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举报
开通vip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华东师 大 周尚文 年 月 日晚 , 戈尔巴乔夫作为总统发表最后一个简短的电视演说之后 , 印有镰刀 锤子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降下 , 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理论的偏差带来了实践上的严重后果 。 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 斯大林愈加片面强 调国家的暴力 、 镇压作用 , 把党内思想斗争当成敌我斗争 , 把持不同意见者当成 “ 外国代理 人派遣到我们后方的暗害分子 、 间谍 、破坏分子和杀人凶手 ” , ⑩予 以残酷镇压和无情打击 。 与 此相适应 ,...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华东师 大 周尚文 年 月 日晚 , 戈尔巴乔夫作为总统发表最后一个简短的电视演说之后 , 印有镰刀 锤子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降下 , 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理论的偏差带来了实践上的严重后果 。 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 斯大林愈加片面强 调国家的暴力 、 镇压作用 , 把党内思想斗争当成敌我斗争 , 把持不同意见者当成 “ 外国代理 人派遣到我们后方的暗害分子 、 间谍 、破坏分子和杀人凶手 ” , ⑩予 以残酷镇压和无情打击 。 与 此相适应 , 国家安全机关权力越来越大 , 逐步发展成为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 践踏社会主义民 主的畸型的特殊机关 。 而在这种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 , 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国家安全机制下 , 斯大林的个人专断得以发展 , 政治体制进 一步集中 。 并由此产生了个人崇拜 、 破坏法制等与 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现象 , 给斯大林 的政治体制模式蒙上了阴影 。 总之 , 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 布 对 年代末至 年 中期的国际形势的转折和挑战的估 计有其准确的一面 , 但过高估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将导致世界革命很快成功的可能性 这致使苏联外交战略带有某些 “ 左 ” 的倾向 。 而 由其影响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相对于特定的 国际条件来说也有其必要的一面 , 但同时 , 在其形成之初 , 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病 。 这些 弊病到了二战以后 , 特别是国际形势出现缓和后 , 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 经济结构的畸 型 、 经济体制的缺乏活力 阻碍 了经济发展 , 个人崇拜 、 缺乏 民主 、 破坏法制更是损害了社会 主义的威信 , 社会危机重重 。 最终导致了斯大林模式的破产和苏联的解体 。 因此 , 一国建设 与发展方向的确立 , 应综合考虑内外条件 , 使其相互适应 , 协同发展 。 这正是历史给予我们 的启示 。 〔注释 〕 ①②⑩《 斯大林全集 》第 卷第 、 、 页 ③⑩ ⑩《斯大林全集 》第 卷第 、 一 、 、 页 ⑦ 《 斯大林全集 》第 卷第 、 页 。 ⑧⑨⑩⑩⑩⑨⑩独第《 斯大斯全集 》第 卷第 、 一 、 、 、 、 、 、 勺 页 。 ⑨ ⑩《 斯大林选集 》上卷第 、 页 ⑩⑩砂 ⑩ 《斯大林全集 》第 卷第 、 、 ‘了、 、 、 峨页 ⑧④⑤⑧⑩《斯大林全集 》第 卷第盯 、 、 一 、 、 页 ⑩《列宁选集 》第 卷第 页 。 ⑧《 李可夫文选 》第 页 。 ⑩《 苏共决议汇编 》第 分册第 一 页 。 ⑩《斯大林全集 》第 卷第 页 。 毋《斯大林文选 》 下 第 页 霭《 斯大林文选 》 上 第 页 。 斑任绷辑 禾子 苏联的解体 , 如同本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样 , 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 苏联 的兴亡又一次表明 , 一种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成长和成熟 , 总是伴随着无数曲折反复的历程 。 从十月的 胜利直至最后的解体 , 多年来一连串的历史进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 不能不引发出许多历 史的思考 。 思考之一 , 苏联的解休和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 。 近年来 , 苏联思想界一片混乱 , 除了 那些赤裸裸的反共言论外 , 有的学者把苏联国内遇到的种种 问题 、 危机和困难 , 归咎于十月 革命 , 对十月革命提出了洁难 , 说什么十月革命是 “唐 · 吉诃德式的行为 ” , 是 “ 俄国的悲 剧 ” 。 这些言论 , 使我们联想起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 、 苏汉诺夫 、 考 茨 基 等人 的那场争论 , 其论据和论点如出一辙 。 