甚深的法教能够在台湾出版,令我感到无比欣喜。  感谢译者赖声川和丁乃竺,他们义务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完成此事。同时,也要感谢雪谦学佛中心所有成员的努力,才能完成本书的出版。英文版序:用修心来超越烦恼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寻求证悟。他们的道路是利他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心要接受训练,超越平常所熟悉的凡夫自私行为和烦恼,渐渐学习将他人变成内心最主要的关怀焦点。这种利他态度,是佛陀大乘法教的根本及核心。大乘佛法是一个庞大的哲学禅修体系,过去曾有非常多的经典和论释说明这个体系。现在很难找时间研读所有细腻的经典,更难找时间来领悟这些法教。我们有时也难免把木材当做树木本身。  “修心七要”用最精要的方式来说明菩萨修行。它的内容包括“自他交换法”(以观想的方式,用自己的快乐取代他人的痛苦),以及非常实际的忠告,教导我们如何将人生不可避免的困境,转换成修心道路上的助力。这些法教首先在西元十一世纪,由伟大的印度上师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阿底峡尊者从当年最伟大的上师处领受教法。他最主要的弟子种敦巴,把法教传给切卡瓦·耶喜·多杰,并由切卡瓦首次把法教书写下来。从那时至今,“修心七要”的法教未曾中断。本书是顶果钦哲法王最后一次访问法国时,一系列开示的翻译本。时间是一九九〇年夏天,大约是仁波切在不丹圆寂前一年多。仁波切用的是伟大上师督美·藏波的法本。在那次开示中,大约有三百位弟子参加,地点是仁波切在法国多荷冬驻锡地LaSonnerie花园中搭起的大帐篷。现在仁波切已经圆寂,使他那一次说的一切,增添不少含意。许多弟子认为,那次开示是仁波切临别的礼物。我们用最深的感恩,祈请他尽速转世,并以感恩的心来出版那次开示。本书将切卡瓦“修心七要”的本续刊登在顶果钦哲法王的开示之前。在仁波切论释的过程中,我们也将原文一行一行地呈现出来。在全书之后,我们加上一个祈请文的翻译。这是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造访阿底峡尊者的西藏居处时所写下来的,里面包括修心的所有主要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当年听闻法教的弟子,大部分是佛法修行者。他们已经熟悉佛法的主要教义,以及传承词汇和历史。为了让更多读者深入了解,本书附上注解和辞汇解释。虽然未能全面涵盖,但对不熟悉佛法概念的读者而言,或许有帮助。仁波切开示的录音,由吉美·钦哲仁波切听写后翻译成英文,再由瓦参·费区编辑。过程中,莲师翻译小组的克莉斯汀·佩米德、麦可·亚伯拉斯(MichalAbrams)、海伦娜·布兰德(HelenaBlankleder)、安·班森(AnneBenson)、史提芬·葛丁(StephenGethin)、查尔斯·哈斯汀(CharlesHasting)及约翰·康谛(JohnCanti)都给予重要的协助。译序:菩萨需要勇气——赖声川    此生有幸三次遇见尊贵的顶果钦哲法王,这都是改变我人生最重要的激励。  在法王面前,俗世的一切烦恼变得那么微小而透明。法不需用“传”的,在顶果钦哲法王的姿态中,一切那么自然地被清楚指引出来。菩提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具体的,充满空气中,处处触摸得到。  我更是有幸翻译这本书,让中文读者亲近法王的开示。我自己从事的是戏剧工作,平日在艺术界能接触到各种“前卫“艺术家”及理论。但本书不断让我惊讶及赞叹:什么叫“前卫”?我心想,法王论及菩提心,做菩萨所需的勇气,在他的说明及例证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那才叫前卫!  过去在西藏多数人一生遵循及努力培养菩提心,在今日世界中说出来算“前卫”,这说明了什么?法王法相庄严而仁慈,但他的开示不折不扣地攻击我们的所有弱点及价值观。  愿我不足的能力能为读者传达顶果钦哲法王的精神,让他的力量加持您,让这极珍贵的菩提心开示改变您,如同它改变了我一样。  作者简介:顶果钦哲法王简传顶果钦哲法王是文殊菩萨化身,蒋扬钦哲旺波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化身中意的化身,是最后一代在西藏完成教育与训练的伟大上师之一,是古老的宁玛巴传承的主要上师,也是实修传承的杰出持有者。在他一生之中,曾闭关二十二年,证得许多受持法教的成就。他写下许多诗篇、禅修书籍和论释,更是一位伏藏师(terton)——莲师埋藏之甚深法教“伏藏”的取宝者。他不仅是大圆满决窍(thepithinstuctions)的指导上师之一,也是穷毕生之力寻获、领受和弘传数百种传承的持有者。在他那个世代中,他是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的杰出表率,以能依循每一教派本身的传承来传法而闻名。事实上,在当代上师中,只有少数人不曾接受过他的法教,包括……等多数上师,都敬他为根本上师之一。集学者、圣哲、诗人和上师之师于一身,仁波切以他的宽容大度、简朴、威仪和幽默,从未停歇对缘遇人们的启迪。顶果钦哲仁波切于一九一〇年出生在东藏的丹柯河谷(DenkhokValley),其家族是西元九世纪赤松德赞王的嫡系,父亲是德格王的大臣。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即被著名的米滂仁波切指认为特殊的转世。后来米滂仁波切将他取名为札西•帕久(TashiPaljor),并赐予特殊加持和文殊菩萨灌顶。仁波切幼年时便表现出献身宗教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他的父亲另有打算。