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

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

举报
开通vip

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就是建立一个以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为旨归的社会,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马尔库塞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完全不同于已经确立的社会,它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否定,“人们是通过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拒绝来推定未来社会秩序的,也就是说,未来社会是现存的不完美的社会的完美化”。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社会批判理论都没有大胆、充分地设想社会主义可能和应该包容的未来景象,而“如果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是一种未知...

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
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就是建立一个以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为旨归的社会,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马尔库塞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完全不同于已经确立的社会,它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否定,“人们是通过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拒绝来推定未来社会秩序的,也就是说,未来社会是现存的不完美的社会的完美化”。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社会批判理论都没有大胆、充分地设想社会主义可能和应该包容的未来景象,而“如果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是一种未知的(和可疑的)未来必然性的话,那末社会主义的思想就将失去它的科学性”,所以应该在现代条件下大胆构想未来社会主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马尔库塞用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他毕生研究成果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这也就是他所畅想的人类可以在其中享受更多自由、更大幸福的美好的社会。马尔库塞的思想受马克思的影响极大,但他同时也接受了海德格尔、卢卡奇以及弗洛依德等人的很多观点,其中,弗洛依德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最早对人的本质做了科学的界定,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但是马克思却没有进一步阐述为什么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自己。而弗洛依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理论在这一点上就恰恰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完美的补充。正因如此,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他不再强调政治、经济革命的首要作用,而是主张革命的主战场应该由政治和经济领域转向意识、本能领域。关于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英国人麦基写道,马尔库塞认为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越来越集中于更加合理的分配等问题上,而不再是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至少是按照青年马克思所设想的,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了。所谓质上的不同……主要的一点是:在社会主义里,生活本身就会发生根本不同的变化:人们将协力同心地决定自己的存在的一种没有恐惧(阿道尔诺语)的存在。劳动将不再是衡量财富和价值的尺度;人将不再在被迫劳动的异化状态中消耗生命”。马尔库塞不否认社会主义的实现必然是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但他也认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恰恰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他说,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革命潜力的低水平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相一致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马尔库塞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是根据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生产关系,而是人性的标准,即是否追求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彻底消灭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状态。   马尔库塞认为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都是按照压抑性的现实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来为人的本能发展和升华规定方向,因此,他所倡导的总体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究其实质,就是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在这个社会中,“反对劳动分工,反对无聊乏味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反对想发财致富的资本家个人,反对在工艺帷幕下的奴役,反对幸福生活掩盖下的剥夺,反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本质的异化都将被根本克服,从而处于统一的、和谐的关系当中,人性将得以恢复和发展,人的潜能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将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内涵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就是建立一个以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为旨归的社会,他说“对马克思来说共产主义的基础就是人的本质的某种实现”,所以他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仅能增加生产和合理地分配产品,而且还能用别的方式进行生产,生产别的东西,并赋予人与人的关系以一种新的形式” 。