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汉语课件4

现代汉语课件4

举报
开通vip

现代汉语课件4nullnull第四章 语法null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述 第二节 词类 第三节 短语(词组)第四节 单句第五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第六节 复句第七节 句群 第八节 标点符号 null第一节语法概述 一、什么是语法 二、语法的特点 三、语法系统和语法学体系 四、语法中的几个名词术语  (一)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 五、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六、怎样学习语法null...

现代汉语课件4
nullnull第四章 语法null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述 第二节 词类 第三节 短语(词组)第四节 单句第五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第六节 复句第七节 句群 第八节 标点符号 null第一节语法概述 一、什么是语法 二、语法的特点 三、语法系统和语法学体系 四、语法中的几个名词术语  (一)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 五、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六、怎样学习语法null一、什么是语法 语音、词汇、语法都是语言的要素。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则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如同零碎分散的建筑材料并不就是建筑物一样 ,光有语音、词汇并不能构成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必须根据一定的结构规律,把语 言单位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一个的句子,再通过声音传达给对方,才能起到交流思想的作用 。 语法是研究语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律的。研究语法,就要从语法的角度,确定 语言单位,所以我们又把这些语言单位叫做语法单位(同一语言单位,当它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时,可分属不同的单位。如作为语言单位的“词”,当它作为词汇学研究的对象时,它是词汇单 位;当它作为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时,它又是语法单位了)。 汉语共有五级语言单位,那就是语素、词、短语(词组)、句子和句群把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看作汉语的五级语言单位,是《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提出来的。目前好些语法书都认为语素、词、短语、句子是语法单位,而句群一般是作为 语用学的单位来考虑的(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第1版,第472页)。null 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构成词的材料有人认为语素不但可以构成词,也可以组合成比词大的语言单位,如“出类拔萃”、“ 知己知彼”等,认为这些成语是由四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对这种说法,目前语法学界的意见并不一致。语素是语言的备用单位。 词是由语素组合而成的,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词和短语也是备用单位,但它们是造句单位,它们不仅能够组合成句子,而且具备 了一定的条件,一个词或短语就能成为句子。 句子由词或短语组成,它是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一个相对完 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的语言最基本的使用单位。有时候,一个句子还不够 清楚,得用一组句子——句群(也叫句组或语段)。句群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一个句 群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成了句子、句群,就能用来传递信息,用来进行交际了,所以句 子、句群都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 人们运用语言时,就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用语素构成 词,用词构成短语,用词或短语构成句子,有时候再用句子构成句群,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达到交际的目的的。null 语言单位能够协同起来成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就靠 组合。汉语中语言单位的组合要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种严格 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语序,一个是虚词。 语序是指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语序不同,语言单位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往往也 就不同。例如,“牛奶”和“奶牛”,“生产”和“产生”,“青年”和“年青”,“人为 ”和“为人”,由于两个语素组合的语序不同,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老师问”和“问老师”,“说不好”、“不说好”和“不好说”,由于词的组合语序不 同,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也就不一样;“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由于语序的不同 ,表达重点也就不一样。“屡战屡败”重点在“屡败”,即指每战皆败,不堪一击;“屡败 屡战”重点在“屡战”,即指虽遭失败而不气馁。又如: 说你行你就 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这是利用语序的变化巧妙地组成的一副对联,它所讽刺的官僚主义者那种独断专横、飞扬跋扈之态跃然纸上。null 语言单位在组合过程中,用不用虚词或虚语素,用的虚词或虚语素一样不一样,也都直接影 响到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例如,“四川出产的橘子”和“四川出产橘子”,“ 我和妈 妈”和“我的妈妈”,其结构关系和意义就不一样;“高贵者”和“高贵”,“学员”“学 者”和“学士”,其构词方式和所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把一些词杂乱无章随便堆砌在一起 ,就不能成为句子,也就不能表达什么意思。像“老师”“学生”“爱”这三个词,随便孤 立地放在一起,除了它们本身各自的词义外,再不能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它们组成句子,那就会获得极大的意义,就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组成 : ①老师爱学生。 ②学生爱老师。