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举报
开通vip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收稿日期 : 2006 - 04 - 06 作者简介 : 左鹏 , 男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士。 ① 周云庵 : 《陕西园林史》, 三秦出版社 , 1997; 王毅 : 《中国园林文化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4; 李浩 : 《唐 代园林别业考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8; 李红霞 : 《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 》, 《中州学刊 》2004年第 3 期 ; 吴思增 : 《盛唐士流园林和山水田园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4年 3月...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收稿日期 : 2006 - 04 - 06 作者简介 : 左鹏 , 男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士。 ① 周云庵 : 《陕西园林史》, 三秦出版社 , 1997; 王毅 : 《中国园林文化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4; 李浩 : 《唐 代园林别业考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8; 李红霞 : 《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 》, 《中州学刊 》2004年第 3 期 ; 吴思增 : 《盛唐士流园林和山水田园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4年 3月 ; 朱玉麒 : 《唐代长安 的建筑园林及其文学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 1期 ; 朱立新 : 《中古园林与游仙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2年 11月 ; 马驰 : 《唐长安城的流水与园林》, 《寻根》, 2002年第 2期 ; 吴宏岐 : 《唐代 园林别业考补》,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年 6月 ; 李浩 : 《唐代园林别业杂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7年第 2 期。以上仅择要录出 , 其他仍有不少。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左 鹏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  200433 ] 关键词 : 唐代 ; 长安 ; 园林别业 ; 隐逸风习 摘 要 : 本文在前人有关唐代园林别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以长安为例证 , 阐述了它们在不同历 史时期数量的消长情况 , 进而揭示了其与唐代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同时对园林别业的修建与士 人隐逸风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 指出不同时期园林别业中的景观变化 , 暗示了唐代士人 精神气质的改变。 中图分类号 : I20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7511 (2007) 03 - 0059 - 09   对于唐代的园林别业 , 我们可以列出 一长串的研究成果 , ①在此 , 本文不拟对这 些研究成果进行过多的述评 , 而主要以李 浩所著 《唐代园林别业考论 》一书之 《下 篇 》作为研究起点。在此篇中 , 李浩先生 钩沉索隐 , 对存世文献中所记载的唐代园 林别业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 将它们的分布、 数量、方位和古今沿革等情况一一列出 , 让人对唐代的园林别业有了一个总体而细 致的了解。但略嫌美中不足的是 , 尽管作 者注意到 “人类创造力的一个悖论 : 在广 大的空间耗费智力、财力、劳力塑造出园 林建筑 , 然后绵延的时间又有意无意地不 断侵蚀、破坏 , 最后彻底摧毁 ”, [ 1 ] (P8) 但时 间的因素在论著中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 重视。有唐一代近三百年 , 其间变乱迭起 , 园林别业的废毁、重建屡有发生 , 如能大 体弄清这些园林别业所存在的时间 , 当有 更多的收获。本文即在李浩先生研究的基 础上 , 以长安的园林别业为分析重点 , 探 讨唐代的园林别业与社会经济、文人的隐 逸风习之间的关系。 一、园林别业数量的消长 探讨唐代园林别业数量消长的情况 , 可以有纵横两个坐标 , 即时间的与空间的 坐标。由于李著中已将园林别业按照开元 ·95· 文学研究                                 十道的州、府加以编排 , 因此空间的坐标 基本上可以确定 , 相较之下 , 时间坐标的 确定则不太容易 , 一者单个园林别业所存 世的时间不易断言 , 二者对唐代近三百年 的分期颇有争议。 园林别业自有其建造与废毁的时间 , 但苦于文献不足征 , 大部分园林别业建造 与废毁的时间已无法考证 , 为了便于问题 的讨论 , 本文以园林别业见载的年代作为 一个时间点 , 表示其当时已建造完工 , 再 将这一时间点归入相应的时段 , 以示其存 世的时间 , 而不再考订其实际延续的时间。 另外 , 少数园林别业随时迁移有改换主人 的情况 , 如宋之问的蓝田山庄后为王维购 得 , 这在李著中已有论述 , 本文亦不再讨 论。得益于唐代文学研究中对作家作品充 分而详细的考订 , 本文根据李著中所列园 林别业 , 结合前人时贤已有的研究成果 , 逐个追索其出处 , 得以大致确定其见载的 时间 , 列为一表。 