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摆脱物质匮乏的社会   马尔库塞指出,弗洛依德的本能理论否定了任何精神分析的乌托邦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接受他的理论并又坚持认为,非压抑文明的观念具有历史意义,那么这种历史意义必定可以从弗洛依德的本能理论本身中导出”,所以必须对弗洛依德的一些概念进行考察,去发现其中是否有些需要重新解释的内容。   弗洛依德认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根本不可避免的,他指出,这种冲突源自于普遍性的缺乏、生活的窘迫以及生存斗争,导致人类把性本能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劳动上、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果。   马尔库塞指出,弗洛依德之所以说生存斗争必然会对本能作压抑性的改变,是因为缺乏足够充分的手段和资源“以全面地、无痛苦地、不费吹灰之力地满足本能需要”,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原因而导致压抑,那就说明生存斗争当中的压抑性本能组织就是源自于一些外在的因素,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只是来自于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弗洛依德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认为这种细微的区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本能本就是历史性的;同样,虽然弗洛依德对人的本能结构中的历史因素非常了解,但在他的本能理论当中依旧是忽略了历史性依据,对他而言,“各种抑制是由缺乏造成的还是由缺乏的不平均分配造成的,是由生存斗争造成的还是由统治利益造成的,乃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只是“压抑”这一事实。弗洛依德认为快乐原则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放的,这就是说,他认为“缺乏”等因素是永恒的。马尔库塞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应该受到质疑,必须认真思考消除影响本能发展因素的历史可能性,“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发展到更高的自由阶段”。   此外,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物质财富及其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匮乏逐渐消除,人们可以在基本压抑的基础上自由全面地发展,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弗洛依德“压抑性文明”所赖以提出的根据——普遍的匮乏,有力地佐证了“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同时,马尔库塞补充道,这个社会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发展生产的需要所产生的力量已经损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这些破坏力量的最有力表现是自动化。自动化有可能把作为现存文明基础的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关系颠倒过来,即有可能使工作时间降到最低限度,而使自由时间成为专职时间。其结果将是对各种价值作彻底的重估,发现一种与传统文化不能相容的生存方式”。马尔库塞总结,“连续的、压抑的本能组织所以必须存在,与其说是为了 ‘生存斗争’,不如说是为了延长这一斗争,即为了延长统治”,因此,压抑是有可能被克服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本能变迁的社会   马尔库塞认为,重新考察弗洛伊德对一些主要本能、及其目标和相互关系的看法,才有可能在他的本能理论当中导出非压抑性文明的设想。在马尔库塞看来,死亡本能的生存本身似乎必然会导致“由文明制定的一整套压制和控制;先天的破坏性必然会产生永久的压抑”,所以,死亡本能是妨碍人们设想“非压抑性文明”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它进行分析与考察。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导有生命的物体走向死亡的本能;另一种是性的本能,这种本能始终致力于使生命获得更新”,他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承认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但这两种本能都是构成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死亡本能何以成为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指出,有机体的原始状态就是无机体,恢复到无机体这个过程就是死亡过程,死亡本能就是力求将有机体恢复到其原始状态的本能。故而,对于生物体而言,只有努力将一部分死亡本能转向外部世界,才不致于毁灭生物体自身,这部分死亡本能就以进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形式而存在。进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转移保护了生物体自身,但并没有保护到整个文明,人们之间相互攻击、相互破坏,从而有可能毁灭文明;但是,“当破坏本能受到节制、驯服并且可以说在目标方面受到控制而转向对象时,它就会帮助自我满足其生存需要和控制自然”,就这样,死亡本能与生存本能一道推进了文明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本能变迁的转折点,第一个是地质——生物的转折,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文明之初,第三个转折点发生在文明达到的最高水平。前两个转折点都是由外来因素促成的,第一转折点的外来因素是“由于有机生命的诞生而造成的‘尚未解除的张力’”,第二转折点的外来因素是“缺乏、有意识的生存斗争”;而这第三次的转折中的主角将“不再是历史上的动物性的人,而是有意识的理性主体”,促成其转折的也将不再是外来因素。在马尔库塞看来,要保证“非压抑性文明”在理论上的有效性,首先就必须证明在成熟的文明条件下力比多可能得到非压抑性的发展,而那些本质上不受现实原则支配、并将这种自由转入成熟意识领域的心理力量则表明了非压抑性发展的方向。   马尔库塞指出,弗洛伊德把“文明的某一种特定历史形式假定为文明的本性”,所以在弗洛伊德眼中,无压抑是“属于无意识的、前历史、甚至前人类的过去的东西,属于原始的生物过程和心理过程的东西。因此,关于一直非压抑性现实原则的思想就是一个回归问题”,认为无压抑可以存在于“人类的未来、而不是其已被完全征服的过去”,“至多也只是个美好的乌托邦而已”。