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设计概论3

城市设计概论3

举报
开通vip

城市设计概论3null第3章 城市设计基础: 空间与城市空间第3章 城市设计基础: 空间与城市空间3.1 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 3.2 城市的空间形态 3.3 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形态 3.4 城市空间特色设计 3.5 城市色彩3.1 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3.1 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3.1.1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 3.1.2 空间的静态构成与组合技巧 3.1.3 时空的一体性 3.1.4 空间形态复杂性的描述——分形null3.1.1中国古代的空间观 中国古代人认为:元古时期,天地不分,宇宙是一片混沌。据《易经...

城市设计概论3
null第3章 城市设计基础: 空间与城市空间第3章 城市设计基础: 空间与城市空间3.1 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 3.2 城市的空间形态 3.3 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形态 3.4 城市空间特色设计 3.5 城市色彩3.1 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3.1 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3.1.1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 3.1.2 空间的静态构成与组合技巧 3.1.3 时空的一体性 3.1.4 空间形态复杂性的描述——分形null3.1.1中国古代的空间观 中国古代人认为:元古时期,天地不分,宇宙是一片混沌。据《易经·乾凿度》:“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分解,故说混沌。”将混沌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层次(或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而形成混沌。 《山海经》中混沌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表明,当人们对时间和空间分别有了 明确地认识以后,并试图用这种认识来对待混沌时,混沌死掉了。 中国古代的“河图”和 “洛书”,无不是古人对空间观念的一种表达。直至后来的罗盘,则更为复杂的表达了时间空间的观念。null图3.1 河图图3.2 洛书null图3.3 罗盘 null 在汉语中,空间是由“空”和“间”复合而成的,“空”是虚无而能容纳之处,“空”是摸不到、不能实测的,但是可以向四个方向作无限制的延伸扩展,就像天地之间的空旷、广漠一样。 唐朝刘禹锡《天论》“若可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指出“空”并非无行,只是非固体执行。明清之际,王夫子《张子正蒙注:太和》“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将“空”看作是气。“间”是两扇门中有日光照进,具有“空隙”、“空当”之意。“间”也表示隔开、不连续的意思,如“间接”、“间断”。“间”也表示暂时中止,如“剧间”。“间”还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天地之间”、“同志之间”。由此可知,“空”是指形之希微,像气一样;“间”是指形之可藏,有一定范围的“空隙”。 现代科学表明,“空”中充满了物质,包括“真空”中也不是绝对的“空”,仍有能量存在。不同的生命体,有不同的“空”。鱼认为水就是“空”,因为鱼就生存在这种“空”中,离开“空”就会死亡。人认为地表的上面就是“空”,因为人就生存在这种“空”中。从太空看,地球上的人和陆地上的动物就像地表“空”中的“鱼”一样,离开了地表的“空”就会死亡。null3.1.2空间的静态构成与组合技巧 1、空间的限定 ⑴界线 界线包括抽象的界线(即建筑红线、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等)和具体界线。具体界线又包括天然的(河道、山脊、沟谷等)和人工的(城市道路、建筑界面等)。 ⑵界面 界面是空间与实体的交换面,即实体的表层。城市空间的界面包括地面和侧界面;宏观界面(街面、广场、庭园、地面等)和微观界面(在宏观界面内,由小品、绿化等再围合的次一级空间)。界面展示出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明度、组合方式等物理特性。 1) 地面——空间的底界面 有组织人们活动、划分空间领域和强化景观视觉效果等作用。构成底界面的材料质地、硬度、平整度、色调、尺度、高差等师城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2) 侧界面 侧界面是观赏面,在一定的视距情况下,常成为空间的背景和轮廓,被作为景物来考虑。功能如下: ① 利用侧界面的质感或色彩来渲染空间气氛; ② 利用侧界面的高低、前后、的错落来增加空间的深度感,丰富空间; ③ 是沟通是内外空间的主要要素; 在城市设计中应重视侧界面的设计效应,并把它们和侧界面统一起来。null 宛素春(2004)将界面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并对界面对空间的影响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1) 硬质界面 我们从硬质界面的底界面和侧界面来分析,底界面主要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如广场中的硬质铺地和城市道路等。硬质界面的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 2) 软质界面 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的、活泼的、安全的、温暖的,消遣的感觉。植物和水体是城市空间中最常见的两种软质景观,它们与空间所限定的界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① 植物 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草地及其他地被植物,是创造城市优美空间的要素之一,它和建筑一样,可以围合空间、限定空间,并起到引导、控制人流和车流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植物围合形成的空间形态较为模糊。 ② 水体 水体在城市空间中表现形式主要为静水、流水、落水和喷泉等。静水、流水在空间围合的作用是构成空间的底界面,而落水、喷泉则可以形成空间的垂直界面 null2、界面对空间的影响 界面对空问的影响是直接的,空间界面中不同方位的部分界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高度等对空间的氛 围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围合界面限定的程度不同,空间的封闭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一般封闭性强的空间易于界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性,地域感或私密性强,可增进在内部活动人们的彼此交往;而封闭性差的空间,则常表现出更多的扩散性和外部化。 由于硬质界面与软质界面所围合空间的气氛不同,二者的结合就尤为重要。在当今高楼林立的都市中,人们更渴望自然亲切的环境,因而,小品、绿化、水景等就起到了有效的缓和作用。设计者要从空间对人的心理感受等角度去考虑软硬景观的结合,对不同的界面进行处理。 