历史 已经裁决了论战的是非 。 事隔 年以后 , 为什么 又有人要将 一 月革命看作一种 “ 原罪 ” 加以谴责呢 本来 ,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解体有 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根源 。 稍有历史知识 的人都会懂得 , 不能把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崩溃归咎于 年的法国大革命 。 同样 , 也不能把苏联的解体归咎于 多年前的十月革命 关于如何看待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 这里只 想 强 调以下 点 其一 , 任何一场革命 , 都不可能在条件完全具备 、 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 。 革命总是有 风险的 。 对革命家来说 , 不顾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蛮干 , 搞冒险主义固然是不可取的 , 但 在应当积极行动的时刻不敢行动或者动作迟缓 , 同样是不足取的 。 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总是将 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相结合 ,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 抓住革命时机 , 敢于革命 , 敢于 胜利 。 正如罗莎 · 卢森堡所说 “ 一个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在勇气 、 魄力 、 革命远见和彻底 性方面能做到的事 , 列宁 、 托洛茨基及其同志们完全做到了 。 西方社会民主党缺乏的全部革 命荣誉和革命行动能力都在布尔什维克身上体现 出来了 。 他们的十月起义不仅确实挽救了俄 国革命 , 而且也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荣誉 。 ” ①其二 , 俄国原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 家 , 沙皇统治极端黑暗腐败 , 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剧了反动统治的危机 。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 建立起来的临时政府 , 又立足未稳 , 力量脆弱 , 政治舞台上各党派纷争迭起 。 布尔什维克利 用这一时机 , 发 动 武 装 起义 , 一举夺得了政权 。 诚然 , 由于俄 国尚未进入发达资本主义阶 段 , 在俄国建立社会主 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是 “ 先天不足 ” 的 。 然而 , 即使如考茨基所说是一 个 “ 早产儿 ” , 那也应 当承认 , 它毕竟是一个有生命的婴儿 。 人们的责任是要在后天精心抚 养它 , 保护它 , 使 这个社会主义婴儿成长为健壮的 巨人 , 而不是因为其 “ 早产 ” 而人为地否 定它 , 抛弃它 。 列宁当年反复告诫说 , 俄国革命将是 “ 开始容易 , 继续困难 ” , 就含这层意 思 。 遗憾的是 , 苏联 年的历程未能完全弥补 “ 先天不足 ” 的缺陷 。 其三 , 十月革命所处的世 界历史时代是一个以 “ 战争与革命 ” 为主题的时代 。 自由资本主义刚刚迈入垄断阶段 , 各种 矛盾纵横交织 , 到处显露出资本主义贪婪 、 野蛮 、 凶残的阶级本性 。 资产阶级在压榨本国劳 动人民的同时 , 还通过对外战争 , 掠夺殖民地人 民 , 以最大限度地牟取本阶级 的 私 利 。 因 此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革命经常和战争伴随在一起 。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这个庞大而 虚弱的帝国陷入绝境 , 给革命冲破这个薄弱环节提供了机会 , 而帝国主义之 间的互相残杀又 使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共同阻止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于是 , 社会主义终于在一个国家里 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 。 思考之二 ,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 , 努力满足人 民群众不断提高 的物质文化生活的祷要 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的国家率 先建立起来的 。 尹 本来 ‘ 发展社会化大生产 , 实现工业化 、 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任务 , 可 是 , 厉史的发展却把落后国家的社会主 义进程推到欧关先进国家的前头 , 而在这里 , 资本主 义尚未充分发展 , 社会 化大生产的任务远未实现 。 所以 , 当俄 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 , 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以后 , 在执政的共产党人面前 , 实际 同时提 出两大任务 一是巩固政权 , 实行 社会改造 一是实现社会 化 又主产 对 于这 点 列宁心 认识是 比较沫刻的 。 