但马尔库塞认为,快乐与现实原则的和解并不以大家富有为条件,所以在本能变迁的过程中,设想存在无压抑的文明状态是完全合理的。这种无压抑的状态在历史的原处状态和最成熟阶段都存在,尤其是在历史的最成熟阶段,文明的发展征服了缺乏,劳动将全部实现自动化,同时,劳动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劳动机能也可以相互交换,人类生存将不再受到异化劳动的支配,本能不再承受为统治利益所必须的额外压抑。这种状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完全可以出现的,所以,构建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决不是一种乌托邦的设想。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爱欲获得升华的社会   马尔库塞指出,“要解放追求和平与安宁的本能需要,要解放‘非社会性的’、自主的爱欲,首先就必须从压抑性的富裕中解脱出来,即必须扭转进步的方向”,而这个进步的新方向则取决于是否存在使得受压抑、被束缚的生物体需要发挥积极作用的机会,也就是说,是不是可以使人的躯体成为享乐的工具而不是劳动的工具。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产生一些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需要和机能是达成这种解放的前提。非压抑性文明,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的物质基础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是已经确立的,或者至少是可以确立的,但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有很大的难度。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资产阶级民主被心力内投,人们智力发达、体魄健壮但又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挑战,这就导致那些本能够为非压抑性的生活方式所努力的一些人也被有效地压制,所以,非压抑性文明这种最现实、最具体的历史可能性就成为了“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压抑着的”,因而也是“最抽象、最遥远的可能性”。   马尔库塞认为生命本能的爱欲能量在唯利是图的富裕社会的非人条件下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他指出,在富裕社会当中,一旦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使人们群众有机会分享一部分社会利益,即便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就能够使被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被统治阶级的生存需要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目的之间的冲突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被统治阶级是无法彻底否定资产阶级的。恰恰相反,“历史上的落后现象也有可能成为扭转进步之轮的历史机缘”。在这些国家和社会,人的劳动就是“一种自我推进的力量,它使人对生产设施的屈从以及与之相伴的过时的生存斗争方式持久存在下去”,而且,这些国家和社会的生产设施也只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发展个体和集体的生活需要而运行,这就使得“推动人们去塑造环境、改造自然的,将是解放了的而不是压抑着的生命本能”。   马尔库塞认为,“在非压抑性条件下,性欲将‘成长为’爱欲,就是说,它将在有助于加强和扩大本能满足的持久的、扩展着的关系(包括工作关系)中走向自我升华”,而这种“非压抑性秩序之可能存在的唯一条件是,性本能借助其自身的原动力,在变化了的生存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在成熟个体之间形成持久的爱欲联系”。   爱欲的解放,其实就是性欲向压抑性文明史前那种多形态性欲的回归。性欲原本是指体现在身体各部位、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对自然、对自我的爱欲,但由于现实原则的束缚,性欲逐渐从多形态发展到集中体现为生殖功能。作为多形态性欲,爱欲“指向外部各种对象,它可以是对自然的的保护、对他人的爱慕、对自我的珍重,它可以通过饮食、休息、娱乐等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而获得本能的满足”。   马尔库塞指出,“性欲向爱欲转变、及其向持久的力比多工作关系的扩展的前提是,对巨大工业设施和高度专门化的社会劳动分工的合理组织,对具有巨大破坏作用的能力的充分利用以及广大民众的通力合作”。这就是意味着,性欲转变为爱欲,实现非压抑性的升华,不仅需要生活条件的改善、缺乏的克服,更不可或缺的是社会劳动的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   总之,马尔库塞以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为出发点,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工业社会的特点及其对社会主义的愿景,以人的爱欲的解放为目标,构建了非压抑性文明论。他渴望人类能够处于一种非压抑性的生活环境中,在摆脱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受压抑状况的同时,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在和谐互爱中实现社会关系爱欲化,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的主体。   :   [1]傅永军:乌托邦:终结还是恢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4期.   [2]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126页,商务印书馆,1982.   [3]麦基着:《思想家》,三联书店,1987.   [4]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   [5]桑潮流:“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述评,《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4期.   [6]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批判的哲学研究》,波士顿,1972年.   [7]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着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9]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1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档为【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3-16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