由于他的两位兄长已离家投入僧侣生涯:一位被认证为上师的转世,另一位想成为医师,仁波切的父亲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因此当仁波切被几位博学大师指认为上师转世时,他的父亲无法接受他也是祖古(tulku)——上师转世——的事实。十岁那年,这个小男孩因严重烫伤而病倒,卧床几达一年。多闻的上师们都建议,除非他开始修行,否则将不久人世。在众人恳求之下,他父亲终于同意他可以依照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来履行使命。十一岁时,仁波切进入东藏康区的雪谦寺(ShechenMonastery);这是宁玛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里,他的根本上师,米滂仁波切的法嗣雪谦•嘉察(ShechenGyaltsap),正式认证他为第一世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的意化身,并为他举行座床典礼。蒋扬•钦哲•旺波(1820-1892)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上师,与第一世蒋贡•康楚共同倡导西藏的佛教文艺复兴运动,所有当今的西藏大师都从这个运动中得到启发与加持。“钦哲”意指慈悲与智慧。钦哲传承的转世上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几位关键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赞王、九世纪时与莲师一起将密法传入西藏的无垢友尊者(Vimalamitra)、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举派祖师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十八世纪取出龙钦心髓(LongchenNyingthig)的吉美•林巴尊者等。在雪谦寺时,仁波切有很多时间住在寺庙上方的关房,跟随其根本上师学习与修行。在这段期间内,雪谦•嘉察授予他所有宁玛派的主要灌顶和法教。仁波切也向其他许多大师学习,包括巴楚仁波切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贤噶。堪布•贤噶将自己的重要著作《十三部大论》(ThirteenGreatCommentaries)传给他。他总共从超过五十位上师处得到广泛的法教与传法。雪谦•嘉察圆寂前,钦哲仁波切向他敬爱的上师许诺:他将无私地教导任何请法之人。此后,从十五岁到二十八岁间,他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闭严关,住在偏远的关房和山洞里,有时只住在离出生地丹柯河谷不远山区里突出山岩的茅棚中。顶果钦哲仁波切后来伴随宗萨•钦哲•却吉•罗卓(DzongsarKhyentseChokyiLodro,1896~1959)多年,他也是第一世钦哲的转世之一。从却吉•罗卓处接受了《大宝伏藏》(RinchenTerdzo)的许多灌顶之后,仁波切表示他想将余生用于闭关独修。但却吉•罗卓回答:“这是你将所领受的无数珍贵法教传下、授予他人的时候了。”从此,仁波切便孜孜不倦地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不懈,成为钦哲传承的标竿。离开西藏之后,钦哲仁波切遍历喜玛拉雅山区、印度、东南亚及西方各地,为众多弟子传授、讲解佛法。他多半由妻子桑云•拉嫫(SangyumLhamo)和孙子暨法嗣的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RabjamRinpoche)随待在旁。不论身处何地,仁波切总是在黎明前起床,祈请、禅修数小时后,再开始一连串活动,直到深夜。他能够安详自在地完成一整天的沈重工作。无论他做什么——他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与他自然流露的见、修、行一致。他的弘法与生活方式已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融入了修行道上的各个阶段。他也广作供养,一生中总共供养了一百万盏酥油灯。所到之处,他资助许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们,其谨言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他的善行。仁波切认为在圣地建塔兴寺有助于防止战争、疾病与饥荒,并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价值与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尔,他不屈不挠地启建、重修了许佛塔与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为国家和平所做的预言,建造了数座寺院供奉莲师,并盖了一些大佛塔。渐渐地,他成为全不丹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最敬重的上师之一。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并为毁于文革时期的雪谦寺开光,且以各种方式捐助修复了两百座以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Samye)、敏珠林寺(Mindroling)和雪谦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树所在地菩提迦耶建了一座新塔,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北印度其他七处和佛陀有关的伟大圣地建塔。