李唐王朝的分期问题 , 文史学家们各自 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 , 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在唐代文学的研究中 , 元明时期就有学者将 其分为初 (唐初至开元以前 , 618~712)、 盛 (开元至大历 , 713~765)、中 (大历至 太和 , 766~835)、晚 (太和以后至唐末 , 836~907) 四段者 , 见于 《唐音》、《唐诗品 汇》, 虽然对其具体的年代略有不同意见 , 但这种分期法还是得到了后世多数唐诗研究 者的赞同 , 认为它基本反映了唐诗发展的脉 络 , 故至今仍有很大影响。① 20世纪 30年代 , 苏雪林在 《唐诗概 论 》[ 2 ]一书中 , 提出将有唐一代诗歌分为五 个时期 , 即 : 继承齐、梁古典作风的时期 , 自唐初至开元初约九十年 (618~712) ;浪漫 文学隆盛的时期 ,自开元初至天宝十四年发 生安禄山之乱的约四十余年 (713~755) ;写 实文学诞生的时期 ,自天宝大乱后至长庆之 际约六十余年 (756~824) ;唯美文学发达的 时期 ,自长庆末至大中末约三十余年 (825~ 859) ;唐诗衰颓的时期 ,自咸通初至天祐三 年约四十余年 (860~906)。 程千帆在 《唐诗鉴赏辞典 ·序言 》[ 3 ]中 也勾画了唐诗发展的轮廓 , 各阶段分别为 : 唐帝国建立最初的三十年 (618~649) ;武则 天当政时期 (655~704) ;从玄宗继位到代宗 登基 ( 712 ~762 ) ; 代宗大历时期 ( 766 ~ 779) ;德宗到穆宗时期 ( 780~824) ;文宗到 宣宗时期 (827~859) ;懿宗以迄唐末 (860~ 907)。另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唐诗选 》时将唐诗按其“新变 ”的过程分为 八期 ,即唐初三四十年 ,诗坛沉浸在“梁陈宫 掖之风 ”里 ;开元前的五六十年间 ,以四杰、 沈、宋、陈子昂、杜审言等为代表的诗风 ,变 化渐多 ;从开元之初到安禄山之乱的前夕 , 约四十年间 ,诗歌发展呈跃进的趋势 ;从安 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十几年间的诗坛为杜 甫的光芒所笼罩 ;从大历初到贞元中二十余 年是唐诗发展停滞的时期 ;从贞元中到大和 初约三十年间 (主要是元和、长庆时期 )诗坛 又出现大活跃的景象 ;从大和初到大中初约 二十年间唐诗的艺术还在发展 ;从大中以后 到唐末约五十年 ,不曾再出现大的作家和新 的变革。[ 4 ]戴伟华著《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 》 时 ,也将唐五代诗在传统分期的基础上细分 为九个时段 ,即初唐 :第一部分 ,《全唐诗 》卷 30至卷 116;盛唐 :第二部分 ,卷 117至卷 215;盛中唐过渡 : 第三部分 ,卷 216 至卷 296;中唐 :第四部分 ,卷 297至卷 389;第五 部分 ,卷 390至卷 492;晚唐 :第六部分 ,卷 493至卷 556;第七部分 ,卷 557至卷 637;第 八部分 ,卷 638至卷 750 (部分五代诗作 ) ;五 代 :第九部分 ,卷 751至卷 782。[ 5 ] (P45)这两种 分法都非常详细 ,也自有其道理 ,只是前者 所分各时段长短过于悬殊 ,而后者按《全唐 诗 》各卷数来分 ,惜未标明具体时段 ,故对于 ·06·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六卷 ·第三期               文学研究 ① 如潘百齐编著的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就据此分期 , 四期分别为武德元年至先天元年 ( 618~712) ; 开 元元年至永泰元年 (713~765) ; 大历元年至会昌六年 (766~846) ; 大中元年至天祐三年 (847~906)。 本文而言仅能作为参考。 在史学界 , 范文 销售月计划范文二年级看图写话和范文歌颂党的朗诵稿语文万能作文党代会闭幕式讲话 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把 唐朝的历史大体上划为三个阶段 :从武德元 年到开元二十九年为前期 (618~741)、天宝 元年至元和十五年为中期 (742~820)、长庆 元年到天祐四年为后期 ( 821~907)。这种 分期的方式遭到胡如雷的反对 ,认为过分强 调了政治斗争 ,没有全面考虑到各个方面 , 同时胡先生还提出了自己的分期观点 ,即从 综合分析的角度 ,将唐朝分为前、后两期 ,两 期又分别分为前、后两段。唐前期以武周前 后的载初元年 (689)为恢复阶段与发展阶段 的界标 ,此后直至玄宗开元末年 ( 741)为唐 王朝鼎盛时期 ,天宝年间则是唐朝前期向后 期过渡的历史阶段 ;唐后期的历史从安史之 乱爆发算起 ,至中和四年 ( 884)黄巢起义失 败为止 ,而以德宗建中元年 (780)为前、后两 段的界标 ;中和四年以后则归入唐末五代 , 为分裂时期。另外 ,文中也引用了考古学界 对唐朝的分期意见 :第一期 ,唐初至高宗时 期 (618~684) ;第二期 ,武则天至中宗时期 ( 685 ~ 712 ) ; 第三期 , 玄宗至代宗时期 (713~779) ; 第四期 , 德宗至唐朝末年 (780~907)。[ 6 ] (P359) 图一 面对文史学界对唐代的不同分期 , 需要 有所取舍。不过也要看到 , 虽然分期的标准 不同 , 但各家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之处 , 对 于一些特点比较明显的历史时期 , 如贞观之 治、武周革命、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元和 中兴、大中之治 (小贞观 ) 等 , 各家的认识 基本相同 , 这为园林别业的分期提供了一定 的依据。并且 ,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出发 , 如 果分期太少 , 就很难将园林别业在各个阶段 的变化突显出来。如图一是按照初、盛、 中、晚四期所作的长安园林别业的分布图 , 这个图所反映出来的内容 , 显然过于简略 , 没有真正表达出唐代长安园林别业的历史变 化形态。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以二十五 年或三十年左右为一代的说法 , 笔者按照三 十年左右为一段 , 将唐朝分为十段 , 仍以长 安园林别业的分布制成了图二。与四分法完 全不同 , 此图中明确地反映出大致以 F (764 ~792) 段为界 , 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存在 两个峰值 , 具体而言 , A (618~647) 大体 为武德至贞观时期 , B (648~676) 大体为 高宗在位时期 , C (677~705) 大体为武周 时期 , D (706~734)、E (735~763) 基本 为玄宗、肃宗时期 , F (764~792)大体为大 历至贞元前期 , G (793~821)基本为贞元后 期至元和末年 , H (822~850)为长庆至大中 前期 , I(851~879)为大中后期至乾符末年 , J (880~907)为唐末。