卜月革命后不 久 , 他就明确幸呈出 “ 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 , 没有一 个使千 百万人在产 品的生产和分纪中严格遵守统一 际准的有计刘的国家 组 织 , 社会主义 就 无从设 想 。 ” ②在列宁看来 , “ 劳动生产率 , 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 西 。 ” ③毫无疑间 , 对落后国家来说 , 大力发展生产力 , 创造 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这个任务尤为重要和艰难 。 列宁在世期间 , 因忙十对付国内战争和恢复经济 , 还未能倾注全 力进行经济建设 。 至 年代后期 , 大规镬 的经济建设才提上了 日程 。 平 心而论 , 斯大林对社 会主义建设是相当重视的 。 他以高度的热情关 注着国家工业化的速度和资金来源 以及五年计 划的制订和完成情况 他巧妙地利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引进一大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 他亲 自提出许多工业化的方针 「号 , 倡导社会主义竞赛运动 , 从而使苏联经过两个五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多一些的时间 , 就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 。 在此期 间 , 国民生 产 总 值 年平均增长 肠以上 。 苏联用了阳多年时间走完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年至 年走过 的路 程 , 奠定丁 强大的工业基础 , 拥有 丁谁厚 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 这是它在反法西斯战争 中取得胜利的 物质保证 。 当然 , 苏联工业化过程 中 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 其中最主要的间题是 片面发展重工业 和不重视提高和改善人 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 重工业的片面发展严重压制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正 常发展 , 大量资金和人才集 中于重工业 尤其是国防工业 , 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比例严 重失调 , 与人 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的 口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匾乏 , 人 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 缓慢 。 在工业化过程 中 , 苏联采取根食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等措施 , 使广大农民承担过重的 “ 贡税 ” 义务 , 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积饭性 , 使粮食和农产品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 又反 过来影咧人 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 苏联依靠国家行政力量 , 一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 在一定 时期内较快地弥补了落后国家薄弱的大工业基础 , 泥进 一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 缩短了与西 方先进国家的差距 。 但长期 比例失调 , 必然造成某种恶性循环 , 阻碍 国民经济持续地高速发 展 。 第一个五年计划后 这个问题就 己暴露 但一宜调整不过来 , 成为一种病疚 。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 西方国家高科技的爪厂 ‘ 应用成为谁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苏联则坐失了新 技 术草命浪潮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 并在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竟赛中越来越处于 劣势 从 。年代起 , 苏联经济发展 的高速冶长狂阳卜始减退 进入 年代 , 更出现大幅度下降 灼趋势 到第十个 一 五年 计划 一 年 切 间 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 、 浮 帕 、 肠 、 肠 , 经济发展实际 匕处 于浮滞状态 。 可以说 , 苏联经济发展 速 度的锐减 和人民 日益增大约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长期得不到满足 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原 因 。 思考之三 , 姆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像化的经济体制阻碍杜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 社 会主 义本来没有一个现成的固定摸式 。 