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板书设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板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板书设计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板书设计 2015-11-30 17:18 142次 地区: 云南省 - 红 河 - 建水县 学校:建水县曲江中学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初中物理       人教2011课标版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镀膜玻璃板、大烧杯、量筒、足量的染色水、蜡烛一支、火柴。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平面镜。 多媒体出示猴子捞月亮的情景,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 [来源:学*科*网Z*X*X*K] 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板书设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2015-11-30 17:18 142次 地区: 云南省 - 红 河 - 建水县 学校:建水县曲江中学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初中物理       人教2011课标版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镀膜玻璃板、大烧杯、量筒、足量的染色水、蜡烛一支、火柴。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平面镜。 多媒体出示猴子捞月亮的情景,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 [来源:学*科*网Z*X*X*K] 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表面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演示】“水中”不灭的蜡烛 在镀膜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玻璃板后放置一个略高于玻璃板的量筒。此时会观察到量筒中有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学生上台来将玻璃板后的蜡烛熄灭,提示“水能灭火”。当量筒内装满水后,蜡烛仍能燃烧。 引出“物”与“像”的概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平时的“照镜子”在物理学中称为“平面镜成像”。 说明:本实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激趣,二是为“虚像”作个埋伏。 预测:同学们会感到无比惊奇,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上海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奇怪的青铜古镜,它是西汉时期制造的。这面用青铜铸造的圆镜,正面异常光滑,可以照人,背面有一些精细的花纹,并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 当你把它的正面放在阳光下照时,它不像一般镜子那样,只在墙上反射出一个明亮的圆面,而是将镜背面的花纹、字样也反射到墙上。好像光线可以透过青铜镜,达到镜背面似的。青铜明明是不透明的,可在阳光下看见的古镜好像变得透明了,这是多么反常啊!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魔镜”。“魔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科学家们经过各种研究,发现镜子的正面看起来很平滑,其实有微小的起伏图案。因此图案与镜背图案一一对应。当光照在镜面上产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就按镜面上起伏的图案映在墙上了,看起来好像是镜背面的图案和字样。 本节课将具体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奥秘。 老师先请同学来猜个谜语。(展示小黑板上的谜面) “有一物,真奇怪;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恼它也恼,你动它也动,你静它也静。”(打一物) 学生猜出谜底:镜子。教师出示平面镜。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 以师生互动游戏引入: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立,教师伸左臂的同时学生要伸右臂,教师伸右臂的同时学生伸左臂;教师向学生迈进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向教师迈进一步,教师向后退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远离教师退一步;动作错误的学生被淘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 (1)游戏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2)游戏中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否出现过? 学生回答后引出新课。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案一:1.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器材: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来源:学+科+网Z+X+X+K]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来源:学科网]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与像大小的关系 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注:像找到时,让学生用光屏呈接,看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2.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实验结论: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注:此图解释虚像的原因。 得出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 活动引入: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由此引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 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大胆地进行猜想,说出猜想依据。对于学生的猜想可不置可否,然后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吗?”在学生强烈求知的情绪中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 a.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 c.制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并设计实验: 说明:实验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究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第二部分探究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验证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①设计实验:(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要求说出所选器材,选择原因,器材的组装方式,具体计划安排。教师针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并梳理学生的设计,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来源:学科网] A.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B.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变眼睛的位置,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 C.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个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茫然,他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 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替代法”。 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A.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 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B.引导学生要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C.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学生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说明:探究是本册教材的特点,但我们在课堂中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进行的探索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所以需要有教师引领同学按照步骤进行,但它 绝不同于过去的学生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同时,通过本次探究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探究的一般过程,更熟悉于这种学习方式。 验证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1.设计实验:学生利用高度不同的蜡烛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2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 学生方案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此方案教师要给予否定,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 学生方案2: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较高的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是否正确;同理去验证“远小”是否正确。 学生方案3: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较像与后面蜡烛的大小关系。……(出示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展示梳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派学生代表表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同,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的结论。 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团结与合作精神。 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与像大小的关系 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二、平面镜成虚像 问题: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解释书中的图,让学生了解书中 的光路是如何画出来的。 1.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点评: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解释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 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 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 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三、平面镜应用 1.介绍平面镜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作镜子来梳妆打扮。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都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的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2.