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强烈推荐收藏!两岁孩子的玩具选择和游戏方式详细说明!

强烈推荐收藏!两岁孩子的玩具选择和游戏方式详细说明!

举报
开通vip

强烈推荐收藏!两岁孩子的玩具选择和游戏方式详细说明!强烈推荐收藏!两岁孩子的玩具选择和游戏方式详细说明! 我一直感到玩具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生命”, 因此喜欢华德福看待它们的方式: 停止游戏时,玩具是在“休息”; 玩具被放回原处,称“回家”。 处处透着尊重与想象力。 前几日整理旧物,拾掇出许多玩具。婴儿期的摇铃和黑白卡片,大块软积木,学步的小推车,这些,我和她几乎每一件都细细把玩过,仿佛一部孩子的成长史,承载着许多美好瞬间与珍贵回忆。留一些有特别意义的为念,余下的转送需要的朋友,或者捐赠,不想它们的价值就此被湮没。 我相信孩子如何定义、使用和对待玩具,决定了他们之间的...

强烈推荐收藏!两岁孩子的玩具选择和游戏方式详细说明!
强烈推荐收藏!两岁孩子的玩具选择和游戏方式详细说明! 我一直感到玩具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生命”, 因此喜欢华德福看待它们的方式: 停止游戏时,玩具是在“休息”; 玩具被放回原处,称“回家”。 处处透着尊重与想象力。 前几日整理旧物,拾掇出许多玩具。婴儿期的摇铃和黑白卡片,大块软积木,学步的小推车,这些,我和她几乎每一件都细细把玩过,仿佛一部孩子的成长史,承载着许多美好瞬间与珍贵回忆。留一些有特别意义的为念,余下的转送需要的朋友,或者捐赠,不想它们的价值就此被湮没。 我相信孩子如何定义、使用和对待玩具,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孩子是否能够做玩具的主人,游戏展开的方式——孩子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还是只能任其遵照设计者的意图按部就班地进行,以及她能够从中学**到什么。这会在将来进一步发展为她对物事的态度,影响她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而这一过程是在**的引领下完成。作为孩子进入世界的把关人,需要思考的,不是“什么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而是“我希望她如何作出判断”。育儿是一道开放式考题,我们无法将自己不知道答案的东西教给孩子,要紧的是拒绝一切似是而非。与其从权威或惯例中寻找确信,常省己身方为正途。 23个月,和心爱的彩虹积木在一起 厅长这个月便满两周岁了。我想有必要像对待绘本一样,从现在起记录下她拥有过的重要玩具,它们带来的玩耍和陪伴;于己是对童年的珍重,于人则贡献一份参考,看看两岁孩子的游戏方式,它由一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决定,**所做的,不过是发现它们,并设法满足。 我将她这一时期的玩具依玩耍方式和叙述的便利划作几大类:建构类、角色扮演类、艺术类、感统类、体验类和其它,慢慢细述。  厅长从婴儿期便开始玩积木。最初仅限于抓咬,一岁多有了排列和堆叠的意识,喜欢摆长长的“火车”,可以用五、六块积木搭一座“高楼”。时近两岁,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已发展得很成熟,专注力也有明显提升,真正有意识的“建构”出现了。摆弄大块积木已满足不了她对创造性的需要,于是我搭配了几种建构类玩具给她,它们的特点是: (1)简单:两岁左右的孩子,建构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注意力仍有限,太复杂的游戏会令他们很快知难而退; (2)开放:这时的“创作”是随兴的,事先不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明确目的和固定玩法的设计,远不如能够天马行空地感受建构乐趣的玩具更适合低龄孩子; (3)丰富:这一阶段对建构类游戏的需要以参与和体验为主,多提供几种尝试,有助于培养与保持兴趣;但需要注意,丰富的不是数量,而是品类。合理组合的前提下,每类有一样即可。  1、入门级乐高 ▲初次接触乐高的小宝宝,有一套基础款足够 ▲我和厅长合作的乐高“作品” 乐高在我看来真是最好的建构类玩具,没有之一。简单的积木块,通过变幻无穷的组合,搭建出一个个奇妙世界,好像变魔术,即使是两岁不到的小小孩也抵挡不了它的魅力。我挑了两套入门级给厅长。一套是最基础的款,全部是造型略有不同的长方体色块,很容易上手;颗粒大小刚好适合小手抓握,拼插起来毫不费力。她迷恋组装-拆解的过程,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上图(右)是她全程独力完成的**作。她从未搭成过这样高的“楼”(都快和她一边高了),很得意,拿根胖指头指着,郑重向我介绍:高(不说真看不出来呢)!下图是我和她合作的几件作品,依次是“小狗红豆”(取自绘本《红豆与菲比》)、“爸爸”(她说的,其实是“机器人瓦力”)、“飞机”(她给加了个老高的尾巴)、“好饿的毛毛虫”、“厅长的手机”——她总抢大人的手机玩,我搭了个“大哥大”给她,她好爱。 ▲乐高Dulpo(得宝)系列 另一套是Dulpo系列(下图),颗粒大,数量少,组合相对简单;有不同场景,很适合两岁左右、刚开始喜爱角色扮演游戏的孩子。厅长单独玩还有些吃力,需要我和她一起搭。她边看我搭,边要抢着“自己来”,搭好后再兴致勃勃地和小人儿玩上半天。她尤其喜欢那个“滑梯”,总要假装上去滑一滑。 Dulpo虽有趣,因为限制了情景,开放性总不如另一套。