社会主 义在买践 中迈 当建 立起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返作体制 , ’ 艺叹 当是 于黔级 有利于发展生声 力的体制 炸而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 逮 立起来的却是 一 个高度集 中 以行政领 寻和国家统一计划为特征的体制 有人称之为行政 行令望的体制 苏联在国民经 呀发展和 人民生沂改再方而存在的 一 种种 问题 , 都同这一体制有 彦京 刃的联系 从苏联走过门道路来看 战时共厂主义这种带有绝对 平均 二义 色彩的 、 ,疡度 集权的 、 以强制为后盾的经济体制 , 是战争环境下的产物 。 当时 , 包括列宁在内的大多数领导 人都曾把它看作通 向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的捷径 。 但战争一结束 , 现实迫使人们改变认识 , 调整政策 〕 列宁的伟大 , 就在于他能审时度势 , 及时果断地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 向新经济政 策的转变 , 试 图建立一种能容纳多种经济成分 、 容纳商品货币关系的新的经济体制 。 尽管列 宁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 的束缚 , 但他晚年对利用资本主义 、 发展 商业 、 重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等一系列论述 , 为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出 了方向 。 列宁逝世后 , 新经济政策虽然继续实行了若干年 , 但是以新经济政策作为探索社会主 义道路的设想己被逐渐抛弃 。 斯大林战胜各种反对派 以后 , 为了在短期内建立一种 “ 纯粹 ” 的 社会主义 , 急于变革生产关系 , 消灭国民经济中的私有制成分 , 取消租让制合同 , 用强制手 段消灭富板 。 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和开展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以后 , 斯大林就直截了 当地宣布 , 新经济政策 己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可以把它 “ 抛开 ” 了 。 ④此时 , 在斯大林 心 目中 , 己不限于所有制方面的 “ 纯而又纯 ” , 而 且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集 中统一计划 指导 下的产 品经济 。 他把计划经济西作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 , 而把商品 、 市场 、 价值规律等东 西 , 统统视为 “ 异类 ” , 视为必须加以消灭 的资本主义祸害 。 其结果 , 正如我们看到的 , 斯 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虽然排斥了一 切资本主义成分 , 全面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 计划经济成 了无所不帆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东西 , 可是整个体制却越来越僵化 , 国民经济各 部门都缺乏动力和活力 , 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 应 当承认 , 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 , 是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的产物 。 实践证明 , 这个 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曾起过积板作用 , 它能保证集中使用有限的人力 、 物力和财力 , 解 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 力求在最短时间内高速度地进行建设 。 在工业化初期 , 这种作用尤为 明显 。 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下 , 这种体制能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 。 然而 , 当苏联的工业化任 务基本完成 、 社会经济面临向效益型和质量型方 向转变 , 世界经济向纵深发展 、 浪潮迭起的 新技术革命 , 提出经济管理科学化和决策民主化的更高要求时 , 这种主 要 依 靠 外 部 力量 和 强 制 政策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运转的体制 , 就 日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 本来 , 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 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 即利用恢复被战争破坏丁 的经济结构改革原有僵 化的经济体制 。 但是 斯大林晚年 日益脱离群众 , 脱离实际 , 墨守成规 , 看不到时代的新变 化和原有体制的严 重弊端 , 不仅没有作必要的改革 , 反而进一步强化丁原有的经济体制 。 赫 鲁晓夫执政期间虽然对经济体制进行架些改革 , 如收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 取消农业机器拖 拉机站等 , 但这些改革仅限于浅层次的调整 与变革 , 没有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 , 正在酝 酿中的在企业推行新经济体制的改 一 革也因赫鲁映夫的下台而夭折 。 