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变迁及其社会作用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变迁及其社会作用

举报
开通vip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变迁及其社会作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变迁及其社会作用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的基础与核心。孝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随着儒家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孝道的内涵也在发生着演变。梳理先秦儒家关于孝道思想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内涵与特点,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及内涵   中国的孝观念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孝”字就已出现于甲骨文中。它是一个会意字,从起初的图形发展到符号,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把“孝”字拆分为“老”字和“子”字的上下组合,说明了老一代与...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变迁及其社会作用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变迁及其社会作用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的基础与核心。孝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随着儒家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孝道的内涵也在发生着演变。梳理先秦儒家关于孝道思想的演变过程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其内涵与特点,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及内涵   中国的孝观念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孝”字就已出现于甲骨文中。它是一个会意字,从起初的图形发展到符号,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把“孝”字拆分为“老”字和“子”字的上下组合,说明了老一代与子一代之间融合一体的状态,反映了两代人的上下、尊卑关系。《尔雅·释训》有解“:善事父母为孝”.由此推断,“孝”的本意就是侍奉父母的德行。在父系氏族社会,随着血缘关系的产生和个体婚制的建立,家庭开始出现,孝观念随之产生。《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昊天罔极。”因此,奉养、报答父母之恩是人类的本能良知。这种最简单、最朴素、最率真的情感,就形成了人类原始的孝意识。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孝道就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并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发生着演变。   孔子率先提出孝敬父母的思想。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的根本要求是“爱人”.而“爱人”之情首先是血缘亲情之爱的“孝”,因此“孝”是“仁”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夫孝…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行为。孔子还强调孝悌的结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即孝顺父母,悌乃兄弟和睦,孝悌是德行实施的根本与开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更应以孝悌作为道德的根本。一旦这个根本抓实了,道德自然就会产生。孔子还强调子女应在精神上尽孝。子夏问孝,孔子答曰“: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假如只给父母提供吃穿,却忽略了对父母的尊敬,也算不上尽孝。在孔子看来,孝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关爱、尊重与感恩。在父母面前,行动时恭敬,说话时和悦,才是真正的行孝。孔子还把继承父志作为行孝的重要内容。“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父亲生时,要看他的志向是否和父亲保持一致;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父亲生前的要求。孔子又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生时应待之以礼,去世时应得到礼葬。孔子还主张应给父母服三年之丧。孔子渴望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就要从孝悌开始。孝悌做好了,人的本性就能得到根本改造,人就能按照社会伦理道德来做事,社会就会变得和谐。   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子进一步完善了孝道的思想,延伸了孝道的内涵。曾子对孝道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孝道与修身相结合,加强日常生活中对孝行的修养。“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孝;二是使家庭的孝道与忠君结合为一体。“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君不敬非孝也”[6],对国君不忠不敬也不能说是孝;三是扩张孝的外延,变成超越于“仁”的宇宙本体。到了孟子所在的时期,孝的内涵又发生了变化。孟子坚持以孝为本,将父子之亲放在人伦之首,认为孝父大于忠君。孟子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认为不生儿育女传承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孟子还提出了“不孝”的五条标准:“惰其四肢”;“博弈好饮酒”;“好货财,私妻子”;“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很”[8].   懒惰不劳动、下棋好饮酒、贪财与偏爱妻子儿女、寻欢作乐、逞强斗殴,孟子认为这些都是不孝的行为。这五条标准,从反面论证了不孝敬父母的各种行为表现,突出了对父母要以“养”为主。战国末期的荀子又对孝道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荀子基于其性恶论的立场,不赞同孔孟将孝建立在血缘亲情关系之上的观点,而把它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他认为“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9],而不让君亲陷于不义才是真正的“大孝”.这与孟子孝道观里所强调的对父母的完全顺从相比,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荀子也强调对父母的孝,不只是“养”,更要做到“敬”.在“敬”的同时,荀子还指出,当父母的思想和言行有弊时,儿子可以在守礼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争”.“父有争子…之谓贞也”[9],说明了荀子是不主张愚忠愚孝的。这是荀子孝道思想的一大进步。   从孔子到曾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孝被看作是一种人生而善的本性,或者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自身修养或外在的自我规范。自西汉开始,在董仲舒的儒学改造下,孝开始了与政治相结合。