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

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 刊再刊, 可见当时文士搜访之切、求索之繁。这一访碑热潮, 必然促进泰山本土人士对金石的重视, 广泛访查与深入研究 也势必展开。元礻右时吕大临《考古图》所列当时古物收藏之家 凡四十 (内中三处为宋廷官藏) , 东平之藏家居其二 (一为荣 氏启道, 一为王氏禹玉 )。绍兴中所纂《续考古图》称“荣氏所 收藏古器最盛, 凡百余种。”可见东平地区金石集藏之盛。其 二, 东平至宋代, 发展成京东路一处重要的都会, 商业发达, 城市经济日渐繁荣。特别是景礻右年间, 郓州通判王曾在郓州 兴建学宫,“买田聚书, 所成就士为...

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
刊再刊, 可见当时文士搜访之切、求索之繁。这一访碑热潮, 必然促进泰山本土人士对金石的重视, 广泛访查与深入研究 也势必展开。元礻右时吕大临《考古图》所列当时古物收藏之家 凡四十 (内中三处为宋廷官藏) , 东平之藏家居其二 (一为荣 氏启道, 一为王氏禹玉 )。绍兴中所纂《续考古图》称“荣氏所 收藏古器最盛, 凡百余种。”可见东平地区金石集藏之盛。其 二, 东平至宋代, 发展成京东路一处重要的都会, 商业发达, 城市经济日渐繁荣。特别是景礻右年间, 郓州通判王曾在郓州 兴建学宫,“买田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所成就士为多, 而 (郓) 学以盛”(宋· 尹迁《郓州州学新田记碑》) , 成为当时著名的学府。至元礻右 年间, 知郓州刘挚复请于朝, 求赐国子监书, 被宋廷允准, 挚 于州学建稽古阁贮之 (刘挚《郓州赐书阁记》, 载《忠肃集》卷 九)。四方仕子来读秘笈, 研学之风益盛。著名学者宋庠、富 弼、张方平、滕元发、李格非等都曾至东平任职, 无不“宠厉士 学”。其中宋庠更是酷好金石古刻的硕学雅士。宋庠雍丘 (今 河南杞县)人, 与弟祁同以文学擅名天下。天圣初举进士, 累 试皆第一。庆历二年 (1042) 至五年以资政殿学士知郓州, 兼 京东西路安抚使。据宋人徐度《却扫篇》卷下记载:“宋丞相莒 公 (庠) 镇东平日, 遣工就泰山摹得墨本, 以庆历戊子岁 (1047) 别刻新石, 亲作后序。”宋庠所撰《秦篆后序》为今知最 早研论岱刻的专文。其文不见于今本《宋元宪集》中, 似已失 传, 但《广川书跋》中尝引其论“大夫”篆文, 云:“夫中有大, 如 千人书千千。”可见其于金石深有心得。各方名公巨儒群聚 东原, 使东平学子频得风气之先, 作为当时显学的金石学在 东平生根发芽, 势所必然。正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两重因素, 使泰山地区在北宋之末一举成为石刻之学的重镇。 参 考 文 献 〔1〕  (宋) 欧阳修 1 集古录 (历代碑志丛书本) 1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2〕  (宋)欧阳非木1 集古录目 (丛书集成初编本) 1 中华书局 〔3〕  (宋)赵明诚撰, 金文明校正 1 金石录校正 1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5 〔4〕  (宋) 刘 1 学易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5〕  (宋)董辶卣 1 广川书跋 (丛书集成初编本) 1 中华书局 〔6〕  (宋)洪适 1 隶释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  (宋)陈思 1 宝刻丛编 (丛书集成初编本) 1 中华书局 〔8〕  (宋)不著撰人 1 宝刻类编 (丛书集成初编本) 1 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周郢, 男, 副研究馆员, 泰山学院图书馆 1 (收稿日期: 2002- 07- 23)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年第 1 期 李 永 明  浙 江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系‘金 华‘321004ˆ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 流 摘 要 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 墓志铭这一文献形态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的过程, 并总结其在不同时代所具有之特 点, 有些还作了力所能及的文化学阐述。 