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伊尹汤液经》方药与《易》之八卦

《伊尹汤液经》方药与《易》之八卦

举报
开通vip

《伊尹汤液经》方药与《易》之八卦 《伊尹汤液经》方药与《易》之八卦 方国强 吾人所知,经过当代众多的专家学者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记载的方药,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传世医药古籍中之方剂进行相互印证,已可确定《辅行诀》卷中的52首医方是已佚《伊尹汤液经》之经方。这52个方剂之用药,从二味至八味不等,但没有一首医方超过八味药物,笔者认为,按《桐君采药录》以中药药物五行属性来分析,《伊尹汤液经》中还应有只用一味药品之医方,故笔者推测,《伊尹汤液经》所记载之医方,每方用药是从一味至八味不等的,故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单味药方,应视其...

《伊尹汤液经》方药与《易》之八卦
《伊尹汤液经》方药与《易》之八卦 方国强 吾人所知,经过当代众多的专家学者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记载的方药,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传世医药古籍中之方剂进行相互印证,已可确定《辅行诀》卷中的52首医方是已佚《伊尹汤液经》之经方。这52个方剂之用药,从二味至八味不等,但没有一首医方超过八味药物,笔者认为,按《桐君采药录》以中药药物五行属性来分析,《伊尹汤液经》中还应有只用一味药品之医方,故笔者推测,《伊尹汤液经》所记载之医方,每方用药是从一味至八味不等的,故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单味药方,应视其为《汤液经》之经方。每方药品不过八味,笔者认为,这除了说明中华医药先哲前贤在辨证论治、组方用药中,讲究简洁扼要、易学易记、易配少费外,最主要的还是与中华易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双溪无间医者在《伤寒论之数学原理》中曰:“伤寒论者,医学之易经也;黄帝内经,生理之易经也;黄帝针经,针灸之易经也;本草经者,药物之易经也;汤液经者,药理之易经也;素女脉经,诊断之易经也;商周明堂,拓扑之易经也……医经,易经也。亦可如是曰:医即易。反之,易即医。盖医易合一者也”。“医即易,易即医,医易合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易学、中华医学、中华武学之主干乃是太极学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等,在《汤液经》中对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发明,从笔者的论述中已可知之,而《汤液经》中涉及到的八卦学说则无从查考,笔者以为,在《伊尹汤液经》中肯定会有所论述,但此论述在《辅行诀》摘录《伊尹汤液经》有限的内容中又隐藏在哪里呢? 唐•孙真人在《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中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而明•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中更有发挥:“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顺性命之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遁乎易矣……(八卦者)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 当吾人一谈起中华医学,首先提到的是“阴阳五行”,而一旦论及中华易学,则所言肯定会是“阴阳八卦”。众所周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哲学的四大支柱体系,其中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早在《内经》之代已成为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而太极学说,在中医学中则演化成为(精)气学说。在中华易学中,太极学说、阴阳学说与八卦学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五行学说虽有论及,但也始终处于从属位置。因此可说,中华医学是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并涉及八卦学说;而中华易学则是以太极学说、阴阳学说与八卦学说为基础理论,并涉及五行学说。在四大医典之《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直接论述八卦学说是很少的,故有医家说,中医不言八卦;同样,在《易经》中,直接论述五行学说也是很少的,故亦有学者云,易经无论五行。然而,自隋唐之后,以“易”论“医”者代不乏人,而论易者必言及八卦,故从“医易同源”论而言,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八卦学说亦是存在的,故笔者分析,《汤液经》中亦可能有“八卦学说”的踪迹。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几乎成了当今之世是否是中医药人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医易同源”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中医学人必须知道的中医历史,否则成就不了“大医”,故“易学”与“医学”间之关系成为当世之热门话题。 本文之论述,是笔者想从吾中华“易学”中找到某些线索,用来解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中医方之用药,即《汤液经》医方用药为什么要定在“八味”范围之内,方剂用药一至八味,这和《易经》之“八卦学说”是否有联系?