勃列 日涅 夫 时 期又不思 改 一 革 , 使苏联社会进入 一个停滞和危机时期 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地阳碍丁社会主义优越性 的发挥 , 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 思考之四 , 缺芝 民主 , 破坏法制 , 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斯大林时期政治生活 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大清洗 , 错杀一大 批人 , 酿成大量冤假错案 。 这是西方敌对势力低 毁社会主义的最有用的卜 实 , 也是使本国人民对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 。年代大清洗的发生 , 纵然有某些容观方面的因索 , 但主要是斯大林的主观错误铸成的 。 其 一 , 错议的理论指 一 呼下产生荒谬的肃反运动 。 列宁逝世后 , 联共 布 党 内 争 论 激烈 。 本 来 , 这些 争论都是 、匀绕 主一个落后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的不同看法展开的 , 由于夹杂着权 力 ‘ 了的因新 , 使党 内不同政见的 价沦变 为你交毛我话的 “ 路线 ” 之 争 。 当反对派相继失败 ,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 , 斯大林仍经常把党 内反对派人物 视为 “ 心 腹 之 患 ” 。 他把建设事业和政治生 活中发生的一些麻烦和不幸事件统统归结为阶级敌人的捣乱破坏 , 得 出了 “ 社会主义愈益成功 , 则阶级敌人的反抗也就愈益加紧 ” 的错误结论 , 并称这是 “ 列宁 主义的著名原理 ” 。 于是 , 在这一错误 的理论指导下 , 深挖所谓 “ 人民的敌人 ” , 展开肃反 运动 , 运动中又容忍种种不正当的刑讯逼供 手段 , 大开杀戒 , 造成人人 自危的恐怖局面 , 儿 乎所有的反对派分子以及大量无辜者都难逃厄运 其二 , 长期以来 , 苏联国家保安部 门成了 “ 国中之国 ” , 不受法律制约 , 不受党和政府的监督 , 这种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 现象是造成大量冤假错案的重要原 因 。 正如美国进步记者安娜 · 路易斯 · 斯特朗所说 “ 政 治警察的专横权力是斯大林时代最大的祸害 ” ⑤国家保安部 门的权力恶性膨胀 , 势必出现 层出不穷的政治迫害 , 这种现象与政治体制上的个人集权相结合 , 就不可避免地严重破坏民主 和法制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苏联 曾一度废除对政治犯的死刑 , 但 年代末以 “ 列宁格 勒案件 ” 为开端 , 重开杀戒 , 重浪大清洗的悲剧 , 广大干部和群众都生活在一种恐怖的气氛 中 。 因此 , 当斯大林一去世 , 恢复法制就成为首要的最急待解决的问题 。 赫鲁晓夫以巨大的 勇气揭露了苏联历史上的阴暗面 , 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 , 他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功不可没 。 然 而 , 赫鲁晓夫未能防止和克服因公开揭露这一错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 苏联的解体 , 从一定 意义上说 , 是为历史的错误付出的代价 。 思考之五 , 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 , 室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 。 苏联一向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 从 年代起就利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有利 条 件 , 在 国 内外广泛搜集 、 整理和出版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的著作 , 成立马列主义研究院和红色教授 学院等专门机构 ,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 研究工作 。 然而 ,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 , 苏联 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 。 列宁逝世后不久 , 斯大林就开始了对列宁的神化和对列宁著述 的教条化解释 , 在 年秋关于 “ 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 ” 的论争中已初露端倪 。 教条 主义常常同个人崇拜结伴而行 。 随着斯大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之风 日盛 。 斯大林需要获得列宁主义思想正统继承者的地位 , 并使列宁 、 斯大林的话具有 “ 句句 是真理 ” 的权威性 于是 在 。年代 , 苏联形成一个新的造神运动 , 后来发展到连语言的定 义这类纯学术 问题也要由最高领袖来裁夺 。 要造神 , 要树立神的绝对权 威 , 就 要 整 肃 “ 异 端 ” 。 从 年代末开始 , 苏联学术界许多领域相继开展批判 运 动 , 又大大加 剧了教 条化倾 向 。 