null2 、界面的围合和变化 ⑴ 侧界面的围合方式 . 四面围合——感觉非常封闭,向心性; .三面围合——封闭感较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有向心感、居中感、 安全感; . 一个面围合——封闭性消失; ⑵ 侧界面的高度 城市空间的基本要求是真正的封闭,或者说是城市形式的强烈结合。封闭的空间如同碗形和管形的空间。在一个广场内必须在各个侧面都有足够的封闭,才能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空间内,并给人以整体感。一条大街只在两个侧面封闭,只有使它成为一个空间的“河道”才能抓住人的注意力。 当建筑立面的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的距离时(1:1),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为45°,大于向前的视野的最大角30°,因此有很好的封闭感。当建筑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距离的二分之一时(1:2),和人的视野30°角一致,这是使我们的注意力开始涣散的界限,是创造封闭感的低限。当建筑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距离的三分之一时(1:3),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18°,这时空间外面高出的建筑物就如同组成空间本身的建筑一样了。当建筑立面高度为距离的四分之一时(1:4),水平视线与屋檐夹角为14°,空间的容积特性便消失了,空间周围的建筑立面如同是平面的边缘了。null⑶ 侧界面的连续与变化 ① 建筑物布置疏密不同,空间感觉不同,密——强封闭;疏——弱封闭; ② 建筑物的高度不同,空间感觉也不同,界面相对太高,封闭感强,令人产生压抑、紧张、烦闷、不安等感觉; ③ 建筑界面的质感,砖、石、金属、砼等,给人以冷峻、生硬、力量、安全等感受; ④ 建筑界面多变化,凹凸变化,会破坏界面的连续性,使封闭或弱化; ⑷ 界面的对比与变化 空间界面的对比与变化,可以使空间更生动和富于活力。 对比的因素:界面的主次、高低、大小、形式、方向、明暗、虚实、硬软、色彩、光影等。 对比手法:突出轴线上的界面为基础,易获得庄重、严谨的效果;不对称式界面,由于各界面组成部分大小不一、高低不一,易给人以轻快、明朗,且富有朝气的感觉 null图3.4 E·N·培根对空间的理解null图3.5 空间的分析null ① 着天:建筑或城市的轮廓线; ② 接地:台基—建筑物升高或降低; ③ 空中的点: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中间跨越空间,彼此之间张拉关系确定。当观察者在构图中往来移动时,这些点也在运动,彼此之间以一种连续变化的和谐关系滑动和移动着; ④ 后退的面:建立一个参考的框架为后部的形式提供尺度和度量; ⑤ 设计纵深:两个拱门之相互关系,建立起纵深运动的感觉,而且,当各个建筑形式之间有所联系时,空间进深的大小是由相似的建筑形式通过透视消逝缩小的效果而得以理解的。这个范例是一种在空间中使形式统一的做法,使设计通过城市的尺度赋予连贯性; ⑥ 升与降:在设计构图中运用不同标高的平面,作为一种积极的设计因素; ⑦ 凸与凹:正与负、体量与空间、凸与凹,这些形式包围我们,使我们完全介入空间的生动活泼性之中。设计并不局限于依赖地面作为基本的连接物,空间的每一层次以各种新的联系方式都在有效的发挥作用; ⑧ 与人的联系:建筑形体尺度与人的关系。null3.1.3时空的一体性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时间、空间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然而当人们谈论起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时,均认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世界上、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沿边、在空间的舞台上演出的。 1908年,闵可夫斯基在其演讲中说道:从今以后,空间自身以及时间自身必像影子般地渐渐消退,只有两者的某种结合保持为独立的实体。”第一次宣布了时间—空间的一体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不是事件发生的固定舞台,而是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一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史蒂芬·霍金指出:我们必须接受的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 null 捷尔吉·凯派什(Gyorgy Kepes)认为,我们生存在一个多变的世界,地球在自转,太阳在移动;花开花落,云聚运散;阴阳明晦,形态飘忽,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可能回避运动,对空间和距离的确切理解,离不开时间的概念——时空一体,这便是运动。明科夫斯基(Minkowsky)在他的相对论原理中说:“没有人会抛开空间看时间,也没有人抛开时间看空间。” 当我们努力去理解这些著名学者的时间—空间思想,并将目光转向宇宙、大自然和我们自身时,就会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宇宙中,没有独立于物质、能量、信息及各种事物之外的所谓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各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在这个世界上,在所有的物质、能量、信息及各种事物中,没有不含时间因素的空间,也没有脱离空间的时间,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从宏观到微观,只有尺度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时间并不是空间的一维,而具有与空间整体存在的某种不可逆的性质。时间的这种性质与空间的种种特性,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从分子到宇宙天体,每一物体均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内部结构,有自己从诞生到消亡的转化历程,而且其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是相对应的,例如天体时间(以亿年计)与宇宙空间、人类时间(以年计)与地表空间等。时间尺度所对应的空间尺度,表征了宇宙间物质形态中的时空一体性,表征了宇宙间物质形态在时空上的嵌套、自相似结构。 null3.1.4空间形态复杂性的描述——分形 1 分形的定义 分形(fractal)一词是由分形几何的创始人伯努瓦·B·曼德布罗特(Benoit·B·Mandelbort)1975年创造的。今天,分形方法和基本思想已被人们应用于各个领域。 ⑴ 分形的定义 1982年和1986年,曼德布罗特分别提出了分形的定义: 定义1:如果一个集合在欧氏空间中的Hausdoff维数DH恒大于其拓扑维数DT,即DH>DT,则该集合为分形集。 定义2:组成部分哟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叫分形。 有的学者认为,对分形的定义可以用生物学中对“生命”定义的同样方法处理,对分形最好看成有下列性质的集合: 如果称集F是分形,则有: a.F具有精细的结构,即有任意小比例的细节; b.F是如此的不规则,以致它的整体与局部都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 c.F通常由某种自相似的形式,可能是近似的或是统计的; d.F的“分形维数”(以某种方式定义的)一般大于它的拓扑维数; e.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F可以以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定义,可能由迭代产生。 