null 在这两个句子里,所用的词完全相同,词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但词的位置改变了,词 与词之 间的关系也变了,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在第一个句子里,“老师”在前,是施动者 ,“学生”在后,是受动者;在第二个句子里,施动者和受动者的位置交换了一下,词与词 之间的关系变了,所以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有时,同样的几个词,由于改变了语序,改变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表达完全相反 的思想内容。例如,“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决定存在”,就表达了两种完全对立的世界 观。 由此可见,怎样组词成句,在语言运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自己的思想准 确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那么用词造句就必须合乎规律,也就是必须合乎语法。只 有运用语法规则把词组织起来,语言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 传统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组成部分。词法研究的是词的构成、词 的变化以及词的语法类 别和特征等。句法研究的是短语(词组)的构成和句子的组织规律,如 短语、句子的结构和类型等。null二、语法的特点  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概括性、抽象性。我们平时讲话、写文章, 所用的词语是成千上万 的,句子的数目也多得难以计算,但句子的类型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从许多词 和句子里 归纳出来的有共同特点的一般的语法规律,是有限的。学习语言,单词要一个一个地 死记, 学会了“粉笔”这个词,不能类推出“黑板”“讲台”这些词来。但是,把学会的词组合 成句子却可以类推。例如,学会了“小新学汉语”可以类推出“小王学英语”、“小李学数 学”等等句子。之所以能够类推,是因为掌握了句型,掌握了词和词的组合规律。另外,语 法并不管具体的词和词之间的具体关系,只管一般的词和词之间的一般关系。例如, “我们 学习语法”、“小玲爱科学”、“解放军保卫祖国”,这三个句子所用的词虽然不同,表达 的意思也不一样,但对语法来说,都是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谓语都 是由动宾短语充当的),都是施动者——动作——受动者的关系。至于施动者和受动者是谁 ,动作是什么,对语法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有人曾说,就这一方面来说,语法规则就 像几何学定理一样的概括。null 语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稳定性。语言的语法构造是许多时代的产物。这些 语法规律在许多 时代中都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为人们的交际服务,人们也没有改变它的必要。语法的发展 变化比词汇缓慢得多,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一语法规律,从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记录到今天的现代汉语,都是一致的。 语法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始终不变。一切事物都是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语法也是在 发展变化的,只是变动得慢一些而已。从横的方面看,即从一个特定的时期之内看,语法 似乎是稳定的,变动极小的,然而从纵的方面看,即从语言的整个历史来看,它又是变动不 居的。所以,古今汉语的语法,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不少差异。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生 活交际的需要,语法上可能不断出现一些新形式、新用法,我们不能因为原来没有就不予承 认。例如,汉语里的名词(表示时间处所的除外),一般不修饰动词,可是“五四”以来,好 些名词带上“地”(有的还可不用“地”)就可以修饰动词了(如“形而上学 地看问题”、“ 历史地看问题”、“直线上升”、“电话联系”); 再如,“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实 现党的任务”、“那时,农民不愿意也不可能用自 己的力量去改良土地”等,这些说法,在“五四”以前的白话文里是没有的,但是现在很通 行了,就不能再认为“不成话”了。所以,我们学习语言,既要遵守语言规律,又必须看到 语言的发展,不能把语言看得太死了。null语法还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各民族的语言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民 族语言也都有自己的语法 体系。如欧洲的一些语言,形态变化比较丰富。例如,英语里绝大多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 的词形变化;俄语里则用词形变化表示词的句法关系,语序比较自由。所以吕叔湘先生曾 说: “在某些语言里,形态即使不是语法的一切,至少也是语法的根本。有了它,次序大可通融 ,分段也受到限制,哪个字跟哪个字有关系,是什么关系,也差不多扣死了。”吕 叔湘《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第1版,第50页。汉语里缺乏严格意义的形 态变化,词与词在组合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表示什么意义,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等 ,主要是靠特定的语序和虚词来表示的。另外,汉语里有助词和丰富的量词,英语则没有这 两类词;英语里有冠词,汉语则没有。即使同是运用语序,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所用的 语法格式也可能不同,例如汉语说“我吃饭”,藏语则说成“我饭吃”。因此,我们学习汉 语语法,就要重视汉语语法的特点,不要用别的民族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null三、语法系统和语法学体系  “语法”作为一个术语,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的结构规律 ——即客观存在 的语法系统(也叫语法体系),如“说话、写文章要合乎语法”中的“语法”,就是指 客观存 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即指的是语法规则本身;二是指研究、描写语言结构规律的语 法学说或 语法著作——即语法学体系,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的科学。语法学也简称为 语法,如平时常说的“学点语法、修辞”中的“语法”,实际上指的是语法学知识。 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种语言的语法系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一 种语言客 观存在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是语法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搜集材料的范围、 观察问 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对同一语言事实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语 法学体系就是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的观 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它是个人或少数人科学研究的成果。