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节 器官循环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举报
开通vip

第五节 器官循环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下面重点介绍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一、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 在安静状态下占心输出量的4%~5%。冠脉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心肌的活动,故左心室单位克重心肌组织的血流量大于右心室。当心肌活动加强,冠脉达到最大舒张状态时,冠脉血流量可增加。 由于冠脉血管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心肌内,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对埋于其内的血管产生压迫,从而影响冠脉血流。在左心室等容收缩期,由于心肌收缩的强烈压迫,左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甚至发生倒流。在左心室射血期,主动脉压升高,冠状动脉血压也随着升高,冠脉血流...

第五节   器官循环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下面重点介绍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一、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 在安静状态下占心输出量的4%~5%。冠脉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心肌的活动,故左心室单位克重心肌组织的血流量大于右心室。当心肌活动加强,冠脉达到最大舒张状态时,冠脉血流量可增加。 由于冠脉血管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心肌内,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对埋于其内的血管产生压迫,从而影响冠脉血流。在左心室等容收缩期,由于心肌收缩的强烈压迫,左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甚至发生倒流。在左心室射血期,主动脉压升高,冠状动脉血压也随着升高,冠脉血流量增加。到慢速射血期,冠脉血流量又有下降。心肌舒张时,对冠脉血管的压迫解除,故冠脉血流的阻力显著减小,血流量增加。在等容舒张期,冠脉血流量突然增加,在舒张期的早期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回降。(zy2005-2-011;zy2001-1-017;zy2000-1-147;zl2001-1-017) zy2005-2-011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的原因是 A.主动脉舒张压降低 B.外周阻力减小 C.心室舒张期延长 D.心室收缩期延长 E.心率增加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C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四章 呼 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原理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克服阻力,建立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才能实现。 (一)肺通气的动力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zy2005-2-008;zy2004-2-007;zy2002-1-006;zy2001-1-015;zy2000-1-20 ;zl2001-1-015) zy2005-2-008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胸内压的变化 B.肺主动舒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外界环境与肺内压力差 E.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答案:C 1.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主要的吸气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的呼气肌为肋间内肌和腹肌;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吸气肌,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1)呼吸的过程: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呼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呼吸运动的形式:根据参与呼吸的呼吸肌的主次可以分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详见表;根据呼吸的用力程度可以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呼吸运动的形式 形式 表现 主要参与的肌肉 出现的可能原因 腹式呼吸 腹壁起伏 膈肌 提示胸部疾患,也见于幼儿 胸式呼吸 胸壁起伏 肋间外肌 提示腹部活动受限 混合式呼吸 腹壁和胸壁都有起伏 膈肌和肋间外肌 正常呼吸形式 呼吸运动的形式(zy2008-2-006) 形式 何时出现 呼吸肌参与否 深度与感觉 平静呼 吸 安静状态下 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平衡均匀 用力呼 吸 运动时,吸入气氧含量减少时、或吸入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 吸气呼气都是主动的 深快,费力;当严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溜时,会出现呼吸困难 zy2008-2-006.关于用力呼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时腹壁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吸气时辅助吸气肌参与收缩 D.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 E.呼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zy2008-2-006答案: E 题干解析:此题考的是呼吸运动,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吸气由膈肌、肋间外肌、辅助吸气肌参与,呼气由肋间内肌、腹肌参与。 正确答案分析:呼气时主要是由肋间内肌、腹肌参与,答案E是描述不正确的。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描述。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呼吸运动以往经常考,但是考的都是原动力,这一部分是首次考,难度也比较大,考生要理解记忆。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二节 肺换气 一、肺换气的过程 肺换气指肺泡气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通过扩散而进行的气体交换。