在尼泊尔,他把丰富的雪谦传统搬入新家——位于波纳斯大佛塔(stupaofBodhnath)前的一座宏伟寺院。此寺成为他的主要驻锡地,可容纳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领导的众多比丘。钦哲仁波切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希望这座寺院能成为以原有纯净传承来延续佛法的道场,如同他们先前在西藏所学习、修行般。他也投注相当大的心力教育杰出的年轻上师,使其能担负延续传统之大任。西藏的……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两个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时间,尽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遗产,总共印制了三百函,包括蒋贡•康楚的《五宝藏论》(fivetreasuresofJamyangKongtrul)。直到晚年,仁波切都还在寻访他尚未得到的传承,并传承授予弟子他所持有的传承。终其一生,在数不尽的法教中,他曾经传授两次一百零八函的《大藏经》(Kangyur),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大宝伏藏》。他在一九七五年首度造访西方,此后又造访多次,包括三趟北美之行,并在许多国家传法,尤其是在他欧洲的驻锡地,位于法国多荷冬的雪谦•滇尼•达吉林(ShechenTennyiDargyeling)。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从他身上获得了广泛的法教,有几批弟子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传统的三年闭关修行。透过他广大的佛行事业,钦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献全部的生命于维续、弘扬佛法。让他最感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了人们实修佛法,生命因发起菩提心和悲心而转化。即使在生命的最终几年,钦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与活力也甚少受到年岁的影响。但在一九九一年初于菩提迦耶弘法时,他开始示显生病的初步徽兆。然后,在结束所有教学课程后,他仍继续前往达兰莎拉(Dharamsala),顺利地以一个月的时间,将一系列重要的宁玛派灌顶和法教传给……,圆满后者多年的祈请。回到尼泊尔后,正值春季,他的健康持续恶化,许多时间都花在默默祈请与禅修之中,每天只保留数小时会见需要见他的人。后来他决定前往不丹,在莲师加持的重要圣地“虎穴”(ParoTaktsang)对面闭关三个半月。闭关结束之后,仁波切探视几位正在闭关的弟子,开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肉身化现的究竟上师之意。不久后,他再度示现病兆。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时,他要侍者帮助他坐直。次日凌晨,他的风息停止,心识融入究竟空性之中。修心七要本续切卡瓦·耶喜·多杰著(根据阿底峡尊者之传承而著)  首先修前行。    思一切现象如梦。  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  道体歇于阿赖耶。  禅定后,视现象为幻。  修习自他交换;  彼二乘呼息。  三境,三毒,三善根。  一切行中皆持颂。  训练从自起。    罪满世界时,  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  思一切众生之大慈。  空性为无上之保护;  视幻象为四身。  四种修行为上法。  将困境带入道上,  立刻开始修行。    总结教授精意:  应修习五力。  大乘死教授,  五力靠自己。    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  恒当依欢喜。  能者受扰亦能行。    恒学三要点。  改变态度,持之以恒。  不应说残支。  莫批评他人之过。  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  弃舍毒食。  莫因责任而狭窄。  莫发恶语。  勿埋伏候险。  莫刺弱点。  犛载莫移牛。    莫暗藏动机称赞他人。  勿错用对治。  天神莫成地魔。  勿利用他人之苦。  一切修行只有一个动机。  一切困境只有一个对治。  初后做二事。  二境皆应忍。    二事舍命护。  当学三种难。  取三主要因。  修三种不可退减。  成就三无离。  修心无偏颇;  修行要遍彻。  恒修所无能避免。  不依赖余缘。  今当修主要。  勿犯错。  修行要有恒。  修行要精进。    分析试验求解脱。不应自持。不应暴戾。  不轻喜怒。  莫期待回报。    这教义之精要,  由金洲上师所传授,  能将五浊之肆虐,  转化成觉醒之道。    因着过去修行之善业,  得到强烈之加持,  我无视于苦及他人之指责,  寻找降伏我执之指示;  我死而无悔。    修心七要开示    导言    皈依伟大慈悲观世音①,  圆满三学,  成就二菩提,  四处弘佛法,  持法教者之顶严,  无上上师,我顶礼!    三时诸佛唯一道,  众善与喜之宝地,  具福弟子常求此;  依于上师之教授。  今将说明此教义。  ①观世音。藏文Chenrezig,梵文Avalokiteshvara或Lokeshvara。慈悲的菩萨,佛陀八大心子之一。他是诸佛语的精义,也是诸佛慈悲的化身。他是三佛部怙主的三位菩萨之一(另两位是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也是西藏地区及西藏人民的守护者。 