厅长对它们的反应差别很明显:玩基础款时自由又大胆,不许我插手,常常“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令我和她都捧腹;玩Dulpo时便谨慎许多,总要我帮她搭,我若不照章法胡搭乱建还要急忙指正,因此我私心偏爱基础款更多。  2、经典彩色几何积木 ▲从小玩到大的经典积木 厅长一岁半以前统共只两套积木,一是B.Toys的数字软积木,可供处于口腔和手部敏感期的小小婴抓咬揉捏,可作洗澡玩具,再有便是这套经典款的彩色几何积木,好像我童年时便有,也是她从小把玩到大的。那一套送人了,留下它一为怀旧,二来我们创造出新的玩法,依据形状和颜色来分类:搭一座蓝色的房子(不同形状、相同颜色),或一列彩虹色车厢的火车(不同颜色、相同形状)。我和她轮流,一人“出题”,一人找出相应的形状或颜色,然后一起完成。她很喜欢这样有些小挑战的玩法。两岁前后对色彩和几何图形有了模糊概念,又认不得太复杂的,这一套包含的几种基础色,色彩柔和又鲜明,几个基本形状也易于辨认,刚好供她“练**”,也算“寓教于乐”了。  3、彩虹积木 ▲很特别的彩虹积木 也是厅长爱不释手的一款积木,我从香港铜锣湾一家专营华德福玩具及用品的小店淘得。色彩光鲜(真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她一眼便爱上。造型简单,搭法却非常多端——这一点很“华德福”;她当然是第一时间将彩虹砌得老高(它有一个好处,无论怎样乱堆都很不容易塌掉),也爱缠住我,要我“变”出小狗、房子、桥、农场和娃娃的小床给她。她有时学我胡搭一气,我忍住不问,任她发挥。每一阶段能够发掘不同玩法,拥有多种乐趣,有想象力的玩具真是迷人,就这样陪她长大吧。 生产商是德国的一家小企业,它的木头玩具统统美丽不可方物。这一款的质感,不像一般的木质积木打磨得很光滑,表面只涂水彩和天然植物油,结结实实是木头的气味和触感,生气勃勃,极治愈。光是置在家中便赏心悦目,不像玩具,倒像艺术品。厅长这样爱它,想必也懂得它的美。  4、原木大块积木+长条积木 ▲大块木头积木 ▲原木长条积木 我对原木玩具情有独钟,喜欢它们自然安静。虽然厅长显然更爱热闹的颜色,我仍抱着分享的心情,备了两套原木积木给她。胖乎乎的大块头玩了有一阵子了,几乎完全照木头的原状打磨,细节很逼真;三色(樱桃木、枫木、核桃木)长条是新近入的,木质优良,线条圆润,色泽也养目。两个都极结实、耐用,手感细腻又温暖。 也是很百变的玩法。我们很少单独用它们—尽管搭起来极稳固,又具备建筑上的美感—多是配合各种玩偶和道具,搭场景,玩角色扮演。“林中小木屋”是我们常玩的,也“砌灶”、“拾柴”、“生火炊煮”。厅长在我的“引领”下,渐渐也有自己的心得,不再只会拿着木块丢来丢去,或者将木条当作手指食物大块朵颐,主动创造游戏的行为多起来了,似乎开始享受简约的设计带来的丰富可能。这样有态度、有内涵的玩具,也是可以长相守的。  5、基础装磁力片 ▲由平面到立体的神奇磁力片 厅长一次见大孩子玩磁力片,也要玩,我见她玩得居然还不错,便送她一小盒。也是最基础的搭配,统共不过三十片,形状只正方形和三角形。磁力片有磁性,对她是新奇的体验。她全神贯注将它们连起来再片片拆开,着迷于力量的博弈(非常锻炼手部力量)。有时使错了劲,憋红小脸仍做不到,急得跳脚;有时它们不由分说噼噼**抱作一团,她觉得好神奇,“哦哦”赞叹。和传统积木不同,磁力片是用平面图形来搭建立体造型,感受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切换,对于初有立体建构意识的低龄宝宝也是件趣事。 它还有一个好处,不占空间,装起来只一小包,出门带上,交通工具上可以自娱很久,作旅行玩具再理想不过了。  6、磁性砌图 ▲怎么砌都是美的砌图 和彩虹积木一并淘的,它实在太美,叫人移不开眼,带回家作装饰画也好(我便是这样的“颜控”)。 砌图是介于拼图和积木之间的一种建构类玩具,既不像拼图,需要依照一定模子—严格来讲它算不得“建构”,更像是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游戏—也不比积木,是在三维空间里进行搭建;五颜六色、形状经过精细切割的小木片,在平面上随意组合—小宝宝喜爱平面更胜立体—拼出美丽的几何图案,罗马风格的建筑,各种生动的造型和场景。 它对厅长来说还太难,却像彩虹积木一样吸引她,几乎日日邀我同玩。我们各自“创作”,她欣赏不来我的写实,我也看不懂她的抽象,但怎么砌都是美的。我把她的“作品”展示在书柜上,她逢人便炫耀。 木片很小,对精细动作是极好锻炼;只是需要提防吞食风险,最好在有**陪伴时玩。她主动要求玩“颜色分类”,但只爱红绿两色。轻巧的金属薄盒包装,打开便可以玩,带出门也方便。   厅长一岁多便有一些类似角色扮演(也称假装游戏或“过家家”)的举动,比如拿扫帚扫地,给毛绒玩具“喂饭”,但这些更像是单一的模仿行为。近期我发现她的游戏变得更加复杂和完整:哄娃娃“睡觉”,先“刷牙”、“换睡衣”,再放到小床上,仔细盖上小毯子;玩厨房游戏,从洗、切、炒菜到装盘,也要一环不落全部演出来。 当孩子两岁左右,开始在玩耍中加入更多目的性思考,学**用逻辑关系去组织不同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角色扮演游戏便开始了。接下来的几年内,孩子都会热衷于此,并不断在“演出”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对他们认识现实世界和人际关系、发展想象力与社交技能不无裨益。 小人儿“过家家”的愿望其实不需特别关顾,她自会发现和利用身边一切素材,随时随地创造机会发起游戏。我为她准备的角色扮演类玩具不多,不少是利用家中的现成材料加以改造、组合;对于孩子的玩耍需求,**的支持比玩具的多寡来得重要。  1、游戏厨房 ▲厅长的私家“厨房” 小家伙在家中最感兴趣的地方便是厨房,刚会走路便爱跌跌撞撞往里去。我先是将她够得着的一只低柜清空,放些小型又安全的锅碗瓢盆等物什进去,由她把玩;大人做饭,她也在一旁敲敲打打,忙得不亦乐乎。