其中 , C、D、E、G、H 各段的值都比较高 , 说明它们是园林别业的 兴盛期 , 而前面的 A、B段数量奇少 , 表明 李唐肇基之初 , 社会经济还处于恢复时期 ; C、D、E段为武周至玄宗时期 , 即唐王朝极 盛时期 , 故园林数量剧增 , F段数量比 E段 减少了一半以上 , 显示出安史之乱对园林别 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 G、H段数量再次高升 , 似乎暗示着社会再次走上正轨后 , 人们的生 活走向奢华的倾向 , 最后两段大体为懿宗、 僖宗及其后诸帝 , 此时的大唐王朝已是日薄 西山 , 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了 , 故园林别业 的数量也较少。由此可见 , 园林别业的数量 变化 , 也可折射出有唐一代的社会、经济、 文化等波浪式发展的趋势。 图二 图二所表达的信息 , 充分说明了不同 的数据分类方式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分析 ·16· 文学研究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结果 , 细致的分类应该更接近于实际的变 化趋势。当然 , 图二以三十年左右为一段 的分期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 即没有 考虑到唐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发展形势 , 显得比较机械 , 因此需要作一 些调整。 基于以上认识 , 笔者选择了一个比较 折衷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也就是以小尺度为标准 , 结 合唐朝特点鲜明的历史时期 , 并参考程千 帆先生所阐述的唐诗不同发展阶段 , 将唐 朝划分成八期 : 第一期 ,武德元年至贞观末年 ( 618 ~ 649)约 32年 ,其间包含了太宗在位的贞观 之治 ; 第二期 ,永徽元年至光宅元年 ( 650 ~ 684)约 35年 ,高宗在位时期 ; 第三期 ,垂拱元年至先天元年 ( 685 ~ 712)约 28年 ,主要为武周时期 ; 第四期 ,开元元年至天宝末年 ( 713 ~ 755)约 43年 ,玄宗在位 ,唐王朝达到极盛 ; 第五期 ,至德元年至大历末年 ( 756 ~ 779)约 24年 ,肃、代二帝在位 ,安史之乱爆 发及战后的恢复阶段 ; 第六期 ,建中元年至长庆末年 ( 780 ~ 824)约 45年 ,德、宪、穆宗统治时期 ,史书有 “元和中兴”之称 ; 第七期 ,宝历元年至大中末年 ( 825 ~ 859)约 35年 ,文、武、宣宗在位时期 ,宣宗大 中年间 ,史家谓之“小贞观 ”; 第八期 ,咸通元年至唐末 ( 860~907)约 48年 ,为懿、僖以后诸帝 ,唐王朝势颓治衰 , 走向灭亡。 图三 这一分期方式 , 避免了图二生硬割裂 的缺憾 , 每一段里大体上包含了一个特定 的历史时期 , 反映出了唐王朝社会经济变 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根据这一分期方式 , 笔者制成了唐代长安园林别业变化图 , 即 图三。这张图大体可以反映出有唐一代西 京地区园林别业数量的变化趋势 , 及其与 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两者之间 的紧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 园林别业的建 造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 因此开、 天时期园林别业的数量达到了最高峰 , 而 战乱时期的至德年间 , 数量急剧减少 , 这 在史书中多有记述 , 到了贞元大中年间 , 数量再次上升 , 无疑与当时社会经济的改 善与人们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密切相关 , 这从唐后期曲江宴的兴盛即可见一斑。[ 7 ] 另外 , 长安园林别业的空间分布形态 , 虽然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分析 , 但就笔者 查阅到的资料来看 , 同样存在着没有充分 考虑时间因素的问题。在此要指出的是 , 我们根据李著所制作的表 , 显示出长安城 中出现的私家园林 , 早期除了少数公卿贵 戚有筑造外 , 其余大部分基本出现在贞元 以后 , 因此可以说 , 贞元以后是文人园林 勃兴的时期 ,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相关史料 得到证明 , 请详后文的论述。 二、园林别业空间意义的转换 谈到中国的园林文化时 , 大多数论者 都注意到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和 文学的关系 , 认为园林为中国古代的知识 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庇护所 , 使他们在 进退出处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 成为融 通兼济与独善的生活方式。在园林中 , 文 人士大夫可以雅集聚会 , 可以修道习禅 , 可以避暑纳凉 , 可以疗疾养病 , 还可以治 学读书 ; 园林在为文人墨客提供创作素材 的同时 , 也使自身能够通过文章而扬名。 这样的论述固然能够反映出园林对于中国 古代文人的意义 , 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 他们思想变化的轨迹 , 园林的景观由早期 ·26·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六卷 ·第三期               文学研究 的崇尚自然山水 , 逐渐变为晚期的以人工 山水为主体 , 追求 “芥子纳须弥 ”的艺术 境界 , 与文人士大夫精神气质的演化息息 相关 , 也就是说 , 园林景观的变化 , 折射 出其空间意义的转化。下面以唐诗为基本 材料 , 对这一问题略作管窥。 园林与隐逸本不相侔 , 各有起源。中 国上古的园林称为 “苑 ”、“囿 ”, 是王室或 诸侯射猎、通神、求仙和游赏的地方。