所以,对客 观存在的一个语法系统,不同的语法学家、不同的语法著作讲的会很不一样。所谓“语法体 系分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是语言的语法系统本身有什么分歧(只有一 个系统 ,说不上有什么分歧),而是讲语法的讲法有分歧。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存在的同一研究 对象,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种分歧是难免的。语法学说的分歧,在深入研究 的过程中,在广泛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会逐步趋于统一。null四、语法中的几个名词术语(这部分内容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可以不安排讲授) (一)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 每一个语法现象都有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两个方面,研究任何一个语法现象都必须从 这两个 方面来说明。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一切语法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语法意义和语 法手段这两个名词术语。 1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一般是指语言单位组合时所表达的抽象内容(例如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短语 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或词里的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等),从语言单位具体的语义中 按照语 法特点概括而成的抽象意义(包括句子的语气)、各语言单位用途的功能意义也都属于语法意 义(还有人给“语法意义”下过这样的定义:“语法意义是指语法单位〔或结构体〕 由一定 的语法形式表示的内部结构意义和外部功能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 义”(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语法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汉语里的语法意义类型,大体有以下 几种:null(1)关系意义关系意义是指语言单位在组合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例如: ①客人来了。(主谓关系) ②来客人了。(动宾关系) ③我和朋友 (联合关系) ④我的朋友 (偏正关系) ⑤年青 (主谓式合成词) ⑥青年 (偏正式合成词) 例①、②中的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是句子中的词与词在组合时显示出来的语法 意义;例③④中 的联合关系、偏正关系是短语中的词与词在组合时显示出来的语法意义;例⑤⑥中的主谓、 偏正是构成词的语素与语素在组合时显示出来的关系。 null(2)抽象意义从语言单位具体的词义、句义中按语法特点概括而成的语法意义。  例如“走”“看”“学习”“讨论”“研究”等词都有具体的、不同的词义,但在语法里却 不管它们各自具体的词义,而认为它们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它们共同的 语法特点把它们概括成“动词”这种抽象的语法意义。又如“美丽的北京”、“无限的温暖 ”、“惊人的毅力”等短语也都有不同的语义,语法不讨论这些短语的具体语义,而根据它 们共同的语法特征把它们概括成“偏正短语”这种抽象的语法意义。又如“你去过北京吗? ”“他到哪里去了?”“今天是星期几?”等句子都有具体的、不同的句义,语法也不讨论这 些句子的具体语义,而认为这些句子都是表示疑问的,都有一个高升的语调,根据这些句子 共同的语法特征,把它们概括成“疑问句”型这种抽象的语法意义。null(3)功能意义指语言单位的功能用途。 例如:“词”和“语素”在功能上的区别是:词可以用来造句,语素只能用来构词。名词和 动词在功能上的区别是:名词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用于说明天气、 日 期、籍贯等简短的句子里,有些名词才能作谓语,如:“明天星期六。”“今天晴天。”) ,而动词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形容词和副词在功能上的区别是:形容词能作定语、谓 语 等基本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又如“是”,当它用于主语和 宾语之间起联系作用时,是动词;而当它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肯定、强调语气时,则 应归属副词。这是两个不同的功能意义,因此应是两个不同的“是”。 至于虚词,主要就是表示语法意义的。例如:“我和母亲”中的“和”,表示前后两个语言 单位是平等、并列的联合关系;“我的母亲”中的“的”则表示前后是偏正关系;“他会来 的”中的“的”则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语法意义往往是跟词汇意义对照起来说的,所以 虚词的语法意义也可以从它跟词汇意义的比较中来理解它。例如“走着”,“走”表示一定 的动作,“着”表示动作的进行。“走”的意义是具体的、基本的,“着”的意义是抽象的 、附加的;“走”的意义是独立的,“着”的意义是不能独立的。“走”的意义是词汇意义 (要注意的是,语法里的“词汇意义”是指某一类词的共同、概括的意义,而不是指个别词 的具体意义),“着”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null2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是用来表示语法意义的方式。 现代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序: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顺序。语序不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往往不一样。例 如: 天气好 (主谓关系) 好天气 (偏正关系) 词的组合 (2)虚词:用不用虚词,或所用的虚词不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一样。例如: 走(表示“走”的动作) 走了(表示“走”的动作完成) 虚词的有无 走了(“走”的动作已经完成) 走着(“走”的动作正在进行) 虚词的不同 词的变化 借书 (动宾关系) 借的书(偏正关系) 虚词的有无 我的朋友(偏正关系) 我和朋友(联合关系) 在海边走(“海边”是“走”的地方) 向海边走(“海边”是“走”的方向) 虚词不同 词的组合null(3)虚语素:有无虚语素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一样的。例如: 剪(表示“剪”的动作,动词) 二(表示“二”这个数目,数词) 老二(表示排行为“二”的人,名词) 虚语素在前 词的构成 (4)重叠:重叠以后往往增加了相应的语法意义。例如: 商量(表示“商量”的动作行为) (5)音变(儿化):儿化音变以后也往往增加了相应的语法意义。例如: 刀儿(指小刀,增加了“小”的意思) 词的构成 (6)声调、句调。例如: 好(hǎo,表示“好”这种性质,形容词) 好(hào,表示“好”〔即“喜爱”〕这种活动,动词) 音节的声调不同 以上这些语法手段的性质,其实就是各种语言单位的配置顺序不同、质量不同以及语 言单位 的增减、替换等。