再大些,这样也不能满足了,把张小凳子端来,哼哧哼哧,要爬上灶台,要亲自掌勺,为大家烹煮美食。我见有人用废纸箱自制玩耍用的小厨房,羡慕不已,无奈手拙,只好买个现成的给她。 我寻了很久,看遍市面上的游戏厨房(play kitchen),认为宜家这款明星小厨房最适合。“五脏”俱全,样子也清爽,不似许多同类产品,过分花哨入不了眼。功能更多更全的,没它好看;比它貌美的,趣味和实用上又逊色。恰逢会员折扣,我只花不到平时一半的价格把它搬回家,再摆上一套小桌椅,厅长的私家厨房便开张咯。 ▲“锅碗瓢盆”交响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材”要有,餐厨器物也要有。宜家搭配的厨房玩具便很好,炊具与食器的质地、外观仿真度极高,基本就是小几号的实物——比起过度设计的玩具,孩子真正的乐趣来自操作真实的日常物件。 碗碟杯盘是玻璃而非通常的塑料或木头材质,我并不担心她打碎,一个两岁的孩子需要用手而非大脑去认识事物(包括危险事物)和探索世界,并且当她行动时,往往是带着觉察,谨慎试探自身行为的边界;过度保护只能令她一时远离危险,却永远无法帮助她发展出识别和处理麻烦的能力。 ▲“切菜”是她最爱的部分 “果蔬”是毛毡制成,样子很可爱。我另挑一些可以玩“切菜”游戏的给她,这是她最爱的部分。“切菜”真是一举多得的玩法:可认知蔬果;“切开”的动作,锻炼手眼协调、操作物件(“刀”)的能力;“粘回去”的过程,包括颜色和形状的配对。我偶尔也会给她一些真实的水果(如香蕉)让她去切,她不知多乐。有研究称两岁左右的孩子只有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分得清幻想和现实,实在有趣。 嘿,厅长喊你回家吃饭咯。  2、开放式情景游戏 ▲用来玩情景游戏的各种玩具和道具 两岁的孩子还组织不起很完整、详细的角色扮演游戏,只需几只玩偶、一些小道具,再加一点创意便可玩得尽兴。我帮她准备的包括:几只人偶,可随意设置角色;一些动物玩偶,“小猫小狗”、“鸡妈妈”和“鸡宝宝”、“鸭子”、“小鸟”和“鱼”;松果、石子、木头”蘑菇”,也会从外面捡一些小树枝、树叶之类;木头“汽车”、“卡车”和“独木舟”;一个布娃娃(她的“小妹妹”),由她照料,用一只篮子作娃娃的“小床”。 ▲“丛林探险” ▲儿歌《Old McDonald Had a Farm》(左)、“娃娃的一天”(右) 玩具造型很简单,没有过于繁复和精致的细节。相比“完美”得不留多少想象空间的洋娃娃和芭比、整套结构复杂的娃娃屋,它们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玩起来能够随心所欲,不必拘泥于玩偶的角色或道具的用途,配合积木,我们模拟出各种有趣又鲜活的情景,发明多样玩法,每次都可加入新的想象。 两岁前后迎来又一语言爆发期,学语兴趣空前浓厚。我边和她一同布置,边帮她温**事物的名称和特征:一问一答,或者我说她复述,有时信口编故事:,也可将熟悉的绘本和儿歌中的场景“演”出来——又成了生动的语言“教学”。 这些玩具从一岁左右陪伴她到现在,大部分已变得很旧,但她仍然热爱,因为每一次玩耍都是新的;在它们身上,分明刻着时光的流逝、孩子的成长。  3、大家来化妆 ▲利用家中的现成材料作化妆服 厅长一岁以前是连辫子也不肯扎的。学步期有大变化:先是“小脚穿大鞋”,接着突然知道自己是小姑娘似的,主动要我替她“梳妆”。再大些,不仅自己挑衣服、爬上妆台“对镜贴花黄”,还要费心帮她的毛绒玩具打扮。我倒不认为她是爱美心多强烈,更多是自主意识的增长和角色扮演行为的出现。 这时的装扮游戏很初级,不必特意添置大孩子的化妆服。我挑几件她婴儿期的旧衣,小外套、连衣裙、帽子、围兜—大小正合适毛绒玩具—再搭几条发带,放入篮子,供小小造型师自行搭配使用。模仿大人替她穿衣的过程,也锻炼动手能力,教她学**照顾他人。我偶尔会在已有的组合中,添一两件新的配件给她,让她体会不同服饰的穿戴方法。 她喜欢**的“披风”,我借她几条各色丝巾。她用它们学大孩子装“超人”,也和我们玩“藏猫猫”——她自小的最爱;可作桌布或“野餐”垫,也可在情景游戏中充当布景:蓝色的“山峦”,橙色的“田野”,深红色的“夜空”。她正是对色彩敏感的阶段,很爱听我讲各种颜色的“故事”。 除此,家里的大人也是理想的“模特”。像是给爸爸扎根小辫,给妈妈画个胡子什么的,稀松平常。  4、家务做起来 ▲给她一些工具,让她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 厅长对家务的热爱由来已久。“打扫”、“擦洗”、“浇花”,我见她日日“劳作”不辞辛苦,干脆给她一些小工具:儿童尺寸的扫帚、塑料小桶和小抹布,置在她伸手可及的角落;小喷水壶,指定一盆绿植,由她专门照顾。洗手池下放一个小梯子,她可以自己爬上去接水。她知道是特为她准备的,受了鼓舞,更加尽职。 我为她安排每日的劳动任务,包括帮妈妈铺床、整理玩具、保持活动区域的清洁、将脏衣丢入洗衣机、餐前摆放自己的餐具及餐后将用过的餐具放入盥洗池等。我让她参与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和大人一起劳动;偶尔也让她试着洗碗——她更多是好玩,还得重洗。 有机会参与到家务中来,感到自己是家庭生活的一分子,让小小的她有一种自主感,仿佛自己不再是渺小、被动的观察者,而是有能力影响身边环境的行动者。对于孩子来说,最快乐的游戏,是能够让他们像对待“工作”一般严肃勤勉的。小不点儿认真起来,真是萌态百出呢。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全情投入,忘我玩耍 那么,当他/她长大后 也有能力以同样的专注来面对所有挑战 ——鲁道夫.斯坦纳(华德福教育创始人) 阳台上的“游乐场” 家,是每天都有时间和空间给童年的地方 两岁的孩子懂得艺术吗?事实上,当一个一岁的小家伙专心致志将蛋糕涂满全身,或者在地上的一小片水洼里快乐地跳“踢踏舞”,在我看来,他/她已经在进行艺术“创作”了。 