气体分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净转移。因此气体交换的关键因素是交换部位两侧的气压差,它是气体交换的动力。(zy2003-1-137;zy2002-1-007;zy2001-1-025; zl2001-1-025) zy2003-1-137.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静脉血液 B.毛细血管血液 C.动脉血液 D.组织液 E.细胞外液 答案:D zy2002-1-007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 B.气体的分压差 C.肺泡膜的通透性 D.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E.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答案:B zy2001-1-025体内氧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动脉血 B.静脉血 C.组织液 D.淋巴液 E.肺泡气 答案:E 公理——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1、体内CO2是由细胞通过代谢活动产生的。CO2和O2一样是脂溶性的,通过简单扩散方式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组织液中,再由组织液中进入血液循环。2、气体的分压差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partial pressure)是指在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分子运动所生生的压力。气体在两个区域之间的分压差越大,驱动气体扩散的力越强,扩散速率越高;反之,分压差小则扩散速率小。当因气体扩散而使两个区域分压相等而达到动态平衡时,气体的净移动为零。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一)氧的运输 主要为氧合血红蛋白形式。 1.物理溶解 占总运输量的1.5%,指溶解于血浆中的氧量。 2.化学结合 占总运输量的98.5%,是氧的主要运输形式,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主要为碳酸氢盐的形式。(XL2007-2-043;zl2005-1-043;zl2003-1-080) 1.物理溶解 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约占CO2总运输量的5%。 2.化学结合 主要是CO2以与H20结合形成碳酸氢盐(占88%)和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占7%)的方式运输。 zl2005-1-043.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形成碳酸 C.形成碳酸氢盐 D.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与血浆白蛋白结合 答案:C zl2003-1-080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 A.物理溶解 B.与水结合成碳酸 C.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D.形成碳酸氢盐 E.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答案:D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的特点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 主动脉体(主要调节循环)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的头端、尾端 感受器 颈动脉体Ⅰ型细胞 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特点 ①适宜刺激物为H+↑、PaCO2↑、PaO2↓ ②感受的是PaO2,并不是O2的含量 ③对PaCO2突然增高的调节反应快 ①适宜刺激物为H+、CO2 ②对缺O2不敏感,但对H+的敏感性高 ③对PaCO2突然增高的调节反应慢 生理功能 在机体低O2 时,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 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稳定的PH环境 (二)CO2、H+和O2对呼吸的影响 1.CO2对呼吸的调节 一定水平的PCO2是兴奋呼吸中枢,维持呼吸运动的所必需的,CO2是呼吸调节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吸入气中CO2稍微增加,就会使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但是吸入气的CO2超过一定比例,会造成体内CO2蓄积,抑制中枢和呼吸运动,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CO2麻醉症状。 CO2血中分压升高后,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通过提高脑脊液中H+浓度,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增强呼吸运动,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增强呼吸,但这并非主要途径。(zy2002-1-005) zy2002-1-005血中PaCO2 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是因为 A.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E.刺激心肺感受器 答案:B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消化是指将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被吸收的物质,经过消化系统的加工、处理,即将大块的、不溶于水和大分子的食物变成小块(小颗粒),溶于水和分子较小的物质。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牛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第一节 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 一、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消化道及消化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二者与消化道内的神经网络(肠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腺体分泌和血管运动。 (一)内在神经(肠神经系统) 内在神经是指消化道壁内的壁内神纤丛,包括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神经元,彼此交织成网。内在神经丛释放的递质有ACh、NE、VIP、5-HT、NO、CCK、GABA等。粘膜下神经丛主要调节消化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肠内物质的吸收及局部血流的控制;肌间神经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参与对消化道运动的控制。 (二)外来神经 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腹腔神纤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换元后,发出肾上腺素能纤维。 