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举报
开通vip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一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什么教育?我认为不单是“政治思想教育”,也不全是“思想教育”,而应是“德育”。 不少文章、著作,或是大、小会议,在谈及中学教育时,人们总习惯使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类概念。其实,这很值得讨论。在我看来,一是不准确,未能概括中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内涵把握上有差异;二是易使教育空、大而不实,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政治思想,是指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政治意识,主要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的见解和态度。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一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什么教育?我认为不单是“政治思想教育”,也不全是“思想教育”,而应是“德育”。 不少文章、著作,或是大、小会议,在谈及中学教育时,人们总习惯使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类概念。其实,这很值得讨论。在我看来,一是不准确,未能概括中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内涵把握上有差异;二是易使教育空、大而不实,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政治思想,是指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政治意识,主要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的见解和态度。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政治思想在中学教育中是方向,是灵魂,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绝对不是全部内容,也绝不是大部分内容。对受教育者学生来说,年龄愈小,掌握知识愈少,则愈是如此。“思想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相比,内涵简单,而外延则宽阔得多。“思想”是观念,是理性认识。既然如此,它的内容就应是丰富、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政治思想,还包括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文艺思想以及其他各种思想。作为中学生(不是大学生)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非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除掉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外,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无疑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局限于阶级关系、国家管理这一类政治思想教育内。因此“思想教育”比“政治思想教育”更适合中学教育的情况。但是,“思想教育”也不全面,严格地说,它没有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在内,而这一点,对十几岁的中学生却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从道德内容看,不仅包括道德意识,还包括道德活动;从道德特点看,既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又具有传统性和群众性;从道德养成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这就清楚地表明思想与道德两者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意识形态,但毕竟不能互相替代。 那么,用“道德教育”恰当么?也不恰当。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德”,孔子说思想上懂得“道”,而在行动上按“道”去做,这就是“德”。有德之人,必是懂道之人,是行得正走得直的人。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样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 “德”,内涵最简单,外延最宽阔。在汉语中包含了政治思想、思想、道德全部内容,因而,渗透“德育”之说在中学教育中最为恰当。 我们强调渗透“德育”,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是中学生年龄、知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强调渗透德育,不是有意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恰恰相反,是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打实基础,是从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实处入手。正如课程开设,万万不可或缺的是政治课,但同样万万不可的是把所有的课程都开设成政治课。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如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这固然是必须的、重要的。但是,大量的、具体的、细微的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如此等等。不要以为所有中学生经过教育可以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基础上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不能奢望通过简单的、口号式的教育,就能使学生超越爱父母爱家乡的情感发展阶段而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知道,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终究只是茫茫人海中部分先进分子通过长期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用培养先进分子的要求来要求全体中学生,这只是拔苗助长,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但是,我们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却是必须的,而且是可以达到的。也只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教育做实了、做好了,坚信马列主义、坚信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才会越来越多,政治思想教育才会更有效。 二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这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无法辨别事物,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矗根据这一原理来看,在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问题上,了解其特点,把握其特点应该是首要任务。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 1.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2.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3.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4.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历史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复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这在蕴含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渗透德育的多样性上是反映最明显的。正因为这样,不要以为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在渗透德育问题上只会有一个集中的、唯一的目标效果。只要是健康、向上、进步的,使学生受益即可。很多历史教学参考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在规范教学目的上往往定位于某一点的教育,这从编写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许的,但是以为就只有此教育而无其他教育,无疑是一种天真的主观想象。从理论上说,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在教育实践中看,也难自圆其说。以文天祥抗元为例。一方面不畏强暴、不惑利诱效忠南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但另一方面抗拒元朝,实际是抗拒统一的潮流,效忠南宋实际是死抱政治僵尸,不也反映出文天祥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前者确实可钦,后者却是可憾!学生领悟什么?就可能或前者或后者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无视这种复杂的情况而刻意追求某一点的教育,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透的。 5.评判性。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老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或颂或骂或斥,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超阶级、超时代的立场观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不会因此而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如此,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渗透德育问题上,立场观点决定感情态度,因而在评判性的历史教学中是不能不讲立尝观点的。 三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 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高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这也包含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识。