null(二)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  1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的统一,也就是说,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在统一 中的关系(还有人给“语法形式”下过这样的定义:“语法形式则是语法意义的表现 形式,即表示语法意义的方式或手段。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紧密相连,是对立的统一,没有 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也没有无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语法意义一定要用 语法手段表达出来,但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并不是一对一的关 系。相同的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手段来表达,相同的语法手段也可以表达不同的语 法 意义,所以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统一起来,才是语法形式。因此,虽然语法手段相同,只要 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同,就是不同的语法形式;反过来,虽然语法意义相同,只要用来表达 的语法手段不同,也就是不同的语法形式。例如: “走走”和“走了走”,二者的语法意义相同,都表示“走一下”(附加有“一下” 的语法 意义),可是由于所用的语法手段不同(前者单用重叠,后者兼用了虚词“了”),所以它们 是两个不同的语法形式。null 又如:“个个”(如“这些孩子个个都很聪明”)和“走走”(如“我们到江边去走走”)也是 两个不同的语法形式,因为二者的语法手段虽然相同(都用了“重叠”这一种语法手段),但 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同,“个个”表示事物的周遍性,附加有“每”的语法意义(“个 个”等于“每个”),“走走”表示动作的短暂,附加有“一下”的语法意义(“走走”相当 于“走一下”)。  语法形式可以用“什么由什么表示”或“用什么表示什么”的公式表述为语法规则。例如, 我们可以说:现代汉语的动词用词的重叠(如“走走”)来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尝试的意思,也 就是重叠后使动词附加有“一下”的意思;我们也可以说:现代汉语动作的短暂或尝试的意 思可以由动词的重叠(如“走走”)来表示,也可以由动词的重叠兼中加“了”“一”(如 “走了走”、“走一走”)来表示。  由此可见,我们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应该研究它的语法形式,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从语法意 义出发,研究每一个语法意义是用什么语法手段表达的;而另一方面又要从语法手段出发, 研究每一种语法手段所表达的是什么语法意义。 null2语法范畴  语法范畴是跟语法形式密切联系着的一个概念。它是各词所固有的而从这些词的具体意义里 抽象出来的概括性的意义。 王力先生认为,“范畴”是一个科学概念,它反映现象中最一般的和最本质 的联系。“拿粗 浅的话来说,‘范畴’就是‘类’,不过这是哲学上和科学上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类……‘ 语法范畴’是一般语法的概念,它是以词的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为基础,由特殊的形态标志表现出来的。 语法手段表达语法意义,而语法意义都可以归纳成语法范畴。语法形式就是语法范畴的外部表现。语法形式 可以是词法的,也可以是句法的;所以“凡用语法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方法)表 达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的意义都可以叫做语法范畴”。(岑麒祥《语法理论基本知识》,时代出版社,第14页)例如: 着 表示动作、变化正在进行 了 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完成 过 表示动作、变化已成过去null“着”“了”“过”,就是用虚词(动态助词)这种语法手段,分别表达了“动作 、变化正在 进行”,“动作、变化已经完成”,“动作、变化已成过去”这样的语法意义。这种语法意 义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联系,就是动作、变化的发展阶段和绵延状态,也就是动作、变化对 时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这种语法意义可以归纳成一个语法范畴,就是“体”的范畴;“‘ 着’表示一种动作的进行体,‘了’和‘过’表示一种动作的结束性的或非结束性的完成体 ”。 动作、变化跟时间还可以有另一种关系,也就是动作、变化对说话的那瞬间的关系。动作、 变化相对正在说话的时候,或在以前或在以后。正在说话的时候,叫做“现在时”,在以前 叫做“过去时”,在以后叫做“将来时”。“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如果用语 法手段表达出来,就是语法意义,而这种语法意义就可以归纳成“时”的语法范畴。虽然说 汉语的人也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概念,可是现代汉语往往不用语法手 段来表达,而用词汇手段来表达(如用表示时间的名词或用“正在”“已经”“马上”“曾 经”等副词来表达),所以许多人都认为现代汉语没有“时”这个语法范畴。null五、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 为什么要学习语法呢?理由可以很多,这里我们只准备谈三点: 第一,为了语言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汉语是伟大的语言,它向来是以丰富的词汇和精 炼的语法而著称的。 第二,为了提高我们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是关于用词造句规律的科学,学了语法,认识和掌握了语言结构规律,就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我们辨别语言运用中正误优劣的能力。 第三,为了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 去担负起培养下 一代学好祖国语言的重大责任。要出色地完成好这个任务,就必须学好祖国的语言,能 够分析和鉴赏祖国的语言。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要给学生 批改作文和作业,要给学生介绍语法方面的知识,要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让 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那都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对一个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 来说,学习语法是十分重要的。 null六、怎样学习语法 怎样学习语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语法,仅仅记得一些术语和 道理是 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学会怎样分析、理解句子,怎样写出正确、 通顺的句子,怎样改正语法错误的病句。因此,要学好语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练习实 践。只有通过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才能熟 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语言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言学好,使 它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 另外,语法书的功用是帮助我们观察各种语法现象、了解各种语法结构规律的。