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举报
开通vip

高等教育学null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主编 谢安邦 主讲 杨元元教材整体框架分析教材整体框架分析第一部分: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章的内容。主要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职能,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论述了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身心发展特点及相互关系。 null第二部分: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章的内容。主要描述和解释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这部分涉及到宏观与微观管理方面的一些内容,主旨在于使读者对高等具...

高等教育学
null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主编 谢安邦 主讲 杨元元教材整体框架分析教材整体框架分析第一部分: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章的内容。主要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职能,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论述了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身心发展特点及相互关系。 null第二部分: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章的内容。主要描述和解释高等教育的基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这部分涉及到宏观与微观管理方面的一些内容,主旨在于使读者对高等具有体制有一个整体把握。同时,结合主题还介绍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开阔视野,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null第三部分:高等教育的基本活动。包括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章的内容。主要分析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大育人活动,论述了这些活动的过程、作用、规律以及实际操作运行的原则、途径、方法等。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指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它要回答的问题是: 1、高等教育是什么?即高等教育与其他同类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点; 2、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什么?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 不同层次的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1、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3、11—19世纪期间,大学教育逐渐开始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的制度化、正规化;以欧洲大陆为代表null4、19世纪后半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模式影响了世界。 一方面高等具有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了专科学校、社区学院,在大学本科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正规的大学之旁又出现了诸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非正规大学”。null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1、各国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如美国,把中等后的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 3、《苏联百科词典》中关于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1、潘懋元主编并出版的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 这一概念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地位及高等教育的性质两方面进行了界定。null2、胡建华等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新论》一书。他们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具体来说,1>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为起点是衡量是否属于高等教育的基本尺度;2>只要是在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之上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属于高等教育的概念范畴;3>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一种学术教育。显然,这一定义对高等教育的性质作了学术性与专业性的区分。3、本教材的观点:3、本教材的观点: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null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为此,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null(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null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null(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1>高等教育增加受教育者的有形收入 2>高等教育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 3>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null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各级内容的影响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null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 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般说来,大学职能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1、古希腊的“学园” 2、中国的“稷下学宫” 3、12、13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意>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null<法>巴黎大学 <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过程中不断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并没有找到相应的位置和理由。null(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 1、17、18世纪—科学世纪到来的最初两个世纪,被称为欧洲高等教育的“黑暗时代”; 2、1809—1810年,柏林大学的诞生才宣告这一黑暗时代的结束; 3、柏林大学: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null为此,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德国大学在以下方面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模式: 第一、强调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大学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建立起与新的、正在出现的学科领域相一致的以研究所和讲座为中心的大学体制,并赋予讲座主任以空前的权利和荣誉以适应教学null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国家投资大学,大学教师成为国家文职人员; 第四、大学强调学术自由。 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大学的职能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至此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null(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 1、美国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并使大学发展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中心; 2、美国人将“求实精神”注入了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发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null3、《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 《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所用这些学院在美国历史上统称为“赠地学院”。null4、威斯康星思想:到1922年,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赠地学院,这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康奈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 康奈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康奈尔大学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开出了从旅馆管理到数理逻辑的上万门课程。康奈尔大学还提出在大学中没有等级制度,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null优秀的学生可获得奖学金资助进一步深造,各种学科和课程一律平等,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 威斯康星大学:是另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它以“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null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第一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设立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四个服务项目,建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把知识和书籍送往全州;第二专家服务。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动大学专家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null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null高等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null人力资本理论 所谓的人力资本理论事实上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实例:它不可能降格为一种单一的理论,只是作为标准资本理论在一些经济现象中的应用而存在;与此同时,它本身是更为全面的新古典研究框架中的一个分框架,因为,它只不过是标准的新古典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前没有考虑过的现象上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null 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null 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这一总结尽管并非无懈可击(譬如,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一结论就值得商榷),但基本上给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null一、本章基本概念 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民主化 人力资本理论(P12)中世纪大学(P21)柏林大学(P22) 《莫里尔法案》(P23)威斯康星思想(P24) 二、思考题 1、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里? 3、阐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4、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高校培养目标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 的教育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null(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经验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null二、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一、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1、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2、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生作用的联结点,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制约作用的集中体现;null3、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最终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来。null(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null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1、196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1978年,在该《条例》修订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null“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高校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null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 2、身与心的关系 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 的教育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 的教育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有: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第二、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null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第四、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第五、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第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null二、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 2、科研训练 3、社会实践null一、基本概念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高校培养目标 德育 智育 体育 二、思考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的性质。