关键词 墓志铭 起源与演变 文 献学 校勘学 文化学 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 K852 [文献标识码 ] A 挽歌始于田横, 墓志创于傅奕。 ——幼学琼林·卷三 楔 子 《幼学琼林》所说“墓志创于傅奕”, 现 在看来显然是错了。傅奕是唐代人, 而墓 志和墓碑至迟在东汉就已经有了, 不可能 创于傅奕。《旧唐书》有傅奕传: (傅奕)又尝醉卧, 蹶然起曰:“吾其死 矣!”因自为墓志曰:“ 傅奕, 青山白云人 也. 因酒醉死, 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 类〔1〕。 而多种《幼学琼林》注本皆援引《旧唐 书》这段文字之意, 却说“汉人傅奕”。〔2〕只 需翻检一下《旧唐书》即可订正此误, 注者 不察, 遂至以讹传讹。 一、发源期 中国古代的墓志铭当源于刻石墓碑, 而石刻墓碑又是碑刻的一种。碑刻, 即将 文字刻在石碑上并藉以长久流传的文化 产品。碑刻不仅是文字的重要载体 , 而且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墓碑、墓志用石刻 也是希望长久流传的意思。碑刻萌芽于甲 骨泯灭, 钟鼎衰微的秦汉之际的摩崖刻 石, 如秦之《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罘 山刻石》等; 西汉之刻石不限于摩崖, 已有 独立形态之刻石, 如《汉鲁孝王刻石》(又 名《五凤刻石》)〔3〕。至东汉碑刻的形式已 完全确立, 其完整形式包括碑阳、碑阴、碑 侧、碑额, 以及唐以后出现的碑趺。碑刻按 形制与文字性质分, 主要有碑、墓志、石 经、刻帖等品类。现存最早的墓碑是藏于 河南省博物馆的东汉《袁安墓碑》。袁安 ·501· 碑, 东汉永元四年 (公元 92 年) 刻立, 碑上下皆残, 现存碑高 139 厘米, 宽 73 厘米, 厚 21 厘米, 中间有穿。碑文为小篆, 10 行, 行 15 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 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 十六年题字。汉《尉氏令郑季宣碑》, 东汉中平二年 (公元 185 年)四月辛酉立。这也是一通较早的墓碑, 鲁迅先生曾对此墓 碑进行过考订。 墓志, 属碑刻之一种, 其内容多为歌颂墓主之功德、记述 墓主之行迹, 以彰显墓主的一生。当然墓志之作往往溢美。墓 志与墓碑的区别在于: 墓志埋于墓中, 墓碑立于墓前; 二者在 内容上是一样的, 只是由于墓志要埋于墓中, 故志文较为简 练。现存最早的墓志, 据考古发现是东汉马姜墓志。《贾仲武 妻马姜墓志》于 1929 年在洛阳出土, 刻于东汉延平元年 (公 元 106 年)九月, 被誉为中国墓志之鼻祖。该志石长 46 厘米, 宽 58 厘米。志文隶书, 15 行, 每行 13~ 19 字, 书法刚劲有力。 该墓志出土后曾归金石学家罗振玉收藏, 现已毁, 有拓本流 传于世。 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 自然, 墓志的起源也就不会早于 东汉。就墓志的主体形态和现有出土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而言, 这个结论是 正确的。宋人洪适《隶释 隶续》云:“东都自路都尉始见墓阙, 盖表阡铭圹之滥觞也。有文而传于今, 则自景君始。”〔4〕。“景 君”指《谒者景君墓表》, 东汉元初元年立。可见宋人已知墓志 始于东汉。但若据文献记载, 墓志的起源甚至可上溯到先秦 时期。“秦代已有瓦文刑徒墓志”〔5〕。《庄子》云:“夫灵公也死, 卜葬于故墓不吉, 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 得石木郭焉, 洗 而视之, 有铭焉, 曰‘不冯其子, 灵公夺而里之。’”〔6〕。《集古 录》跋云:“昔季札葬, 孔子题其墓曰: 呜呼! 延陵季子之 墓。”〔7〕。文献记载固然须实物印证, 才可作坚实之立论, 但亦 不可轻视文献记载所透露之消息。东汉既已有墓碑墓志之 作, 则其滥觞必可上推, 或秦汉, 或先秦。 二、发展期 墓志的渊源虽可上溯秦汉, 但当时尚无统一的形制和行 文准则。从三国两晋开始到隋朝之前是墓志的形态和行文准 则逐渐趋于一致的发展期。 三国两晋时禁止立碑, 于是墓碑由大缩小, 以便埋入墓 圹, 也有因担心墓碑日久损毁, 而另于墓中置石记以志久远 者。