这里应当注意:大部分分形维数的定义都基于“用尺度进行度量”这样的指导思想,并不存在严格的规则来确定某个量是否合理的被当成一个维数。null2 分形对复杂空间形态的描述 伯努瓦·B·曼德布罗特认为,分形研究的一部分是调和分析的几何方面。调和分析[即谱分析或傅立叶(Fourier,J)分析]对大多数读者是陌生的,而许多有效的应用它的人们也并不熟悉它的基本结构。分形方法和谱方法都各自有口味和特性,最好首先对这些方法本身加以研究,尔后再行评估。最后,与调和分析相比,分形研究较为轻松和直观。不同线尺度的等价性在许多应用中是很有用的。再加上时间和质量的扩充就构成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即物理学家所谓的“量纲分析”。 ⑴ 自相矛盾的维数结果 ⑵ 分形长度一面积关系 为了点明论据,考虑一个具有分形海岸线(维数D>1)的并在几何上相似的岛屿的集合。null3 分形作为空间形态描述的艺术 从分形产生、运用和发展可知,分形几何是大自然的几何,是混沌的几何,是复杂性的几何,分形从提出的那天起,就紧紧地与空间形态描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英国的海岸线、雪花片,还是星系和涡旋,直至布朗运动、河流、岛屿盆地等各种各样的空间形态,均是分形描述的对象。 刘华杰认为,分形是一种艺术,是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分形艺术包括分形音乐和分形图形艺术。分形图形艺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由科学内涵,作品有内在的数学结构; ②一般采用计算机数值计算; ③画面一般具有多重自相似结构; ④有后现代的风味,一般不强调作品的稀缺性,美感是其考虑。 分形图形艺术始于1984年,德国布莱梅(Bremen)大学动力系统计算机图形室的培特根等制作出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优美的分形图片,在两位参议员的支持下他们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展览。后来图片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展出,引起轰动,最终出版了影响最大的《分形之美》一书,以无可置疑的艺术美向所有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展示复解析动力系统的奇妙,该书1987年荣获“杰出技术交流奖”。 分形含义的图形在中国古代即有,如佛教的千手千眼观音、道教的化身五五图等。null图3.7 千手千眼观音图3.8 <<性命圭旨>>中的“化身五五图”.芒德勃罗集的局部图正好也有五五分形过程.这些图形都表达了自相似性或者“理一分殊”, “理”指一般性规律, “殊”指蕴藏着,表达着规律的具体形态.3.2 城市的空间形态3.2 城市的空间形态3.2.1 建筑的尺度与空间特征 3.2.2 城市的尺度与人的运动速度null 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形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城市空间形态则是仅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其形式和状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形态空间的构成、演化过程、空间形态布局及设计、评价等内容。 在空间形态中,实体是“凭借物”,“空”的凭借物,它创造了空间形态的两个方面(正形,即实体,和负形,即虚体)。从表面上看,是正形(实体)决定了负形(虚体),但其实,正形是由负形所决定的。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指出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真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城市空间主要由城市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水系等共同界定、围合而成的空间。组成空间序列的空间类型,主要有广场、街道、前庭、中庭、院落、边界等等。null 弗朗西斯·D.K.钦在其所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讲述了许多空间组合的原理。尽管他多是对建筑对象的论述,而对于我们探讨城市空间问题同样具有意义。他将空间的关系总结为空间内的空间、穿插式空间、邻接式空间,由公共空间封闭起来,在其中包含一个小空间。在这种空间关系中,封闭的大空间是作为小空间的三度的场地面存在。为了感知这种概念,两者之间的尺寸必须有明显的差别。穿插式空间是由两个空间构成,各空间的范围相互重叠而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地带。这个公共地带可为各个空间同等共有,或与其中一个空间合并成为它的整体体积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成一体成为原来两空间的连接空间。邻接是空间关系中最常见的形式,它允许各个空间根据各自的功能或者象征意图的需要清楚地加以划分。相邻空间之间的视觉及空间的连续程度,取决于既将它们分割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面的特点。 空间组合秩序的原则有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和重复、基准、变换。 从城市整体的空间组织来讲,设计者应根据设计对象的尺度、功能、性质等有选择地进行空间的设计,要使人们在城市中更多地感受到空间秩序和空间的类型,关键在于对尺度把握和应用。null3.2.1 建筑的尺度与时空特征 1、尺度的定义与特征 1) 尺度的定义 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2) 尺度的特征 ① 尺度是人类认识自身以及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 ② 比较和差别是尺度的基础。 ③ 尺度具有无限多个层次。 人以自身为万物的参考坐标系,建筑是人按自身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建造的静态的物质实体,人体的尺度是建筑尺度的基础,人体活动的尺寸是确定建筑内部各种空间尺寸的主要依据。null2、建筑的尺度 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即密切和热烈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因此尺度根本不是什么抽象的建筑概念,而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人性和社会性的概念,它甚至具有商业和整治价值。它是空间语言中一种最基本的要素。尺度并不仅仅与尺寸有关。在小建筑里出现的大尺度和在大建筑里出现小尺度都是很可能的。所以尺度是建筑反映其使用者在世界上的社会角色的重要部分。建筑的使用者往往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机构。 人体活动形式包括人的身体尺寸、活动尺寸、视觉、范围、思维感知能力四个基本力一面,与建筑的关系见表3.1。人体活动形式与建筑的关系中,人体尺寸、人体活动尺寸均是在建筑设计中经常运用,同时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表3.1 人体活动形式与建筑的关系表3.1 人体活动形式与建筑的关系注:①:人体尺寸变化的过程,与人体其他活动相比,是一个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故看作是静态的 null 人体活动形式与建筑的关系表明:建筑的尺度是人体尺度的延伸和扩展,但无论是外部的尺度还是内部的尺度,与人的运动速度有关。