年 月 , 苏联《无产阶 级 革 命 》杂 志第 期发表了斯大林的文章《论布尔什维主 义历史 中的儿个间题一一给 无产阶级革命 杂志编辑部的信 》 , 使当时已经开始的思想文化 领域批判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信中 , 斯大林点名批评了一名历史学家论述布 尔 什 维 克党斗争历史的一篇文章 , 并给他戴上了 “ 反党 ” 、 “ 贩卖托洛茨基主义私货 ” 、 “ 托洛茨 基主义伪造者 ” 等吓人的政治帽子 下子把学术 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 , 把人民内部的是非 问题变成了敌我问题 。 尤为严重的是 , 这是第一次由党的领袖直接出面发表专文批判一名学 者 , 对学术 问题作出政治上的评判 , 不能不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 这位受批判的学者被 开除党籍 , 《无产阶级革命 》杂志被勒令停刊 , 所有准备出版和 己经出版的历史著作都必须 根据这封信的精神进行审查 , 在史学界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 批判运动很快越 出 了史学界 , 在整个学术界开展起来 , 使 一些领域 已有的批判运动急剧升级 , 也使一些原先沉寂 的领域卷入旋涡 哲学界 、 文学界 、 法学界 、 经济学界首当其冲 , 连音乐界 、 会计学界 、 医 学界 也难逃厄运 批判运动又反过来大大强化丁教条主义 , 党的领袖的话成为鉴别真理 的唯 一的和最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使整个思想文化领域陷入死寂和僵化的状态 中 。 值得一提的是 , 年 月 , 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 布 中央特设委员会编撰的《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 》出版 。 由于当时 己形成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时代氛围 , 《教程 》一问 世 , 就被誉为 “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 ” ⑥ , 在国内外大量印行 , 广为流传 。 《教程 》突出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 其一 , 对史实任意剪裁 , 开创丁按政治需要篡改和歪 曲党史的不 良先例 。 为丁神化斯大林 , 书中隐瞒了列宁对斯大林曾经作过的所有批评 , 把斯 大林描绘成一 贯忠于列宁 , 并被列宁属意的党的事业的继承人 , 而托洛茨基 、 布哈林则被描 绘成 自始至终都是面 目可憎的阴谋家 、 野心家 , 通过歪曲史实 , 贬低和丑化一群人来衬托一 个人的伟大 , 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最起码的要求 。 其二 , 书中包含一些武断片面 , 教条气息浓 重 , 掺杂着明显的 “ 左 ” 的色调的错误理论观点 , 如为大清洗提供理论根据的阶级斗争扩大 化理论 只讲斗争 、 不讲教育 , 只讲决裂 、 不讲团结 , 只讲无情打击 、 不讲治病救人的党内 斗争理论 只井生产关系变革 , 盲目求快求纯 , 超越发展阶段 , 急于 向共产 主 义 过 渡的理 论 , 等等 。 《教程 》这些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以及被歪 曲 的 史 实 揉合在一 起 ,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 “ 马克思主义 ” 。 由于《教程 》被当作千百方共产党员必读的教材和 所有国家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必须遵循的范本 , 它所产生 的消极影响也特别严重 。 斯大林逝世后 , 苏联虽然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恢复了本 来面 目 , 然而 , 在意 识形态领域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依然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 使人们 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麻木不仁 , 对遇到的新间题束手无策 , 在奔腾的时代潮 流 面 前 墨守成 规 , 固步 自封 。 于是当一些错误思潮涌来的时候 , 原有的意识形态的堤坝很快倒塌了 , 这也 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 思考之六 , 杜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 由于历史的变迁 , 在原俄国辽阔的疆 域内 , 居住着大小 多个民族 。 长期以来 , 沙皇在国内实行民族歧视 、 民族压迫 政 策 , 大 俄罗斯主义肆虐 。沙皇俄国历来有 “ 各民族的监狱 ”之称 。 十月革命以后 , 各民族独立运动普遍 高涨 , 由于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 许多民族地区的独立运动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 导权的斗争 , 加上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 使各民族地区的斗争错综复杂 。 在整个国内战争期 间 , 俄共 布 统一领导和组织在全俄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军事上 , 经济上 、 政治上的互相支 援 , 以战胜共同的敌人 , 并相继在各民族地 区成立苏维埃共和国或 自治共和国 。 