所有想要成就无上觉醒(即证悟)的人,都应该努力修持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噶当派大师的许多法教以长篇、中篇、和极短形式阐述,但所有法教的精髓都存在于伟大菩萨俄邱·督美·藏波②所著的《修心七要》之中。  ②俄邱·督美·藏波(NgulchuThogmeZangpo,1295-1369):伟大上师布敦仁波切(ButonRinpoche)的弟子,噶当派著名上师,《佛子三十七行颂》的作者。  在过去,佛法仍盛行于印度时,声闻乘和大乘僧团分开修行,大乘法教没有传给声闻乘的信徒。这不是因为上师对声闻乘信徒有任何意见,而是因为大乘法教如果在那种环境中传授,不会对听众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会被误解。因此之故,大乘的法教在那个时代还是隐密的。只有在后来,透过莲师③加持的力量,经乘和密乘的完整佛法才得以在雪地西藏公开弘扬。因此,我们能够进入佛法,立下皈依誓言,许下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三宝护持的宏愿,进而步入大乘的道路,完全缘于莲师的慈悲。  ③莲师:又名乌金·贝玛·炯涅(OrgyenPemaJungne),铜色山净土之莲师。无上智慧和瑜伽事业的密乘大师。当年由赤松德赞王延请入藏弘扬佛法,先降伏并转化了当地许多对佛法怀有敌意的负面能量,其后在西藏广传法教,并利益后代众生,埋下许多伏藏。由释迦牟尼佛预言其诞生,并被誉为第二佛。  大乘有深及广两个面向。《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lankara)说明深的面向,《宝性论》(Uttaratantra)则说明广的面向。这两种法教与佛陀二转和三转法轮的教法是一致的。而两者皆浓缩于《经庄严论》(Sutraalankarashastra);《经庄严论》说明了菩萨广大如大海般的事业。关于这一切,博学多闻的大师们可以做出非常长篇的说明,但简而言之,大乘的深广两个面向,全包括在两种菩提心的修持中:相对菩提心(俗义谛)和究竟菩提心(胜义谛)。  相对菩提心是依着一般的概念心来修持,就算是初学者,只要向内在检视,用正确的方式修持,就可能圆满成就。当相对菩提心圆满成就之后,究竟菩提心,也就是内观的智慧、无我的了悟,就会自行生起。此即噶举派的大手印,宁玛派的大圆满。这些修持暂时都超过我们的能力所及。新生婴儿尚在哺乳,如果喂以水果、米饭或肉类等固体食物,他们将无法消化。同样的,究竟菩提心也不是在一开始就可以做到,所以我们必须从相对菩提心开始修持。    龙树菩萨④曾说:  倘若我等及世界,向往无上之觉醒,其基础乃菩提心;稳如泰山菩提心,展向十方之慈悲,超越二元之智慧。  ④龙树菩萨(Nagarjuna,西元第三世纪):伟大的印度上师,有系统地整理“无上般若波罗密多”(Prajnaparamita)法教,创立中观(Madhyamika)学派。相对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空性与慈悲。如果修持慈悲的根基稳固,就不会岔入声闻乘和缘觉乘的道路;如果能仰赖空性的见地,就不会在三界轮回中流转。事实上,圆满的觉醒超越轮回和涅槃。如果能够兼具慈悲及对空性的了悟,就像一台四轮俱全的车辆,可以上路;但少了一轮,就无法去任何地方。缺乏慈悲的空性禅修,不是大乘的道路;修持慈悲,而缺乏对空性的了悟,也不是大乘的道路。空性和慈悲必须兼具。《修心七要》的开示源自阿底峡尊者⑤的三位伟大上师:第一位是慈氏瑜伽(Maitriyogin),他确实有能力承担他人之苦;第二位是法铠大师(Dharmarakshita),他不断修持爱与慈悲,到了连自己的血肉都可以布施的地步,因而成就了对空性的了悟;第三位是法称(Dharmakirti),他住在黄金岛(Serling,今日印尼的一部分),一生都在修持菩提心。⑤阿底峡(AtishaDipamkara,982-1054):伟大的印度上师及学者,藏人简称“JowoJe”,意指“尊者”。他是戒香寺大学最著名的老师之一,严格维护寺庙戒律。他一生中的最后十二年在西藏四处弘法,将大量佛教经文翻译成藏文,让佛法在西藏灭佛之后得以重生。有一个故事说,一天,慈氏瑜伽正在传法,一只狗对着某人大吠。这个人失去控制,对狗丢掷石头,被击中肋骨的狗发出哀鸣。慈氏瑜伽对这只狗感到无比的怜悯而大叫一声,从传法宝座上摔了下来。弟子们心想:“这是不是太过头了?”慈氏瑜伽知道他们的想法,于是说:“看这里,我的肋骨。”他身上有一块瘀血,跟石头打中狗的位置一模一样。他承受了那只狗的痛苦。另一个故事是:法铠大师在那澜陀大学时,一位男子生病了,完全没有体力。医师们束手无策,并对他说,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吃活人的肉。男子非常沮丧,心想怎么可能找到活人的肉?当法铠大师听闻此事,就跟男人说:“如果能治愈你的病,你可以取我的肉。”接着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拿给男子,男子吃了之后痊愈。那时,法铠大师尚未了悟空性,所以伤口非常疼痛,尤其当晚上躺下就寝时,更加疼痛难当。虽然如此,他完全没有认为这么做有任何不寻常,也没有任何悔恨。接近黎明时分,他进入浅眠,梦到一个相貌俊美的少年站在他面前,发出白光。少年说:“这是我们应该为众生所行的菩萨事业。你的伤有多痛?”当法铠大师回答的时候,少年——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用手划过伤口,轻轻吹了一口气。于是法铠大师得到观世音的加持,醒来时伤口已完全愈合,没有疼痛,而他也了悟空性的本质。法称大师住在海边,被人称为“金洲上师”(Serlingpa),也就是黄金岛的上师。阿底峡尊者跟随他十二年,在其教导之下精进修行,使菩提心深植于心。