孩子需要艺术,也是天生的艺术家。这与天分或技巧无关,而是由源自生命深处的发展需求决定。从事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音乐、绘画、手工,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学**表达感情、建立与他人联系的最佳方式。 两岁孩子能够尝试的艺术类游戏,尽管仍很基础,却已相当丰富;不大可能有什么像样的“作品”出现,提供的素材和游戏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不宜太具体(有时原始的可能是更好的),不拘泥于形式,令小艺术家最大程度地感受艺术的美好,体验自由创造的快乐——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做的,唯不破坏而已。  1、音乐启蒙:带来抚慰、快乐和安全感的声音 ▲可以“演奏”的玩具 厅长还在肚子里,我便郑重其事用上好的音响放“莫大师”(莫扎特)和“贝大师”(贝多芬)给她听,然而她打落地起,至今不渝的真爱始终是《小苹果》。 这样举例并非指大师们不好,不必给孩子听—事实上我仍常在家中播放这些旋律优美的世界名曲,作为游戏或休息时的背景音乐;真正好音乐带来的感官上的愉悦无可替代—不过想说明,孩子对音乐(及其它艺术形式)有独特的感知方式,他们对声音和节奏敏感,喜爱自然、富于感情和节律的声音——强烈、分明的节奏感是广场舞和网络“神曲”容易吸引小小“发烧友”的重要原因,实与“品味”无关。 胎儿在腹中听到的母亲的心跳,羊水流动的声音,是其最早接触的音乐;最不费气力的“音乐胎教”,可能是爸爸妈妈隔着肚皮对小宝贝温柔呢喃。对婴儿来说,一切真实、悦耳、亲切的声音都是美妙的音乐。父母常为其朗读童谣、吟唱儿歌,带他们去大自然中听虫鸣鸟叫、风声雨声,便构成最佳的“音乐启蒙”。 厅长尚在襁褓中,我便唱儿歌给她听。她躺在小床上,欢忻极了,目不转睛盯着我,一刻不歇地手舞足蹈。我望着她漆黑晶亮的眼瞳,因兴奋而显得粉扑扑的面颊,感到新鲜爱意由心底汩汩淌出。喂奶,哄睡,洗澡,散步,玩耍都唱,在那样温柔的歌声中,时间也缓慢下来,我们母女定下一世的交情。如今她最爱的音乐活动,仍是妈妈唱歌(《小苹果》)给她听。 她还是小小婴孩时,我请她坐上高脚椅,听我的“演奏会”。将碗盘杯碟围一周,两根筷子敲敲打打,各式声响,或清脆或闷钝,她听了如小鸟一般欢快扑腾,也要学我表演,演完再把一只瓷碗从高处扔下,算作尾音。 再大些爱猴儿学人,在外见了老年乐队吹拉弹唱,照模照样对着空气比划。我为她准备各类“乐器”:钟琴、鼓、刮棒、双响筒、响板、摇铃、沙锤、口哨、小钢琴,一应俱全。她由不知其为何物,手脚并用地胡乱折腾,甚至表演“屁股弹钢琴”,到渐渐明白各自用途:分敲的、摇的、吹的、弹的,能够用她奇特的节奏感“演奏”一出混响。我教她注意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差别;相比播放的音乐,这样的声音更真实(尽管不是百分百)、生动,更使她感兴趣。 ▲ 厅长会唱的歌很多了,包括完整版的《字母歌》和《小苹果》;一直想录下她稚声稚气的演唱—在我看来有如天籁—始终没有好时机。 一岁半以后,对音乐的旋律和内容能准确地分辨、记忆,会哼唱的歌谣多起来了,我们的玩法也更丰富。把乐器统统搬出来,各自择一、两样;挑一首熟悉的儿歌或童谣,轮流一人唱或诵,一人伴奏。轮到她打拍子时,一定是掌握不好的,我便依她节奏,随兴将歌谣乱改乱绎,效果好滑稽,常逗得她乐不可支。有时我一人包揽奏唱,她在旁舞蹈,舞姿只三种:拍手、跺脚、转圈,也大有看头。她爱与妈妈组成”乐队”,我们合作愉快,创意无限,个中乐趣旁人不懂。 给孩子的乐器虽是玩具,音质上却有要求。即便做不到高仿真,至少要是悦耳的。粗制滥造、感官体验上无法保证的,不如瓶瓶罐罐、锅碗瓢勺。虽无法将世界过滤后再呈现给孩子,但主动提供给他们的东西,最好有所选择。同样,如播放音乐,使用音质良好、失真较少的音响比手机和早教机要好。 它们最好是本色的、安静的,一种乐器保持它独一无二的特点,不去刻意制造感官上的多重刺激。那些不需“演奏”,按下按键便有音乐自动播放,或者电光声影不堪其扰的玩具,无法让孩子体验自己创造声音的快乐,也很难真实呈现音乐的魅力。 综上,孩子接触到的音乐,理想程度排序如下:亲人带着感情为其唱诵的节奏感鲜明的歌谣,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声音,真实乐器演奏的旋律,高仿真“乐器”(音乐玩具)发出的声响,使用好的播放工具播放的好音乐,其它。 还有一项她自小的最爱,放上音乐,和妈妈一起在屋子**跳舞。小时候我抱着她,假装她是舞伴,握住她小手,前后左右踏步,忽然转圈:“飞咯”,边拿头发呵她脖颈,她开心得咯咯大笑;后来她吵着溜下地,我们各跳各的,两人撞来撞去,互相踩脚,最后齐齐笑瘫在地板上,躺在一处大口喘气。 那些翩然起舞的日子呀,真是会发光的。  2、小小的涂鸦有**的奥妙 ▲厅长的“神奇”涂鸦 孩子的画里,藏着生命的奥秘。给一岁的小家伙一支画笔,她便开始画,不消嘱咐,好像她天生便知要做什么;那画连”涂鸦“也称不上,不过些凭空生出、戛然而止的神秘符号,代表某种天地初开的混沌状态。 过些日子,画的内容丰富起来,符号成了线条,有些闭合或半闭合成圈,更多是无始无终;这样的画,毫无理性可言,保持着和画主人一致的原始与本真,不为解释或表达什么,只是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存在。 当两岁左右的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环境的个体,她开始观察她的画;她注意到手和画笔的运动,注意到色彩,注意到动作与结果的关系,并试图反复验证;尽管仍不会构图,也不会模仿,但此时的画已不再与她的人浑然一体,而有了抽离的姿态。