从马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到宇宙飞船、光缆传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力一面最为杰出的成就之一。运动速度的改变,影响了人类生活范围的尺度,也影响了人对建筑实体与空间的体验,以及建筑本身尺度的改变。null3 、建筑的时空特征 人所创造的建筑与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限的时空过程。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建筑所表征的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思想、意识及人类自身存在的方式。建筑的生成是与当时当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的,而这多种因素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建筑生成时所需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能量、信息(或经济、技术、文化)等基础,是在某一时空范围中的聚集过程。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形式,也是社会历史不断演化的产物。建筑本身具有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因素紧密相关,构成建筑的时间—空间形态。无论是多么伟大的建筑,其时间—空间形态生成所需的能量、物质、信息的基础,都不会超越人创造建筑的初始时段(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同时,无论多么平凡、渺小的建筑,都有它的时间—空间形态,也有它的能量、物质、信息基础。建筑的时空特征可以用时空锥体示意(图3.16)。null图3.16 时空锥体示意null 建筑的时空形态,构成城市时空序列中的一个点—建筑生成点。这个生成点是由每个建筑特有的不同广度和深度的时空过程凝集而成的,也许不完全表现为锥体,而表现为其他的多维的形式。而且,每个建筑的时空锥体是不同的,不但凝集范围和时段不同,内容和特色也不同。 当建筑生成以后,其功能、性质、体量、高度、色彩、造型等对周围建筑、环境、某个街区、整个城市、或整个国家都开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张力和引力。 随时间—空间的变迁,大多数建筑颓倾了。甚至在城市没有重大社会变迁的平稳时期,建筑也是一茬接一茬地不断地繁衍,少数杰出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保留下来,成为某个时代的标志物和信息源,在时空中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级或世界级的保护对象。null 建筑并不是永恒的,它有生成的时刻,也有灭亡的时刻。它生成的前提是为人类生活服务,而它的灭亡却有两层含义: (1)人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建筑的灵魂,当建筑丧失其社会生活的使用功能时,建筑灭亡了,宛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但是这种灭亡和“失去了生命”,仅仅是指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这个层次。 (2)建筑灭亡的另一层含义是物质实体的消失。历史上无数壮丽的建筑,在倾刻之间化为灰烬瓦砾;许多城市及其建筑,在战火中、风沙中、洪水中、地震中消失。但是这些消失了的城市和建筑对人类及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否也转眼之间就消失了呢?不,没有,古代城市及建筑对今天以及将来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如同宇宙大爆炸后残留的黑体辐射一样,关键是我们今天如何去认识这个影响:是熟视无睹,还是善意维护。 如果说在狭小的城市内部,新的建筑代替旧的建筑、新的城市时空形态代替旧的城市时空形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么,城市研究者、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人员,不能单纯用现代的新建筑去取代过去的旧建筑,而要使新的建筑、新的城市时空形态与老的建筑、旧的城市格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null3.2.2 城市的尺度与人的运动速度 如果说建筑尺度是以静态比较为主,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城市的尺度,则表现为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是以人自身的运动为参考坐标去判断认识周围事物的感觉印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由于人自身的运动水平(如速度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城市的尺度的变化是与人自身的运动水平(如运动速度)相一致的 。 1 农业时代的城市尺度与人的速度 在农业时代;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从周、秦以来,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城市内部的建筑也有一定的等级,如《周礼·考工记》中所规定的那样:“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就是同一类建筑,其形式上也有等级的差别,例如故宫是皇家建筑,其屋顶型式的尊卑等级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头,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头,悬山,硬山等,从开间和色彩上也有不同的等级。像宫殿、庙宇这一类的建筑体量较大,包括皇城中的街道,都充分体现出其政治统治、宗教精神所需要的尺度。而一般城市的内部,道路的宽度,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体量均不大。null 我们现在无从亲自考察古代的城市和社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通过历史文献,通过古代的绘画(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来认识和研究古代的城市和社会。如果说,城市道路、可以通航的河流湖泊等是人运动的基线,大多数人是以步行为主,轿、牲畜车、船等交通工具就其运动的速度和本质来讲,是十分有限的(这是指以风和人力为动力的船)。 在这种运动速度的基础上,人们建造了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形成了以步行为主体的城市尺度感:城市大多数道路宽度较小,部分道路线型弯曲,道路两侧一层为主,二层为辅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形成当时的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null2 工业时代的城市尺度和人的速度 工业时代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产物。 随着制造、加工业的兴起,机械、电子、通讯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像一块具有强大磁力的磁石,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城市聚集,城市的规模也急剧膨胀。