副交感神经除少量支配口腔和咽之外,主要走行于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其节前纤维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形成突触,发出的节后纤维主要为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纤维、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是混合神经,含有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可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道活动加强;交感神经则相反,但可引起消化道括约肌收缩。(zy2004-2-008;zl2003-1-081) zy2004-2-008关于胃肠内在神经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 B.含大量神经纤维,但神经元不多 C.递质仅是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 D.仅有运动功能,而无感觉功能 E.不受外来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 答案:A zl2003-1-081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与分泌的作用是 A.胃肠运动增强,分泌抑制 B.胃肠运动及分泌均抑制 C.胃肠运动及分泌均增强 D.胃肠运动抑制,分泌增强 E.胃肠内的括约肌抑制 答案:B 二、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见表。由于这些激素几乎都是肽类,多在脑内也有分布,故又称之为脑肠肽。 胃肠内分泌细胞属于APUD细胞,它们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 主要消化道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zy2002-1-008;zl2006-2-038;zl2000-1-010) 激素 分布部位及细胞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促胃液素 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使胃窦和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进胃运动和消化道上皮生长 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经递质、扩张胃、组织胺 促胰液素 十二指肠、空肠;S细胞 促进胰液和胆汁HC03-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收缩幽门括约肌,抑制胃排空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迷走神经兴奋 胆囊收缩素 十二指肠、空肠;I细胞 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和结肠的运动,抑制胃排空,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松弛Oddi括约肌,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钠、盐酸、迷走神经兴奋 抑胃肽 十二指肠、空肠;K细胞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 脂肪及分解产物、葡萄糖、氨基酸 促胃动素 胃、小肠、结肠;Mo细胞、肠嗜铬细胞 消化期间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 迷走神经兴奋、盐酸、脂肪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成分及性质: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性质),无机物(Na+、K+、HC03-、C1—等),酸碱度为6.6~7.1的无色无味近于中性液体。(zy2006-2-001) (二)唾液的作用 1.湿润口腔与食物,利于说活和吞咽。 2.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3.清洁和保护口腔。 4.抗菌作用。 5.消化作用。 6. 其他作用,如吸收与浓缩无机成分(氯离子和钙)。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分泌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含水量多而含有机物较少的唾液分泌,同时伴有血管扩张,交感神经兴奋时,去甲肾上腺素结合β受体,引起含酶少而粘液较多的唾液分泌。 zy2006-2-001.通常人的唾液中除含有唾液淀粉酶外,还含有 A.凝乳酶 B.麦芽糖酶 C.溶菌酶 D.肽酶 E.蛋白水解酶 答案:C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一)性质 纯净胃液是无色、酸性(pH0.9~1.5)液体,正常成人日分泌量为1.5 ~2.5L。 (二)成分 水、盐酸、胃蛋白酶、粘液、HCO3和内因子 (三)作用 1.盐酸 包括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基础排酸量为0~5mmol/L,由壁细胞分泌,盐酸排出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也有一定关系。HCI中H+是由壁细胞代谢产生,由H+泵逆浓度梯度泵出;Cl则由通道或者是Cl-HCO3逆向转运出细胞;在小管腔或者腺泡腔H+和Cl-结合成HCl。 主要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zl2007-1-040)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3)杀菌。 (4)与铁、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5)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zy2008-2-008;XL2007-2-044 ;zl2005-1-044) zy2008-2-008.当胃酸分泌过少时,不受影响的是 A.胃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消化 B.对细菌抑制或杀灭作用 C.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D.钙和铁的吸收 E.维生素B12的吸收­ zy2008-2-008答案: E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胃酸主要有以下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3)杀菌。(4)与铁、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5)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胃酸分泌过少时,只有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被影响。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都会因为胃酸分泌减少而受到影响的。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胃酸是这一部分的重点,考生要重点掌握。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开始小肠内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因此,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最重要的部位。