国内战争结 束后 , 各民族国家又共同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 , 同外部世界谈判 、 交往 等一系 列 问 题 , 于 是 , 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联盟制国家的问题提上了 日程 。 十月革命后 , 列宁根据 俄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 , 改变了原先建立 一 单一制国家的构想 , 主张用联邦制国 家 的 结 构形 式 , 把无产阶级革命斗 争 、 解决民族矛盾和各民族的发展这三项任务结合在一起 。 为了保卫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 , 防止各民族的分裂 ,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 荣 , 遂 于 年底 成 立丁苏 联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各民族共和国主要出于共同对敌的斗争需要 , 建立 联 邦 制 的国 家 , 是必要和正确的 。 但也应当承认 , 建立联盟的若干条件是有欠缺的 , 主要表现在各共和 国之间经济文化差异很大 , 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机制 , 以保障各民族共同的经 济利益 数百年来沙皇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造成的 民族隔阂和对立情绪根深蒂固 , 一时 难以消除 潜藏人们头脑深处的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还经常表现 出来 , 等等 。 这说 明 , 当时建立多民族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存在着某些先天的不足 。 列宁生前曾对大俄罗斯主义的表现进行过严 厉的批评 , 然而 , 苏联成立时 , 他已卧病不 戈尔巴乔夫的悲剧 击 国人 氏解放 军国防 大学 张玉 良 苏东剧变是战后以来乃至整个二 世纪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上 的重大变故之 一 。 这场历 史性重大变故的关键性角色之一是戈尔 巴乔夫 。 戈尔巴乔夫原本旨在 “ 更新 社 会 主 义 ” 的 “ 革命性改革 ” 为什么会导致令世 人惊异 、 也令他本人料想不到的如此结局 他为什么能 够扮演如此策大的历 史性角色 、 具有这样异手寻常的历史命运 这是很令人深思的 。 一 、 苏联社会内外矛盾的长期积聚决定了 戈尔巴乔夫的历史角色 众所周知 , 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 任何英雄豪杰都只能在既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 一 去从事历史活动 , 发挥历史作用 任何改革家的历史主动性都离不开历史受动性 。 戈尔 巴乔 夫当然不能例外 。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把戈尔巴乔夫执政 年多的 一 言行 、 举措放到既定的 、 现 起 , 对联邦制内部各民族间关系的准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已无法 过 间 。 斯大 林 时 期 的 苏 联 , 名为联邦制国家 , 实际上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国家 , 各民族国家的 自主权 、 自决权 受到严重的侵害 , 加上斯大林在处理民族间题上的严重失误 , 使民族矛盾不断积淀下来 。 当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掩盖了民族矛盾 , 严 厉 的压制手段使少数民族的对立情绪再次隐藏 起来 。 斯大林和他 以后的历届领导人无视客观存在的民族矛盾 , 盲目称颂苏联 已经建立起新 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形成 丁一个 “ 不同民族人们新的历史共同体 ” , 从而 “ 一劳水逸地 解决丁 民族矛盾 ” 。 在这种情况下 , 只要有了适宜的气候 , 民族矛盾就不可遏 制 地 爆 发出 来 。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 , 提出了公开性 、 民主化的口号 , 引发了原先潜藏着的民族矛后 当矛盾暴露出来的时候 , 戈尔巴乔夫又未能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 往往采取堵和压的 办法 , 或者企图以羞羞答答的让步缓解矛盾 。 然而国内 日益严重的经济 、 政治危机又催化了 民族危机的 日益加深 , 最终导致联盟的解体 注释 ①《 卢森兰文选 》 价卷 , 人民出版社 平版卒 即之。 ②《 列宁全集 》中文第 版第 卷第 页 。 ③《 列宁全集 》中文第 版第 卷筑 页 。 于《 斯大 沐全集 》第把卷第 页 。 一 扮《 斯大拭时代 》 , 世界知识 出版社 , 年版篇刃 页 ⑥《 联共 子布 中央关于 炭联共 布 党 史简明教程 、 皮版 ‘二党的宣传工化的 决 议 》 , 载《 另 汉汇编 》理 分 研 , 气民出饭社 年坂第的 反 。 贵任编辑 保友
本文档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963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7-27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