两 汉之际 , 地主庄园制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 一些大地主占有大片土地 , 并用沟堑等把 所占土地围圈起来 , 形成一种大院落式的 田庄。这样的田庄 , 在文献中又称庄园、 庄田、田园、园田、园池、别业等 , 田庄 里往往建有高大的庄宅或庄院 , 有的还造 建了楼台亭阁、山石水榭以供庄园主居住 , 这种庄园就称为别墅或别业。东汉末年以 后 , 由于时乱世离 , 政治黑暗 , 人生转徙 , 命若朝露 , 因而文人士大夫唱出了 “生年 不满百 , 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 , 何不 秉烛游 ! 为乐当及时 , 何能待来兹 ”[ 8 ]的悲 歌。同时 , 儒家纲常名教的隳沉 , 政治斗 争的残酷 , 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以 “名士 ” 自诩 , 喜欢谈玄论道 , 崇尚自然 , 以寄情 山水鸣高 , 因此庄园成为人们隐逸逍遥、 适情娱性的绝好处所。这样的山水园林 , 以自然的景观形态为主 , 集居住、游赏和 农业经营为一体。 李唐王朝一统天下后 ,政治走向清明 , 经济逐渐繁荣 ,园林别业的修建也稍次增 多 ,此一点可从前列之图三得到印证 ,盖唐 代职事官员的待遇颇为优厚 ,除了俸禄以 外 ,还有职份田和永业田 ,故此他们拥有坚 实的物质基础来修建园林。初盛唐时期的 园林别业 ,除了少数的公卿贵戚营建在城 内 ,大多数都位于城郊 ,文献记载和学者的 研究都表明 ,贵族、高官的别墅大多集中在 东郊一带 ,而一般文人官僚所建的多分布在 南郊。这样的一种空间分布格局 ,其实隐伏 着一种内在的张力。虽然长安城与城郊园 林别业的距离并不算太远 ,但它们所蕴含的 空间意义却截然不同。长安城里 ,丹阁凤阙 鳞次栉比 ,香车宝马往来不绝 ,在此纷扰红 尘之中 ,尽是追名逐利之徒 ,“北阙东堂路 , 千山万水人 ”, [ 9 ]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落魄 失意 , 走在长安道上的人们都不曾退缩过。 而与之遥相对应的终南山及城郊地带 , 则 是满眼苍翠 , 烟霞飘渺 , “幸见终南山 , 岧 峣凌太虚。青霭长不灭 , 白云闲卷舒。悠 然相探讨 , 延望空踌蹰。迹系心无极 , 神 超兴有馀。”[ 10 ]从京城遥望终南山 , 让人超 然出尘 , 恍然进入清虚之境 , 它代表的是 清逸脱俗的世外桃源 , [ 11 ]故而成为营建园林 别业的首选之址。这样的选择 , 既凸显了 初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态度 , 也折 射出了当时的士人风貌。 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 , 生当清明之世 , 仕与隐、出与处本来应当不成其为问题 , 因为孔子早已说过 : “邦有道 , 则仕 ; 邦无 道 , 则可卷而怀之。”[ 12 ]然而 , 由于种种原 因 , 文人士大夫即使身处庙堂之上 , 也往 往心怀草野之想 , 位于近郊的园林别业恰 好使得这种心情有了合适的释放之地。 穿筑非求丽 , 幽闲欲寄情。偶怀因壤 石 , 真意在蓬瀛。苔益山文古 , 池添竹气 清。从兹果萧散 , 无事亦无营。[ 13 ] 宦游非吏隐 , 心事好幽偏。考室先依 地 , 为农且用天。辋川朝伐木 , 蓝水暮浇 田。独与秦山老 , 相欢春酒前。[ 14 ] 游宦劳牵网 , 风尘久化衣。迹驰东苑 路 , 望阻北岩扉。及此承休告 , 聊将狎遁 肥。十旬俄委疾 , 三径且殊归。茂陵窅难 即 , 灵台暂可依。疲痾旅城寺 , 延想属郊 畿。夕梦园林是 , 晨瞻邑里非。绿畴良已 秽 , 清濠旷不追。野花何处落 , 山月几秋 辉。彼美符商政 , 优游绝汉机。高情物累 遣 , 逸气烟霞飞。乐道方无闷 , 怀贤独有 违。尊虚旧园酒 , 琴静故人徽。夏沼莲初 发 , 秋田麦稍稀。何当携手去 , 岁暮采芳 菲。[ 15 ] 烦暑避蒸郁 , 居闲习高明。长风自远 来 , 层阁有馀清。散洒纳凉气 , 萧条遗世 ·36· 文学研究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情。奈何夸大隐 , 终日系尘缨。[ 16 ] 诗中对世网游宦的厌倦 , 对幽闲萧散 的欣喜 , 在在表达出了诗人们的真意。然 而这种从容清旷的心境 , 与村老春酒相欢 的兴致 , 闲赏烟霞暮采芳菲的优游 , 心志 大隐终堕尘网的叹息 , 都只是初盛唐时期 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繁忙扰攘的公务之余 , 偷隙在自己的园林别业中暂栖休闲时的片 刻欢娱和意念 ,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人生 不会永远停留在这里 : 好闲知在家 , 退迹何必深。不出人境 外 , 萧条江海心。轩车自来往 , 空名对清 阴。川  将钓玉 , 乡亭期散金。素晖射流 濑 , 翠色绵森林。曾为诗书癖 , 宁惟耕稼 任。吾兄许微尚 , 枉道来相寻。朝庆老莱 服 , 夕闲安道琴。文章遥颂美 , 寤寐增所 钦。既郁苍生望 , 明时岂陆沉。[ 17 ] “退迹何必深 ”! 的确如此 , 毕竟与前 朝身处乱离中的先辈们不一样 , 唐代的文 人士大夫不再需要用抗志云表的隐逸方式 来表达自己与混浊时世的决绝态度 , “既郁 苍生望 , 明时岂陆沉 ”, 因此在行藏出处之 间 , 他们 “虽翊亮廊庙 , 而缅怀林薮 ”, 且 将两者弥合得浑融无间 , 实现了魏晋以来 士大夫齐一仕隐出处的理想 , [ 18 ]所谓 “丘壑 夔龙 , 衣冠巢许 ”, [ 19 ]遂为文人士大夫们所 艳羡追慕。在长安城与城郊园林别业两个 意义不同的空间里 , 他们往来从容 , 毫无 窒碍不通之处 : 幸忝君子顾 , 遂陪尘外踪。闲花满岩谷 , 瀑水映杉松。啼鸟忽归涧 , 归云时抱峰。良游 盛簪绂 , 继迹多夔龙。讵枉青门道 , 胡闻长乐 钟。清晨去朝谒 , 车马何从容。[20 ] 现在放迹山林的 , 早已不是愤世嫉俗、 或穷途陋巷之人 , 而是身拖簪绂的衮衮诸 公。尽管他们有时也会发出 “误徇一微官 , 还山愧尘容 ”[ 21 ]的怅叹 , 但总的来讲 , 初盛 唐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基本上能够身在魏阙 而心游江湖 , 或身处草野而情归庙堂 , 做 到了两者的相得益彰。 然而 , “渔阳鼙鼓动地来 , 惊破霓裳羽 衣舞 ”, [ 22 ]大唐盛世在仓惶之中一下子被打 了个粉碎。饱经战乱的人们再次迎来和平 的日子时 , 昔日的繁华已如烟消花逝 , 河 山虽在 , 却满目萧条 , 曾经 “一向乐观、 轻快、单纯的唐诗经受苦难的洗礼 , 充满 叹息和泪水 , 变得沉重而忧伤 ”。[ 23 ] (P6)大历 时期的诗人 , “由于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 他 们再也激发不起蓬勃的热情 , 豪迈的气概。 