她对世界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 ▲涂鸦和手工工具的移动收纳 ▲“一桌多用”:既是绘画桌、手工桌,也是小“餐桌” ▲趴着、躺着也能画,打着滚也能画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画画,更像是做运动,踱到哪涂到哪,更兼爬上爬下作画。厅长一岁时的涂鸦工具只一盒蜡笔,几张白纸。她于纸上新鲜几日,很快坐不住,发现家中还有广阔天地可作为,于是墙壁、桌面、家具、衣物,包括我们和她自己的身体还有脸,尽皆成了街头涂鸦“大师”的画布。我先后送她宜家的双面书写板和一整面**的涂鸦墙(见《厅长的厅|打造美好亲子共享空间,一个普通家庭的探索》一文),颇费一翻周折,才勉强说服她同意遵守“在规定的地方画画”这一约定。至今,大面积的涂鸦场所仍是她最爱,兴之所至果断落墨、恣意挥洒全无阻滞的快乐,是规规矩矩的一方画纸盛不下的。 一岁半以后,能够静下来一阵子了。我添了小桌椅给她(正好也可作“餐桌”和手工桌),她喜欢独自坐着,守着一摞纸和几支笔,专注画上一会儿。画还是常不由自主跑到纸外面去,这种画纸卷,宽大且灵活,既可裁下,也可轻松铺满桌面,甚至在地面延展出长长画卷,供她趴在地板上尽兴发挥,用脚和身体创作,或与我们一起嬉闹着,比赛着画,真是极大乐趣。桌子一侧悬挂一只小置物袋,没画完的画,截断的蜡笔头,零零碎碎的手工散件,随手收纳。 近了两岁,兴致更高,并开始“研究”自己的画。我引入更多类型的画笔,教她尝试不同涂鸦方式,或在不同质地的界面上画;带她认识颜色,她很快记住许多,甚至会自己挑选;创造更多玩耍机会,帮她发现、观察、欣赏、体验这里头的大世界。工具多了一些,需要考虑收纳。用的是不占空间的移动小推车(手工物件也一并收纳),想在哪儿画,推去便是。 ▲一些涂鸦工具 几种用过的绘画工具: (1)磁性画板:我小时候也用过这种画板,优点是易擦拭,可反复使用;专用画笔,不会弄得到处都是;书写也流畅,不费气力,还有几个可爱的动物图章可用来造型。缺点是板子太小,早期还有些新鲜劲,长大些画两笔便意兴阑珊;磁性笔画出来的东西也谈不上美感,似乎更适合一岁之前,只想握着笔弄出点什么东西来的小宝宝。 (2)粗头水彩笔:也是早期用过的笔,很胖大一支,笨拙小手极好抓握,出来的线条粗粗萌萌,不是很鲜艳的色,好像稀释过,有些淡水彩的味道。不便之处是画一阵子需向下压压笔头才会再出色,小小孩不太好驾驭。 (3)粗蜡笔:厅长的第一盒画笔,从小用到大。蜡笔是不老的经典,蜡笔画是属于孩子的画,色彩丰富浓丽,既有孩童的拙朴天真,又有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厚实。它严格讲不是“画”出来的,而靠涂或擦(是真正意义上的“涂鸦”),带着一种愉快的、乱纷纷的、富于想象力的美感——孩子需要这样的随心所欲。美中不足是她还掌握不好力度,易折断。 (4)彩铅:可爱又安全、耐用的笔,和蜡笔一样矮矮胖胖,棱角打磨得圆润光滑,手感极佳;木质笔杆非常结实,适合厅长这样大力水手型的宝宝。她尤其喜爱笔帽上的一排“笑脸”。彩铅画的质感近似于蜡笔画,只是更细腻些,颜色也更明亮。 ▲很美丽的手指画颜料 ▲手指画大师的“洪荒之作” 手指画是在厅长对颜色感兴趣并且能够准确识别后引入的。她疯狂爱上,再不愿正眼瞧别的画笔一眼。颜料质地很浓郁,一次取指甲盖大小的量,加一点水稀释,一大瓶可以用很久。也不必特意买调色盘,闲置的辅食分装盒便合适。画衣就用吃饭穿的带袖罩衣代替。 两岁孩子已会观察、思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她一支实实在在的画笔,她会忍不住想知道它的“正确”用法。但如果将她的手指蘸上湿哒哒的颜料,她几乎是凭着直觉与本能便开始“创作”。手指画顾名思义,允许手指与色彩亲密接触,不需通过画笔,仿佛是心灵与纸面的直接对话。这是最自由大胆的艺术表达,也是最能释放孩童天性的玩耍方式。 手指画颜料色彩鲜艳,在纸上叠加、泼洒、氤氲,视觉冲击极强,无论怎样下“手”都是美的。她爱颜料糊在手上凉丝丝的感觉,很快不满足于简单的指压、掌印,我便将她脚底涂满厚厚颜料,让她在长纸卷或地板上边跳舞边画,或者往彼此脸上或身上“抹蛋糕 ”——颜料很好水洗,不必担心清洁问题。偶尔打破常规、无拘无束的游戏,令她彻底放松身心。我看着无比快乐的她,只盼她永不丢失这份与生俱来的孩童的幽默,这样心无旁骛与自己在一起的能力。  3、手工DIY,温和有力的艺术 ▲五彩的“泥巴” 手工这一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自有温和安静的力量,适合在“一张一弛、一呼一吸”的玩耍节奏中,充当“呼出”的环节。玩得太疯太累时—对孩子来说,玩耍是如工作般耗费心力的—坐下来做一会儿手工,既锻炼专注力,也是积极的休息与调整。两岁孩子已可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DIY活动。我为厅长准备的素材,不过一卷彩纸、一盒橡皮泥,安排的游戏内容也尽量轻松有趣,供她在尽兴玩耍的间隙,享受一小段毫无压力的恬静时光。 GIOTTO这款彩泥,既安全又环保。配方只蔬菜粉和植物油,闻着是淡淡清香,没有化学制剂的刺鼻气味,即使误食也无害,给口欲期尚未结束的低龄孩子用很理想。小袋分装,一份的分量正合适小手揉捏。一次性给太多易浪费(统共十八种色),取几个基础色(收纳仍是辅食盒),够玩上好一阵子了。 ▲我的“榴黄柳绿”双色小水饺 ▲厅长的山寨版“彩色饺子” 盒子里漂亮的彩色泥巴,一下便抓住厅长眼球。除了乱捏一气,或者只能眼巴巴看大人用它们“变”出五花八门的玩意来,还能怎么玩?需要些创意和灵感。记下几种大受欢迎的玩法。 游戏一:彩色饺子。厅长喜欢我给她包的彩色小水饺,我和面擀皮,她也要搭把手。我灵机一动:复杂精细的不会,捏个“饺子”总容易吧?于是投其所好,怂恿她“下厨”。她果然大悦,忙不迭为大家“包饺子”。彩泥黏糊糊的手感,像极了熟悉的面团;她捏得开心又卖力,出来的成品竟还像那么回事。