之后,虽然阿底峡跟随过其他上师,别人提到他们的名号时,他也会将双手合在胸前,但只要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号,他则把双手合掌置于头顶哭泣。他每年都会纪念其他老师的圆寂,但对金洲上师,他则每个月祭一次。弟子问他:“你对其他上师表达敬意的方式似乎非常不同,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比较差?”阿底峡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师都达到无上的境界。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是凡人,他们之间的功德也没有任何差别。但因为金洲上师的慈悲,菩提心才能在我心中生根,因此在感恩上,我是有差别的。”法称大师的传承也包含了慈氏瑜伽和法铠大师的法教。有很多方式可用来解释这些法教。但在此,我们将根据噶当派大师切卡瓦·耶喜·多杰⑥的修行,以《修心七要》的偈颂来说明。⑥切卡瓦·耶喜·多杰(ChekawaYesheDorje,1101-1175):著名的噶当派格西(或上师)。他将修心法教制度化,成为七要点,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及接受。第一章修习菩提心的根基      首先修前行。    在修习这个法教之前,必须先思量人身珍贵难得、无常及轮回过患来做前行。  人身  此刻,我们俱足殊胜人身的十八种特质,是非常难得的。如果能够把握机会,正确地修持佛陀的法教,就如同俗谚所说:    用得妥当,此身为渡往解脱彼岸之船,  用不妥当,是令我们停泊在轮回之锚。  此身乃一切善与恶的媒介。  从追求觉醒的观点来看,生而为人的好处远超过投生天界的神。在天界的众生以甘露为食,如意树能圆满所有的愿望;既无疲惫,也无困难,既无病痛,也无老迈。在这个时代中,已获得证悟和即将证悟的千佛,都是俱足八暇十满的人,而不是神。再说,人身不是靠强迫或随机得来的;它是正面行为的结果。由于众生很难做出正面行为,因此殊胜人身确实难得。虽然如此,我们现已获得人身,遇见佛法,走上修行的道路,并且正在接受法教。但如果我们无法修习这些法教,听闻法教本身不会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面对生老病死的困境时,也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们生病时,如果不遵照医师的处方,即使医师随伺在侧,痛苦也不会消失。无常  如刚才所说,如果忽略佛法的修持,佛法就没有用处。此外,生命脆弱无常,因为死亡及死因不确定,我们随时会离开人世。或许我们会想:“啊,等年纪大一点再修行吧。我现在还年轻,我要过一般的生活,赚钱,超越对手,帮助朋友等等。”事实上,我们未必能够活到年老。只要想一想同辈就好了。有些人可能幼年夭折,有些人在工作岗位上,或因其他理由英年早逝。而我们自己也未必长命百岁。  再者,相较于畜牲,获得人身几乎是不可能。如果你在夏天检视一块泥土,你可能会发现,里面的生物数量可能比法国的总人口数还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单单以数量来看,人身非常难得。我们应下定决心修持佛法,不要把生命耗费在无意义的活动上。  藉由人身来成就佛法,如同跨越汪洋,寻获珍贵宝珠,满载而归;旅程的艰难也获得回报。空手而返多么可惜!如今我们拥有殊胜的人身,发现了佛陀的法教。透过上师的加持和慈悲,我们已能听闻、研读并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把全部的时间用于俗世之事:从商、耕田、超越敌人、帮助朋友、期待重要的职位等等,在死亡之前没有挪出时间修行,一如入宝岛却空手而返。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浪费!因此我们要想:“我不要错失良机。趁我拥有这个珍贵机会,我要修持佛法。”当然,终身修持佛法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能的话,起码要好好皈依,因为皈依是佛法的精髓,同时可以关闭堕入下三道之门。佛法是普世良方,可以应用于任何困境。因此,修持佛法是最重要的。  此刻,由于语言的差异,各位无法了解我所说的话,但你们都知道,我正在给予一些教导。等我走了以后,一切会被翻译出来,然后你们可能会想:“那位喇嘛教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必须把它付诸实修。”如果你们真的可以每天实修,那么我的解说就会有意义。请大家确实用心留意。  轮回过患  快乐与痛苦的经验,皆是正面与负面行为的结果。要尽量屏弃恶行,培养善德。  就连住在草里面最微小的昆虫也希望获得快乐,但它不知道如何积聚快乐的因——正面的行为,也不知道如何如何避免痛苦的因——邪恶的行为。当动物互相厮杀啃噬,是出于本能地做出负面行为。它们希望快乐,但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痛苦的因,也因此不断受苦。这是它们无明与迷妄的程度。但如果能真正让它们看到真相,它们会丝毫不顾自己的性命,完成每一项能带来快乐的善德。佛陀法教的精髓,即是要清楚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行为,什么是应屏弃的行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法教。    此刻,我们都困在迷妄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多生多世一直到今天所犯下的一切恶行。而且从现在开始,要避免从事恶行,不论其大小,如同我们应该避免让刺跑进眼睛。要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犯下任何负面行为,要立即忏悔,从事任何善行,要回向他人。