平面镜应用 (1)成像 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甚广,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2)改变光路 向学生展示潜望镜,给学生体验时间,利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潜望镜光路图。                 图甲  潜望镜                         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镀膜玻璃板、大烧杯、量筒、足量的染色水、蜡烛一支、火柴。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平面镜。 多媒体出示猴子捞月亮的情景,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 [来源:学*科*网Z*X*X*K] 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表面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演示】“水中”不灭的蜡烛 在镀膜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玻璃板后放置一个略高于玻璃板的量筒。此时会观察到量筒中有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学生上台来将玻璃板后的蜡烛熄灭,提示“水能灭火”。当量筒内装满水后,蜡烛仍能燃烧。 引出“物”与“像”的概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平时的“照镜子”在物理学中称为“平面镜成像”。 说明:本实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激趣,二是为“虚像”作个埋伏。 预测:同学们会感到无比惊奇,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上海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奇怪的青铜古镜,它是西汉时期制造的。这面用青铜铸造的圆镜,正面异常光滑,可以照人,背面有一些精细的花纹,并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 当你把它的正面放在阳光下照时,它不像一般镜子那样,只在墙上反射出一个明亮的圆面,而是将镜背面的花纹、字样也反射到墙上。好像光线可以透过青铜镜,达到镜背面似的。青铜明明是不透明的,可在阳光下看见的古镜好像变得透明了,这是多么反常啊!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魔镜”。“魔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科学家们经过各种研究,发现镜子的正面看起来很平滑,其实有微小的起伏图案。因此图案与镜背图案一一对应。当光照在镜面上产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就按镜面上起伏的图案映在墙上了,看起来好像是镜背面的图案和字样。 本节课将具体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奥秘。 老师先请同学来猜个谜语。(展示小黑板上的谜面) “有一物,真奇怪;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恼它也恼,你动它也动,你静它也静。”(打一物) 学生猜出谜底:镜子。教师出示平面镜。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 以师生互动游戏引入: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立,教师伸左臂的同时学生要伸右臂,教师伸右臂的同时学生伸左臂;教师向学生迈进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向教师迈进一步,教师向后退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远离教师退一步;动作错误的学生被淘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 (1)游戏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2)游戏中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否出现过? 学生回答后引出新课。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案一:1.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器材: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来源:学+科+网Z+X+X+K]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来源:学科网]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与像大小的关系 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注:像找到时,让学生用光屏呈接,看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2.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实验结论: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注:此图解释虚像的原因。 得出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 活动引入: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由此引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 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大胆地进行猜想,说出猜想依据。对于学生的猜想可不置可否,然后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吗?”在学生强烈求知的情绪中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 a.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 c.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 说明:实验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究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第二部分探究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验证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①设计实验:(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要求说出所选器材,选择原因,器材的组装方式,具体计划安排。教师针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并梳理学生的设计,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来源:学科网] A.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B.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变眼睛的位置,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 C.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个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茫然,他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 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替代法”。 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A.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 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B.引导学生要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C.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学生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说明:探究是本册教材的特点,但我们在课堂中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进行的探索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所以需要有教师引领同学按照步骤进行,但它 绝不同于过去的学生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同时,通过本次探究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探究的一般过程,更熟悉于这种学习方式。 验证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1.设计实验:学生利用高度不同的蜡烛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2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 学生方案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此方案教师要给予否定,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 学生方案2: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较高的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是否正确;同理去验证“远小”是否正确。 学生方案3: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较像与后面蜡烛的大小关系。……(出示课件:展示梳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派学生代表表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同,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的结论。 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团结与合作精神。 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与像大小的关系 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二、平面镜成虚像 问题: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解释书中的图,让学生了解书中 的光路是如何画出来的。 1.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点评: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解释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 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 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 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三、平面镜应用 1.介绍平面镜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作镜子来梳妆打扮。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都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的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2.平面镜应用 (1)成像 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甚广,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2)改变光路 向学生展示潜望镜,给学生体验时间,利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潜望镜光路图。                 图甲  潜望镜                         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
本文档为【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板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6-09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