一会儿功夫,歪歪扭扭的“饺子”出“锅”了。她乐呵着,等不及自己先尝一口,惊得我赶忙掰开她嘴往外掏:这吃货! ▲手工“饼干”出炉咯! ▲“水果”下午茶 游戏二:下午茶点。橡皮泥真是厨房游戏的好搭档。五颜六色的泥巴,好“变”成各种美貌“可口”的食物。不如为自己准备一份下午茶。烘焙用的小型模具,操作容易,可轻松将泥团切割成可爱的“饼干”,“烤箱”也派上用场了;造型简单的水果也是她力所能及的:圆滚滚的苹果和葡萄(我只需帮她稍作润色和修饰)、又长又扁的香蕉……她对着自己的“杰作”,兴奋得眼睛也发光。DIY的成就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满足和快乐,全写在脸上。 ▲自制蒙氏教具:颜色配对 ▲“好丑的毛毛虫” 游戏三:颜色配对。颜色配对是经典的蒙特梭利感官训练游戏:将同一颜色的泥球放入对应的碗中。捡球、放球的动作,锻炼手部精细运动和手眼协调能力;颜色识别与分类,涉及视觉开发和简单的逻辑推理。两岁孩子已能够完全理解游戏的意图,并独力完成。厅长由两只碗开始挑战,早已“通关”,仍百玩不厌。她尤其痴迷于自顾为大家“解说”:“(她自己的名字)把红色的球球放进红色的碗里”。将行为清晰地表达出来,大概是学语方式之一。游戏结束后,就地取材黏一只“毛毛虫”。增加难度的做法包括使用镊子夹球,或者上哪里凑齐十八只碗。 ▲可任意剪裁的手工纸 ▲两岁孩子的简单手工 纸张也是随手可得的理想手工材料。一卷彩色A4手工纸,依颜色分作几沓,方便取用。两岁孩子的精细动作发育和理解力尚不足以完成太复杂的纸类手工,简单玩法便能吸引她。譬如: (1)折纸。将手工纸裁剪成正方形小张,供她随意折叠,也可在示范和指导下练**一些基本动作,如对折、反向折、沿边角折,借此感受几何形状的变化,加强图形认知。 (2)剪纸。裁剪一些长纸条,准备一只迷你小信封和一把安全剪刀(在**监护下使用)。她需要尝试将纸条剪成小段(比直接给一张A4纸让她剪更易操作),再装入信封。大胆给两岁孩子使用剪刀,会发现她并不会随随便便弄伤自己,而是带着觉察、小心摸索,全神贯注对待“工作”。看她一次次成功挑战自己,倒后悔没有早些放手了。 (3)粘纸。创作一幅剪纸画:裁剪出各种图案,请她用胶棒将图案粘到白纸上。教她严格遵守涂抹胶水、检查正反面、粘贴、压实的程序,这种仪式感令小人着迷,好像接受了一项神圣而了不起的任务。  感统,是“感觉统合”的简称,指人体利用自身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输入大脑,后者再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言之即身体与大脑互相协调的学**过程。感统不足或失调,被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是造成儿童行为失常,如过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害羞、笨手笨脚等的首要原因,“感统训练”也因此成为许多新式教育流派和早教机构和重要宣传噱头之一。 有研究表明,中国大中城市孩子感统失调率高达80%,其中30%为重度失调,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可见,促进婴幼儿感统能力高速健全发展的关键,是提供丰富、自然、鼓励探索的环境,以及亲子间充分而良好的互动,利用各类玩具和专业教具进行的感统训练,可以有,但切忌喧宾夺主。 我为厅长挑选这类玩具时,并无目的,只凭有趣,后来阅读相关书籍和理论,才知其中大有文章。处于感觉形成和大脑发育关键期的孩子,会本能地对这些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协同运作的玩具和游戏感兴趣,至于“训练”效果,只当意外收获了。  1、彩虹塔:感知三维空间的魅力 ▲百变彩虹塔 彩虹塔是彩虹积木(见上篇)的姊妹版,由一组大小依次递减的不规则多边体木块组成。厅长从一岁多开始玩,最初只要将木块准确套入中间柱体便算成功;待她能够轻松做到,再增加难度,请她依大小顺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向上堆叠,同时说出相应木块的颜色,也可加入数数的环节。看似简单的游戏,内涵颇丰富:除促进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还可加强对颜色、形状、数字等抽象概念,以及一系列对立的逻辑概念,包括体积(大与小)、重量(重与轻)、顺序(上与下)、等级(递进与递减)等的感性认识;通过目测和比较三维空间的细微差异变化,锻炼观察力和判断力。 厅长很喜欢搭一座美丽的彩虹塔。经过一些失败的尝试后,她已能快速而不出差错地完成挑战。在她玩得有些厌倦时,我让她忘掉规则、随兴玩耍。彩虹塔的设计极具几何美感,无论怎样胡乱层叠堆积甚至在平面上拼砌,都像出自建筑大师之手。  2、几何嵌板:建立对形状的触觉记忆 ▲摸起来很美的木质几何嵌板 这套木质几何嵌板是包含在妈妈的朋友,一位叔叔送厅长的整套蒙氏教具里的,我和她都大爱。不同于许多同类产品将几何图形设计成中间带抓手的平面,这些木块立体感十足,手感圆滑而细腻;只着两种清净美丽的原木色,淡化视觉刺激,鼓励孩子用手触摸形状——在幼儿的各种感觉记忆中,肌肉触觉最为敏感,最能有效帮助孩子认识各种事物。玩法是将木块完整嵌入木板上对应的洞中。 几何嵌板具有蒙氏理论主张的“自主教育”功能,即玩具本身能够让孩子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如正方形木块无法与长方形的洞吻合),而不必依靠**说教或提示。通过重复努力克服困难,获得相应能力,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在厅长毫不费力便可将不同形状放到正确位置后,我提高游戏难度,将木块放入布袋中(类似婴儿期玩过的“感官盒”),请她伸手触摸几何形状的轮廓,试着说出形状的名称;把木块嵌入木板前,再让她触摸洞的轮廓,进一步加深对形状的触觉印象。