《徐夫人菅洛墓碑》和《吕他墓表》正是由墓碑向墓志过渡 时期的产物。(1)晋徐夫人菅洛墓碑。此碑高 25 厘米, 两面均 刻文字, 正面 11 行, 行 16 字, 阴面 7 行, 行 10 字。碑头为圆首 形, 上刻三条弧形晕线, 边晕下端刻有简单的螭首形状, 当系 由汉碑形制蜕变而来。书为隶书, 因当时严禁立碑, 但悼念死 者习俗深入人心, 故制作小型墓碑埋于墓中, 后逐渐演变为 墓志形式, 故此碑是碑碣与墓志中间的过渡式样, 为研究墓 志的演变提供了参考资料。 (2)吕他墓表。后秦弘始四年 (公 元 402 年) , 高 58 厘米, 宽 33 厘米。70 年代咸阳市窑店镇发 现。碑文较短, 字体粗朴, 颇开魏碑之先河。碑文曰:“弘始四 年十二月囗未朔廿七日辛酉, 秦故幽州刺使略阳吕他, 葬于 常安北陵, 去城廿里。” 南北朝时, 墓志始从碑的一类独立出来, 有了墓志之称。 南北朝墓志以北朝墓志为发达, 其中北魏墓志堪称代表。北 魏墓志数量增多, 形制大多呈正方形。志文书体开隋唐楷书 之先河, 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魏碑体。书法笔力凝重, 劲拔 朴拙。北魏墓志大多不带墓志盖。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回廊 墙壁上嵌有大量北魏墓志, 笔者清点计 45 通。下列两通可作 代表: 一是北魏《元晖墓志》, 石呈正方形, 高宽各 69 厘米, 31 行, 行 31 字, 志文为楷书, 书法极为秀劲。志侧刻有青龙、白 虎、朱雀、玄武四神, 并刻有与四神相呼应的神采各异的云 纹。墓志图案布局手法巧妙, 有音乐感和运动感。一是北魏 《文贵墓志》, 正方形, 高宽各 57 厘米。此墓志特别之处在于 志文为隶书, 有别于其他北魏墓志的魏碑体。大概由于此墓 志刻成于北周大成元年的缘故。北魏墓志的形制大体呈正方 形, 形制已渐趋统一, 但墓志的大小不定、差别很大。《魏故元 氏薛夫人墓志》高宽仅为 39 厘米, 而《魏故始平王 (元子正) 墓志》高宽达 80 厘米;《魏元恭墓志》高宽也有 72 厘米。前者 与后者相差将近一倍。 南朝墓志较北朝则少许多, 致使南朝人对墓志有许多错 误观念。如南朝梁萧统《文选》中墓志下的注文云:“吴均《齐 春秋》王俭曰: 石志不出礼典, 起宋元嘉颜延之为王琳石 志”〔8〕, 即认为墓志始于南朝宋元嘉年间。洪适《隶释 隶续》对 此有所评论:“岂碑碣多在北方, 南人未之见乎⋯⋯今汉人墓 刻犹存数十百碑。其云始于晋宋, 非也。”〔9〕。北魏的时间跨度 相当于南方的东晋中期至梁中期, 与北魏墓志的洋洋大观相 比, 南朝墓志真是微不足道了: (1)齐《吕超墓志》。鲁迅先生考证说“唯据郡名及岁名考 之, 疑是南齐永明中刻也”〔10〕 (2)陈徐陵撰《裴使君墓志》(裴之横)。 尽管如此,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将墓志列为 一类文体, 并收录了一篇任彦曰升撰写的《刘先生夫人墓志》。 这对墓志文体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成熟和鼎盛期 隋唐时期的墓志直接继承潘北朝墓志 (主要是北魏墓 志)的发展趋势, 墓志数量更趋众多, 尤其唐代墓志大为增 多; 形制上基本确立了墓志正方形的主体形态。这一时期的 墓志行文和志石形态都成为中国古代墓志铭的主体形态。 隋朝年代虽短, 墓志却不少。墓志形制增大, 大小也渐趋 固定。西安碑林博物馆回廊墙壁上嵌有 24 通隋代墓志。有趣 的是“宫人”墓志尤多, 竟达 11 通。如:《宫人五品司仗程氏墓 志》、《宫人陈氏墓志》、《宫人典采六品朱氏墓志》、《宫人典玺 ·601·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年第 1 期 李氏墓志》、《宫人司囗丁氏墓志》、《宫人采女田氏墓志》、《宫 人司乐刘氏墓志》、《宫人司金陈氏墓志》、《宫人司灯李氏墓 志》、《宫人司馈六品贾氏墓志》、《宫人典乐姜氏墓志》。这 11 通宫人墓志, 除前两通较大外, 形制均小于其他墓志, 且无墓 志盖。对研究隋代的宫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不可或缺的史料。隋代墓志 的特点大约有下列几端: 一、墓志形制较大; 二、墓志皆成正 方形; 三、大多数墓志都有墓志盖。 唐代墓志异彩纷呈, 蔚为大观, 是中国古代墓志铭发展 的鼎盛阶段。唐代墓志铭有几个重要特点: 一、墓志数量巨大, 仅在洛阳新安县的铁门镇, 就藏有唐 人墓志石一千二百余块, 号称“千唐志斋”。仅在西安碑林博 物馆回廊墙壁上就嵌有 17 通唐代墓志。