故笔者如是曰,从“《辅行诀》医方所用药品味数”之中,或可窥探“八卦学说”之踪影。 师门前辈无相僧于文革六年(公元1971年)说:“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刘季东汉时代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其伤寒六经,乃我中华乾坤六兽之简化图是也。”在中华民族的创始之代,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七、八千年前之中华昆仑文明时代,是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之代,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了解、诠释天地之道,掌握天地变化规律),以图作字之代,中华先祖伏羲氏继承燧人氏之太古文明,以(木)炭作画,用(草)绳结图,创作了元始太极八卦图——“龙图”。“龙图”不知于何代始归隐于道教内,至五代时由陈抟老祖发道藏之秘而著《易龙图》,公之于世,但不知出于何因,《易龙图》一书随着陈抟老祖的仙归而佚传,只留下《易龙图序》一文。《易龙图》虽复隐没,但由陈希夷先生肇启的图书易学则轰轰烈烈传承至今。    “溯乎画前之易,较能有学理根据者其殆起于燧人氏乎。《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正年(公元255年),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燧皇之图制八卦”(台湾•徐芹庭著《易经源流——中国易经学史•易学滥觞》中国书店出版2008年4月版)。吴前衡先生在《〈传〉前易学》中说:“《传》前易学不言‘象数与义理’,《传》前易学不道阴阳。《传》前易学的本体是占筮易学,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哲理易学,其间必发生重大的方向转折,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发生这个转折点在哪里呢?答曰:这个转折点就在于八卦取象”(吴前衡著《〈传〉前易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易龙图》乃《(易)传》前之易图,乃《(八)卦》前之易图,乃燧人氏画前之易图,乃不道阴阳五行之易图,乃以象取义之易图,乃吾人所见所闻各种易图前之图,乃至今所有传世易图之源头是也。故白沙游子曰,《龙图》乃法象于天,义理于地,形像于人,乃融天地人三才于一体,集星象山川脉穴于一图,《龙图》之大包容宇宙,《龙图》之微至于指掌,迄今为止,各种传世之易图均由《龙图》衍变而成,故笔者相信,《龙图》乃各种易图之起始,亦是所有易图之终结。 《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商周乾坤图(《龙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故伏羲所画之《八卦》,乃是由龙图(河图)衍变为《易图》之第一图——八卦图! 当代学者王玉德在《神秘的八卦•第一章》中说:“八卦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歌德巴赫猜想”;“古往今来,有多少神秘莫测的东西。神秘的东西中最神秘的莫过于八卦”;“八卦是对宇宙间事物的一种简单说明和概括,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朴素认识。它用符号形式将这种认识表达出来,或多或少,或真或假地表现出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以及上古的科技创造”。学者曾磊光在同一书的第二章中说:“八卦是一种思维模型。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组成图象、图形、图式,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学者姚伟钧在第三章中认为:“八卦确实在历史上一定程度地支配人们的信仰,以神秘的形式作用于人们存在的天地之间,使它在同等程度上成了这个天地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八卦变得更为抽象概括,并带上了越来越多的各种社会的痕迹”(王玉德、姚伟钧、曾磊光著《神秘的八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版)。 王玉德还说:“据《帝王世纪》说:‘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白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这就是说:中医是建立在八卦基石上的,八卦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笔者以为,在《汤液经》中,八卦学说似乎表现在方剂药品味数的运用上,方药味数的多寡很可能与卦爻之义有着某种联系。为继续挖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伊尹汤液经》)之奥秘,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冀图从吾中华易学中寻求许些线索,因此将数年来研究《易龙图序》之心得,推测复原的“易龙二十一图”及其演化图中之《易龙元始八卦图》等八帧易图公之于众,与中医药学界之易学爱好者共同探讨。 宋•陈抟注《麻衣道正易心法•第二十四章》曰:“画卦取象,本为特物,见于日用,无所不合。希夷注曰:羲皇画卦,非谓出私意。撰成一《易》道于方册上,以诲人也。特以顺时应物,则以见于日用之间耳!以粗迹言之,加以钱賻,六纯字,乾也,六纯背,坤也,差互,六子也。若反则未胜,至纯则乾坤成矣。又如优人呈伎,壮者任其难,六子也。老者敛其利,乾坤也。此皆理之自然,即此理以察其余,则是行止坐卧纤悉,举天下皆《易》,无可拣择者。但百姓昏昏,日用之而罔觉矣”(石午编《术数全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中“希夷注曰”四字为笔者所加)。 