孝的伦理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家庭伦理,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此为后话不提。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经过从孔孟到荀子的阐述和扩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养老人之体,就是指对老人的身体养护。这里,我们要看到,中西方养老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国家主要采取接力式养老,而中国则以反哺式为特征[10].前者主要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当子女独立后,则自食其力。政府和社会接过对父母的养老责任,无需下一代承担。而在后一种方式下,既需要父母对子女的养护,当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后,子女又要承担对父母赡养的责任。双方呈现一种互益、互补的关系。对于长大成人的子女来说,理应对父母进行物质性赡养。这是孝道的物质基础和行孝的最低要求;二是养老人之神。尽孝不仅仅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还要注重父母晚年的精神状态和幸福感的提升。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方面,更有复杂的心理因素。因此,对父母保持诚敬和依顺的态度,是孝道的精华之所在。这比对父母的物质性赡养更为重要,也对子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孝的根本,在于拥有一颗孝心。一封满含思念的家信有时远比物质性帮助更让父母感到幸福;三是养老人之志。《孝经·开宗明义》有云:“立身行道…孝之终也”,意为:为人子女者,应该行于仁道,并通过努力使自己功业有成、光宗耀祖。子女满足父母的期望或实现父母的遗志,就做到了孝的高标准。而那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或是行于邪门歪道的行为,则是违背父母志向的大不孝;四是送老人之终。敬爱老人,善始善终。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送葬和祭奠时,甚至是在服丧时,应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二、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价值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孝道尚未被统治者加以利用,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具有较强的朴素性。虽然,曾子和荀子在其孝道思想中,开始了孝父母与忠君相结合的思想萌芽,但前者仍然为孝的本体,而且当时的统治者尚未形成利用孝道实现忠君和孝治的意识;其次,这种朴素的孝道,注重老一代和子女之间关系与责任的互补性和互益性,即老人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老人的尊敬是互为补偿、互相对等、互为因果的。这就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仁”的要求;再次,它具有社会伦理的延展性和泛爱性。《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幼”,即人们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或者养护、疼爱自己的孩子时,也要把这种尊敬与爱推及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这是一个由家的和谐推至天下和谐的期盼和呼声。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曾经起过多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一是有助于个体修身养性。个体通过行孝和尽孝,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改造自己的本性,纠正自己的言行,从而奠定个体修身养性的基础;二是有助于个体立志扬名。除了对个人修养上的影响外,孝道还对个人的奋斗与追求有所要求。如《孝经》所言,一个真正的孝子除了终身敬养父母并行丧祭之礼外,还应该立下大志向,秉承父母的意愿做出一番事业。这对个人克服困难、坚定意志、追求成功来说,具有一定的鼓励与督促作用;三是促进家庭和睦。这是孝道的基本功能。践行孝道,可以实现家庭成员之间长幼互爱互敬、兄弟互助互益的和谐状态,有助于减少代沟隔阂与家庭暴力的发生。用孝道规范家庭,有效促进了家庭的稳定和融合;四是促进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先秦时期,国家动荡,战争频起,礼崩乐坏,社会大乱。儒家提倡的孝道,试图通过家庭实现个体的道德重建与行为约束,并将之践行于社会,以规范社会伦理,调整社会关系,形成社会聚合力,从而使社会最终由乱达治;五是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之基。先秦儒家所开创的孝道思想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基石,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的文化基因,对于儒家伦理思想和中国人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浸染作用。   当前,提倡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对于个体来说,提倡孝道有助于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培养吃苦意识和为目标而奋斗的坚强意志,有助于调整为人处世的心态和方法,培养自信心,形成稳定、健康而广泛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其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社会的纽带。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看,孝道的提倡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道德,减少社会冲突和社会不良事件的发生。管理者以孝道治理社会,有助于提高治理的效果,形成社会的凝聚力、亲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再次,把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有助于引导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纠正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机会主义等各种不良文化现象,大力重建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后,中国梦的提出及民族复兴的实现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以深厚的综合国力作为保障。而孝道作为连接亲情的纽带和汇聚社会力量的链条,对于形成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并最终实现中国梦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孝经·三才。   [2]论语·学而。   [3]论语·为政。   [4]论语·公冶长。   [5]曾子十篇·大孝。   [6]吕氏春秋·孝行。   [7]孟子·离娄上。   [8]孟子·离娄下。   [9]荀子·子道。   [10]洪彩华,李桂梅“.反哺”与“接力”:中西方家庭养老模式之异同[J].中州学刊,2007(3)。
本文档为【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变迁及其社会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恋爱一点都不精彩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8-02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