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影《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功效

电影《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功效

举报
开通vip

电影《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功效电影《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功效     《钢琴家》这部以钢琴曲为电影背景音乐,以钢琴为主要题材的电影,凭借曲折动人的情节、配合巧妙的钢琴乐曲,在2002 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从众多电影中大放异彩,一举夺得当年金棕榈大奖。在第二年举办的第 75 届奥斯卡电影节上又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三大奖项。在众人眼中,它是当代以钢琴为题材的最好的电影。   一、《钢琴家》与钢琴音乐的融合   《钢琴家》的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他以波兰犹太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的自传为故事原型创作了这部电影。《钢琴家》这部电...

电影《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功效
电影《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功效     《钢琴家》这部以钢琴曲为电影背景音乐,以钢琴为主要题材的电影,凭借曲折动人的情节、配合巧妙的钢琴乐曲,在2002 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从众多电影中大放异彩,一举夺得当年金棕榈大奖。在第二年举办的第 75 届奥斯卡电影节上又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三大奖项。在众人眼中,它是当代以钢琴为题材的最好的电影。   一、《钢琴家》与钢琴音乐的融合   《钢琴家》的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他以波兰犹太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的自传为故事原型创作了这部电影。《钢琴家》这部电影没有过分强调战争的残酷血腥,而是以肖邦的音乐为背景,将战争的阴霾渲染开来,弥漫情节的始终。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都会觉得电影中配得钢琴曲蕴含着点点忧郁、又有一点舒缓平静,恰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楚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无助。电影中也有犹太民族的反抗,但是强大的入侵者使得反抗不堪一击,电影中运用了抒情缓慢略感忧郁的旋律来表现这种反抗,从中还透露出一种犹太民族的坚韧和顽强。这些音乐,真实再现了德军入侵波兰后,犹太人民流离失所、绝望无助、命悬一线的艰难处境,以及人们为获得一线生机四处逃散寻找生机的情景。肖邦本身就是波兰人民,且饱含爱国热情,他对波兰人民的热爱全都凝结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电影中以这些音乐为背景音乐,使得影片对历史的反映更加真实,也使这部电影更有艺术感染力,可以说肖邦的钢琴曲正好贴合了《钢琴家》想要表达的主题---肖邦的民族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作用   1、渲染氛围---《C 小调夜曲》   电影中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首先表现在钢琴音乐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渲染,如电影中《C 小调夜曲》的运用。导演把 1939 记录的真实的黑白纪录片作为电影的开头,镜头记录了无辜百姓在战争前平静恬淡的生活。这时响起了肖邦的《C 小调夜曲》,平静悠闲的生活景象加上《C 小调夜曲》的优美旋律,共同营造出一派祥和的生活场面,《C 小调夜曲》创作于 1841 年,乐曲规模宏大,充满英雄主义色彩,还有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平静,中间部分积聚力量,第三部分极具动力性。这种三部曲式在各个部分中也十分常见。例如第一部分就包含了 A、B、A 三个乐段,是一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旋律听起来像低沉的叹息,伴奏部分也是均匀、平稳而沉重的。整个乐曲音色庄重严肃,营造出一种忧郁、悲伤的氛围,悲伤之中还有一种不安定的因素。这些都缘于 A 段乐句中使用的深沉浑厚的八度低音声部和显得凝重的和弦。   随着琴声的奏响,黑白画面随着钢琴曲调的变化逐渐转变,变为彩色的图像,镜头也由远景回到了室内。一架纯黑色的钢琴上,男主人公的手指来来回回在琴键上流转,娴熟地弹奏出背景音乐,眼前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画面中弹奏钢琴的男主人公,有着清秀俊美的脸庞,有着忧郁凄迷而又深邃的眼神,他衣着考究,演奏技巧高超娴熟,这一切都让他透露出高贵的气质。音乐家俊美的外表和他弹奏的优美的乐曲让周围的人都为之陶醉,这时德国的炮弹从天而降,将这种宁静之美破坏殆尽。钢琴家被迫停止演奏,与其他市民一样开始四处逃散,寻找可以躲避战火的地方。这时出现的背景音乐《C 小调夜曲》有三个层次的形式结构。第一层次弹奏的是平静而又哀伤的优美旋律,接着出现了一个大跨度的转变,使得平静渐渐消失,哀伤越来越浓。这时播放的故事情节正是整个华沙被战争困扰,人民表现出不安和无奈。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德军炮火,音乐发展到第二层次,音乐不再舒缓平静,音节跳跃不止,这与第一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跳跃的音符不仅弹奏出了动乱的社会状况,更展现出一种积极昂扬的反抗力量。战争期间人们纷乱不安的内心活动也在《#C 小调夜曲》中得到了很好地反映。乐曲结构进入第三层次后,节奏变得急速活泼,不再有第二层次的不安和忧虑,这些华丽顺畅的节奏展示的是华沙人民坚毅的品质和必胜的信念与信心。同样,影片的结尾处也选择该区作为背景音乐,随着舒缓的音乐声响起,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辛酸都随琴声飘远,为故事营造了一个虽悲伤却充满希望的氛围。   2、推动情节发展---《降 E 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 22 号》   这首曲子肖邦在 1830 年 9 月至 1831 年 7 月创作的,曲风开朗向上,坚毅富有活力,这些都显示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的骄傲感。最初的战争局势,华沙人民一直处于不利状态,德国军队攻克了华沙,并血腥屠杀犹太人民。主人公音乐家不得不四处辗转躲避德军的追杀。每天的生活对音乐家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对这种缺乏活力、看不到未来的生活感到痛苦。每一次炮弹后的侥幸脱险,每一次德军追捕下的虎口脱险,都使音乐家处于崩溃的边缘。一次躲避中,钢琴师在一间早已废弃的厂房里,找到了一架钢琴。