即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矗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匙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是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整体素质,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过在这四“有”之中,相对而言,我认为有心、有识应是目前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因为,现今的历史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或较好师德的老师总是占绝大多数;掌握基本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老师也是占绝大多数。而对高考大棒重压下的历史教学,将渗透德育放到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加强内功的修炼,不断拓宽历史知识面的认识也在相当部分老师中缺乏相应的重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中学历史内容简单,不要说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一般大学生甚至中专生也足以对付。比较倾心的倒是教学方法、技巧手段的研究,形式上的功夫多于内容上的功夫。正因为如此,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加宽加厚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四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很多,而最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原则,就抓住了根本。 应该承认,渗透德育,原则诸多。如四项基本原则、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激励原则、言行一致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原则,等等。这都是必须遵循的。但是,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原则,说白了就是一条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根本。实事求是原则具体表现在:求真忌假。 首先,史实要真。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大忌。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这在信息聚散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其次,感情要真。也就是说,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老师在绘声绘色评述历史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言行,这实在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一条由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讲真史,诉真情,并不是无法做到。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情投入,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因为这本身就充满感染力、征服力。 求实忌空。求实忌空,也就是说渗透德育要落到实处。德育不实,是当前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要落到实处,有两个前提必须考虑。 一是目标要定得准,不可盲目拔高。假不好,大而空也不好。动辄为共产主义奋斗,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动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这样的教育在特殊情况下当然是可以的。但不顾客观史实寓含的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的空泛号召,我想难以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什么印记。渗透德育,与其模模糊糊大而空好看,不如清清楚楚小而实中用。重视政治信仰是必须的,多一些形式也可以理解,但是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重表面文章而不把如何做人的品质、信念从小处、实处入手,很容易使德育挂在嘴上,悬在空中。从德育角度而言,千千万万的“小德”正是构成整个德育大厦的主要部件和基矗正因为如此,求实忌空先要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入手,莫以“德”小而不为。 二是实际要联系得准。历史教学必须要联系实际,这是没有疑问的。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宋神宗将司马光的史书定名为“资治通鉴”,今天人们也常说古为今用。应该说历史联系现实,这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了。关键是怎样联系,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地拉在一起,这不叫“联系”,而叫硬拉。比如一讲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身,就号召学生大公无私,不讲个人的要求。我以为这表面上看理直气壮,实际上欠妥,至少说,缺少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先烈献身,有它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离开这点谈大公无私,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我们知道,大公无私,固然是美德,但是,少数人通过理性的思考达到这种无我的崇高境界是可能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则做不到。因此,在老师尚且做不到的情况下,将先烈献身与现实生活的大公无私拉在一起并号召学生大公无私,除掉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气壮如牛的场面外,实际上只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求实而不虚空,要紧的是依纲托本掌握历史信息,极力克服教育的模糊性和不可企及性,做到实实在在。从史实出发,联系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求正忌偏。求正忌偏,换句话说,就是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这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适用、有效,甚至对小学生也管用,但是面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恐怕就不适用、效果不大。老师主观上想进行德育渗透,由于不够全面不够公正,学生不服,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因而客观上无法达到渗透效果。 应该承认,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几代人劳动的成果,对历史的评述一般而言是比较公正、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但是,它毕竟是人编的,由于篇幅的限制或是其他原因考虑,在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选择上总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的,因而与客观史实的丰富性、全面性相比多多少少总是有些差别。一般地说,史实是真的,评述也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不一定都是全面的,而这不全面,如不给予适当的补充,在教学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可低估。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介绍古代中国先进方面的多,强调对世界人类贡献的多,而客观反映中国落后方面的少,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贡献少。因而不少学生往往沾沾自喜于中国的古代文明,而对明清以来中国日渐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原因、教训则认识不深刻。中国近代史教材,强调列强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是对的,必须的,但是客观地反映这种侵略也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则不多。因而,一些学生对东南沿海列强势力较强的地方一般都较发达的现象不解,错误地认为在中国,哪里是“殖民地”那里就发达,列强侵华不是有罪而是有功。中国现代史教材,介绍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就较多,而真正冷静、客观、全面分析曲折、挫折较少;纵向比较,将今日中国与往日中国比较较多,而横向比较,将今日中国与今日世界先进国家比较较少,当国门一开,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凸现时,有的学生则怀疑四项基本原则、崇洋媚外。求此而得彼,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至少不能说没有这种现象。其间固然因素很多,但也不能否认这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遗憾。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些历史人物的介绍、评述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片面性。如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他一方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方面他继承中国士大夫传统美德,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一方面勾结洋人,“借师助剿”,丧权辱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教材对此就缺乏全面的评述。又比如对慈禧太后,对她发动政变夺取最高统治权,实行独裁专制,家事重于国事生活奢侈腐化,宁与友邦结欢心无耻卖国、杀六君子废新法顽固不化等介绍较多,而对她支持洋务运动,客观上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领土主权,则不着笔墨。讲罪行则直书那拉氏专权误国,讲功绩则归之于清政府、左宗棠,顾左右而言它。明显地抑其善而扬其恶。这显然不公道。 历史教学,当然不是刻意去引导学生对教材吹毛求疵,但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相关资料,使分析实事求是,评价恰如其分,这却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使历史评述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从而使渗透德育更有力。 论文关键字:
本文档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68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7-18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