要尽己所能不做错事,尽力积聚善业。  第二章菩提心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轮回恶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广大丰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他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被认为是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的生世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已生起了所谓的“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PrayerofPerfectAction)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会减少,相对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⑦,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⑦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都将如常,我们就会像在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从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体认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纵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当嗔恨在我们所认为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甚至无视于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险。我们的脸因愤怒而涨红,手上握着武器,甚至可能杀人。然而,这嗔恨其实是一个幻象;它不是什么从外面冲进我们体内的伟大力量。它只能达成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们送往地狱。然而,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无实质性的念头。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但是居然……。  再以富人为例。他富裕、快乐,心满意足地想:“我有钱。”但如果他的财产被官方或类似的人没收,他的快乐立刻蒸发,落入抑郁和痛苦中。那快乐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头。  要如何说明念头?此刻,我在传授佛法。让我们分析一下你们聆听我传法的心理体验或念头。它拥有形状或颜色吗?它能够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吗?我们所谓的“心”,其实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属性,例如颜色。它必须是白色、黄色等等。或它必须具有形状,像是一根柱子或一个花瓶。它必须大或小,新或旧等等。只要向内仔细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将会发现,心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停驻。它即无颜色和形状,也无法在体内或体外找到。当你了解到,心不以任何“东西”的姿态存在,你应该安住在那个觉受之中,不要为它帖上标签或下定义。  当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会像莲师和密勒日巴尊者⑨,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响,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没有痛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悟心的空性,我们连被小昆虫叮咬,都会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当一个人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们会动怒。这都说明,我们没有了悟心的空性。⑨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诗人之一,大译师马尔巴的弟子。为了清净密勒日巴用巫术杀害家人的恶业,马尔巴让他经历多来的试炼,才答应收他为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后,密勒日巴终身留在寂静的山中禅修,达到无上觉醒,留下丰富传承和证悟诗歌。  “了悟空性”通常被称为“对治”。当身心在本质上是空的信念在心中生起时,有一句话说:    对治亦自解。    人们前来求法,乃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亡后会发生事情。他们认为,他们必须皈依,向喇嘛求教,一心一意专注于修行:十万遍大礼拜、十万次献曼达,念诵皈依文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正面的念头,但这些念头不具实质,无法停留太久。