唐墓志不仅数量巨 大, 而且分布广泛, 远至西域的交河就有 60 多个坟茔有墓 志。墓主大部是六、七世纪交河的望族大户。 二、形制完备, 样式灵活, 颇多创新 ( 1) 唐墓志大多有墓志盖, 主要是覆斗形, 但《李寿墓志 铭》的盖却是龟形。 (2) 志石多呈正方形, 但《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法津禅师塔 铭并序》却呈横长方形。 (3) 志石大小渐趋一致, 一般介于 40 至 60 厘米之间, 不 象北魏墓志那样大小差别很大, 但也有例外。如《裴氏小娘子 墓志铭》志与盖形制都很小。 ( 4) 墓志种类也有增加, 出现了塔铭, 如《大唐荷恩寺故 大德法津禅师塔铭并序》(唐元和二年)、《大唐龙兴大德香积 寺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唐开元十二年)。 (5) 墓志材质不限于石, 出现了其他材质的墓志。如 (1) 砖, 武周垂拱二年 (公元 684 年)《前万州县令王氏墓志》条 砖; (2)罐, 唐会昌二年 (公元 842 年)《越窑徐府君墓志罐》 三、精品颇多, 风格多元 (一)有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手书或撰写的墓志。如: (1)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郭虚己墓志》。这是当前我国 发现的颜真卿最早的书法作品。墓志为青石质, 志盖顶有篆 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16 字, 志文 35 行, 满行 34 字, 共 1150 字。墓志保存完好, 字体清晰, 点划分明, 对中国书法史和颜真卿书法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柳宗元亲自撰写的一通墓志《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 独孤君墓碣》, 见《全唐文》。现墓志已出土, 为青石质, 志题 《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志》, 志文 21 行, 满行 22 字, 楷 书, 志石四侧刻团花图案。与出土墓志对照, 两文基本相 同。〔11〕 (3)有唐一代韩愈撰写的墓志铭是最多的, 也是最好的。 “韩退之作墓志最多, 各有体制, 未尝相袭。”〔12〕 (二)有形制奇特的墓志。如: 唐会昌二年 (公元 842 年)《越窑徐府君墓志罐》通高 30. 9 厘米, 直径 14. 5 厘米。1980 年余姚市城北胜归山出土, 余 姚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墓志由盖与筒形罐组成, 志文刻于 筒形罐上, 盖平, 中钮突起, 沿外侈并作四缺, 全器施青黄釉, 志文 21 行 290 字。是研究越窑墓志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器。 最为珍贵的是《李寿墓志》。此墓志形制特别, 为龟首、龟 身、四足趴伏于长方形座上。从出土残存颜色看, 全身彩绘贴 金, 现已全部脱落。高 64 厘米, 长 166 厘米, 31 行, 行 37 字。 盖篆书, 志文楷书。龟形墓志罕见, 解放前洛阳曾出土一台, 已流落国外, 现国内仅存这一台, 故特别珍贵。 唐王朝有一特殊时期, 即武周时期。武周时期的墓志也 有特别之处: 其墓志文中“日”与“月”的写法殊为特别。“日” 写作“∀ ”;“月”写作“! ”。从武周天授元年 (公元 690 年) 至 长安四年 (公元 704 年) 的墓志皆如此。长安四年 (公元 704 年)是武周最后一年, 次年, 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 是为唐神 龙元年 (公元 705 年)。从唐神龙元年开始, 日、月的写法又恢 复为常规之写法。这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从唐代墓志的风格可以看出唐代文化多元的格局和文 化开放的胸襟。 四、衰微期 唐以后,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逐渐南移, 墓 志繁盛的中心也移至南方。由于墓志至唐代已是体制大备, 特别是韩愈所撰墓志铭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所以此后 的墓志尽管在数量上未必减少, 但毕竟已开始走下坡路了。 