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做为运载工具,把城市建造者——人的运动速度成倍地提高了,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码头、给水、排水等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城市需要。城市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工业化城市的一种外在标志。机械的运载工具使人的速度大大提高后,人在运动中的尺度感增大了,并影响到人类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需要宽阔而通畅的城市道路体系,需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中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建筑体量大大超过旧建筑。建筑的形式、色彩和风格也发生与农业时代根本不同的变化,产生了与新的城市相适应的建筑尺度。 在新的城市形态中,城市交通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一种多时空层次的多维系统,但是,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做为交通体系的主体,并没有改变。城市道路网络,包括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城市内的快速路及若干道路层次,地铁、航空港、车站、码头等,使城市的内部与外部、一城市与其它城市,相连成一个整体,成为多维的开放系统。在这个多维的开放系统中,多种运载工具形成的多种运动速度,做为运动主体的人在不同的运动速度中,形成多种不同的尺度感,这种尺度感的变化,使城市建设中形成多种建设尺度,从巨大的航空港、车站、码头、宽阔的城市干道,宽畅而大体量的行政中心,金融界的巨型建筑,繁华的商业中心到亲切宜人的居住小区、步行商业街、小游园、街头绿地等,形成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尺度系统。 null “同时运动诸系统”是培根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现代的城市中,设计结构如何反映同时发生的不同的运动系统,使城市设计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培根的理论核心是必须为现代城市的各种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同时性找到合适的形态。培根认为,现代城市中的快速运动和巨大的尺度同样可以被设计结构组织在一起,他引用科斯塔和尼迈耶为适应汽车交通而采取的巴西利亚城市形态、格里芬所作的堪培拉规划和美国费城市场东街的城市设计过程说明这一点。 从空间与运动的关系出发,培根发展到设计结构的概念:“要影响城市的发展,设计者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的观念,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单幢建筑或一组建筑设计中的方法不能套用于整个城市规模的设计,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城市的地理范围是如此之大,以至人的思想不可能为整个地区同时制定清晰的三维空间的规划;第二,以城市的规模而论,它的各个部位的建造和重建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培根方法论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中心设计结构。 随着人类运动速度的变化,人对外部世界的尺度感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人们的生存环境却相对缩小了;随着地铁、城市快速路网络的建成和延伸,城市变小了;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城市与城市的间距变小了;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地球变小了,我们把世界的未来寄托于光缆传输的时代,寄托于接近光速的信息传递,寄托于计算机的互联网络……到那时,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立即通话,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思维感知能力?尺度感是消失了还是更大了?我们还需要城市吗?无疑,当人的运动速度和人所操纵的速度达到一定的极限后,城市原有的功能、作用、性质等,将发生质的变化,并随之产生新的城市形式。 null 信息时代的来临,无疑将是工业化城市衰亡的时代。全球化的信息网络系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世界的一切,包括改变子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原来固有的模式。在我们没有获得将物质(包括人)进行信息、能量分解、传输和重新组合的技术以前,城市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和社会构成难以发生根本的变化。当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能将世界上一切物质、信息、能量三者之间彻底地进行相互的分解、转换、转输和复原(包括我们人在内)时,高级的信息社会才算是真正的来临。此时此刻,我们无法想象那时的社会生活场景! 在信息社会中,城市还有其原有的价值吗?我想,城市的价值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城市的价值不仅应该向工业社会一样,随着城市的性质而变化(如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工业城市、商业城市、交通性城市等),而且也将随着使用者的身份、使用时间或使用方式而变化。在不同时代的“城市人”眼中,城市(指具体的某一城市),具有迥然不同的价值、意义、特征和性质,同样,也具有迥然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3.3 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形态3.3 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形态3.3.1 城市空间 3.3.2 城市空间结构 3.3.3 城市空间形态 3.3.4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null3.3.1 城市空间(urban spatial) 城市空间一直是建筑学和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城市设计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物质性要素为基础的三维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在古典建筑学及城市设计中,注重视觉艺术及形体秩序是其主要特点,目的探索如何创造良好的城市三维空间环境,设计师对城市的兴趣“在于人造形式方面,而不是抽象组织方面”(N·Schulz,1979)。在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体系中,包括多种多样的空间,这些空间应该是平等的、开敞式的和社会整体意义的,即在重要层次上表现城市社会空间的共享意义。 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存在形式,有很多种解释理论,从空间社会学的意义上,赋予空问以政治、文化、时间、结构等意涵。“某种程度上,以前所有的社会学问题思考的是回到静态的空间结构:边界、距离、确定的位置和邻近性就像(会变成人性结构的)空间结构的增加物,它们在这个空间中被分离。”