易有太极(《易龙元始太极图》〈图16〉),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龙阴阳四象太极图》〈图17〉),四象生八卦(《易龙元始八卦图》〈图18〉)。故一倍之而为二,太极分阴阳,二(再)倍之而为四,阴阳化四象,三(复)倍之而为八,四象生八卦,“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顺性命之理”。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 陈抟注《麻衣道正易心法•第十五章》曰:“八卦不止,天地雷风,一身一物,便具八卦。希夷注曰:八卦,文王系辞,周公爻辞,皆未当指名其物象,以见八卦不止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无所不统也。是故凡天下之所谓健者,皆乾也。顺者,皆坤也。动者,皆震也。入者,皆巽也。陷者,皆坎也。丽者,皆离也。止者,皆艮也。说者,皆兑也。一身一物,便具此八卦之理。然宣父止以八物云者,特举其大者为宗本。姑以入《易》,以便学者耳。” 陈抟注《麻衣道正易心法•第一章》曰:“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希夷注曰:落处,谓之卦画实义所在,不盲诵古人语也。如震得乾初爻,故雷自天之下而发;坎得中爻,故月自天之中而运;艮得上爻,故山自天之上而坠也,巽、离、兑得坤三爻亦然。又六爻相应,如一阳生于子月,应在卯月;二阳丑,应在三月;三阳寅,应在四月是也。人事亦然。易道见于天地万物日用之间,能以此消息,皆得实用,方知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功夫也。” 《易龙元始八卦图》按“天地定立,火水相射,雷风相薄,‘泽山通气’”之卦序排列,不同于伏羲《先天八卦图》,亦不同于文王《后天八卦图》,也不同于《中天八卦图》,还异于考古发现之《帛书易八卦图》。而《易龙元始八卦图》是由《易龙变易图》之象数排列序位循行轨迹图,即道家所谓之“禹步”图——《易龙变易数理图》(图19)演变而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八卦者,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类象:乾为天为首为肺,兑为泽为口为肺,离为火为目为心,震为雷为足为肝,巽为风为手为胆,坎为水为耳为肾,艮为山为鼻为胃,坤为地为腹为脾;八卦化五行,则乾一、兑二为金,离三为火,震四、巽五为木,坎六为水,艮七、坤八为土。 陈抟注《麻衣道正易心法•第九章》曰:“乾坤错杂,乃生六子,六子则是,乾坤破体。希夷注曰:乾   画奇,纯阳也。一阴杂于下,是为   巽。杂于中,是为   离。杂于上,是为   兑。巽、离、兑,皆破乾之纯体也。坤   画偶,纯阴也。一阳杂于下,是为   震。杂于中,是为   坎。杂于上,是为   艮。震、坎、艮,皆破坤之纯体也。若更以人身求之,理自昭然。” 陈抟注《麻衣道正易心法•第二十三章》曰:“古今传易,舛讹为多,履畜八体,最为害义。希夷注曰:……当密探宣尼述九卦,以履为用九,谦用十五,复用廿四,皆龙图大衍定数。则履在小畜上,为第九卦也明矣。又履与无妄对义,既以大畜反无妄而居下,则知小畜反履而居下无疑矣。今序卦非宣尼旨,失其本真也。八体,乃艮为鼻,巽为手耳,《传》曰:‘鼻者,面之山也。’又曰:‘风能鼓舞万物,而手之所以舞也。’盖乾为首,坤为腹,天地定位也。坎为耳,离为目,水火相逮也。艮为鼻,兑为口,山泽通气也。巽为手,震为足,雷风相薄也。此羲皇八卦之应矣,其理昭昭。但学者承误效尤,见不高远,其失至此。真人闵之,故开其眼目。” 笔者推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伊尹汤液经》)卷中之组方规律,是按八卦寓意进行组方配药的,即在中医药之辨证论治中,是以八卦数理与卦辞意义来确定每个医方所用药品的味数。 笔者将《辅行诀》卷中方剂所用药品味数,并结合张圣《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医方,以《易经》卦义寓意释解推测方义药品之涵意,并解析如下: 1、“一”为难症、怪症、急救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曰:“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健者,乾也,八卦类象:一为乾、为阳、为天、为首、为肺、为金、为行、为健、为刚坚;“一”在数学有理数中为最小之数,在八卦数中则为最大之(首)数,而一,在五行,又为水之(生)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阴退之数。 乾卦“ ”,内外具阳,纯阳刚体。易曰:“乾.元,亨,利,贞”。乾为纯阳之卦,具纯阳之气。吾人一旦得急症难症,必是气血(阳阴)暴脱而病危,引纯阳之气行之以施救急。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蜜煎方:食蜜七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鞭。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七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洗方: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考《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单味药方适用病症,《伤寒论》中的文蛤散,蜜煎方等4方为急症、难症方;而《金匮要略》上卷中的一物瓜蒂汤,百合洗方,苦参汤,雄黄熏方等12方亦为急症、难症方,下卷中的40方均为急救方。故单味医方是以乾卦所具纯阳之气,对急症危症用阳刚之气行施救急,以及寓意金属类刚体之物,如若刀斧之类用于医药,即吾金华方言俚语——“斧头破”(峻攻)类方剂之谓。先救命后治病,乃单味医方之主旨也。 