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1)

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1)

举报
开通vip

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1)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1) [摘要]: 媒介仪式通过呈现出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邀请观众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呈现的媒介仪式,唤起了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被同质化为“一体”,编织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单元。关键词: 全国哀悼日 媒介仪式 电视直播 共同体  一、引言  媒介仪式是指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最终呈现的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

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1)
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1) [摘要]: 媒介仪式通过呈现出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邀请观众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呈现的媒介仪式,唤起了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被同质化为“一体”,编织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单元。关键词: 全国哀悼日 媒介仪式 电视直播 共同体  一、引言  媒介仪式是指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最终呈现的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1]这种“被邀请参与”即可以是直接的参与(如作为演员参与表演),也可以是心理的参与(如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达到心理上的接近或满足)。在传媒环境下的现代社会,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参与。  而被邀请实际参与的人在传媒的窥视下,借助某些象征性的符号(如道具、活动或场景),进行着某种文化的表演。说到“表演”,在民俗学与人类学领域里有两种关于表演的看法。第一种是把表演看成一种特殊的、艺术的交流方式;第二种把表演看成一种特殊的、显著的事件。[2]后者与媒介仪式有着某种暗合,媒介只能框选某些具有特殊性、显著性的事件。这些事件的框选一方面符合媒介的逻辑,一方面在于通过这些代表性的事件可以达到某种秩序、冲突、情感的调适。基于媒介呈现的文化表演的时空局限性及其与其它时空的相互联系性、邀请参与性、异质差异性、计划性在电视直播中一览无余,并且通过电视直播,升华和强化了人的情感。  在全国哀悼日期间,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3]  在三天全国哀悼日期间,许多报纸、网站不约而同地变成了黑白版面,电视台更是整齐划一地转播CCTV全国哀悼日的电视直播。这不仅是中国传媒“喉舌论”的高度集中体现,从媒介仪式的观点来看,也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获得一种“治愈性仪式”,力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想象共同体的传媒责任。  二、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  电视直播将仪式置于媒介的窥视之中,摆脱了千百年来人类始终无法摆脱在现场观看时所受到的特定的空间与视觉的局限。“电视这一声像并茂的当代传播媒介取代了这类活动所依赖的传统的‘演出舞台’,打破了传统的‘舞台’辐射范围所限定的‘社区’空间和它所规范的社会关系,创造出了新的社会交往的空间和新的社会现实的定义方法。”[4]但媒介事件又不可能在传媒的舞台上不拘不束地公演,即使我们将它认定为“历史的现场直播”,但“传媒毕竟是局促的历史舞台。”因为媒介有着自身的逻辑,“它部分基于传媒技术的潜力和特征,更重要的是有它动态的部分,即基于特定政经历史条件的动力、规范及其演绎。”[5]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即是媒介逻辑下对媒介仪式的呈现。  北京时间5月19日14时27分,CCTV新闻频道以黑底白字打出:“沉痛悼念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字幕,电视这个平时“喧嚣”的潘多拉宝盒在这一时刻失去了声音,只留下了让人沉缅的画面,并将全国的目光聚集到CCTV这事件直播的中心上。  字幕在我们的目光注视中停顿了60秒,然后CCTV直播将场景缓缓转到北京天安门——这一联结汶川大地震的中国政府这一象征符上。电视直播中的天安门广场一片低沉,默默等待着14时28分全国哀悼日的到来。  14日28分,电视直播在防空警报鸣响中将镜头对准了北京天安门的哀悼现场,在摇镜头中依次将哀悼的场景转到都江堰—北川—北川—北京新华门—外交部—天安门—黑龙江—新疆—上海—香港—澳门—宝成铁路抢修现场—北川。这条空间路线的转移以天安门为起点,以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北川为终点,代表党和人民政府的象征符号(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出现了4次,代表地震灾区的象征符号出现了5次(都江堰,北川,宝成铁路抢修现场),而代表地震重灾区的象征符号出现了3次(北川)。  电视直播不仅将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同时进行的哀悼现场,而且也在延伸着默哀的时间。短短三分钟的默哀在CCTV直播中接近6分钟,这一方面在于电视直播需要展示有代表性的空间,一方面却因为空间的延伸顺延了默哀的时间。CCTV直播对时空的这种特殊处理其实质是在呈现一个完整的媒介仪式:将实际的默哀时间延长,并以同时态的方式直播。通过直播,CCTV不断地强化“举国志哀”和“华夏同悲”这样的空间框架。  在全国哀悼日三分钟的默哀直播中,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胸带素花,神情凝重,一位在救灾现场抽泣的妇女的脸,一张张泪水从眼角滑落的脸,伫立在马路上低头默哀的人们,抗震救灾现场解放军脱下了军帽,市民点起了烛光,汽车长鸣、火车呜咽……,通过这些带着区别的镜头,我们感受到的是同样的悲痛和哀思——尽管表达默哀的方式不同。《新闻联播》在播出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举行默哀仪式的新闻时,罗京的画外音则为全国哀悼日定下了基调:“今天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辽阔的中华大地,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在直播中,我们看到涵盖全国各地的默哀仪式,CCTV成为各地哀悼日默哀活动得以跨时空同步的组织者,构筑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社区的延绵,成为全球华人哀悼罹难同胞的情感宣泄舞台——“共和国在哭泣”!  通过那寂静低沉的三分钟默哀直播,电视将我们联系起来,它的累积性呈现,形塑的是一个中国遭受大灾难后的哀恸现实。作为仪式的电视直播通过电视这样的声像俱全的媒介的符号表述而获得现实的意义,它为所有通过电视联结的地区的人民提供了共同的趋向点,将收视电视转播变为哀悼的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 [3]。通过电视直播,我们确实能在心中大体想象出数以万计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电视直播让每一位默哀仪式的参与者都清楚地知道他进行的仪式在同一时间正被数以万计(或数以百计)他虽然完全不认识,却确信他们存在的其他人同样进行着。当我们看到素不相识的人同样在马路、救灾现场、地震废墟、学校、火车站、港口等地方默哀时,更是持续地确信那个想象的哀思世界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清晰可见。我们依赖电视这个“墙角的盒子”,通过直播这一重要纽带将自己与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在心理汇聚成一股“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力量。  CCTV直播还将我们带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及降半旗仪式中。在电视直播中,我们看到了庄严的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然后又在无声中为平民徐徐而降。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本身就是一件神圣的仪式,而经由电视直播后,再次将神圣的升旗仪式转化为凝重的媒介仪式,带给我们无比的震撼和感叹:“当国旗徐徐下降时,每一位罹难者的尊严冉冉升起。”其渗入的是让人一生难忘的“汶川伤,国之殇”这一集体伤痛,其表达的是“愿生者坚强,愿逝者安息”的集体心愿,其凝聚的是“众志成城”的集体价值。  CCTV全国哀悼日电视直播通过全国各地的三分钟默哀现场与天安门的升降旗仪式这两大象征性活动的直播,以镜头的组合剪辑呈现了各地同时进行的默哀仪式及升降旗仪式,显示出空间的延续和时间的同步,中华民族的多元这时被同质化为“一体”,编织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单元。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李德团
本文档为【全国哀悼日CCTV电视直播对媒介仪式的呈现(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3-22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