积极进取和乐观自信的态度也随之丧失 , 热切的干世欲望转为消极隐遁之思 ”, [ 23 ] (P8) 因此 , “满朝辞赋客 , 尽是入林人 ”, [ 24 ]似乎 成为流风时尚。而当他们的目光投向园林 别业的时候 , 内心充满了对尘世的疲惫和 对园林的眷念 : 一来当复去 , 犹此厌樊笼。况我林栖子 , 朝服坐南宫。唯独问啼鸟 , 还如沣水东。[25 ] 谷口逃名客 , 归来遂野心。薄田供岁 酒 , 乔木待新禽。溪路春云重 , 山厨夜火 深。桃源应渐好 , 仙客许相寻。[ 26 ] 置身田园的日子有时是贫困的 , 但却 并不能改变诗人对生活的选择 , 即对园林 隐逸的执着与世事凡尘的淡漠 , 这与盛唐 时人 “自怜无旧业 , 不敢耻微官 ”, “只缘 五斗米 , 辜负一渔竿”[ 27 ]的想法可谓大异其 趣 : 红叶江村夕 , 孤烟草舍贫。水清鱼识 钓 , 林静犬随人。采掇山无主 , 扶持药有 神。客来唯劝酒 , 蝴蝶是前身。[ 28 ] 旧宅在山中 , 闲门与寺通。往来黄叶 路 , 交结白头翁。晚笋难成竹 , 秋花不满 丛。生涯只粗粝 , 吾岂讳言穷。[ 29 ] 诗中再也见不到初盛唐园林别业中尽 收天地丰华的那种欢悦明丽的格调 , 而多 了几分孤寂清幽。“蕙草出篱外 , 花枝寄竹 幽 ”; [ 30 ] “带竹新泉冷 , 穿花片月深 ”; [ 31 ] “树老野泉清 , 幽人好独行 ”, [ 32 ]如此幽独深 远、凄清寒寂的诗境 , 反映出诗人精神气 质的嬗变。同时 , 从诗中我们也看到了过 去园林生活未曾见到的日常之趣 : 花源一曲映茅堂 , 清论闲阶坐夕阳。 麈尾手中毛已脱 , 蟹螯尊上味初香。春深 ·46·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六卷 ·第三期               文学研究 黄口传窥树 , 雨后青苔散点墙。更道小山 宜助赏 , 呼儿舒簟醉岩芳。[ 33 ] 藏头不复见时人 , 爱此云山奉养真。 露色点衣孤屿晓 , 花枝妨帽小园春。时携 幼稚诸峰上 , 闲濯眉须一水滨。兴罢归来 还对酌 , 茅檐挂著紫荷巾。[ 34 ]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 , 园林别业所构成 的空间意义 , 在于它的隔绝尘世 , 使人息 心忘机 , 因此世俗生活的琐屑和平凡 , 就 与意境悠远清扬的隐逸闲趣形同陌路。但 当历史的车轮渐渐辗过中唐的岁月时 , “呼 儿舒簟醉岩芳 ”、“时携幼稚诸峰上 ”的天 伦之趣 , 与 “清论闲阶坐夕阳 ”、“爱此云 山奉养真 ”的逍遥之举 , 共同出现在诗人 的吟咏中 , 其意义不容小觑。在随后的诗 歌中我们将会看到 , 中唐以后的诗人们似 乎不再坚持一定要将自己的园林别业建造 在风景秀媚的郊野之地 , 昔日渺绝人寰的 山林隐逸生活 , 现在逐渐地被碌碌的尘世 拉拢靠近 , 开始沾染了人间烟火气 , 因此 城市里平日饮食起居的庭院之中、屋宅之 后 , 都能够因地制宜 , 加以叠山理水 , 植 草种树栽竹 , 开辟出一片怡情悦性以供幽 栖的小天地。“帘每当山卷 , 帷多带月褰。 篱东花掩映 , 窗北竹婵娟 ”, [ 35 ] “闲窗连竹 色 , 幽砌上苔文。远近高低树 , 东西南北 云 ”, [ 36 ]一个小小的空间 , 通过因借治理而 隐含着园主的高情雅致。与位处城郊甚至 更远的山林别业相比较 , 在交通工具并不 便捷的唐代 , 建造在城里的文人园林省却 了车马劳顿之累 , 官员们在听朝理政之余 就可以悠游其间 , 同样能够摆脱尘世的庸 俗而臻于清幽淡雅之境 , 因而更富有人性 , 更贴近生活 , 这大概就是本文在前面所谈 到的大约贞元以后长安城中各坊里的园林 增多的原因之一吧。 另一方面 , 城市园林别业的兴盛 , 同 时也揭示了中唐以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 质改变的轨迹 , 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他们 眼光的转向 , 注意力的转移。来看几则他 们所描绘的花草树木、泉流水声 : 盖地花如绣 , 当门竹胜帘。[ 37 ] 朱门深锁春池满 , 岸落蔷薇水浸莎。[ 38 ] 满庭诗境飘红叶 , 绕砌琴声滴暗泉。[ 39 ] 不妨将它们与盛唐诗人的诗句作一比 较 , 就可以发现诗人所注视的景观有多么 大的变化 : 时倚檐前树 , 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 拔 , 白鸟向山翻。[ 40 ] 南山当户牖 , 沣水映园林。屋覆经冬 雪 , 庭昏未夕阴。[ 41 ] 东望白阁云 , 半入紫阁松。胜概纷满 目 , 衡门趣弥浓。[ 42 ] 盛唐时诗人的内心里充满了欢悦 , 他 们看到的是整个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 , 都 散发着自然的野趣 ; 而中唐后的诗人呢 , 对身边的事物却有着体察入微的精细 , 以 幽远静谧的心境体悟着那一树一石所显现 的自然之性。眼界的大小 , 其实体现出诗 人的心灵对外部世界关注的程度 , 当诗人 只对身边周遭的事物显示出强烈的兴趣时 , 空间的大小就退居到了不太重要的位置 , 他眼中剩下的大概主要是那园中的草木泉 石了 , 因此中唐以后的诗人们总是不厌其 烦地描摹园林别业中的一草一木 , 一泉一 石 , 这在前人的诗作中是很少见的。 假山 : 春山仙掌百花开 , 九棘腰金有 上才。忽向庭中摹峻极 , 如从洞里见昭回。 小松已负干霄状 , 片石皆疑缩地来。都内 今朝似方外 , 仍传丽曲寄云台。[ 43 ] 孔雀 : 索莫少颜色 , 池边无主禽。难 收带泥翅 , 易结著人心。顶毳落残碧 , 尾 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 , 云海故巢深。[ 44 ] 盆池 : 浮萍重叠水团圆 , 客绕千遭屐 齿痕。莫惊池里寻常满 , 一井清泉是上 源。[ 45 ] 太湖石 : 我尝游太湖 , 爱石青嵯峨。 波澜取不得 , 自后长咨嗟。奇哉卖石翁 , 不傍豪贵家。负石听苦吟 , 虽贫亦来过。 贵我辨识精 , 取价复不多。比之昔所见 , 珍怪颇更加。背面淙注痕 , 孔隙若琢磨。 水称至柔物 , 湖乃生壮波。或云此天生 , ·56· 文学研究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嵌空亦非他。气质偶不合 , 如地生江河。 置之书房前 , 晓雾常纷罗。碧光入四邻 , 墙壁难蔽遮。客来谓我宅 , 忽若岩之阿。[ 46 ] 另外 , 白居易还有 《和元八侍御升平 新居四绝句 》, 分别咏看花屋、累土山、高 亭、松树 , 姚合也有 《陕下厉玄侍御宅五 题 》, 分别咏濯缨溪、垂钓亭、吟诗岛、竹 里径、泛觞泉等等 , 在此不一一列举。