2、“二”为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辅行诀》曰:“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 《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曰:“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说者,兑也,八卦类象:二为兑、为阴、为泽、为口、为肺、为金、为说、为刀斧;“二”在数学有理数中为次小之数,在八卦数中则位居“首”数之后,而二,在五行,又为火之(生)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阳进之数。 兑卦“ ”,一阴在上,二阳在下。易曰:“兑.亨,利贞”。兑乃悦也、说也,不以刀兵相加诉诸武,而以阴柔和谈为之用,乃和平共悦之谓也。吾人一旦五脏中恶必致脏气被壅而令内外隔绝,或气血着滞、息闭不通而卒死,或手足逆冷急心痛,或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诸病在脏当随五脏所得开五窍而救之。 考《辅行诀》卷中“点眼以通肝气”等救五脏中恶卒死五方,各方均由二味药品组成,平等对待,和平共处。故二味药方以刀兵为造势,以和谈为手段,以和平通榘为目的,不以强克强攻为能事,此即二味药品方剂以体现兑卦之寓意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甘草四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合,温服。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曰:“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考《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二味药方适用病症,《伤寒论》中的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桂枝甘草汤等11方;《金匮要略》上卷中的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27方,虽不全是急救类方,但亦为开窍通经行气缓和类方剂;而下卷中的葵子茯苓散,枳实芍药散等17方中大部分为开窍急救类方。故二味药方是以兑卦阴柔之性、金属刚性用于医药,亦含“斧头破”(峻攻)类方剂之寓意。 3、“三”为小泻方、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辅行诀》曰:“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 《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丽者,离也,八卦类象:三为离、为阳、为火、为目、为心、为丽、为戈兵、为箭矢。而三,在五行,又为木之(生)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阴退之数。 离卦“ ”,二阳在外,一阴在内。易曰:“离.利贞,亨,畜牝牛吉”。离乃忧也、丽也,通过战争,发挥戈兵、箭矢作用,击退敌军,取得辉煌胜利。五脏病实,如敌占我城,驱敌出境,克敌制胜,以保安平。 考《辅行诀》卷中“小泻肝汤”等五脏小泻方六首,各方均以三味药品组成。故三味药方是以离卦阳刚之性用于医药,损有余,泻其实,以使脏气平和,五脏元真通畅,人获安和;并隐涵“斧头破”类方剂(难症、急救方)之寓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意。(病虚用小泻方,与理不通,故有“疑非仲景意”之注释,本方似为小补方,故怀疑掉落一味药——笔者)。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擘),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曰:“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绵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蜀漆散方:蜀漆(烧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考《伤寒论》中由三味药物组成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调胃承气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四逆汤,枳实栀子豉汤等21方;与《金匮要略》中的滑石代赭汤,蜀漆散,栝蒌薤白白酒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等46方,大多为泻实之剂,《金匮要略》下卷中亦有部分急救方。故三味药方是以离卦所具阳刚之性,并寓克敌制胜之义用于医药,且隐涵“斧头破”(峻攻)类方剂之寓意。 4、“四”为小补方、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辅行诀》曰:“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伤寒论•伤寒例》曰:“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动者,震也,八卦类象:四为震、为阴、为木、为雷、为足、为肝、为动、为惊;而四,在五行,又为金之(生)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阳进之数。 震卦“ ”,二阴在上,一阳在下。易曰:“震.亨,震来  ,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震乃炸雷也、乃震动也,雷震惊动,使人警觉,从容对待,可享亨通。“肝虚则恐,心虚则悲不已,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虚则鼻息不利,肾气虚则厥逆”,五脏病虚,如闻震动即生惊惧,因未丧意志而坚定信念,则能从容对待而保平安快乐。 考《辅行诀》卷中“小补肝汤”等五脏小补方六首,各方均以四味药品组成。