她很爱这个增加环节——我发现她喜欢通过触摸去感知一切事物,就连亲近一个人的方式,也是直接上前去温柔而热情地“摸一摸”。  3、创意拼图: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大块彩虹兔拼图 ▲小熊换装拼图 厅长能够熟练操作几何嵌板后,我趁热打铁引入两套拼图。拼图涉及不规则形状的识别,以及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知,对观察力和记忆力要求更高,越味性也更胜一筹,可作为几何嵌板的“进阶版”。一套(上图)是大块彩虹兔拼图,共六块(给低龄孩子的拼图块数不宜太多,大名鼎鼎的UncleWood适合再大些的孩子),组成大小两只兔子;有趣的是我发现她并非直接观察和触探形状的轮廓,而是通过将颜色和身体各部位相联系来完成任务,如黄色两块对应小兔子,蓝色对应大兔子的耳朵,绿色对应头等。也许这样的轮廓对她来说还太复杂,而色觉和记记显然是她更在行的,这是否代表两岁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已开始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另一套(下图)是“小熊换装”拼图,给小熊一家分别搭配服装(分上下装,可借此理解上下概念),还可换上不同表情的脸。她正是对装扮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对这套拼图爱不释手,边玩边认识不同类型的服饰,顺便温**相关词汇。熟悉后可将三只熊的服装混合,请她从中挑出各自契合的图形板块。为达到目的,她可能需要反复调整几次板块的位置——这两套拼图也是能够自动提示错误的。  4、美妙串珠:DIY我的第一条项链 ▲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咯 厅长爱戴我的首饰臭美,我教她自己动手做:用绳子将漂亮的珠子一颗颗串起来,变成小手链和项链。两岁孩子的“针线活”已很娴熟,只要注意挑选大颗粒串珠(避免吞食)—保证珠子中间的洞眼足够宽敞—及粗粗**的硬质“针头”,她便能很顺利地“穿针引线“了。串珠游戏对手部肌肉控制、手眼协调及配合使用双手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更多耐心。“珠子”中包括印有可爱图案、色彩丰富的几何积木块,可请她遵照一定规则(如按相同颜色、形状或混搭、穿插)进行搭配,创造出造型和风格各异的作品,既培养审美情趣,也加强对颜色、形状和顺序的感官认知。除了做手工,用来玩配对和搭建游戏也很好。   “体验类”是一种不太严谨、容易引起误解的分类——每一件玩具都能够带来某些特定的体验,我想表达的其实是,这类玩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真实的、自然场景下的经验和感官,可作为无法直接接触某类事物时的替代,供孩子经常性地、重复体验相似乐趣。这类事物通常受条件限制,不可能作为日常玩具提供给她,如非海滨城市,无法经常去海边玩沙玩水;遇恶劣天气不能去户外活动;想要树屋那样的“秘密领地”,住楼房,没有院子和大树。 我利用阳台和家中一些角落,为厅长打造了一个小型“家庭游乐场”,包括滑梯、秋千、木马、海洋球池和小型蹦床,让喜欢运动的她在家也能摸爬滚打,随时体验活跃玩耍的快乐。改造方法在《厅长的厅|打造美好亲子共享空间,一个普通家庭的探索》一文中有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只介绍另外几种易操作的体验类玩具及游戏。  1、大型轨道玩具:火车快跑! ▲轰隆隆,小火车开动咯! 火车轨道玩具大概是唯一可媲美乐高的好玩之物:融合建构与角色扮演,玩法丰富;通过模拟真实的火车运行场景,小车迷可过一把当火车司机的瘾,体验一回大型交通工具的魅力。造型各异的木质轨道片,经自由拼装,搭建出变化无穷的轨道系统,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控制列车在轨道间前行后退、穿隧道、上下坡的过程,锻炼平衡感和操控能力,帮助孩子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方式。 轨道玩具选择很多,我爱宜家的是看中其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自主挑选轨道片的数量和形状,任意组合(“火车”也可要多长有多长)。初期搭建简单的小型轨道即可,随孩子成长,渐渐加大精细和复杂程度;若是“发烧友”,将轨道铺满整间屋子也未尝不可。没有一些名牌产品包含的精美仿真情景配件也无妨,我们用乐高来DIY:站台、高架桥、交通指引灯、工作车辆、树……厅长是资深火车迷,每次玩轨道游戏都深情专注,有许多内心戏和独白争先恐后跑出来,你听: “小火车上坡哪,呜—” “小火车钻共(洞)哪,轰弄(隆)弄(隆)—” 自己挡了自己的路:“可可(她的小名)走开!可可走开!” 火车“脱轨”了,急得抓耳挠腮:“不急不急,装上装上,这样装,这样……” “小火车上坡哪,呜—”  2、戏水玩具:洗手池里的“水上乐园” ▲洗手池里的“水上乐园” 没有哪只小家伙能够抵抗沙子和水的魅力。它们拥有流动的、变化无常的形态,数不尽的玩法,最是呼应孩子热爱创造和想象的天性。厅长每次去海边或泳池都玩得尽兴,可惜不能常去。在家中备些简易的沙水玩具,既是炎炎夏日的最佳玩伴,又可“拯救”独力带孩子的全职妈妈——总能换来至少半小时的清净。 Plantoys这套木质戏水玩具是厅长的心头好—Plantoys使用的材料是天然橡木,不必担心开裂和褪色的问题—包括憨态可掬的海龟、海星、鱼,渔网和两只流速不同的水碗;再加一块海绵,让她体验绵块吸水、释水后的重量变化。