这 样一些小的景物 , 却能让诗人体味到 “愁 红一片风前落 , 池上秋波似五湖 ”[ 47 ]的阔大 境界 , 标志着以小观大的 “壶中天地 ”空 间原则的圆熟 , 园林中的自然山水 , 遂让 位于人工设计的假山池沼。随着园林景观 的改变 , 园林的空间意义就不再是丘壑夔 龙的逸趣 , 也不是幽独深远的清寂 , 而是 冲淡幽静的闲适。 深好求鱼养 , 闲堪与鹤期。[ 48 ] 时倚高窗望 , 幽寻小径行。[ 49 ] 静逢山鸟下 , 幽称野僧过。 杯瓢闲寄咏 , 清绝是知音。 台闲人下晚 , 果熟鸟来频。[ 50 ] 池馆饶嘉致 , 幽人惬所闲。[ 51 ] 这些对闲、静、幽、深等境界的刻意 追求 , 暗示着中唐以后文人士大夫已经泯 灭了仕隐出处之间的畛域 , 选择了寓隐于 仕 , 亦出亦处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唐代 三百年间士风演变的一个侧面。 三、简短的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进一步论 证了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在不同时期的数 量与空间分布 , 揭示了它与社会经济发展 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 法 , 通过考察唐代诗人对园林别业的吟咏 , 论证了唐代长安园林别业的景观是随着文 人士大夫精神气质的改变而改变的 , 因此 园林的空间意义也发生了转换 , 由初盛唐 时期追求丘壑夔龙的逸趣 , 发展到大历时 期崇尚幽独深远的清寂 , 再到中唐以后因 仕隐界线泯灭而营造的冲淡幽静的闲适。 由此推而广之 , 可以说园林景观由早期的 自然山水逐渐转变为唐宋以来的人工山水 , 追求 “芥子纳须弥 ”的艺术境界 , 折射出 中国文化由外向而内敛、中国的知识分子 由外王向内圣转变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 [ 1 ] 李浩. 唐代园林别业考论 [M ]. 西安 : 西北大学出 版社 , 1998. [ 2 ] 苏雪林. 唐诗概论 [M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7. [ 3 ] 程千帆. 唐诗鉴赏辞典 ·序言 [ Z ]. 上海 : 上海辞 书出版社 , 1997.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唐诗选 ·前言 [ C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8. [ 5 ] 戴伟华.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 [M ]. 北京 : 中华书 局 , 2006. [ 6 ] 胡如雷. 隋唐五代史的阶段划分 [ A ]. 隋唐五代社 会经济史论稿 [ C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6. [ 7 ] 左鹏. 唐代曲江空间意义的透视 [ A ]. 历史地理 : 十九 [ C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3. [ 8 ] 古诗十九首 , 文选 : 卷 29 [ Z]. [ 9 ] 张乔. 秦原春望 , 全唐诗 : 卷 638 [ Z]. [ 10 ] 吴筠. 翰林院望终南山 , 全唐诗 : 卷 888 [ Z]. [ 11 ] 王静. 终南山与唐代长安社会 [A ]. 唐研究 : 第九 卷 [ C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 [ 12 ] 论语·卫灵公 [ Z]. [ 13 ] 张九龄. 林亭咏 , 全唐诗 : 卷 48 [ Z]. [ 14 ] 宋之问. 蓝田山庄 , 全唐诗 : 卷 52 [ Z]. [ 15 ] 李峤. 田假限疾不获还庄载想田园兼思亲友率成短 韵用写长怀赠杜幽素 , 全唐诗 : 卷 61 [ Z]. [ 16 ] 苏颋. 小园纳凉即事 , 全唐诗 : 卷 73 [ Z]. [ 17 ] 蔡希寂. 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 , 全唐诗 : 卷 114 [ Z]. [ 18 ] 王毅. 中国园林文化史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 社 , 2004. [ 19 ]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序 , 全唐诗 : 卷 88 [ Z]. ·66·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六卷 ·第三期               文学研究 [ 20 ] 王维. 韦侍郎山居 , 全唐诗 : 卷 125 [ Z]. [ 21 ] 岑参.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 全唐诗 : 卷 198 [ Z]. [ 22 ] 白居易. 长恨歌 , 全唐诗 : 卷 435 [ Z]. [ 23 ] 蒋寅. 大历诗人研究 (上 ) [M ]. 北京 : 中华书 局 , 1995. [ 24 ] 钱起. 宴崔驸马玉山别业 , 全唐诗 : 卷 237 [ Z]. [ 25 ] 韦应物. 忆沣上幽居 , 全唐诗 : 卷 191 [ Z]. [ 26 ] 钱起. 岁暇题茅茨 , 全唐诗 : 卷 237 [ Z]. [ 27 ] 岑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 全唐诗 : 卷 200 [ Z]. [ 28 ] 窦巩. 题任处士幽居 , 全唐诗 : 卷 271 [ Z]. [ 29 ] 李端. 题山中别业 , 全唐诗 : 卷 285 [ Z]. [ 30 ] 钱起. 晚春永宁墅小园独坐 , 寄上王相公 , 全唐诗 : 卷 237 [ Z]. [ 31 ] 钱起. 春夜过长孙绎别业 , 全唐诗 : 卷 237 [ Z]. [ 32 ] 卢纶. 秋晚山中别业 , 全唐诗 : 卷 280 [ Z]. [ 33 ] 韩翃. 题张逸人园林 , 全唐诗 : 卷 245 [ Z]. [ 34 ] 韩翃. 又题张逸人园林 , 全唐诗 : 卷 245 [ Z]. [ 35 ]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 , 因寄元郎中、张博 士 , 全唐诗 : 卷 442 [ Z]. [ 36 ] 姚合. 题刑部马员外修行里南街新居 , 全唐诗 : 卷 499 [ Z]. [ 37 ] 姚合. 题李频新居 , 全唐诗 : 卷 499 [ Z]. [ 38 ] 白居易. 题王侍御池亭 , 全唐诗 : 卷 438 [ Z]. [ 39 ] 雍陶. 