(zl2002-1-045)一次摄入而在小肠内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的剩余物全部进入结肠,平均需要8~9h。 zl2002-1-045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于 A.食道 B.胃 C.小肠 D.结肠 E.直肠 答案:C 一、胰液和胆汁的性质和主要成分和作用 (一)胰液的性质和主要成分和作用 1.胰液的性质和主要成分 胰液为无色、碱性液体、pH约为8.0,且分泌1.5L。为等渗液,组成成分有水、无机物(包括Na+、K+、Cl-、HCO3-),等离子,由小导管细胞分泌)、有机物(腺泡细胞分泌的胰酶)。 2.胰液主要成分的作用 (1)水和HCO3- HCO3-中和胃酸、保护肠道粘膜,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 (2)蛋白水解酶 胰液中较重要的蛋白质水解酶分别是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羧基肽酶可以水解多肽为氨基酸。小肠液内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可自我激活胰蛋白酶原,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zy2003-1-138) zy2003-1-138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 A.肠致活酶 B.胰蛋白酶 C.盐酸 D.组胺 E.辅酯酶 答案:B (3)胰淀粉酶 水解淀粉、糖原及人多数碳水化合物为二糖及少量三糖,不能水解纤维素,其适宜pH值为7.0。 (4)胰脂肪酶 三酰甘油水解酶可水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及甘油,适宜pH为8.0,但需辅酯酶存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辅酯酶可把脂肪酶紧密附着于油水界面,增加脂肪酶的水解效力。胆固醇水解酶水解胆固醇酯成胆固醇和脂肪酸。磷脂酶A2水解磷脂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 3.胰液分泌的调节(超纲部分) 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头期为神经调节,胃期和肠期为体液调节。(zy2000-1-115;zy2000-1-116;zl2001-1-115;zl2001-1-116) 迷走神经的兴奋 促胰液素(胰泌素) 缩胆囊素(CCK、胆囊收缩素) 刺激物 食物→迷走神经兴奋 胃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糖类(几乎无作用)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糖类(几乎无作用) 作用部位 胰腺腺泡细胞 胰腺导管细胞 胰腺腺泡细胞 胰液特点 量多酶多 量多酶少 量少酶多 (115~1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盐酸 B.蛋白质分解产物 C.脂酸钠 D.脂肪 E.糖类 zy2001-1-115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的最强物质是 答案:A zy2001-1-116刺激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的最强物质是 答案:B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粪便的形成 正常粪便中含水占3/4,固体物占1/4,后者包括死的和活的细菌、未消化和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及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粘液、胆色素、脂肪、无机盐和少量蛋白质等。 纤维素等不能被机体吸收,由于其具有吸水能力,可使粪便体积变大、变软,并能刺激辐运动,使粪便停留时间短,减少有害代谢产物与肠壁接触的时间。另外还可以吸收胆汁酸,减少肠肝循环的胆盐,肝脏需要利用更多的胆固醇来合成胆盐,因此,不但可以预防便秘,还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二、排便反射 排便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由于胃—结肠反射多发生于餐后,故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尤其是幼儿。成人的排便时间主要受习惯和环境因素影响。 第六节 吸收 小肠的吸收功能 在口腔内,没有营养物质被吸收。胃粘膜没有绒毛,而且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仅吸收少量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如乙醇及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1.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已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 2.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250m2。 3.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促进绒毛内的血液和淋巴流动。 1.食物在小肠内停留 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 第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基本概念(超纲部分) 1.食物的热价或卡价:指一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zy2000-1-23) 3.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 产量和耗氧量的比值。 4.非蛋白呼吸商(NPRQ):糖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 产量和耗氧量的比值。 zy2000-1-23.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A.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B.1g食物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C.食物氧化消耗1升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D.氧化1g食物,消耗1升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E.1g食物所含的能量 答案:C 能量代谢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二节 体温 一、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一)体温的概念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温。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舌下部)的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zl1999-1-015) zl1999-1-015在实际工作中常测试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这三处温度由高至低的排列顺序为 A. 