当上师不在了,没有人能够指导什么是该做或不该做的时候,这对大部分修行者来说,就如俗语所言:“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这句话说明念头并非恒常不变。因为我们要记得,任何“念头”或“对治”——即使是空性的念头——在本质上是空的。不具有实质的存在。    道体歇于阿赖耶。    但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如何离于所有的心智活动?首先要认清,当我们想到“我”这个念头时,其实不具任何真实性。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觉得,有一个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叫做“我”。这个“我”由一个具有五种感官、八种识的身体支撑。这些都是技术名词,不容易了解。举例来说,当眼睛辨认出一个形体,视觉的产生是透过眼识的作用。如果那体形是悦目的,我们心想:“这个好。我喜欢。”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东西,或有人拿着枪对准我们,我们心想自己将要被杀害,心中充满恐惧。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是在“那里”发生,但事实上,它们是在“这里”,在“内在”发生;它们是心造作出来的。  至于心的所在位置,我们可以说,它们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的组合,我们有着语言能力。一个帐蓬中间有一根柱子,四边绳子拉起帆布,就变成一个能够驻留的处所。同样的,我们的身、语、意也暂时暂时连结在一起。但是当死亡来临,我们的心会进入中阴,身体被遗留在后,语言则完全不存在。我们的心无法带走此生所累积的财富,父母亲友也无法随行。我们将只身一人,背负所从事的一切善行与恶行。这些善行和恶行如影随行,无法摆脱。  被我们遗留在后的身体称为尸体。不论是父母的尸体,或上师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尸体。尸体虽有眼睛,却无法看见;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我们可以尊重对待尸体,替他穿上缎袍,供奉在宝座上;也可以粗鲁地把它丢进火里或水里。对尸体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像石头一样没有心,既不快乐也不悲伤。  身体和语言是心的仆人,当心是正面的时候,身体和语言也是正面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让心正面?此刻,我们执着于一个念头,认为心是真实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时,我们心想:“这人对我真好。我必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成为我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这只显示,我们不了解心的空性。至于敌人,我们只会想到如何竭尽所能地伤害他们,最好把他们杀死,或至少抢走他们所有的财产。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因为我们认为愤怒是真实且永久存在的。事实上,它什么都不是。因此,我们应该安住于心的空性,超越所有思维戏论,安住在离于执着的状态,一种超越所有概念的明晰境界。  在形容究竟菩提心的最后,本续说:    禅修后,视现象为幻。    有一种说法认为,禅修后,一切现象,自己和他人,宇宙和所有众生,皆显现如幻。我们对这个说法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  伟大的菩萨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引导众生趋向解脱之道,不是因为业力或烦恼的缘故。我们从故事得知,佛陀在过去几世仍是菩萨时,曾投生鸟、鹿等禽兽之中,为的是教导它们走向善道。他也曾经投生为一个伟大的国王,修持布施;后来为了求法,或聆听几句开示,甚至跳入水火之中,完全不顾自己的性命。因为他已了悟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痛苦。除非我们达到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则只要我们执着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无法达到如佛陀的境界。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谨记在心的事情。  相对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把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当作一种禅修,然后再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针对禅修,本续说我们应该:    修习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如伟大的寂天菩萨⑩所说:    任何希冀快速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依怙,  应当从事此殊胜之秘密:  设身处地为他人,并将一切施予彼。  ⑩寂天菩萨(Shantideva,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师,出生于皇室,那澜陀大学的僧侣。著作丰富,最著名的是《入菩萨行论》。  