从城市结构变迁的意义上,是在研究一个变化的、流动的,甚至是虚拟的空间结构。曼纽·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对城市空问有多种层面的解释:“城市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crystallized time)” 。这些观点表现人类正从更高的或理性的层面认识人类创造的空间形式——城市。 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结构系统,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认识,“空间,特别是生态位置意义上的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可以用它来支持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城市每一天都在创造新的空问意义。null R·克莱尔(Robert·Krier,1979)在《城市空间》(Urban space)一书中讨论了城市空间的形态和现象[5],将城市空间理解为由街道和广场这两种要素构成的,并且以广场空间的三原型: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与街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莱描述城市空间,从三种基本广场形态可通过变形、融合、重合、集合、切除、变换等方式演变为多种多样的空间形式。nullR·克莱尔认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在忽视公共空间这一点上是失败的,克莱尔的空间概念主要是指城市中物质性的实体空间,即由各种建筑、构筑物及环境组合而成的“虚空间”,其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的欧洲城市。在传统欧洲城市空间中,广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现象在很多东方国家并不明显。 图3.17 R·克莱尔广场形态构成图解null 约翰·O·西蒙兹认为,当我们在一个空间布置一棵树或放置一个物体时,不仅要考虑它们与空间的位置关系,还要考虑它与所有享用空间的人的关系,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关系的设计来充分展示物体最引人的特性,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对于一个通过形状、线条、颜色和质地来实现其用途的地方,我们会乐此不疲。我们也明白,地段围合程度经过调整,处理成为一个或一系列的立体空间以更好的发挥效用,将会妙趣横生。我们乐于穿越空间,环绕或经过物体。我们也乐于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一种序列的空间过渡体验。 有时候过渡是巧妙的,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通过了一系列功能和感受完全不同的空间;有时候过渡是强烈的,如通过规划刻意使人从一个低矮、狭窄和黑暗的空间转换到宽敞、明亮的空间而取得惊人的戏剧性的效果。无论那种情况,熟练的规划师都能通过空间处理的手法来控制人的情绪、反应和心理,这与熟练的音乐家利用竖琴、笛子、和鼓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世界许多地方,以汽车交通为主的市中心被改造成了步行街系统,公共空间中的生活有了显著增加。大大超过繁忙的商业活动。一种综合性、消遣性的城市生活已经形成。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节目并不是研究的重点。相反,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才是应受到重视和关心的焦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对公共空间有三条不算太高,然而非常广泛的要求:为必要性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为自发的、娱乐性的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为社会性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null 在公共空间及其周围各种活动和功能的综合,使人们能水乳交融、互相启迪和激励。此外,各种功能和人群的混合也反映出周围社会的组成情况及其运行机制。应该指出,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重要的不是工厂、住宅、服务设施之类的功能是否按建筑师的图纸紧密地布置在一起,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 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物质环境自身可以设计成阻碍乃至扼杀所要求的接触形式,从建筑着手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相反,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这样,社会关系就能和建筑布局相互协调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才可能观察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户外生活。这种可能性既可以受到抑制,也可以受到促进。 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在视觉上,围绕着组团的广场或街道布置的住宅以物质形式表现了社会结构。在功能上,通过在分级结构的各个层次上建立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支持了社会结构。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户外生活提供舞台;日常的、自发性的活动,如步行、短暂的逗留、玩耍以及简单的社会性活动能发展成居民们所希求的其他公共活动。null 约翰·O·西蒙兹( )认为,规划的序列是一种空间元素的有意义的组织,它有开始和结尾,结尾通常是高潮,当然也不尽然。有时有多个高潮,每一高潮都必须服从整个序列的完美。通过序列所提示的运动和趋势,人们会感到受某种动力趋使,令他从序列的开端向着结束运动,所以一旦开始,序列或引发的运动应有一个合理而且至少是令人满意的终结。显而易见,所有规划空间是通过一系列的感知和事件被体验的。序列亦是设计中需被控制的重要因素。一个成熟的设计不仅仅决定高潮的特性,而且对它出现的时间、强度、演进过程都起到决定作用。 规划的序列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特意组织的,它可以是刻意营造的漫不经心,也可以为了某种目的而设计成高度条理化。规划过的序列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设计手段,它能激发运动、指示方向、创造节奏、渲染情绪、展现或“诠释”空间中某个或一系列实体,甚至引发一种哲学概念。如果序列以一种或更多的空间特性——尺度、形状、颜色、光照及质感——反复出现,其韵律会很明显。根据它的性质、强度、以及出现频率之不同,这种韵律对于运动的主体会造成轻微的或相当强烈的情感冲击,其效果有时是令人满意的,有时是灾难性的,这充分说明规划任何一个以步行或其他交通工具进行运动的空间对其空间调节和空间的韵律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师的大忌是在序列的规划中给主体引入与规划功能相悖的情绪反映或期盼。相反,如通过空间与形式序列的设计使主体产生并强化了与设计意图相一致的体验,那真是妙极了。 null 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中多用三度空间的图式原则来评析城市优劣,如克里尔(R·Krier)的《城市空间》(Urban Space)讨论的是从古典和传统欧洲城市中抽取出城市空间创造的规律,那就是重视城市街道和广场等城市空间的塑造。