在一阵激烈的斗争和紧张的逃亡后,影片选择了《降 E 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 22 号》将情节过渡到对犹太人民的心理描写上,同时也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就在主人公打开钢琴的那一刹那,乐曲随之奏响。这首曲子不同于小夜曲的宁静舒缓,音符如流水般汹涌奔放而出,是一首透露出豪迈之情的曲子,传达出一种豪迈开阔的情感,人们的心境慢慢开朗,之前战事连连失利的苦恼郁闷在这时回归平静。镜头首先给了钢琴家因饱受苦难而日渐消瘦的脸庞一个特写,然后转移到了钢琴家的手和他弹奏的键盘。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家并没有真的在弹奏钢琴,只是手指做出了弹奏的姿势。并不是钢琴家不想弹奏,而是在这个遍地敌军、危机四伏的地方,弹钢琴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所以钢琴家用手指做出弹奏的姿势,音符自心中流畅,他在心中尽情地演奏了自己最爱的曲子。这一画面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地提升了。这里,《降E 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 22 号》既使两个节奏风格迥异的片段很好的衔接起来,使情节的发展显得自然;同时,准确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为故事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3、塑造人物形象---《g 小调叙事曲》   在危机四伏中寻找一线生机所要面对的压力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影片中钢琴家为摆脱死亡,日夜奔走与荒无人烟的废墟,长时间缺衣少食,这样悲苦、凄凉的生活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终于在一个有淡淡月光的夜晚,钢琴家坐在一座黑暗破旧的建筑里,接受着那一点点月光的洗礼,周围寂静无声。在那样一个残酷动乱的环境下,能寻求到这片刻的宁静对钢琴家来说就是莫大的享受。饥饿难耐的钢琴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堆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罐头,激动而又饥饿的钢琴家握不住罐头,打翻在地。钢琴家难过地盯住地上的罐头,这时一双光亮的皮靴出现在钢琴家眼前。电影镜头集中到德国军官身上,观众不由得为钢琴家捏了一把冷汗,气氛突然凝固,似乎男主人公的牺牲就在眼前。而导演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反转故事情节,让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以此增加电影的感染力。德国军官并没有处死钢琴家,而是让他为大家弹奏一首曲子。钢琴家依旧上下翻飞地舞动起手指,只是此时的他已经衣不蔽体、又饿又冷,并且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应德国军官要求,主人公为其弹奏了肖邦的《g 小调叙事曲》。   《g 小调叙事曲》于 1831 年创作成功,当时的肖邦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困境,乐曲的创作背景与影片中讲述的故事高度一致。乐曲以自由奏鸣曲的结构展开,曲调舒缓凝重,风格沉郁肃静,将观众带入了叙事的情境中。乐曲采用富有跳跃性的音符节奏,从 a 到 g 再到 a,表现了内心的不安和悲愤。之后开始 E 大调演奏,音乐变得柔美,仿佛人们在历经苦难之后内心变得更加坚毅。后面迎来了电影的高潮部分,音乐中加入了高音成分,调性升高,如同战争时的呐喊,喊出必胜的信念,震撼所有人的内心。从一开始哀转久绝、如泣如诉、低沉舒缓的琴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深受战争折磨的主人公形象,他惶恐不安,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恐惧和憎恨。但是随着节奏的跳跃舒展,主人公变得从容自信,恐惧和痛苦消失不见,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看到他将心中的痛苦和仇恨都化为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念,看到了他勇于直面苦难的伟岸身躯。   4、诠释主题---《降 E 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   影片最后奏响的是《降 E 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第二小节分析过这首曲子坚毅刚劲,富有活力,开朗向上,豪情满怀,庄重和肃穆。故事的结局是战争结束,德国军队战败,犹太人民终于在历经磨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由。这时钢琴家释放完痛苦的情绪后重新振作了起来。影片中,钢琴家在逃亡过程中遇到种种磨难,作出的种种求生的努力,可以说到达了人生的最低谷。就在此时,激情壮志取代了前面悲伤暗淡的情绪,主人公不禁回忆起逃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人和事,并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生命的力量。所有人都亲眼目睹美好被无情地打破、被黑暗恐怖所压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生活的宝贵。历经磨难的主人公终于走出战争的阴霾,他选择用华美的乐章演奏出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用激昂地乐章对民族不屈的精神表示赞扬,用多彩的旋律诠释历经磨难后的光辉人生。   三、结语   选取肖邦的音乐作品作为《钢琴师》的背景音乐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电影选取的背景音乐的创作者肖邦是波兰人,电影中惨遭入侵的民族是波兰,命途多舛的主人公是波兰人,且和肖邦一样同是钢琴家,电影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肖邦那个年代。他们遭遇了同样地命运和劫难却无能为力,只能将自己的呐喊和希望都投入到音乐中。肖邦的作品内涵深刻,饱含民族思想,与《钢琴家》的主题十分契合。可以说,肖邦的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主题的深化上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颖。电影《钢琴家》中肖邦的钢琴曲艺术分析电影[J].电影文学,2013(7)。   [2]侯李游美。试析肖邦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在电影《钢琴家》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3(10)。   [3]黄小敏。肖邦钢琴音乐中美学内涵的探析[J].作家,2010(22)。   [4]高原。肖邦钢琴音乐的革新作风[J].艺术研究,2005(1)。
本文档为【电影《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功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8-02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