因 此,学习 语法的时候不要被书上的说法限制住,要拿书上的说法和实际语言印证比较。要是书上的说 法和实际语言不相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那就要根据情形,加以修正或补充。null第二节词类 一、关于词类的划分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二)词类和词性 (三)词的兼类和活用 (四)兼类词和多义词、同形词、同音词 null  一、关于词类的划分 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我们这里讲的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汉语里词的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争论最 多的问 题。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划分词类,语法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语法教学中曾经通行、 影响最大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及后来的是根据 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相结合的标准来划分词类的。词的语法特点,即指词在 语法功能上表现 出来的特点。它主要包括:词的组合能力、词的造句功能(即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能充当 什么样的句子成分)、词的形态变化(如能不能重叠,能按什么方式重叠,重叠以后表示什么 附加意义等)。因此,具体地说,划分词类主要根据以下三个标准: 1概念标准(又叫“意义标准”) 即以词的意义或概念的类别来划分词类的标准。 2形态标准 即以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的标准。 3句法标准 即以词的组合能力和词的功能来划分词类的标准。null 这三个标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平等的、并列的,其中句法标准是主要的,特别 是“词的组 合功能”可以较广泛地用来鉴别词类,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之一。形态标准对形态 变化发 达的语言来说,是一个可靠的标准,但是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上面列举的重叠和加前 缀、后缀的形态变化,在汉语里都不是普遍的语法形式,因此形态标准对划分汉语词类没有 普遍的意义。意义标准只能作参考。因为纯粹按意义分类,有很多缺点。从实用上说,它不 能 解决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例如“战争”,单从意义上看应是动词,可是按句法标准来看又 不是动词(它不能同副词组合)。再说,按意义分成多少类没有定规,即使这样分的类很清楚 ,也只是意义上而不是语法上的分类。所以我们不能脱离语法功能而以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 。可是词的意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辨认词类,所以我们也把它作为划分词类的参考标准。 null另外,这三个标准不是互相抵触的,而是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着的。它们能多方面地反映词 类的特点,所以我们应把它们统一起来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 根据上面所说的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划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关于各类词的语法特点,有几点我们必须注意:第一,语法书上的某类词的语法特点,指的 是主要的特点,并不是全部特点。第二,就某一个具体的词而言,并不一定具备某类词的全 部特点,一般地说,它具备该类词的某些主要特点。第三,词的语法特点是指一个词在绝大 多数句子里经常具备的特点,而不是指它在某一个具体句子中的语法特点。因为在具体句子 中的词只能体现它的部分特点。例如“说”是动词,能加“着”“了”“过”“起来”“下 去”等。但是在“请你再说一遍”中,这些词就都加不上了。第四,某一个特点往往不是某 一类词专有的。因此,我们学习语法、给词归类以及划分句子成分,都应在复杂纷纭的现象 中分清主次,要记住什么是一般规律,什么是有条件的特殊现象,什么是个别现象。不能拿 特殊的或个别的来否定一般的,也不能把这三者混淆起来,否则就没有多少语言规则可谈了 ,词类也就不好划分了 null(二)词类和词性 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 义和语法特点进 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词类是对全体词进行分类的结果。词性 是给个别的具体 的词进行归类的结果。“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哪一类,这是词类;就一个词来 说,它 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 因此,就某一个词来说,我们可以说“这个词属于哪 一类”或“这个词的词性是什么”,但不能说“这个词的词类是什么”。例如“国旗”这个 词,我们可以说“它属于名词”或“它的词性是名词”,但不能说“它的词类是名词”。  (三)词的兼类和活用 从分类的角度看,各类词因其意义和语法特点不同而互相区别,它们的界限是明显的 ;从归 类的角度看,有些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这种词当然就应该归属几类 了,这就是兼类词。例如:“在”这个词,在“他在学校”中,是动词;在 “他在学校读书 ”中,是介词;而在“他在考试”中,它又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了。“低”这个词,在“声音 很低”中,是形容词;在“他低着头走了进来”中是动词。null兼类词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哪几类来说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能属于某一类, 而不能既是这类词又是那类词。例如“代表”一词,在“他是人民代表”中,只能是名词; 而在“他代表了我们大家”中,只能是动词。 常见的兼类情况有以下几种: 兼动、名的:病、圈、领导、工作、代表等; 兼名、形的:左、锈、科学、道德、经济等; 兼形、动的:忙、破、丰富、密切、明白等。 确定一个词属于哪一类,必须看这个词在绝大多数的句子里表示什么意义,经常充当什么成 分,看它能和哪些词组合。有时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意 义和语法 特点,这是词的活用,不能算是兼类。例如,“他们总算夫妻了一场 ”,“ 夫妻”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了,但“夫妻”不算兼类词;“你这个人真是太 自由主义了”,“自由主义”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形容词了;“这儿又是满满堂 堂一屋子的人”,“屋子”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量词了;“这种突然的进攻给了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进攻”和“打击”本是动 词,这里带上定语后活用为名词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朦胧 ”本是形容词,原应修饰另一个动词作状语的(“月色便朦胧地照在这水气里”),现在不用 那动词而用形容词取代了那个动词作了谓语中心,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null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义起了变化,但仍保留着原有的语法特点,怎 样给这些词归类呢?