凯文·林奇及芦原义信等人则从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城市的价值,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始拓展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包括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空间环境被赋予人文精神及历史、文化意义。 但从广义的城市空间属性来看,城市空间的丰富内涵远不限于这些,如空间形态上将趋向开放与封闭结合,空间的使用及功能将更趋向于复合,空间的人性化、自然化将更加受到重视,空间的整体化设计将更加强化。1980年以后,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传输,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城市空间问题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侧重于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内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城市发展的引导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当代城市的功能日益复杂化,城市与区域逐步走向一体化,城市空间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结构与形态特征,为了解和掌握它的变化规律,迫切需要建构新的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这也正是城市空间研究意义之所在。null 由于城市本身的独有特征、定义和本质(见本书第1.1),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载体,各种活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运动过程。其主要因素有: ⑴ 政治因素。 ⑵ 社会因素。 ⑶ 经济因素。。 ⑷ 自然生态因素。 ⑸ 交通通讯因素。 ⑹ 城市土地使用因素。 上述6个因素,仅仅是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主要的基本因素,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和形态变化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除城市自身的众多因素外,现代城市空间发展过程,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城市在全国及国际经济中的分工。城市规划理论的引导等。null3.3.2 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城市空间结构有时被简称为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存在的理性抽象,它虽然难于直接地被触摸,然而它内蕴有城市各项实质的与非实质的要素在功能上与时空上的有机联系,引导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所以丹下健三曾说:“我们相信,不引入结构这个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是不能理解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或解释为:指城市的各种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营运过程中的形态。就其广义来说,除了由城市物质设施所构成的显性结构,还包括有诸如城市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态结构等内在的、具有相对隐形的结构内容。虽说所有这些结构内容各自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和变动水平,然而它们均以一定的组织方式相互支撑并推动着城市的运转。 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有可辨识性、持续性(系统性)、动态性(变化性)、层次性(不对称性)。null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塑造城市结构与形式的基本力量。功能是指一切可以满足居民和机构为了生活或运作而产生的各种需求和设施,功能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功能的作用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就是各种需求、活动与设施的区位分布与服务圈组织。 城市空间结构的性质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人们通常会依照他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需要、价值观与象征意义等方面来选择、利用空间,因而对于空间结构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第二、人们作为社会中行动的代理人,在社会中所有的实践行为、决策过程、选择结果均会积极地影响空间结构塑造的结果,而并非只是消极地被空间结构所决定。 哈米德·雪瓦尼认为: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主要取决于城市各个局部地段物质元素的空间组织与处理,也就是格兰德·克兰纳(Gerald·Cryane)所说的“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那一级设计”[6]。哈米德·雪瓦尼提倡的是一种综合实用的,注重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法,理论的完整性稍弱,空间设计注重于各个独立的物质要素的组织与处理。而对于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城市景观体系及风貌轮廓、城市公共的人文活动空间系统等城市宏观物质空间形态基本未涉及。 null 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的R.B.Andrews认为,任何空间结构在观念上应具备三个性质:一是实质结构(physical structure),指的是一个城市的建筑形式、地形、配置、土地使用类别及其分区以及所有的基础设施。二是结构系统(structural system),“指的是各种土地使用类别或分区在经济与社会观点上的功能性关系而言。更广义地说,结构系统可以涵盖许多相互作用、影响的部分,包括人类价值观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自然地形、技术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力量。”三是结构系统的变迁过程(structural process),强调结构处在一种变化过程中 。 富利(L·D·Foley,1964)提出四维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框架[1],并认为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应是多层面的。①城市空间具有3个结构层面,分别是物质环境、功能活动、文化价值,也可称之为城市结构的三种要素。②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空间的”与“非空间的”两种属性,“空间的”是指上述物质环境、功能活动和文化价值三方面在地理上的空间分布,“非空间的”则指除上述空间要素外,在空间中进行的各类文化、社会等活动和现象。