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4、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5、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马驥雄教授认为:美国中等教育普及后,高等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一些两难问题: 1、在目标上存在着准备“升学”与“就业”的两难; 2、在内容上存在着兼顾“通”与“专”的两难; 3、在政策上存在着采取“英才主义”与“平等主义”的两难。null潘懋元教授在《高等教育学》一书中,把高等教育的理论问题划分为五个矛盾:即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矛盾。null本章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目的中的两种价值选择;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种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一、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null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的分歧,实质上反映了迄今为止尚存在的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直接的矛盾。 在现代,坚持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观的高等教育思想流派主义有存在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而坚持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高等教育思想流派主义有改造主要,其主要观点更多地体现在政府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之中。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回顾通才与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初步作出这样的判断: 1、历史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呈钟摆现象。 2、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null3、与中世纪大学相比,20世纪大学的专业种类大大增加人才培养越来越专门化了。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概括起来,通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null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经验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以下斯共和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null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null三、通才教育和专才具有的现实融合(P65-68)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根据21世纪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把通才教育和专才具有结合起来,并依此确定 null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 在教学中加强一些具有“平台性”知识的教学,如数学、计算机、汉语、外语等各科共通课的教学。另外,大量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null对一个学校来说,无论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学氛围,使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和品德,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精神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专门家。 第三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第三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一、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 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西方一些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高等教育可按其总体规模的发展依此分为英才高等教育(elite higher education)null大众高等教育(mass higher education)、普及高等教育(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等阶段。在社会对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两种模式决定了具有教育资源的投向,并涉及到教育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英才高等教育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null英才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成为明显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高等教育均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认为高等教育只应对少数人开放的“英才教育”观点盛行。 二战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普通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也为保证高等教育发展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提供可能。null 要求扩大高等教育就学机会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高等教育民主化”思想应运而生。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少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二)大众高等教育 大众高等教育常以普通教育的普及或极为发达和比较开放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为前提,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按照美国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本阶段.null(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四)发展终生教育null特罗认为,进入此阶段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比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有所发展,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及高等学校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教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均发生质的变化。 二、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一)世界及我国的高教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1、大学的根本使命发生改变 2、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一、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 (一)教育平等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有密切的联系; 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null理解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应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高等教育还存在不平等现象。null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二)教育效率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1、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 2、外部效率:是指一般具有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null该定义既反映了具有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有反映了具有与社会、个人的关系,它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浪费(这里浪费是指可能出现退学、留级等),若浪费,则必然造成效率低下;2>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理想,学生成绩不理想则必然是低效率的;3>学生所学是否有用。 教育平等——为所有人/理想 教育效率——为少数人/现实null二、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如何在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出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平等与效率相互关系的理解,因此对平等与效率相互关系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是指导高等教育决策所必需的。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范畴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三、现实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null一、本章基本概念 高等教育平等 高等教育效率 社会本位观 个人本位观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大众教育 英才教育 二、思考题 1、试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这两派的观点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何表现? 2、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null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在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化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中的对策。 4、简述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null(二)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null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 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5点(P90) null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高等专科学校。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 (三)成人高等学校系统的特征 1、2、3、4、5、(P94-95)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一、学位制度的由来 (一)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 (二)现代学位教育制度的确立 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 (一)学士 (二)硕士 (三)博士null三、我国的学位制度 (一)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 1、学士学位。 2、硕士学位。 3、博士学位。 (二)我国学位的授体系 (三)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P100-101)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一、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有以下几种方式: 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二)1977年以后,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null30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是: 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指制度 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 1、1993-1997年。原则上由国家负责安排就业。null2、1997年以后。所有收费的毕业生分配全部实现自主择业。 (二)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方面 1、外部环境特别是解决环境还不能尽人意。 2、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地界定和明确。 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备哪些条件哈维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高等学校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设置 (一)教授 (二)副教授null(三)讲师 (四)助教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评审和聘任 首先、要考虑到受聘对象的任职资格。 其次、是关于聘任的方式。 三、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一)宏观上 首先、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制度,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是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null其次、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这是建立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社会宏观背景条件。 (二)微观上,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在岗位设置上,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其次、在职称和职务的关系上,我国大多数高校视职称等同于职务,工资与职称挂钩,由此带来许多负面的效果。 null再次、在任职资格的评定中,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评审制度也不够健全,影响了就是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发挥; 最后、由于职称等同于职务,而职称的终身制势必连带产生出职务的终身制问题,关高校竞争上岗局面还没有形成,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普遍。null一、本章主要概念 学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高校的招生制度 高校的收费制度 高校教师的聘任制度 高校教师的职称和职务 二、思考题 1、请简析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 2、就我国学位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null3、我国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将面对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加以解决? 4、你认为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哪些问题比较突出?结合实际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本文档为【高等教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373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64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05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