根据“句法标准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王力《关于词类的划分》 ,见《语法和语法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3版,87页)的原则,应按这个 词原有的语法特点来给它们归类。例如,“学习”是个动词,在“学习是必要的”这个句子 里,从词义上看,“学习”已带有名词的性质,这里的“学习”已不再是表示动作行为,而 是把动作行为当成了一种抽象的事物,那么它是不是已经成为名词了呢?没有。因为词义虽 已转变,但它仍保留着动词的特点。例如,它仍可以重叠(“学习学习是必要的”),仍可以 同副词组合(“经常学习是必要的”),仍可以带宾语(“学习语法是必要的”),所以这个“ 学习”仍然是动词。但是在“本期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句子里,“学习”这个词不仅词义 有了转变,而且失去了原有动词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取得了名词的特点,也就是事物化了,所 以它就临时活用成了名词。因此,在运用给词归类的标准时,应以语法功能为主。 null(四)兼类词和多义词、同形词、同音词 兼类词是一词兼属几个词类,所以兼类词肯定都是多义词(当然多义词不一定 就是兼类词) ,它的几个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希望”是个兼类词,当表示“心里想着 达到某种 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如“他从小就希望做一个教师”)时,它是动词;当 表示“愿望”(如“这个希望不难实现”)和“希望所寄托的对象”(如“青 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时,它是名词。“希望”是多义词,它 的三个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些同形词,只是书写形式相同,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例如“好人”的“好”(念上声)和 “好逸恶劳”的“好”(念去声),虽然词性不同,前一个是形容词,后一个是动词,但这不 是兼类词,而是两个读音不同的同形词。 同形同音而不同类的词,一般在词源上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只不过有的关系明显,有的关系 不大明显,有的则由于引申再引申的结果,渊源关系已经十分模糊了。按照王力先生的意见 ,凡是有渊源关系的,一般都是兼类词,即一个词“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来源不同的, 或者一般人意识不到这种渊源关系的,则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如“点灯”的“点”和“ 三点钟”的“点”,就只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王力《词类》,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8页)null2名词的语法特点 (1)一般能同数量词组合,但不能直接同数词组合。例如:能说“两支钢笔”、“五架飞机 ” ,但不能说“两钢笔”、“五飞机”。至于“一草一木”、“七手八脚”等成语是古汉语遗 留的用法;而“一桌子的菜”、“一黑板的字”中的“桌子”和“黑板”已不是名词,而是 临时用作量词了。专用名词不能同数量词组合,如果用数量词作定语,就是把专用名词当作 普通名词来使用了,如“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这里的“雷锋”是指像雷锋那样的思想好、 风格高的人。 (2)表示人的普通名词可以加“们”表示多数,加“们”后就不能再同表示确定数量的词语组合,如可以说“同学们”,而不能说“三个同学们”;但可以受表示不定数量的词语修饰 。“各位”指各个,逐个,即指全体中的一个,是个体而非群体,是不宜加“们”的。“各 位代表先生们”的说法有时也见于名人的笔下,也许是受方言影响的缘故。(参见张 斌、胡裕 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版,第136页) “诸位” 表示总称所指的若干人,后面的名词却是可以加“们”的。例如: ①统舱里全是空铺,只有三五个人们。 (鲁迅《“推”的余谈》) ②二三十个本村和沙家店的婆姨们……来看她 。(柳青《铜墙铁壁》) ③然而另有许多青年们,却不知底细……(鲁迅《中国文 坛上的鬼魅》)null专用名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们”,如果加了“们”,则表示某一类人或“等人”、 “之流” 的意思,如“对于人民的舆论,艾奇逊们什么也不能感应,他们都是瞎子和 聋子”,“艾奇逊们”即“艾奇逊之流”、“艾奇逊一类人”的意思。 (3)名词一般不能同副词组合,少数抽象名词如果受副词修饰,那它的词性就变了,如在“ 很科学”、“不理想”中,“科学”“理想”已不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了。至于“人不人 ,鬼不鬼”,则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省略形式,这种省略形式通常要求成对地出现 。如果改成肯定的说法,这个“像”就不能省略。“昨天已经中秋了”、“今天才星期四” 、“他已经大学生了”、“我们学校就一辆客车”、“两个人不一个想法”、“他就这个态 度:一心想入党”,对这类句子,很多语法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由于‘是’,‘有’之类 隐而不现造成的习用格式,整个谓语是陈述性的”,“已经”“就”“不”等“修饰语应看作是状语”。  (4)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妈妈”“奶奶”是重叠式合成词,不是词的重叠形式。“人人 ”“家家”表示“每一个人”、“每一家”的意思,具有量词的性质。至于“车车开了” 、“羊羊吃草”中的“车车”、“羊羊”,是儿童语言,不是规范的用语。null(5)有些名词在构词上有词类的标志(即构成名词的前缀、后缀)。 例如:阿(阿姨、阿毛)、 老(老师、老兄、老虎)、子(胖子、剪子、腰子)、儿(画儿、帽儿、头儿)、头(看头、甜头 、风头、苗头)、者(记者、读者、侵略者)、家(作家、店家、孩子家、老人家)、员(党员、 演员、观察员、炊事员、飞行员)、手(水手、国手、歌手、新手、打手、神枪手、突击手) 、性(感性、党性、记性、思想性、创造性、普遍性)、度(热度、强度、高度、硬度)、法( 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派(左派、革命派、乐天派)、分子(知识分子、积极分子、中间 分子、贪污分子)、主义(社会主义、唯心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这 些前缀、后缀都是名词的标志。有些动词或形容词一旦同这些词缀相结合,往往就成为名词 了,如“飞行员”“扣儿”“胖子”“苦头”“普遍性”等。 (6)名词的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宾语(如“沙漠变绿洲”), 也可以作定语(如“鸟儿的叫声”、“蓝色的海洋”、“中国人民”),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作谓语(如“今天晴天”、“明 天国庆节”),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常常作状语(如“他早晨出门了”、“我们下午开会”、“我们楼下谈”、“咱们 屋里坐”、“你前边走”)。