口腔、腋窝、直肠  B.腋窝、口腔、直肠  C.直肠、腋窝、口腔 D.直肠、口腔、腋窝  E.口腔、直肠、腋窝 答案:D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体温的正常变动(zl2006-1-041;zl2003-1-119;zl2000-1-011) 体温变化情况 机制 体温的昼夜变化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女子月经周期性波动 黄体期最高,排卵前日最低,妊娠初期与血中孕激素浓度周期性变化有关 激素分泌水平的周期性变化 孕激素 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较高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 早产儿 不稳定 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老年人 偏低 代谢率偏低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 略有升高 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及时 zl2006-1-041.在一昼夜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清晨2~6时 B.早晨7~9时 C.午后l~5时 D.傍晚6~7时 E.睡前9~10时 答案:A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异同点(肾单位——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zy1999-1-021) 位置 数量 肾小球 髓袢 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 球后直小血管 主要作用 皮质肾单位 外皮质和中皮质层 较多 体积较小 较短 2:1 较短 形成原尿 近髓肾单位 内皮质层 较少 较大 较长 1:1 较长 与尿液浓缩、稀释有关 zy1999-1-021.与近髓肾单位相比,皮质肾单位的特点是 A.数目少而体积大,髓袢长 B.人球、出球小动脉口径相近 C.出球小动脉后形成直小血管 D.肾素含量少 E.功能侧重于滤过和重吸收 答案:E 第一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生成的过程由3个环节组成,即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通过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然后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脉尿中不同成分进行选择性重吸收并分泌排泄部分物质,使之转变为终尿。 一、肾小球的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1.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据测定,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 2.滤过分数为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若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到囊腔中形成原尿。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与滤过膜的面积与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及肾血浆流量直接相关。 (一)滤过膜的面积与通透性 人两肾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总滤过面积为1.5m2。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因肾小球毛细血管骨腔狭窄或阻塞,会使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有些肾脏疾病由于滤过膜上带负电的糖蛋白减少使电学屏障减弱,白蛋白滤过量会显著增多,而出现蛋白尿。也有些肾脏疾病,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减弱,使正常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而出现蛋白尿或血尿。(XL2007-2-045;zl2005-1-045;zl2002-1-047)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二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通过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人两肾每天生成的原尿量达180L,而由尿道排出体外的终尿仅为1.5L,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原尿中99%的水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被重吸收,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zl2007-1-042) zl2007-1-042.正常成年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 A.100ml以下 B.100~499ml C.500~999m1. D.1000~2000ml E.2000ml以上 答案:D 一、对Na+、Cl-和水、HCO3-和葡萄糖的重吸收 (一)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不同部位肾小管对物质重吸收的能力及机制不同,以近球小管重吸收物质的种类多、量大,是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尿中Na+、Cl-和水在肾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99%以上,其中,在近球小管约重吸收65%~70%,在远曲小管约重吸收10%,其余在髓袢和集合管重吸收。 1.近球小管 在近球小骨前半段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Na+泵。由于Na+泵的作用,Na+被泵出至细胞间隙,使细胞内Na+浓度降低、细胞内带负电位。小管液中的Na+则顺电化学梯度进入肾小管壁上皮细胞被重吸收。当小管液流经近球小管后半段时,Cl-通过细胞旁路(即紧密连接)而被动重吸收。由于Cl-被动重吸收是生电性的,使小管液中正离子相对较多,管腔内带正电,管腔外带负电,在电位差推动下,Na+顺电位梯度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因此,在近球小管的后半段NaCl的重吸收都是被动的。可见,近球小管对NaCI的重吸收包括前半段的跨细胞途径的主动重吸收和后半段经细胞旁路的被动重吸收过程,前者约占NaCl重吸收的2/3,后者占1/3,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伴随Na+、HCO3-、葡萄糖和C1-等物质的重吸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进入细胞间隙和毛细血管。(zy2006-2-010;zy1999-1-022) zy2006-2-010.正常情况下,肾脏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 A.约占滤液量的99% B.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C.