③对城市空间应从“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去理解,形式即空间分布模式与格局,过程即空间的作用模式,形式与过程体现了空间与形成的相互依存性。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发展的历时过程,不但要看到某个阶段的共时态特征,还要将它作为置于历时性的发展链上的一个环节,历史地、动态地去看待和研究,即有必要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时间层面。 韦伯(M·M·Webber,1964)认为[2],城市空间包括3个要素:①物质要素,指物质空间各要素的位置关系。②活动要素,指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③互动要素,指城市中的各种“流”,如人流、货币流、信息流、物质流等。 null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物质要素与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则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流”,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定为“静态活动空间”(adapted space)如建筑,“动态活动空间”(channel space)如交通网络,城市空间应被视为在共时态上的形式特征与诸形式相互作用形成的历时性过程的统一性。人、活动、功能之间相距甚远是新城区的特征,以汽车为主的交通系统使户外活动更加减少。此外,建筑群中机械而冷漠的空间设计也对户外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戈登·库伦(Gordon Cullen)在他的著作《城镇景观》中引入的名词“荒漠规划”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功能主义规划的结果。null 哈米德·雪瓦尼认为: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主要取决于城市各个局部地段物质元素的空间组织与处理,也就是格兰德·克兰纳(Gerald·Cryane)所说的“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那一级设计”[6]。哈米德·雪瓦尼提倡的是一种综合实用的,注重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法,理论的完整性稍弱,空间设计注重于各个独立的物质要素的组织与处理。而对于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城市景观体系及风貌轮廓、城市公共的人文活动空间系统等城市宏观物质空间形态基本未涉及。 日本《新建筑大系门――都市设计》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研究城市空间的构成及其要素。所谓城市空间的“质”是指城市空间的功能(function);“量”则指其强度(intensity),包括人口密度、土地单价、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开发速度等。 从城市空间的“质”即功能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空间(infrastructure);一类是活动空间(activity infill)或称目的空间(objective space),也就是城市中不同活动性质的特定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工业区、娱乐区及附属农业用地区域等。 null 基础空间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骨架空间(framework space),一是象征空间(symbolic space)。骨架空间以“流动”和“服务”(service)为特点,具体来说,“流动”可包括:①步行系统;②汽车交通;③铁路;④舟、船;⑤空中交通。象征空间指城市中具有“视觉焦点”特质的一些景观要素,如“水”――各类水景、河湖水面;“绿”――城市绿化、植被、山林、绿化景点;“场”――城市广场、集市、开放空间等;“公共建筑物”――指具有标志性的大型建筑;“历史纪念物”和“标志”等。 与感知环境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不同,城市空间的“质”和“量”的分析更多偏重于从城市功能活动的地理特征及规划控制指标来辨析城市空间,并注重功能活动与空间的相互依存和支持,同时考虑了物质空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迪特马尔·赖因博恩(1992)认为:城市结构的一个清晰的表现就是城市平面布局。尽管我们在地图上经常面对城市平面布局,但这个概念至今还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对此之进行了一小部分的研究:城市的基本功能、物质环境的可读性和识别性,以及城市景观的变化阶段。城市平面布局中,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定位或者作为连接元素的特性都非常重要。另外,各种功能在城市平面布局中的融合,对于城市结构来说也是意义重大。对于城市设计者来说,对城市结构和城市平面布局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样他就可以对他的设计要求进行“定位”。对居住区的新的设想或者旧建筑区的部分更新工作需要对过去的空间结构变化有基本的了解,也要求对今后的发展轨迹有一个正确的估计。 null 段进(1999)认为,城市空间具有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和体制的深层结构,但它又决不是这些深层结构的简单反应。任何一种单一的因素都不能全面反映空间发展的特征,同样,任何一种规划也不能替代空间规划。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城市空间这个复杂的载体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和任务。城市空间发展的深层结构主要为:空间发展的社会文化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建设环境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城市空间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① 结构原则。注重建筑在整体中的关系 ② 线型原则。建筑设计中要寻找城市空间中的基准线,形成组群的有序形态。 ③ 层次原则。这其中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社会使用的层次性。其二是指空问形态的层次性。其三,对某具体的空间地段来说,应注重空间的层次感,使其产生良好的空间效果。 ④ 特色原则。城市设计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毫无疑问,建筑设计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色的创造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null 在遵循以上四个原则的同时,紧紧抓住五个要素设计: ① 界面。各种空间界面,
本文档为【城市设计概论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640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0-08-04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