null(二)动词 1动词的意义和分类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 变化的词。根据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动词可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1)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 (2)表示存在、发展变化的动词。 (3)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 (4)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5)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 (6)表示可能、意愿、应该、必要的动词(能愿动词)。 (7)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趋向动词)。 (8)表示判断的动词(判断动词): (9)表示比较、处置等其他情况的动 null2动词的语法特点 (1)能同副词组合,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能说“不看”、“都来”,但不能说“ 很看”、“非常来”。有部分心理活动动词和能愿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想念”、 “非常了解”、“十分愿意”、“十分可能”。 (3)许多动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着”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正在进行, “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过”表示动作已成为过去。例如:笑着、看了、来过。 (4)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例如:“走不走?”“看不看?”“应该不应该? ”等。 (5)有些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A式(后一个音节念轻声),也有A一A式、A了A式。 (6)动词在构词上有词类的标志。例如:化(美化、、现代化、机械化、大众化) 、于(善于、富于、长于、勇于、敢于、濒于、属于、位于)、得(觉得、晓得 、记得这件事、懂得这个道理) (7)动词的功能主要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风停了”、、“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也可以作定语(如“奔驰的火车”、“发现的问题” 、“奋斗的目标”)、null3特殊动词“有”的用法 “有”是一个特殊动词,它不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主要表示事物的存在(如“学校前 面有条大河”),或表示人跟事物之间的领属关系(如“他有 一个小孩”)。“有”具有和一般动词相同的一些语法特点,也有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  (1)“有”的否定形式是“没有”,  (2)除“不”以外可受其他副词的修饰(在这种情况下,“有”后面必须有其他词语)。 (3)不能重叠,不能带趋向动词“上来”“下来”等。 (4)“有”的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并经常带宾语;也可构成兼语短语作谓语, null4关于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和判断动词 (1)能愿动词也称助动词,它的语法特点大都与一般动词相同,但也有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 ①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十分应该”、“很愿意”。 ②后面不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就是一般动词了。 ③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④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例如:“他会来的 ”、“父亲的病应该好了”、“我们不能骄傲”。  (2)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使用,相当于一般的行为动词,但不能带“着”,因为本身有表示“进行 ”“继续”的意味,如“太阳出来了”、“客人来了”。 趋向动词经常用在动词或某些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 动词带“进来”“下去”等趋向动词同时又带宾语时,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从门口走进来一个人。 ②从门口走了一个人进来。 ③从门口走进一个人来。null(3)判断动词(简称为“判断词”) 判断词只有一个“是”。它是一个特殊的动词。它的特点是只表示判断和 强调,不表示行为动作,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或趋向动词。 判断词的功能主要有:  第一,表示对事物的判断:①表示事物等于什么②表示事物属于什么。 第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确认、强调、肯定语气,有强调作用。例如“他是 去过!”、“这个小孩是聪明!”这种“是”有“的确”“确实”“ 实在”的意 思,近乎表语气的副词。去掉“是”,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是”这样用时,在句末还可 以用加强语气的助词“的”与之呼应,如“他是去过的”。这种相 当于副 词的“是”,在析句时可分析为状语。也有人主张把这种“是”仍处理为动词。 第三,“是”的习惯用法和特殊的表达方法。 ①表示存在或领有, ②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③表示“凡是”、“所有”或“一切”的意思。 ④用在句首强调一件事情的真实性。 ⑤“有的是”、“多的是”表示数量很多, null(三)形容词 1形容词的意义和分类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形容词可分为: 表示性质的:甜、酸、冷、热、好、坏、老实、聪明、愚笨、优秀、 美丽、 朴素、大方、正确、错误、特殊、一般等。 表示状态的:长、短、弯、红、白、胖、瘦、快、 慢、安闲、烦躁、轻松、高兴、沉痛、严肃、、血淋淋、黑不溜秋等。 2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可以同副词组合,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2)不能带宾语。\ (3)可带趋向动词(“起来”“下去”)和动态助词表示性质、状态的变化。 (4)可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例如:“好不好?”“清楚不清楚?” (5)一部分形 容词可以重叠,重叠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①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是AA式。 ②一部分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是AABB式。 ③一部分本身已带有程度意义的形容词,重叠方式是ABAB式。重叠后也表示程度加深。 ④有些双音节形容词在重叠时,构成A里AB式,也表示程度加深,而且多表示贬义。 (6)形容词在构词上有词类的标志。 (7)形容词的功能主要是作定语null(四)数词 1数词的意义和分类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数词有的表示确数,有 的表示序数,有的表示概数。确数又包括基数、分数和倍数。 (1)基数表示事物具体数目的。 (2)分数常用“几分之几”的格式来表示。 (3)倍数数目字后面加“倍”就成了倍数。 基数、分数和倍数都是用来表示确定数目的。 (4)序数表示次序先后的。常由基数词前加“第”“初”“头”“老”等构成。 (5)概数表示不确定的数目的数词。表示概数,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借用疑问代词“几”“多少”等。例如:几(天)、几(个)、多少(学校)、多少(年)。 ②数词后边加“来”“多”“把”“以上”“以下”“上下”“左右”等。 ③数词前边加“成”“上”“近”等。例如:成千、上万、近万等。 ④邻近的数词连用。 ⑤用不定数词“许多”“若干”“诸”等表示整个数目不定,不跟其他数词连用。 ⑥用不定量词“些”“点”来表示。例如:买了些东西、下了点雨。null2数词的语法特点  (1)经常同量词结合在一起运用。 (2)一般不能重叠。至于“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等是数学上的特定用法;“三三两两” 、“千千万万”等是成语,都不是一般的语法现象。概数词“许多”可以重叠为“许许多多 ”,这属于数词中个别、特殊的现象。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个别的现象是不能成格的。它 就是这么个说法,没有什么条件。它往往跟语法上有关的规律有不一致的地方,语法规律固 然管 不了它,它的存在更影响不了语法规律。”(《一般的、个别的、特殊的》)因此我们不能因 为“许许多多”同形容词的重叠方式相同,就说“许多”是形容词。“许多”还可以重叠为 “许多许多”,另外它经常同量词组合,如“许多本”、“许多次”、“许多趟”等,而不 能受程度副词或其他词语的修饰,也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不能像一般形容词那样 经常作谓语,所以它不是形容词。 (3)数词大多不能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序数、分数或在表示等量关系的用法中可以直接作句 子成分。null3运用数词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二”和“两”的用法 “二”和“两”所表示的数值相同,但用法不完全相同。 相同的用法:①在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前面可以通用,②“百”“千”“万”前面可以通用,③ “零”字后面可以通用,如“三百零二个”可以说成“三百零两个”。 不同的用法:①序数用“二”不用“两”,如“第二”“初二”不能说“第两”“初两”。 ②分数、小数用“二”不用“两”,如“十分之二”不能说“十分之两”,“零点二”不能 说“零点两”。③在常用量词“个”“本”“件”“种”“只”等前面,只有一位数时,用 “两” 不用“二”,如只能说“两个人”、“两本书”等,不能说“二个人”、“二本书”等;如 果是两位数以上,用“二”不用“两”,如“ 十二个人”、“三百六十二本”。④“两”可以表示概数,如“过两天来”中的“两天”, 不一定恰恰就是两天,“二”只能表示确定的数目。 (2)表示数目增减要注意表达准确。 数目的增加,可以用倍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例 如,由二增加到六,可以说“增加了两倍”或“增加到三倍”,也可以说“增加了百分之二 百”或“增加到百分之三百”。数目的减少,只能用分数表示,不能用倍数表示,null(3)“半”是个特殊的数词,除了“一半”、“半百”外,不能跟别的数词连用,一般要用 在量词的前后,如“半斤花生”、“半个梨”、“三个半”、“两吨半”。 (4)注意数字用法的规范化。  (五)量词 1量词的意义和分类 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它可分三类: (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量词。 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尺、寸、斤、两、公斤、克、吨、亩、公顷等。 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只、件、条、本、根、张、架、艘、块、片 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副、双、群、套、串、批、堆、伙、帮、组等。表示不定单位的:些、点。 还有些是借用名词或动词形成的临时物量词。借用名词的,如:碗、口、头、尾、盒、桶、 车厢、脸盆、肚子(一肚子的意见)等,借用动词的,如:捆(一捆柴)、挑(一挑水)、束(一 束鲜花)等。null(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词。 (3)复合量词由两种量词复合而成的量词。 2量词的语法特点 (1)经常同数词或指示代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通常也称为数量词)或指量短语。如:一个 、两遍、这条、那年。量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只是有时量词前的数词“一”可以省略,如“ 我看了一篇文章”可以说成“我看了篇文章”。 (2)一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后附加有“每一”或表示“多”的意思,同时还有一 种音节美。重叠后的量词可以单独使用。例如: 件件——每一件阵阵——每一阵 湖面上渔帆点点(“朵朵”、“点点”表示“多”的意思,且有 一种音节美) (3)有些量词同数词结合时,量词前边可以受形容词修饰。例如:一大群 鸭子、一小碗饭、一小撮敌人、一整天等。 null3运用量词应注意的问题  (1)注意量词的选择。量词和它计量的事物或动作要搭配得当,要以普通话为准。 有些量词所表示的意义相近,但又不能任意调换,使用时要审慎选择。 ①兰东车务段兰西乘务室一位运转车长,在值乘时偷 盗车上的煤炭、猪肉和冻鸡等。 ②根据游、李两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和悔罪态度,根据刑法有关规定 ,判处游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判处李某拘役六个月。 对盗窃分子和罪犯不能用“位”,应改用“个”。 能跟同一个名词或动词搭配的常常不止一个量词,不同的量词适应不同的要求。如“解释一 番”不同于“解释一下”,解释的内容有多少之别;“解释一番”也不同于“解释一遍”, “一遍”含有“从头到尾”的意思,“一番”不包含这个意思。又如“鞭子”可以说“条” ,也可以说“根”,如果仔细分辨的话,两者仍有细微的差异。“条”的方向是“横斜”的 ,而“根”是“向下”的,所以“鞭子”如果是拿着或放着的,以说“条”为宜;如果是挂 着的,则以说“根”为好。null 汉语里的量词,不只是单调刻板的计量单位,还是表示形状和动态的语言成分。例如,“ 两尾鲤鱼”,让人从量词“尾”想到“鲤鱼的悠然摆动”而生喜爱;“一条走狗”,使人从 “条”想到“走狗的摇尾乞怜”而觉厌恶;“一豆灯光”表示像豆粒儿似的一点灯光;“一 抹朝霞”表示像抹出来似的一道朝霞;“一片冰心”表示像冰块一样纯净的心;“一介书生 ”则表示(一个)贱微如草的读书人。另外,不说“两个锅”而说“两口锅”,不说“一只 小 船”而说“一叶扁舟”,不说“两团白云”而说“两朵白云”,不仅要雅致一些,而且还能 让人感觉出诗情画意的形象来。至于“一丝微笑”、“一线希望”、“一腔热血”、“一弯 新月”等,其中的量词已不再承担计量的任务而只起修饰作用了。 (2)复合量词的后面不能再用名词。  (3)“俩”是一个特殊的数量词,是“两个”的意思,因此,“俩”后面不能再用量词,可 以说“他俩”、“他们俩”,但不能说“他俩夫妇”、“他俩口子”、“他们俩个”。null数量词(即数量短语)的语法特点和功能 1可以重叠,重叠后有的表示“逐次”“轮
本文档为【现代汉语课件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12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18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0-08-17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