与葡萄糖的重吸收率平行 D.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E.受醛固酮的调节 答案:B zy1999-1-022.有关近球小管对Na+的重吸收,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A.约占滤液中Na+总数的1/3 B.有主动转运,也有被动转运 C.与葡萄糖、基酸转运无关 D.与H+的分泌无关 E.受醛固酮的调节 答案:B 2.髓袢升支粗段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有人提出用Na+、2Cl-、K+同向转运模式来解释。通过Na+泵的活动,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了2个Cl-,同时伴有2个Na+的重吸收,其中1个Na,为主动重吸收,另一个Na+为被动重吸收。速尿和利尿酸能抑制Na+:2Cl-:K+问向转运体的功能,使NaCl的重吸收减少。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的水、盐平衡状况进行调节,水的重吸收占水重吸收量的20%~30%,主要受抗利尿激素调节,而Na+和K+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在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含有两类细胞,即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分泌K+。小管液中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闰细胞则主要分泌H+。 (二)HCO3-的重吸收 正常由肾小球滤过的HCO3-约85%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由于小管液中的HCO3-不易透过管腔膜,可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3,再分解为C02和水。C02足高脂溶性物质,可迅速通过细胞膜进入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碳酸酐酶的催化下与H2O结合生成H2CO3,再解离成HCO3-和H+。H+可通过H+-Na+交换从细胞分泌到小管液中。 HCO3-则与Na+一起重吸收入血。可见,小管液中HCO3-是以C02形式重吸收的。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使H+-Na+交换减少,Na+水、和HCO3-重吸收也会减少,引起尿量增多。因近球小管液中CO2的高脂溶性,其透过管腔膜的速度明显高于Cl-,使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zy2008-2-010;zy2003-1-226) zy2008-2-010.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近球小管重吸收 B.与H+ 的分泌有关 C.以CO2 的形式重吸收 D.需碳酸酐酶的参与 E.滞后于Cl—的重吸收 zy2008-2-010答案:E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正常由肾小球滤过的HCO3-约85%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由于小管液中的HCO3-不易透过管腔膜,可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3,再分解为C02和水。C02足高脂溶性物质,可迅速通过细胞膜进入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碳酸酐酶的催化下与H2O结合生成H2CO3,再解离成HCO3-和H+。H+可通过H+-Na+交换从细胞分泌到小管液中。小管液中HCO3-是以C02形式重吸收的。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使H+-Na+交换减少,Na+水、和HCO3-重吸收也会减少,引起尿量增多。因近球小管液中CO2的高脂溶性,其透过管腔膜的速度明显高于Cl-,使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题干因近球小管液中CO2的高脂溶性,其透过管腔膜的速度明显高于Cl-,使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答案E是错误的。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这一部分以往考过。考生要重点掌握。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四节 清除率 一、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测定 血浆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二、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测定血浆清除率不仅可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还可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的转运功能。(zy2006-2-011) 典型代表 经肾排出的方式 临床意义 正常值 菊粉 某物质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该物质在肾小球囊超滤液中的浓度等于血浆浓度,该物质在肾小管既不吸收,也不分泌 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125ml/min 内生肌酐 该物质全部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少量吸收、少量分泌 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80~120ml/min 碘锐特 对氨马尿酸 某物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血中的浓度接近0,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后,被全部从血浆中清除,则该物质在尿中的排出量=每分钟肾血流量×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 清除率=有效肾血浆流量 RPF=660ml/min FF=19% RBF=1200ml/min 葡萄糖 全部由肾小球滤出,经肾小管全部吸收 其清除率≈0 肾小管最大吸收率 TmG=340mg/min 尿素 从肾小球滤出后,被肾小管和集合管净重吸收 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70ml/min zy2006-2-011.若测得某物质的肾清除率为80ml/min,则可认为肾小管对该物质 A.必定能重吸收,但不能确定能否分泌 B.必定能分泌,但不确定能否重吸收 C.必定能重吸收,也必定能分泌 D.必定不能重吸收,也必定不能分泌 E.能否重吸收和分泌都不能确定 答案:A本篇文章来源于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网 原文出处:http://www.guojiayikao.com/news.asp?id=609
本文档为【第五节 器官循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43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6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7-29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