韦处士郊居 , 全唐诗 : 卷 518 [ Z]. [ 40 ] 王维. 辋川闲居 , 全唐诗 : 卷 126 [ Z]. [ 41 ] 祖咏. 苏氏别业 , 全唐诗 : 卷 131 [ Z]. [ 42 ] 岑参.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 全唐诗 : 卷 198 [ Z]. [ 43 ] 权德舆. 奉和太府韦卿阁老左藏库中假山之作 , 全 唐诗 : 卷 321 [ Z]. [ 44 ] 白居易. 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 (同用深字 ) , 全唐诗 : 卷 438 [ Z]. [ 45 ] 姚合. 咏盆池 , 全唐诗 : 卷 499 [ Z]. [ 46 ] 姚合. 买太湖石 , 全唐诗 : 卷 499 [ Z]. [ 47 ] 温庭筠. 元处士池上 , 全唐诗 : 卷 579 [ Z]. [ 48 ] 姚合. 题家园新池 , 全唐诗 : 卷 499 [ Z]. [ 49 ] 姚合. 题长安薛员外水阁 , 全唐诗 : 卷 499 [ Z]. [ 50 ] 朱庆馀.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 , 全唐诗 : 卷 514 [ Z]. [ 51 ] 项斯. 姚氏池亭 , 全唐诗 : 卷 554 [ Z]. ■责任编辑 /亚  军 (上接第 54页 ) [ 5 ] [美 ]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M ]. 邓正来译. 北京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9. [ 6 ] 余叔通 , 文嘉. 新汉语法学词典 [M ]. 北京 : 法律 出版社 , 1998. [ 7 ] 英汉法律词典 (修订本 ) [M ].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 1998 [ 8 ] John Locke. Two Treatieses of Government. Peter Laslett ( ed1) .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 9 ] [英 ] 约翰 ·洛克. 政府论 : 下 [M ]. 叶启芳 , 瞿 菊农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4. [ 10 ]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The Belknap Press, 1971. [ 11 ] John Rawsl. Justice as Fairness [ A ]. Samuel Free2 man. Collected Papers [ C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12 ] [美 ] 罗尔斯. 正义论 [M ]. 何怀宏 , 等译. 北 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责任编辑 /亚  军 ·76· 文学研究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common peop le and He Xinyin was one of its spokesmen. In his early years, He Xinyin carried out an abortive re2 form in his hometown and he spent his later years in wandering and ended his life in p rison. He him self claimed to be a“lecturer”all his lif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He Xinyin never regarded him self as a thinker but " guilty" in that Schoo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fter the Song and the M ing Dynasty failed to fol2 low an established way of thinking. The“D ogma tic”Presup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F a irness and Eff ic iency: An Ana lysis of F a irness and Eff ic iency in Term s of L og ic L evels L I Xiao - ke W hile studying fa irness ( justice) and eff iciency, most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confined them selves to the dis2 tribution of the fruit of labor and natural resources like those econom ists. This kind of study will fall into a dogmatic p resupposi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will open a door for econom ists to enter into other fields they do not always understand, which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and threaten the desirable fa irnes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a irness and eff iciency are not on the same level, either socially or logically, because a society’s appeal to fa irness is at a higher level than the demand for its p roduction eff iciency. Such term s like "mutual benefits" and " p riority" are not suitable in this