唐前墓志, 见诸文献者颇多, 宋人已有着意, 如欧阳修《集古 录》、欧阳非木《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 隶续》 等专事收录汉魏碑碣, 其中也收录有大量的唐前墓志。周绍 良先生编《唐代墓志汇编》上下两编收录唐代墓志至富。而唐 后墓志少有专事收录之书 (惟《清代碑传合集》收录有清一代 墓志颇称完备) , 因此唐后墓志的研究也同唐后墓志的发展 一样变得式微。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是金石学的高潮时期, 上述欧阳修 《集古录》、欧阳非木《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 隶续》等专事收录汉魏碑碣的著作, 反映了宋代金石学的成 就。这些著作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墓志铭的原始资料。最近出 土的几通南宋墓志是很好的历史和社会史材料, 如《赵汝适 墓志》、《贾涉墓志》、《史希道墓志铭》。尤其《赵汝适墓志》 (《诸蕃志》的作者) 的发现, 为我们研究和了解赵汝适的生平 及《诸蕃志》成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元代墓志一般不在墓室或墓道的地上, 而是镶嵌在墓门 上方, 这是元墓的一个特征。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通: 元泰 定三年 (公元 1326 年)《耶律世昌墓志铭》及盖。 明代墓志的名作是《七姬墓志》, 元末明初张士诚的女婿 ·701· 李永明: 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 潘元绍被徐达打败, 怕他的七个妾被夺, 即逼令她们一齐自 缢, 七人死后合葬于苏州, 明代张羽为作墓志, 称为《七姬权 厝志》。 最近出土的明嘉靖三十霹年《汪欲湖妻陈氏墓志》, 是很 好的明代社会经济史料。该墓志为砖质墨书。据墓志记载, 墓 主陈氏, 其夫汪欲湖, 字文贵, 世为安平商人, 不幸于嘉靖五 年扶洋覆舟,“葬身苍波”, 其妻于嘉靖三十六年去世, 家人以 汪欲湖神主与其妻棺木合葬, 前面二空圹则为其长子、长媳 预备。该墓葬的清理, 可印证古籍记载的“安平之俗好行贾 ⋯⋯浮大海趋利, 十家而九”。“安海人多久居于外, 妻常欹髻 流泪”的历史。〔13〕 清代的墓志一般志文较长, 也显示出自唐以后墓志形制 和内容上的分化特点, 内容变长, 志石不拘一石, 形状不拘正 方。如清《顾夔墓志铭》, 此志为长方形三石, 均高 31 厘米, 宽 91 厘米, 65 行, 行 12 字, 志文为楷书, 盖为篆书。志文记述顾 夔的身世、官职、学识、经历、人品和事迹。志文不仅情文并 茂, 而且书法尤佳, 体势遒劲流动, 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 所书。 尽管唐以后墓志缺少唐前墓志的辉煌, 但其文化内涵亦 很丰富, 亟待深入研究。如明嘉靖三十六年《汪欲湖妻陈氏墓 志》, 就有多维的研究取向, 可以藉之进行社会学、民俗学、文 化学、经济史的研究。 小结 墓志铭的研究在学术之林中显得较为冷寂, 但它所关涉 的方面, 如中国古代之文化, 名物之考证, 人物之生卒年, 叙 事文学之发展, 无一不是荤荤大者。鲁迅先生曾进行过墓志 的研究考证工作, 恐怕原因正在于此。 徐公持先生在谈到文学作品的辑佚时说:“尤其是地下 出土的东西, 碑铭之类, 散见于各地不少, 收集起来会对我们 的研究很有用, 就如 30 年代出土的《左芬木墓铭》之类。”〔14〕唐 诗辑佚专家陈尚君先生也非常重视墓志铭在文学研究中的 作用, 他说:“本世纪新出唐代文献的数量非常多: 第一是敦 煌文献, 第二是石刻, 墓志铭尤为大宗, 第三为域外汉籍, 日 本保存尤多。”〔15〕。张国刚先生的《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 微》一文就是利用墓志铭材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讨, 这不 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这些都证明了墓志铭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因之, 我们 应当充分重视对墓志铭这一文献形态的研究, 厘清其起源和 发展脉络, 使墓志铭这一文献形态在古籍校勘和历史文化研 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的目的正在于对墓志铭这一文献 形态作“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工作, 这是文献学的最高追 求。