我们非常重视“我”、“我自己”的概念,接着又把范围扩及“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朋友这些念头之上。我们忽略了“他人”的概念。或许我们真的对乞丐很慷慨,分送食物给需要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不如对自己的关心。我们确实应该关心他人,而且正因为我们现在能够忽略他人,我们也应该能够忽略自己。此即菩提心开始生起的方式。这是菩萨极秘密的诀窍。此刻,菩提心尚未在我心中觉醒,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依着这个法本来向大家说明。  如果透过聆听这次“修心七要”的论释,而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证悟的正因。在八万四千种不同法门之中,珍贵的菩提心是其精髓。只要听到这样的开示,即使是生性嗜杀作乱的邪魔,也不可能不生起正面的念头!在过去,西藏东部的康区充斥恶鬼邪灵⑾,这也是巴楚仁波切⑿不断对弟子讲解《入菩萨行论》⒀的原因之一。不久之后,那个地区不再有鬼魂出没,至少没有鬼会作乱!此即菩提心的潜藏力量!  如果我不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  以换取他人的痛苦,  我永远无法成佛。  甚至在六道轮回之中,快乐也会从我身上飞离而去。⑾邪灵:佛教从最早就认为有非人的“灵”,人们无法透过一般感官来辨识。尤其在西藏传统中,经常提到邪灵、鬼魂等等,并有复杂的体系来为鬼灵分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魔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无法解脱。于是,如本书经常指出,他们成为我们生起慈悲的适当对象。另一个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心理能量,更接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所谓的精神分裂和情结。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心和业所创造的。堪布俄旺·贝藏(KhenpoNgawangPelzang)曾说:“我们所称的魔,并不是那些张大嘴巴瞪着我们的东西。它就是阻止我们超越痛苦,妨碍我们达到解脱境界,并创造轮回中所有烦恼的一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伤害我们身心的事物。”⑿巴楚仁波切(PatrulRinpoche,1808-1887):乌金·吉美·秋基·旺波(OrgyenJigmeChokyiWangpo),又名卓千·巴给·祖古(DzogchenPalgeTulku)或札·巴楚(DzaPaltrul)。一位极为尊贵的上师,出生于东藏康区。他在当代所有最伟大的上师跟前学习,然后成为流浪隐士,住在山洞中或森林树下,既没有寺庙,也不拥有任何房屋。他不断禅观爱和慈悲,他认为这是心灵修行之根。他是菩萨道活生生的代表,被视为寂天大师的转世。他的学问渊博,具有完整的记忆力,是藏传佛教各门各派敬重的修行者。他后来成为“利美运动”——十九世纪开始的不分派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贤上师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⒀《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师的伟大诗歌,涵盖大乘哲学和菩萨道的全体面向。  当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一如关心自己,能够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我们将觉醒。即使我们必须停留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也能够远离悲苦。如我所说的,当伟大的菩萨布施自己的头和四肢时,他们完全没有因为失去它们而感到悲伤。  在过去生世的某一世中,佛陀曾是一个君主,习惯毫不后悔地给予所有的财富。任何人只要向他乞求,他从不拒绝,因而声名远播。有一天,一个邪恶的婆罗门⒁乞丐来到他身前,对他说:“伟大的国王,我的样貌非常丑陋,而你是那么的俊美,请把你的头给我吧。”国王答应了。他的王后和大臣一直担心他会做出这种事情,赶紧用金银财宝制作出数百个人头,供给这个乞丐。  ⒁婆罗门(Brahmin):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主要种姓中最高的祭祀种姓。  “拿去吧,”他们向乞丐祈求,“不要向国王要他的头。”  乞丐回答:“珠宝做的头对我来说没有用处,我要的是人头。”他拒绝取那些珠宝人头。  他们无法打消他去见国王的念头。  国王对他说:“我拥有儿女,王后和一个国家,但我对这一切都不执着。到花园的瞻波伽花树下,我会把头给你。如果我今天能把头给你,将是我第一千次完成菩萨将头布施给他人的事业。”  到了树下,国王脱下衣服,把头发绑到树枝上,切下自己的头。此时,黑暗笼罩大地,天空传出众神哭泣哀悼的声音,声音大到连地上的人都听得到。王后们、王子们、大臣们,全部都哑口无言,倒在地下。接着众神之主因陀罗现身说:“国王啊,你是一
本文档为【顶果钦哲法王口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73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6-06
浏览量: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