field. The maintenance of fa irness is the bounden du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any development without fa irness may lead to totalitarianism. The Inher itance and D evelopm en t of the Confuc ian Concept on Honor and D isgrace in the M arket Econom y YANG Zhi - ling, GAO Ping - mei The concep t on honor and disgrace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a basic concep t in the tradition2 al ethics of China. In the past, the Confucian concep t on honor and disgrace p layed a key role in imp roving one’smo2 r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and in maintaining the social order. A t p resent, in the p rocess of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market -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when some peop le have a wrong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honor and disgrace because of interest - lured goals, we should adop t the good elements of the Confu2 cian concep t on honor and disgrace to suit ourselves and develop a concep t on honor and disgrace suiting the p resent - day market economy. The Garden ing V illa s in Changan and the L ifestyle of Seclusion in the Tang D yna sty ZUO Peng Through a summary study of the findings by other scholars, this paper focuses its study on the gardening villas ·59·                                  ABSTRACTS in Changan in term s of their different number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socio - econom ic devel2 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It also gives an incis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such vil2 las and the scholars’ lifestyle of reclus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changed landscapes in such villas reveal the changed sp irit of the scholars of the Tang dynasty. A Study of the D evelopm en tM odels of the O versea s Trade A ssoc ia tion s FAN L i - zhu, XU J ian, WANG Pu - qin, WU Ke, D ING Tai - li, X ING Ting - ting The trade associ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developed coun2 tries and regions have obtain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ch trade associ2 ations. By app lying the theory of legal system and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de association and the gov2 ernment,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such trade associations into three kinds, that is, the B ritish - US model, the model of China’s mainland and the m ixed model.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such models in USA, Germany, France, Japan and Taiwan of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ir different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y, France, Japan and Taiwan of China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associations in China’s mainland. A Com para tive Study of New Educa tion betwee
本文档为【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80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9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7-23
浏览量:49