笔者自知学力不逮, 然“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可矣。 注  释 ①[后晋 ]刘日句 1 旧唐书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②笔者比较了下列五种《幼学琼林》的版本:《幼学琼林新编》(北京燕 山出版社 91 年版)、《幼学故事琼林》(复旦大学出版社 98 年版)、《白 话幼学琼林》(三秦出版社 90 年版)、《幼学琼林新著》(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92 年版)、《白话句解幼学故事琼林》(天津古籍书店 1985 年 影印)。除三秦出版社的《白话幼学琼林》未说明傅奕是何时人, 其他 各本皆把傅奕误当作汉代人。 ③启功《论书绝句》有《五凤刻石》图版, 字迹可辨, 与张彦生《善本碑 帖录》对照, 可知其文为:“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启功先生 评论了该石的书法特点:“西京隶势自堂堂, 点画纷披态万方。何必残 砖搜五凤, 漆书天汉接元康。” ④⑨[宋 ]洪适. 隶释 隶续.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 1 千唐志斋藏志 1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⑥[清 ]王先谦 1 庄子集解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⑦βµ [宋 ]祝穆. 古今事文类聚 (四库类书丛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2 ⑧[南朝梁 ]萧统 1 昭明文选 1 郑州: 中洲古籍出版社, 1990βκ刘运峰 1 鲁迅佚文全集 (上) 1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01βλ孟西安 1 西安发现柳宗元撰文墓志 1 人民日报, 2002 年 01 月 29 日第六版βν王建新, 李立兴 1 晋江发现一明代古墓 1 泉州晚报海外版, 2002 年 4 月 14 日βοβpi《文学遗产》编辑部 1 世纪之交的对话——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 与展望 1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参 考 文 献 〔1〕 [宋 ]洪适 1 隶释 隶续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 1 千唐志斋藏 志 1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3〕 张彦生 1 善本碑帖录 (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九号) 1 北京: 中华 书局, 1984 〔4〕 启功 1 论书绝句 1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5〕 周绍良 1 唐代墓志汇编 1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6〕 钱仪吉等编 1 清代碑传合集 1 上海: 上海书店, 1988 〔7〕 施蛰存 1 水经注碑录 1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 李永明,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 究生, 已发表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多篇 1 (收稿日期: 2002- 12- 23) ·801·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年第 1 期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48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02
浏览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