故四味药方是以震卦阴柔之性,惊雷之势用于医药,坚五脏,补其虚,以致脏气坚实,五脏元真通畅而祛病;并行扶阴升阳和中之功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二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考《伤寒论》中由四味药物组成的桂枝去芍药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等19首,与《金匮要略》中的大承气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27首医方,多为补虚扶阴升阳之剂。故四味药方是以震卦所具阴柔之性,惊雷之势用于医药,补虚坚实,并行扶阴升阳和中之义。 5、“五”为五脏泻方、小阴阳二旦汤、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辅行诀》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 《伤寒论•伤寒例》曰:“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曰:“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入者,巽也,八卦类象:五为巽、为阳、为风、为手、为胆、为入、为进、为升;而五,在五行,又为土之(生)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阴退之数。 巽卦“ ”,二阳在上,一阴在下。易曰:“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巽乃风也,顺也,入也,进也,升也,顺而进取则可获胜利。外感天行,风寒中人,正邪相搏,阴阳耗损,入而扶正,进而救乱,顺势利导,疗治悉明,深喑于此,虽有惊而不危也。 考《辅行诀》卷中“五脏泻方”、“小阴阳二旦汤”与“小六神汤”等医方九首,五脏泻方与小阴阳二旦汤以及小朱鸟汤、小玄武汤各用五味药。故五味药方是以巽卦阳刚之性,以顺势进入之态用于医药,救乱扶正,顺势利导,行扶阴升阳之功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太阳病),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考《伤寒论》中由五味药物组成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14方,与《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等26方,多为泻实之剂,与救乱扶正、扶阴升阳之方。故五味药方是以巽卦所具阳刚之性,顺势进入之态用于医药,救乱扶正,顺势利导,行扶阴升阳之功效。 6、“六”为大泻方、救五脏诸劳损病方、正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辅行诀》曰:“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 《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伤寒论•辨脉法》曰:“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陷者,坎也,八卦类象:六为坎、为阴、为水、为耳、为肾、为陷、为险;而六,在五行,又为水之(成)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阴退之数。 坎卦“ ”,二阴在外,一阳在内。易曰:“坎.习坎有孚,唯心亨,行有尚”。坎乃陷也,乃险也,涉险而因心存诚实则可亨通。五脏病实或诸脏劳损已成重症,然虽已履险亦可救治,但医者当深喑悉明疗治之法,虽有惊而无险也,否者乃蹈陷也。 考《辅行诀》卷中五脏“大泻方”、“救五脏诸劳损病方”与“正阳旦汤(正阴旦汤)” 等医方十二(十三)首,大泻方与救五脏诸劳损病方以及正阳旦汤各用六味药。故六味药方是以坎卦阴柔之性,以坦荡诚实之心,以从容履险之态用于医药,泻实补虚,扶阴升阳,救乱匡正,奏凯旋之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考《伤寒论》中由六味药物组成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等7方,与《金匮要略》中的栝蒌桂枝汤,防已黄芪汤,升麻鳖甲汤等18方,多为泻大实救极虚、扶阴升阳之方。故六味药方乃是以坎卦阴柔之性,以泻实补虚,扶阴升阳之法用于医药,行救乱匡正之功效。 7、“七”为大补方、大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辅行诀》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伤寒论•伤寒例》曰:“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止者,艮也,八卦类象:七为艮、为阳、为山、为土、为鼻、为胃、为止、为阻;而七,在五行,又为火之(成)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阳进之数。 艮卦“ ”,一阳在上,二阴在下。易曰:“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乃止也,乃阻也,以动练体,以静养生,动静不失其时则无咎(灾)也。五脏大虚或卒患外感,日可数变,当及时治之,则罕有不愈者也。 考《辅行诀》卷中五脏“大补方”与“大六神汤”等医方十二首,大补方与大六神汤由七味药品组方。故七味药方是以艮卦阳刚之性,以静止之德,以动静不失其时之机用于医药,补大虚以护体,扶阴升阳以匡正,以免隐忍成痼疾。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分再服。”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赢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考《伤寒论》中由七味药物组成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16方,与《金匮要略》中的葛根汤,甘草泻心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16方,多为补五脏之大虚、固人体阴阳之方剂。