除作洗澡玩具,还有许多有趣玩法: 玩法一:激流勇进。将一只塑料箱子置于洗手池内(下水管道保持通畅),水龙头下方,打开龙头,一会儿功夫便形成两重“瀑布”和潺潺“溪流”;她陶醉于伸出小手感受水流的落差,喜爱看动物们一遍遍从“瀑布”顶端一跃而下,跌入“溪”中。 玩法二:“海”边嬉戏。将下水口封闭,放上一池水,让动物们在“海”里自由自在游泳,玩“捞鱼”和舀水;利用箱盖在池中造一块“陆地”,海龟可以爬上“岸”晒太阳。 玩法三:魔法“海洋”。放入少许肥皂水,搅上一搅,阳光一照,海面上便升起许多五彩斑斓的泡泡;搁些冰块进去,让她观察“冰山”消融、物质由固态向液态转化的过程。 洗手池下方放只小梯子,厅长屁颠儿爬上去把自己弄得一身湿,心满意足地喃喃:“喜欢夏天,最喜欢游泳”!(来自绘本《噼噼啪啦:我喜欢游泳》)  3、仿真玩具沙:一捧沙子,一方乐土 ▲沙子的神奇,在于它介于生命与物质之间 厅长在家玩沙,早期用的是沙盘,沙子跑得满屋都是,闲置时既占空间,积尘也严重。后来改用小号塑料箱,一次只提供少量沙,从源头上杜绝浪费;置于沙盘中,让她坐在盘子里玩,清理也容易许多;不玩时盖上盖子收起来,方便又卫生。做了“减法”后,她反倒玩得更加专注深入。 玩具沙也可用大米和决明子代替,但对于低龄孩子有误入口鼻耳的风险。多方尝试后选用这款仿真“动力沙”,它介于沙子和粘土之间,手感像湿沙,内里却完全干燥;沙质细腻干净,不粘手,也很好塑型。沙是无味无毒的,且可重复使用。几个常玩的游戏: 玩法一:沙滩闲情。夏日海边,小猫小狗追逐嬉闹;沙滩上有一排矮房,人们从房子里出来,在“椰子树”(松果)的树荫下野餐乘凉。故事也可以是迷途的旅者骑着“骆驼”(用乐高里的“山羊”代替)在荒漠中寻找绿洲。 玩法二:沙子变身。没有现成模具,利用手边一切可用之物,积木、瓶瓶罐罐、烘焙工具,也能变出城堡、汽车、水果、蛋糕和美丽的几何图案。 玩法三:沙漠寻宝。厅长懂得客体永恒的道理后,尤其热衷于将各种东西埋进沙里变没的把戏(最初这样逗她还会崩溃大哭):漂亮的石头、彩色回形针、乐高小人(有点惊悚)还有我和她的手。她一边大喊“没有哪没有哪”,先自己笑个不了,一边急不可耐将沙子拔开,要我惊叹臣服于她的戏法。教人忍不住要去亲一亲她笑弯的眼睛。  4、游戏帐篷和隧道:秘密与冒险 ▲秘密王国与冒险之旅 两岁孩子闹独立,开始希望在家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它可以是一只废弃的大纸箱,沙发和毛毯搭建的城堡,或者临时用桌椅围出的小块区域。她会愉快地跑进跑出,兴冲冲地宣示“主权”,反复探究“里面”和“外面”的关系;或者独自安静地在“领地”里待上一会儿,看书、玩耍。不妨划出一处固定地点,作为孩子的“秘密王国”,一顶合适的游戏帐篷会是不错的选择。 一见钟情的印第安风,造型清简、大方却不失美丽。环保材质,素淡的印花纯棉布和木头杆子。撑开宽大稳固,收起轻而易举。可随需搬来搬去,不用时静立一角,全不占空间。扔几只软垫、抱枕进去,挂一串彩灯,夜里点亮,浪漫满室,厅长凑近啧啧惊叹:“美!美!”岂止是她的“秘密王国”,连我也想据为己有。 帐篷太好用。可以是“毛绒玩具家”,早上请毛茸茸的朋友出来玩,晚上再送它们“回家”。搬到绘本架旁,便成了读书角。是“藏猫猫”的绝佳场所,玩过家家也离不开它:视情景需要,可作“娃娃家”、“车库”或“商店”。 前一阵子持续高温,厅长只能早晚去户外。整日呆在室内,我担心她运动量不够,便设计一系列消耗体能的活动邀她参与:用桌椅摆出“迷宫”,或将抱枕扔在地板上充当障碍物,来几场“越障跑"。宜家的游戏隧道正好帮上忙。我将隧道、帐篷和滑梯连起来,组成“越野“赛道,请她由隧道这头钻过去,从滑梯滑进阳台的“游乐场”,在蹦床上跳上一阵,再沿原路返回。隧道既是封闭空间,又与外界连通,隧道游戏(进去、出来)鼓励孩子用身体探索空间关系,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她兴致勃勃地玩了许多遍。 这款也是可以随时收纳的,下次拿出来,换一个玩法—譬如将隧道和帐篷置于两个房间之中,须穿过隧道进出—照样捧场。  厅长这一阶段的玩具和围绕它们展开的游戏记叙得差不多了。这些玩具并不是同时全部提供给她;日常可见,通常在十件上下,我会视情况,隔段时间以新的替换下一两件旧的,如此既可保持热情与新意,又令她能够专注、深入地玩耍,而不会因选择太多件件皆浅尝辄止。坚持给孩子的玩具和绘本要少而优,对物事有节制、有态度,方有敬畏,有欢喜。随她成长需要,有新玩具补充进来,会继续在微博和公号中进行阶段性的分享,同时介绍关于玩具选择、管理和收纳的一些心得。我相信有一天厅长看见这些文字和照片,会知道,她自由而丰盛的人生,是从一个不被干扰、尽情玩耍的童年走来;而这一切,重要和不重要的点滴,被观察、被记录,是因为深深地、郑重地,被爱。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作者:陌上依依(id:Miss不要),传媒硕士,互联网从业者,天蝎座,家有两岁狮子座女宝宝一枚(此处大量留白),育儿路上痛并快乐,屎尿屁里摸爬滚打,长存赤子心。 奇育记,父母和孩子,可以这么玩。我们倡导少儿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推广优质的STEM教育资源与服务,致力于启发父母与孩子一起在玩乐中学**与成长,用双手创造想象的乐趣。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微信:亲子帮(id:haizifumu)和微博:@奇育记
本文档为【强烈推荐收藏!两岁孩子的玩具选择和游戏方式详细说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6-08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