故七味药方是以艮卦阳刚之性,以静止之德,以动静不失其时之机用于医药,补大虚以护体,扶阴升阳以匡正,行宣发、收重、清滋、温渗之功效,免而以成痼疾也。 8、“八”为大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辅行诀》曰:“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 《伤寒论•伤寒卒病论集》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顺者,坤也,八卦类象:八为坤、为阴、为地、为土、为腹、为脾、为顺、为载;而八,在五行,又为木之(成)数,按《汤液经法图》,为阴退之数。 坤卦“ ”,内外具阴,纯阴柔体。易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南丧朋,安贞吉”。坤乃顺也,乃载也,顺而行之则盛,逆而动之则衰,变动不居,厚德载物,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外感之疾,风邪入侵,人体之阴阳因而失衡,阳动则阴病(弱),阴动则阳病(虚),阳病则升阳,阴病则扶阴。 考《辅行诀》卷中“大阴阳二旦汤”医方二首,大阳旦汤与大阴旦汤由八味药品组方。故八味药方是以坤卦阴柔之性,以厚载顺行之德用于医药,扶阴升阳以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柴胡加芒消汤方: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洗),大枣四枚(掰),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薯蕷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考《伤寒论》中由八味药物组成的葛根加半夏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5方,与《金匮要略》中的大柴胡汤,崔氏八味丸(古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本方为仲景采录的其他经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肾气丸等5方,多用于伤寒日久、或二经合病、或杂病流转等重症或较重之病。故八味药方是以坤卦阴柔之性,以厚载顺行之德用于医药,扶阴升阳,匡正救危,以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功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伊尹汤液经》极有可能“是按八卦寓意进行组方配药的,即在中医药之辨证论治中,是以八卦数理与卦辞意义来确定每个医方所用药品的味数”的。故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把上述内容归总成一图——《伊尹汤液经八卦方药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图》(图20),并公之于下: 陈抟注《麻衣道正易心法•第七章》曰:“天地万物,理有未明,观于卦脉,理则昭然。希夷注曰:卦脉,为运动流行自然之理也。如观坎画,则知月为地之气;观离画,则知日为天之气;观艮画,则知山自天来;观兑画,则知雨从地出。观叠交,则知闰余之数;观交体,则知造化之原。凡此卦画,皆所以写天地万物之理于目前,亦若浑仪之器也。”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推测,《伊尹汤液经》方剂组方用药从单味至八味不等之原意,大概是中华先祖所初(粗)创的原始医药之代,中华先民在与疾病的争斗中,经过了一个由单味草药(单方)到多味药物(复方)的药品使用过程,即经过了一个由单至复、由粗至精的比较、选择、确定方药疗效的过程,其后再将治疗经验总结并提升到理论(哲学)高度——“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并按八卦寓意进行组方用药,故而后世因此产生了“医易同源”论,此大约是《汤液经》方用药味数多寡的最为合理之解释矣。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顺性命之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遁乎易矣”。“八卦定吉凶”,“以定天下之大业”者也,笔者将上述(图16至图19等)四图总结归纳,并绘制而成的《易龙元始太极八卦方位图》(图21)公之于下: 陈抟注《麻衣道正易心法•第十二章》曰:“健顺动入,陷丽止说,非特乾坤,六子训释。希夷注曰:非特训释,盖谓不可专于八字上取也,当求之于画象。健谓三画纯奇是,顺谓三画纯偶是,动谓一阳在二阴下是,入谓一阴在二阳下是,陷谓一阳在二阴中是,丽谓一阴在二阳中是,止则一阳在二阴上是,说则一阴在二阳上是。凡有所训,多见于画象。如阖户谓之坤,则姤之初爻是。关(辟)户谓之乾,则复卦初爻是。” 以上之解析虽有牵强之嫌,但笔者以为,在秦火之后的年代里,在以《周易》为“经”的年代里,在把“卦象”作为解释天地万物之行动准则的年代里,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们会是怎么想而且会是怎么做的呢?况且,自隋唐以来,研究《伤寒杂病论》者不知凡几,释解《伤寒杂病论》者不下数千家,以《易》释《论》者代有其人。故白沙游子如此之解译,虽似牵强,但从研究《伊尹汤液经》、从研究《伤寒杂病论》之角度而言,或可滥竽充数,自成一家之言耳。 自唐代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之论鸣世后,历代医家以易论医,以卦爻辞解释医理方义几成方圆规矩
本文档为【《伊尹汤液经》方药与《易》之八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4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0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